它們終於想起了那天被人類發現的恐懼

錢德虎 虎嗅APP

它們終於想起了那天被人類發現的恐懼

題圖 | 視覺中國

警惕你身邊「看不見的敵人」

對現代人來說,最容易被忽視的健康隱患是什麼?房間里的灰塵。

《環境科學與科技》(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年的一篇論文中刊登了這樣一項實驗: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小鼠脂肪前體細胞模型」測驗了若干份來自室內的灰塵樣品的提取物,發現實驗所測的11個樣品中,有10個可以誘發前體細胞轉化成脂肪細胞。這標誌著,灰塵中的化學物質可能促進細胞儲存脂肪。而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變胖。

雖然很反直覺,但一個人變胖或焦慮、易怒,可能都是因為家里灰塵太多。

室內的灰塵不僅混合著皮屑、花粉及其它來自周圍環境的細小顆粒,還含有內分泌干擾物或者影響體內激素變化的化學物質。而激素作為一種有助於調節身體機能的化學物質,我們的生育能力、情緒變化,以及體重波動,都將受到激素的影響。

總結下來:儘管灰塵不一定會對我們產生直接的、病理性的影響,但在常年累月的接觸過程中,灰塵必然會潛移默化地對我們的生理造成影響,甚至進一步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而對小孩來說,灰塵的影響將更加嚴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官方報導:中國寶寶的過敏機率達到了40%。這主要由兩方面原因導致:一方面兒童免疫系統發育尚未成熟,對內分泌干擾物往往更加敏感。另一方面,一個普通的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難免會在地上爬來爬去,而在這個過程中手掌必然會接觸到塵土,甚至會吸入塵土。

據國內外統計顯示,人的一生有80-90%的時間是待在室內的。種種數據表明,在這超過80%的時間里,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被灰塵包圍的世界中。

據統計,在中國一線城市中:平均地面每一克灰塵中,有超過117萬細菌菌落形成單位;每0.02克灰塵樣本中,塵蟎首要食物源上皮皮膚細胞數量的最高均值達到219顆,花粉數量最高平均值也比車內高45%,這些都是全球過敏的重要誘因。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即使到了科學技術相對發達的今天,醫療水平日新月異的基礎上,嬰幼兒過敏、成年人內分泌平衡等問題依然廣泛存在。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看不見的敵人」太過普遍且無處不在,普通人很容易忽視灰塵對我們健康的影響;另一方面,普通的清潔手段與工具,也很難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

你的清潔真的有效麼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灰塵對健康的潛在危害。圍繞著生活中「看不見的敵人」,更多的人願意通過提升清潔頻率,以及選擇無繩吸塵器等高效的清潔設備,為自己和家人創造更加健康的環境。

它們終於想起了那天被人類發現的恐懼

根據一項疫情之後的全球灰塵研究報告顯示,九成受訪者表示:自己在疫情期間至少每周打掃一次家庭衛生,有59%的受訪者表示會更加頻繁地進行家庭清潔。而在中國,清潔頻率增加的現象更為明顯,比例占到66%。

然而現實是,「無效清潔」正在摧毀人類在清潔上付出的心血。

儘管對灰塵問題的重視與清理手段都在提升,但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依然有更多不易察覺的灰塵沒能得到有效清理。反映在實際生活中,則是剛剛打掃過的地面,光線換個角度就發現漏掉了很多灰塵;明明已經徹底清理,只過了一天就可以看見新的灰塵;床單反覆換洗,孩子依然經常過敏。

曾有日本綜藝發起過一項街頭採訪,採訪中有超過7成受訪者表示:「在打掃家庭衛生的過程中,自己剛剛清理過的地面,沒過多久就可以明顯看見灰塵。」而在這7成受訪者中,有超過8成會在看見灰塵之後重新將其打掃乾淨。

由此可見,給了無數外國遊客「乾淨」觀感的日本,在清潔過程中依然會普遍面對「無效清潔」的情況。而保持乾淨的方法基本也簡單粗暴:反覆清潔。

忽略窗外灰塵被吹進房間的情況,這些灰塵的形成原因,簡單來說分為兩種:

一種是,由於灰塵不易被觀察的特性,在打掃者視線不可及的角度會出現遺漏。隨著室內空氣流通,這些「漏網之魚」被吹散到室內各處,清潔效果也就全憑眼神好壞。

另一種是,我們只能根據地面、床面等等表面來判斷清潔程度,打掃過程變成了「拖著吸塵器把地面過一遍」,至於具體有沒有打掃乾淨無從得知,清潔變成了玄學。

一句話概括,之所以我們的打掃會成為無效清潔,是因為雖然我們的吸塵器已經可以有效清理大部分灰塵,但僅憑人類的肉眼不能直接「看見灰塵」。大的灰塵尚且需要一定光線才能看清,微米級的灰塵更是無從談起。

換句話說,房間能不能打掃乾淨,最大的短板其實已經不在吸塵器上,而是在我們自己。最後浪費了時間精力,體驗和健康卻並沒有得到改善。

「看,灰塵」

儘管無繩吸塵器為人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清理方式。但若要做到有效清潔,原有的產品設計是遠遠不夠的。

幸好,一家專注於改善生活居住環境與用戶健康的公司,正在著手解決這樣的問題。而解決方法,則是通過技術手段,對吸塵器進行升級,輔助打掃者儘可能地「看見」灰塵。

它們終於想起了那天被人類發現的恐懼

比如在昏暗的環境下,我們「很難判斷哪里比較髒,最終出現漏網之魚」的情況。戴森V12吸塵器在刷頭部位安裝了雷射灰塵探測器,通過向地面一定角度投射綠色雷射,最大程度將地面上的灰塵可視化,更有針對性的清潔將直接提升清掃效率,做到更有效地清潔。

為了儘可能讓灰塵顯形,戴森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如果角度不對,照亮灰塵很容易變成「照亮地面」,戴森通過反覆調整,最終將雷射光源放在了7.2毫米的高度,以1.5度的角度向前方地面投射。而為了進一步讓灰塵明顯,V12吸塵器採用綠色作為雷射光源。相比紅色或藍色光,綠色在人眼中要亮8.5倍,直接讓灰塵無處可藏。

而另一方面,針對那些肉眼不可見的灰塵,戴森使用了一塊LCD顯示屏,通過對壓電式傳感器探測到的不同精度進行分類,做到打掃者實時顯示灰塵數據。

相比其他吸塵器只能粗略顯示乾淨程度,得益於機器內每秒測量15000次的壓電式聲敏傳感器,代替我們「看見」了灰塵,戴森V12可以更加細緻地了解到家里的灰塵情況:比如直徑小於10微米的塵垢主要由花粉和各種過敏源組成,直徑小於60微米的塵垢主要是微塵和皮屑,小於180微米則主要是塵蟎,小於500微米的一般是砂糖和跳蚤了。

它們終於想起了那天被人類發現的恐懼

不要以為只是加了個LCD螢幕和精細化顯示這麼簡單。當探測到更多微米級的灰塵時,吸塵器會主動提升吸力,吸入更多灰塵。打掃者只需要正常移動吸塵器,不管灰塵藏的多深都會被吸塵器發現並及時清理。通過螢幕實時呈現,清潔的「玄學」變成了LCD螢幕上實實在在的數字,不會出現打掃完還不知道干不乾淨的情況。

如此一來,無論是打掃過程中的漏網之魚還是看不見的灰塵,都可以通過戴森V12得到有效清理。很大程度杜絕了「無效清潔」發生的機率。

「解決問題」才是競爭力

1978 年,31歲的戴森為了清理倉庫,買來一台知名品牌的吸塵器。結果清掃到一半時就堵塞了,屋子里塵土飛揚。這激發了他想要製作一款更好的吸塵器的想法。若干年以後,通過配備了切換式磁阻數碼馬達的DCO1吸塵器,戴森徹底改變了吸塵器市場。並在此之後的幾十年中,戴森品牌逐漸成為了清潔家電領域最重要的玩家之一。

今天,當大眾在提到吸塵器時,首先想到的便是戴森。以空氣動力學帶來強大吸力的技術優勢背後,技術上的創新一直是戴森領先行業的發展基調。

曾有位戴森的工程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戴森公司一般並不會特意招聘設計師,而是通過招聘工程師之後,再教他們在產品中融入設計,去解決生活中的格式問題。所以在戴森公司中,優秀的產品工程師往往也是優秀的設計師。

某種程度上來說:通過持續對先進技術的研發所鍛鍊出來的解決問題能力,才是戴森在行業內最重要的競爭力。

戴森V12的出現很好地解釋了這家公司在產品研發中的理念。即便自家產品一直以來在吸力、清潔效果上都無出其右。但唯有深入並優化清潔的各個方面,比如:通過雷射讓隱藏的灰塵顯形、通過精確傳感主動調節吸力、通過LCD屏的分類統計來提供可視化、令人放心的清潔證明,才可以進一步解決房間內的清潔問題。

而如果我們進一步挖掘吸塵器實際使用中的細節,一個高頻的問題是:吸塵器的滾刷在吸取毛髮、頭髮等較長纖維型物體時,常常在滾刷上形成纏繞。時間長了不僅不好清理,還影響實際清理的效果。

它們終於想起了那天被人類發現的恐懼

為此,戴森V12的做法是,單獨配備了一個錐形的防纏繞螺旋形吸頭,可以將毛髮直接吸入機身內,而不會纏繞在吸頭上。保證吸塵器長時間運行的穩定性的同時,降低了維護成本。

除此之外,在我們不易察覺的地方,戴森V12吸塵器通過氣旋分離技術,可以保證吸進來的塵垢、垃圾不會堵塞吸塵器的氣道和濾網,提供持久的吸力;而整機密封之後對排出空氣的六重過濾系統,則保證過濾足夠乾淨、不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如此一來,在吸得乾淨、吸力持久、過濾乾淨、易於維護四個層面,戴森V12都達到了更高的可用性。

要知道,無效清潔最困擾消費者的一點,就是你明知乾淨的狀態無法長久保持,但依然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在清潔上,造成了時間和耐心的浪費。而戴森V12的這些特性,無不是為了讓用戶儘可能少地花時間在清潔上,儘可能多地享受乾淨的家庭環境。

也許,那些被「無效清潔」困擾的朋友們,是時候升級一下自己的打掃設備了。讓自己更少操心清潔中的瑣事的同時,讓自己免於過敏、發胖等健康威脅的困擾,讓自己那超過80%的室內時光,舒服一點。

來源:kknews它們終於想起了那天被人類發現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