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銷售、理賠多環節「藏雷」,保險監管支招繞坑

產品、銷售、理賠多環節「藏雷」,保險監管支招繞坑

今日是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致力完善優化服務,提升消費者口碑,一直是保險業不斷努力的方向。過程中,發現亂象,及時提醒,監管也在不斷加強消費者消費引導。為此,梳理銀保監局各類風險提示及公告,藍鯨保險整理出監管常提示的幾大「雷區」,希望廣大保險消費者引起警惕,在保險消費中避開常見陷阱。

過去一年,互聯網保險亂象頻發成為銀保監局風險提示的重點,其中,網絡平台仍存保險搭售陷阱,部分非保險產品也打着互聯網保險的擦邊球誤導保險消費者。除此之外,針對保險營銷人員利用自媒體平台進行虛假宣傳,誤導投保人退舊保新等違法違規行為,監管也數次提示廣大消費者提高警惕,切勿上當。

互聯網保險:平台搭售陷阱多,警惕「保險」非險

2018年2月,原保監會發佈《關於在線平台「搭售」保險的風險提示》,明確指出,某些在線旅遊平台(OTA)或網上APP訂購機票、火車票時默認勾選「搭售」保險,由於勾選項字體偏小或不易引起注意,致使消費者在不留意的情況下沒有取消勾選項, 從而「被選購」了相關保險產品。

為瞭解現狀,藍鯨保險實際瀏覽各大常用訂票軟件,發現琳瑯滿目的航班套餐中,默認勾選意外險的情況仍有「痕跡」,誘導陷阱仍然存在。

舉例來說,藍鯨保險在美團APP選定北京飛往杭州的次日航班,跳轉界面顯示各種套餐,前兩項套餐都用紅色大字號顯示399元的價格,出票方、退改費和打折情況全部標注相同,然而藍鯨保險注意到,有一排「+30元航意險」的信息出現在置頂套餐價格的右上角,字號偏小不易被發現。點擊預訂跳轉後,實際金額有三部分組成:成人機票價格399元、機建燃油費用50元和30元航意險,共需付款479元。

產品、銷售、理賠多環節「藏雷」,保險監管支招繞坑

繼續操作其他軟件進行同航班的預定,藍鯨保險發現,攜程旅行雖然沒有默認暗搭意外險,也不存在加小字誘導的情況,但在預訂界面,如果不選擇多加30元航空意外險或者18元接送機券的服務,則需要觀看5秒公益廣告才能購買「裸票」。

「在線平台默認勾選推薦的一些保險產品,通常未明確列明承保主體或代理銷售主體,未完整披露保險產品條款等相關重要信息」,監管部門表示,這種做法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等權益。

對此,監管部門提示,消費者通過在線平台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要關注勾選項目,並在支付價款前認真核對消費賬單,防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選購保險產品。

除此之外,互聯網保險市場還存在銷售「偽保險」產品的問題。舉例來說,藍鯨保險在網絡購物平台搜索「戀愛險」、「脫單險」等關鍵詞,發現仍有相關產品在售。具體來看,一款在售「戀愛保險」,分為99元「久久版」、520元「愛你版」、1314元「一生一世版」,據瞭解,店家還會寄送消費者一張「保單」作為日後賠付的憑證。

經查驗,該店家所展示的「保單」上,未載有正規的保險標的、保險金額、保險費、保險期限、賠償的責任范圍等必要事項,落款也是以「承諾方」自稱的該工作室名稱,而非正規納入監管范疇的保險公司。所謂的「保單」,並不具備正規保險合同的法律效力。

產品、銷售、理賠多環節「藏雷」,保險監管支招繞坑

對於賠付,店家聲稱,「投保三年後結婚,可賠付婚禮策劃和對應版本的禮金,」其中,一生一世版本還可獲得婚禮執行5折的服務。

「這些並非保險產品,不符合《保險法》規定,也不是由保險機構開發和銷售。」監管部門曾提示,消費者要注意防範互聯網偽保險產品的消費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不止「奇葩保險」,很多互聯網平台推出的互助計畫也在以保險的名義進行宣傳。這些互助計畫聲稱,只要存十幾元,生病時就可獲得價值幾十萬元的大病補助,許多消費者無法分清參與互助計畫與購買合規保險的區別,誤以為互助計畫就是保險。

2019年2月,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發佈公告提醒消費者,這些所謂「互助計畫」只是簡單收取小額捐助費用,沒有經過科學的風險定價和費率厘定,不訂立保險合同,不遵守等價有償原則,不符合保險經營原則,與相互保險存在本質區別,其經營主體也不具備合法的保險經營資質,沒有納入保險監管范疇。

「購買保險時,認真核實是否由保險機構提供保險服務,仔細閱讀保險合同、瞭解保險保障內容,注意識別真假保險,選擇合法保險產品」,監管部門提示保險消費者。

自媒體營銷誤導多,警惕「拉人頭」營銷

近年,利用自媒體平台對保險產品進行虛假宣傳及承諾的違法違規行為頻出。部分保險營銷員斷章取義、曲解政策、甚至編造不實信息,嚴重誤導了消費者。

2018年12月末,海南保監局下發一封行政處罰書,中國人壽海南省分公司的保險營銷員王小偉,通過自己注冊的微信公眾號「海口車險」發佈文章《買車險,高優惠(海口車主都傳瘋了……)》進行虛假宣傳及承諾。王小偉還主動聯系某電台廣告推廣人員,將該文章在某電台微信公眾號進行推廣。最終,根據規定,王小偉被給予警告並罰款6000元。

使用「爆點」語言吸引消費者,是利用自媒體平台進行保險銷售的「常見病」。對此,銀保監會提醒消費者,警惕保險文案中出現「秒殺」、「限時限量」、「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過往病史不用申報」、「得了病也能買」和「什麼都能保」等用語,准確識別自媒體平台上飢餓營銷、誇大收益、曲解條款等保險營銷的慣用誤導手法。除此之外,部分保險銷售機構和從業人員還利用自媒體傳播速度快、廣的特點,進行「拉人頭」營銷。保險營銷人員在自媒體平台上貼出「吸睛」版廣告長圖或者繪聲繪色的H5宣傳頁,重點突出令人心動的產品特性,添入分享即可獲優惠等信息,誘使保險消費者在未完全瞭解產品詳情的情況下衝動消費,並且稀里糊塗把朋友也拉進「坑」,對更多消費者的財產安全形成威脅。

監管部門曾指出,保險產品主要功能是提供風險保障,消費者應當樹立科學的保險消費理念,通過正規渠道充分瞭解保障責任、保險金額、除外責任等重要產品信息,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及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適當的保險產品。

多方提示「退舊保新」騙局,或涉詐騙集資

退舊保新,是保險銷售人員以回饋老客戶、補償收益或保單升級等為由,誘導保險消費者對原有保單進行全額或部分退保,並用退保資金購買新的保險產品。

近期,監管部門頻繁發佈風險提示,這種行為一般具有三大特點,一是以虛假的噱頭誘導消費者,二是隱瞞退保或減保損失,三是代替消費者簽訂保險合同。

「尤其是投資收益內容,合同條款都有明確約定,銷售人員作出與保險合同約定不一致的說明或承諾,消費者要提高警惕,切莫輕信。」北京銀保監局提示,消費者應認真瞭解「退舊保新」可能產生的損失,理性對待保險「退舊保新」推薦,充分考慮自身保險保障需求。

公安機關也提醒道,應警惕披着「退舊保新」外衣進行非法集資犯罪的詐騙行為。去年4月,經上海警方偵破,上海捷量公司假冒保險公司名義,通過信函、短信、電話誘騙保險公司客戶退保轉購理財產品,其中,共有8000餘名投資群眾深受其害,犯罪金額累計達到3億余元。

據悉,此類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案件,多以承諾「高額回報」並且採取與投資者簽訂投資協議、開具收款收據和贈送消費卡等各種形式獲取投資人的信任。同時,通過線上線下的大肆宣傳,針對中老年人等群體進行策略性的「忽悠」,從而實施非法集資犯罪。

對此,監管部門提示,如遇可疑邀約,可通過各保險公司官方網站、客服電話等正式渠道查人員、查產品、查地址,核實銷售人員是不是保險公司銷售人員、所售產品是不是保險公司產品、所留地址是不是保險公司及其分支機構地址。

確實,保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保障,規避風險,面對以高息為賣點的保險產品應敲響警鍾,消費者不要輕信他人宣傳,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合理考量產品風險,理性消費。

如遭損失,應通過「信、訪、電、網」正規保險維權渠道進行消費者投訴,銀保監會全國統一投訴熱線為12378。如遇不法分子以保險之名實施非法集資、詐騙等犯罪活動,建議盡可能完整地留存證據,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