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撫養的利弊

#隔代養娃的喜怒哀樂#

隔代撫養是中國很多傳統家庭的撫養模式。社會現實、外在環境的壓力也使得隔代撫養成為必須。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隔代撫養弊大於利。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親密的依戀,是其他任何關係都不能替代的。如果孩子缺少和血肉相連的父母之間的親密互動,就極有可能給孩子帶來身體和精神層面的不安全感,導致孩童時期出現粘人、愛哭、怕陌生、膽小、孤僻、壞脾氣、固執、挑食、偏食、咬人等現象,成年後則因情感疏離而產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導致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如:對人對物缺乏愛心和不信任、易產生暴力傾向和暴力行為等問題。

依戀是嬰幼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母親)之間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將嬰兒對母親的依戀類型分為三種: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和反抗型依戀。

在所有嬰兒中,大約有百分之70左右的嬰兒屬於安全型依戀,這種類型的孩子只要母親在就有安全感,能夠對外界積極反應。

有百分之二十的嬰兒屬於迴避型依戀,這種類型的孩子缺乏依戀,與母親未建立起親密的感情聯結。

還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嬰兒屬於反抗型依戀,這種類型的孩子既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又反抗母親的愛撫,也稱作矛盾型依戀。

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內心里通常會產生這樣的疑慮:別的孩子都有爸爸媽媽,為什麼我的爸爸媽媽不要我?我哪里做錯了?我是不是不如別的孩子可愛等等。這種揮之不去的不被父母重視的感受甚至是被拋棄的焦慮,會讓孩子內心產生強烈的自卑和自我厭惡感,從而付諸行動,導致他在以後的人生中出現很多的抑鬱或崩潰的狀態。

很多年前我在一家公益機構做志願者,這個機構是對農村兒童和留守兒童進行心靈關愛行動。這些農村兒童和留守兒童一般就是我們所說的隔代撫養的兒童,他們的父母在城市打工,而把他們放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帶著。

我發現很多留守兒童的表現都是自卑和怯懦的,表現為被動、膽小、多動、不合群,也有與其相反的一些狀態,期間的一次活動中,一個小學六年級的男孩始終在說話,我在講台上講,他坐在座位上貌似回應或重複我說的話,似乎是引起我對他的注意,而且在說話中帶髒字,讓我更沒有辦法去喜歡他。

男孩和我的互動在心理學層面上如何理解呢?男孩始終主動地、努力地說話,試圖引起我的注意,而說話帶髒字,好像不尊重我,讓我無法喜歡他—-

諮詢師對來訪者的感受稱之為反轉移。諮詢師發現到自己的反轉移,也就理解了自己的來訪者。我突然意識到:這個男孩的話多、髒話,都是他與我、與他人建立連接的方式。男孩不尊重我,也許是因為曾經他也未被他人尊重過。他不斷的說話,因為他的話語從未曾被傾聽過,所以他就不斷的訴說,希望被他人聽到。而他的這兩種表現,都「成功「的激活了我和他人一樣的對他的感受:不喜歡他—–

顯然這個男孩是個可憐的,可能他永遠也不知道自己這麼活躍和努力,為什麼別人還是不喜歡他—

來源:kknews隔代撫養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