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糯米鑊(huo第四聲)糍,是嘉興人用來待客、送禮的傳統食品。新春佳節,走親訪友,主人家會用鑊糍糖茶招待客人,媳婦生了孩子,婆婆也會做鑊糍糖蛋給她補充營養,今天的嘉興滋味,我們就來說說糯米鑊糍。

顧鳳娥的兒媳最近生了孩子,照老規矩,婆婆要給她買鑊糍做糖茶。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顧鳳娥:我們這里習慣,反正生了小孩要買。補一補,有營養補一補,媳婦身體也好一點。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親戚家里有孕婦生產,客人也要帶上禮物前來祝賀。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桐鄉地方文史研究學者 葉瑜蓀:其中鑊糍一定送的,很大一籃,另外是糖,雞蛋,其它桂圓,補品,營養品,還有老母雞帶一個去都有,但是鑊糍,糖,雞蛋,這是少不了的,還有糕,糕是給小孩吃的,這四樣東西是最基本的。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老人相信,一碗鑊糍糖茶下肚,全身熱乎乎,這對於產婦補氣養血大有好處。桐鄉高橋的吳樹芬今年63歲,做鑊糍差不多有半個世紀,原料只有一種,新鮮糯米。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先把糯米淘洗干淨,醒1到2個鍾頭。然後下鍋,大火煮20分鍾,煮好的米飯放在盆里冷卻。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用戧刀把米飯迅速放入熱鐵鍋內,一隻手握住戧刀中下部,另一隻手握住木柄上端發力,把米飯搨開,用力要均勻,動作一定要快。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當鑊糍糊膜呈白色,上沿微微翹起時,水份蒸發恰到好處,這時可用戧刀將鍋中多餘的米糊戧掉,再用戧刀搨(踏)平一遍,就可以出鍋。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出鍋也要注意,用戧刀從下往上戧,不可以用力過猛。出鍋的鑊糍放幾分鍾,讓風把潮氣吹乾,然後就可以裝袋。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好的鑊糍是卷條狀,不會太焦,微微泛黃,厚薄也均勻,開水一泡馬上變軟,但是軟而不爛,吃起來會有嚼勁,所以,火候的把控要求非常高,必須要用農家土灶。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桐鄉地方文史研究學者 葉瑜蓀:煤氣灶,煤爐上面就沒辦法搨,一定要柴灶,燒柴火的灶上,它呢,一旺一悠,一旺一悠,要旺的時候旺,要悠的時候悠。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另外,上灶下灶也必須互相呼應、配合默契。吳樹芬的手藝是婆婆教的,她們已經合作40多年。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吳樹芬婆婆 陳銀娥(80歲):我搨的時候,那時候奶奶還在,我搨她給我燒火,後來奶奶去世了,媳婦搨了,我來燒。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鑊糍乾燥便於保存,泡起來也方便。加糖,倒熱水,一碗熱氣騰騰的鑊糍糖茶就做好了。新年里走親戚,主人必先端上一碗鑊糍茶。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桐鄉地方文史研究學者 葉瑜蓀:我小時候,過年,年初一早晨醒來,你洗好臉,我媽就泡一碗鑊糍糖茶,因為它是甜的,甜甜蜜蜜,新的一年你是甜蜜的,吃好這個再吃早飯,早飯吃圓子,有這個習慣,你去做客,他也是用這個招待。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關於鑊糍還有一個小故事。相傳大唐年間,江浙一帶有一位女子被選入宮中,不久懷有皇子,家人把糯米鑊糍送進宮里,皇帝很高興,把糯米鑊糍列為貢品。從此,江浙一帶就有了婦女孕產時吃糯米鑊糍的習俗,後來,還加了雞蛋和桂圓肉。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到了近代,桐鄉的規矩是,毛腳女婿上門,如果能夠吃到鑊糍糖蛋,說明這個毛腳女婿獲得了女方家長的認可,鑊糍必須配上成雙數的雞蛋盛進大碗里,意思是給女婿補充力道。另外,以前有老人去世,奔喪的人也會吃到鑊糍糖蛋。

嘉興滋味 糯米鑊糍

桐鄉地方文史研究學者 葉瑜蓀:那個時候是報老,要一個人跑到親戚家去告訴,某某某過世了,什麼時候開掉,什麼安排,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們,他們招待也是燒一碗鑊糍糖蛋,但是這個糖蛋個數,數量上面不同,你待客人是成雙的,兩個四個,他是報老的,是三個,成單數,因為他很幸苦,跑了五里路,跑了十里路,雖然是個不好的消息告訴你,但是,你要感謝他,酬勞他,燒一碗鑊糍糖蛋,但是吃三個,這是我們這里的風俗。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嘉興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