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發表於《魯迅研究月刊》,2018年第7期

       毫無疑問,作為長子長孫的魯迅從個人際遇來說,他和老人是息息相關的。少年時期,父親去世後他曾經面對家族中長輩的施壓,要求壓縮住房,但魯迅堅持己見不肯屈服,「在日記中,他對族中長輩們,特別是對玉田公公表示了憤慨。同是一個家族,每一房還有利害衝突,在沒有別的進益的時候,只好在族內互相擠軋。」【1】而新文化運動前後,魯迅更是猛烈批判傳統糟粕,也曾寫下《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1919 年) ,並提出從舊陣營出來的我們如何「自己背着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 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2】而在和魯迅進行文字論戰的人們當中,甚至到 了晚年,也有人稱魯迅為「世故老人」,甚至魯迅也不得不撰文《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 ( 1928 年) 進行直接回應。從此角度看,「老人」近乎陪伴魯迅一生。

       可以理解的是,敏感而又才華橫溢的魯迅對有關老人的豐富體驗化成了相當精彩而繁復的文學創作,這在其各種文體都有所呈現。比如說雜文中可謂星羅棋布,但最常見的是他對老人及其文化傳統象徵的猛烈批判,當然也可以成為魯迅自我辯護的工具,「所謂『魯迅』也者,往往不過是充當了一種的材料。這種方法,便是『所走的方向不能 算不對』的創造社也在所不免的。托羅茲基雖然已經『沒落』,但他曾說,不含利害關系的文章,當在將來另一制度的社會里。我以為他這話卻還是對的。」【3】語句里以退為進的思路隱約可辨。散文《朝花夕拾》中也有, 比如《二十四孝圖》對於老萊娛親極其做作的批判,進而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而在小說中也是不乏此類實踐,當然偶爾也會有所褒揚,比如《社戲》中的六一公公,相對朴實而且亦尊重文化( 人) 。甚至《野草》中亦有對老人的刻畫,如《過客》中的老丈、《頹敗線的顫動》中的老嫗,《這樣的戰士》中也有對「長者」頭銜的嘲諷和批判(「那些頭上有各種旗幟,繡出各樣好名稱: 慈善家,學者,文士,長者,青年,雅人,君子……」) ,這是目光如炬的戰士以投槍洞穿的對象。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相較而言,和魯迅相當茂盛的老人書寫相比,有關研究顯得相對稀少,直接關聯的, 如篇幅短小的《淺析魯迅作品中的老者形象》其實更多是現象羅列,「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老者為題材的。有慷慨好客的六一公公,有嚴而不厲的壽鏡吾老先生, 有背負生活重擔、憂郁的閏土,有怒其不爭,哀其不幸的孔乙己……從這些老人身上更清楚地看到一個時代的歷史,看到魯迅先生對社會根源的探索。」【4】王彬彬在他的《魯迅:晚年情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中立足大量魯迅文本論述了魯迅的晚年情懷,但晚年並非「老年」,而王在論述中更多是借魯迅的文字把玩魯迅的現實心態,抒情性強,真正的論證較弱。實際上,魯迅的老人書寫層面遠比這復雜。本文將之命名為老人話語。【5】這一命名並非簡單的偷換名目,而是對有關書寫及其背後運行機制更豐富的立體觀照。在我看來,這里的老人既可以成為一種制度反思和文化傳統批判的對象,同時也呈現出魯迅對其中富含文化權力/ 資本的消解企圖; 值得注意的是,魯迅從未將自己排除在外,他同時也無情地解剖乃至批判自己: 置身於老的切身語境中,他既有理解之同情,同時也進行辨證反思與剖析,值得我們仔細探勘。本文所指的魯迅作品主要以內涵豐富的小說為主,同時兼及散文及《野草》。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一、老 人 政 治 及 批 判


       簡單而言,在前現代時期( pre-modern times) , 非常常見的是,老人在部落或集體中往往具有相對強勢的地位: 其豐富的人生閱歷累積成為處理族群內外重大事件的重要參考,而相對緩慢的社會轉型與思想範式嬗變甚至將這種優勢轉化成一種老人政治。【6】正如任何事物到了重大轉型期或巔峰過後往往進入下降衰退通道,老人政治往往也成為打壓青年人、維護私利、頑固保守的象徵和堡壘。尤其是,進入現代社會後,一方面,舊有的文化傳統如果不能( 實際上也很難) 發生「創造性轉化」【7】,那麼往往和現代知識生產斷裂; 而另一方面,對現代知識的掌握方法上也突飛猛進乃至日新月異,而年輕人在現代社會里更遊刃有餘,因此更容易凸顯出老人政治的滯後乃至反動,如王德威所指出,「( 老靈魂) 是以背向———而非面向———未來。他們實在是臉朝過去,被名為進步的風暴,吹得一步步地『退』向未來。」【8】

       毋庸諱言,老人政治的弊端在魯迅文學作品中屢屢出現且層次豐富,毫無疑問,少年魯迅對此就具有非常豐富與敏銳的體驗,如周建人所言,「人們常常覺得少年人不懂事, 好欺負,任意訓斥叱責,卻不知道少年人最敏感,他能體會一切善意,也能察覺一切惡意, 人們既然因為他的困頓而露出赤裸裸的真面目,沒有一點兒遮掩,他也就逐漸認識了這世界的丑惡和虛偽。」【9】我們不妨以《朝花夕拾》為例初步分析魯迅對老人政治的分層批判。按照批判程度的差異和可吸收對象等級,可以看到魯迅在其中的良苦用心。其中批判最劇烈的莫過於《二十四孝圖》,其中涉及到「老」的部分,如老萊娛親,魯迅認為這是羞辱真實的兒童心理/ 人性。當然魯迅對這些老書的撻伐其實是為了現代性張目———白話文運動,「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 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決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10】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折中程度的則是《五猖會》,在大家准備集體出遊參加五猖會時,父親卻要求當時7歲的「我」背誦《鑒略》,這當然是對兒童合理人性的壓抑,至少是一種延宕或阻礙,雖然最後背誦成功,大家深表贊許,但兒童自己卻興味索然。而程度最輕的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在文中對本城極方正的壽老先生相當尊敬,但將相對枯燥的私塾學習和兒童愛玩的天性並置時,無疑後者占有更重的位置,因此魯迅也以戲謔的口吻書寫了老師。不難看出,經由對老人政治及其文化的批判,魯迅同時也弘揚合理人性,哪怕是不那麼成熟/ 完整的兒童天性,這也呈現出老—少的張力。

( 一) 主動的絆腳石

       在小說實踐中,魯迅結合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呈現出更生動與繁復的思考,甚至也部分彰顯出新語境下的生成機制。從統治階層的文化資源來看,魯迅大力批判的首先是主動的絆腳石———文化糟粕的衛道士們。

       《狂人日記》把批判目標之一指向了傳統文化的吃人本質,但這種本質卻需要各色載體,其中的老者角色值得剖析: 他更大可能是劊子手假扮的,他低聲對大哥說,「趕緊吃罷! 」一方面相當凶殘,另一方面卻又狡詐鬼祟; 他的另一個可能角色或許是醫生,但亦有煎服人肉的行當歷史污點或罪感,「假使那老頭子不是劊子手扮的,真是醫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11】其實他也是老傳統的繼承者。無論如何,都是批判對象。

《狂人日記》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而更值得反思的則是《離婚》。其中既有老人們之間的對抗,如愛姑父親莊木三( 被人尊稱「木公公」) 和慰老爺、七大人( 老人家) 之間的角力,當然是貌似強大的前者面對權力時變成了軟腳蟹; 也有愛姑與「老畜生」( 她公公)  之間的角力: 在潑辣的愛姑那里,她是贏者,但從傳統文化標準看來,她則是輸家,這是忤逆傳統( 長輩) 。而最復雜和中心的對抗發生在愛姑和七大人之間,七大人動用了多重力量進行圍攻,1.垂死的少人知曉的傳統文化資本,如有關屁塞的知識; 2.沉默但有力量的打手威嚇; 3.洋學堂出身的光下巴少爺的點頭哈腰附和; 4.與慰老爺狼狽為奸等等。從中不難看出,老傳統及其代言人不惜一切代價( 甚至「洋為中用」)  捍衛一己或團夥私利。從更宏闊的視野來看,這既是一個鄉鎮,又是老中國; 既有深層結構的傳統,同時又有工具性挪用新知識。

( 二) 被動絆腳石/ 犧牲品

       老人傳統及其文化政治並非鐵板一塊, 其中還有更繁復的層面,其推廣與運行也需要底層的配合、踐行乃至支持,因此也就造就了不少被動的絆腳石乃至犧牲品角色。

       《風波》中值得批判的首先是趙七爺,「趙七爺是鄰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這三 十里方圓以內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學問家; 因為有學問,所以又有些遺老的臭味。」在中華民國的時空中,他居然可以藉助似懂非懂誤讀《三國演義》來詮釋現代政治事件———張勛復辟,同時又假公濟私、欺騙恐嚇罵他「賤胎」的七斤並幸災樂禍,他原本就是可笑荒唐的存在。耐人尋味的是魯迅對九斤老太的刻畫。她的存在更多是抱怨,凝結為一句「一代不如一代」,同時又對自己所知的陳舊歷史黃歷進行細節性描述,「現在的長毛,只是剪人家的辮子,僧不僧,道不道的。從前的長毛,這樣的麼? 我活到七十九歲了,活夠了。從前的長毛是———整匹的紅緞子裹頭,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腳跟; 王爺是黃緞子,拖下去,黃緞子; 紅緞子,黃緞子,———我活夠了,七十九歲了。」而吊詭的是,她又長壽卻同時是六斤悲劇的見證者,「九斤老太早已做過八十大壽,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雙丫角,已經變成一支大辮子了; 伊雖然新近裹腳,卻還能幫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個銅釘的飯碗,在土場上一瘸一拐的往來。」【12】魯迅這句結尾中有着豐富的嘲諷,九斤老太未必是主動的陳舊禮教的捍衛者,卻也是潛在的支持者,貌似閱歷豐富,實則腦袋空空。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孤獨者》中的老人家角色亦富有張力。魏連殳親愛的養祖母去世,族人卻又讓悲痛莫名的他遵從陳舊喪葬傳統,同時又借過繼小孩力圖驅逐舊屋里「那一個借住着的老女工」( 她曾經侍奉過祖母且為其送終) ,而魏連殳、老女工都是犧牲品。更令人覺得反諷的是大良、二良的祖母,她自述道,「你可知道魏大人自從交運之後,人就和先前兩樣了,臉也抬高起來,氣昂昂的。對人也不再先前那麼迂。你知道,他先前不是像一個啞子,見我是叫老太太的麼? 後來就叫『老傢伙』。唉唉,真是有趣。人送他仙居術,他自己是不吃的,就摔在院子里,———就是這地方,———叫道,『老傢伙,你吃去罷。』」【13】作為底層人奴性十足,她無法理解堅持理想時期的魏連殳的新派尊重( 稱之為「迂」) 卻只願意接受乃至享受侮辱/損害式的表達/ 對待,這也可以反襯出老人政治附屬奴性的強大與根深蒂固。

       整體而言,魯迅的小說多為短篇,但卻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雄渾的指涉性,尤其是其強烈的互文性,描述出一個古老鄉土中國面對現代轉型時的破敗、劣根性與深層結構。比如《孤獨者》中,既有魯迅自身的經歷,又有 S 城空間的指涉; 同時更可以繼續昇華為「老中國」的場域再現,如人所論,「魯迅也就 為『老中國』的形象敘事,帶來了一種極具象徵寓意的敘事空間的擴展。尤其是它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徵和姿態,不僅豐富了敘事空間的地域性特徵,而且更是以其對越文化所具有的獨特個人經驗和心理感知,傳達出了對特定空間和場域的固化、異化、衰敗的深度解讀。」【14】相當難能可貴的是,魯迅既呈現出其主要表徵,又部分指出了老人政治的運行機制。

丁聰插圖《孤獨者》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二、彈 性 文 化 資 本 及 其 消 解

      老人話語中「老」指向的絕不僅僅是年紀、資歷,還有可能是一種彈性文化資本( Cul- tural Capital,布爾迪厄意義上說的) 。其中既有知識/ 權力轉化的資本,又有某些文化慣習( habitus) ,如《藥》中的華老栓,可能是隨年紀增長的稱呼,和小栓是一種代際區隔。《故鄉》中老年閏土對少時朋友恭稱為「老爺」,更彰顯出成人社會所尊奉的文化權力地位的隔膜與冷酷。或許更典型的是《阿 Q 正傳》,宣稱革命後的阿Q似乎意氣風發、大權在握,周圍人對他的稱呼也發生了改變: 趙太爺稱之為「老Q」,趙白眼也惴惴不安地說,「阿……Q哥,像我們這樣窮朋友是不要緊的……」。從當初被連打帶罵叱 責的「你怎麼會姓趙!   ———你那里配姓趙! 」【15】到拚命套近乎的 「老Q」,這種稱謂的變遷可以看出話語/ 權力之間的流通,魯迅在作品中相當精彩地呈現出此類文化實踐。但上述人物依然屬於愚民統治的對象,有着相對落後的思維方式,如人所論,華老栓、阿Q們的思維結構有三個特徵: 一是價值體系陳腐落後; 二是思維視野狹隘閉塞; 三是思維方法原始落後。或許「只有當現代工業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一統天下的小農經濟,新生的社會力量在日益壯大的過程中,建構起新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倫理道德觀念,才能變革華老栓、阿Q所代表的思維方式,中國才能走向現代社會。」【16】

( 一) 文化慣性與權力資本

       將科舉制度放回到歷史語境中,客觀地說,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自有其典型性與制度優勢,至少可以以才取勝、籠絡一批人為朝廷服務【17】但到了晚清,其負面性顯而易見,尤其是這種以命題知識與權/ 利交換的制度異化了大多數名落孫山的士子。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未必是真正的老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 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  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鬍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18】但他始終未進學,或許可以稱為「老童生」。孔乙己的最大悲劇是,他為應試知識所異化/ 規訓,連日常生活表述都是刻板的「經典」話語,而實際上他原本是有人性的存在: 比如喝酒從不拖欠( 講信用) 、與孩子們分享不多的茴香豆( 善良大方) 、教小夥計識字( 造福他人) ,甚至連他小偷小摸的缺點也顯示出其部分活力( 或所謂名士風度) ,但他卻成了科舉應試制度的異化物/怪胎,最終不明不白死去。類似的還有《白光》中的陳士成,作為五十多歲屢試不中的老人身份顯而易見,「涼風雖然拂拂的吹動他斑白的短發, 初冬的太陽卻還是很溫和的來曬他。但他似乎被太陽曬得頭暈了,臉色越加變成灰白,從勞乏的紅腫的兩眼里,發出古怪的閃光。」【19】恍惚中他把目光指向了「書中自有黃金屋」的發財夢,於是為白光所魅惑,首先是挖掘自家房屋,不中後轉向山里去,最終命喪萬流湖。從這個角度看,孔乙己和陳士成都是在幻覺/ 聲音的指引下被權力知識異化的產物, 也是犧牲品,而傳言中的丁舉人可以因為孔乙己偷竊的行為,而打斷同行孔乙己的腿,權力化知識的誘惑和冷酷性可見一斑。

       另一種文化資本則是「老師」。比如《野草》中的《立論》,教小學生如何立論的就是老師,而此老師的角色和作者價值判斷都是中性的———他是一個傳道授業解惑者,但身上也難免一些成人世界累積的傳統性格。負面的判斷來自於小說《高老夫子》,他原本就是一個不學無術、坑蒙拐騙、守舊自私的投機分子,比如他的自以為是的更名,「他的確改了名字了。然而黃三隻會打牌,到現在還沒有留心新學問,新藝術。他既不知道有一個俄國大文豪高爾基,又怎麼說得通這改名的深遠的意義呢? 所以他只是高傲地一笑,並不答復他。」比如他去女校教書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看女學生,在比如他和人打牌設局騙錢等等。而實際上他教課的失敗也狠狠回應了他的猥瑣,最終他還是回歸牌桌,「高老夫子的牌風並不壞,但他總還抱着什麼不平。他本來是什麼都容易忘記的,惟獨這一回,卻總以為世風有些可慮; 雖然面前的籌馬漸漸增加了,也還不很能夠使他舒適,使他樂觀。但時移俗易,世風也終究覺得好了起來; 不過其時很晚,已經在打完第二圈,他快要湊成『清一色』的時候了。」【20】不必多說,正面形象則是《藤野先生》,他認真細致、不歧視冒進、待人誠懇,同時又有個性和「近代科學精神」【21】,雖然也可能有其問題( 如過於嚴厲等) ,但卻成為現代語境中內心的良師益友,也成為一個典範人物。

藤野先生贈給魯迅的照片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 二) 文化元典與現實困窘

       某種意義上說,將魯迅置於徹底的、激進的反傳統主義者之列是相對簡單乃至粗暴的,而將之貼上「反傳統的傳統主義者」有所推進,可謂更細致深入,但或許更準確的說法該是「反傳統的新傳統主義者」,這既符合魯迅所言的「取今復古、別立新宗」的追求,同時又從其實踐中可以總結出類似的理念。雜文自不必說,批判國民劣根性不遺餘力,而其《故事新編》中有一種言語、意義和文體結構的「張力的狂歡」【22】,其實也是對可資利用的文化元典現代性轉換的重新審查與犀利批判。

       《出關》中涉及了孔子、老子之爭,相較而言,在此文中魯迅對老子的批判多一些,雖然對孔子的奸詐也不乏批判。它對於老子的老邁有所涉及,如牙齒掉光,加上方言口音重,演講時別人聽不懂; 又提及他被逼書寫《道德經》的不易,「那時眼鏡還沒有發明,他的老花眼睛細得好像一條線,很費力; 除去喝白開水和吃餑餑的時間,寫了整整一天半,也不過五千個大字。」【23】魯迅批判了老子思想中退守的缺陷,其實無關可出,也出不了關。同樣,魯迅對孔子一方面肯定的同時(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另一方面也有輕微的批評———老子的退縮恰恰可以反襯出積極進取的孔子可能的攻擊性和功利性。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起死》中批評的是莊子及其思想。毫無疑問,他已是個老年人,「黑瘦麵皮,花白的絡腮鬍子」,甚至連劇中的鬼魂也批評他,「莊周,你這胡塗蟲! 花白了鬍子,還是想不通。」【24】莊子的超越性的無是非的思想聽起來頭頭是道,但一旦面對有歷史記憶的具體個案,其無差別、罔顧歷史的缺陷也就變成了難以擺脫與明晰的尷尬與糾纏。不難看出, 魯迅對文化元典傳統也持有一種務實的態度,如其所言,「保存我們,的確是第一義。只要問他有無保存我們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國粹。」【25】一言以蔽之,歷史記憶、身份認同和面向現代與未來的特性必須有機結合,才能別立新宗。

三、「老」孩 子 及 自 我 理 解

       單純把魯迅貶低為「世故老人」是一件相當愚蠢的事情,毫無疑問,他洞察世事,對人情世故洞若觀火,深諳傳統、批判他人與社會入木三分,留給世人的最強烈印像是善於解構,但其解構也別有深意,如人所論,「顯然,對『老中國』形象的解構,也成為魯迅藉以探尋和展示中華民族精神意識和心理性格的一種獨特方式。民族生存境況、國民的愚昧精神狀態,國民奴性心理性格,乃至人的解放、個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所有這一切都深深地蘊含在這種解構之中。」【26】但同時,魯迅又是一個老孩子,他和同齡人關系一般,和周邊世界似乎劍拔弩張,但和青年們往往形同父子,不管是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的精細傳神描述,還是和廖立峨的傳奇交往( 所謂「義子事件」)  都可以看出他極其重情且有赤子之心。更令人感慨的是,頭頂着 「老人」的帽子,魯迅對自己也有更多理解和深切反思,這往往為人所忽略,而在其文本實踐中卻又有所呈現。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 一) 自我理解與解剖

       相較而言,魯迅老人話語書寫中對自我的理解往往以對照的方式展開,其中既有自我,又有他者,有時甚至合二為一。在《希望》一文中,魯迅首先彰顯的卻是自己可能的衰老,「我大概老了。我的頭發已經蒼白, 不是很明白的事麼? 我的手顫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麼? 那麼,我的魂靈的手一定也顫抖着,頭發也一定蒼白了。」【27】當然,此類書寫是一種回流的自審,他看到了自己的問題, 批評青年們的懈怠,同時又以自己的掙扎努力作為一種教訓式示範。當然其中也呈現出魯迅對青春的判斷層次: 以內在自我的青春肉搏暗夜,以身外的青春(「雖然是悲涼漂渺的青春罷,然而究竟是青春」) 激勵自我,藉此來批判也激勵青年們反抗絕望、揮灑青春。

       同理,《過客》中的老丈當然是老人——— 「約七十歲,白鬚發,黑長袍」。結合該文對話,他曾經拒絕過某種聲音的呼喚,「他也就是叫過幾聲,我不理他,他也就不叫了,我也就記不清楚了。」我們當然可以批判老翁的停滯不前,他可能貪圖安逸,至少是想休息, 從而放棄了艱苦的探索,但換一個思路思考,其實他也可能是曾經的過客———文中的老丈、過客、小女孩不過是過客不同時期的身份,魯迅也能藉此自我批判、清理或者至少是一種告誡,從此角度看,老翁的角色可謂傾注了理解式的批判,自我/他者可能是裂/合的。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奔月》中的思路則有所區別,尤其是其中對遲暮之羿的理解更耐人尋味。一種是他者眼中的羿: 如老太婆口下責罵的母雞/ 勃鴣不分、冒領他人功勞的渾蛋,同時也是弟子逢蒙暗算與羞辱的對象,更是妻子嫦娥悄無聲息拋棄的落拓老公形象,從這個角度來看,羿的遲暮老態與被誤解、被背叛恰恰吻合了老人魯迅被圍剿的心酸現實際遇。另一種則是羿對自己的剖析,一方面是自我責備對當年鼎盛時期近乎濫殺的懺悔,「誰料到現在竟至於精光的呢。想起來,真不知道將來怎麼過日子。」另一方面卻也反思自我是否真的老朽墮落,「她竟忍心撇了我獨自飛昇? 莫非看得我老起來了? 但她上月還說: 並不算老,若以老人自居,是思想的墮落。」「不過烏老鴉的炸醬麵確也不好吃,難怪她忍不住……。」但實際上絕對不會甘休服老,「我實在餓極了,還是趕快去做一盤辣子雞,烙五斤餅來,給我吃了好睡覺。明天再去找那道士要一服仙藥,吃了追上去罷。女庚,你去吩咐王升,叫他量四升白豆餵馬! 」【28】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羿顯然胃口不錯,實際上,我們也知道他不會成功,但在這一波三折中,魯迅更多呈現出對自我神性降低、通俗性增強的衰老趨勢的深切反思。

( 二) 進化的反彈與辯證

       不必多說,進化論在魯迅的思想中占據一席之地【29】。即使在 1927 年「四一五」事件後魯迅自言「轟毀」了進化論,但實際上並未根除。從此角度看,應該是這樣的發展和認知趨勢———青年人要遠比老年人更有未來或占據思想優勢,而實際情況遠比這復雜。

       《頹敗線的顫動》中年輕時的老嫗處境困窘不得不賣身養活女兒和自己,等到女兒一家枝繁葉茂後,她們全家一起鄙夷和譴責「一個垂老的女人」,不只是女兒女婿,還包括下一代,「最小的一個正玩着一片干蘆葉, 這時便向空中一揮,仿佛一柄鋼刀,大聲說道:『殺! 』」【30】她赤身裸體走向荒野、兩手向天,發出「無詞的言語」,也帶來巨大的顫動。文本中老嫗的出現和舉動不只是一種簡單的道德辯護或反抗,而是藉此反思歷史的復雜性乃至某種偉大意義。值得一提的是,魯迅其實並未放棄對他所同情的老嫗的批判,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自我的解剖。同時,這也是對進化論的某種反思乃至反撥。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採薇》中呈現出對立的兩極以及魯迅對老人伯夷叔齊的復雜觀照。毋庸諱言,這其中有對不識時務者伯夷叔齊的批評乃至嘲諷,以至於二人終於在「不食周粟」認同被戳穿情況下的悲劇地走向死亡。但在小說中, 魯迅也呈現出對二人堅守氣節的贊許,尤其是相較於姜太公的貌似忠厚實則老奸巨猾、山大王小窮奇的貌似儒雅實則粗鄙貪婪,貳臣小丙君的沽名釣譽兩面三刀,伯夷叔齊是相對可愛而清高的。魯迅另一批判的矛頭指向了青年婢女阿金,正是她鸚鵡學舌,為伯夷叔齊的赴死添加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還在死後以流言蜚語對伯夷叔齊的殉節進行編排與褻瀆,「聽到這故事的人們, 臨末都深深的嘆一口氣,不知怎的,連自己的肩膀也覺得輕松不少了。即使有時還會想起伯夷叔齊來,但恍恍忽忽,好像看見他們蹲在石壁下,正在張開白鬍子的大口,拚命的吃鹿肉。」【31】寫於1935 年12月的《採薇》可以呈現出晚年魯迅思考的繁復與深邃,從老人話語角度思考可以看出身為老人的魯迅對有關人士的理解更多了幾分同情、洞察力而顯得爐火純青,同時也把青春與衰老的辯證彰顯出來。

四、 結 論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實踐可謂數量繁盛、質量上乘,其中寄託了魯迅對諸多層面的總結與反思:常見的是對其中老人政治主體層面及運行機制的批判,當然也有對彈性文化資本的處理,其中的老師書寫、文化權力狀描令人印象深刻,而即使是文化元典,也為「取今復古、別立新宗」的魯迅重新審視。相當引人注意的是,作為老人又是「老」孩子的魯迅如何自我理解: 他以對照的方式,對自我進行了認真的理解式解剖,而通過反思老人的復雜性以及他者( 尤其是青年人) 的鑒照,魯迅也部分實現了對進化論的反撥與辯證思考。

【跨界太極】朱崇科 魯迅作品中的老人話語

【注  ·  釋】

【1】【9】周建人口述、周曄整理: 《魯迅故家的敗落》( 增訂本)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7 年版, 第 112、97 頁。

【2】魯迅: 《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魯迅全集》第 1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 年版( 下同) ,第 145 頁。

【3】魯迅: 《三閒集·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魯迅全集》第 4 卷,第 113 頁。

【4】王亮: 《淺析魯迅作品中的老者形象》,《文學教育》( 上) 2013 年第 10 期,第 50 頁。

【5】有關魯迅小說中的話語界定及論述可參拙著: 《魯迅小說中的話語形構》,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

【6】簡單分析可參王進: 《老人與政治》,《社會科學論壇》2014 年第 2 期。

【7】具體可參林毓生著: 《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1 年版。

【8】[美]王德威著: 《當代小說二十家》,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0 年版,第 88 頁。

【10】魯迅: 《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魯迅全集》第 2 卷,第 258 頁。

【11】魯迅: 《吶喊· 狂人日記》,《魯迅全集》第 1卷,第 448 頁。

【12】本段三處引文分別見魯迅: 《吶喊· 風波》,《魯迅全集》第 1 卷,第 494、495、499 頁

【13】魯迅: 《徬徨·孤獨者》,《魯迅全集》第 2 卷,第 108 頁。

【14】黃 健: 《「老 中 國」形 象 的 空 間 與 場 域 展示———越文化空間中的魯 迅 小 說「場 域 設置」》,《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 年第 5 期,

第 5 頁。

【15】引文分見魯迅: 《吶喊·阿 Q 正傳》,《魯迅全集》第 1 卷,第 539、513 頁。

【16】 魏耕祥: 《論華老栓、阿 Q 的思維方式與辛亥革命》,《齊魯學刊》1992 年第 5 期,第 102 -105 頁。引文見第 105 頁。

【17】有關論述可參商衍鎏著: 《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 有 關 著 作》,百 花 文 藝 出 版 社 2004年版。

【18】魯迅: 《吶喊·孔乙己》,《魯迅全集》第 1 卷,第 458 頁。

【19】魯迅: 《吶喊·白光》,《魯迅全集》第 1 卷,第570 頁。

【20】引文分見魯迅: 《徬徨·高老夫子》,《魯迅全集》第 2 卷,第 78、85 頁。

【21】具體可參曹禧修著: 《魯迅與語文教學》,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05 - 106 頁。

【22】具體可參拙著: 《張力的狂歡》,上海三聯書店 2006 年版

【23】魯迅: 《故事新編·出關》,《魯迅全集》第 2卷,第 460 頁。

【24】魯迅: 《故事新編·起死》,《魯迅全集》第 2卷,第 485、486 頁。

【25】魯迅: 《熱風·隨感錄 三十五》,《魯迅全集》第 1 卷,第 322 頁。

【26】黃健、賴彩慧: 《魯迅對「老中國」形象的解構》,《河北大學學報》( 哲社版) 2012 年第 6期,第 6 頁。

【27】魯迅: 《野草·希望》,《魯迅全集》第 2 卷,第181 頁。

【28】此處一方面、另一方面後的引文分見魯迅:《故事新編·奔月》,《魯迅全集》第 2 卷,第373、381 頁。

【29】有關 分 析 可 參 James Reeve Pusey,Lu Xunand Evolution (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 .

【30】魯迅: 《野草·頹敗線的顫動》,《魯迅全集》第 2 卷,第 210 頁。

【31】魯迅: 《故事新編·採薇》,《魯迅全集》第 2卷,第 426 - 427 頁

圖片源於網絡

總編:凌逾

責編:夏婉琦、肖小娟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跨界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