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並不可怕教你如何適應高原

高海拔並不可怕教你如何適應高原

一、什麼是高海拔

按照國際通行的海拔劃分標準:

—— 1500-3500 米為高海拔,在這個高度,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大多數人都可以適應;

—— 3500-5500 米為超高海拔,在這個高度,個體的差異決定能否適應;

—— 5500 米以上為極高海拔,在這個高度,人體機能會嚴重下降,有些損害是不可逆的。沒有人能在這個高度呆上一年。即使藏民和夏爾巴人,一般也都生活在 5500 米以下的區域。

從實際情況看,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一般在海拔 2400 米以下感覺基本正常,沒有明顯反應;超過 2400 米,如果有合理的海拔階梯和足夠的時間,還是能夠逐步適應;超過 5500 米後,無論花多少時間都無法完全適應。

二、什麼是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是指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帶來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乾燥等變化,而產生的一系列自然生理反應。

高原反應症狀普遍出現在超過海拔 2700 米以後。快速(如乘飛機)到達 3000 米以上時,更容易發生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一般發生在到達高海拔 6-12 小時後,少數在 1-3 天後發生,一般 3-7 天內恢復,情況嚴重的恢復時間可達 2 周以上。

高原反應較為普遍的表現有:胸悶、氣短、乾咳、頭痛、頭昏、乏力、厭食、惡心、嘔吐、嗜睡、失眠、微燒等;多數人會因缺氧而嘴唇和指甲根發紫,有的人還會因空氣乾燥而出現皮膚粗糙、嘴唇乾裂、鼻孔出血等;嚴重者會出現感覺遲鈍、情緒不寧、精神亢奮、思考力、記憶力減退、聽、視、嗅、味覺異常、產生幻覺等,也可能發生浮腫、休克或痙攣等現象。

高原反應視個體情況不同,症狀和程度會有所差異。有的只出現上述單個或少數幾個症狀,有的則多一些;有的反映敏感、強烈,有的則較輕,甚至幾乎沒有。我曾見過比較敏感的人在 1700 米就出現輕度高原反應,也接觸過攀登 6000 米級別的雪山卻高山反應很弱的人,很是感慨人與人之間差別怎會那麼大。

三、哪些因素影響高原反應

一般來說,影響高原反應的輕重程度、發病率的因素主要有:

(一)海拔高度

進入的海拔越高,高原反應越強烈,患各種高山病的概率也越大。有報導說,3500 米以下的發病率占 37%-51%,3600 米 -5000 米的發病率達 50%。

(二)進入方式

進入高海拔的上升速度和幅度,直接影響到高原反應的強弱。海拔急速升高,比循序漸進的 ” 階梯升高 ” 反應要強,高山病患病率高。

有報導說,3 日內從平原抵海拔 4200 米處,急性高山病發病率為 83.5%;而由 2261 米經階梯適應在 7-15 天內抵 4200 米處時,發病率僅為 52.7%。

(三)區域和季節

不同的地區,即使同樣甚至更高的海拔高度,植被茂密的地區就比植被稀少的地區反應輕些;同樣,在同一區域,空氣交換好的地方就比流通慢的地方(如山谷)強,白天比晚上好些。

從季節來說,冬季進入高海拔地區比其他季節患病率高。這是因為嚴冬時氣溫降低,大氣壓隨之降低,含氧量進一步減少;而且寒冷會刺激新陳代謝,增加人體耗氧量,並且容易並發呼吸道感染。

(四)個體素質

人對缺氧的適應性,多半依靠一種個體先天素質。涉及個體素質的因素較多,包括種族、居住地、健康狀況、性別、年齡、體態、精神狀態等。

在個體素質方面,除了種族、居住地差異,高原反應有 ” 欺男不欺女、欺胖不欺瘦、欺高不欺矮、欺動不欺靜 ” 之說,盡管不是絕對,從實際情況看有一定根據。究其原因,應該同個體之間紅細胞比容、需氧量和耗氧量的差異有關。

個人的精神狀態也很重要。樂觀者往往反應較輕。有的人對高原環境不瞭解,又聽了一些不恰當的宣傳,心理壓力過大,稍有不適,就緊張甚至恐懼,結果反應加重。

另外,有過高海拔經歷,尤其相隔時間較近的人,高原反應一般輕些。

四、哪些人不適宜上高海拔

在打算上高海拔之前,一定要對自身狀況有全面、准確的認識瞭解,不要盲目自信。尤其是第一次上高原者,最好進行一次較為全面的體檢,根據檢查結果和醫生建議決定自己是否成行。

一般來說,凡有明顯心、肺、腦、肝、腎等疾病,嚴重貧血、高血壓病和視網膜疾病患者,以及孕婦,均不宜進入高海拔地區。

正患上呼吸道感染並發燒,體溫在 38 度以上,或者雖在 38 度以下,但呼吸道及全身症狀明顯者,應暫緩進入高原。

兒童正處於身體發育期,綜合抵抗能力較差,對高原低氧環境十分敏感,缺氧後比成人更容易引發高原病,而且後果較為嚴重、持久。根據有關研究和經驗,建議儘量別帶 10 歲以下孩子去高海拔。比較安全的年齡是在十幾歲以上,本人一般按照 14 歲左右的標準掌握。

年齡過大且身體狀況不佳的老人也同樣不適合到高海拔。由於老年人身體機能全面退化,免疫力和應對特殊環境的能力下降,容易感冒或患上腸胃病,更容易發生急性高原病。

高海拔並不可怕教你如何適應高原

五、上高海拔前的准備

上高海拔之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備:

(一)心理准備

實踐證明,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克服和戰勝高原反應的重要法寶。對於高原反應,要在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不要一說去高海拔,就背上思想包袱,好像要上戰場一樣悲壯、沉重。

首先應當知道,高原反應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人通過調整都能夠適應高海拔,克服高原反應。每年去高海拔的人多了,男女老幼,不都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的回來了。

其次,不要把高原反應的痛苦過分誇大。前面所說高原反應的症狀,並不是一個人出現那麼多症狀,每個人的感覺和程度都有區別,而且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明顯高反。如果線路、海拔階梯設計好,個體適應能力強,可以很小,甚至沒有。即使有一些反應,也在一般人可忍受范圍,採取有效措施就會適應、緩解或消失。

(二)生理准備

在去高海拔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身體調整到較佳狀態。

體檢非常必要,在前面已經說了。如果有不適宜上高原的疾病,一定不要勉強,不要盲目自信。畢竟,比起其他,健康和生命還是第一位的。

如果有些小的疾病,儘量在啟程之前抓緊治療。

如果去高原是進行登山、穿越等大強度運動,提前、系統的訓練必不可少。要保證你的體能滿足運動需要並有足夠的盈餘。

很多人在去高原之前提前服用肌苷、紅景天、西洋參等一些抗缺氧、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保健藥物,還是有一定輔助效果的。但此類藥物不建議多種同時服用。

就個人實踐和感覺,” 肌苷口服液 ” 對於抗高原反應效果更快、更直接,價格更合適,一般可在啟程前 2-3 天服用,並可在高海拔一直服用。尤其高原反應較重時,配以心腦舒口服液、葡萄糖口服液,緩解效果較好,也是藏區醫院對待高反常開的藥方之一;紅景天(在藥房常稱為 ” 諾迪康膠囊 “)從生物和醫學實驗、應用上證明對抗疲勞、緩解高反肯定有益,但效果潛在緩慢、價格不菲。如果使用紅景天,一般建議在上高原之前提前 7 天以上服用,並可持續服用。

(三)知識准備

提前瞭解掌握高海拔生活、運動、醫療、氣候、習俗等相關知識,對於一個旅行者,尤其是領隊非常重要。這些不用多說了吧。

需要強調的是,上高海拔前,充分瞭解掌握高原適應、高山病等相關方面的知識,無論對於團隊還是每個旅行者都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必需的。

(四)物資准備

高海拔運動,可根據徒步、騎車、自駕等方式的不同做好相應而充分的物資准備。

不管你是駕車還是徒步,不管是團隊還是個人,建議涉及到基本生存、救急的物資盡可能多帶些,用於小資、FB 的東西,以及可帶可不帶的物資還是丟在家里吧。

作為個人,重點應准備好自己的證件資金、基本生活用品、防護用品、基本藥品等,這里亦不再詳述。

團隊活動,如果新人較多,建議帶上氧氣或氧立得備用,如果到達的海拔較高、人煙稀少,必要時還要帶幾支 ” 地塞米松 ” ——前提是你知道什麼時候、怎麼用。

六、高海拔活動注意事項

(一)保持良好的心態

保持良好的心態、樂觀的情緒、堅強的自信心,對於減弱高原反應帶來的身心不適十分重要。要有一副平常心,既不要過於緊張,也不要過於興奮。

如果過於緊張,無謂地憂心忡忡、思慮過度,稍有不適便慌亂起來,給自己負面心理暗示,反而會使身體不適加劇,延長緩解時間。其實,許多高原反應症狀都跟心理作用有關。

也不要過於興奮、沖動。初上高原的朋友,尤其是乘飛機快速到達者,切忌看到高原、雪山,就心潮澎湃、激動萬分、大喊大叫、奔跑跳躍。這只會導致內分泌失衡、增加心肺負擔,加重高原反應。

(二)足量飲水

之所以把 ” 飲水 ” 提在這個位置,目的是要大家認識到在它高原適應中的重要性。

不少朋友在高原對飲水並不太在意,特別是有的女士,因怕旅途麻煩努力控制飲水。這對保持健康、克服高反是十分有害的。

說一說為什麼在高海拔要足量飲水的原因吧:

人到達高海拔後,脊髓會很快產生大量新紅血球,以提高血液攜氧能力,這些新紅血球使血液變得粘稠;同時,由於空氣乾燥稀薄,呼吸加速,使體內水分喪失比平原快,這種脫水更加劇了血液粘稠。

另外,在缺氧狀態下,人體呼吸頻率加快,深度加大,引起二氧化碳超量排出,造成身體體液環境偏鹼性,出現 ” 鹼中毒 ” 現象。鹼中毒會引起機體離子平衡紊亂,身體組織細胞開始聚集體液,造成身體浮腫,甚至出現水腫現象,同時也更促使血液趨向粘稠。

血液過於粘稠,會導致血液循環緩慢,氧氣輸送效率低下,全身各個器官都會因缺氧而出現各種反應,如腦部缺氧導致頭痛、頭昏、嗜睡,消化系統缺氧會造成消化不良、厭食,肌肉缺氧使活動緩慢、乏力,肢端(腳趾、手指、耳朵等)組織器官微循環緩慢容易出現凍傷,心、肺負擔嚴重加劇,等等。這些會大大降低身體機能,加重高原反應,並且使恢復更加困難。

另外,由於水份攝入量減少和水腫,腸無法獲得足夠的水稀釋廢物,還會造成排泄困難,甚至導致嚴重便秘。

清楚了嗎?在高海拔活動中,足夠的飲水能讓你維持機體平衡,血液循環通暢,供氧能力增強,心肺負擔減輕,快速排出毒素,從而在很短的時間內適應高海拔環境,擺脫高原反應痛苦,恢復良好的狀況和體能。

毫不誇張地說,水是抗擊高反最好的靈丹妙藥。

那麼,喝多少水、怎樣喝才算足量、適宜?

一般來說,在高海拔每天至少應當喝 4-5 升水,並注意電解質平衡。水分補充合理與否,可以尿量是否充分、尿液是否清澈、至少淺黃為判斷標準。

在高原喝下 4-5 升水其實不是負擔。這些水足夠讓你喝出很多花樣:除了白開水,還可以在水中加糖(葡萄糖、果糖、蔗糖、蜂蜜等),能夠較快地補充能量,增加口感;加入一定的 Na、K、Ca、Mg 離子,有助於改善體液離子平衡;加入維生素泡騰片,能夠補充維生素,並減輕 ” 鹼中毒 ” 現象;加入西洋參切片,能提高免疫力,緩解疲勞;加入板藍根沖劑,能夠增強抵禦疾病的能力……

個人推薦:果珍,感覺綜合效果最好;紅糖,物美價廉有效。其他可根據個人愛好、口味適當准備,如 Vc 泡騰片、西洋參切片、紅景天、板藍根等,可以不斷調劑。

水壺應隨身攜帶(睡覺時可放在手邊),隨時補滿。飲水要多次、每次少量,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為了不影響睡眠,可以從睡覺前 2 個小時開始,逐步減少飲水量,免得不停起夜引起感冒。

當你記住這一點並在高海拔開懷暢飲時,你會驚奇地發現,高原反應逃得很快、很遠。

(三)注意防寒保暖

高原天氣特點是:氣溫低,一般海拔每上升 1000 米,氣溫下降 5-6 ℃;早晚、晝夜溫差大,有些地區早晚溫差可達 15-20 ℃;天氣變化快,剛剛還艷陽高照,很快就可能狂風大作,雷雨冰雹。因此,在高原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謹防感冒。

一定要帶上足夠的防寒衣物,並且勤更衣,加減衣物一定要及時,做到 ” 宜暖不宜涼 “。

在平原上,加減衣服的習慣是 ” 感到冷再加 “,而在高原上,則應該轉變為 ” 感到熱再減 “,穿衣以不感到熱為標準。如果等覺得冷時才加衣服,其實寒氣已經開始侵入並刺激肌體發生反應。

建議不論何時,手邊多帶一件衣服,熱了記得脫、冷了及時穿。下車前、行進中休息、天氣發生變化,第一件事就是及時加衣服。

另外注意儘量少洗澡、洗頭。人在高海拔,身體機能失衡,抵抗力下降,極易遭到病魔侵害。如果在洗澡、洗頭時稍有不慎,就可能患上感冒,其後果就很難預料了,尤其對於剛到高原還陷在反應期的人。這就是拉薩許多旅社的洗澡間里,都用中英文提醒旅客剛到高原兩天內最好不要洗澡的原因。

生命和潔淨孰輕孰重,應該一目瞭然。如果你真是個苛求衛生,甚至有潔癖的人,建議還是呆在家里或到內地的風景名勝旅遊吧。

(四)合理膳食

在高原缺氧環境,人體新陳代謝受到影響,因而胃、腸、肝、膽等消化系統功能較平原地區減弱,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

與其相反,人體在高原地區消耗的能量、維生素等卻比平原地區大大增加。據有關研究,人體在高原地區 5 天所消耗的能量比內地平原地區多 3%-5%, 而且停留時間越長消耗熱量越多;維生素消耗量在缺氧條件下是平時的 2-5 倍。

因此,在高海拔的膳食安排,既要考慮消化系統的承受能力,還要注意改善營養結構。

在飲食安排上,要增大碳水化合物(應該占 60% 以上)和高植物蛋白的比例,增大各種維生素的攝入,以便快速提供熱量,提高機體適應能力。

注意少食過於油膩的食物。過量的脂肪和動物蛋白既給腸胃增添負擔,又可加重高原反應。

在高原不宜吃得過飽 , 最好保持 ” 七分飽 ” 狀態。如果中間餓了,可以加餐或吃些有營養、易消化的零食。

除了食物中攝取外,建議每天另外補充維生素以滿足身體需要。可選用 ” 金施爾康 ” 或 “21 金維他 “,也可選用各類維生素泡騰片。

如果你能適應酥油茶的味道,可以多喝一些,對緩解高原反應也有一定的作用。” 入鄉隨俗不生病 ” 自有它的道理。

在高海拔飲酒應嚴格限制或禁忌。因為酒精既加重心髒、肝臟負擔,其代謝又消耗體內大量水分,只會加重或延長高原反應。

雖然說吃的,但 ” 菸酒不分家 “,順便建議有吸菸習慣的朋友,初上高原應當減少或者停止吸菸。因為香菸的重要產物是一氧化碳,它與血紅蛋白的親合力是氧氣的 250-300 倍。如果在高原地區大量抽菸,會影響呼吸系統的氧交換,加重高原反應。

(五)適當運動

網上很多功略建議剛到拉薩,尤其是飛過去的驢友第一天最好睡大覺以適應高海拔。個人認為是不恰當的。睡覺時人的各項機能會減弱,從而抑制機體主動適應能力,反倒會加劇高反症狀。

初上高原,最好的適應方式,既不是原地不動,蒙頭大睡,也不是大運動量到處活動,而應該保持一定的活動量,積極主動地自我調整。比如,可以在駐地附近輕鬆散步等。

剛到高原時運動節奏、幅度、頻率以及運動量一定要控制好,輕舉緩動,海拔越高越要注意。登山運動員的動作常常看起來像慢鏡頭一樣就是這道理。

在高原,儘量學會和運用腹式呼吸,比我們日常的胸式呼吸效果好得多。

違背了這些原則,往往就會吃苦頭。曾經發生過驢友在高原 ” 蹲坑 ” 時,因用力過猛昏倒在廁所的實事;本人也有在海拔 4600 米時跟人打賭做個 ” 鯉魚打挺 “,導致眼底疼痛幾天的教訓。

(六)晚睡,通風

高原的夜晚往往比白天更難過,睡覺也成了件不舒服的事。

從環境來說,夜晚氣壓較低,同時因植物光合作用減弱,空氣中含氧量進一步降低;從人體自身來說,白天清醒時,可以通過主動調整呼吸來緩解缺氧狀況,但夜晚一旦入眠,由於副交感神經作用,呼吸會逐漸降到接近平原的頻率,導致缺氧,影響睡眠質量。

去過高原的朋友往往會有這樣的經歷:睡着被憋醒,狂喘幾口後接着睡;再醒,再喘,再睡……如此反復。

然而,要在高海拔保持良好的狀態,又需要一定的睡眠數量和質量,怎麼辦?

四個字:晚睡,通風。

初上高原,很多人因缺氧昏昏欲睡,很早就上床睡覺。豈不知這樣做,很容易在半夜醒來後再也睡不着,瞪着眼睛熬到天亮,從而造成睡眠不足,甚至生物鍾被打亂,影響以後的狀態。比較好的辦法,是針對自己平時的睡眠習慣,略微再推遲 1 小時左右再睡。

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前提下,房間或帳篷一定要保證良好的通風。房間可以適當開窗,帳篷注意通氣口完全打開,必要時拉鎖留縫。高原的空氣本來就稀薄,如果再處於封閉環境中,循環呼吸固定體積的空氣,更容易導致頭疼和其他不適。

(七)紫外線防護

高原紫外線強度大,極易損傷皮膚和眼睛,特別是在雪地。必須採取防護措施,避免傷害。

在光線較強時,要儘量減少裸露的皮膚面積。太陽帽(環檐的叢林帽挺不錯)、太陽鏡是必需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戶外運動學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