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本想打一仗欺負欺負土耳其,卻把自己拖下神壇,從此一蹶不振

1848年歐洲革命後,沙皇俄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英法兩國關系也因路易·波拿巴當上法國總統和皇帝而而變得有點緊張。沙俄欺軟怕硬,以為英法兩國鬧矛盾不會聯手干涉他,所有這些就使尼古拉相信:俄國的君主是全歐洲的主人,沒有一個國家敢於擋住俄國的道路,由他任意宰割土耳其的時機已經到了。他夢想沙俄能占領君士坦丁堡,控制黑海海峽,建立對巴爾干半島的統治,於是便不顧一切地挑起了一次更大的東方危機——克里米亞戰爭。

戰爭的導火線是俄法關於一個宗教問題的爭議,但在19世紀50年代初卻被俄法兩國利用來大作文章,弄成了政治問題。法國當局是想在國內爭得天主教勢力的支持;而保護東正教則始終是俄國沙皇東方政策的基礎之一。為此雙方互不相讓,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激烈爭鬥,俄皇決定以此為藉口來徹底解決東方問題。

沙俄本想打一仗欺負欺負土耳其,卻把自己拖下神壇,從此一蹶不振沙皇尼古拉一世

沙俄派往土耳其的特使態度極其傲慢,條件又非常苛刻,最終沙俄與奧斯曼土耳其斷交,導致近東地區局勢緊張

1854年2月,俄皇派海軍大臣緬希科夫為特使前往君士坦丁堡,與土耳其蘇丹當面交涉此事。緬希科夫初到君士坦丁堡態度極其傲慢,根本不把土耳其君臣放在眼里。他向蘇丹提出了俄皇的條件,要求土耳其必須承認俄國沙皇對土耳其帝國境內1200萬東正教徒的保護權。當時巴黎《世紀報》對此評論說:「這等於要在土耳其有兩個皇帝,一個是穆斯林的蘇丹,另一個是基督教的沙皇。」但是土耳其政府沒有答應俄皇對東正教徒有保護權的要求。

5月5日,緬希科夫向土耳其政府發出最後通牒,限五日內答復全部要求。在英法兩國大使的支持下,土耳其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牒。5月22日,俄國宣佈與土耳其斷交。7月4日,8萬俄軍渡過普魯特河,占領了多瑙河兩公國;同年6月13日,英法艦隊駛入貝西加灣,近東風雲頓趨緊急。

沙俄本想打一仗欺負欺負土耳其,卻把自己拖下神壇,從此一蹶不振

土耳其被迫對沙俄宣戰,但是卻激化了沙俄與英法的矛盾,戰爭就變成了沙俄與英法爭奪近東霸權的戰爭

1853年10月,土耳其對俄國宣戰。戰爭在多瑙河、黑海沿岸和高加索同時進行。恩格斯指出:在多瑙河上開始的俄土戰爭「對於俄國人來說,這是實現傳統野心的戰爭,對於土耳其人來說,這是生死存亡的戰爭。」11月30日的錫諾普海戰是這次戰爭的轉折點。從這時起,由於俄國與英法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俄國對土耳其的侵略戰爭就變成了俄國同英法爭奪近東霸權的戰爭。

1854年1月,英法聯合艦隊由貝西加灣駛入黑海,負責保護土耳其船隻和海港免受俄國攻擊。俄國即於2月6日與英法斷絕外交關系。2月27日,英法向俄國致送最後通牒,限期到4月30日從多瑙河兩公國撤軍。沙俄置之不理。3月27日至28日,英法正式對俄國宣戰。

沙俄本想打一仗欺負欺負土耳其,卻把自己拖下神壇,從此一蹶不振

英法又聯合其他國國家抵制沙俄,沙俄在歐洲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孤立境地

此後在歐洲外交舞台上,英、法、奧、普、土等國積極活動,簽訂了一系列多邊和雙邊同盟條約,到次年1月26日法國與撒丁王國簽訂盟約止,已形成了以英、法、土、撒為主和以奧、普為輔的反俄大同盟。沙俄在國際上陷入了出乎意料的、空前孤立的境地。

沙俄本想打一仗欺負欺負土耳其,卻把自己拖下神壇,從此一蹶不振

法國也提出了一系列條件,隨後法國人連同英、奧、普,以四國名義要求尼古拉一世答應條件。俄皇對此不予理睬。為迫使俄軍投降,英法聯軍決定由瓦爾納開往克里米亞,攻擊俄國黑海要塞塞瓦斯托波爾。1854年9月14日,聯軍6萬多人在克里米亞半島的葉甫巴托里亞登陸,9月25日進抵塞瓦斯托波爾城下。經過將近一年的圍攻,1855年9月8日塞瓦斯托波爾陷落,這標志着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徹底失敗。

沙俄本想打一仗欺負欺負土耳其,卻把自己拖下神壇,從此一蹶不振

戰敗的沙俄把自己的弱點暴露無遺,顏面盡失,在歐洲也越來越沒有話語權

1856年2月至3月,雙方停戰議和,簽訂了《巴黎和約》。根據和約,俄國把多瑙河河口和南比薩拉比亞歸還給摩爾多瓦;並放棄對多瑙河沿岸各公國和土耳其境內東正教教徒的保護權;黑海中立化,俄國不能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不可一世的沙皇尼古拉曾瘋狂地向巴爾干和黑海擴張,把俄國的東方政策推向頂峰。但由於這次戰爭的失敗,沙俄失去了歐洲的霸權地位,走下了神壇。1856年以後,沙俄在歐洲的話語權也大不如前了。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史海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