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耳機耳放

耳機耳放

國內首評|拜亞的新旗艦榭蘭圖二代,有點色彩的德國之聲

很久沒更新了,第一是今年沒出什麼讓我心動的東西,所以也沒什麼欲望出手;再一個住了小半年的醫院,結果現在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直接emo了,差點就抑鬱。 但是吧,在2022年快結束的時候,還是有一個驚喜成為了我的良藥,拯救了我即將抑鬱的2022以及2023。 所以又出手了,反正媳婦看我現在挺可憐的,以及每天一斤的速度降體重,每天看著一桌的肉,看著滿屋的零食,看著我冰箱里的可樂眼睛都發綠光的狀態,大手一揮,「你買吧,反正你也沒什麼樂趣了」(我TMD又不是要死了 )。 好了,上面的廢話說完了,今天要說的就是拜亞這次終於更新的新旗艦耳塞榭蘭圖二代。從2017年榭蘭圖上市,到現在五年了,終於看到它的更新了。咱們先看看官方的宣傳圖片,穩定下心情 榭蘭圖二代是今年10月13日發布的,可惜到目前為止國行都沒有發售,所以現在想要也只能通過亞馬遜購買或者國內代購了。不過小道消息說,2022年12月13日左右國行就要發售了,大概價格嗎,不知道了,估摸著應該跟亞馬遜上的售價差不多。 個人第一眼主觀評價 先說下榭蘭圖二代整體上的變化: 第一:單元依舊是Tesla單元,官方介紹版本為Tesla.11,單元的改變後面可以通過頻響圖來看到; 第二:終於有了4.4平衡性線了; 第三:造型與一代比較一致,面板設計更好看,更有格調了,外殼材質應該還是塑料基底加金屬電鑄外膜; 第四:耳塞套造型做了優化; 第五:配件上所有更新(這不是重點)。 反正還有一些細節上的改變、優化以及人性化設計,後面咱們邊看圖邊聊。 PS:這次我發現榭蘭圖二代的外殼上沒有標注阻抗、靈敏度這些數據,當然不知道國行版會不會有增加,反正海外版沒有。 對於這榭蘭圖二代,我個人的結論——柔和、平順、自然! 無論聲音還是佩戴還有外觀上,都屬於秀色可餐的甜點級,相對於森海的IE900來說,我個人覺得榭蘭圖二代是介於IE600與IE900之間的補充。當然,這不僅僅是價格上,還有聲音上的補充。 限於篇幅,今天只談榭蘭圖二代,至於與IE900、IE600之間的比較就留作下次吧。 這里個人建議,如非嘗新,可以等等,說不定明年618價格就有驚喜了。 下面,有請主角閃亮登場! 一、外觀、配置|是個旗艦的樣子 其實從包裝上的感覺就能感覺出榭蘭圖二代那種低調的典雅。官方宣傳說,「純手工製作,以打造珠寶的標準進行設計。」 配件這塊,我覺得新的收納盒是一個好東西,對於我們外出時,可以把小尾巴與塞子一起放在收納盒里面了,這個就很方便。 如果使用收納盒裝塞子跟小尾巴推薦里面最好放置一個絨布,這樣可以防止互相碰撞,畢竟里面的空間還是很大的。榭蘭圖二代的外殼防磕碰還是有必要的。 耳塞主體造型與老版榭蘭圖基本一致,不過二代面板是光面,腔體則是噴砂處理。這里有個細節,榭蘭圖二代右邊單元現在有了獨立的編號,這個與包裝盒里的身份卡一一對應的。這對於咸魚2手多少有了包裝,可以盡可能的防止DIY產品的魚目混雜。 這次更新,耳塞套這里也有了一部分優化,後面會給大家看細節圖。 現在終於有原配4.4配線了,線基材質我大概看了下,基本跟一代榭蘭圖的原線一樣,沒更換,只是插頭與MMCX插頭的細節做工有優化。 MMCX這里有個不太好的小問題,就是左右標記也就是RL標記做的不是太清楚,可能最近眼神不濟,我反正在強光下對了半天才找到R/L的標識。 沒有了以前金屬固定夾是個遺憾,不過這類固定夾,平時真的很少用的,很多時候做個拍攝道具倒是不錯,可惜沒有了,現在的是塑料成品。 我不知道你們用榭蘭圖有沒有出現過濾網丟失的情況,不過我發現一些生產批次比較靠前的一代榭蘭圖,濾網多少有松動脫落的瑕疵,但這個小問題可能屬於個例(我朋友就發生了這個情況,現在就是一個有濾網,一個沒) 說明書這里我覺得還是要表揚下,雖然是海外版,但說明書里已經有中文了。 海外版的榭蘭圖二代都有自己獨立的身份卡,也就是獨立編號。我這副編號已經是0001XXXX號了 。 外觀總結:對於包裝跟外觀來說,我覺得相比一代榭蘭圖,這次在無論是包裝還是外觀設計都是非常不錯的,特別是優化過的耳塞套,佩戴時更加舒服,隔音性也更好了,而且尺寸也更加豐富細微。 二、新老交替|科技以換殼為本??? 任何一款產品升級,特別是外觀上沒有大的改變,內部也沒有大的升級,我們多少都會想,這是不是又換殼了就出來了?換湯不換藥?所以咱們這塊就說說榭蘭圖一代與這個新出的二代之間的到底有著怎樣的不同 先說外觀,整體上來說,一代與二代在造型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在面板以及腔體工藝上的改進,我覺得二代確實美觀性更好,特別是光面面板配上金色的Logo很有感覺。面板這塊的造型我覺得拜亞多少借鑒了前面合作代工的艾利和T9ie的一些元素。 腔體的噴砂工藝(或者你們叫磨砂也行),相比一代的大鏡面,起碼在日後使用中正常磨損帶來的影響就少了很多,美觀性會得到很久的延續,不過面板就不一定了。 第二個不同就是二代套上的改變,二代的耳塞套造型更接近咱們中國古典元寶的造型。其實當初一代那個耳塞套的造型我用著挺鬧心,如果安裝前後位置不對,很影響隔音效果與低頻上的一些問題。 現在二代的耳塞套,大號像小船,小號像元寶,隔音性提高了很多。感覺應該用了熱敏材料,與體溫接近時,佩戴的穩定性也提高了一些, 所以單純外觀、耳塞套、線材(基本沒什麼不同)這來說,更多的是細節上的改進。下面我們就從電氣角度來看看。這里還是要感謝下我那位朋友幫我測試榭蘭圖二代的頻響圖,不過這里實現說明,基於測試設備、軟體、環境不同,僅做探討只用,不作為官方數據之用,一切還以官方數據為准。第一張,榭蘭圖二代的阻抗走勢。從圖上可以看到,位於1KHz處,榭蘭圖二代的阻抗為16.763Ω,四捨五入的話算17Ω,但我估計如果拜亞官方給出的數據應該是16Ω樣子。 對於榭蘭圖二代的阻抗這塊能感受到,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好推的,不過基於新的Tesla.11這個版本的單元,在5KHz以及5KHz之後的頻段阻抗上升,這樣對於前端輸出功率的需求還是有一定的要求。 第二張,榭蘭圖頻響圖。看三頻分布的話,整體還是比較平直的,喜歡看平直曲線的人應該能滿意。這里在輸出1mW功率下,1KHz處的靈敏度顯示的是109.2016dB,這個靈敏度與動鐵耳塞比雖然不高,但作為特斯拉單元的動圈耳塞來說已經很好了。 第三張,藍色為榭蘭圖一代,紅色為榭蘭圖二代的頻響圖對比。這里最大的區別還是從1KHz至6KHz上的差異比較明顯的。單從圖上來看,榭蘭圖耳塞在這個區間上的響度,特別是2KHz至5KHz的響度時沒有榭蘭圖一代高的。至於影響到聲音上的具體不同,咱們繼續往下說。 總結一下:如果從視覺角度來說,榭蘭圖二代變的更美了,當然其他的詞我也不知道怎麼說,不過就外觀來說,這次某人也表示好看,帶著舒服,然後她盡然就想獨占了(誰給你的膽子 )。如果從聽覺角度來說,榭蘭圖二代相比榭蘭圖一代,我覺得三頻帶來的整體風格改變還是挺大的。雖然從頻響圖上來看,也僅僅是局部調整。但聲音這塊調整就如同暖水袋一一樣,一處變少,另一處自然變多。所以我歸納了一下對比一代榭蘭圖聽覺上的感受主要為一下幾點:1、細節層面:有所增強,特別是低頻細節更清晰、明顯,整體干淨、清澈;2、音色層面:音色暖了一些,自然一些,鮮活一些,少了不少刺激性;3、聲場層面:空間感要更好一些,規模感更立體;4、三頻層面:高頻不刺激了;低頻下潛更深一些;中頻部分人聲表現厚重、突出一些;5、音樂層面:適應面更廣,水桶效應比較明顯,沒有突出項,也沒有太大的短板。 三、 聲音|大力可以出奇跡 基於大家日常使用的前端,不管你是小尾巴、播放器或者解碼耳放這一類,都存在輸出功率這塊是否夠用。所以對於驅動性,我使用了一個山靈的UA3作為入門前端測試,UA3所具備211mW的輸出功率基本也是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小尾巴所具備的標準;另一個使用了乂度的XD05Bal這款具備1000mW輸出功率的解碼耳放,基本也是目前我們日常使用時所能觸及到的最大輸出功率了。1、日常小尾巴驅動性表現——80分 對於小尾巴來說,基本200多mW的輸出功率就已經足夠應對榭蘭圖二代絕大多數音樂的回放了。比如比較難以體現的高頻細節,比較難以控制的低頻瞬態響應都可以很好的體現。 也就是你如果沒有考慮搭配播放器的搭配,那麼小尾巴是足夠的,而且就是比較大場面的古典音樂或者更復雜的歌劇,小尾巴搭配榭蘭圖二代也是綽綽有餘(前提你別追求太完美)。2、大力出奇跡的極端驅動表現——95分 如果把輸出功率提升,榭蘭圖二代的特斯拉單元可以說基本完整發揮出來應有的實力。高中低三頻的細節更加充分,特別高、低頻的細節會顯得更加明顯。 在大功率輸出下的榭蘭圖二代,會因為更大的輸出功率帶來空間感受上的另一個提升,動態范圍的高低感受也更加明顯。當然,其實大多數優秀的剛性振膜動圈單元在大壓擺與大功率下都會有這樣的提升。基本如果你的前端播放器或者解碼耳放能達到超過400mW的輸出功率都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3、前端冷暖音色帶來的影響 這里我還是通過搭配XD05Bal更換不同運放的方式來模仿前端冷、暖以及中性調音的行為來測試榭蘭圖二代相對比較合適的搭配體驗。 總的來說,如果是喜歡流行音樂,偏重POP或者爵士這類節奏感比較強的音樂體系,推薦搭配調音偏重厚重、暖色、帶有音染調音的前端更為舒適。這種搭配下,因為榭蘭圖二代低頻下潛的優勢,音樂整體節奏感,打擊感都非常的突出,同時人聲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加強。不過代價就是中高頻、高頻會有所壓制(問題不大,不會有發悶的感覺)。 如果是喜歡中性、偏重素質向的體驗,那麼一些素質流、中性的前端是比較適合的,這種搭配下,聲音整體細節更加充分,信息量比較大,在定位、立體感上會更加真實。同樣的,你會損失掉的是部分樂感,以及耐聽度。 至於是搭配什麼樣的前端,肯定是基於你平時音樂類型與喜好來決定了,總的來說,榭蘭圖二代本身的調音就相對中性,所以不同調音的前端也能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理論上,我個人建議可以把榭蘭圖二代當做一款雜食性的耳塞來看待。 四、具有代表性的搭配分享 這里分享下我覺得目前市面上前端都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搭配,基本涵蓋了小尾巴、國磚、日磚、韓磚這四個體系了。1、小尾巴體驗|Link2Bal下的動圈好搭檔這個組合應該是我目前手上搭配榭蘭圖二代非常具有流行味道的一個組合。這套可以說主打流行人聲調音與一些大動態、爆棚的OST音樂非常不錯。 Lin2Bal具備的280mW輸出功率與偏重中低頻的調音正好又一次加強了榭蘭圖二代的氛圍感與人聲潤度,耐聽度非常好,聲音自然柔和,就是用來聽一些銅管樂的進行曲也是有著很強的沖擊感。 2、小尾巴體驗|W2-131下的古典主義這套組合是一個均衡性的方向,屬於什麼都行,但更偏重素質流的體驗,在細節表現與樂器線條感刻畫上更勝一籌,基本可以說能將榭蘭圖二代的高解析中性特點全都發揮出來了。 這套組合更偏重高碼率音樂的回放,喜好細節感滿滿,信息量爆炸的人應該喜歡。 3、國磚體驗|樂彼P6P的高端退燒如果你是P6P用戶,如果你有想入手榭蘭圖二代的想法,那麼基本這個組合你可以階段性退燒了,除非你還有野心想入手像朱鸝這類的超旗艦。我覺得P6P搭配榭蘭圖二代最大的特點就是耐聽,信息量爆炸的情況下,聲音依舊自然、柔順,沒有突兀的刺激感,能讓你安靜的聽完你播放器的絕大多數音樂(前提你有這麼長的時間)。 這套組合的高頻、中高頻細節很突出,同時人聲顆粒感又是我這篇內容里最為細膩的一個,有時候我都在想是不是拜亞就是用P6P來調音的? 4、國磚體驗|DPS-L2的柔情似水如果說聽流行國磚里那套最到位,人聲最舒服,別的不知道,起碼在我的設備里DPS-L2搭配榭蘭圖二代的聲音就是這樣的的體驗。這套組合屬於典型的將人聲表現發揮到了極致,女聲的細膩感與空靈感是最有味道的。 這套組合整體聲音節奏感相比較其他播放器會緩一點,慢一點,聲音的整體寬松度聽到讓人有種全身放鬆的無力感,就像上面某人,聽著聽著就橫躺在沙發里那種很放鬆的感覺。 5、日磚體驗|金磚的中庸我不知道金磚2代會有什麼表現,但基於現在金磚一代的咸魚價格比較誘人。怎麼說呢,這套組合屬於好像什麼都差了點意思的感覺,但你說不行,這倆搭配起來的聲音又介於P6P與DPS-L2之間。但我更覺得這套組合還是與DPS-L2一般屬於比較突出的味道行組合,所以聽聽流行挺好的。 這里要感謝榭蘭圖二代的高解析表現,所以這套還真的不HUFI,聽上去有種95年代索尼MDCD機那種偏重中低頻的感受,高頻自然衰減的不突兀。 6、韓磚體驗|SP2000的素質流這套組合是另一個極端,如果是DPS-L2是流行的極端,那SP2000就是素質的極端,充斥著暴力美學。在素質層面這套組合我個人不太喜歡,太過於刻畫細節、刻畫音樂整體空間感的表現。 但是SP2000這套組合在人聲表現上過於凌厲,少了流行音樂那種自然放鬆的感覺,整體聲音比較有壓迫感,如果喜歡重金屬或者工業搖滾的話,那應該可以。古典音樂上,SP2000有著與P6P相同的素質表現,越是復雜的曲部越能體現出這套組合的價值,比如《在山魔王的宮殿中》表現的壓迫感與那種緊張度就很讓人身臨其境。 做個總結其實對於榭蘭圖二代來說,目前因為還不知道具體國行價格,所以不好說值不值得入手,但如果熟悉拜亞國行定價的人應該也能明白我這句話的潛台詞了。相較於榭蘭圖一代來說,我覺得榭蘭圖二代的聲音確實很得我心,畢竟我個人已經過了追求素質表現的階段了,現在更喜歡聲音自然一點、耐聽一點,音樂整體寬松一點,那就OK了。至於榭蘭圖二代是否適合你的口味,或者你還在糾結IE900或者榭蘭圖二代這塊,我覺得如果你是那種追求細節刻畫與大場面的,那麼還是選IE900吧,如果是偏重樂感這塊,榭蘭圖二代確實挺值得入手了,當然這也是基於我個人感受下的推薦,至於IE900與榭蘭圖二代之間到底存在哪些差異,那就留待我下次再說吧,畢竟榭蘭圖二代我也才聽沒多久,讓我再樂呵樂呵先。來源:Chiphell

32款「藍牙便攜解碼耳放」盤點

一、前言 大家好,之前分享了67個「HiFi小尾巴」點評,反響還不錯。看評論里有人聊到一些小尾巴和藍牙耳放之間的選擇問題,正好便攜解碼耳放我也有接觸,回想起來接觸也有十年多。所以感覺可以整理一下,把我對現在一些現在能買到的便攜解碼耳放(包括藍牙)的看法,分享給有需要了解的人。雖然便攜解碼耳放的型號沒有「HiFi小尾巴」數量那麼多,但是算上新品,也有32款之多。所以,同樣這篇文章也是基於之前2020年的盤點文章,然後做點新品增補。下面廢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二、選擇建議(純個人主觀向,有條件建議先試聽)¥200-1500(1)沒有明確需求:Fiio BTR5(藍牙/有線)、山靈UP4————¥799、¥598(2)有高便攜性要求:EarStudio ES100Mkii(藍牙)————¥569(3)有搭配2.5mm平衡耳機需求:Oriolus 1795s————¥680(4)有搭配4.4mm平衡耳機需求:Fiio Q3(有線)、Fiio BTR7(藍牙/有線)————¥999、¥1299(5)有搭配3.5mm單端耳機需求:乂度XP-2Pro(藍牙/有線)————¥1080(6)有搭配6.35mm大耳機需求:乂度XD05Basic(有線)————¥1080¥1500-3000(1)沒有明確需求:乂度XD05Bal(藍牙/有線)————¥2580(2)有搭配3.5mm單端耳機需求:Chord Mojo(有線)————¥2399(3)有搭配4.4mm平衡耳機需求:拓品G5(藍牙/有線)————¥2099(4)有特殊味道需求:Oriolus 1795(藍牙/有線)————¥1780¥3000+(1)沒有明確需求:飛傲Q7(藍牙/有線)————¥5869(2)有折騰HiFi器材樂趣的需求:Chord Hugo2(藍牙/有線)————¥19500(3)有搭配刺激耳機需求:德森瑞H1(有線)————¥4999三、32款便攜解碼耳放(藍牙)數據盤點1.藍牙便攜解碼耳放(背夾式) 2.藍牙便攜解碼耳放 3.便攜解碼耳放 四、2022年「藍牙便攜解碼耳放」盤點 1.EarStudio ES100mkii、Qudelix 5kEarstudio、Qudelix都是來自韓國的品牌,據說主創團隊來自LG,同一撥人,品牌創立前後腳的關系。Earstudio的ES100是我買的第一個藍牙解碼耳放。在那個夾子大小的體積下,能有2.5mm平衡,藍牙延遲不算明顯,還有完成度很高的配套APP。不談音質的話,這個產品做的還是挺厲害的。後來的ES100 MKii版本,音質和一代差距不是很大,差不多就是現在兩三百塊小尾巴的水平。反正對音質期待別太高。其餘的改進點就是修正了一些小Bug。做工材質也更好了,沒有一代那麼松松垮垮。Qudelix 5k則是大改了外觀、接口改了Type-C,藍牙晶片升級了高通QCC512x,續航更長、延遲更低。聲音差不多還是ES100那個水平,調音更暖了一點。總的來說,如果想買個藍牙便攜解碼耳放玩玩,可以收個二手ES100Mkii玩玩,¥300塊錢左右,會有點小驚喜。但這玩意國內保修是個問題。Qudelix 5k國外價格和飛傲BTR5差不多,國內買價格比較高,感覺沒什麼必要。 2.飛傲 BTR3k、BTR5、BTR7、Q7目前國內HiFi品牌綜合實力最強的飛傲,同樣也有藍牙類的便攜解碼耳放產品。產品線是真全。BTR系列主打「輕薄便攜」,側重藍牙帶來的便利性。Q系列主打「音質」,更側重解碼耳放部分帶來的音質提升。但無論是哪個系列,飛傲的產品主要特點都是「全面」,相對短板少。BTR3、BTR5聲音風格比較像,整體「數碼味」比較重,比較直白,沒什麼調音。因為「解碼、耳放」都是集成在一起,可調整空間不大。飛傲BTR3、BTR5和山靈UP4、UP5的對標定位還是比較明顯的。不過現在看來,有點山靈UP4、UP5圍剿飛傲BTR5的意思。我個人理解是UP系列、BTR系列,看哪個順眼買哪個,因為真的差不太多。硬要說不同,就是山靈UP系列的聲音更暖、沖一點,聽流行聽感稍微好一些。BTR7因為有了獨立耳放的加入,和BTR3、BTR5、UP4、UP5已經不是一個層面的產品了。主要對比對象應該是Oriolus 1795、Audirec Beam3Plus、xDuoo XP-2Pro。BTR7的主要優勢依舊是「全面」,功能多,短板少。論味道、調音可能沒有上面那幾個那麼有特色。另外,現在有不少人會喜歡買「藍牙便攜解碼耳放」來做手機「大尾巴」,或者偶爾接電腦做USB解碼耳放來用。如果有這種需求,買BTR7、BTR5會比BTR3更好點。因為有XMOS的USB性能更好。至於Q7,個人覺得應該是目前蕞強大、蕞全面的「便攜」解碼耳放了。不過說是便攜,但考慮到這大板磚一樣的體積,還有專門的外置電源、底座,絕大部分人買回去應該還是會在室內使用為主。當辦公室桌面、床頭小系統來用。Q7可以理解為是飛傲旗艦播放器M17的「解碼耳放版」,加強了供電,去掉了螢幕智能作業系統,少了一片ES9038Pro DAC,價格便宜一大半。調音還是飛傲一貫的白開水風格,但是聲場的規模感、整體的密度感有小台式耳放內味兒。推推旗艦動圈耳塞、HD6XX級別的頭戴式大耳機,就便攜類產品來說足夠讓人眼前一亮了。盡管Q7支持藍牙,藍牙部分也做得不錯,但是個人覺得能用有線盡量有線 。藍牙壓縮動態比較厲害,高頻抹細節。用藍牙實在有點自廢武功的感覺。 3.山靈 UP4、UP5知名HiFi「老廠」山靈的UP藍牙便攜系列解碼耳放,之前有UP2、UP4兩款,但是現在UP2好像已經停產,只能買到UP4,還有後來出的UP5。UP2和UP4差異類似BTR3和BTR5的差異。而UP5則更像是UP4的升級版。UP系列的推力都不算特別大,調音更偏人聲更暖一些(數碼味都比較明顯),支持的藍牙連接格式多一點。主要適合推一些耳塞,動圈比動鐵更適合一些。 4.Jaben Oriolus 1795、1795s雖然老人家這幾年憑借黃鸝系列鳥塞聲名在外,但做解碼耳放其實才是老人家的老本行。1795雖然出了好幾年,但目前依舊可以算便攜藍牙解碼耳放的標杆產品。聲音、功能、體積、做工、價格都在一個恰好的平衡點上。1795有兩個獨門秘籍。一是使用了PCM1795的老解碼,和目前絕大部分主打藍牙的便攜解碼耳放所採用移動版解碼耳放晶片不同。1795比大多數藍牙便攜解碼耳放聲音更加自然,同時PCM1795的DAC帶來了獨特的人聲和中高頻染色,甜潤、通透、且清晰,比較適合搭配圈鐵、動圈耳塞聽流行人聲,女聲有特殊加成。聽流行人聲、民謠、爵士、港台老歌等等比較安逸。二是1795會將藍牙采樣率自動升頻至24Bit/192kHz,一定程度上彌補藍牙信號二次編碼、傳輸之後,帶來的動態壓縮、抹高頻細節問題。1795的缺點是低頻相對缺一些,聲場規模也不算很大,早期版本底噪問題比較明顯,音量控制也不夠精細。不過更新固件後有一定改善。後出的1795S雖然聲音、指標都不錯,靈魂的SRC藍牙采樣率升頻也得到保留。但是因為不再使用PCM1795解碼轉而使用了兩片CS43131,所以感覺已經和1795沒什麼關系了。 如果聽完飛傲BTR5、山靈UP4之類的,感覺聲音不滿意,那麼可以試試1795s。聲音還不錯,高頻挺清亮,女聲的甜潤感挺特別。 5.xDuoo...

高情商:夠用,低情商:湊活!ThinkPlus X5骨傳導耳機運動體驗

【前言】這幾個月身體狀態逐漸恢復,傷病也好了很多,就開始恢復戶外的慢跑,各種保護性裝備買了不少,突然有一天,想著要不換個耳機吧,跑步的時候可以戴著聽陪跑音樂。現在手里在用的有3個耳機:①有線的EarPods - 基本只插在MacMIni上,做不能外放時的備用了。跑步用基本沒戲。②AirPods 1代 - 電池已是殘廢狀態,聽歌、通話不到半小時即沒電。而且我戴著跑過幾次,感受不是很好。③BOSS QC35II - 這大耳麥怎麼能跑步時候戴……這個時候想起了幾年前被自己嗤之以鼻的骨傳導耳機……不會封閉耳朵,運動的時候還能很好的照顧到周圍的環境,安全性高;續航也不錯;大多都防水,算是很符合運動場景的選擇了。所以這時候我就去看了韶音,然後被價格勸退,1K多買跑鞋我可以毫不猶豫的下單,但是買個只是跑步時候聽個響的耳機,我真的是不想多花這個錢……那就在某東上找找其它便宜的話,本著夠用就好(便宜湊活)的心態找了幾個,然後就發現,怎麼Think系列還出骨傳導耳機,其實大機率就是貼牌代工嘛,但看了幾眼介紹,發現還真是挺適合自己,價格300多也不貴,相比韶音的差價,能再買一雙Kayano了。索性就別找對比了,那麼多參數看著也麻煩,這個價位的比也比不出什麼來,能用就行,下單就完了。次日達,很快就送到了。【包裝外觀簡介】 外包裝就是很Think的風格,黑色主題+產品圖+紅色Lenovo的Logo,算是ThinkPlus周邊產品中的一員吧。雖然說自己也是TP的老用戶,最近幾年也對TP頗有微詞,但是對ThinkPlus系列的一些小附件還是很有好感的,比如他們的口紅電源就很不錯,之所以選這個耳機可能也是有這方面的情懷吧。 外包裝其實一個套,抽出來是里面的耳機盒子,里面是同心圓元素的,蠻好,有點聲音傳播的意思了。 掀開盒子上蓋就可以看到里面的產品了,耳機一個,一個附件盒。 耳機就是很傳統的骨傳導耳機的樣子,環狀的運動造型。附帶有一個保護套,這個套子有不少槽點,咱們後面細說。 雖然說有附件盒,但其實附件就兩個,一個充電+數據傳輸的連接線,和一份說明書。 說明書詳細羅列了耳機的使用方法,說實話,不管是耳機,還是汽車,我個人都還是喜歡有實體按鍵的操作方式,很不喜歡這種觸摸的。 耳機本體的各個角度,純黑色很低調,也是我喜歡的風格。 耳機的擴張程度很高,頭大一些的朋友也可以很好的配搭,實測拉平也是沒問題的。 右耳的耳機外側,有4個觸點,中間有一個觸摸按鍵。 充電線是用磁吸的方式連接的。【一些細節】 充電接頭,4個金色的彈性觸點,同時可以完成充電和數據傳輸。 其實磁吸的方式很好,不過因為產品的價格定位,肯定沒有辦法做到AW等那種不限制角度,貼上就能充,用了觸點就得要求方向性,這里耳機上的開關觸摸按鍵和充電接頭上的是剛好扣合,保證了方向的正確,不過這里有一個小問題,就是磁吸力度不是很大,很容易一碰就掉,所以充電或傳數據的時候,就找個穩定的地方放著吧。 耳機開機之後,狀態指示燈會用藍色和白色來區分不同工作狀態,不過,反正帶上了看不到。 這款耳機是支持游泳時使用的,為了防止進水或誤觸,耳機給帶有控制和觸點的一邊配了一個橡膠保護套,在游泳下水之前可以套上。 不過,這個套子,也算是這個耳機里最大的一個槽點:它非常、極其、特別得,容易沾灰,可以細看圖中,我只是拿出來找個位置拍好拍照,上面就已經有很多灰塵了,更不要說帶出去了。(可能聯想的意思是:讓你下水戴,水里哪有灰塵!)反正我不游泳,這套子也用不上,收起來就完了。不過這里有一個小問題沒有測試,就是帶著套子,還能不能操作觸控按鍵…… 連接手機還是挺方便的,長按開機之後,按照說明書的指引連接藍牙,之後只需要開機,幾乎都是秒連接了。 這款耳機是自帶有32GB存儲空間的(一開始看商品介紹是8GB,收到後連上電腦看是32GB,我都一度以為自己搞錯了),可以把音樂文件考到耳機里,切換到MP3模式就能脫離手機使用了,這也是我選這款耳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了。等到疫情好些的時候,出門跑步的時候能不帶手機,還是盡量不帶手機了,身上的負重越輕越好。 畢竟是普通的USB設備,畢竟連接方式還是觸點式的,傳輸速度就不能要求太多了……基本上就是能用即可,反正也不會傳特別多的歌進去。畢竟32GB,我都不知道我什麼時候能用到這麼大的容量,去裝音頻文件…… 連接電腦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插曲,第一次是把耳機和Mac連接,發現完全沒識別,重試幾次都不行; 之後找了個Win的電腦,插上一次就成功,正常識別設備,正常拷貝歌曲;然後再查到Mac,也都一些正常了。  我真的是……一時間不知道該吐槽誰。【運動使用體驗】 ①連接便利性:-這方面至少我的使用中沒覺得有什麼問題,長按開機後直接可使用。也沒出現過異常。基本算是很穩定的藍牙設備了。藍牙5.0還是值得信賴的。②運動中佩戴的感受:重量25g,很輕,耳機也沒有夾著耳朵的感覺,跑步過程中幾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只是如果你穿的外套領子比較高的話,領子偶爾會頂脖子後面的連接圈。③播放控制:-這個就是我比較糾結的地方了,因為只有一個按鍵,又要實現那麼多的功能,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組合操作,短按的,長按的,多少次的,說實話我到現在也沒記清楚。 而且在跑步過程中,你去控制觸摸多少次,對跑步的節奏影響還是挺大的,我一般就是跑之前調好,之後就再不調了,跑完拉伸完就直接長按關機。④音質音量:-音質就別提了,都骨傳導了,聽個聲就行了。-音量相比耳塞還是小了一些,個人最大聲音相比耳塞能小三分之一,一般跑步的時候我都會把聲音開到幾乎最大。-不過優點就是骨傳導耳機不會堵塞耳道,你還是可以感知到周圍其它聲音的,運動的時候也還是得注意安全。⑤充電和續航:一般充電2-3小時就可以充滿,續航的話,我每次跑步大約不到1小時,目前跑了有4,5次了,還沒有提示充電,官方宣稱是6小時,感覺應該還是比較準的。總得來說,ThinkPlus X5和韶音等大品牌的骨傳導耳機比,肯定還是有不足的,一些對跑步耳機有很高要求的用戶,大品牌專業耳機還是他們的最優選項,不過對於我來說,我的需求就是跑步的時候,有個出聲的,功能少一點,操作麻煩一點我都可以接受,我可以把買耳機的差價去多買件運動服、買些護具,哪怕是什麼都不買省點錢,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高情商的說法就是夠我用了,低情商就是湊活能用就行,要那麼貴的幹嘛~另外,跑了這幾次之後,發現之前考到耳機里的那些歌也聽不上了,現在是在B站上找了一個170步頻的跑步音樂,配合和節拍器來慢搖,20分鍾的音樂單曲循環就完了……不過我用著挺開心,重點還是跑步鍛鍊,而不是耳機了,對吧~---END---來源:Chiphell

67款手機HiFi解碼耳放線盤點

一、前言大家好,今年的雙11開始的格外早。京東10月20日就已開啟,淘寶是10月24日開始預售,戰線拉的都比較長。對於消費者來說,雙十一周期拉長意味著有更多時間充分決策,是件好事。而且優惠力度應該也是近幾年最大的一次。照例今年還是繼續聊聊小尾巴(解碼耳放線)。下半年疫情以及半導體缺貨的影響淡了不少,不過也因為經濟大環境的緣故,各家的出新速度還是降了下來。所以同樣,今年雙十一的文章,依舊是基於過去的盤點,新品的增補,以及選擇技巧的介紹。下面進入正題。 二、選購建議(純個人主觀向,有條件建議先試聽)¥200-500 (1)沒有明確需求:Fiio KA3(Lightning/Type-C)(2)有搭配帶麥克風耳塞需求:魅藍Lifeme HiFi Audio解碼耳放-基礎款(Type-C)(3)有邊聽歌邊充電需求:小米HiFi解碼耳放(Type-C)(4)有高碼率音源解碼需求:Audirect Atom Mini(Lightning/Type-C)(5)有線控需求:乂度Link2021(Type-C)(6)有搭配4.4平衡耳塞需求:水月雨 曉(Lightning/Type-C)¥500-1000 (1)沒有明確需求:乂度Link2Bal(Lightning/Type-C)(2)有搭配4.4平衡耳塞需求:山靈UA3(Lightning/Type-C)(3)有搭配2.5平衡耳塞需求:山靈UA2(Type-C)(4)有搭配3.5單端耳機需求:乂度Link2(Lightning/Type-C)、Audirect Beam 3Pro(Lightning/Type-C)(5)極端數據黨:水月雨 水解2(Type-C)、iBasso DC06(Lightning/Type-C)¥1000-2000 (1)沒有明確需求:樂彼W2-131(Lightning/Type-C)(2)有搭配4.4平衡耳塞需求:樂彼W1-131(Lightning/Type-C)、乾龍盛MC01(Lightning/Type-C)(3)有搭配3.5單端耳機需求:乾龍盛MC01SE(Lightning/Type-C)(4)有搭配大耳機需求:iFi Go Bar(Lightning/Type-C)(5)有搭配刺激耳塞需求:凱音RU6(Lightning/Type-C)(6)有外觀需求:曠世M15(Lightning/Type-C)三、67款小尾巴數據盤點1.轉接頭式小尾巴 2.轉接線式小尾巴 3.分體式小尾巴 四、2022年HiFi小尾巴解碼耳放盤點1.乂度Link2021、Link2、Link2Bal 乂度(xDuoo Audio)的Link2Bal、Link2、Link2021之前就有上榜,今年依舊在榜。推薦理由和之前也基本一樣,感興趣可以看之前的文章。Link2Bal雙十一預售價¥739,今年又是歷史最低價。擁有媲美¥2000左右價位的第一梯隊產品的配置、指標,同時整個產品的設計、配件、做工在同價位產品中也十分優秀。雙面玻璃設計,讓散熱表現更好。音質方面,Link2Bal的調音與同價位W1-131、水解2等典型科學機主打直白、三頻均衡的風格不同。調音兩頭翹調音,突出低頻、高頻,氛圍更暖,樂感更好,更適合聽流行樂。搭配榭蘭圖、IE600、IE900等主流動圈耳塞,既能發揮素質潛力,同時又能獲得不錯的聽感。至於Link2,本來想推薦Audirect的Beam3Pro,因為同樣可以做到150mW的3.5mm單端推力,同時信噪比也更高。不過Beam3Pro售價¥899比Link2貴了¥200,性價比低了點;同時Link2也有了UAC 音量控制APP解決音量步進大的問題,所以最後還是推薦Link2了。Link2021理由也不變,CS43131 DAC,80mW推力,信噪比122dB,數據中規中矩。勝在有線控,UAC音量控制APP,出門使用體驗確實要比沒有線控的小尾巴方便一些。 2.樂彼W1-131、W2-131 W2-131沒什麼好說的,依舊是2k價位的標杆產品。這次主要講講新出的W1-131。W1-131是樂彼今年下半年新出的W1升級版。售價¥1149,比老版W1漲了¥100。  配置、指標、配色都有升級。解碼從一片CS43198更換為一片CS43131,增加了晶振,優化了電路。平衡口推力250mW@32Ω,提升30mW;失真更低,支持DSD256。取消了銀色,多了普魯士藍和黑色的新配色。  音質表現進步比較大。三頻均衡、聲場立體規整、調音直白特點不變的情況下,更加接近W2-131的水平,力度感、密度感比老W1有明顯提升,無論是平衡口還是單埠。缺點是聲音里的顆粒感比老W1要更強了,人聲聽起來有些沙啞;錄音中的瑕疵也會被跟著放大。  W1-131今年雙十一售價¥999,比二手W2-131便宜¥551,除了解析力、高頻部分比W2-131弱一些之外,個人感覺其他差距遠沒有價差來的這麼大,總的來說性價比還是非常高的。   3.乾龍盛MC01/MC01SE MC01、MC01SE是乾龍盛今年推出的兩款旗艦解碼耳放線。MC01主打4.4平衡,MC01SE主打3.5單端,售價同樣都是¥1499。MC01可以說是集合目前優質小尾巴的眾多優點於一身,身上明顯有乂度Link2Bal、樂彼W1、W2的影子(外觀、功能、配件)。不過我個人並不排斥借鑒,產品間相互學習優點,同時把價格降下來,消費者得利。MC01的主要優點是在一流的實測指標的基礎上,調出了非常適合聽流行樂的人聲。人聲突出抓耳,氣聲明顯,殘響豐富,溫暖有厚度 。缺點是細節不突出,解析力沒有與千元內產品拉開差距;人聲的顆粒感比較明顯,部分人聲聽著有喉音突出帶來的「塑料感」,同時聲場不大,且比較平面化,這些都是為了調音突出人聲的代價,有舍有得吧。MC01SE在MC01的基礎上,取消了4.4mm平衡口,將解碼耳放部分的電路全部圍繞3.5mm單端設計,同時耳放部分做了3倍增益。聲音的優缺點和MC01差不多。不過目前市場上專做3.5mm單端的高端小尾巴很少。MC01SE盡管實測指標相對差了一些,但在放在單端小尾巴里,依舊是目前最好的。總的來說,MC01/MC01SE的聲音比較有特點,建議最好還是先試聽,尤其是用動圈耳塞的用戶。   4.飛傲KA2、KA1、KA3 HiFi老品牌Fiio(飛傲),今年主攻下沉市場,推出了兩款更便宜的解碼耳放線產品,KA1、KA2。KA系列的整體特點是中規中矩,不好聽也不難聽,不功不過,能聽出提升。KA3接口全4.4平衡,3.5單端都有;KA2主打4.4平衡;KA1主打3.5單端。還是比較好做選擇的。反正買飛傲就是買個綜合體驗,做工、指標參數、軟體、渠道、品牌服務等等。畢竟大品牌。 5.山靈UA2Plus、UA3(墨綠) 山靈UA系列下半年一共推出了兩款,一個是新品的UA2Plus,還有一個是墨綠版本的UA3。UA3沒什麼好說的,個人很喜歡,指標參數都挺好。聽感也比UA5更加討喜。聲音更有力度感,細節更突出、貼耳,空間感更強,背景也更干淨。對比同級競爭對手:海貝FC4、iBasso DC06,聽感更討喜的。墨綠配色更是本人的心頭好。Buff加滿了。UA2Plus相比UA2,降了¥50,指標差不多,把2.5mm平衡換成了4.4mm平衡,耳放部分做了增強。加量還減價,目的還是為了去和飛傲KA3競爭。如果預算在KA3這個價位,看重品牌,同時希望小尾巴的聲音更暖更偏流行味一點,可以試試UA2Plus。至於UA2,推薦的理由還是和去年一樣,2.5mm平衡。 6.iBasso DC03 Pro、DC06 iBasso DC03Pro是近期iBasso推出的DC03解碼耳放線升級版,售價¥319,貴了¥31。  外觀、指標、配置都有所變化。造型改成了類似樂彼P6P的造型,同時增加了藍色的新配色;推力比DC03增大18mW,失真更低;還增加了KDS飛秒晶振、獨立音量控制。  聲音感覺提升不大,如果你對「獨立音量控制」非常有執念,那麼DC03Pro可以買。不然的話,建議直接買DC06。 7.水月雨 曉 水解2之前評價過,個人不是很感冒,整體相對於W1、Link2Bal這些產品還是顯得粗糙了一些。不過下半年推出的「曉」(4.4平衡版),我個人倒是挺喜歡,搭配Etymotic ER4SR這種科學塞,換條4.4平衡線,接個電腦或者iPad,看看電影,聽聽人頭錄音,別有一番風味。「曉」相比於「水解2」,除了推力略小,聲音的規模感、寬松度上有所欠缺外,在「素質」上並沒有明顯落後。聲音干淨、細節分離度高,聲音緊繃繃的。如果沒有接觸過更高階的同類產品,「曉」的素質應該會讓你有眼前一亮的感覺。當然缺點麼,就像是在聽一台冷冰冰的分析儀器一樣,不會有輕松、享受的感覺。人聲也有點齒音,聽著刮耳朵。不過這個可能和我的搭配有關系。所以,相比於水解2,個人更加推薦「曉」。¥399買個玩玩,感受一下「科學HiFi」還是挺有意思的。 8. iFi...

寶華韋健Px8無線頭戴式降噪藍牙耳機開箱SHOW

Bowers & Wilkins近期推出新款旗艦型無線降噪頭戴式耳機Px8,負責這款耳機的工程師團隊,還負責過艾比路錄音室所使用的800系列鑽石揚聲器的調音工作,宣稱是寶華韋健音效極致的旗艦無線耳機產品。剛好女王的錄音室拿到了這款新耳機,Show出來讓大家評評。 關於佩戴、攜帶、續航 以佩戴來說,寶華韋健Px8的輕量化鋁制頭梁和耳罩採用了高品質Nappa納帕皮包裹,非常的細膩柔軟。還是真皮手感溫潤,更加舒適。保養得當就會很耐用,不會像人造皮革那樣老化龜裂。 耳機頭梁長度調節阻尼感恰當好處,能很好調節到適合的長度,長發用戶也不用擔心頭發被夾住。 耳罩帶有鑽石切割邊緣的橢圓形標志板,支持180°內外反轉,可以適配多種佩戴姿勢和方便收納。 頭梁內測和耳罩內部填充了記憶海綿,怎麼戴都能充分貼合耳廓,保證智能主動降噪的表現。 頭梁的夾持力適當,不夾頭。耳罩還有很好的密封性,加上重量只有320g,即使長期佩戴在頭上,也不會有不適感。可能是耳廓貼合度好和頭梁夾持適當,佩戴期間不會有很強烈的悶感,相反非常的舒適,甚至慢慢忘記了它的存在。 要說佩戴體驗,還得說一下寶華韋健Px8的物理按鍵設計。觸摸控制流行的大環境下,物理按鍵的設計雖有點復古,但是很實用,靈敏誤觸幾率低。 佩戴Px8的時候,如果有別人過來交談,按一下按鈕即可切換到「聲音通過」模式。或者一鍵接聽電話,無需擔心佩戴頭戴式耳機影響了交流。 在App中能夠定製左側物理按鍵的功能,可以將其設定為降噪模式或語音助手等,方便貼合自己的使用習慣。 雖然寶華韋健Px8是一個頭戴式主打降噪耳機,但是亦可提供清晰的通話。因為Px8除了具備2個消噪麥克風聆聽外界環境噪音、2個消噪麥克風負責測量左右驅動單元輸出,還有2個高清通話麥克風。搭配消噪麥克風和噪音抑制算法,HiFi耳機一樣可有出色語音通話性能。 發現寶華韋健Px8的續航非常的長,在開啟主動降噪(ANC)模式下依然可以做到30小時的續航。假若開啟穿戴感應,提起耳罩或摘下耳機就會暫停播放,能避免取下耳機但記暫停音樂時的無效電量消耗,更節省電量,保證續航。另外其Type-C接口是支持快充協議的,充電15分鍾即可使用7小時。出外使用,滿電下早上用到夜晚完全沒有壓力。個人實測1-2天不充電是完全可以的,即使忘記充電,還有Type-C轉3.5mm數據線換到有線模式使用。 說到線材,每次攜帶耳機出行,對於線材的收納甚是苦惱,經常出現帶了耳機忘記帶線材的窘況。寶華韋健很貼心,伴隨Px8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還附送了一個收納盒,能把耳機、Type-C和Type-C轉3.5mm數據線收納起來。 很巧妙的一個盒中盒設計,讓線能單獨放在磁吸盒之中,不會和耳機混在一起。 人性化不僅僅體驗在收納上,還有功能上。寶華韋健Px8支持連接多台設備,並且能在多台設備之間進行快速切換。既能連接手機,又能快速切換到筆電、掌機等其他設備上,不需要重新配對,使用起來很方便。 在手機APP上,還支持對配對的設備進行管理,可刪除設備或者修改優先連接設備。支持多設備連接的無線耳機,常常會遇到連接不正確的煩惱,明明是想連接到手機,卻連接上了筆記本電腦。支持管理,就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人性化一些。關於聽感 Px8搭載藍牙5.2晶片,對於aptX、aptX HD、aptX Adaptive三種技術都有支持。在高通高端晶片的安卓手機、平板等設備上,默認藍牙連接就會顯示是aptX Adaptive傳輸。在很多老燒眼中,無線藍牙耳機和HiFi是衝突的,無線就會音質不好。而且為了追求至佳音質,燒友們不僅要考慮播放設備的素質,還要有一個經過專門聲學處理的房間,保證沒有外界噪音干擾。 我的理解是,無線技術不是一成不變的,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有媲美CD音質的無線傳輸技術,例如華為HWA、高通aptX HD等。除了傳輸技術改進,還有主動降噪技術在民用領域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大家欣賞高質量音樂的成本,隨時隨地都能創造一個安靜環境。 Windows 11系統上由於兼容性原因,系統會優先使用英特爾的藍牙驅動,並且將傳輸鎖定在AAC傳輸技術。根據網絡上找到的方法,修改注冊表後還是可以完美支持的。 作為耳機,無線傳輸只是技術,核心功能還是音質。寶華韋健Px8是旗艦產品,音質自然毫不妥協。雖然它和Px7 S2是相同的技術,但是驅動單元方面,採用了和700 HiFi揚聲器系列碳膜半球形高音單元技術一脈相承的40mm碳膜單元。在寶華韋健的頭戴式耳機之中論失真,沒有能與之匹敵的,官方宣稱能夠提供細膩、自然和身臨其境的聲音。 細看驅動單元,還會發現其單元內側有特殊的傾斜設計。寶華韋健宣傳這是Angled drive適度單元傾角,是寶華韋健多年對於HiFi領域探索得出的技術積累。特殊角度的傾斜,有助於提供理想的聲像和聚焦,減少失真。 速食主義時代,高音質、不失真、忠實還原原音的無線耳機還是很少的。在枯燥忙碌中,人更傾向於聽到能讓大腦持續愉悅的快餐式音樂,例如熱衷於低頻轟耳,一些耳機廠商也喜歡迎合這種偏愛。而我更傾向寶華韋健Px8這種高保真耳機,感覺這種耳機更適合安安靜靜地聆聽,能讓大腦感到愜意、得到放鬆和休息。 每當面對繁瑣的工作,喜歡一邊聽歌一邊工作。尤其是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相對比日常噪音更能讓人集中精神。 例如播放澤口真生的《自然私語》系列,尤其喜歡《雨》專輯的「熊野」。在淅淅瀝瀝的雨聲中,夾雜著鳥鳴聲。寶華韋健Px8的聲場表現出類拔萃,有很好的縱深感和層次感,好像外面真的是下雨了一樣。雖然是封閉式耳機,但是泛音表現很自然通透,鳥鳴聲餘音裊裊。 圖使用方便,大部分的聽歌都是依靠手機播放的。而且出於對原音的偏愛,使用的播放器APP是HF Player,支持DSD、FLAC等多款無損格式的音樂。例如經常播放的《自然私語》系列,就是DSD 256格式,碼率達到11.2MHz,相當於CD采樣的64倍。寶華韋健Px8內置了自研DSP 高精解碼,24bit等高解析度音樂也能從容應對。 很多燒友顧慮藍牙無線傳輸會影響音質,再好的音源也是浪費。個人親測對比過,USB Type-c有線傳輸和aptx HD藍牙無線傳輸,並沒有感受到明顯的音質差異。部分無損格式的大編制音樂,才能細微辨識到USB Type-c有線傳輸相對於aptx HD藍牙無線傳輸要清晰一點。因此日常的使用,aptX HD藍牙無線傳輸是可以接受的。 相對於傳輸的損耗,更在乎是主動降噪對於聽感的影響。要知道在現代社會中噪音無處不在,馬路上機動車引擎的轟鳴,建築外牆空調壓縮機的嗡嗡作響,商店里人們的嘈雜聲。作為社會的一員,很難得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靜空間去聆聽音樂。因此當選擇一款耳機的時候,會很關注它的主動降噪表現。有主動降噪才能保證音樂不被噪音所掩蓋,即使是在熙熙攘攘的店里,不管外界如何的喧囂,周圍的紛擾都與我無關。 寶華韋健Px8的降噪功能算是簡單易用,有消除降噪、聲音通過、關閉三種模式,可以通過手機APP Bowers & Wilkins Music或者耳罩上的物理按鍵進行模式切換。個人親測,咖啡店、圖書館、辦公室的大部分噪音,例如竊竊私語,搬動物品的聲音都能很輕松過濾。只有很小部分的高頻噪音,例如鳴笛聲沒法隔離。總的來說、Px8的主動降噪基本能滿足日常使用需求的。 在主動降噪下,尤其喜歡聽The First...

AirPods Pro II代 隨手報告

9月8日凌晨看完蘋果的發布會,唯一有些興趣的是Apple Watch Ultra,但想著價格有些貴,並且個人對於那些「探險家功能」實際無任何需求,一秒便進入冷靜期。第二天突然回想起好像還發布了個AirPods Pro,遂打開官網下了個單,無需搶購,直接安排23日送達。想想3年變化還是挺大的,當年AirPods Pro首發,大家一窩蜂的下單,我是10月還是11月才拿到手的。當年到手直接給我震驚了,聽感差得讓我懷疑人生。因為我個人對於降噪沒有太大需求,後來幾乎沒怎麼用就出掉了。這次也算「首發」入手第二代,簡單拍了點照片,簡單分享一些純個人的聽感。快遞盒以及打包方式依舊是蘋果的「保鮮膜大法」,個人很喜歡,不用填充材料卻能牢牢固定商品。 撕開一次性封條,注意AirPods Pro II的盒蓋阻尼感也很低。 充電盒、耳機、配件一覽。我記得和一代的尺寸是一致的,這次的充電盒可以發出蜂鳴,幫助你找到「失蹤的充電盒」,並且在充電等操作時也會發出提示音,這點很不錯。另外在充電盒的右側增加了一個掛繩口,可謂是「史詩級加強」,這個掛繩口個人感覺材質是塗了金屬漆的塑料。 最後是一些做工細節,充電盒的水口線,以及耳機拼接處的縫隙。 圖片過後,個人說一下聽感。在首發購入第一代的時候,那時候並沒有空間音頻這些軟體算法加強音質,所以這次使用二代的時候也關閉了所有的「黑科技」。(後面還有打開空間音頻的聽感) 個人感覺和一代相比提升有限,但確實有提升,一代個人感覺整個聲音都特別的癟,特別是低頻部分,二代著重這個缺點進行了優化,但整體還是比較蒼白,不屬於一耳朵好聽的耳機。在此說下個人對於無線藍牙耳機的要求:第一是延遲、第二是好聽。其實最符合這個要求的耳機是AirPods(非Pro)系列,但為什麼LZ執著於Pro呢,因為個人感覺Pro的Pro不應該只是降噪,應該在聽感上也處於品牌第一階梯,但事實並不是如此。那再試試看空間音頻下的AirPods Pro 聽感提升了一大個台階,但本質上聲音還是癟的,只是算法給它潤色了非常多,屬於可以日常使用的級別了。提一點零碎的感受:降噪方面的體驗,發布會上蘋果聲稱降噪效果最大提升了2倍(-3dB)。我在使用兩三個小時之後的感受是非常不錯,敲鍵盤的聲音以及周圍的環境噪音都控制在一個非常低的范圍,這點其實是好評的,只是個人需求真的不大。耳機一共有三種模式——降噪、通透、關閉——在關閉模式,也就是普通模式下,耳機有明顯的底噪,在播放聲音的時候不明顯,但是靜音後明顯感覺得到。基本就是這些,至於做工方面,可能批次以及每個人收到的具體商品存在差異,僅供參考吧。以上。 來源:Chiphell

越來越卷,近期5款新品iPhone小尾巴體驗

乾龍盛MC01,小尾巴優點集大成者乾龍盛MC01拿到手之後,感覺身上有乂度Link2Bal、樂彼W1、W2的影子(外觀、功能、配件)  那倆分別是¥1000價位、¥2000價位的標杆,MC01售價¥1499,價格卡在中間,再降價搞搞促銷,進可攻退可守  我個人不是很排斥借鑒,畢竟產品間的相互學習優點,同時把價格降下來,最後得利的還是消費者  至於有沒有精神潔癖,還是得看個人  優點:  1.調音適合流行,人聲突出抓耳氣聲明顯,殘響豐富,溫暖有厚度;  2.一流的實測指標。MC01的實測指標與其他採用CS43131晶片的小尾巴差不多,都是第一梯隊;  3.支持獨立音量調節,支持UAC1.0,自帶Lightning線支持iOS;  4.配件豐富,到手即用。  缺點:  1.人聲的顆粒感比較明顯,部分人聲聽著有喉音突出帶來的「塑料感」,調音突出氣聲的代價;  2.聲場不大,且比較平面化,調音突出人聲的代價;  3.細節不突出,解析力沒有與千元內產品拉開差距;  4.使用原裝Type-C線,偶爾會有電流聲,接口松容易松脫;  5.配件質感一般,看著略掉價。  其他:  1.調音抓耳,聽久容易有疲勞感  2.有點挑耳機搭配,搭配動圈耳機素質提升不明顯,搭配動鐵人聲容易有毛刺感,建議最好還是先試聽  3.Type-C連接線有方向性,我感覺有影響,但沒那麼大(談不上質變) 乾龍盛MC01SE,目前最好的單端小尾巴MC01SE就是MC01的單端版本,取消了4.4mm平衡口,將解碼耳放部分的電路全部圍繞3.5mm單端設計,同時耳放部分做了3倍增益  說實話MC01我其實並不太感冒,但是看到MC01SE反而覺得有點意思  現在高端HiFi耳機基本都是標配平衡的,用單端的很少,明知起不了太大量的東西還做,基本就是交個朋友了  優點:  1.調音適合流行,和平衡版風格一樣,但會更溫暖有厚度;  2.一流的實測指標。比MC01的實測指標略差,但在主打單端的小尾巴里依舊是目前最好的;  3.人聲的顆粒感相比MC01更弱,刺激感更少。  其他與MC01相同  缺點:  1.聲場更小,更加平面化,基本以流行樂為主;  2.三頻突出貼耳,聽Live現場音樂,空間感明顯被弱化;  其他與MC01相同  其他:  1.有點挑耳機搭配,搭配空間感強偏素質類的動鐵耳塞聽感會比較平衡,但搭配味道濃郁的動圈耳機建議最好還是先試聽  其他與MC01相同 曠世M15,顏值之下音質如何?曠世M15,應該是今年我覺得外觀「最」吸睛的一款旗艦級平衡小尾巴。  M15顏值、做工上乘;調音繼承了M12聽流行律動感強的特點,人聲突出有厚度,整體順暢無毛刺,低頻氛圍感溫暖。  下面簡單講講我的看法:  優點:  1.適合流行人聲。M15的人聲突出,圓潤有肉感不單薄,聽流行比較舒緩耐聽。  2.低頻下潛深,而且力度感很強,聽流行樂節奏感非常好,聽著很過癮。  3.顏值高,做工好。M15透明面板比較Geek風,看著很有科技感。  4.拔下耳機,自動斷電。  缺點:  1.推力小。M15的4.4平衡推力只有74mW,在旗艦小尾巴中屬於比較小的。  2.解析力一般。M15的分離度指標在同級中不高,細節聽起來沒有「科學機」小尾巴清晰、干淨。  3.沒有獨立音量控制,操控沒有Link2Bal這些帶音量控制的方便。  4.標配線材太硬,不易彎折。  其他:  1.M15推薦開啟增益,低頻動態會更好。  2.M15與其他同級產品相比,素質並不占優,建議試聽後考慮購入。 山靈UA3,中端小尾巴新標杆?山靈UA3,應該是今年我覺得比較驚喜的一個款中端平衡小尾巴。  UA3外觀還是山靈的傳統造型,做工不錯;調音和原來UA系列溫吞水的風格不同,變得清晰、明亮、快速、律動感強;流行、電音聽感出色。  下面簡單講講我的看法:  優點:  1.適合流行人聲、電音。聲音更有力度感,細節更突出、貼耳,空間感更強,背景也更干淨。聽完讓人眼前一亮。  2.低頻下潛深,而且力度感很強,聽流行樂、搖滾等快節奏的歌曲聽感非常好,聽著很過癮。  3.功能設計完善。長按「播放鍵」可進入音量微調,無需軟體APP,解決音量低一格不夠響,高一格太響的問題。  缺點:  1.耐聽度一般。搭配動鐵耳塞,可能會出現聲音「沖」,聽感刺激的情況。  2.按鍵設計不方便。接上手機之後,音量加減邏輯會反過來,不利於盲操作。  3.配套APP不支持iOS。  其他:  1.音量微調之後,具體狀況似乎無法查看,也沒有復位設計。 iBasso DC06,新中端小尾巴跑分王?DC06作為iBasso DC系列新旗艦平衡小尾巴,剛拿到一段時間  總的來說,說DC06是DC系列目前的最強款,一點不為過。新中端小尾巴跑分王?哈哈,簡單講講我的看法:  優點:  1.調音中性,中高頻突出。人聲突出,弦樂、鋼琴的音色比較悅耳。聽不插電、歐美流行、古典小編制、民謠聽感都挺不錯。  2.背景干淨、細節清晰、明亮,不單薄。  3.平衡口推力大,塞子基本都能搞,而且基本沒底噪。  4.機身體積相對較小,Type-C接口比較緊,掛在口袋外面的時候不容易松脫。  缺點:  1.結像大、略擁擠、貼臉,比較平面化。  2.低頻下潛一般,打擊面比較大,空間感略侷促。  3.音量控制與前端同步,不能獨立調節,音量調節APP在iOS端沒有。  4.機身發熱比較明顯,Lightning線接口發熱非常明顯。  5.連接線非常硬,不容易彎曲。  其他:  1.iBasso 其他DC系列型號可以不用買了,DC06是集大成者。  2.iBasso DC06、山靈UA3、海貝FC4三者中,山靈UA3在聽感、功能設計上個人感覺是最好的。 來源:Chiphell

聊聊HIFIMAN EF400的硬實力:素質和音樂味兼具,感受R2R純粹…

前言HIFIMAN在音頻領域的實力就不用多說了,其產品都是經過市場積淀、驗證,無論是耳機、播放器還是DAC和耳放都擁有諸多經典型號。我個人也算是HIFIMAN的鐵粉了,這些年入手過他們家多款耳機和播放器,不過耳放一直在觀望,在等待一款更適合自己的產品。前段時間新出的HIFIMAN EF400讓我甚是心動,作為一款小型桌面解碼耳放一體機,利用HIFIMAN品牌多年豐富的調音經驗把自研的HYMALAYA(喜馬拉雅)R2R DAC和耳放模塊搭配調制,卻能將推力和音質做到和經典的EF6並駕齊驅,輕松驅動大部分高阻、低靈敏度耳機,產品成熟度沒有問題,讓用戶無需再復雜搭配、瞎折騰就能輕松邁入HIFI世界的大門,三千多的價格相信大部分燒友都能輕松入手,這實屬難得。 之前入手HIFIMAN HM800便攜解碼耳放後體驗真心不錯,對其自研HYMALAYA(喜馬拉雅)R2R DAC的表現印象很深刻,作為同樣搭載喜馬拉雅R2R DAC的HIFIMAN EF400 解碼耳放一體機的實際表現更是期待。 外觀細節:簡約、大氣HIFIMAN EF400的外觀設計非常簡潔,方正、規整的造型配合銀黑配色,挺耐看的,沒有過多的復雜造型反而不容易過時。 前面板採用鋁金屬拉絲工藝,左上角熟悉的R2R小金標引人矚目,它在明確告知這是一款搭載自研喜馬拉雅R2R DAC的產品。整個頂部是一個平面,排氣孔設置在背面,這樣的好處是不容易落灰,日常疊放使用也不用擔心干擾到散熱。用料和做工都很不錯,全金屬的機身無論是邊線處理還是噴漆均毫無毛刺感,整體看上去典雅、大氣,質感滿滿。 這樣的外觀也算是延續HIFIMAN一慣的品牌調性,和自家的耳機放在一起特搭,是不是有一種「西裝」的即視感? 功能與操控:簡單純粹、隨心聽音HIFIMAN EF400的使用操控非常簡單,單純依靠正面的兩個機械旋鈕實現所有控制:左旋鈕用來切換NOS、OS模式及增益;右邊的旋鈕調節音量大小。沒有了花里胡俏的設置,也沒有大螢幕顯示屏和智能系統,體驗變得更加純粹,這很大程度滿足了像我這樣的極簡主義者對操控性的追求。舍棄了部分花里胡俏的設計,留下來的反而都是最實用的功能。 HIFIMAN EF400是少有的NOS和OS齊備的機子,具備高增益NOS,高增益OS,低增益NOS和低增益OS四種不同模式。我根本不需要糾結到底是NOS的聽感更自然更有韻味還是OS細節更好控制力更棒,兩種風格統統都有才是最佳選擇,隨心切換豈不更妙! 它有6.35mm單端、3.5mm單端、4.4mm平衡及XLR卡儂平衡四種耳機接口,基本上主流的耳機接口都給備齊了,對於喜歡折騰的「老燒」們來說基本都會有幾個耳機,多樣的耳機口讓用戶無論是使用哪種耳機在何種場景都能得到充分滿足,這方面我個人是非常滿意。特別對能同時擁有6.35mm、3.5mm兩種接口感覺實在貼心,終於不再需要使用轉接口或來回拔插耳機了。 機器背面有BAL OUT平衡、RCA音頻輸出,USB-C音頻輸入、USB-B音頻輸入及電源插頭、電源開關。 音源輸入方面HIFIMAN EF400僅支持USB方式,看著實在有點單一,剛開始我也有所糾結,不過仔細想想,我也沒有其他數播轉盤需要連接,平時幾乎都是連接手機、平板和電腦聽音樂,好像其他方式用得也不多,也沒什麼太大需求,影響並不大。 同時配備了USB-B和USB-C兩種接口我很開心,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樣都喜歡使用USB-C吧?真的是實在太方便了,無論是連接手機、平板電腦還是筆記本電腦、桌上型電腦都非常方便,哪種接口都能輕松找到合適的數據線連接,現在我倒是了解HIFIMAN為什麼沒有隨機搭配數據線了,如今誰家沒有幾根USB-C數據線? EF400有RCA輸出也有XLR輸出,意味著我平時可以單獨將它作為功率強勁的前置放大器使用,連接其它耳放使用或輸出到音箱系統。順便也說說入手前其實看到過有朋友反饋說電源開關放置在背面,在某些使用場景會操作不便。按我自己目前使用的情況來看,大多數都是擺放桌面使用影響並不大。當然了如果平時疊放其他設備後的話操作起來應該還是會感覺不便,期待後續版本能優化一下,可以把電源開關設置在前面板或直接整合到音量旋鈕,感覺會更加人性化。 喜馬拉雅R2R DAC 和扎實厚道的設計R2R和DS(delta-sigma)解碼你會更喜歡哪種?從我個人的感性角度講,對R2R更感興趣,相比DS它無疑更「神秘」,聽感更自然更有潤澤感,無論是對於我等初級玩家或是老燒們來說都頗有吸引力。在我以前的印象中,R2R的機子都很貴也很高端,因為這種DAC想要做好真的便宜不了,往往需要用一堆電阻靠精度和匹配校準去提升解碼性能,對電阻精度、電路、開關時間等都有不少的設計難度,最終的聽感真的考量各廠設計水平。當搭載喜馬拉雅R2R DAC的HIFIMAN EF400 解碼耳放一體機出現時一下子就吸引到我了,三千多的售價真的相當厚道,這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低價,鑒於之前HIFIMAN HM800的聽感表現,基本篤定這台機子差不了。 特意看了下官方資料,發現HIFIMAN EF400的內部用料很扎實:一個無氧銅抗震灌封環形變壓器、30000uf大水塘濾波電容和大電流放大電路模組,當然了,最關鍵的還是那一塊喜馬拉雅R2R DAC的晶片模組。內部從DAC到緩沖濾波均為四通道差分架構,保證了甲乙類全平衡的強勁輸出,而且不失真輸出在36歐下超過10伏。信噪比可達116dB,最大輸出功率為每聲道4.4W,聲道的分離度能達到125dB左右,在這個價位檔次參數做到官方標稱的這個份上算是夠可以了。 聲音:均衡全面,音色中正入手HIFIMAN EF400後也聽了一段時間了,它的聲音表現我個人確實非常喜歡。它是一台NOS+OS、一台全平衡R2R DAC、一台功率強勁的前置放大器+耳放,能給用戶帶來不同風格聽感的體驗,可玩性很高,說是素質和音樂味兼具我想問題不大。 NOS...

耳機的一些事:說說JE/Just ear,和我的這條MH2R

讀前提示:寫完才看到上萬字了,由於圖片較少,所以閱讀的話,稍微需要一點時間 今年中秋前夕,我等了大概6個月Just ear MH2R Club Sound定製耳機終於順利到手。一般來說工期約3個月的海外版JE,這次是因為大家都知道的滬上疫情,所以工期才會這樣。 作為開場白,簡單交代一下我下單之前的一些故事吧。2016年,友人從日本把JE DEMO帶來廣州(是自己的MH1改成DEMO),蹭聽之後有了初次印象。隔年,我以媒體的身份參加春のクラウドファン祭 2017,在現場親自聽過三條基礎版DEMO(順便拿了上圖的贈品),就開始游離於Monitor和Club Sound兩個版本之中。(MH1?那不存在的,太貴了)及後當JE官宣推出海外版,即大陸、香港、台灣都能訂購JE後,新增了金磚版和藝人合作版的選項持續讓我煩惱。直到2021年,我收到了兩張等了十年的黑膠唱片後,好像覺得自己應該要去做一些完夢的事情的時候,JE就再次提上日程。 如此這般,我快速地撇開了當時的金磚、金磚2和藍井版,在Monitor和Club Sound之中選擇了後者。然後,就拿到了這條,有人會覺得信仰滿滿、有人會覺得韭菜至極、有人會覺得退燒神器的JE定製耳機。 至於其它一些瑣碎的事情,就交給下面這幾條十分主觀的QA回答來交代吧——Q:JE是什麼 如上圖所說,是曾經負責1R、EX800ST,還有參與過EXK的松尾伴大(戲稱Bandal桑),在脫離SONY公司之後自己搞的一個耳機品牌(2014年年末開始參加耳機展會,所以這項目估計更早之前就定下來的,因為在2013年的時候,松尾他們幾個工程師就去折騰取耳印的事情,懂日文的可以看看這個:https://av.watch.impress.co.jp/docs/topic/600821.html)。最早的時候JE只有兩個款式可選,MH1(即需要到日本取耳印、和松尾溝通聲音取向,總共要去至少2次才能完成的超●定製耳機),MH2(即現在也有在售的Monitor、Listening、Club Sound三個基礎版本)。雖然說是他脫離SONY公司自己搞的,但供應商什麼的還是跟SONY有關,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會順利回歸SONY的原因之一。(有說是成本、有說是產能不行,反正回歸SONY是什麼理由,不細究) 最初的JE是採用軟+硬模設計(入耳是軟,放單元那邊是硬),按照正常情況來說,軟模約1年會老化,硬模是2-3年會老化,所以我記得有燒友做的全軟模ACS定製耳機,到後面基本不用的。來到2019年,已經回歸SONY的JE決定改用全硬模設計,配線方面也從原本的3.5線改為可選3.5或4.4線,型號後面也多加了R。但在16、17年停售的升級線就再也不復產(現在的話官推是金寶那條升級線)。至於為什麼會改為全硬模設計,一方面是軟模對耳朵要求比較嚴格,導致有些訂單被迫取消;另一方面,估計這樣能提高產能,現在JE是交由太陽工廠那邊來生產(由宮本 晶帶領的團隊負責,全人手製作)。及後,JE調音這一塊不再只有松尾一個人負責,另外請來了兩位SONY工程師過來協助,官網那邊也有一些個人介紹和曲目推薦,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這個連結里面試聽:https://music.163.com/playlist?id=7375698117&userid=65770663 Q:為什麼你會選JE,以及選了什麼版本?先從最後選擇說起:Monitor和Club Sound之中我選了後者。這個其實很簡單,過去一年因為工作原因跟樂器、樂隊打交道多了,真正監聽的器材和錄音棚也聽多了,算是搞懂發燒友想要的「監聽聲」、「標準聲」是什麼,如果未來JE到手後我還要跟這些打交道,那應該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 Club Sound的話,也是因為工作原因,接觸Livehouse多了,也對音樂有了不同的理解。加之以前媒體的關系,發燒碟、古典音樂現場也是有一定的認識和見解,對耳機和音箱找到一定的妥協點。自然而然的,三個基礎版本中,只有Club Sound的大聲場、動態最好、低頻量感多且下潛凌厲快速,以及松尾自己也說過「Club Sound這版本其實還蠻適合嚴肅的古典音樂」的原因,才成為我最終的選擇。然後是金磚/金磚2特調版,由於大陸這邊是沒有索六萬、ZX特調版本的關系,只提供金磚特調。然後金磚一代的特調,當初聽了很久覺得中頻質感加厚、加潤了不少,但聲場好像不是很開闊,很快就粉轉路。而金磚2特調,老實說它就是為金磚2而生,我又不打算買金磚2,那就沒必要選它。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包括下面會提到的藝人合作版,其實不是為這個播放器、為這個藝人而特殊設計的版本。初代的金磚版就好像是把金磚1的厚潤調音放到JE里面,無論用不用金磚一代,用這條JE都能夠領略到這個調音。但金磚2特調卻打破了這樣的調音方式,完全是為互補金磚2的聲音而設計。這樣做好不好,請留待各位客官判斷。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我上面說MH1太貴所以不選,其實我在疫情前也是考慮過的。但經過身邊三位朋友的MH1調音之旅的所見所聞,以及比起做MH1,更想去日本威士忌酒廠參觀的想法,想選擇MH1的想法最終還是打消了。Q:一般人做JE有什麼要求?目前最新情況是,只要耳朵沒什麼事,你可以到上海或廣州的海之聲旗艦店取耳印(北京那邊好像取消了)。香港好像也是專門的醫療機構取耳印,總之要按照醫療器械那種規格來取耳印,不能像我之前做64定製耳機那樣,由耳機店代勞。 也是因為有別於普通定製耳機取耳印的需要,JE取耳印至少要半個小時,這里麵包括檢查、用專門工具量度、取耳印、拍照歸檔等工序。聽說在東京總店那邊取耳印好像再麻煩一點?雖然現在JE改為全硬模規格,但耳道比較小的耳朵,好像也有一定機率做不了的,不過這跟大部分定製耳機一樣,避無可避。補充:早期JE是導管是較長的導管,是屬於那種藝人可以戴上台做耳返的那個程度,現在面向消費者的JE已經改為較短耳道,是不太適合用來做耳返的。Q:我是一名二次元,JE好像有藝人合作版。是的,沒記錯的話,目前已出過LISA、南條、澤野、春奈、藍井這幾條藝人合作版(最新的藍井版本已經停止接單),大致上是約大半年才會推出一款。SONY那邊其實已經有很多歌星、聲優和製作人做過JE的(像早見沙織,2015年就已經做了JE),但SONY要推出這些藝人合作版,似乎要通過多方洽談和溝通才能推出(尤其是藝人那邊要同意)。 這些藝人合作版,都是基於他們做MH1的調音方案稍加調整做出來的,所以很好地反映出他們的聽音取向。目前來說,藍井版本是所有合作版中,很符合大部分發燒友的聽音喜好,但由於不是我的菜,我還是沒有選擇它。Q:JE需要搭配什麼旗艦器材嗎?在已經找不到出處的某篇訪談中,松尾表示JE的調音參考的是手機和當時的ZX1,所以對推力要求不是很高,屬於只要有個耳機口就能推響它的情況。放在今天,發燒友口中的「硬素質」,JE是完全不合格的。相對的,無論是聽公模還是私模,JE的素質還是足夠的,無論是錄音細節、動態還是瑕疵的地方,都能夠很快速地聽出來。同時無論哪一個版本的JE,聽起來它都是那種耐聽自然、寬松不刺激的感覺,所以對器材搭配要求是真的不大。 但對於我這條Club Sound來說,搭配小尾巴和旗艦播放器的時候,還是可以很容易聽出差別。像是搭小尾巴的時候,總體會比較偏柔軟;搭配音染較少的播放器或音效卡,音色會變得稍微硬朗許多;搭配有一定音染的設備,整體會變得很油膩的感覺。對於懂行的發燒友來說,JE要怎麼搭配,換什麼線,還是得看自己個性來調整。 Q:好像不少人覺得JE的試聽公模很一般?別說現在的JE公模了,從香港耳機門店提供JE公模開始我就已經聽過,那個時候我就已經覺得很一般了。(甚至Monitor版還是偏音的)沒記錯的話,JE公模沒有經過什麼特別設計,好像就是照著私模改出來的,這跟現在市場上某些類公模設計的耳機品牌不太一樣。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其實包括JE在內,FITEAR、64、UE和一些冷門的定製耳機品牌一樣,公模和私模聽起來有點不同,導致有些燒友收貨後後悔莫及。不得不說,由於佩戴方式和隔音效果不同,這種差異註定是不能消失的,哪怕是用耳套來調整也只是輕微修正。所以有這方面擔憂的玩家們,請做任何定製耳機之前,三思再三思。Q:那麼你覺得JE有什麼缺點?對於沒有信仰,以及沒有我這種一直有了解JE的耳機玩家來說,JE的缺點太明顯了:太貴、取耳印麻煩、工期長(是的,定製1個月已經能交貨,JE這邊最快也是2個月),以及上面所說的「硬素質」不行,很難表現出那種一耳朵就能抓耳的特點。我自己的話,會覺得,Club Sound的低頻質感、整體密度和高頻亮度還是差了點意思,這方面當初是打算做MH1的時候問問松尾的,結果現在只能看用線材來調整了。 還有的話,就是最近才了解的,JE這個項目在大陸這邊不受總部待見的問題。因為身邊有好幾位訂購藝人合作版JE的朋友,因為負責人的關系搞錯耳印和序號而導致無法順利收貨,有的還為此重做,這方面我真的懷疑那位負責人平時有好好工作嗎?即便高層or總部覺得JE項目收益不高而擺爛,那位負責人也不能因此而頻繁出錯吧?Q:對比其它定製耳機,JE值得選擇嗎?老實說,在定製耳機用「短工期」、「加錢升級公/私模服務」和「較親民的價格」把海外定製耳機品牌打個措手不及之後,JE的優勢真的不多了。只是,如果你有一定SONY耳機職人的認識,並且還對SONY抱有信任,對目前現售的非定製SONY耳機感到失望的前提下,JE是你選擇SONY耳機的最後手段。如果以聲音來說,這種不刺激、耐聽、寬松,讓你忘記追求聲音素質,只想默默地在音樂世界中游盪的話,無論哪個版本的JE,它都能給予你足夠的感動,乃至可以安詳退燒。如果條件允許,直接到日本做MH1,那更是最好且唯一值得推薦的選擇。大概就是這些,關於JE其它的疑問,我知道的話也可以代勞回答。來源:Chiphell

各具特色,6款熱門5k價位HiFi耳塞小盤點

最近新品不多,而且都是集中在5K價位,而且聽著還都各有特色,值得一寫。所以就有了這樣一篇文章。本來想把榭蘭圖也放進來的,但之前已經評價過,加上聽說2代快出來了,所以這次就放在里面了。如果最近有入手5k價位新耳塞的打算,希望我這文章能有點用。下面先上總結 Oriolus Szalayi褐鸝:自然鮮活的新時代人聲 Oriolus新平板鳥塞之前評價過,最近持續煲機,感覺褐鸝的高頻好像變得更亮了,整體也更寬鬆了。一般來說,動圈單元做低頻,動鐵單元做高頻,動鐵單元煲機變化一般不大。剩下能通過煲機產生這麼大變化的就只有可能是平板單元了。我猜褐鸝這個平板單元是做全頻單元來用。那麼煲機後的「褐鸝」,對比其他同價位耳塞聲音如何呢?簡單講講我的看法:優點:  1.低頻寬松溫暖:煲過之後的褐鸝,低頻會比沒煲的時候更寬松Q彈,低頻量感略增加,包圍感更強。2.人聲流暢細膩:平板單元的人聲非常獨特且真實,平滑細膩且清晰;動鐵、動圈都無法比擬。3.樂器音色好聽:尤其是管弦樂、鋼琴,音色鮮活好聽,有空氣感。4.久聽不累:整體速度不快,聽起來舒緩、放鬆,聽一天也不會有疲勞感。缺點:   1.細節不突出:整體調音風格偏動圈,聽整體大於聽細節,線條感不強。 2.聲音不通透:整體偏中下盤,調音偏濃厚,煲機之後低頻殘響更重。聲底顯得不干淨。3.瞬態一般:有拖沓感,聽著有點懶洋洋的感覺。  4.空間感偏弱:低中高頻位置都比較靠前,聲場也不大,不適合古典樂。其他:  1.腔體大,而且厚,買前最好試試看佩戴如何。2.不難驅動,推薦搭配R2R的小尾巴、播放器,聲音更加自然流暢。3.褐鸝原裝耳塞套隔音不太好,可以更換AZLA XELASTEC熱塑性TPE耳塞套、JVC螺旋圓點套也不錯。   飛傲Fiio FH9:寬敞、大氣,越級表現的細節 飛傲圈鐵旗艦耳塞FH9,1動圈+6動鐵,鈦外殼,8芯純銀耳機線,還有一大堆其他配件,這個配置居然只賣¥3999,而且做工精度、材質都很好,供應鏈實力簡直可怕。 這麼「厚道」的FH9,對比其他同價位耳塞聲音如何呢?簡單講講我的看法: 優點: 1.解析力優秀,有越級PK更高價位產品的實力。 2.三頻均衡,同時可以通過更換濾網的方式調整低頻、高頻滿足個人口味。 3.聲場寬廣,聲音有開放感,不像常規的入耳式耳塞。 4.聲音穩定,受煲機影響不大。 缺點: 1.除了聲場寬廣、解析出色外,聲音沒有太多其他記憶點,缺少一些品牌特色。 2.聲音顆粒感、線條感比較明顯,自然度欠缺一些。 3.不太隔音,能比較清楚的聽到外界聲音。 其他: 1.產品完成度非常高,各方面都比較完備,但很多賣點可能只有HiFi發燒友才會關注。 2.腔體大,但是不厚,買前最好試試看佩戴如何。 3.自帶線材品質很高,但是略粗佩戴感一般,插頭插拔略困難。 山靈MG800:寬松溫暖、韻味十足 山靈旗艦單動圈耳塞MG800,售價¥4698,也是山靈34周年紀念的限量版商品。 和隔壁飛傲一樣,MG800也是秀供應鏈實力。什麼DLC振膜單元,鈦合金腔體,古河銅銀線,還有山靈34周年紀念幣、金屬耳機盒等等,什麼發燒就整什麼。看著很是豪華。 那麼這樣一款Buff疊滿動圈耳塞,對比其他同價位耳塞聲音如何呢?簡單講講我的看法: 優點: 1.低頻優秀,除了力度感不強之外,氛圍感、量感、動態、下潛等等表現優秀。(標準濾網) 2.人聲音色好聽,尤其是聽華語流行,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標準濾網) 3.聲場寬廣,聲音有開放感,不像常規的入耳式耳塞。有駕馭大場面的實力。(標準濾網) 4.久聽不累:整體速度不快,寬松,聽起來舒緩、放鬆。(標準濾網) 缺點: 1.解析力一般,線條感不強,聽著會有細節模糊的感覺。(標準濾網) 2.結像大,密度感不強,加上聲場拉的比較寬,上盤聽著會有「空」,定位感不強的感覺。(標準濾網) 3.不太隔音,能比較清楚的聽到外界聲音。 其他: 1.產品完成度非常高,各方面都比較完備,但很多賣點可能只有HiFi發燒友才會關注。 2.腔體小、薄、輕,但是線材很重,尤其是分線器,佩戴有「頭輕腳重」的感覺。 3.調音濾網對聲音影響比較大,個人比較喜歡「靚麗」濾網,雖然犧牲一點聲場寬度、寬松感,但是聲音密度感、力度感、上盤「空」的問題會得到明顯改善。 森海塞爾IE600:參考級的低頻表現 森海塞爾IE600,售價¥4999,和拜雅榭蘭圖差不多一個價格區間。 之前評價過,又用大半年,理論上應該算是徹底煲開了,補充點新的感悟和體驗。 優點: 1.標杆級的低頻:力度感、氛圍感、量感、動態、下潛等等表現優秀。 2.樂器的亮度、音色、質感把握均衡到位,清楚的同時,既有質感又有鮮活感。 3.聲場縱深感比較強,甚至比大哥IE900縱深感還要好一些。 缺點: 1.顆粒感、線條感強,聽著會有「干」、「硬」的感覺。 2.人聲有齒音,氣聲太突出,不耐聽。 3.聲場不大,對大場面駕馭能力不如IE800S、IE900。 其他: 1.不太好推,標配4.4mm平衡線,更適合搭配專業播放器、解碼耳放。 2.耳塞套太軟,舒服是舒服,但欠缺支撐性。 舒爾SE846:清晰人聲、干淨快速 SE846雖然是老型號,但是關注度還是有的,放在現在過不過時呢?簡單講講我的看法: 優點: 1.人聲很清楚,尤其是唇齒音部分,歌手的吐字咬字你可以聽得很清楚。但是口型不大,不算特別貼臉。(藍管) 2.伴奏器樂聽得也比較清楚、明亮,但是不會過度吸引注意力。(藍管) 3.低頻比較干淨,量不算多,但節奏感比較好,不拖泥帶水。(藍管) 4.雖然是老型號,但是素質不落後。 缺點: 1.空間感的表達比較弱,可能本身是返聽塞的緣故,主要目的是讓歌手本人聽清楚伴奏,還有自己唱的音準如何。 2.樂感比較弱,泛音收的比較快,聽著沒有太享受的感覺。 其他: 1.這個原線是真硬,還發綠,耐用性不太好。MMCX母座用久了容易接觸不良。 2.耳塞套比較影響聲音,個人最喜歡原裝的黑色海綿套。 索尼 IER-M9:參考級均衡、自然雜食 IER-M9是索尼大法的旗艦入耳監聽耳塞,¥5699,5單元動鐵。 索尼是個喜歡秀「黑科技」的廠家。用動圈去和動鐵拼解析,用動鐵去和動圈拼自然度,把金屬做出塑料的質感等等,都是乾的出來的事。 M9沒有大哥IER-Z1R名頭那麼大,但是值得一聽。簡單講講我的看法: 優點: 1.整體中性略暖、平順、流暢、自然,甚至比森海塞爾的IE600聽起來都要自然。 2.解析力很好,但是不暴力,沒有那種細節與背景分離開來的感覺。 3.聲場寬廣且立體,層次感很好。 4.佩戴舒適穩固,隔音性很好。 缺點: 1.盡管耐聽度很高,但是音色相對平淡且乏味,聽著沒什麼激情。 2.低頻略生硬一點,不過在動鐵里依舊算是非常好的水準。 其他: 1.原線整體質量非常好,就是耳掛用久了會發粘,比較難清理。 2.不難驅動,手機就能推的不錯。 全文完 來源:Chiphell

出廠就是個中古品-GRADO歌德SR325X

買這只歌德SR325X的契機還得從入手M1pro 處理器的macbbok pro說起,聽聞這個極為先進的3.5mm耳機接口的實力非常強悍,我已經很久沒買過純有線耳機了,這就燃起了我折騰的想法。而為什麼選歌德呢,一方面是因為我從來沒買過開放式大耳,而聽聞歌德就是開放式大耳里算是比較好推的,除此之外聽說的最多的就是地攤貨級別的做工和刑具般的佩戴舒適度,好傢伙,看起來跟這個時代如此格格不入,但是這牌子竟然還沒倒閉,一定有什麼過人之處,就這樣帶著這種獵奇心理,本著錢不多但一步到位的原則,跳過M1,SR80這些入門款,忽略rs1X以上的那些萬元級別的,盲狙了(壓根找不到試聽)這幅歌德SR325X。 國際慣例先來個偽開箱,來感受下這個價位的產品中最廉價的包裝(聽說那幾款萬元的旗艦機也這樣),一個長得像披薩盒但比披薩盒還薄的盒子,正面只有一個歌德英文logo。 背面的貼紙上是一些參數,特別標明了這耳機是紐約黑人大媽手工組裝的,38歐的阻抗應該是不難伺候的。 打開盒子映入眼簾的是一張歌德創始人的簽名照,了解了下照片里的人還是爺孫三代,好傢伙,祖傳企業。 拿掉簽名照就能看到325X躺在那里,沒有任何其他的配件(國內代理會送耳機包和支架,但是質量又差味道又臭已經丟垃圾桶)。 325X的設計怎麼說呢,就是復古味還挺正的,人家幾十年了都沒換過設計語言,能不復古嗎,這幾年vintage風格很火,應該會合很多人口味,我也挺喜歡。透過金屬網能看隱約看到里面的單元,據說X系列的新單元比起老的在聲音素質上提升了不少,當然了我也沒聽過以前的。 單元外殼基本都是金屬件,除了中間的型號銘牌是塑料。金屬部分還做了珠光效果,這部分做的還挺好,所以肯定不是手工塗的。 我讓我老婆來感受下325X,她首先是發出了一個很長的咦,然後問我你怎麼會買個這種東西,可見有多嫌棄。我的話可能是早就做好的心理准備,325X實物的做工比想像中好一點,雖然確實還是很爛,主要是塑料件特別廉價,這是我這輩子見過最粗糙的合模線。 耳罩也讓我直呼好傢伙,這是真的直接拿個海綿就當耳罩了,中間的無紡布也是扣到姥姥家了,應該叫紗布,就跟那種包紮傷口的紗布差不多。海綿耳罩能很輕松的拿掉,這紗布有多敷衍就看的更清楚了。官網有很多種形態的耳套,而325X自帶的這種flat耳罩是最新的,不同的耳罩據說聲音風格很不一樣,而flat聽說是最熱情的。最近天氣熱,海綿長時間接觸耳朵並不舒服。 頭梁部分也是簡單粗暴,直接是一塊皮質包裹,中間沒有任何的緩沖,皮質摸著倒像是真皮,橫梁是金屬,可以隨意掰,沒掰之前我大概聽三首歌就開始夾耳朵了,掰寬松之後大概能堅持戴個一小時,好在耳機整體重量還算輕,並沒有頂頭的現象。 325X是不可換線的設計,耳機線是我見過最粗的,編織線包裹,但是很硬,據說能拿來上吊,想必是非常的耐操了。 前端用的就是macbook pro直推,音量大概開到7,8格,聲壓很足很足了,325X開聲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聲音真的很貼耳。如果說聽森海塞爾是你坐在一個大劇院的中間位置聽台上的樂隊演奏,聽鐵三角是你坐在一個小劇院的前排,伴奏在台上歌手在台下給你演唱,那麼325X就是在酒吧里你站在台上聽整個樂隊在演奏。 也許是因為這個flat耳罩的緣故,使得單元離耳朵很近,總之不管是人聲還是背景伴奏都比一般的耳機在距離感上離你更近一些。聲音更近了,自然就更有感染力,但是帶來的缺點就是325X的橫向聲場表現比較一般,寬度上大概就是做到了這個價位封閉式耳機的平均水平。不過既然是開放式,聲場還是要比同價位的封閉式來的自然的,分離度和縱深的表現就還可以,另外整體解析力算是這個價位的一般水準。 325X的三頻表現我覺得是非常均衡的,首先低音的量感比較足,但是下潛一般,整體較為寬松,混響較少,少了點那種拳拳到肉的感覺但是卻帶有一種韌勁。中頻人聲是325X的優勢,人聲的密度大,厚度高,結項較租,男聲表現驚艷,女聲的話,因為厚度較高,不適合亞洲比較清麗的女生,會讓你感覺聲音老了幾歲,但是歐美向或者像蔡琴這種有厚度的女聲是非常合適的。高頻表現出乎我的意料,之前老是聽人說歌德高頻刺,325X的極高頻應該是被砍了,所以不會有刺激的感覺,但是絕對不暗,體現在樂器和人聲中非常的順滑圓潤,非常耐聽。 325X聲音風格自然是一個流行取向,比我以往聽過的耳機都要熱情奔放和濃烈,除了ACG和抒情女聲可能聽起來會有點怪,跟我的歌單契合度還是很高的,JAZZ,R&B,搖滾聽起來非常帶感的同時還很耐聽,可惜了我戴個1小時肯定開始夾耳朵了,也算是變向保護聽力了。 另外我試了下用XS直推,推不太好,雖然音量開到60%就很大了,但是聲音比較疲軟,看來325X還是需要一定的驅動力的。 總結就是這耳機我應該會長期持有,如果你們要買我不建議沖新,二手貨才配得上這個做工,另外國內代理的價格還是比較黑的。拋開做工和佩戴舒適度325X大概能值1500,拋開音質它大概能值100,跟現在的藍牙降噪耳機比功能它可能都換不來一個不銹鋼臉盆,所以325X你覺得能值多少? 來源:Chiphell

小米手機的最佳耳機拍檔,小米 Buds 4 Pro 藍牙耳機

前言 由於工作原因,經常在國內各大城市間奔波。飛機、高鐵基本是每周必乘的交通工具。因此我的EDC裝備中一款優秀的降噪耳機是必不可少的,並且降噪耳機也是我換的比較勤的數碼設備。另一方面我目前使用的主力手機是 小米12S Ultra,為了連接更快速穩定、適配交互更好,自然也想找一款小米系列的藍牙耳機,怎奈小米耳機產品線主打性價比,之前沒有一款能打動我的旗艦級藍牙耳機。但這次的 小米 Buds 4 Pro 確實讓我眼前一亮,四位數的定價也將整個小米耳機產品線的定位拔高了一個檔次。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看這款目前小米耳機產品線中的旗艦產品表現如何。 開箱 小米 Buds 4 Pro 的外包裝保持一貫的簡潔風格,巴掌大小,黑底燙銀。但是這樣一款定價1099的耳機還用如此簡約的包裝,我感覺有些過於節約了。。。 包裝背面是產品參數 包裝內容物包括:小米 Buds 4 Pro 耳機一副、充電耳機盒、額外兩種尺寸的矽膠耳帽、Type-C數據線、紙製品。 外觀細節 小米 Buds 4 Pro 有兩個配色,分別是月影黑 和 星耀金。一向低調的我選擇了月影黑配色。 充電盒黑色磨砂表面與金屬電鍍質感表面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耳機本體也是同樣設計,裝飾件使用了大曲面一體化注塑成型工藝,使產品外觀更加流暢、精緻。 盡管是低調的黑色,但外觀低調中透露著奢華氣息,看起來就很Rich,讓我感覺這很像是蝙蝠俠的裝備。 小米 Buds 4...

四塞橫評破除森海迷信,哪個萬元塞聽古典大編制好?

這文的起因是閒來無事逛咸魚,發現FINAL A8000已經降到一個相當可觀的價格了,於是心一橫手一抖就安排了個裸塞A8000,打算跟手上的IE900做個對比。 恰巧本地有燒友的FitEar TITAN私模發貨了,閒置了一個公模的,又找甲苯借了個IER-Z1R,湊出一個四塞主觀橫評,希望給想要隨身聽大編制的燒友一個參考,外加給馬上要巡迴到我手上的NOBLE做個鋪墊。 IE900 本次橫評從我相對熟悉的IE900開始,也以他為基準參考。聲音:萬元左右的價位,且不說其他品牌那堆平板靜電壓電陶瓷骨傳導有多大用,IE900的解析在我聽過的產品里絕對稱不上出眾,但是他相當高的聲音完成度使他配得上這個價位。 這方面可以以HD800s舉例,在2022年,十年前的塑料膜耳機肯定稱不上素質優秀,但是他的聽感在聽大編制時依然很有優勢,三頻分布不偏不倚,聲底相對硬朗。 IE900情況也差不多是這樣,聽吉卜力交響樂集這張專輯時感受明顯,聲場開闊排布自然,細節會出現在恰當的地方,總體體驗非常舒適,部分彌補了素質上的遺憾。體驗:IE900的佩戴是不錯的,該配的都配全了,各種線和耳塞套,沒什麼可抱怨的。 佩戴隔音體驗也不錯,本身單元配置就是一個不大的但動圈,體積不會很大,導管角度也比之前裱的IE600靠譜多了。 但是這個鋁合金的腔體就不是很有誠意了,希望看齊ZIR和IE600搞點稀奇古怪的,或者鍍點稀奇古怪的。包裝更沒誠意,不大的卡紙盒,海綿內襯。按理說也沒比HD820便宜多少,希望如果還有IE900s的話可以給力點,木盒包裝金屬收納盒都配上,不管實不實用總之先帥了。 A8000 本文的起因,絕贊降價(腰斬)中,可能已經被開除萬元塞籍了。聲音:解析、瞬態都是比IE900強的,上市之初那輪爭辯確實不是空穴來風。但上面吹了半天IE900的聽感,為的就是裱A8000的聽感。 A8000的高低頻有相對明顯的,不咋自然的音染。籠統的說有點扭曲,細致的說聽小提琴演奏時不順耳,比如這張四季,有對比就有傷害,音色不是很讓人接受。 不過A8000的人聲還是挺貼耳的,比IE900突出的多。但是作為流行塞,他的低頻可能又有些過於突出了,聲場也不大,結像拉的不開,不是我喜歡的那種。雖然有不少人就喜歡這類聲音,但在我主觀聽來A8000現在的二手交易價格非常「從實力地位出發」。體驗:聲音上其實我是覺得他有D8000的感覺,但我上次聽D8000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但這佩戴我敢肯定太有D8000的味了,太重了,似乎比IE900重一倍不止。 腔體本身除了沉還有個縫,略微跟強迫症有點過不去。表面跟TITAN一樣亮閃閃的,因此也容易劃傷,建議跟森海學習,打點條紋上去稍微劃傷點也看不出來。我這條A8000稍微拋光了一下。 配件我全都沒拿到,不過FINAL E套聲名在外,盒子什麼樣我也不清楚,就算你不喜歡也可以像我這一樣出二手的時候另外出,值得夸獎。 TITAN 叫它FITEAR總覺得是個聽ACG的,要不我們叫他FOSTEX TITAN吧。聲音:作為這四款耳機里最貴的,他的素質也是最強的,倒是沒給那多出來的一個IE600的錢丟臉。無論是聲場結像,解析細節,動態瞬態,優勢都相當明顯。 有人說TITAN是V形調音,對此我的評價是334聽多了。即使不與他的表哥TH900比,TITAN也絕對稱不上V形,比A8000好多了,高頻絕對不亂飄,就是低頻稍微搶戲,聲音完成度不在IE900之下。 事實上TITAN的人聲相當優秀,中頻也很飽滿的聽感使Titan的適應面相當多樣,尤其是有一些音樂是大編制與人聲兼具,這方面TITAN的表現讓人沉醉。體驗:對比上面那倆單圈,Titan的體積大多了。但是跟其它造耳返的同行比,FitEar就很收斂了,最起碼我佩戴上毫無問題。 外殼採用鈦,遺憾的是似乎在耐磨損上沒什麼幫助,這只磨的挺厲害了。因為耳機不是我的,所以編號被我P掉了。包裝我沒見到,暫不評價。 這個插針得稍微誹腹兩句,雖然用HD650插針基本不會裂了,但市面上也沒幾個線可買,這條Titan的線大量薅到DC TI上了,去甲苯借了個第三方平衡線純純的降級線,最後借了個原廠線。 IER-Z1R 首先我不是個索黑,其次我要開始黑他了。聲音:雖然這次沒一個好推的,但Z1R這是相當突出了。即使是墨菊推,高頻依然覺得延伸沒到位。索性上序曲推了下,這倒是到位了,問題是我都聽台放了,為什麼不聽大耳呢。 總體聲音的完成度上,對比MDR-Z1R進步顯著,然而問題依然不能說沒有。不知道這是索尼一貫的聲音審美還是咋,印象里EXK只是聲音薄了點,並沒有這麼多麼蛾子。 Z1R如果充分驅動,聲音還是很不錯的,最起碼硬素質上沒有任何問題,瞬態充沛延伸自然低音強勁。問題就出在他沒那麼好驅動,最起碼自家WALKMAN推那就只能欣賞這動圈高頻多單元耳機那奇特的銜接問題了,因此我評價不是很高,最起碼不是很適合大編制,墨菊推推聽電音倒是也有自己的優勢區間在。體驗:總是有人詬病Z1R佩戴不好,我在這里澄清一下,是真的不好,我也被硌住了。他這腔體應該是比TITAN還大,但他居然還帶稜角,不知道是工程師有一些獨特的想法還是有什麼工程上的必須妥協之處。 外觀上倒是沒什麼可挑剔的,有一定的辨識度,質感也不錯。包裝也不錯,雖然這次沒見到但是之前是見過的,希望森海在這方面可以向索尼好好學習一個,給IE900換個包裝。 插針的問題得好好說他幾句,我看這凸起的MMCX就覺得兼容不咋樣,拿A8000的線插進去結果之前拔不下來了,差點把線搭給甲苯,最後用了鉗子才拔下來,可憐A8000插針有劃痕又要貶值了。 以上就是本次主觀橫評的全部內容了。主觀聽音受個人影響比較大,聽感僅供參考,體驗部分倒是絕對公正,希望對對這四款耳機感興趣的燒友有幫助,但有條件還是試聽一下比較好。 這篇寫到最後感覺跟在吹TITAN一樣,但其實他價格也高出去一截,因此可能並不算旗鼓相當的對手,歡迎關注後續NOBLE的評測,看看誰更高一籌。來源:Chiphell

玩鳥專業戶眼中的新品褐鸝,人聲真的是鳥塞里第二強耳機

這是試聽的樣機,我真的已經有快仨月沒有買有關HIFI的任何東西了。 不過試聽樣機到家之後,老婆看到還是差點原地爆炸,說要我還是要耳機,我說成年人從來不做選擇題,我ALL IN! 嗯,百度了下【黃鸝】這種鳥類。百度百科這樣說明,「是雀形目、黃鸝科的1屬。共有31種。中型鳴禽。」 好吧,這里面唯一讓我頭疼的就是【共有31種】這五個字。 算算現在水、灰、銅、黑、白、山、銀、朱,難道還有剩下的23款嗎? 哦,不,應該是還有22款,因為這又孵化了一隻出來,就是今天要說的【褐鸝】,據說褐鸝是作為新一代的「黑黃鸝」,就是說很大程度上是黑黃鸝的升級版? 那黑黃鸝LTD怎麼算呢?哦,不好意思,我忘了黑黃鸝LTD已經停產了。 三言兩語|你這只「肥」鸝,怎麼就長胖了? 褐鸝的體積一下就大了那麼一圈,變成了肥鸝。單就這配色來說,我覺得挺好,真有點黑黃鸝LTD的感覺,不過面板倒是挺有趣的,對吧。 然後腔體,褐鸝的腔體這次真的是黃鸝系列里面最大的了。但真要說配色跟腔體造型,我就說銅黃鸝絕對No.1,其他黃鸝都是弟弟。所以如果老婆同意我買,我肯定把褐鸝做定製才行(但估摸著不太可能了)。 不過,想來這次褐鸝變胖的應該是因為動鐵、平板、動圈這三種單元配置造成的。根據經驗,參考奧蒂茲的平板振膜耳塞就能看出來耳塞的平板單元還是很大的。 然後褐鸝再加上動圈單元,按照老人家的習慣,估摸著不會低於7厘米大小。所以,褐鸝的體積一下就變成目前黃鸝系列中最大的一款了。 哎~~~~我估摸著要不是腔體受限制,後面動圈+動鐵+靜電+平板也是可能的。 當然,這次褐鸝的線材我是真的滿意,很多人看了圖片第一眼以為是PW的定製線,但實際上是用了紡織物作為線套的鍍銀線,而這條線的柔軟程度也是目前黃鸝系里面最好的,幾乎沒有聽診器效應的問題。 明言之|這是內卷的要幹掉前輩嗎? 先說下我聽完的第一個感覺吧:1、 比黑黃鸝好聽,反正就是好聽,具體好聽在哪,咱們後面說; 2、 低頻表現是黃鸝系列中一流水準。低頻比黑黃鸝要集中、有力度,瞬態好太多了; 3、 中低頻結像比黑黃鸝清晰,你可以認為是褐鸝的中低頻解析相比黑黃鸝更好,實際上也確實是這樣; 4、 中頻音染有著黑黃鸝的形態,但味精味少了很多; 5、 解析在黃鸝系列里面算中上水平了,可以排第四的樣子。 就單獨低頻這塊,我真的感覺比朱鸝的低頻都好。 這里還是要感謝下我那個做音響的朋友幫我測頻響曲線,順手把IE600也送了去,所以黑黃鸝、褐鸝、IE600的頻響曲線奉上! PS:因為這三款塞子靈敏度不同,故請朋友依舊做了1KHz的對齊,方便大家對比參考。 當朋友把這頻響圖發給我的時候,我一時以為是不是什麼測試出錯了,IE600跟褐鸝從20Hz-2KHz的走勢幾乎一模一樣。跟朋友再三確認後,發現這並不是什麼錯誤的結果,而是測試的結果確實就是這樣。 PS:想知道IE600聲音的可以回看我前面IE600的開箱——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412783-1-1.html 如果單純從頻響圖來說,褐鸝是一條非常接近人耳等響度曲線的一個走勢。這是目前比較前衛的調音方式,從各種理論上來說,是比較完美的曲線調音方法。被《揚聲器系統》一書的作者,先鋒音響研究所所長山本武夫,以及專業的耳機測試網站Golden ear認為是最接近自然聲的曲線。 這種曲線聽感最為耐聽,對人耳的友好度最高,這種調音是目前公認的最為自然,最為接近真實聲音的調音方式,被譽為黃金曲線調音法。 當然了,單憑一條頻響曲線來評價耳塞的聲音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才有耳聽為實這個說法嗎,不過頻響曲線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判斷一個款耳機的聲音走向如何。這里再奉上褐鸝的瀑布圖,從聲音衰減的時間程度來瞅瞅。 PS:瀑布圖是使用了與Golden ear相同的ARTA這款軟體獲取的 因為平面的頻響曲線是無法表現出聲音衰減速度的快慢,因此加入了時間軸的瀑布圖就可以很直觀地判斷。 通言之|明明是個「豬」鸝 回到聲音上,褐鸝這個平板單元帶來的效果更趨於有著朱鸝的那般精細中頻質感。聲音對於過往的黃鸝系列來說,是新的聲音,是與過往的黑黃鸝、黑黃鸝LTD、水黃鸝完全不一樣的中頻風格。 這些也是目前新黃鸝所帶有的中頻特點,過往的黑黃鸝或者黑黃鸝的LTD來說,是音染大過細節,人聲著重表現大的結像、突出氛圍感,而細節、線條感都有所模糊化;而褐鸝則趨於一種類似朱鸝這種高密度的人聲表現方式,既保留了黑黃鸝這種人聲大結像的特點,又強化了線條感。 而低頻則是另一種路數,不像老黃鸝那種松、軟的感覺,比較注重低頻氛圍感的體驗。現在則是很多人喜歡的那種拳拳到肉的低頻沖擊感,其實這種低頻聽一些R&B的音樂確實很好,既有著明晰的節奏感,又有著比較克制的力量感,而不會搶了人聲上的表現。 所以說前面才會有褐鸝是目前黃鸝系列里面低頻表現最好的一款了,甚至超過朱鸝。這就不禁讓我猜想褐鸝的單元配置到底是怎樣的? 我個人判斷,高頻單元應該還是動鐵單元,這點從頻響圖上還是可以看出與黑黃鸝的相似之處;中頻單元跟低頻單元比較難以判斷,如果結合實際聽到的聲音,我大膽判斷低頻依舊是新的動圈單元,而中頻至中高頻則完全交給了平板單元。 當然了,這也只是猜測,我也沒證實過,這個就留待以後吧。 恆言之|相同的味道,不一樣的的人聲 簡單用幾句話把褐鸝的聲音歸納下來: 1、 聲音優勢 褐鸝的聲音對於三頻來說,是比較集中於低頻至中頻位置,所以對於日常聽的流行音樂來說幾乎通吃了。特別是中頻、中高頻人聲部分的表現完全不用擔心人聲密度不夠,結像過小出現的遠、薄問題,同時也不像黑黃鸝那般輪廓感,人聲反而更加精細,密度更大。 2、 聲音不足 褐鸝的高頻屬於夠用級別,對於古典樂中一些原聲樂器,特別是像長笛、雙簧管、小提琴、小號會有不夠亮麗的感覺;好處是對於一些電子合成器樂器起碼聽上去失真度不會那麼高,那麼刺激了。 3、 音樂體現優勢 褐鸝的聲音定位可以說是非常明晰的人聲塞,比較注重音樂耐聽度,低頻的量感對於R&B音樂來說是正合適,有著非常不錯的動感體驗;人聲的明亮度也足夠,女聲的體現有著空靈、清澈的感覺。 4、 音樂體現不足 追求那種高亮度,空氣感與穿透力的樂器獨奏,褐鸝則對於大提琴、中提琴、單簧管、長號的表現則要更好一些。 5、 空間感體驗: 褐鸝的聲場規模感是趨於球形的聲場規模,亦如黑黃鸝那般注重整體包圍感,聲音在四周圍繞著你,小舞台才是褐鸝最亮眼的時候。 兩語之|搭配很輕松,要求很簡單 所有的耳機都會有搭配上的注意事項,要麼形成互補,要麼發揮長處。但對於褐鸝來說,幾乎沒有什麼難度,而且既然你已經決定選擇一款專注人聲的耳塞,那麼就盡可能地把優勢發揮到最大吧。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現在用手機+小尾巴式最簡單的HIFI方式了,再加上蘋果音樂上的無損音樂開啟,這種又簡單,又方便,資源獲取又輕松的方式就更加有優勢了。 我喜的 | 清淡人聲組合——褐鸝+樂彼W2-131 如果喜歡清淡的人聲,比較偏好女聲的亮麗、通透、有穿透力的感覺,那麼這套聲音可以說是互補,讓褐鸝的女聲更加的明亮,有爆發力,比較適合類似席琳.迪昂這樣音色的女歌手,可以將富有穿透力的嗓音和超強的爆發力很好的反應出來。 有機會試聽褐鸝的朋友一定要用這套試試席琳.迪昂的《A New Day Has Come》這首歌,可以說將她的A4-D5聲壓之王的稱號完美的呈現出來。 我愛的 | 醇厚人聲組合——褐鸝+山靈UA3 山靈的UA3是新出的一款小尾巴,我也剛剛入手一月有餘,不得不說UA3的聲音在500價位上非常個性鮮明,就像褐鸝一樣,非常專注於中頻人聲表現。雖然我玩的小尾巴不多,但UA3的聲音特點實在是太鮮明了。 而這套組合則屬於揚長,把褐鸝的人聲表現又提高了一個層次。UA3+褐鸝非常適合一些歐美的R&B、POP類音樂,比較適合像Josh Turner或者 Brian...

無欲無求款解碼器——Singxer船解碼SDA-6 DAC

高配版船解碼,忽略忽略忽略Singxer品牌的SDA-6 DAC,這個牌子大家喜歡叫他船。個人覺得他們是做數字界面起家的,界面做得好,才起家。小眾市場,就這點體量,而且越來越難做,用戶挑,也不傻,做不好是真的會倒閉的。 一直知道船界面口碑很好,但一直沒聽過他家產品。2020年某展會,和他們不知是老闆還是什麼工作人員的亂聊了一通,實際上作為發燒友,我們本就在關系很密的小群里,互相知道彼此好多年了。小群麼,就是從來沒聊過什麼正經事那種。所以到現在也不知道,問我聽聽SDA-6 DAC的哥們到底是哪位。一晃到現在,SDA-6 DAC我聽了有一年半了。這期間我經常用SDA-6 DAC作參考設備,因為聲音很正,不把其他設備的音色帶跑偏,而且底子很強,就是聲底素質很強,暫時沒發現會拖後腿的情況,所以喜歡用SDA-6 DAC作參考。畢竟很多器材音色個性很強,或者聲底素質不夠的話,是不太適合評測產品時用來做參考設備的。 我很外貌協會,SDA-6 DAC的外觀,我個人覺得比中規中矩要好些,但達不到特別值錢,或者說特別囂張的樣子。體積值得贊賞,可以算是同類產品中小巧的存在了,小巧下的扁平度和方正面積比例很實用,很適合上面再放點水杯什麼的,雖然我相信大家更多是器材疊疊樂。外殼精細度夠好,嚴絲合縫的質感,不會割手(最近接觸了好多機器覺得太割手了)。面板簡潔直觀,中間一塊顯示屏,顯示輸入源、格式、濾波、時鍾狀態。橙黃色ok的,感覺比紅色、綠色、幽藍色什麼的高級多了,反顯設定,也不會光污染。 前面板按鈕好理解,左側standby短按靜音,長按待機,待機狀態下,螢幕左上角橙色燈亮起。右側三個按鈕是濾波模式,這個我不喜歡按,我就喜歡nos模式。中間是外部時鍾輸入,按一下螢幕顯示ext clock,就是使用外部時鍾。最右面是輸入源切換。背部接口齊全,同軸光纖aes、usb、i2s、bnc、時鍾,一組xlr平衡輸出,一組rca蓮花輸出完活。要什麼有什麼,非常安心。SDA-6 DAC是個純解碼,且輸出不可控制音量,所以後面需要接駁接帶有音量控制的耳放、前級或者合並機。不要嫌我囉嗦,確實很多小白不懂這些。 內部使用akm旗艦晶片ak4499,火災型絕版理財晶片,做數模轉化主晶片,ak4118做數字接收。usb界面作為看家本事,頂配設計,一點都不帶藏著掖著的,不難看出在數字這塊他們很有底氣且思路清晰。我手頭這個是高配版。用料貴不少。(低配版停產了)高配版零售價為8800元,海外售價是1299USD;高配版本USB部分的晶振使用CCHD-957飛秒時鍾,模擬部分使用蒙多福薄膜電容,輸出級採用無環路負反饋,全直流、全平衡、分立式甲類輸出電路;高配版本聲音表現上會更寬松鮮活一點。(以上是官方表述)SDA-6 DAC的界面部分,這一年來對比過幾個獨立界面。不出意外的話,市面上大多非旗艦價位級別的獨立界面產品,是干不過SDA-6 DAC內置的USB數字界面的,畢竟品牌的看家本事,飛秒加持。 其他方面,STM32作為整機的控制核心。Xilinx的大規模FPGA,做時鍾系統和數字音頻流的處理。PCM最高支持384Khz,DSD採用原生直解技術,最高支持DSD512。電源部分的悉心設計等。各個細節確實都有用心考量,用料夠豪華,且有相當不錯的技術含量在里面。稱之為屬於很小眾的音質發燒黨的藝術作品,並不為過。即便我不是個參數黨,但很多人喜歡看參數也順手放上,官方用apx555測出來的:頻率響應: 20-20kHz +/-0.1dB信噪比: 131dB(20-22kHz A計權)失真特性: THD+N (1kHz, 0dBFS) 0.00012%(-118db)at fs=44.1Khz(PCM,20Hz-22kHz A計權))動態響應(1kHz, -60dBFS) : 131dB(20Hz-22kHz A計權)左右通道分離度: >130dB @1kHz品牌團隊非常可愛和朴實,比如官方某寶介紹:配件:一條USB線和一條的電源線 ,紅外遙控器。(難道他們本來想寫上「一條帥氣的電源線」?)再比如:參考電源是新研發的chao低噪聲(低至0.5uV RMS)電源系統。如果是我的話,估計會改成「chaos」低噪聲電源系統,立刻馬上搖身一變,成了意識流混沌玄學電源系統了,沒准就能多賣點。 不鬧了,SDA-6...

盲狙入手拜雅首款真無線藍牙降噪耳塞FREE BYRD(費蘭朵)

自從我的第4付寶華PI4出現單邊不出聲了之後,售後給我退了全款(等於白嫖了一年多),具體可以看我之前寫的PI4的文章。然後日常通勤的耳機就只剩下三星的buds2和AirPods Pro,結果buds2因為長時間不用竟然也壞了,就只能硬著頭皮用airpods pro,因為主力機換成了安卓,體驗可想而知,地鐵上時不時的給我來幾次單邊斷連,音質就不說了,聽歌毫無愉悅感(但是我發現連三星s20的聲音竟然好過xs也是很迷)。就這樣強撐著用了半年,最近實在忍不了,趁著這次618怎麼說也得換了。本來第一選擇是索尼的xm4,但是我實體店試了一下佩戴確實有點漲耳朵,我的耳廓還算大的,聲音的話現在回憶起來就是低頻過於肥大轟頭了,所以pdd經常特價我也一直猶豫著沒下手。然後是全網吹的帝瓦雷雙子星,被我pass的原因一個是充電盒有點大,佩戴有真實用戶評論說不是太舒服,另外還是過時的主副耳機連接,至於音質聽過它們的音箱我應該能想像得到雙子星的聲音風格,故pass。 再就是寶華的pi7?算了我想換換口味了,況且聽說連接穩定性有問題。然後艾利和的uw100和final的ze3000音質表現貌似評價都不錯,但是沒有主動降噪也被pass了。然後這個時候森海出了小饅頭第三代,優化了佩戴和一些細節,雖然被收購了但是森海的調音應該也是有保障的,之前兩代基本沒吐槽聲音的都是佩戴,通話等一些小問題,感覺基本就是它了,但是最後為什麼又沒買它呢,是因為我意外被它們新出的次旗艦耳塞IE600毒文種草了准備買ie600,所以tws就沒選小饅頭3.。 當然也是因為拜亞動力(現在叫拜雅了)的free byrd(現在有了中文名叫費蘭朵)的橫空出世,再加上我從來沒有買過這個老牌hifi耳機大廠的東西,加上各種硬體參數基本都拉滿了,大廠調音應該有保障,再看了一些為數不多的真實用戶的評價感覺確實沒什麼硬傷之後就盲狙入手了。 先來個偽開箱吧,非常非常環保(簡陋)的牛皮紙包裝外套了個固定紙條,紙條正面印了腔體外形,我選的白色,因為感覺白色的和中間黑色橫條有個對比好看一點。 打開包裝最上層躺著的就是耳機盒,造型平平無奇,實物是灰白色,有點像以前老式台機顯示器的顏色。 放在下層的就是耳塞套和說明書保修卡什麼的,耳塞套給了5種大小的矽膠套和3種大小的海綿套,足夠適配不同大小的耳朵了,入耳式耳機,選擇適合自己的耳塞套非常非常重要,過大過小都會漏音,一旦漏音聽起來就是地攤貨。 充電盒無論是設計還是材質都非常普通,正面的logo放在大街上估計也沒幾個人認識,2299的價格做成了299的樣子,好在磨砂的手感還不錯也支持無線充電,但是有一點需要批評,就是我這個蓋子有一點松動,不知道是不是個體差異。 體積控制的還可以,大概就是比AirPods Pro厚一點,夏天放褲兜還是有點鼓。 耳塞本體也是全塑料材質,設計上沒有亮點,同是塑料但是看著完全沒有自家榭蘭圖的那種精緻有設計感的感覺,顏色會比充電盒的灰色更偏白一些。 中間的黑色橫條部分集成了指示燈和logo,logo的位置也是觸控操作區域,表面有拉絲的處理算是不多的亮點吧。 其實看到free byrd的第一眼的時候我是擔心它的佩戴舒適度的,因為內置的10mm動圈單元再加上降噪麥克風和晶片導致腔體看起來很大,但是拿到手之後發現里面是做了內收處理的,塞進耳廓的是里面這部分,仔細看還有凹凸的細節設計,應該是有人體工學的設計在里面。 實際的佩戴感受也確實還不賴,只有一開始帶上的時候會有一些存在感,戴久了也不會難受,包括我老婆的小耳朵也覺得還算舒服,穩固性方面走路什麼的沒有問題,甩頭也不會掉。 耳塞本體支持ipx4防潑濺,一般慢跑應該沒問題,做劇烈運動我就不推薦了,沒有類似鯊魚鰭的固定方式註定在做大幅度動作的時候是無法保證穩固性的。 Free byrd支持連結拜雅家的MIY App,連結速度還挺快的. app里面支持查看耳機電量,但是沒法看充電盒的電量,進行降噪和環境聲切換,以及關閉降噪,關閉降噪必須在app里打開,耳機上操作只能切換降噪和環境聲,設置延遲模式,玩遊戲可以開低延遲,但是音質就不保障了,我不用手機玩遊戲就一直正常模式,一般看電影什麼的是感知不到延遲的。此外app里面還能查看耳機的各種信息,甚至還有運行時間,後面閒魚上收這耳機就比較方便檢查用了多久。 APP里寫著遙控這一頁我本來以為是手機可以控制耳塞的操作,結果點了沒有反應,不知道是不是還要等更新。看操作說明好像感覺觸控操作很繁瑣的樣子,但free byrd的觸控操作有聲音的反饋,點擊一下,兩下,三下的聲音都不一樣,實測成功率還是蠻高的,反而是最簡單的點擊一下播放暫停經常要操作兩次。 像調節音量這種點擊兩下還要再停留的操作,未免太繁瑣了一點,不如直接手機操作了。 再說說降噪吧,老實說比我預期的要好,這個跟大部分tws一樣批發的高通的降噪方案,實際的表現跟我手上的AirPods Pro的降噪水平差不多。 打開降噪能明顯的感覺到對低頻噪音的抑制,但是對中高頻段的抑制就做的比較差了,特別是人聲,因為低頻噪音的消失,反而更突出了地鐵上大媽,小學生們的高談論闊。中高頻需要出色的被動降噪來抑制,free byrd的被動降噪我覺得一般吧,比AirPods Pro略好的水平,當然了音樂放出來,外界的人聲也基本能掩蓋完了,總體來說降噪這一塊是合格的,開啟降噪對音質的影響也比較小,環境聲模式雖然比不過蘋果的那種豁然開朗,但是做的也還算自然。 然後連接穩定性方面,像斷連這種大問題沒有碰到過,但是偶爾會出現聽歌的時候卡頓一下,通話方面試了也沒問題,在地鐵上對方表示也能聽清。 另外續航方面,實測大概是能達到官方宣稱的30小時的時間的,我用了40多小時只充了一次電,算是比較優秀的水平了。 最後重點說一下最期待的音質,可以說free byrd一開聲就能把AirPods Pro摁在地上暴打,通透感和解析力在tws中應該是拔尖的水準,從AirPods Pro換到free byrd立馬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各種樂器的細節撲面而來。 Free byrd的低頻方面,算是比較寬松的風格,量絕對是給足了,且不會像XM4那麼轟頭影響到中高頻,但是下潛一般,達不到那種直擊心靈的水平。 人聲方面一直是拜雅的弱項,當家耳塞榭蘭圖就是兩頭翹中間凹的風格,而free byrd也是繼承了拜雅人聲直白的風格,沒有過多地染色,但是人聲距離肯定是比榭蘭圖要拉近一點的(榭蘭圖我實體店試聽過),給我的感受就像是歌手在中間和樂器圍成了一個小弧形,而不是站在樂器前面,這個距離感其實跟我用過的寶華耳機差不多,但是free byrd的人聲線條更細,相對來說更適合女聲,聽王菲,莫文蔚這種還是能小毒一下的。 高頻不知道是不是沒有煲開,首先肯定不悶,高頻有一定的延展但是極高頻也幾乎沒有,可能藍牙耳機真的很難做到很好的高頻吧,也有可能最近我經常聽ie600,亮麗刺激的高頻聽多了。 聲場表現也還不錯,能感受到橫向和縱向的聲場,定位清晰加上優秀的解析,對樂器的演繹也是挺有質感的。 ree byrd總體走的還是拜雅一貫的三頻均衡的路子,調音風格非常健康,聲場,分離度,解析力也都是tws中拔尖的水準,聲音質感也很好,特別是對樂器的演繹,絕對能達到大部分千元有線耳塞的水平。free byrd能適應的風格也比較多,除了古典大編制駕馭不了之外那種節奏太快,細節又很多的歌,比如一些很躁的jpop,細節多了,解析力能跟上但是控制力還是稍欠,聽起來就特別煩躁(也有可能是歌的問題),有些時候這種歌解析差一點耳機聽起來聽感反而會更好。 總結 首先Free byrd的音質肯定是符合我對它的期待的,降噪,佩戴舒適度,連接穩定性上也沒有拉胯,一些小細節上還有優化的空間。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它的價格,2299的定價肯定是高了,老對手森海也只要1899,二級市場現在1600左右就能買到了,這兩說到底還是同一水平線上的東西,森海那邊在材質和設計上還略微占優,未來Free byrd如果能降到1500左右的話我覺得還是很有競爭力的,如果你能接受它在設計上的平庸的話,它的實力還是很不錯的。優點:1.音質出色 2.降噪還不錯...

這就是參考級Hi-End聽感,領略封閉式平板耳機巔峰HIFIMAN HE-…

寫在前面雖說人生像一場苦旅,但途中同時也有很多美好相伴。在這個快節奏的網際網路時代,愛上聽音樂無疑是生活中的小確幸,寄望於音樂體驗內心的快樂,這對於我這樣的「音樂發燒友」來說能真真切切帶來了極大的滿足,這是一種特別幸福的放鬆方式。我個人日常聽音耳機系統和外放系統都用,只是耳機系統折騰更多一些,這個系統相對簡單,體型小巧對環境要求不高,在盡情享受時也不容易打擾到別人。 以前曾經非常迷戀國外幾大發燒耳機鼻祖品牌,不是這些品牌的耳機基本不會考慮入手。不過隨著忽略忽略忽略耳機品牌的爆發式成長,出現了許多讓人期待的耳機產品,在高端發燒耳機中占穩了一席之地,我也在不斷的體驗特別是入手了幾款HIFIMAN的平板耳機後終於放下執念,原來忽略忽略忽略高端也很香。平板振膜耳機其實是個很「古老」的耳機種類,但由於重量、較低的靈敏度(難驅動)和成本等問題相比其他種類的耳機並無優勢,一直沒能進入主流耳機市場,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平時很難接觸到,是很小眾的存在。這些年HIFIMAN憑借先進的納米材料、技術應用於平板振膜耳機,通過不斷探索,成功解決了讓人污垢的問題,推出多款被大眾熟知的經典產品,讓平板振膜耳機從新煥發青春,進入主流發燒耳機的陣營,可以說HIFIMAN對平板振膜耳機的「文藝復興」功不可沒,在忽略忽略忽略談到平板耳機肯定會首先想到HIFIMAN。自從上了HIFIMAN平板耳機的「賊船」,心里對耳機音質的期待變得越來越高了,總會生出要去觸摸音質「天花板」的沖動。「香格里拉」這級別想想就好,實在不是我等能擁有的物件,那就試試HIFIMAN HE-R10P,這款耳機種草蠻久了,咬咬牙還是能入手。 先來開個箱實話說我一向不習慣聊開箱,總感覺不就是拆個盒子嘛有什麼好說的,但這次還真想說說HIFIMAN HE-R10P的包裝盒。 皮質包裹的盒子搭配頂部金屬拉絲的金屬銘牌,很精緻,能給人一種「奢華」的高級感。 這是一次很有儀式感的開箱,首先看到的是十分精美的彩頁說明書,再下面就是HIFIMAN HE-R10P本體了,另外還有四針XLR平衡耳機線(3M)、6.35mm插頭耳機線(3M)、3.5mm插頭耳機線(1M)。隨機就配齊這麼多根線材也算是HIFIMAN高端耳機的老傳統,線材做工很出色,外面有一層精密的織物材料包裹,整體重量很輕,和之前接觸到的HIFIMAN耳機配線是完全不同,單從外觀質感來看就明顯要高一二個檔次,基本可以確定自己以後不需要在線材上再折騰。 復古、優雅,無可挑剔的外觀說說外觀,HIFIMAN HE-R10P是我用過顏值最好看的耳機! 它是一款封閉式平板振膜耳機,採用大容量實木音腔設計,雙重固定結構的頭梁,CNC雕刻工藝的金屬航空鋁加上實木和真皮的材質組合,無論從觸感或是視覺感觀,都帶給人一種溫潤柔和的質感,這種略帶復古的外觀看上去優雅、大氣有高級感,非常有賣相。 仔細看了下各個部位的做工細節:完全無可挑剔,這應該是我第一次使用這麼極端的詞來夸一款產品的外觀。 佩戴舒適HIFIMAN HE-R10P重量495克,與其他耳機相比實話說並不算輕,試戴了一下,對它的舒適性真的很滿意,雙重固定結構的頭梁很好地緩沖了耳機的自身的重力,頭頂受到的下壓力很輕,配合柔軟的皮革耳墊(貼臉部位使用高透氣的織物),穩固又不會覺得夾過大,佩戴很輕松,長時間使用也沒有什麼負擔,比起之前用過的森海塞爾HD800S、AKG812、拜亞動力T1等耳機的舒適性都要好,透氣性也不錯,在現在夏天這個季節使用也不用擔心汗流滿面,不悶。 聲音表現:有血有肉的自然聽感我家里的前端目前只有一台山靈 EM5、一台小膽機,還有一個APOGEE DUET3音效卡。APOGEE DUET3的主業雖說不是耳放,但它超便攜的體型加上不錯的推力以及基於對Apogee公司優秀編碼解碼能力的信賴,我平時經常用它來連接筆記本電腦或iPAD當耳放使用,它的聲音屬於比較中性的監聽風格,整體聽感我個人挺滿意,平時只要不是在電腦桌前我更多的時候反而習慣用它來搭配耳機聽音樂。看了下HIFIMAN HE-R10P的參數:頻響范圍10-60KHz,阻抗30Ω,靈敏度100dB。說明這款耳機並不難推,相信就算用最普通的便攜播放器都能獲得足夠的響度。當然了,能出大聲不代表就能出好聲,對於這個檔次的耳機我想沒有人會甘心只用這些低端的播放器與它搭配,要想發揮它的音質上限肯定得使用相應檔次的前端侍候。 在新的解碼耳放沒到前,暫時插在APOGEE DUET3先聽聽,雖然這樣的搭配聽音難免會成為耳機系統的短板,不過還是迫不及待接入先聽為快。 一開聲就能感知HIFIMAN HE-R10P的聲音相比以前使用的耳機,提升是一耳朵清晰可辨,它擁有極為寬闊、立體的聲場表現,整體聽感給人的感覺是干淨、通透又帶有一定的潤度,素質很高並有著極黑的背景。我可以輕松感知音場中豐富的信息量,音樂中所隱含的微小細節、各種泛音和殘響,以前需要刻意聆聽的細節通通都能從容地表達出來,但又一點也不顯刻意,給人一種非常通透自然的畫面感,難得的是它展現高解析的同時又自帶一種舒適的潤澤度。在試聽過程發現了一個小細節感覺很有意思,我平時習慣使用比較高的音量聽音樂,雖然知道長期這樣容易影響聽力但每次聽音還是不自覺地放大聲音,似乎這樣才能獲得足夠豐富的微小細節和動態表現。這次使用HIFIMAN HE-R10P,不自覺地把音量調低了一個階位,這是自然而然的舉動,過後我細想了一下原因,應該是現在較低的音量下已經能聽到足夠豐富信息量,再也不需要使用加大音量,潛意識會選擇自己感覺最舒適的響度。 索尼DMP-Z1終於到了,這是一台匯集了索尼眾多頂尖音頻黑科技於一身的頂級播放器。雖然不能保證一定是搭配HIFIMAN HE-R10P的最佳組合,但對我來說應該完全足夠了。 不得不說HIFIMAN HE-R10P的聲音上限很高,搭配索尼DMP-Z1後,聽感表現居然還能獲得明顯的提升,整體更干淨通透了,高頻的細節、極高頻的延伸更加舒適自然,音樂中許多之前經常忽略的細微動態表現得更加充分;聲場拉得更開,無論層次或是動態等都表現更細膩;同時控制力也得到加強,低頻段更加沉穩厚實收放自如。總的來說聲音更有韻味,多了一些淡然,顯得更從容大氣,頗具大家風范,這應該就是屬於Hi-End的貴氣。 我個人認為HIFIMAN HE-R10P最強大的地方不在於它有多麼高的硬素質,而是耳機的空間感和它展現出來的氣氛,這對於耳機系統來說應該是最難營造的。聽音時你可以明顯感知到R10P的聲場是有寬度有深度還有厚度,無論是人聲或是各種樂器的結像都會以三維立體的形像呈現在你面前。它對整個空間感的營造非常棒,中高頻的空氣感與極低頻下潛共同營造出的氛圍讓人特別舒服,優秀的聲場配合精準的結像非常適合表現古典音樂。依然是聽我最熟悉的《貝多芬第五、第七交響曲》,R10P可以更輕松地勾勒出音樂廳的形狀及對各樂器、樂隊的定位,達到非常精準的水平,栩栩如生就像你真的在現場,使用它來聽音樂實是一種身心的享受,很容易讓人忘記耳機的存在,這是以前所接觸的耳機都不曾給我的感覺。再聽一段柴可夫斯基 《A大調洛可可主題變奏曲》(選段),在R10P的呈現下小提琴纖細精緻、絲絲入扣,在那寬闊的空間中還伴隨著一個個鋼琴音符在輕盈地散發著芬芳的音樂顆粒,器樂的肌理感十分鮮明,泛音和殘響控製得恰到好處,那種氛圍著實讓人著迷,表現出強大的張力。 朱哲琴的《阿姐鼓》是我時常用來測試耳機的低頻和聲場表現,在R10P的演繹下,這首歌曲時而悠揚平緩進而高潮疊起,前奏部分虔誠的吟唱呈現出她那飽滿而穿透力十足的嗓音,在鼓點的伴奏下給聽者展現出一幅廣闊宏大的畫面感,很容易深受到朱哲琴那深沉情感的宣洩表達,這是一種有血有肉、發自內心的感悟,具備很強的感染力,本來挺擔心封閉式結構會影響到聲場的表現,顯然是我多慮了;到01:59開始就到了考驗耳機低頻表現的時候了,強烈連綿的鼓聲表現出了洶涌澎湃的渾厚氣勢,低頻寬松有彈性且量能充沛,這樣強悍的低頻帶來沖擊力讓我一度以為在聆聽高端動圈耳機,要知道往往這是普通平板耳機有所欠缺的部分,但R10P優秀的瞬態反應和中高頻的通透和細節呈現又讓它在此時依然能保持著清晰通透的聽感,這是我認為它了不得的地方。 下面來試試人聲,分別聆聽莫文蔚的《這世界那麼多人》、梅艷芳的《床前明月光》、陳奕迅《不如不見》、張國榮《小明星》、李榮浩《不將就》等流行音樂,這是非常自然、真實的鮮活人聲,完全不會讓人感到有壓迫感,非常耐聽。人聲表現出一種很特別的質感,氣息清晰可聞,甚至還能清晰感知轉音時口齒之間那一絲口水粘連感,有比較明顯的線條感能清晰感知口型的變化,偏解析但不會發干,人聲有一定的厚度還略帶一絲潤澤。它的人聲結像稍靠前,有一定的距離感,完全沒有耳機系統常見的頭中效應,它的聲場表現有點類似近場外放系統那種與現實更接近的真實自然的聽感,這點我是真心喜歡。 HIFIMAN HE-R10P的聲音表現是全面而細膩的,這段時間我也和幾個朋友一起試聽了更多不同類別的曲目,發現它無論是呈現何種曲目都能得到出色的體驗。 寫在最後 這就是參考級Hi-End聽感,領略封閉式平板耳機巔峰HIFIMAN HE-R10P總的來說,HIFIMAN HE-R10P無論是外觀、佩戴舒適性或是聽感都讓我無可挑剔,特別是其參考級的聲音表現,不僅在平板耳機領域,即使是動圈耳機中也是最頂級的存在。對於想要聆聽最好、最真實自然聲音的音樂「燒友」來說,這是一款非常值得入手的耳機。 tyan 發表於 2022-6-22 10:01屬於致敬索尼了。。。。開始看產品圖還好,最後真人秀。。。簡直天線寶寶,直接無感了。。。。 ... 哈哈哈,戴上好不好看得看模特,我平時拍別人的多,拍自己太尷尬了,戴了個帽子,我著氣質不能打啊,**姐戴很好看,不方便拍寫在前面雖說人生像一場苦旅,但途中同時也有很多美好相伴。在這個快節奏的網際網路時代,愛上聽音樂無疑是生活中的小確幸,寄望於音樂體驗內心的快樂,這對於我這樣的「音樂發燒友」來說能真真切切帶來了極大的滿足,這是一種特別幸福的放鬆方式。我個人日常聽音耳機系統和外放系統都用,只是耳機系統折騰更多一些,這個系統相對簡單,體型小巧對環境要求不高,在盡情享受時也不容易打擾到別人。 以前曾經非常迷戀國外幾大發燒耳機鼻祖品牌,不是這些品牌的耳機基本不會考慮入手。不過隨著忽略忽略忽略耳機品牌的爆發式成長,出現了許多讓人期待的耳機產品,在高端發燒耳機中占穩了一席之地,我也在不斷的體驗特別是入手了幾款HIFIMAN的平板耳機後終於放下執念,原來忽略忽略忽略高端也很香。平板振膜耳機其實是個很「古老」的耳機種類,但由於重量、較低的靈敏度(難驅動)和成本等問題相比其他種類的耳機並無優勢,一直沒能進入主流耳機市場,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平時很難接觸到,是很小眾的存在。這些年HIFIMAN憑借先進的納米材料、技術應用於平板振膜耳機,通過不斷探索,成功解決了讓人污垢的問題,推出多款被大眾熟知的經典產品,讓平板振膜耳機從新煥發青春,進入主流發燒耳機的陣營,可以說HIFIMAN對平板振膜耳機的「文藝復興」功不可沒,在忽略忽略忽略談到平板耳機肯定會首先想到HIFIMAN。自從上了HIFIMAN平板耳機的「賊船」,心里對耳機音質的期待變得越來越高了,總會生出要去觸摸音質「天花板」的沖動。「香格里拉」這級別想想就好,實在不是我等能擁有的物件,那就試試HIFIMAN...

53款手機HiFi解碼耳放線盤點

一、前言再過幾天,就是今年618了,照例今年還是繼續聊聊小尾巴(解碼耳放線)。受制於疫情,以及半導體缺貨的影響,今年小尾巴市場相對平靜了不少。各家出新的速度沒有去年那麼夸張。所以今年的文章主要還是基於去年的盤點,新品的增補,以及選擇技巧的介紹。下面進入正題。 二、個人推薦(純個人主觀向,有條件建議先試聽)¥200-500 (1)沒有明確需求:Fiio KA3(Lightning/Type-C)(2)有搭配帶麥克風耳塞需求:魅藍Lifeme HiFi Audio解碼耳放-基礎款(Type-C)(3)有邊聽歌邊充電需求:小米HiFi解碼耳放(Type-C)(4)有高碼率音源解碼需求:Audirect Atom Mini(Lightning/Type-C)(5)有線控需求:乂度Link2021(Type-C)(6)有搭配4.4平衡耳塞需求:iBasso DC04(Type-C)¥500-1000 (1)沒有明確需求:乂度Link2Bal(Lightning/Type-C)(2)有搭配4.4平衡耳塞需求:山靈UA3(Lightning/Type-C)(3)有搭配2.5平衡耳塞需求:山靈UA2(Type-C)(4)有搭配3.5單端耳機需求:乂度Link2(Lightning/Type-C)(5)極端數據黨:水月雨 水解2(Type-C)、iBasso DC06(Lightning/Type-C)¥1000-2000 (1)沒有明確需求:樂彼W2-131(Lightning/Type-C)(2)有搭配4.4平衡耳塞需求:樂彼W1(Lightning/Type-C)(3)有搭配刺激耳塞需求:凱音RU6(Lightning/Type-C)(4)有外觀需求:曠世M15(Lightning/Type-C)三、53款小尾巴數據盤點1.轉接頭式小尾巴 2.轉接線式小尾巴 3.分體式小尾巴 四、2022年HiFi小尾巴解碼耳放盤點 1.乂度Link2021、Link2Bal 乂度(xDuoo Audio)的Link2、Link去年就有上榜,今年推出的新品Link2Bal實力依舊很強,即使與2000左右價位的產品相比也不落下風。Link2Bal雖然沿用了Link2的前綴,但並不只是簡單加了個4.4平衡口,而是從里到外都完全不同的一款全新產品。DAC升級為CS43131*2,左右聲道各一片真平衡。信噪比127dB、分離度120dB、動態范圍131dB,4.4mm平衡口推力270mW@32Ω,3.5mm單埠推力125mW@32Ω。與同樣採用2片CS43131作為DAC的2000價位旗艦樂彼W2-131,實測指標通樣屬於小尾巴中的第一梯隊。但價格只有後者的一半左右。同時整個產品的設計、做工也比同價位的水月雨水解2更好。線控更好用,支持UAC1.0連接Switch。Link2Bal的連接線非常柔軟,Type-C接口也是我用過小尾巴里最緊的,出門使用不用擔心線材松脫導致的接觸不良問題。相比於W2-131、水解2,Link2Bal的調音更加突出低頻、高頻,聽流行樂的聽感要更鮮活一些。Link2021其實就是原來的Link更換CS43131 DAC,以及配色的新版本。細節表現比老版本更好一些。但我推薦它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線控,出門使用體驗確實要比沒有線控的小尾巴方便一些。Link2因為之前就已經詳細評價過,所以推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以前寫的文章,可以了解的更加深入。今年之所以還提,是因為絕大多數廠家的設計重點都是圍繞4.4mm平衡,注重3.5mm單端,做得也還不錯的,依舊只有Link2。 2.樂彼W2-131 CS43198晶片持續缺貨、漲價,因此樂彼推出了W2的「換芯版」W2-131(DAC為同級的CS43131),定位同樣旗艦。並且W2-131在W2頂尖數據指標的基礎上依舊有小幅提升,而且還更加省電。新增的「普魯士藍」配色也十分好看。雖然價格比W2貴了¥100,但我個人覺得還是比較值得的,畢竟這就是目前最頂尖的小尾巴。聲音的話,我覺得W2-131和W2差別不大,都是比較均衡的「白開水」風格,畢竟CS43131和CS43198的DAC部分是一樣的。樂彼的W1、W2之前已經評價過,不再贅述,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那篇文章。 3.iBasso DC04、DC06 iBasso DC系列今年新出的是DC05、DC06兩款。DC05可以看做DC03的疊代升級版,更換了新的DAC,增大了推力,但信噪比卻降低了,更容易出現底噪。所以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還是覺得去年出的DC04更值得選擇一些,畢竟玩這個的還是發燒友居多,一個便宜量足的4.4平衡小尾巴,需求會更大一點。至於今年新出的DC06,在同價位其他兩位競爭對手「山靈UA3、海貝FC4」的「夾攻」之下,優勢也沒有以前的DC系列那麼明顯。山靈UA3調音更好聽、功能更多;海貝FC4推力更大、還有海貝音樂APP加持對MQA支持更好。相比之下DC06的優勢就是指標更高,更「科學」。但體驗了這麼多小尾巴之後,就我個人而言,這個價位我可能會選山靈UA3,畢竟指標看歸看,東西最終還是買來聽的。 4.山靈UA3、UA2 HiFi老品牌山靈今年一共推出兩款小尾巴新品。旗艦UA5,還有剛上市不久的中端產品UA3。UA5本來我是挺期待的,因為自帶電池的理念挺科學,理論上解決了小尾巴受手機供電限制的問題。但可惜,UA5無論是在推力指標上,還是在聲音上,都沒有因為電池的加入而帶來實質的提升。同時電池的加入反而讓UA5的體積增大不少。所以不免讓人有些遺憾。就在我覺得今年山靈的小尾巴可能就這樣的時候,新出的UA3反而給我驚喜。 對比UA3和UA5的參數指標,可以發現二者4.4平衡推力一樣的同時,UA3的信噪比反而比UA5高,自家人卷自家人。同時UA3的聽感也比UA5更加討喜。聲音更有力度感,細節更突出、貼耳,空間感更強,背景也更干淨。對比同級競爭對手海貝FC4、iBasso DC06,個人感覺UA3的聽感也是最討喜的。所以,如果你的預算在¥600左右,那麼推薦試試山靈UA3。 至於UA2,推薦的理由還是和去年一樣,2.5mm平衡。5.飛傲KA3 HiFi老品牌Fiio(飛傲),今年在小尾巴市場依舊穩扎穩打。KA3雖然也不算新品了,但是在¥500以內價位中,依舊是目前相對最為全面的小尾巴。無論是做工、指標參數、軟體、品牌服務等等。KA3的聲音沒太多好說的,白開水調音,不好聽也不難聽,不功不過,能聽出提升。 6.凱音RU6 HiFi「國企」凱音目前的旗艦小尾巴RU6。個人很喜歡,R2R DAC播放PCM時,那種聲音的自然感、層次感,獨一份。反正目前我在其他使用CS、AK、ES 等DAC晶片的小尾巴都沒聽到過。當然缺點也有,聲音偏軟,缺乏力度感,聽起來有點「黃昏感」,更適合退燒的人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RU6有點挑連接線,如果需要Lightning線,最好買凱音原廠的。 7.曠世M15 之前用曠世的M12的時候,對M12還是挺有好感的,低頻的動態、味道聽流行樂的聽感非常獨特、上頭。做工也不錯。但可惜的是沒有平衡。現在M15不僅有了4.4平衡,SiP電流模放大模塊也X2,快樂加倍。而且曠世M15的透明半開窗設計也十分有科技感,反正我個人十分中意這個外觀。M15的聲音風格我覺得還是延續了M12的風格,低頻下潛深,而且力度感很強,聽流行樂節奏感非常好,聽著很過癮。缺點的話,和M12差不多,推力比較小,基本只能推推耳塞。而且沒有獨立音量控制,體積又偏大,出門用起來不方便。總的來說,M15的優缺點都比較明顯。適合有錢的流行人聲黨,建議試聽一下再考慮是否購入。 8.水月雨 水解2 水月雨推出的第二款小尾巴,上來就是對標樂彼W2的節奏。水解2主打性價比,在和W2 DAC耳放部分配置、參數差不多的情況下,價格便宜一半。對於那些只想買頂級小尾巴「聲音」,同時又不想為頂級小尾巴其他部分溢價付費的人來說,還是能讓他們眼前一亮的。產品邏輯和iBasso的DC系列有點像。但水月雨更聚焦在「二次元」、「科學機黨」,比iBasso DC系列走3C數碼配件的路子窄一些。從實際體驗來看,我覺得水解2的聲音素質還是可以的,但是調音比W2白開水了不少,缺少了些音樂味。有W2個7、8成功力?哈哈,畢竟那個參數、配置擺在那里。但是從產品的做工、體驗來看,我覺得水解2距離W2差距也是十分明顯的,拿在手上的感覺就不一樣,更別說其他功能玩法、設計。即使是和同價位的乂度Link2Bal相比。也會感覺粗枝大葉了許多。所以對於水解2,我推薦那些只在意「聲音」、性價比,對於產品其他體驗不太在意的「HiFi發燒友」、「科學機黨」購買。 9.魅藍Lifeme HiFi Audio解碼耳放-基礎款(Type-C) 去年推薦了魅族Pro,但是說實話我還是覺得魅族Pro的價格有點貴,音質與售價不太成正比。結果今年就出了更便宜的魅藍Lifeme HiFi Audio-基礎款、Pro款。反正對於這個玩意,我覺得你就當個原裝小尾巴的替代品來看就好,別的不要要求太多吧。畢竟「HiFi」小尾巴里,能接帶麥克風耳塞的,沒幾個。10....

當著老婆面玩起森海塞爾的IE600是種什麼感覺?

我又來了,而且這次是正大光明地來了,而且是當著老婆面玩起來了。因為理由十分合情合理,這個耳塞,我借的。反正老婆用懷疑的眼光打量了我半天,又自己看了包裝半天,最後確認不是嶄新的包裝之後,也就認可了。所以,在保證無數次不再買玩意兒之後,這次正大光明地玩起來了。 你要說森海的這款IE600聲音有什麼特點,那我這里先丟一個十分主觀的評價,「好聽,第一次發現森海開始認真做偏向流行風格,注重人聲的塞子了,當然了僅限塞子。你可以把IE600看做人聲加強版的IE800s,也可以看做明亮版的HD650,反正我聽完的感覺就是這樣了。」 當然了,有人肯定會說,你這主觀感受不夠客觀。本來主觀就很難客觀嘛,不過這次我准備了客觀的,分別針對IE800s與IE900的客觀條件,這樣的話,應該就能不那麼偏頗了哈。所以,咱們就聊聊?今兒吧,咱們分三個部分來說,第一部分亮相——簡單曬下美圖唄,俗話說得好,秀色可餐嗎;第二部分客觀對比——這部分呢,有電氣層面的,有結構層面的;第三部分主觀感受——主要涉及具體聲音以及搭配上面的,如果兄弟們聽的歌與我相似,那麼可以作為一定的參考,如果不一樣,那就以第二部分做參考吧。 森海塞爾的這盤菜,可不就是德國人的精緻嗎 對於開箱這塊,我覺得其實沒有太多的內容,無所謂包裝、配件這些。不過就像前文說了,我這IE600真是借來的,所以里面那個跟IE900一樣的簽名證書就沒了,反正我有IE900的,也不在意這IE600的,無所謂了。 IE600的外殼好看?我覺得更耐用,磕碰、劃痕都不怕了,雖說少了IE900那種德國精工的感覺,嗯,你就當原汁原味了。 所以就外觀來說,身為也是做輕加工的,我真的看不下去,特別跟IE900對比,讓我一時有了IE600的外殼是不是IE900未加工的概念,這灰不拉機的顏色不就是剛剛翻砂澆築出來的感覺嗎。 單純從重量來說,IE600無疑是IE900、IE300這新三款IE系列中最重的一款了,不過也就重了一兩克而已,這點重量完全可以無視了。 森海塞爾的這道開水白菜做出了另類風味 對於森海塞爾的聲音,我覺得與開水白菜這道菜很貼合,清鮮淡雅,香味濃醇,湯味濃厚,清香爽口而又不油不膩。 然後你看人家森海塞爾,能把同樣的單元玩出了各種花活,我看完IE300、IE600、IE900的介紹,突然有種看到奧地利貴腐酒的那種概念,就單元這塊就出現了精選、手工挑選匹配的概念。 這是超頻CPU???? 如果仔細對比IE900與IE600的外觀,除去材質不同,你們會發現在出音導管這IE600也有著一個別致的細節,而這部分應該就是IE900與IE600聲音不同的另一個地方,雙腔吸音體系統。 所以,我也請朋友幫我做了IE600與IE900的頻響測試,這樣,我們可以從比較客觀的物理層面看下二者的不同。這里有個說明,實際測試的時候,在相同輸出功率下,IE600的響度比IE900要低了不少,但是我為了讓大家能更清楚的對比,所以請朋友把兩者在1KHz上盡可能的做了對齊。 IE600對比IE900頻響圖 如果對頻點熟悉的兄弟,應該能從圖上發現,森海似乎在IE600身上也逐步的往人聲部分加強了很多,而且這種加強其實不是就IE600,而是從IE800s開始的。大傢伙再來看看IE800s跟IE900的頻響圖,這張圖是我去年入手IE900的時候也讓朋友做的。IE800s對比IE900頻響圖 這張圖就能明顯看出來IE900相比IE800s來說,在人聲音色的頻段上都有所加強了。然後再仔細對比IE800s與IE900,這種感覺是不是更明顯了。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我前文說的,IE600可以看做是IE800s的加強版?請大傢伙自己對比下IE800s跟IE600在7KHz-20KHz區間的頻響走勢,是不是很像,趨於一致? 在實際聲音體驗上,IE600的聲音我個人覺得應該是目前IE系列里面聽感最好的,如果不是那種追求極致細節表現來說,相比IE900更適合普通人的聽音習慣,當然了,這是我個人主觀上的感覺,至於你們是不是這樣的體驗,就因人而異了。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IE800s、IE600以及IE900我會給他們這樣的排序:解析層面:IE900>IE800s≈IE600 解析層面這塊來說,IE900體現最好,可以說目前IE900是森海耳塞當中,結像刻畫最精細的了,一掃以往輪廓化的那種感覺,對於樂器表現的時候你能很清楚的感受到樂器的形體感。特別是IE900在高頻部分的細節刻畫,相比IE800s跟IE600更加突出,對於一些金屬打擊樂器像三角鐵這樣的,顫音的體現更加充分。 聲場規模感:IE900≈IE800s>IE600 聲場上的表現,IE800s與IE900都給人一種宏大的場面,IE800s的聲場側重寬,IE900則寬而深,二者來說聲場是趨於橄欖球的規模,很適合表現大場面的音樂,有壓迫感。而IE600的聲場則趨於籃球的規模,寬度沒有IE800s與IE900那麼寬,但縱聲相比IE800s要深,前後的位置體驗更明顯,所以也可以看做是IE900的縮短版。當然了,聲場表現這塊主要還是看什麼類型的音樂體驗,如果是像傳統古典音樂,巴赫這種類型,顯然我覺得IE800s、IE900更舒服,而像藍調這樣的音樂,IE600給人的包圍感更強。 高頻表現力:IE900>IE600≈IE800s 高頻來說,這仨的高頻上,IE900的侵略性最強,如果就這三個來說,IE900的高頻也是亮,空氣感最強的一個。對於原聲樂器來說,IE900這種侵略性的高頻反而最為合適,既能保證銅管樂器的高亢洪亮,亦能展現出弦樂的圓潤明亮,可以把原聲樂器音色完完整整的呈現出來。但這樣的高頻對於流行音樂來說,刺激啊,刺激,畢竟流行音樂中的原聲音樂少,人聲來說,如非專業高音大師,又很少能達到5KHz的響度。 中頻表現力:IE600>IE900>IE800s 中頻是絕大多數樂器以及人聲所處在的位置,所以對於樂器來說沒有很大的差異,但在結像表現上,會在中高頻部分有所涉及,不僅要展現出位置、還有舞台前後的表現。當然這部分,我們更在意的是人聲的表現,大家都希望人聲盡可能的清晰,女聲盡可能地清亮,男聲要穩、沉嗎。而這些要素呈現,相對來說IE600就比其他兩位更有優勢,首先人聲的位置體驗IE600呈現的舞台感更強,比起IE800s人聲的距離感更貼近,人聲結像更好,口型感明顯。這里來說,IE600如果聽流行歌曲,顯然比起IE900跟IE800s更有感覺,人聲,特別是女聲的體驗更好。 低頻表現力:IE600>IE900≈IE800s 如果拋開IE900跟IE800s,我個人覺得IE600的低頻相比拜亞的榭蘭圖更有質感,力量感更強。但又有別於IE8、80、80s那種松垮的感覺,可以說IE600的低頻是目前森海當中由博大轉為寸勁的一種非常討喜的感覺。當然了,對於IE系列的低頻來說,我個人是接受不來IE8、80、80s那種如浪潮澎湃而來的感覺,我更喜歡那種富有沖擊感,爆炸感的感覺,就是你站在155加榴炮旁邊擊發帶來的沖擊感,咚的一下那個勁。IE600的這種低頻對於流行音樂來說,在大量貝斯、低音大鼓的節奏樂器中,既有著清晰的解析,也有著很好的力量感,節奏感很強。鼓音色的、力度表現相比IE900跟IE800s有著很好的飽滿度,但在速度的控制上,相比IE900、IE800s就弱上一些了。 所以,單純從聲音風格來說,IE600的聲音走向我個人聽完感覺對於普通人來說最為合適,既有高頻的解析與音色表現,又有中頻的線條感與人聲加強,同時低頻既不是那種炸頭的轟擊感,而是追求低頻上的力量沖擊感。對於聽聽流行音樂或者藍調爵士都有著很好的體驗,你就是偶爾聽個《1812》或者《天鵝湖》也是有著古典的氣場與細節在那,只不過規模感與IE900比起來確實少了點。 這道開水白菜好下飯吶 這里總結下IE600的聲音以供參考吧。IE600我覺得在音色上不算純中正,就拿色溫打比方吧,3000K以下是暖色,5000K以上是冷色,3000-5000K是中間白色,那麼IE600的色溫應該是接近3000樣子了。因為IE600其實也沒有特別的音染,相比IE900或者IE800s來說,也僅僅是把中頻突出了一些,音色上並沒有某些頻段的特別加強。三頻來說,IE600的能量則偏重中低頻,當然,這也是相比較IE900跟IE800s來說的,其實如果把IE600、IE900、IE800s三個拿出來對比三頻分布,我個人覺得IE800s是最為均衡的能量分布。 有人可能會問IE600會不會像IE800或者IE900那樣,也祖傳了阻抗敏感度的特點,也就是在不同推力面前,聲音會有完全不同的體驗。所以,我依舊是搭配小尾巴、播放器、以及大推力便攜耳放這樣的搭配組合,看看首先在不同推力下的聲音不同。首先明確一點,IE600對於推力的需求要比IE900大點,但基本上現在市面上的小尾巴、播放器、解碼耳放都可以發揮完整,剩下的就是調音搭配來。小尾巴的常規推力——樂彼W2-131乂度Link2Bal 這倆小尾巴也是目前市面上聲音風格比較明晰的兩個了,前者聲音細膩,有固件調音的玩法加持;後者流行調音,適合日常搭配,而且兩者推力基本也是小尾巴里面數一數二的,基本都在200mW以上,對於大多數塞子來說完全足夠的。 你就像W2-131推IE900需要50的音量,IE600則是55,二者也就差這點了。 IE600搭配小類小尾巴的時候,我覺得用來日常聽聽流行歌曲是完全足夠的,如果你是偏好細膩風格,那麼小尾巴可以考慮中性的聲音,這樣IE600的聲音在中高頻上的細節刻畫更好;如果喜歡那種氛圍感突出,喜歡人聲飽滿的味道,那麼可以考慮聲音厚重的小尾巴,這樣組合下的IE600特別適合流行歌曲,特別一些歐美R&B風格的,節奏感突出。 而在古典或者小編制、樂器獨奏這類型音樂上,搭配小尾巴我覺得小編制、樂器獨奏這類的音樂已經是最大限度了,古典音樂來說規模感會少了那麼點氣場。小尾巴搭配IE600=80%的實力發揮 旗艦播放器的高端——樂彼P6P墨菊DPS-L2 到了播放器這吧,我覺得基本對於IE600的適用性已經沒什麼多講的,推好沒毛病。就拿我配P6P、墨菊、DPS-L2這三個播放器來說,前倆屬於素質機,後者則是典型的味道機器,所以搭配上,IE600的特點就有明顯的不同。這三台播放器搭配IE600的感覺,就如細品開水白菜的三個過程,觀形、品湯、食菜,乍看清湯寡水,油星全無,但聞起來卻香味撲鼻,吃在口中清鮮柔美,自勝過那萬般佳餚。P6P的形——湯底清澈見底,白菜色澤艷麗,形態飄逸這套組合在細節、線條感上的呈現無疑是三款播放器中最具象化的一個組合,對於一些現場錄音的專輯很有臨場感。IE600的中高頻的亮度有所增加,各種原聲樂器分離得相當清晰之外,還表現出柔美准確的線條刻畫,弦樂器弓杆擊弦奏出的蠻橫以及氣勢充足的低頻表現,讓人仿佛置身音樂現場。 墨菊的醇——如開水般通透,清澈清冽之狀,入口香味醇厚敦厚,沁人心脾墨菊搭配IE600與P6P相似之處都是比較注重線條刻畫,但不同的是在高頻部分,高頻充滿豐富的細節,音色還原都非常準確,就說《行星組曲》里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的沉穩飽滿,小提琴的輕快悅耳,長笛的清澈悠揚,音色豐滿,韻味十足,而且還互不干擾,再加上清晰的細節絲絲入扣,給你帶來多層次的聽覺沖擊。 DPS-L2的柔——嗅之雅香撲鼻,食之柔嫩化渣,不油不膩,口中回味鮮香爽口DPS-L2搭配IE600對於流行人聲的體驗別有一番風味,特別是一些港台慢歌整體聽上去的節奏感就有種變慢變緩的感覺,不急不躁的。可能也是受到老太太的影響,我自己也是特別喜歡鄧麗君的嗓音,用這套聽《漫漫人生路》的時候,聲音又濕度,溫柔不是堅強,比起IE900明亮直白的人聲,音色又細又柔,少了乾燥尖銳,多了幾分東方女性的嬌柔。 播放器搭配IE600=90%的實力發揮 便攜台機的大力出奇跡——乂度XD05Bal/IFI灰菠蘿 為了驗證在大力出奇跡這個IE傳統特點上,我也特地試了搭配XD05Bal跟灰菠蘿這兩款1000mW輸出功率級別的前端,只為單純驗證在更大的輸出功率下,IE600相比播放器、小尾巴這種常規推力下有沒有奇跡發生。 但是,很遺憾的發現,在更大的輸出功率下,IE600並不像IE800/800s那樣有著更好的體驗,相比搭配播放器來說,也僅僅是在聲場與規模上有著些許提升,特別是像一般的流行音樂來說,似乎更大的推力並沒有帶來更神奇的效果。 但似乎對於一些爆棚的OST音樂,比如說《獨立日》、《加勒比海盜》、《星球大戰》、《最後的武士》這類電影原聲。別說,更大的推力帶來的爆棚感也比播放器來得更強一些。但你要說IE600又要跟IE800/800s那樣上台??完全沒必要,我覺得如非是特別喜好爆棚感,大部分播放器也是足夠的,當然如果一定要這種炸裂的沖擊感為什麼不考慮整對箱子或者上大耳呢? 總結 我聽完IE600,從聽感的角度來說,IE600有點類似HD650的那種感覺,但不是完全一樣,而是基於HD600與HD650這兩種聲音風格來說,有這種對比。 因為IE系列的塞子自從IE7之後真的沒有一款可是說真正意義上有針對人聲這邊優化的型號了,而IE600可以說在IE系列沉積多年之後終於有一個不被人吐槽人聲不行的型號了,當然了,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感覺了。你要問我IE600值不值?我覺得如果你是個雜食偏流行主義,又不是特偏好古典,那麼IE600可以加入你的備選行列了,剩下的要不等等價格再降降?評測的太細致了,感謝樓主!!!正在研究這個塞子-已列為第一備選,一直都玩大耳,突然感覺夏天實在是有必要入一個塞子我又來了,而且這次是正大光明地來了,而且是當著老婆面玩起來了。因為理由十分合情合理,這個耳塞,我借的。反正老婆用懷疑的眼光打量了我半天,又自己看了包裝半天,最後確認不是嶄新的包裝之後,也就認可了。所以,在保證無數次不再買玩意兒之後,這次正大光明地玩起來了。 你要說森海的這款IE600聲音有什麼特點,那我這里先丟一個十分主觀的評價,「好聽,第一次發現森海開始認真做偏向流行風格,注重人聲的塞子了,當然了僅限塞子。你可以把IE600看做人聲加強版的IE800s,也可以看做明亮版的HD650,反正我聽完的感覺就是這樣了。」 當然了,有人肯定會說,你這主觀感受不夠客觀。本來主觀就很難客觀嘛,不過這次我准備了客觀的,分別針對IE800s與IE900的客觀條件,這樣的話,應該就能不那麼偏頗了哈。所以,咱們就聊聊?今兒吧,咱們分三個部分來說,第一部分亮相——簡單曬下美圖唄,俗話說得好,秀色可餐嗎;第二部分客觀對比——這部分呢,有電氣層面的,有結構層面的;第三部分主觀感受——主要涉及具體聲音以及搭配上面的,如果兄弟們聽的歌與我相似,那麼可以作為一定的參考,如果不一樣,那就以第二部分做參考吧。 森海塞爾的這盤菜,可不就是德國人的精緻嗎 對於開箱這塊,我覺得其實沒有太多的內容,無所謂包裝、配件這些。不過就像前文說了,我這IE600真是借來的,所以里面那個跟IE900一樣的簽名證書就沒了,反正我有IE900的,也不在意這IE600的,無所謂了。 IE600的外殼好看?我覺得更耐用,磕碰、劃痕都不怕了,雖說少了IE900那種德國精工的感覺,嗯,你就當原汁原味了。 所以就外觀來說,身為也是做輕加工的,我真的看不下去,特別跟IE900對比,讓我一時有了IE600的外殼是不是IE900未加工的概念,這灰不拉機的顏色不就是剛剛翻砂澆築出來的感覺嗎。 單純從重量來說,IE600無疑是IE900、IE300這新三款IE系列中最重的一款了,不過也就重了一兩克而已,這點重量完全可以無視了。 森海塞爾的這道開水白菜做出了另類風味 對於森海塞爾的聲音,我覺得與開水白菜這道菜很貼合,清鮮淡雅,香味濃醇,湯味濃厚,清香爽口而又不油不膩。 然後你看人家森海塞爾,能把同樣的單元玩出了各種花活,我看完IE300、IE600、IE900的介紹,突然有種看到奧地利貴腐酒的那種概念,就單元這塊就出現了精選、手工挑選匹配的概念。 這是超頻CPU???? 如果仔細對比IE900與IE600的外觀,除去材質不同,你們會發現在出音導管這IE600也有著一個別致的細節,而這部分應該就是IE900與IE600聲音不同的另一個地方,雙腔吸音體系統。 所以,我也請朋友幫我做了IE600與IE900的頻響測試,這樣,我們可以從比較客觀的物理層面看下二者的不同。這里有個說明,實際測試的時候,在相同輸出功率下,IE600的響度比IE900要低了不少,但是我為了讓大家能更清楚的對比,所以請朋友把兩者在1KHz上盡可能的做了對齊。 IE600對比IE900頻響圖 如果對頻點熟悉的兄弟,應該能從圖上發現,森海似乎在IE600身上也逐步的往人聲部分加強了很多,而且這種加強其實不是就IE600,而是從IE800s開始的。大傢伙再來看看IE800s跟IE900的頻響圖,這張圖是我去年入手IE900的時候也讓朋友做的。IE800s對比IE900頻響圖 這張圖就能明顯看出來IE900相比IE800s來說,在人聲音色的頻段上都有所加強了。然後再仔細對比IE800s與IE900,這種感覺是不是更明顯了。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我前文說的,IE600可以看做是IE800s的加強版?請大傢伙自己對比下IE800s跟IE600在7KHz-20KHz區間的頻響走勢,是不是很像,趨於一致? 在實際聲音體驗上,IE600的聲音我個人覺得應該是目前IE系列里面聽感最好的,如果不是那種追求極致細節表現來說,相比IE900更適合普通人的聽音習慣,當然了,這是我個人主觀上的感覺,至於你們是不是這樣的體驗,就因人而異了。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IE800s、IE600以及IE900我會給他們這樣的排序:解析層面:IE900>IE800s≈IE600 解析層面這塊來說,IE900體現最好,可以說目前IE900是森海耳塞當中,結像刻畫最精細的了,一掃以往輪廓化的那種感覺,對於樂器表現的時候你能很清楚的感受到樂器的形體感。特別是IE900在高頻部分的細節刻畫,相比IE800s跟IE600更加突出,對於一些金屬打擊樂器像三角鐵這樣的,顫音的體現更加充分。 聲場規模感:IE900≈IE800s>IE600 聲場上的表現,IE800s與IE900都給人一種宏大的場面,IE800s的聲場側重寬,IE900則寬而深,二者來說聲場是趨於橄欖球的規模,很適合表現大場面的音樂,有壓迫感。而IE600的聲場則趨於籃球的規模,寬度沒有IE800s與IE900那麼寬,但縱聲相比IE800s要深,前後的位置體驗更明顯,所以也可以看做是IE900的縮短版。當然了,聲場表現這塊主要還是看什麼類型的音樂體驗,如果是像傳統古典音樂,巴赫這種類型,顯然我覺得IE800s、IE900更舒服,而像藍調這樣的音樂,IE600給人的包圍感更強。 高頻表現力:IE900>IE600≈IE800s 高頻來說,這仨的高頻上,IE900的侵略性最強,如果就這三個來說,IE900的高頻也是亮,空氣感最強的一個。對於原聲樂器來說,IE900這種侵略性的高頻反而最為合適,既能保證銅管樂器的高亢洪亮,亦能展現出弦樂的圓潤明亮,可以把原聲樂器音色完完整整的呈現出來。但這樣的高頻對於流行音樂來說,刺激啊,刺激,畢竟流行音樂中的原聲音樂少,人聲來說,如非專業高音大師,又很少能達到5KHz的響度。 中頻表現力:IE600>IE900>IE800s 中頻是絕大多數樂器以及人聲所處在的位置,所以對於樂器來說沒有很大的差異,但在結像表現上,會在中高頻部分有所涉及,不僅要展現出位置、還有舞台前後的表現。當然這部分,我們更在意的是人聲的表現,大家都希望人聲盡可能的清晰,女聲盡可能地清亮,男聲要穩、沉嗎。而這些要素呈現,相對來說IE600就比其他兩位更有優勢,首先人聲的位置體驗IE600呈現的舞台感更強,比起IE800s人聲的距離感更貼近,人聲結像更好,口型感明顯。這里來說,IE600如果聽流行歌曲,顯然比起IE900跟IE800s更有感覺,人聲,特別是女聲的體驗更好。 低頻表現力:IE600>IE900≈IE800s 如果拋開IE900跟IE800s,我個人覺得IE600的低頻相比拜亞的榭蘭圖更有質感,力量感更強。但又有別於IE8、80、80s那種松垮的感覺,可以說IE600的低頻是目前森海當中由博大轉為寸勁的一種非常討喜的感覺。當然了,對於IE系列的低頻來說,我個人是接受不來IE8、80、80s那種如浪潮澎湃而來的感覺,我更喜歡那種富有沖擊感,爆炸感的感覺,就是你站在155加榴炮旁邊擊發帶來的沖擊感,咚的一下那個勁。IE600的這種低頻對於流行音樂來說,在大量貝斯、低音大鼓的節奏樂器中,既有著清晰的解析,也有著很好的力量感,節奏感很強。鼓音色的、力度表現相比IE900跟IE800s有著很好的飽滿度,但在速度的控制上,相比IE900、IE800s就弱上一些了。 所以,單純從聲音風格來說,IE600的聲音走向我個人聽完感覺對於普通人來說最為合適,既有高頻的解析與音色表現,又有中頻的線條感與人聲加強,同時低頻既不是那種炸頭的轟擊感,而是追求低頻上的力量沖擊感。對於聽聽流行音樂或者藍調爵士都有著很好的體驗,你就是偶爾聽個《1812》或者《天鵝湖》也是有著古典的氣場與細節在那,只不過規模感與IE900比起來確實少了點。 這道開水白菜好下飯吶 這里總結下IE600的聲音以供參考吧。IE600我覺得在音色上不算純中正,就拿色溫打比方吧,3000K以下是暖色,5000K以上是冷色,3000-5000K是中間白色,那麼IE600的色溫應該是接近3000樣子了。因為IE600其實也沒有特別的音染,相比IE900或者IE800s來說,也僅僅是把中頻突出了一些,音色上並沒有某些頻段的特別加強。三頻來說,IE600的能量則偏重中低頻,當然,這也是相比較IE900跟IE800s來說的,其實如果把IE600、IE900、IE800s三個拿出來對比三頻分布,我個人覺得IE800s是最為均衡的能量分布。 有人可能會問IE600會不會像IE800或者IE900那樣,也祖傳了阻抗敏感度的特點,也就是在不同推力面前,聲音會有完全不同的體驗。所以,我依舊是搭配小尾巴、播放器、以及大推力便攜耳放這樣的搭配組合,看看首先在不同推力下的聲音不同。首先明確一點,IE600對於推力的需求要比IE900大點,但基本上現在市面上的小尾巴、播放器、解碼耳放都可以發揮完整,剩下的就是調音搭配來。小尾巴的常規推力——樂彼W2-131乂度Link2Bal 這倆小尾巴也是目前市面上聲音風格比較明晰的兩個了,前者聲音細膩,有固件調音的玩法加持;後者流行調音,適合日常搭配,而且兩者推力基本也是小尾巴里面數一數二的,基本都在200mW以上,對於大多數塞子來說完全足夠的。 你就像W2-131推IE900需要50的音量,IE600則是55,二者也就差這點了。 IE600搭配小類小尾巴的時候,我覺得用來日常聽聽流行歌曲是完全足夠的,如果你是偏好細膩風格,那麼小尾巴可以考慮中性的聲音,這樣IE600的聲音在中高頻上的細節刻畫更好;如果喜歡那種氛圍感突出,喜歡人聲飽滿的味道,那麼可以考慮聲音厚重的小尾巴,這樣組合下的IE600特別適合流行歌曲,特別一些歐美R&B風格的,節奏感突出。 而在古典或者小編制、樂器獨奏這類型音樂上,搭配小尾巴我覺得小編制、樂器獨奏這類的音樂已經是最大限度了,古典音樂來說規模感會少了那麼點氣場。小尾巴搭配IE600=80%的實力發揮 旗艦播放器的高端——樂彼P6P墨菊DPS-L2 到了播放器這吧,我覺得基本對於IE600的適用性已經沒什麼多講的,推好沒毛病。就拿我配P6P、墨菊、DPS-L2這三個播放器來說,前倆屬於素質機,後者則是典型的味道機器,所以搭配上,IE600的特點就有明顯的不同。這三台播放器搭配IE600的感覺,就如細品開水白菜的三個過程,觀形、品湯、食菜,乍看清湯寡水,油星全無,但聞起來卻香味撲鼻,吃在口中清鮮柔美,自勝過那萬般佳餚。P6P的形——湯底清澈見底,白菜色澤艷麗,形態飄逸這套組合在細節、線條感上的呈現無疑是三款播放器中最具象化的一個組合,對於一些現場錄音的專輯很有臨場感。IE600的中高頻的亮度有所增加,各種原聲樂器分離得相當清晰之外,還表現出柔美准確的線條刻畫,弦樂器弓杆擊弦奏出的蠻橫以及氣勢充足的低頻表現,讓人仿佛置身音樂現場。 墨菊的醇——如開水般通透,清澈清冽之狀,入口香味醇厚敦厚,沁人心脾墨菊搭配IE600與P6P相似之處都是比較注重線條刻畫,但不同的是在高頻部分,高頻充滿豐富的細節,音色還原都非常準確,就說《行星組曲》里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的沉穩飽滿,小提琴的輕快悅耳,長笛的清澈悠揚,音色豐滿,韻味十足,而且還互不干擾,再加上清晰的細節絲絲入扣,給你帶來多層次的聽覺沖擊。 DPS-L2的柔——嗅之雅香撲鼻,食之柔嫩化渣,不油不膩,口中回味鮮香爽口DPS-L2搭配IE600對於流行人聲的體驗別有一番風味,特別是一些港台慢歌整體聽上去的節奏感就有種變慢變緩的感覺,不急不躁的。可能也是受到老太太的影響,我自己也是特別喜歡鄧麗君的嗓音,用這套聽《漫漫人生路》的時候,聲音又濕度,溫柔不是堅強,比起IE900明亮直白的人聲,音色又細又柔,少了乾燥尖銳,多了幾分東方女性的嬌柔。 播放器搭配IE600=90%的實力發揮 便攜台機的大力出奇跡——乂度XD05Bal/IFI灰菠蘿 為了驗證在大力出奇跡這個IE傳統特點上,我也特地試了搭配XD05Bal跟灰菠蘿這兩款1000mW輸出功率級別的前端,只為單純驗證在更大的輸出功率下,IE600相比播放器、小尾巴這種常規推力下有沒有奇跡發生。 但是,很遺憾的發現,在更大的輸出功率下,IE600並不像IE800/800s那樣有著更好的體驗,相比搭配播放器來說,也僅僅是在聲場與規模上有著些許提升,特別是像一般的流行音樂來說,似乎更大的推力並沒有帶來更神奇的效果。 但似乎對於一些爆棚的OST音樂,比如說《獨立日》、《加勒比海盜》、《星球大戰》、《最後的武士》這類電影原聲。別說,更大的推力帶來的爆棚感也比播放器來得更強一些。但你要說IE600又要跟IE800/800s那樣上台??完全沒必要,我覺得如非是特別喜好爆棚感,大部分播放器也是足夠的,當然如果一定要這種炸裂的沖擊感為什麼不考慮整對箱子或者上大耳呢? 總結 我聽完IE600,從聽感的角度來說,IE600有點類似HD650的那種感覺,但不是完全一樣,而是基於HD600與HD650這兩種聲音風格來說,有這種對比。 因為IE系列的塞子自從IE7之後真的沒有一款可是說真正意義上有針對人聲這邊優化的型號了,而IE600可以說在IE系列沉積多年之後終於有一個不被人吐槽人聲不行的型號了,當然了,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感覺了。你要問我IE600值不值?我覺得如果你是個雜食偏流行主義,又不是特偏好古典,那麼IE600可以加入你的備選行列了,剩下的要不等等價格再降降?來源:Chiphell

心儀已久的矩聲mini-i-Pro3解碼耳放上手,短時間玩不夠

如果要花四五千買台式解碼耳放不參考一下矩聲的mini-i-i Pro3,可能會成為你玩HIFI的最大遺憾之一。要說這款2年前發布的mini-i-i Pro3,還得從2009年說起,那會矩聲發布第一代mini-i-i解碼耳放一體機還只是採用AD1955雙晶片D/A方案,當時的USB埠最高只能支持到16Bit/48kHz的數位訊號輸入。經過11年的陸續疊代,目前mini-i系列不僅成為享譽全球的流媒體解碼耳放一體機,D/A晶片也升級到ES9038Q2M,並搭載了讓發燒友垂涎三尺的Crystek CCHD-950飛秒時鍾,而且還支持Roon串流播放和AirPlay推送。在通過USB接口播放或Roon串流播放的時候,支持MQA全解碼。藍牙連接則支持LDAC和aptX HD兩個主流高清藍牙連接格式。簡而言之它是兼顧忽略忽略忽略外HIFI玩家的習慣以及多種使用場景,這也是讓它在海外市場聲名顯赫的原因之一。作為一款上市兩年已久的產品,目前網上也能找到很多相關評價,本文僅以個人的角度來體驗其不同之處。 ▲這是個人在二手市場買到的9成新的機器,還是照例開個箱吧。 ▲矩聲mini-i-i Pro 3雖然擁有1.7千克的噸位,但其體型是非常小巧的,所以包裝盒並不大,內襯擁有防撞的海綿,盡管是二手的,開箱時的興奮還是有的。▲全家福展示,除了mini-i-i Pro 3機器,只有一根電源線和一個精緻的遙控板。 ▲遙控器前面板是鋁合金材質,後殼為塑料材質,按鈕則觸感非常舒服的矽膠材質,整體質感肉眼可見。遙控板上的按鈕圖標設計比較簡潔,使用時最好配合說明書看一看。 ▲矩聲mini-i-i Pro 3外觀展示,和它的LOGO一樣有著分明的稜角,黑色啞光的金屬外殼則讓它整體顯得低調。 ▲機身正面出了一塊3.3英寸液晶顯示屏,左邊還有一個6.35mm的單端輸出和一個4.4mm的平衡輸耳機接口,右邊則是一個多功能按鈕/旋鈕,整體設計如外觀一樣清爽簡潔。 ▲機身做工細節展示,注意前面板是一個復雜的弧面,左右兩端向內彎曲,照片里很難體現出這種設計細節,包括這枚黑色旋鈕亦是如此。 ▲再來一張近距離特寫見識見識矩聲的做工,這枚黑色按鈕不止承擔著調節音量的功能,同時還是菜單導航按鍵,使用時阻尼很輕,但有輕微的刻度感。 ▲矩聲mini-i-i Pro 3後背豐富的音頻輸入接口則代表著它廣泛的使用場景,需要注意的是它有IIS LVDS輸入接口,按矩聲官方的說法這在以前只是他們高端解碼器上才有的配置。 ▲機身底面展示,除了四個略有高度的矽膠腳墊,最明顯的莫過於散熱孔了,這種散熱孔在其機身左右兩側均有分布。個人特地在荊州氣溫達到28℃那天測試了散熱,使用兩個小時也是微熱級別。 ▲因為藍牙和流媒體的加入是mini-i-i Pro 3的一大特色,個人首先就試了下當下忽略忽略忽略最主流的藍牙輸入,手機使用的是華為mate30,音源是網易雲VIP,連接後自動識別了LDAC,在機身前臉的界面上有著詳細的信息展示,其UI界面做得確實不錯。耳機方面個人用的是拜雅T1二代和森海HD650,中低頻上展現的略有溫潤,高頻風格則比較拜雅的直白。細致的說其低頻是寬松、舒展類的,有點男聲,下潛較深、器樂分離感出色、聲場開闊、動態較足但量感自然,除了一定的溫潤感,缺點是不夠純淨,在一些打擊樂里還是會糊,不大通透。人聲部分比低頻要干淨一些,而且位置良好,雖有略微明顯的密度感,但解析自然,尤其是厚度控制很出色,聽趙鵬時不會覺得有任何一處低音過重的現象,而且不同音域的細微變化都清晰可見,無論是齒音還是鼻息還是換氣也都都很自然,這種對細節的精準把握在聽女聲時更為明顯,缺點則是讓T1二代少了點慣有的直白。高頻部分其動態表現還是及格的,瞬態則中規中矩,不過相對中低頻它顯得更具拜雅氣質。樂器表現未呈現出解析過度的跡象,甚至連突出都算不上,亮度自然,厚度拿捏的很好,音色精準,擁有不錯的順滑度,而且小編制管弦樂里它不僅可以很好的兼顧管樂與弦樂的比例。在大編制的交響樂里它也展現出了該有的態勢與素質,比起聽小編制更具通透感與音樂味,器樂分離度出色的優勢會更加明顯,但是聲場規模還欠火候。 ▲除此之外,個人還用了我媳婦的iPhone11通過AirPlay連接試聽了下,音源依然是網易雲VIP,整體效果自然要好於mate30。除了後者缺乏的純淨感,無論是低頻下潛或凝聚感,還是人聲的解析度包括高頻的動態及瞬態都有明顯提升。不過這並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像我其實反而更偏向於mate30在LDAC狀態下的那微醺的味道,雖不如果機表現的音色那麼亮麗,但大多數時候它還要舒展一些,背景也更暗一些。此處再補充一下,關於mini-i-i Pro 3的無線部分個人暫且僅試用了這兩點,當然還有更高段位的玩法,比如用roon進行串流播放,因為要收費本人暫時不敢嘗試,待有銀子再做打算。個人只想說mini-i Pro 3的藍牙連接很方便,即使隨意切換兩部不同的手機,包括信號強度和現在的TWS耳機的體驗感可達到同一水準,而且在用AirPlay的時候連專輯封面都會顯示。 ▲有線端個人試的分別是以CD和PC為前端,前者接RCA,後者接USB。因為官方配件里沒有贈送USB線,個人直接用TypeC的手機線連接,效果比CD要好。CD端的低頻比較穩健,更適合HD650,下潛足夠深,飽滿有力,器樂分離感比較出色,加上較好的彈性,哪怕是一些歐美柔情搖滾樂也沒問題,就是不如推拜雅T1二代那麼舒展,不過後者的聲場表現的略差。在人聲方面兩款耳機都表現出了一定的暖聲就,T1二代更為純淨,飽滿之餘不失柔和,還有點蓬鬆感,亮度和厚度都足夠自然,而且中低頻層次感良好,聽趙鵬時有輕微的箱子味,同時兼顧著整體與細節的平衡;但是在女聲方面兩款耳機就沒男聲那麼好聽,個人覺得女聲解析略遜一籌。不過在CD端兩款耳機的高頻都表現出了相當高的造詣,比中低頻要亮麗,動態和瞬態都很出色,音色更為中正,而且延伸感明顯,同時又很順滑,尤其在HD650上表現的更為舒展大氣。 ▲在PC端,兩款耳機的低頻通透感比前文的連接方式更為出色,下潛不如CD上那麼深,但彈性和量感更為自然,那種雄渾的力道渾然天成,而且聲場的規模和輪廓感跟更加出色。人聲方面,暖聲也沒CD上那麼明顯,雖然稍顯平淡,但溫潤、結實且不失柔和,對於不同的音源有顯而易見的差別反映。高頻方面僅以拜雅T1二代來說吧,因為個人以前並不怎麼聽管弦樂或者交響樂的,多數時候都是在音箱試音的時候聽聽。最近從聖弦那扒了幾首無損資源來了,配上mini-i-Pro 3和T1二代,後者讓我眼前一亮。以李斯特的降E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為例,雖然整體音色偏淡但又有讓人倍感鮮活的樂感,鋼琴聲在臨近清澈的狀態下又有顯而易見的泛音,讓人輕易的感受到臨場感,當弦樂加入進來的時候,那聲場和器樂分離度頓時讓整體立體起來,整個動態自然,瞬態利索,樂感鮮明,通透感不言而喻。 ▲整體總結部分對於一款輸入方式賊多的解碼耳放,個人認為其聲音是沒法一言以蔽之的,尤其在無線流媒體上還擁有不俗造詣。作為一款全平衡輸出的迷你台機,矩聲mini-i-Pro3在我手里駕馭森海HD650和拜雅T1二代是沒有推力之憂的,要把效果做到極致,個人試聽的結果是PC端+USB輸入,而這也是它的主要使用場景。相比目前忽略忽略忽略市面上的同類產品,矩聲mini-i-Pro3的特點是除了扎實可靠的聲音外,它還有更多同類產品暫時沒有的可玩性。因為它還可以接駁音箱,我相信不少人會把它歸納為桌面HIFI一類。不過我個人倒覺得在解碼耳放本身作為中和物的存在,矩聲mini-i-Pro3因為加入了眾多無線流媒體方案讓它成為一款集大成之作。在HIFI播放器塊頭越來越大,便攜屬性越來越弱的時候,像mini-i-Pro3這樣的解碼耳放反而更有可玩性,豐富的輸入方式以及全平衡的輸出方式的實用性讓它拒絕吃灰。 ighq 發表於 2022-5-10 10:44 效果很一般...

5000元能買個什麼樣的耳機?森海塞爾 IE600

拿到了日思夜想的IE600,其各方面表現,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從打開包裝開始,到各種試聽後的感受,都有足夠的滿足感。 可能和大家有點不一樣的,如果是旗艦IE900和次旗艦IE600,讓我選一個的話,我會選擇IE600。理由很簡單,我現在沒有那麼追求極致。看起來實打實的、簡單的東西更吸引我。IE900的外殼為鋁合金,花費大量時間對鋁合金精雕細琢,實現更為精密的聲學腔體設計和復雜結構,帶來更為寬廣的聲音表現,同時也讓耳機本體重量更為輕巧,其成本主要在精密度和耗費時長上。而IE600的外殼,為更昂貴的非晶態鋯金屬,3D列印完成,雖說精密度和結構復雜度不如IE900的腔體,但在我看來,非晶態鋯腔體更為特別和稀有,應該是該材料第一次應用在耳機領域;其次,此材料硬度,為三倍的高強度鋼材,還具備極高抗腐蝕和耐磨、耐磕碰屬性,更符合日常高使用率的需求。這種傳**般的結實,讓我忍不住想起了三句廣告:沒人能真正擁有IE600,不過是為後代暫時保管而已。IE600恆久遠,一副永流傳。IE600品質,堅如磐石。 連森海的官方人員都忍不住感嘆,IE600的耐用程度,簡直像是個傳**。我還考慮到一點,IE900類似三腔體高精密度復雜結構,IE600屬於雙腔體一般復雜架構;且在我看來,二者的單元,貌似並沒有什麼區別,恰恰因為IE600的結構,沒有過於復雜,配件組成相對少,變量少也是有一定好處的,比如長久穩定性,以及易修復性,也是我很看重的。再說了,真把IE600丟了,4999的價格,也沒IE900的10999那麼心疼不是,更何況IE900的理財屬性,有時候加價買都沒貨的。(此刻求IE600不要也變成理財產品) 言歸正傳,IE600開箱時就覺得爽。內包裝的盒子,竟然是紙殼和皮革塗層的結合體,怎麼看都是個紙盒,但無論摸起來還是聞起來,都是妥妥的皮革質感。第一次見到這種巧妙的包裝。里面還有一張黑色印有森海Logo,薄薄的「廢紙」,怎麼都覺得這張紙,有點畫蛇添足和莫名其妙的沒用感。但也奇怪,拿出這張紙的感覺,竟然察覺到了「儀式感」和「高貴感」?低調的奢華?IE600的腔體很小,單個腔體重量為6g,使用森海最新一代自研動圈——7mm TrueResponse單元,由森海世界領先的換能器產線製造。單元一致性非常好,屬於幾乎無法測到左右單元的差異那種。單元研發理念為超寬頻響性能+低失真+快速響應。單元本身帶有腔體結構,和非晶態鋯腔體組成了前、後雙腔體結構。也通過控制腔體共振,實現對聲音的調教。IE600的頻寬性能很好,實打實的4Hz~46500Hz的頻響范圍,遠超人耳對聲音的拾取范疇,總諧波失真為0.06%,阻抗18Ω。IE600為德國研發,愛爾蘭組裝和生產,我感覺這東西未來有可能考慮在忽略忽略忽略組裝。 IE600的小心思也很多,肉眼可見的,出音孔處的導波結構、導波件,各個環節一個不漏都有做特殊設計。甚至連耳塞套,都是專用的。耳塞套可以說非常夸張了,除了有濾波結構,還有一層濾波海綿,海綿一般用來吸收高頻,降低刺激度,提升高頻流暢度。So,因此也存在一些問題,雖說更換其它品牌的耳塞套,並不阻礙聆聽。但耳塞套是消耗品,如果希望你的IE600,長期保有它出廠時,廠家既定好的,原汁原味的IE600聲音風格的話,你後續一定是需要額外購買IE600專用的原裝耳塞套的。 IE600附送兩條原配線材,分別為4.4mm平衡接口線材和3.5mm接口線材。我幾乎每次分享HiFi耳機的時候,都會吐槽什麼幾股絞合,各種編織的大粗線帶來的不便。我最喜歡這種極簡的細線和橡膠、塑料、小金屬件塑形的分線器、接插件線材。這才是最好用和實用的。IE600分線器上有個非常精細的小標簽,精細度已經超過了肉眼可以讀取的范疇,應該是防偽用的。看到線材的耳掛處,竟然有點恍惚,IE600使用了最傳統的,依靠金屬絲塑形的耳掛,這和當下流行的熱塑型耳掛,區別還挺明顯的。但無論金屬絲還是熱塑型,我都覺得不夠完美,金屬絲耳掛,佩戴後容易慢慢支棱起來;而熱塑型耳掛,除了大多時候塑形不太好,還讓線材變得更容易打結。IE600這個線身,整體還算不愛打結、易於整理的。精巧的腔體+金屬絲耳掛+輕便的線材,IE600的佩戴舒適度為中等偏上,長時間佩戴聆聽,基本不會察覺到不適。 IE600的聲音,也很好解釋。第一個點,如果你是個耳機發燒友,IE600即使接筆記本電腦的耳機口,你都能明確感受到,這個聲音的音質非常好。第二個點,即便是完全不關注不懂不了解耳機的用戶,聽到IE600插筆記本的聲音,都會明確認為,這個耳機「音質好」,聽起來和其它耳機不一樣。解釋下第一點,IE600的單元性能非常強,且極為易於驅動,對任何信號的反饋,都很敏感。筆記本做音源,即便干擾、解析力等各方面都不夠完善,但IE600對信號的抓取和反應能力非常強,任何小細節信號,都逃不過IE600的拾取,相當於把筆記本的音質輸出實力,全面且最大化展現出來。當然,也因此發現我的筆記本聲音還不錯。如果是聲音明顯短板或者劣質的筆記本電腦的聲音,我相信IE600也會非常忠實地揭示出來。那肯定會好奇,如果換成高品質HiFi音源呢,IE600還會提升很多嗎?有趣的是,IE600因為單元性能確實太強了,換成高品質HiFi音源的話,我能感受到的是,聲音純淨度明顯提升,通透度有所提升,解析力有所提升,動態控制力有所提升,聲音形體感有所提升。整體感覺來看,音源有多少輸出,IE600就吃下多少展示給我,而我手頭現在並沒有十萬元級別的音源。所以坦誠來說,萬元級音源的話,各方面確實有所提升,但在IE600下,對比筆記本電腦,我並沒有聽到跨越層級、大飛越式的提升。IE600因為強大的單元性能,極易於驅動的特點,反倒把普通音源的水準發揮到極致,還因此縮短了和常規HiFi音源的差距,這種產品我倒是第一次見。 第二點不需要解釋,因為是朋友給的直接反饋,他聽到筆記本電腦接IE600的聲音,當下反饋這個聲音,「和平時聽到的耳機不一樣」,很容易發現「音質更好」的感覺,而且聽起來「特別平衡」,「很真實」,「不假」。引號內是朋友的原詞描述。我後來告訴他這個耳機要5000元,問他值得買嗎?他說「不便宜啊」,「嗯,確實聽著值這個錢」。「手頭富裕的話會考慮購買」。第三點是個聲音總結吧,IE600的聲音,平衡(均衡)感凸顯,解析力在動圈耳機中,屬於沒什麼對手的級別。動態、微動態感,帶來的聲音動感、感染力,都很明顯,我自己會不經意跟著節奏,身體晃動起來。說IE600的聲音活蹦亂跳,可能有些不合適,但說其聲音是「活」的,一點都不過分。活蹦亂跳說的好像是聽耳塞的我。IE600對聲音的反應(音源的反應),異常敏感和迅速,不會絲毫拖泥帶水,非常忠實和完整的還原感。 無論是三頻特點,還是音色調教,我都只能用「活靈活現」,「高保真」,「高還原度」,「動感」來描述。我不認為IE600沒有染色,但我也實在沒找到也無法描述,IE600的染色到底在哪里,是什麼樣的。我聽過很多純監聽器材,純監聽器材聲音中性,高還原度,但往往「乏味感」凸顯,IE600的聲音也是高還原度的「監聽向」,但也同時具備久聽不乏味的特點。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適合聽「搖滾」、「重金屬」類曲目的耳機了。我認為IE600適應的曲目風格,首當其中適合類似「搖滾」、「重金屬」類曲目,非常非常適合,聽起來非常過癮;其次,我認為IE600適合聆聽大部分古典類曲目,小部分需要極大場景感、溫暖氛圍感的大編制類曲目可能不太合適。最後,就強調人聲、情感流露類型曲目而言,如果喜歡透過真實還原聲音,來領會情感的聽眾,那IE600是合適的。但IE600並非強調調音、染色、烘托情感的耳機。如果希望非常直接地獲取,類似甜美、水潤、松香味兒的高染色度聲音,那IE600我覺得不適合。 無論如何,就這傳**實力的外殼,超級性能的獨家單元,中性、全面、平衡的聲音,即便我作為音頻從業人士,手里有幾十條耳塞,我都認為森海IE600具備不可替代性。是我願意自己掏腰包購買的產品。而且就5000這個價格,綜合聲音和品質、性能,已然具備同類產品中,超級性價比的存在。經認真考量,IE600綜合品質、聲音、不可替代性等優秀特點,已然具備「退燒之選」主題的評價標準,故此分享入選【退燒之選】重點推薦。以前的ie8也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拿到了日思夜想的IE600,其各方面表現,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從打開包裝開始,到各種試聽後的感受,都有足夠的滿足感。 可能和大家有點不一樣的,如果是旗艦IE900和次旗艦IE600,讓我選一個的話,我會選擇IE600。理由很簡單,我現在沒有那麼追求極致。看起來實打實的、簡單的東西更吸引我。IE900的外殼為鋁合金,花費大量時間對鋁合金精雕細琢,實現更為精密的聲學腔體設計和復雜結構,帶來更為寬廣的聲音表現,同時也讓耳機本體重量更為輕巧,其成本主要在精密度和耗費時長上。而IE600的外殼,為更昂貴的非晶態鋯金屬,3D列印完成,雖說精密度和結構復雜度不如IE900的腔體,但在我看來,非晶態鋯腔體更為特別和稀有,應該是該材料第一次應用在耳機領域;其次,此材料硬度,為三倍的高強度鋼材,還具備極高抗腐蝕和耐磨、耐磕碰屬性,更符合日常高使用率的需求。這種傳**般的結實,讓我忍不住想起了三句廣告:沒人能真正擁有IE600,不過是為後代暫時保管而已。IE600恆久遠,一副永流傳。IE600品質,堅如磐石。 連森海的官方人員都忍不住感嘆,IE600的耐用程度,簡直像是個傳**。我還考慮到一點,IE900類似三腔體高精密度復雜結構,IE600屬於雙腔體一般復雜架構;且在我看來,二者的單元,貌似並沒有什麼區別,恰恰因為IE600的結構,沒有過於復雜,配件組成相對少,變量少也是有一定好處的,比如長久穩定性,以及易修復性,也是我很看重的。再說了,真把IE600丟了,4999的價格,也沒IE900的10999那麼心疼不是,更何況IE900的理財屬性,有時候加價買都沒貨的。(此刻求IE600不要也變成理財產品) 言歸正傳,IE600開箱時就覺得爽。內包裝的盒子,竟然是紙殼和皮革塗層的結合體,怎麼看都是個紙盒,但無論摸起來還是聞起來,都是妥妥的皮革質感。第一次見到這種巧妙的包裝。里面還有一張黑色印有森海Logo,薄薄的「廢紙」,怎麼都覺得這張紙,有點畫蛇添足和莫名其妙的沒用感。但也奇怪,拿出這張紙的感覺,竟然察覺到了「儀式感」和「高貴感」?低調的奢華?IE600的腔體很小,單個腔體重量為6g,使用森海最新一代自研動圈——7mm TrueResponse單元,由森海世界領先的換能器產線製造。單元一致性非常好,屬於幾乎無法測到左右單元的差異那種。單元研發理念為超寬頻響性能+低失真+快速響應。單元本身帶有腔體結構,和非晶態鋯腔體組成了前、後雙腔體結構。也通過控制腔體共振,實現對聲音的調教。IE600的頻寬性能很好,實打實的4Hz~46500Hz的頻響范圍,遠超人耳對聲音的拾取范疇,總諧波失真為0.06%,阻抗18Ω。IE600為德國研發,愛爾蘭組裝和生產,我感覺這東西未來有可能考慮在忽略忽略忽略組裝。 IE600的小心思也很多,肉眼可見的,出音孔處的導波結構、導波件,各個環節一個不漏都有做特殊設計。甚至連耳塞套,都是專用的。耳塞套可以說非常夸張了,除了有濾波結構,還有一層濾波海綿,海綿一般用來吸收高頻,降低刺激度,提升高頻流暢度。So,因此也存在一些問題,雖說更換其它品牌的耳塞套,並不阻礙聆聽。但耳塞套是消耗品,如果希望你的IE600,長期保有它出廠時,廠家既定好的,原汁原味的IE600聲音風格的話,你後續一定是需要額外購買IE600專用的原裝耳塞套的。 IE600附送兩條原配線材,分別為4.4mm平衡接口線材和3.5mm接口線材。我幾乎每次分享HiFi耳機的時候,都會吐槽什麼幾股絞合,各種編織的大粗線帶來的不便。我最喜歡這種極簡的細線和橡膠、塑料、小金屬件塑形的分線器、接插件線材。這才是最好用和實用的。IE600分線器上有個非常精細的小標簽,精細度已經超過了肉眼可以讀取的范疇,應該是防偽用的。看到線材的耳掛處,竟然有點恍惚,IE600使用了最傳統的,依靠金屬絲塑形的耳掛,這和當下流行的熱塑型耳掛,區別還挺明顯的。但無論金屬絲還是熱塑型,我都覺得不夠完美,金屬絲耳掛,佩戴後容易慢慢支棱起來;而熱塑型耳掛,除了大多時候塑形不太好,還讓線材變得更容易打結。IE600這個線身,整體還算不愛打結、易於整理的。精巧的腔體+金屬絲耳掛+輕便的線材,IE600的佩戴舒適度為中等偏上,長時間佩戴聆聽,基本不會察覺到不適。 IE600的聲音,也很好解釋。第一個點,如果你是個耳機發燒友,IE600即使接筆記本電腦的耳機口,你都能明確感受到,這個聲音的音質非常好。第二個點,即便是完全不關注不懂不了解耳機的用戶,聽到IE600插筆記本的聲音,都會明確認為,這個耳機「音質好」,聽起來和其它耳機不一樣。解釋下第一點,IE600的單元性能非常強,且極為易於驅動,對任何信號的反饋,都很敏感。筆記本做音源,即便干擾、解析力等各方面都不夠完善,但IE600對信號的抓取和反應能力非常強,任何小細節信號,都逃不過IE600的拾取,相當於把筆記本的音質輸出實力,全面且最大化展現出來。當然,也因此發現我的筆記本聲音還不錯。如果是聲音明顯短板或者劣質的筆記本電腦的聲音,我相信IE600也會非常忠實地揭示出來。那肯定會好奇,如果換成高品質HiFi音源呢,IE600還會提升很多嗎?有趣的是,IE600因為單元性能確實太強了,換成高品質HiFi音源的話,我能感受到的是,聲音純淨度明顯提升,通透度有所提升,解析力有所提升,動態控制力有所提升,聲音形體感有所提升。整體感覺來看,音源有多少輸出,IE600就吃下多少展示給我,而我手頭現在並沒有十萬元級別的音源。所以坦誠來說,萬元級音源的話,各方面確實有所提升,但在IE600下,對比筆記本電腦,我並沒有聽到跨越層級、大飛越式的提升。IE600因為強大的單元性能,極易於驅動的特點,反倒把普通音源的水準發揮到極致,還因此縮短了和常規HiFi音源的差距,這種產品我倒是第一次見。 第二點不需要解釋,因為是朋友給的直接反饋,他聽到筆記本電腦接IE600的聲音,當下反饋這個聲音,「和平時聽到的耳機不一樣」,很容易發現「音質更好」的感覺,而且聽起來「特別平衡」,「很真實」,「不假」。引號內是朋友的原詞描述。我後來告訴他這個耳機要5000元,問他值得買嗎?他說「不便宜啊」,「嗯,確實聽著值這個錢」。「手頭富裕的話會考慮購買」。第三點是個聲音總結吧,IE600的聲音,平衡(均衡)感凸顯,解析力在動圈耳機中,屬於沒什麼對手的級別。動態、微動態感,帶來的聲音動感、感染力,都很明顯,我自己會不經意跟著節奏,身體晃動起來。說IE600的聲音活蹦亂跳,可能有些不合適,但說其聲音是「活」的,一點都不過分。活蹦亂跳說的好像是聽耳塞的我。IE600對聲音的反應(音源的反應),異常敏感和迅速,不會絲毫拖泥帶水,非常忠實和完整的還原感。 無論是三頻特點,還是音色調教,我都只能用「活靈活現」,「高保真」,「高還原度」,「動感」來描述。我不認為IE600沒有染色,但我也實在沒找到也無法描述,IE600的染色到底在哪里,是什麼樣的。我聽過很多純監聽器材,純監聽器材聲音中性,高還原度,但往往「乏味感」凸顯,IE600的聲音也是高還原度的「監聽向」,但也同時具備久聽不乏味的特點。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適合聽「搖滾」、「重金屬」類曲目的耳機了。我認為IE600適應的曲目風格,首當其中適合類似「搖滾」、「重金屬」類曲目,非常非常適合,聽起來非常過癮;其次,我認為IE600適合聆聽大部分古典類曲目,小部分需要極大場景感、溫暖氛圍感的大編制類曲目可能不太合適。最後,就強調人聲、情感流露類型曲目而言,如果喜歡透過真實還原聲音,來領會情感的聽眾,那IE600是合適的。但IE600並非強調調音、染色、烘托情感的耳機。如果希望非常直接地獲取,類似甜美、水潤、松香味兒的高染色度聲音,那IE600我覺得不適合。 無論如何,就這傳**實力的外殼,超級性能的獨家單元,中性、全面、平衡的聲音,即便我作為音頻從業人士,手里有幾十條耳塞,我都認為森海IE600具備不可替代性。是我願意自己掏腰包購買的產品。而且就5000這個價格,綜合聲音和品質、性能,已然具備同類產品中,超級性價比的存在。經認真考量,IE600綜合品質、聲音、不可替代性等優秀特點,已然具備「退燒之選」主題的評價標準,故此分享入選【退燒之選】重點推薦。幾年前索尼的z1不就用上了r鋯合金嗎?618都沒現貨 這麼緊俏嗎請問樓主 聲場結像 如何 還有隔音 買來打遊戲其實想買blessing2 聽說聽起來headphone like但是這個塞子youtb吹上天反而有點害怕是炸彈 2000-5000價位還有什麼可選的嗎考慮ie600主要是看起來很舒服的樣子來源:Chiphell

Astell&Kern UW100 上手玩:真無線耳機實現音質先行?AK說到做到

一直關注Astell&Kern發展的你和我,都知道2022是AK十周年的重要時刻。稍早時間官宣的首款TWS產品、UW100真無線耳機,官方並未把它列入周年紀念之作;但選擇在今年上半年發布,毫無疑問是一款重量級產品。 第一款無線耳機×真無線架構×紀念之作,未開始進入UW100的講解環節,我就已經疊出這麼多Buff。且不說具體細節,AK的設計團隊在冒著疫情的風險下進行研發和生產,這里值得先給掌聲喝彩。 關於UW100的三個考點 獨立DAC AKM AK4332 ×2 延續光影設計 有快充和無線充電 AK所採用的光影設計,從播放器再到之前的BE100藍牙音箱,已經逐漸成為AK家族的一個辨識點。開箱看到的UW100充電收納盒,就已經感受到稜角線條所寓意的光影效果,旁邊自然少不了品牌Logo點綴。 需要注意的地方只有兩點,一是指示燈,藍燈綠燈不用理,見到紅燈請充電;二是USB Type-C接口,UW100支持快充和無線充電,單次使用時長在6小時以內,放回電池盒續命的話,要做到使用時長24小時以內是沒問題的。按照我每天1.5個小時的碎片使用情況和輕度電量焦慮來看,設置一個鬧鍾提醒自己周日充滿電就可以了。 開蓋看到UW100的耳機本體,五邊形面板和凸出的稜角線條,是耳機觸控的位置。對比之前發布的ZERO 1有線耳機,UW100特意加上的稜角,其實起到了盲按的作用,讓用戶可以快速進行播放/暫停/切換的觸控操作。我覺得可以再精緻一點的地方,就是麥克風拾取環境聲的開孔,其實可以和AK Logo融為一體;只是在看了官方解剖圖之後,我覺得這可能是為了硬體線路規劃而讓路吧? UW100耳機本體的另一側就不用多說,充電金屬觸點、距離感應器和出音口。默認情況下,在播放音樂的時候脫下UW100會自動暫停音樂播放。搭配的耳套方面,AK只提供了矽膠材質、尺寸不同的5對耳套,耳機玩家想要用耳套調音,自行替換即可,我自己首推更換SF耳套。比起動圈,AK在聯袂耳機品牌合作的時候,都傾向於選擇動鐵單元,這次來到要求體積小巧的UW100真無線耳機中,AK就乾脆只用一顆婁氏動鐵單元。為了靚聲品質,AK團隊不僅仔細打磨調校這顆動鐵單元,還在耳機腔體中,加入Acoustic Chamber Module 3D列印氣壓調音部件。經過精密計算耳機工作時的聲波反射和氣壓流動,讓聲音進入人耳的過程中,失真更少、聲音更准確。 要說UW100的硬體部分,獨立DAC是這次的靚聲重點之一。AK這次終於用上AKM的晶片——AKM AK4332ECB,根據日媒Phile Web刊登的開發秘聞所知,這是AK4331ECB的單聲道版本,同屬Velvet Sound系列,為便攜設備而量身打造的DAC晶片。這次UW100左右兩側更搭載一顆AK4332ECB晶片,無疑是行業內首度採用的硬體規格。UW100有了獨立DAC,AK設計團隊就可以對DAC、放大電路和周邊電路進行「多點突破」的方式進行調音。比起其它TWS產品採用的高集成度方案,AK這次可以說是真正做到了「在真無線耳機產品中以音質先行,對聲音毫不妥協」的想法,這對於苦苦追求好音質TWS產品的耳機玩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福音。 UW100的藍牙音頻Soc部分,就採用了高通旗艦QCC5141,支持藍牙5.2和aptX Adaptive音頻協議。它的自適應技術,能夠支持最高24bit/420kbps碼率,以及更低的延遲。單從音質的角度來說,只要手機同時支持aptX Adaptive,UW100播放QQ音樂的HiRes音樂,音色通透度直追有線耳機的效果;兼顧播放影片內容、刷刷短視頻的話,效果流暢、沒有慢一拍的效果,一耳朵之下能感受到清晰的對白人聲。遊戲方面,在App中開啟遊戲模式後會進一步降低延遲,但我仍舊不太推薦重度遊戲玩家用TWS代替有線耳機這個行為;相對的,像我這種輕度玩家,玩明日方舟這類塔游順便聽聽背景BGM的話,UW100倒是很適合。 在UW100的日常體驗中,有兩點很重要。第一是專屬App,在進行初次連接配對等步驟進入App後,可以在里面開關環境模式(通透模式),按照實際需要選擇4種默認的拾音強度。要應付購物、點單和打招呼等場景的話,我推薦2檔即可。而App下面還有EQ模式可選——低音增強、高音增強、語音增強和遊戲模式,經過騰訊會議和Zoom的試驗,語音增強是我比較推薦使用的。 第二是隔音,UW100並未支持主動降噪功能,官方則表示耳機的PNI/無源噪音隔離效果很好,只要耳機自身的物理特性就已經做到很好的隔音效果。老實說,入耳式自身的被動隔音效果,本來就已經滿足日常通勤所需要的;經過我在廣州體育西地鐵站的實測,不僅做到連接穩定不卡頓,UW100還能隔絕大部分的行人講話聲和地鐵廣播播報。更進一步來說,在我咨詢過本地幾家耳機實體店以及參考高通每年給出的報告,目前購買TWS的消費者中,「追求好音質」還是第一選項。 山本剛三重奏——Speak Low 音質部分,UW100起手先在Apple Music中重放爵士名盤《Speak Low》。在沒有aptX Adaptive加持下,UW100已經展現出耐聽、柔和、動態不俗的聲音效果,尤其是低音大提琴的部分,一點也不含糊、不悶,靠它帶動起整張大碟的氛圍感。而有了aptX Adaptive的加持,通透度提升,層次感強烈鮮明,無論聆聽哪一首曲目,你都能被他們卓越的演出帶動起身體脈絡,整個人都變得精神清爽。 宇多田光——Hikaru Utada Live Sessions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