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三國隨侃:荊襄戰役

歷史的塵埃——三國隨侃:荊襄戰役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位在眾將之上,並遣費詩往荊州授關羽前將軍印綬,大致同時,關羽北上攻打襄樊,從而拉開了荊襄戰役的序幕。關羽此次出兵,目標便是樊城,為何選擇樊城?我們常說襄樊,便說的是襄陽樊城這兩城的合稱,儘管襄樊襄樊,襄在前樊在後,但是若說其戰略地位來說,我們可說若無樊城,襄陽便也威脅,守襄必先守樊,當年曹操南下時,劉備在未知劉琮投降之前,便是在樊城布防,而南宋抵禦蒙古的襄陽大戰中,樊城陷落不久,襄陽便在不久後投降,這可見樊城對於襄陽的重要性。北方南下如此,南方北上更甚,若只是奪下襄陽,樊城在敵手,那襄陽隨時便可能再度易手,雖說可以大軍駐守,但是遠不如獲得樊城屯兵的效果。從更長遠的角度看,若只是奪下襄陽而沒有樊城,則北進的腳步受到阻礙,那襄陽的戰略意義就大打折扣。而且具體到關羽這次來說,襄陽在漢水以南,由江陵出發,無須水軍便可攻擊到,只要奪下樊城,隔絕漢水,那襄陽便北有樊城,南有江陵,在合圍之下,破城只是時間問題,尤其在關羽水軍能控制漢水的情況之下更是如此,這點關羽看的到,曹仁也看得到,所以他的大軍屯兵樊城,遙望襄陽,且易受到後方支援。(關羽和曹軍在此處對峙多年,關羽此次進軍如此順利,很可能便是在多年對峙中步步進逼的結果。)如此一來,關羽北進的目標主要集中在樊城曹仁率領的曹軍主力便很自然了,只要擊敗曹仁,奪下樊城,襄陽便只是時間問題了。關羽將目標定為樊城,曹操一邊也並非白痴,除曹仁屯兵樊城外,曹軍在外側保留了一支機動兵力隨時作為支援,這就是于禁所統領的七軍了,關羽發兵北上之後,曹操便命左將軍于禁率軍支援曹仁。

歷史的塵埃——三國隨侃:荊襄戰役

于禁所率領的這七軍有多少人呢?根據《三國志吳主傳》的記載「羽以舟兵盡生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俘虜至少三萬,那于禁所軍肯定在三萬以上。三萬軍意味著什麼?曹操當年與袁紹官渡一戰,官渡袁紹軍在十萬左右,便號稱天下諸侯之首,壓得曹操險些滅亡,官渡事遠,我們便看赤壁,赤壁一戰,曹操二十餘萬,與之對峙的周瑜一部僅三萬人,劉備攻打劉璋時自己率領的一部也只在三萬上下,日後與孫權對峙荊州時也只引兵五萬而已。張遼等部當年守合肥與孫權戰,也只有數千而已,由此可見,于禁所率領的七軍對於曹軍是一支如何重要的機動力量,然而,就是這一支機動力量,在短短時間便告覆滅,這又是如何呢?在三國志中有數處對此事的記載,如《三國志武帝紀》中「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曹仁傳》中「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于禁傳》中「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龐德傳》中「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關羽傳》中「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這便是演義那水淹七軍的官方解釋。這麼多的記載中給人最明顯的一點便是此戰乃是天災,而並非演義中關羽所主動謀劃的,所以蔣濟和司馬懿在勸說曹操不要遷都時都說「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確實,于禁七軍被沒,確實非被關羽在戰場上擊敗。然而,天時對雙方都是公平的,漢水不可能只認得曹軍,若說于禁乃是北軍遠來,那曹仁可是長期駐守樊城了,卻未見其令于禁等做出防範,即便自己也未作出防範。只有關羽軍利用了這一點,所以說演義雖然有誇張,或許也不遠亦,關羽必然是利用了漢水作為自己的武器。(這一點上于禁等人確實沒有大的過錯,但是關羽確實在這點上占了上風,因為戰場並非只是沙場對決,天氣地利都是可被利用的一部分。)不管是關羽謀劃或者是利用甚至就是運氣好,水淹七軍是個事實,那水淹七軍的意義是什麼呢?我們已經說過,于禁率領的三萬軍乃是曹軍中一支極其重要的力量,而曹軍這支力量的覆滅對曹操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漢中雖然戰敗,但是畢竟經過了幾乎二年的時間,雖然夏侯淵被殺,但是漢中曹軍也與劉備交戰多日,也未潰散,對馬超張魯雖然艱難,但是也取勝之,對孫權方面雖然有被奪皖城,但是也無大損,然而此戰卻損兵數萬,單被俘便有三萬之多,這對於曹軍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曹軍在樊城周圍的兵力為之一虛,孫狼等受關羽節印之人便紛紛在許都等地作亂,曹軍因為兵力不足,無暇顧及。而且於禁的投降也給了曹軍陣營極大的打擊。

歷史的塵埃——三國隨侃:荊襄戰役

于禁是什麼人?于禁字文則,本跟隨鮑信,曹操入兗州後便跟隨曹操,近三十年,多立戰功,為曹操麾下名將,為曹操所器重,除夏侯曹氏等人外,于禁可算是最受曹操器重的外姓將領。(其他樂進已死,張遼等人後降曹操,總是差了幾分,尤其于禁為人威重,諸將忌憚之。)當時拜左將軍,假節鉞,他的投降對於曹操陣營的打擊不可不說大也。(如于禁這樣受器重的將領都投降了,會給其他人一種想法便是曹操大勢已去,也給自己一種投降的藉口,所以往往一軍之中有一員大將投降,隨後就接連投降,成土崩之勢。)曹操在聽到此消息時也哀嘆:「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曹操之後重賞龐德之子,便是有一種樹立典型的意思,在敗仗中尋找一個英雄亮點乃是鼓舞士氣的常見做法。)荊州的一仗使得天下震動,除于禁外,曹操親封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九月,魏諷圖謀襲鄴,被人告發而滅,然而曹操這面的局勢並不因為破獲了此案有所平息,關羽授命的孫狼等人襲擾許都以南,各地紛亂,滿寵在勸說曹仁時便說:「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曹操那邊也在考慮著是不是要遷徙許都了。而這些的源頭只有一個,關羽。此時的關羽威鎮華夏,以當時的局勢來說,曹操統治區民心不穩,兵力空虛,只要樊城一下,關羽進軍,有孫狼等人的接應,是否真的可以打到許都,甚至可以提前實現隆中對中所說的出於宛洛呢?只怕未必,應該說,關羽此時的進軍確實是個大好時機,曹軍兵力空虛,有孫狼等人的接應,或許真的可以打倒許都。然而,打或許可以打到,但是很難守住,且不說曹操大軍在後,就說駐守各地的如張遼等軍,也可以揮師回軍與關羽對峙,關羽長途奔襲,必然兵力不足,就算沒發生東吳偷襲的事,關羽只怕也要被曹軍包圍了。除非東吳發兵攻打合肥牽制張遼等軍,劉備再出漢中,牽制曹操主力,或許還可以讓關羽來個中心開花。然而這是肯定不可能的,劉備是不是有出漢中的計劃有沒有和關羽打招呼我們且先不說,就說孫權那邊,關羽就算相信孫權不會偷襲自己,但是也不會傻到相信孫權會來幫忙。所以關羽是絕對不會那樣做的,滿寵說的那種局面實在是過於危言聳聽。

歷史的塵埃——三國隨侃:荊襄戰役

實際上,關羽在水淹七軍後還繼續增兵圍攻襄陽,因為軍糧不足還搶了東吳的糧食,假如關羽真準備了一次大規模行動,也不至於匱乏到要搶友軍糧食的地步,即便增加了幾萬俘虜,但是假如關羽真有大行動,幾萬人的糧食應該還是準備的,但是看關羽對後方索要軍資的情況看,(糜芳就是因為軍資供給的問題受到了關羽的「還當治之」的威脅,)關羽根本就沒有什麼大舉入侵的行動,還是準備按原計劃吞下襄樊。那為何曹操要遷都,而關羽遣分隊入許都以南呢?其實除了曹操確實有些慌張,關羽的派遣有襲擾後方的意思外,兩方的目標都是一致的,「獻帝」。雖然說都城在許,但是實際上後期曹操主要在鄴辦公,曹軍的重心也是在鄴,許都只是個空架子,沒實權的,兵力也不足,就算給了關羽也可以馬上奪回來,但是有一個人不能丟,就是獻帝,雖然曹操已經基本上架空了獻帝,但是畢竟打著還是漢室的牌子,對劉孫兩方都占著名義上的優勢,但是一旦獻帝失去,就什麼都沒了,成了亂臣賊子,(日後的禪讓也搞不了了)下面那些忠於漢室的人有著足夠的理由作亂,所以獻帝萬萬丟不得。對於關羽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基本的目的雖然是襄樊,但是取得如此大的戰果,儘管再進一步的危險太大,還沒到全面進攻的地步,但是乘曹軍兵力空虛的時候,能乘機偷襲一把,與許都的漢室勢力結合起來,(當初韋晃已有先例)把獻帝救出來那就太好了,自己這邊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曹操。(當然,就算不成功也行,至少獲得了襄樊,主要目標也達到了。)所以說,關羽的目標還只是襄樊,並沒有再北上的計劃,或者說有可能有把水攪混,再待機而動的想法,但是也只是想法而已。不管怎麼說,關羽造成的曹操局面大壞是個事實,而要打破這一點,處理內部是不夠的,最有效也最直接的辦法便是在失敗的地方爬起來:打敗關羽!這樣一來,天下的目光都集中到荊州來了。只是,打敗敵人不一定要自己親自動手,第三種勢力正準備跳上這天下側目的大舞台,顯一下威風呢。

來源:kknews歷史的塵埃——三國隨侃:荊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