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人們登山並沒有明確的目的。以生命和肢體為代價去登頂一座巨峰的最好理由,就是喬治·馬洛里的那句名言「因為山就在那兒」。在不可言喻的追求過程中,登山者不斷挑戰身體極限,去實現更高、更難、更美的攀登。因此,他們的壯舉使那麼多人著迷,也就不足為奇。

幾千年來,世界上的山脈大多人跡罕至。作為神靈和怪物的家園,山脈被視為危險、荒涼、神秘之地,除少數渴求獨居的商人和宗教人士以外,幾乎所有人都對其避而遠之。在歐洲,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瑞士動植物學家康拉德·格斯納等登山者為抵制當地迷信、陋俗而攀登皮拉圖斯山,大眾才開始不再懼怕山脈。格斯納和其他登山者所記述的登山體驗,以及在山脈中找到的樂趣,激勵著追隨者絡繹而來。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本文出處:《DK人類登山史:關於勇氣與征服的偉大故事》,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編著,李汝成譯,上海文化出版社2020年1月版。

作者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

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

摘編丨安也

19世紀中期,登山運動迎來了「黃金時代」,英國紳士們競相宣佈自己首次登上了阿爾卑斯山最高峰,現代登山運動應運而生。在山巒間自由攀行,讓人感覺少了些社會的羈絆,女性也因此開始參與登山活動。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1992年,法國攀岩者凱薩琳·德蒂韋勒用手抓住美國猶他州摩西塔的邊緣,身體懸在半空中。

不久,登山運動史上的第一場災難發生了。1865年,愛德華·懷伯爾首次登上馬特洪峰,四名同伴在下山途中遇難,使這次登峰以悲劇告終。關於登山的爭論由此開始,直到今天還在繼續。登山所得足以補償所失嗎?接下來要講述的,是那些在登山中失去生命,或憑藉耐力、團隊合作及運氣在災難中活下來的登山者的故事。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1885年,這是采爾馬特嚮導擺出手持登山索和冰鎬的姿勢拍攝的集體照。

到20世紀,登山者的注意力被世界最高峰所在的亞洲大山脈吸引。大型探險隊都向8000米以上山峰——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的14座高峰——進發,對高峰的征服成為民族的驕傲。如今,登山已不再是上流社會的休閒娛樂。新一代勇於擔當、技藝熟練的專業登山者正在崛起,新的登山裝備使登山運動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隨著技術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登山的方式。人們積極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路線,特別是攀登險峻的北壁。純粹主義登山者更喜歡快速、輕量級的「阿爾卑斯式」登山,他們離開時,山仍保持原樣。幾乎每當有人登上一座名山,「可能」一詞就被重新定義。1980年,萊因霍爾德·梅斯納爾在未攜帶氧氣瓶的情況下隻身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傳奇更是震驚了世界。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讓-克里斯托夫·拉法耶(1965—2006年)是一位傑出的攀岩者,並於20世紀90年代成為嚮導。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雖然登山的理由很難表達,但登山確實帶給了人們的巨大回報。關於登山的危險性,英國登山家米克·福勒如是說:「我們享受了,活下來了,來日可以繼續攀登。這才是重要的。」

登山的意義是什麼呢?

在歷史上,深山老林常被看作虎穴狼巢,有臭名昭著的土匪和妖魔鬼怪出沒。然而,人類仍在高山上生活了幾千年,解決了現代登山者同樣面臨的生存問題,而且得到了回報。

你不必成為登山家,也知道山區的天氣更糟。首先,山上更冷,海拔每上升 1000米,溫度就下降大約6℃。因為龐大的山體攔截了氣流,所以山上的風也更大。氣流受阻只能上升,所以你往上攀登時,風就越來越大。氣流上升,氣溫下降,最後形成降雨或降雪。

極端天氣使人陷入生存困境,那麼在沒有羽絨服和雨衣的年代,登山的意義是什麼呢?對於那些不怕困難、勇於挑戰的人來說,高山給他們提供了獨特的優勢。甚至在今天,山區居民依然可以通過狩獵和在高原牧場養殖牲畜過冬。

乳製品

(比如奶酪)

是山區居民的日常食物。早期阿爾卑斯登山者在攀登前一夜,會跟嚮導一起在露營地吃一頓奶酪火鍋。瑞士登山者埃哈德·羅瑞坦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以奶酪為主食的高海拔登山者之一。

山區遊牧生活具有流動性。珠峰首登者之一丹增·諾爾蓋可能出生在一頂挨著氂牛群的帳篷里,遠離其父母的家鄉。用氂牛毛編織的帳篷質地粗疏油滑,能使焚燒氂牛糞便的煙散出去,也能防雨。

山區的珍貴資源到了低地地區就供不應求,如用來製作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死亡面具的青金石,就產自現阿富汗的巴達克山,距離埃及數千公里。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電影《絕命海拔》劇照。

對於那些流離失所的人來說,山脈是避難所,譬如居住在珠穆朗瑪峰附近的夏爾巴人,以及15世紀受莫臥兒帝國入侵影響而遷移至尼泊爾中西部山區的卡斯人。

精神上和政治上的安全,是世界各地山區的共同主題。藏傳佛教有「秘境」傳說,「秘境」是隱藏的山谷,供遇險的修行者避難。19世紀,「伊斯蘭之獅」伊瑪目沙米爾位於高加索山的堡壘,曾讓俄羅斯帝國的軍隊舉步維艱。14世紀前,像古代北美洲的普埃布洛人一樣,特勒姆人一直居住在現馬里的邦賈加拉陡崖上。

在奧地利奧茨塔爾阿爾卑斯山發現的保存了5000年之久的奧茨的屍體,揭示了人類與高山的古老聯繫。最早的登山先驅與現代登山者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儘管後者得到了最新技術的保護。穿越雪地時,他們都要謹防凍傷或滑倒,抵禦寒冷,挑戰複雜的地形。

雖然奧茨時代的山地旅行者缺乏現代紡織品的保護,但他們的智慧令人震驚。弗里喬夫·南森等現代極地冒險家還像他們一樣,把同一種草塞在鞋子里保暖。奧茨還攜帶了一個背袋,頭戴一頂皮帽,與如今喜馬拉雅山區常見的裝束相似。1888年,南森穿過格陵蘭島後,跟戈特霍布的因紐特人學會了劃皮艇,這項技術至少已有4000年的歷史。登山者使用的許多器械——如繩索、釘掌靴、滑雪板和冰鎬——也有悠久的歷史。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山間小屋。隨著登山運動的興起,這種山間小屋在阿爾卑斯山區遍地開花,嚮導與登山客可以在此小憩片刻後再繼續攀登。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雖然並不明白醫學上的原因,但一直知道高海拔攀登會引發生理問題。在安第斯山地區,人們通過咀嚼古柯葉或喝古柯茶緩解高原反應。世界上長期在高海拔地區居住的人,他們的身體已經適應了當地生活。西藏地區的人對高原缺氧環境有特殊的遺傳適應性,特別是能夠在低氧環境中分娩。

5000年前的登山者,

冰人奧茨的秘密

1991年,在奧地利和義大利之間的阿爾卑斯山口,有人在冰雪中發現了一具約5000年前的屍體,這是最早的表明人類已進入山區的證據,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歐洲新石器時代生活的認識。在奧茨塔爾阿爾卑斯山發現的這具屍體不久後被命名為「冰人奧茨」,因保存完好而在考古界引起了轟動。雖然奧茨攀登阿爾卑斯山的原因尚不清楚,但他可以被看作歷史上第一位著名登山家。

1991年9月19日,德國徒步旅行者埃麗卡·西蒙和赫爾穆特 ·西蒙登上了義大利和奧地利邊境海拔 3516米的芬耐爾峰,在沿蒂森山脊下山,去附近的錫米拉溫峰休息站時,稍稍偏離了主路線。他們偶然發現了一道被低矮的岩石包圍起來的狹長溝壑,冰塊填滿了溝底,表面有一堆廢棄物。

再湊近一看,他們驚恐地發現暴露在冰層外的是一個人的頭部和軀幹。西蒙夫婦衝回休息站,向管理員報告了他們的發現。當時,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冰中的屍體不是在山中走失的徒步旅行者的殘骸。

冰人是在海拔3210米的下約赫費爾納冰川邊緣被發現的。在「一戰」結束,意奧邊界劃定以後的 70多年里,冰川逐漸消退。地形的變化導致人們最初不能確定到底是在邊界線的哪一邊發現的屍體。奧地利率先在 9月20日派出一架救援直升機飛進山區。這時,屍體又露出冰面 10厘米,但即使用氣動鑿子,救援隊也無法將其移動。後來救援小隊離開時帶走了在附近岩架上發現的一把斧子,希望能夠據此確定死者是近期喪生的徒步旅行者還是更早的登山者。

第二天,碰巧也在當地的義大利登山家萊因霍爾德·梅斯納爾和同伴漢斯·卡默蘭德爾前往現場,發現了更多人工製品,包括一個用樺樹皮做的容器、一隻鞋子和一張弓。9月23日,第二支政府救援隊終於把屍體從冰里掘了出來,同破碎的衣物及其他人工製品一起運往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進行常規屍檢。梅斯納爾曾認為死者可能是幾百年前的人,直到屍檢之後,考古學家康拉德·施平德勒才發現驚人的真相:這是一具5000多年前的屍體。它是紅銅時代現存最完整的屍體,同時發現的衣物和工具仍與新石器時代人的日常用品相同。

10月初,考古隊對發現屍體的地方進行了一次中規中矩的搜查,找到了更多人工製品,包括冰人當外衣穿的草編鬥篷。此時,關於冰人奧茨的一切事項已移交給義大利博爾扎諾當局,因為更詳細的調查顯示,屍體剛好是在義大利邊境內被發現的。第二年7月的進一步調查發現了更多屬於冰人的物品,同時被發現的還有肌肉碎片和頭髮,甚至還有一枚指甲。

到這時,醫學檢查開始揭示關於冰人的真實信息,儘管更多的是關於他的身體狀況而非身份以及他是如何在一個與世隔絕的阿爾卑斯山口死亡的。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電影《絕命海拔》劇照。

除了最初移動造成的左髖部受損外,奧茨的屍體接近完好。他死後,屍體被一層透氣的積雪覆蓋,經冷凍乾燥變得柔韌,即使過了5000年,也沒有因為移動而散架。奧茨是一名成年男性,身高約1.59米,體重約50千克,雖然被發現時頭髮已全部脫落,但據推測他的頭髮是深棕色或黑色的,還很可能留了鬍鬚。他的牙齒因長期咀嚼混入了石子的穀物而磨損,但並沒有腐爛。其左側肋骨的斷裂部位已完全癒合,右側有一個未癒合的傷口,可能是斷氣前留下的新傷。

殺死奧茨的是人而不是山

屍體提供的原始數據及其已存在的時間已經是驚人的發現,而接下來的十年里對同時發現的人工製品的詳細檢查,以及更進一步的數據分析,則讓奧茨的故事變得生動起來。

不管奧茨是誰,從他的穿著來看,他進山前並不是完全沒有準備。此前發現的大多數新石器時代的衣服 ——實際上是很小的碎片 ——都是編織的,冰人的衣服卻主要由皮革或毛皮製成,更適合阿爾卑斯山高處的寒冷環境。

他戴了一頂有兩根皮革繫帶的熊皮帽,上衣由羊皮縫製,長及膝蓋,展開之後呈長方形,腿上裹著山羊皮,下身圍了一塊皮腰布。另外,他披了一件草編鬥篷,它可以為他遮擋風雨,在他睡覺時還可充當防水布或毯子。

奧茨帶了全套武器上山。他的銅斧表明他生活在金屬製造知識已經在歐洲普及的時代,這是第一把被人們發現的保存完好且帶斧柄的史前斧頭。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電影《絕命海拔》劇照。

他的裝備中有一把三角刃燧石匕首和一種專門用於打磨燧石器的工具。一張可以捕兔子的網似乎表明他已經準備好打獵了,但也有跡象表明他的出行是匆忙的。他的弓以一根1.8米長的紫杉木做材料,是一件半成品,也許是他在路途中被迫製作的。箭袋里只有兩枚做好的燧石箭頭和十二支未打磨的箭桿。

生前最後一次出行,奧茨攜帶了一個取材自落葉松和榛樹的背簍,兩個樺樹皮容器,其中一個用於裝取暖的木炭,還有一些白樺茸,可能是用來點火的。還有一些用途不明的東西,包括一個流蘇狀的小物件和一對羚羊角。奧茨腹中的食物殘渣表明,他最後吃了燉肉、蔬菜和單粒小麥(一種早期的小麥)。從這一切來看,奧茨似乎對山地並不陌生,後來研究人員通過分析他身上的鵝耳櫪花粉,發現他曾在凱薩琳娜堡喝過水,從他死的地方向南走到這里需要12個小時。

當時還無法確定那是不是他的家鄉。對奧茨牙齒中同位素進行的分析表明,他小時候生活在義大利博爾扎諾省的埃薩克河上游或普薩克河下游。

最初,科學家認為奧茨大約是在9月死去的。他的斧子和箭袋分開掉落在兩塊石頭上,這表明他是意外死亡的。據推測,他到山上的原因有兩種,要麼是為經商或牧羊,要麼是被迫到隘谷里避難,可能死於體溫過低。

後來鵝耳櫪花粉的發現表明他實際上死於早春或初夏,但他所經之地可能還有積雪。

2001年,新的X光檢查又戲劇性地推翻了人們之前關於其死因的猜測。X光檢查結果顯示一枚箭頭嵌入了奧茨的左肩,切斷了肺部上方一根大血管,導致大量出血,使他可能在幾分鐘內就命喪黃泉。

科學家們還發現,奧茨手上的擦傷與徒手搏鬥造成的擦傷一致;他的頭骨也受了重創,由猛烈打擊或撞擊造成。這些有價值的新信息表明,冰人奧茨並非死於直接斃命的墜崖事故,或在墜崖後因喪失行動能力而死亡——像後來許多登山者那樣。很明顯,他是被謀殺的。他的裝備表明,他可能遭到了暴力闖入者的追殺,從家中逃到了雖隱蔽但對他而言並不陌生的地方。雖然我們不能確定奧茨此前是否到過其遇難地,但可以肯定殺死他的是人而不是山。

如今,奧茨木乃伊及一起發現的人工製品被保存在義大利博爾扎諾省的南蒂羅爾考古博物館里,是人們正在研究的課題。木乃伊存放在精密的冷藏室里,溫度定在-6℃,相對濕度為 98%,人為地再造了發現奧茨時的冰川條件。到博物館參觀的人可以從一個小窗口看到木乃伊。最近,為了紀念發現奧茨 20週年,基於 CAT掃瞄、顱骨的三維圖像以及紅外成像和其他數據,復原專家製作了一個新的冰人模型。這個2011年面世的模型的樣貌看上去遠大於45歲——這是科學家認為的奧茨死時的年齡。

在一些文化中,

山被視為眾神居住的地方

高山不僅是物質實體,它們還體現了不太歷史時期不同民族的想法、需求和恐懼。在一些文化中,人們滿懷敬畏地將它們視為眾神居住的地方。

印度古代神話文獻《往世書》中有一段頌揚了喜馬拉雅山脈的魅力:「在百年神靈史的長河里,我無法向你們描述喜馬偕爾的榮耀……像晨露被早上的太陽曬乾一樣,人類的罪惡也會因看到喜馬偕爾而消失。」

在喜馬拉雅山脈北部的中國西藏,古代文化中的高山崇拜把山視為戰神的象徵。據藏族人說,他們的第一位統治者是神,他順著一根神奇的光繩從天而降,降落在雅魯藏布江河谷上的一座聖峰雅拉香波峰上。當蓮花生大師在 8世紀將佛教帶到西藏時,他「征服」了這些神,使它們成為神聖風光的保護者。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電影《攀登者》劇照。

在印度教和佛教中,山作為庇護所的理念也是根深蒂固的。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中,阿朱那王子徒步前往喜馬拉雅,尋求濕婆王的幫助。他在離開時說:「山永遠是那些踐行正義之法的善人和做聖事、尋找通往天堂之路的隱士的庇護所。」

12世紀伊斯蘭教徒到達南亞時,喜馬拉雅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庇護所,一如印度教徒逃到了偏遠的山谷。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奇特拉爾的卡拉什人是曾生活在古代興都庫什地區的人們中倖存下來的。

奧林波斯山的古希臘諸神報復心強、反覆無常,但奧林波斯山似乎本來就是一個神話,一座理想化的山。只是這座山後來才與一座特定的山峰聯繫在一起——這座山峰被積雪覆蓋,高2917米,橫跨希臘的色薩利和馬其頓。

在其他的古代歐洲文化中,山也占有顯著的地位,通常被認為是惡魔或幽靈棲息的地方。基督教傳到這里之後,之前異教徒對自然持有的更為積極的態度被禁止了,這種信仰變得更加普遍。

在斯堪的納維亞,山是巨怪的家園,它們會引誘人們到它們的高山巢穴中。瑞典語中的「bergtagning」

(誘拐)

一詞,以及「taking to the mountain」

(帶進山中)

是指被妖怪誘導甚至占有。德國北部與斯堪的納維亞在文化上有許多關聯,哈茨山脈一直有關於女巫的傳說,據說這些女巫在哈茨山脈的最高峰布羅肯峰上與惡魔狂歡,這在《浮士德》中有所記錄,其同名英雄也加入峰頂惡魔的狂歡中。一年中,布羅肯峰大約有300天被雲霧籠罩,這也是產生諸多傳說的一個原因。

「布羅肯山幽靈」由這座山的名字而來。這是當低落的太陽從一個在山脊或山頂向下看迷霧的人的背後照射過來時,就會產生的一種光幻覺。大氣條件使人的影子向前移動,形成一個巨大的幽靈般的輪廓。由於光的衍射,人的頭部通常被七彩光暈包圍,人們稱之為 「榮耀」。在德國文化中,這些現象被認為是災難的預兆。然而,中國四川峨眉山上的僧侶則認為這些現像是好的預兆,光暈被看作神聖的標誌。

羅馬人到來之前,凱爾特部落統治著阿爾卑斯山脈。據羅馬歷史學家李維說,凱爾特人崇拜天神,羅馬人稱其為布匿,源自凱爾特語中的「pen」一詞,是頂峰的意思。在瑞士大聖貝爾納山口,人們挖掘出了一座為布匿而建的寺廟。羅馬人本身並不欣賞阿爾卑斯山脈,認為它們是可恨的,基本上對它們視而不見。但是,他們掌握了阿爾卑斯山脈與政治的關聯,特別是迦太基將軍漢尼拔入侵後。隨著基督教的到來,法國和瑞士的凱爾特神被根除,但它們與山脈的聯繫在英國延續了更長的時間。在英國,異教徒對自然的態度被用來傳播信仰。在愛爾蘭,朝聖山脈的傳統與中國藏族人對山水的崇敬和轉山的習俗相似。

從畏懼到理解:

不僅是神學隱喻,

山也是真實的物體

當基督教在公元1世紀出現的時候,它從許多方面繼承了《舊約》中的信條,其中就有對山的意象的關注。登山寶訓是耶穌基督最重要的布道之一,這次布道可能是在加利利海邊的迦百農附近的山岬上進行的,而在他生命的盡頭,他在橄欖山上度過了猶大背叛他之前的最後一夜,並被釘死在耶路撒冷城外的各各他山上。

基督教以前的宗教將山視為眾神居住的地方。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之時,其領導人就力圖收歸或摧毀那些古老宗教的聖地,這其中的許多聖地都位於山上。在一些地方,譬如德國的哈茨山脈和瑞士的大聖貝爾納山口,異教的寺廟都被毀壞了——就像它們在平原上的城鎮和森林里一樣。

然而,在其他地方,人們篤信神居住在山上,公元6世紀中期埃及的聖凱薩琳修道院選擇建在西奈山腳下並不是偶然。在希臘的山頂有很多修道院群,譬如阿索斯山以及高聳的邁泰奧拉山頂上的修道院房屋,它們與埃及沙漠中偏僻的隱修一樣,充當了庇護所的角色。

山常常是基督教聖徒戰勝敵人的地方。在愛爾蘭,據說聖派屈克於公元441年爬上了梅奧郡的一座高峰,他效仿耶穌在沙漠里齋戒,在山上禁食了40天,然後將邪惡勢力驅逐出國。

從神學上講,關於高山更細緻入微的觀點來自希波的聖奧古斯丁。聖奧古斯丁是5世紀初的一位北非神學家,他這樣寫道:「有這麼一些人,他們仰慕高山的巔峰、大海的波濤、江河的激流、大洋的環流和商舖的運轉,卻忽視了自己。」換句話說,他認為過分地關注物質世界可能會導致精神世界的死亡。

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

1922年的珠峰探險隊率先使用了瓶裝氧氣。圖中馬洛里(左)和諾頓都戴著氧氣面罩,他們與拍攝這張照片的薩默維爾一起創造了新的高度紀錄。

對山的朝聖最終成為基督教精神的一部分。除了修道院之外,在眾多山峰中,位於義大利皮埃蒙特大區的蘇薩山谷上的羅什美隆峰格外引人注目。在14世紀初,一位名叫博尼法喬·羅塔里奧的阿斯蒂騎士將一尊沉重的聖母瑪利亞黃銅三聯像拖到了峰頂上。忠實的基督教信徒每年都會爬上山去瞻仰銅像,但因很多人上下山時墜落身亡,這尊銅像最終又被帶回鎮上。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翻越大山本身是一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無論旅行者多麼熱切地祈求上帝的保護。在歐洲,一直到了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山的恐懼和宗教般的敬畏才開始轉變,認為山只不過是為人所熟知的東西。在長篇敘事詩《神曲》

(約1308—1321年)

中,偉大的義大利詩人但丁把自己不能攀登的山的形象隱喻為靈魂從地獄昇華,穿過陡峭曲折的煉獄之路,到達人間天堂所在的頂峰。但丁用來描述高山的語言表明他對它們非常熟悉。

在接下來的200年中,學者、作家和思想家以他的作品為基礎,為人們提供了更為複雜的高山形象。山不僅僅是神學隱喻,還是一個能被描述、體驗,甚至分類的真實物體。

本文選自《DK人類登山史》,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小標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作者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英國阿爾卑斯登山俱樂部

摘編丨安也

編輯丨李永博

校對丨劉軍

來源:kknews從首批登山先驅到今天的登山巨匠,登山到底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