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的世界》16日在阿克蘇開展

《良渚的世界》16日在阿克蘇開展

《良渚的世界》布展現場。圖由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提供

天山網訊(記者趙梅報導)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富代表性、最神秘的器物。4月16日起,包括玉琮在內的129件(組)良渚古城遺址出土的重要文物,將在阿克蘇展出。此次名為《良渚的世界》的展覽由浙江省博物館和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聯合舉辦,旨在向新疆觀眾「講述」良渚的故事,讓觀眾走近5000年前的中國早期文明,也讓更多人了解良渚古城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古城遺址因最早在杭州餘杭區良渚鎮發現而得名。考古學家對良渚古城遺址不斷研究並證實:距今5300—4300年期間,在中國南方的長江下游環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良渚文明。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成果改寫了中國歷史,也改寫了世界歷史,全國統編中學歷史教科書已將良渚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據浙江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何秋雨介紹,「此次展覽的129件(組)重要文物,是對良渚人日常生活、精神世界等方方面面的展示。這些文物中,以加工精美的玉器最具特色。」

記者從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了解到,本次展覽是「我愛浙疆·文潤百年」文化潤疆「百萬」系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展覽將持續到8月底結束。

《良渚的世界》16日在阿克蘇開展

《良渚的世界》布展現場。圖由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提供

《良渚的世界》16日在阿克蘇開展

《良渚的世界》布展現場。圖由阿克蘇地區文博院(博物館)提供

繼續閱讀: 良渚文物「講」故事

《良渚的世界》16日在阿克蘇開展

玉琮。圖由浙江省博物館提供

名稱:玉琮

出土地點:杭州市餘杭區瑤山遺址出土

文物介紹:禮器,整體呈扁矮的方柱體,中間對鑽孔,外方內圓,孔壁打磨光滑。以轉角為中軸琢刻四組神人獸面紋,每組圖案的中段又被橫向淺槽分成上下兩節。上節的神人紋頂端刻兩組平行弦紋帶以象徵羽冠,下節的獸面紋嘴內可見上下兩對獠牙。主體紋飾周圍飾以繁密的捲雲紋,精巧美觀。

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形體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琮體均飾有或繁或簡的神人獸面紋。由於沒有確切的文字記錄,有的學者根據其造型和紋飾特徵,推測其為巫師祭祀天地、溝通神靈的一種法器,其具體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

《良渚的世界》16日在阿克蘇開展

玉鉞。圖由浙江省博物館提供

名稱:玉鉞

出土地點:湖州市吳興區升山出土

文物介紹:禮器,器身基本呈「風」字形,雙面刃、正鋒。上端有一規整的對鑽孔,頂部正中殘留小半個圓孔,也是對鑽而成,整器磨製光滑。

玉鉞由作為工具和武器的石鉞發展而來,並失去實用意義成為軍權的象徵。良渚文化時期,玉鉞與玉琮、玉璧一起構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顯貴階層特定身份地位的象徵。一柄豪華的玉鉞包括鉞身、柄、柄上端的瑁和下端的鐓。玉鉞一般出土於高等級墓葬中,數量不多,有刻紋的目前僅見反山12號墓一件,雙面刻有神人獸面紋和鳥紋,極其珍貴。

《良渚的世界》16日在阿克蘇開展

玉璧。圖由浙江省博物館提供

名稱:玉璧

文物介紹:禮器。器身扁平,中間有對鑽而成的孔,通體素麵無紋。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常見的一種玉器,多素麵,少數有鳥立柱、鳥形刻符等紋飾,在良渚墓葬中大量出現,出土時一般位於墓主人胸腹以下直至腳端的部位。玉璧一般被認為是祭天用的禮器,也有學者認為是財富的象徵。

《良渚的世界》16日在阿克蘇開展

雙系黑陶壺。圖由浙江省博物館提供

名稱:雙系黑陶壺

出土地點:杭州市餘杭區良渚長坂出土

文物介紹:日用器。灰胎黑皮,敞口,長頸,口沿處對稱二小系,扁鼓腹,高圈足,造型小巧精緻。

良渚時期陶器大多採用快輪拉坯的方式,其中以胎質細軟,打磨光亮漆黑的黑皮陶最為典型。少數薄胎黑陶,胎壁厚僅1.3-2毫米,製作十分精良。

《良渚的世界》16日在阿克蘇開展

三角形石刀。圖由浙江省博物館提供

名稱:三角形石刀

文物介紹:農具,整體略呈三角形,單面刃,後端做出柄把及繫繩槽,可用於破土或除草使用。

石刀、石犁等製作考究的石器出土,意味著良渚的農業已進入犁耕稻作的時代。

來源:kknews《良渚的世界》16日在阿克蘇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