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談】沒有外賣時人類是怎麼生存下來的?

【白夜談】沒有外賣時人類是怎麼生存下來的?題圖 / CaesarZX

外賣真正興盛起來,其實不過幾年的時間。記得我在小的時候,還覺得外賣是一個挺式時髦的詞,那時候只在港台歐美的電視劇里聽說過這詞,周圍最接近外賣的東西,是在街邊買的燒餅、饅頭。

如今一提吃飯,我們可能會自然而然就打開了外賣軟件。

和很多長輩一樣,我的父母經常囑咐我,不要吃外賣,外面的東西不干淨。我當然想變得干淨一點,然而飯來張口也確實是種一旦得到就停不下來的享受。

有時候我甚至疑惑,在外賣出現之前,人們到底是怎麼活下來的?鬥膽猜測一下,他們很可能是自己做飯。

【白夜談】沒有外賣時人類是怎麼生存下來的?

這個結論讓我非常恐懼,最近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家里不能吃外賣,只能自己在家做飯,而我在嘗試了一個月幾乎完全自己做飯之後,已經開始懷疑人生。

之前我每天晚上最困難的抉擇是吃什麼,但這個問題相比於今天晚上做什麼菜簡直是弱爆了。

一餐包括主食和菜品,選擇什麼,一要考慮家人的喜好,二要考慮家中食材,三要考慮烹飪的難度和時長。工作日的晚餐需要豐富,但不要繁瑣,注重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白夜談】沒有外賣時人類是怎麼生存下來的?

與此同時還需要注意保持菜單的新鮮感,一道菜如果在一週內的出現次數大於二次,就過於單調了。因此要經常更換、調整菜式,這個過程很快會窮盡你的拿手菜,迫使你走出舒適圈,去嘗試陌生的烹飪手法和食材。於是我每天最常打開的軟件中多了好幾個做飯的App。

和平時心血來潮的做飯不同,打工人的做飯需要講究效率,在全家餓暈之前上菜。

在快的同時還需要針對當天的菜品制定工藝流程,合理規劃工序,燒水的時候可以備料,炒菜的同時可以准備餐具,做飯就是一條單人的流水線,每次都爭取將生產效率提到最高,否則菜上齊之後,之前的菜都涼透了。

【白夜談】沒有外賣時人類是怎麼生存下來的?

為了盡可能快起來,戰鬥往往在到家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在下班之前,我會先在網上買好需要的菜,如今在北京城區里已經很少能見到菜市場了,如果家附近沒有超市的話,就只能在網上買。其實這也是一種外賣,只不過一般的外賣來了我就可以吃了,而現在收到外賣才僅僅是開始。

進家門之後衣服都來不及換,就立刻進入戰鬥狀態,先沖進廚房指揮電飯鍋熬一鍋粥,因為這個工序的時間最長。

簡單收拾後,開始處理食材。雖然單獨的處理食材看起來並沒有那麼復雜,但食材多了工作量就會成倍增長,有的需要解凍,有的需要削皮,有的需要清洗,有的需要醃制,將它們分門別類,各自處理的過程其實占據了做飯的大部分時間。

切菜這個步驟並不困難,但對於沒有特別練過刀術的人來說頗為考驗定力。這一個月讓我對土豆絲、魚香肉絲等一切絲類的菜品產生了極大的反感,這些菜不但處理起來費時費力,而且手上的偷懶會直接反映到菜品的口感和味道上。因此如今決定菜單時我都儘量選擇好處理菜品,比如XX丁,XX塊。

【白夜談】沒有外賣時人類是怎麼生存下來的?

處理好食材後,就可以開始烹飪了。一般的流程是刷鍋,炒菜,刷鍋,再炒下一個菜。但做飯越久,就越會覺得這個流程非常的繁瑣,一想起來就讓人疲憊。

所以我現在很喜歡那種煮和蒸的菜,這樣在炒菜的同時用另一個鍋去做另一個菜。不但省得多刷一次鍋,也縮短了做飯的總體時間。

如果規劃得當的話,菜出鍋,粥也應該恰好做完。整個過程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我平時7點半到家,平均9點才能吃上飯,吃完飯也接近10點鍾了,稍微擺弄一會電腦,基本上就要進入睡覺程序了。

【白夜談】沒有外賣時人類是怎麼生存下來的?

這種情況在週末也不能緩解,更確切的說是進入了廚房兩天樂環節。

工作日只需要做晚飯,但在週末還要多做一個午飯。睡個懶覺,週六起床之後基本上就要准備做飯了,做完飯一兩點,吃完飯二三點,再等一會又可以開始准備晚飯了,晚飯的流程和工作日就差不多了,這種既視感讓你有一種把週末過成工作日的錯覺,但很快你就知道這並不工作日,因為第二天還要接着做午飯。

我終於理解了為什麼美國人中午只吃三明治、漢堡,做飯總喜歡用烤箱一鍋出,因為他們的外賣不行,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對付。

【白夜談】沒有外賣時人類是怎麼生存下來的?

國內的外賣體系極大程度上節省了時間,讓我們有更多的精力去做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玩遊戲。

這一個月,讓我感慨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讓吃飯都成為了一種負擔,同時對給自己做了十幾年飯的父母生出了新的敬意。

有人說點外賣是出於無奈,如果有時間、有精力自己一定會選擇在家做飯。

我覺得這話說得對,也不對,點外賣確實是出於無奈,但並不是沒有時間和精力的無奈。因為外賣的上位替換其實不是自己做飯,而是雇一個廚師。

來源:遊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