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潮州市潮安區登塘鎮世田村 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精品小鎮

【新春走基層】潮州市潮安區登塘鎮世田村 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精品小鎮

世田村黨建示範工程效果圖。(受訪者供圖)

曾經村里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臨時危舊建築密佈,而今水變清澈了、垃圾集中處理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外出的村民又重新遷了回來……

潮州市潮安區登塘鎮世田村,這個九十年前農民運動的根據地,在紅色精神的引領下,掀起建設美麗鄉村、幸福生活的熱潮。2月1日,記者來到世田村,瞭解變化背後的奧秘。

山村颳起紅色旋風

一來到世田村村口,就能看到一個黨旗形狀的雕塑,「世田紅色村」幾個燙金的大字格外醒目。走在村里,隨處可見各種紅色符號和革命小故事的展示。

2017年12月,廣東正式啟動「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這是廣東省加強基層黨建的「紅色動員令」,也是基層農村以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要契機。世田村成為首批入選的「紅色村」。目前,各級黨費和財政資金計畫投入世田村「紅色村」建設1800多萬元,村自籌300多萬元,已完成工程招投標,正在緊鑼密鼓施工。

世田村位於潮安區登塘鎮西南端,距離鎮政府駐地17公里,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四面群山環繞,交通較為不便。該村創建於明朝,也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開創的重要紅色根據地,擁有紅十一軍烈士紀念碑和紅十一軍部舊址等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紅色資源。

村莊環境大變樣,外遷的村民回來了

鄉村振興需要堅強的戰鬥堡壘,世田村黨支部在創建「美麗宜居鄉村」中積極發揮組織引領作用。

世田村黨支部書記藍華明介紹,該村祠堂前的池塘以前因為沒有水源而逐漸廢棄。周圍的村民在其中建了一個個的豬圈,還習慣往里頭傾倒垃圾,雜草叢生,可謂是又髒又臭。

在村黨支部領導下,村民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湊了二十萬元,拆掉豬圈,清掉垃圾和淤泥,築起石籬,終於在今年1月底將這個多年的環境黑點變成了一道風景線。「全村都很高興,村民還打算將池塘附近打造成一個休閒文化廣場。」他說。

記者瞭解到,在推進「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的工作中,世田村黨支部調動群眾力量,拆掉了村里大部分的豬圈和露天廁所,同時因地制宜補齊村道硬化、綠化美化等基礎短板,以「廁所革命」改變山村群眾的衛生觀念。

公共服務方面,世田村啟動了垃圾收集、生態污水處理及飲水安全工程,根據村居分佈修建污水處理設施進行雨污分流,積極對村莊廣場與公園升級改造,提高群眾生活品質。

「把群眾發動起來,調動他們的力量,要靠黨建的作用。」登塘鎮黨委委員、世田村第一書記吳粵鳴說,在黨支部的帶動下,很多村民都很積極,自費把家門口的豬圈拆掉,築上石籬。黨員還帶動村民開展每週集體勞動日活動,各家各戶都拿出掃把來打掃村里的公共區域。

如今漫步在世田村,放眼望去青山依依,腳下綠水淙淙,村道干淨整潔。村民藍尼彬說:「以前一下雨污水就溢出來,很臭,也比較危險。現在村里的變化很大,發展也被看好,很多離開的村民都回來了,像我的姐姐就回來建房子,環境好了,人的心情也好。」

積極開發多元化紅色旅遊產品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將這一理念轉變成現實?世田村以「紅色村」黨建示範村建設為契機,把傳統農業種植與現代旅遊業融合起來,在產業結構上進行優化,打造多種元素為一體的旅遊業。

世田村是潮州為數不多的炒仔茶產地。炒仔茶是一種特色土茶,以獨特的炒茶技藝著稱,其歷史已有1000多年。喝後回甘力強,茶性溫厚,十分受市場歡迎。

世田村黨支部書記藍華明介紹,該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植炒仔茶,村民多的種了幾百上千畝,平均每戶種三四畝。

村民藍尼彬因為父親中風治療花費不菲而陷入貧困。2013年他被列為貧困戶,村里給他發了茶苗和化肥,後來他種了20多畝小株的炒仔茶,每年收成400-500斤,收入有4萬多元,目前處於鞏固脫貧的階段。

吳粵鳴介紹,世田村探索建立世田外出人才信息庫,推動人才返鄉,培訓新型鄉村旅遊職業農民,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努力吸引高校學生、藝術家、規劃師、設計師等服務世田紅色文化和鄉村旅遊。

以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為例,他認為,為了不讓脫貧的農民返貧,需要讓他們有一技之長。「我們利用晚上空閒的時間對農民進行分期培訓,培訓內容各種各樣,有潮菜、攝影、鑄造陶瓷、種茶、種水果,毗鄰村的村民也可以集中參加,一期有100多人參加,聚集在一起,場面很壯觀。」

他說,今年世田村的重點工作是新農村建設,打造精品小鎮,「僅是世田一個村太單薄了,作為旅遊景點一個小時就逛完了,要把附近的資源串聯起來。」

登塘鎮委書記曾偉華負責掛點指導世田村「紅色村」黨建示範工程建設各項工作,他對記者表示,「世田村將充分吸納村民參與『紅色村』旅遊發展,依託現有的2500畝扶貧產業生態茶園,發展茶文化體驗和鄉村觀光旅遊。」

此外,還將以支部引領、帶農致富,採用「公司+農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把「紅色旅遊」與「生態旅遊」結合起來,積極開發多種形式的紅色旅遊產品,寓教於樂,吸引遊客、吸引投資,解決集體收入少、來源單一的問題。

策劃:記者 張英姿 陳紅艷

採寫:記者 吳曉嫻

編輯: alan
來源:華人頭條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