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死人城」 一座城市的無奈和艱辛

像埃及這樣已經輝煌不再、長期衰落的國家,能給國內的遊客留下的幾個印象不外乎」貧窮」,」髒亂」,其他也就沒什麼了。

我對此並不感到意外,圍着外國遊客窮追猛打的小商販,粗製濫造變着花樣往路人手里塞的工藝品,消費遊客好奇心的窮人在這里已經形成了一套天衣無縫的系統。每每有朋友向我咨詢旅遊經驗,通常也只能憋出一句,」別自由行」。

開羅」死人城」 一座城市的無奈和艱辛

黃昏時分的死人城 本文圖均為 我累特 攝

去年一年里,我有一小半時間在埃及,一小半時間在印度,和印度那種坦然供遊客」消費貧窮」和」參觀貧窮」的態度不同,埃及的底層社會,很多時候是非常難以接近的。一些國家早已深諳遊客心理,讓遊人觀賞當地窮人生活,放下些憐憫錢,感慨一番自己的日子也算不錯,大家都開心。他們花樣利用這種心態,早已把很多貧民窟和鬧市區,發展成了自成一派的景點,你們帶着優越感參觀,我們理直氣壯地收費,兩全其美。

但埃及人不會這樣做,自尊心極強的他們非常擅長隱藏和隔離真實,甚至拒絕承認真實。作為世界上最古早的旅遊國家,雖然有很多人來來往往,但埃及的面紗,比人們想象的還要難以揭開。

除了臭名昭著的」垃圾山」外,開羅市東南部有一片特殊區域,地標建築薩拉丁城堡和」垃圾山」穆卡塔姆都在這里,在這個由城堡,公園和廢墟之山組成的區域中間,綿延着一片低矮,破敗,死氣沉沉的灰色建築群,清晨或黃昏,在霧霾和微弱的陽光下,幾乎看不到邊界,這就是開羅最著名的「卡拉發」公墓群,俗稱「死人城」。

開羅」死人城」 一座城市的無奈和艱辛

站在死人城的一邊能遠遠望到開羅的著名景點,薩拉丁城堡(左)和蘇丹哈桑清真寺(右)

這個占地面積約6平方公里的「死人城」並不僅僅是公共墓地,同時還是世界最大的貧民窟,有近50—100萬人口居住在其中(數據難以統計)。除了古埃及人獨特的生死觀之外,導致了這一奇特的」死人城中住活人」現象最重要原因其實是階級固化和貧窮。

如果你在互聯網上搜索「開羅死人城」,大部分的相關新聞和視頻報導都充滿了嘩眾取寵的」探險」意味,配樂詭異,角度離奇,甚至有主播搭帳篷住在里面直播。

如果你在死人城附近徘徊,路人會勸告你,那里沒有警察,不安全,不能去。其實死人城的身世並不復雜,也不神秘。公元969年,在現在的開羅建立之前,「死人城」就已經是公共墓地了,在公元1250年至1500年間,馬穆魯克王朝統治埃及,死人城漸漸發展成為當時埃及最重要的墓地,埋葬着蘇丹和當時幾大王朝的達官貴人。曾經統治過埃及的阿巴西德王朝、奧斯曼帝國王朝等時期的貴族也埋葬在此處。

開羅」死人城」 一座城市的無奈和艱辛

死人城內墓地一角

可以想到從最初開始,這里就是一處貴族墓地,死人城的墓宅按照民居風格建造。房屋多數隻有一層或兩層。大門邊的圍牆上刻着墓主名字和墓宅排號。墳墓保持着和住所一樣的結構,有完整的房間,到了現代,還有供水供電。

過去的官僚和貴族習慣雇傭」守墓人」住在地上的房子里,防止盜墓賊。這種守墓的工作多為家族制,類似墓地管家,又因他們常年住在墓地,漸漸就在這里安家落戶,不再搬遷。

隨着時間過去,有一些墓主的後代離開埃及不再回來,或者全部去世。但這些家族的守墓人多半因為無處可去而依然住在墓地中,變成了真正的主人。還有相當一批人是因為過於貧窮,沒有實力在寸土寸金的開羅買房子,只好搬到已經空置的墓地中居住。

盡管是「死人城」,但這里活人的需求一應俱全,有清真寺,公交車,巴士,出租車,有學校,商店,飯店和咖啡館。這里的街道與其他地方的街道相比顯得狹窄和零亂,但是由於這里遊客不多,明顯區別於開羅的吵雜和擁擠,異常安靜。

開羅」死人城」 一座城市的無奈和艱辛

無人居住的空墓

占地面積巨大的死人城其實是開羅的納稅大戶,墓主的親屬需要按照墓地面積每年向政府繳稅,這一傳統在墓主逐漸」消亡」後,由守墓人代替。

六七十年代的死人城曾經是開羅犯罪率最高的地方,大批忽然涌進來定居的窮人,加上這里是開羅市警察執勤的盲區,那時的死人城臭名遠颺,到了人人談之色變的程度。開羅政府曾試着驅趕墓地里居住的窮人,但收效甚微,加上人口不斷激增,漸漸政府默認了人們住在空墓地里這一奇特現象,並將死人城外圍納入了」居民治安管理區域」,把外圍的道路和主幹道連接在一起,並且遷入了24小時供電和供水。這才慢慢將死人城從禁區變為」居民區」。

開羅」死人城」 一座城市的無奈和艱辛

死人城內已經開通巴士和出租車的主幹道

有趣的是,死人城是城市交通里幾乎無法避開的一個重要區域,對遊客來說,不管是團體行動,還是自由行,只要進入開羅游覽名勝,就無可避免會和死人城打個照面,開羅除金字塔外最重要的地標景點,薩拉丁城堡,就在連綿的死人城高處。

導游會適時告訴遊客,這里非常不安全,住了很多窮人和守墓人,沒有警察,所以不能進去。

我曾因難奈好奇心找朋友陪同下,去過兩次,意外的是里面並無任何特殊之處,人們以墓地為家,比鄰而居,買菜做飯打招呼,坐在門口喝咖啡曬太陽,連喪事也沒有任何不同。咖啡館,清真寺,學校,外面能找到的東西里面也全都有。

開羅」死人城」 一座城市的無奈和艱辛

死人城內的居民

守墓人家庭靠微薄的墓主佣金和政府補貼生活,而那些並非守墓人的,白天會在外圍乞討,或做些小生意。死人城里的清真寺有一處和外面不同,它會定期領取政府補貼(多為食物或日用品),在禮拜日發給周圍的居民。

為了防止人們擁搶,阿訇們會將自己鎖在清真寺門口的鐵柵欄里面。禮拜結束,圍在外面的人已經等候多時,他們會將物品從柵欄里遞出去,已經拿到的人自動離開,讓外圈的人再進入直到發放完畢。

當地人在今天依然對死人城諱莫如深,不願靠近,開羅政府對於這一公開的事實也不願多做改變,死人城里的居民也圈地自居,不和外面接觸,如今因為開羅人口劇增,加上城市改造,死人城的邊緣地帶其實已經和居民區混在一起,但人們還是會將住在墓地中的人視為異類。某種意義上來說,「死人城」中的守墓人,和「垃圾山」中的拾荒者一樣,都是被這座疲憊的城市掩埋住的底層人群。

遊客在埃及常常被景區的小商販所煩擾,近年來新總統對景點大幅改革,雖有所好轉,仍然無法阻止生活困難的人想盡辦法在外來者身上賺錢,可開羅真真正正的窮人其實並不在那些能看得見的地方,是深深埋在陰暗處的。在古埃及,入住貴族墓地,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榮耀,今天的埃及仍住在墳墓的這些人,卻是對艱辛生活妥協的無奈之舉。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歐洲華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