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托米麗斯傳奇》是2019年哈薩克斯坦電影製片廠製作,阿坎·薩塔耶夫導演的歷史巨片。本片基於希羅多德的《歷史》相關章節改編,以馬薩革泰女王托米麗斯的一生作為主體,重點講述了她反抗阿契美尼德帝國擴張的故事。

本片在哈國多地取景拍攝,戰鬥氣勢恢弘。然而由於希羅多德的記載本身並無其他同時代來源佐證,加之片中還加入了其他虛構情節,導致電影本身和歷史相差甚遠。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總體來看,本片不失為一部整體成功的史詩電影,但是時間過長且劇情結構鬆散。有鑒於此,影片的畫面和氣氛屬於增色項,但是劇情和演出卻難以令人滿意。

誰是托米麗斯?

最早記錄下托米麗斯的,是希臘人希羅多德。雖然說希羅多德的時代距離托米麗斯已經過去了近一個世紀,但是這也沒有辦法,馬薩革泰人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字。距離希羅多德去世又過了數個世紀後,她的名字又被希臘和羅馬的史學家寫進了《哥特史》。同樣也是因為沒有文字的原因,「托米麗斯」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她的本名的希臘語轉寫,原始讀音已經難以考據了。

在《歷史》中,阿契美尼德的皇帝居魯士曾經給托米麗斯寫了一封信,建議兩族修好,前提是她要和自己結為連理。女王當然很不高興地拒絕了這個建議,回信警告他不要想太多了。結果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刺激,大約在前530年,居魯士決定發兵征討馬薩革泰人。波斯大軍跨過了藥殺水(今錫爾河),進入了遊牧人的地盤。

雖然開局波斯人贏了一場,但是面對游離無形的馬薩革泰人,居魯士一時半會不知道如何是好。波斯謀士這時決定獻上一計,故意留下一個廢棄的行營,在里面留下葡萄美酒,還有大量的食物。結果,馬薩革泰人在斯帕爾格皮塞斯的帶領下發現了這個營地,並搶掠了所有吃喝的東西開始大飽口福。但是這些只喝過馬奶酒(輕度發酵)的人完全受不了葡萄酒的度數,紛紛喝醉了,結果波斯人殺回來輕松擊敗了他們,除了少數沒有完全昏迷的戰鬥至死外,剩下的人包括斯帕爾格皮塞斯都被俘虜。

被俘後,斯帕爾格皮塞斯假意讓居魯士松開他的雙手,不過剛一獲得自由,他就切腹自殺了。須知,他是托米麗斯的兒子,這讓馬薩革泰女王悲痛欲絕,她隨後給居魯士下了請戰書,大意就是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東西,居然敢殺我兒子,好啦,現在我也不東躲西藏了,咱倆都集結好自己全部的精兵,來這里決一死戰吧,不來不是人啊。作為一個讓萬邦來朝的「宇宙之王」,居魯士當然答應了這個要求。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希羅多德並未給出戰鬥的具體傷亡和戰術戰略,只是籠統記載雙方都損失慘重,但是馬薩革泰人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居魯士被殺死在戰場上。托米麗斯對波斯的皇帝說道:「我警告過你這個嗜血的惡魔,我現在就來滿足你的渴望。」居魯士的遺體被斬首了,頭被丟進了裝了血水的盆子里(是不是很像幾百年後,帕提亞人往克拉蘇腦袋里灌金水的一幕?)。可憐一代梟雄,最後居然落得身首異處的悲慘境地,腦袋最後也變成了御用酒碗,倒是真的陪女王過完了一生。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不過這一幕在其他一些有關居魯士的歷史傳記中並未出現,特別是色諾芬的那部《居魯士的教育》。在這本書里,也並沒有出現托米麗斯這個人物,居魯士最後的結局是在交代完後事之後壽終正寢。不過,這本書也不算是正史,而是歷史演義小說,書中的居魯士實際上是一個被寄託了「理想君主」形象的角色(就像《三國演義》中的劉皇叔一樣)。

當然,《歷史》本身也不算完全正經的歷史記錄,更像是希羅多德四方尋覓下來的一系列故事,所以其中自然既有真事,也有傳說了。在這里我們也無須苛責希羅多德(該苛責的基本上和他同時代的人都苛責完了),至少他所記載的一些人名應該是真的,比如斯帕爾格皮塞斯(Spargapises),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斯基泰人名,也被寫作Spargapeithes。馬薩革泰的語言雖然難以考證,但是因為他們和其他斯基泰民族的互動,一些詞匯自然是通用的。

斯基泰,馬薩革泰,雅利安

根據歷史記載,馬薩革泰人生活在裏海東北的草原上,生活范圍從今天的土庫曼斯坦一直延伸到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他們被波斯人稱為塞迦人(Sakas),在希臘人那里則是斯基泰人的一支,而「塞迦人」在中國古代則被稱為「塞種」(上古漢語讀音Sek)。斯基泰人的生活范圍非常廣闊,由幾個不同的民族組成,西起黑海以北的南俄草原,東到今天的天山一帶。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更進一步來說,根據希臘和羅馬時代的記載,馬薩革泰人的北邊是阿斯帕西奧(Aspasioi,似乎是梵文里的Asvaka轉寫)人,南邊是粟特人(Sogdiana)。西邊是斯基泰人(Scythians,也譯作西徐亞或錫西厄)和大益人(Dahae),東邊是伊塞多尼人(Issedones,可能是漢語里的烏孫人)。希羅多德還記載,馬薩革泰人曾經入侵了斯基泰的領地,迫使後者遷移到了辛梅里亞,將那里的人驅逐到安納托利亞,隨後,斯基泰人入侵了米底王國。

根據主流觀點,斯基泰人(以及馬薩革泰人)和今天中亞草原上的哈薩克人差別較大,他們屬於雅利安人(Aryan)的一支。在古波斯語里,Ariya這個詞即表示一個統一語言,統一信仰,統一的民族(與低下的非Arya對應,這點在吠陀印度也有體現),阿契美尼德的薛西斯一世頭銜之一也有「Ariya」,即起源自雅利安。今天「伊朗」這個國名也是來自於中古波斯語里的「雅利安(Aeran,Iran)」,這實際上也是19世紀波斯人的泛伊朗主義情緒的體現(波斯,Persia,即今日的法爾斯,范圍上要比古代的雅利安小得多)。然而雅利安人和19-20世紀的歐洲種族主義(雅利安北歐假說、閃族劣等論和納粹主義等)繞不清的聯系,讓雅利安人這個詞目前幾乎被學術界棄用了,被伊朗人(Iranians,不是伊朗國民)取代。

不過如果我們看到古人是怎麼寫斯基泰人的外貌的話,也許會了解到為什麼這幫歐洲種族主義者會把雅利安人視為他們的起源。《歷史》中,希羅多德說斯基泰人有著紅頭發、灰眼睛;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斯基泰人的皮膚顏色較淺(比多數希臘人還要淺);《自然史》中,老普林尼說斯基泰人(塞迦人)有著紅發、藍眼睛,身材高挑;出使西域的張騫說,塞種的眼睛是黃顏色的(實際上應該是淺棕色),也有綠色眼睛的;希臘醫生克勞狄烏斯·蓋倫也記載斯基泰人和薩爾馬提亞人的頭發是紅色的,和日耳曼人以及其他北方蠻族一樣。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從這些描繪中也能看出,斯基泰人的外貌是典型的歐羅巴人長相。不過這也不完全絕對,雖然歐羅巴人種的特徵是斯基泰民族的主要特徵,但是至少在東部族群里,也存在蒙古利亞特徵。這是因為,亞歐草原上的民族一直以來都在變化,在當時也並非全是歐羅巴人種,因此斯基泰人里既有主要的西歐亞人種群,也有一些東歐亞種群存在。

斯基泰人的語言是一種原始的東伊朗語,這種語言目前早已失傳了,不過一些方言可能殘留了下來。雖然無法確認所有的斯基泰民族都說一個語族的語言,主流觀點是斯基泰語言分為兩個較大的方言連續體——西部的斯基泰-薩爾馬提亞語和東部的斯基泰-於闐語。在4世紀-5世紀的歐洲民族大遷移和後來的突厥擴張期間,多數斯基泰語言都被同化到其他語言里了,只有薩爾馬提亞語作為阿蘭人的語言存活過了中世紀,最後演變為今天的奧塞梯語。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影片中除了馬薩革泰人之外,還介紹了另外兩個遊牧民族——大益人和薩爾馬提亞(片中名為Sauromate)人,他們都是生活在古代亞歐草原上的雅利安聯盟。有關於大益的記載並不多,這個民族大概生活在裏海東南,靠近巴克特里亞(中國古代稱為大夏)的荒野中。大益由三個民族組成,大概在公元1世紀左右解體,其中的一族遷移到了帕提亞建立了阿薩西德(Arsacid)王朝。歷史上,亞歷山大在入侵印度期間,曾經招募過大益騎射手作戰。前1世紀還有大益人訪問了中國漢王朝,《史記》中也記載大益是西域幾十個國家之一。

薩爾馬提亞的存在時間要更長,也更加有名氣。他們最初起源於中亞的幾個民族,前4世紀開始大規模西遷,逐漸將南俄草原的斯基泰人排擠驅趕了出去。極盛時期,從黑海到裏海,直到維斯瓦河和多瑙河一代都是薩爾馬提亞人的土地。到了1世紀,薩爾馬提亞人和日耳曼人一同開始入侵羅馬帝國的邊疆,3世紀時隨著哥特人的崛起,薩爾馬提亞人不再是烏拉爾草原上最主要的民族了。4世紀的匈人入侵期間,許多薩爾馬提亞人和哥特人、汪達爾人等日耳曼民族一起西遷,最後在民族遷移中融合到斯拉夫人之間去了。

斯基泰的戰爭

在所有的資料里,都將斯基泰人稱為驍勇善戰之人,甚至是「歐亞大陸上最善戰的民族」。斯基泰人這一群最初的「草原狼」,歷史上也在亞洲各地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在驅逐了辛梅里亞人後,斯基泰人在馬德耶斯(Madyes)國王帶領下入侵了米底。前7世紀,斯基泰人和強大的亞述帝國爆發了長期戰爭,在亞述官史里,極少提到敗績,幾乎總是在謳歌亞述人如何克敵制勝。然而在亞述王詢問祭司對策的語錄里,亞述和斯基泰之間的戰爭並不總是一邊倒的,期間也是反復多次勝敗。直到亞述王以撒哈頓的時代,他和斯基泰人結為和親才讓戰火平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斯基泰王帕爾塔圖亞(Partatua)。

之後,斯基泰人一路南下,入侵了迦南,一直打到了埃及的邊界上。以色列人的先知用頗為恐懼的語言記錄了這些來自草原的入侵者:「這些古老的人說著晦澀難懂的語言,他們永遠勇氣十足,他們的箭袋好像墳墓一般。他們會吃掉你的麵包和穀物,吃掉你的兒子和女兒,吃掉你的牛和羊,吃掉你的葡萄和無花果!」埃及法老自知打不過這些蠻族,最後不得不交納了大量的貢品歲幣才讓自己的國家倖免於難。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得勝的斯基泰人隨後再度轉向北邊,開始進占米底王國,並且進一步入侵亞述。前650-620年,斯基泰人將米底的大部分地區都吞並了。隨後在前612年,斯基泰人和米底人入侵了亞述,攻陷了都城尼尼微,強悍的亞述帝國至此滅亡了。此後,斯基泰人繼續統治米底,直到米底國王基亞克薩雷斯(Cyaxares,他是居魯士的祖宗)決心將斯基泰人驅逐出去,於是他設下宴席請斯基泰人的領袖們吃喝,觥籌交錯間他派出埋伏的武士們將斯基泰客人盡數殺死。這也許摧毀了斯基泰人的社會組織,到了7世紀末,他們再度撤回了草原。

到了6世紀末,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大流士一世已經讓帝國延伸到了三個大洲,他已經有了征服希臘的決心,但是在那之前,他需要鞏固北方,於是,波斯人和斯基泰人的戰爭再度爆發。這場戰爭同樣被希羅多德記錄了下來。在這個時候,南俄草原的斯基泰人已經分散成三個大部落,有些已經從遊牧變為定居農耕。因此,那些遊牧的斯基泰人依然是全員騎兵,不過定居的斯基泰人里步兵已經占了多數。波斯軍隊則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還有用來運輸物資的牲畜。

斯基泰人首先退回了草原深處,故意不和敵人開戰。最初波斯人遇到的部族還都是臣服於自己的,但是逐漸他們就遇到了不那麼聽話的民族。遼闊的草原和時常出現的河流讓他們的後勤壓力越來越大,不得不用更多的兵員把守後方。結果,波斯的前線兵力越來越少,斯基泰人反而越來越多。大流士意識到情況不對,他決定在亞速海以北修建一座堡壘,但是焦急不安的他沒等修好就再度前進了,結果堡壘在斯基泰人的掃盪下損失慘重。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大流士給斯基泰王寫了不耐煩的請戰書:「你這個怪人,為什麼一直逃跑呢?如果你認為你有能力和我一決高下,就快回來打一仗吧。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如我,那就趕緊投降,把水和土獻給你的統治者!」

結果在回信里,斯基泰人這麼回答:「我沒有因為恐懼逃跑,這只是日常鍛鍊。至於為什麼我不和你作戰,是因為我們既沒有城市也沒有農田,我們不害怕你們摧毀我們的土地,自然沒必要打仗了……直到時機合適。我不會送你水與土,我會給你更應得到的。你膽敢自稱我的統治者,你會付出代價的。」

此後,波斯人和斯基泰人又多次爆發衝突。每次波斯騎兵試圖出擊,都被斯基泰騎兵的弓箭擊敗,被趕回到他們的步兵中去。斯基泰人還偷偷溜到了多瑙河沿岸,遇到了把守的希臘軍隊,他們告訴希臘人,既然大家都被波斯攻打,為什麼希臘人還要幫大流士呢?不如把河上的浮橋拆了,讓大流士身死他鄉就好。結果,一個叫米太亞德的希臘將領答應了這個要求,斯基泰人隨後離開了。雖然希臘人最後並沒有這麼做,然而大流士知道了米太亞德的事情後,他趕走了這個人。

大流士可能不會知道,這個人會在未來他入侵希臘的時候,在馬拉松粉碎他的野心。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大流士收到了斯基泰人的禮物——一隻鼠,一隻蛙,一隻鳥和五支箭。他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手下有人回答:「這意思便是,如果你不能像老鼠一樣鑽到地下,鳥兒一樣飛上高空,青蛙一樣跳進水底,那麼你就必然死在我們的箭下!」大流士的軍隊已經疲憊不堪,再也無力作戰了。他只能選擇撤退,把生病受傷的留在大營里當作誘餌,這場遠征就這樣迎來了倉皇北顧的結局。同時,斯基泰人不可摧毀的名聲也在其他國家口耳相傳,即使在藥殺水畔大敗了塞迦人後,連亞歷山大大帝也知道不能再繼續深入,而是應該和他們結盟止戰。

斯基泰人最後的一次被記錄的戰爭,應為前309年的博斯普蘭內戰。早在前7世紀,就有愛奧尼亞人來到黑海沿岸定居,前5世紀早期,一個叫亞該亞納克提達(Archaeanactidae)的王朝統治了位於刻赤海峽兩岸的土地,被稱為博斯普蘭王國。前5世紀後期,一個叫斯巴托克(Spartocus)的色雷斯僭主篡奪了王位,建立了斯巴托克王朝。斯巴托克的兒子薩提羅斯(Satyrus)死後,王位由他的兒子繼承,此後又傳遞到他的兩個孫子那里。前310年,兩位王子——薩提羅斯二世和歐美羅斯(Eumelus)為了爭奪王位,爆發了內戰。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博斯普蘭是最早的希臘化國家,軍隊多數由外族士兵擔任。到了前4世紀末,王國境內的斯基泰人多數已經轉為定居,斯基泰步兵已經多於騎兵,於是在薩提羅斯的軍隊里,我們可以看到20000斯基泰步兵,10000斯基泰騎兵,還有雇傭的2000希臘傭兵和2000色雷斯輕盾兵。他的對手歐美羅斯則集結了20000名來自薩爾馬提亞的騎兵位於軍隊中央,兩翼共有22000薩爾馬提亞步兵,薩爾馬提亞國王親自指揮督戰。兩軍在塔提斯(Thatis)河岸集結完畢,准備決一死戰。

在雙方都射出箭雨後,兩軍騎兵開始沖鋒。雙方都裝備著相差不大的長槍,還有尖頭戰斧和刀劍,不過雖然數量更少,但是薩提羅斯卻有一批來自希臘的重騎兵部隊,他們的紀律性非常強,最後薩提羅斯成功將兩倍於己的敵軍推了回去。然而,他兵力嚴重不足的右翼卻幾乎被歐美羅斯的薩爾馬提亞步兵沖散了,他隨即掉轉到歐美羅斯步兵的後方,又一舉打散了他們。於是,整個歐美羅斯的軍隊都瓦解了。

這是斯基泰人歷史上最後的光輝,他們依靠步兵鎖死兩翼,騎兵奮力沖擊的戰術最後也成為了經久不衰的步騎協同戰之一。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狼牙和狼爪

簡單見識了斯基泰人的戰鬥力後,我們再來看看他們的裝備。

在各類盔甲中,斯基泰人最愛用的是在衣物上縫制青銅甲片的鱗甲,這種層層相疊的盔甲製作較為簡便,也可以有效阻擋弓箭射擊,把鱗甲縫到斯基泰人常戴的獸皮帽上,就成了簡易的頭盔。不過鱗甲會略微妨礙行動,不如後來的鎖甲。

斯基泰騎兵也攜帶盾牌,是一種用枝條編織的輕盾,上面也會蒙上獸皮。盾牌足夠堅固,特別是能夠防止弓箭的穿透。斯基泰人也會戴真正的頭盔——青銅一體式鑄造的庫班式頭盔,完整保護頭骨的頂部。斯基泰戰馬雖然還沒有後來的全身式馬甲,不過也有了可用的胸甲。斯基泰重騎兵有時還會穿戴護腿,早期是縫在皮革上金屬片,後來更多的是希臘製造的一體式護脛。

片中斯基泰人的防護

弓箭是斯基泰人最常用的武器,斯基泰弓是用木頭、牛筋和獸角製作的復合弓,最長不超過80cm。一名熟練的斯基泰射手能在1分鍾內連發12支箭,需要射的箭放在箭袋里,其他的收納在箭盒里,一個射手最多可以攜帶150支箭。除了弓箭外,斯基泰人也用投石索。

劍和匕首是斯基泰人常用的近戰武器。斯基泰劍是鐵制的,長度大概在60-70cm之間,劍身筆直雙開刃。匕首要短很多,大概在35-40cm之間。斯基泰匕首和劍柄末端為獨特的「蝶形」,中國古代所記載的匈奴人使用的「徑路寶刀」應該就是斯基泰人的匕首。這種長劍比希臘劍(45-60cm)更適合在馬背上使用。

斯基泰騎矛長度超過3米,不過並不是後來薩爾馬提亞人那種雙手持握的「康托斯」,依然是單手抓握的。此外斯基泰人也有使用1.7米的短矛,還有更短的投槍。另外,戰斧和戰鎚也被斯基泰人作為武器之一。

斯基泰武器大多數都由部落的鐵匠打造,那些有錢的貴族可能會從希臘人(特別是定居在黑海沿岸的希臘人)那里購買武器,而後者也開始裝備斯基泰式的盔甲和武器。可以說,斯基泰人的裝備相當全面,足以適用於沖鋒、騎射、騎砍甚至是下馬步戰的一切用途。實際上,整個冷兵器騎兵史上的裝備里,除了彎刀和鎖甲以外要麼是斯基泰人發明其他人採用的,要麼是斯基泰人最先搞出來的。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那麼,裝備齊全的斯基泰人真的如同希臘人、波斯人和以色列人一致描述的那樣無情殘暴嗎?很遺憾,確實是這樣的。還記得「我要拿你的頭蓋骨當碗使」這句話嗎?現實中第一個說出這話的人應該就是斯基泰人。

根據希羅多德記載,斯基泰人會在戰場上飲下第一個被他殺掉的敵人的血液,砍下所有首級從而獲得獎勵。斯基泰人會用刀沿著耳朵剝下頭皮,用牛骨頭把上面的肉粒刮干淨,掛在韁繩上作為「戰績標志」。斯基泰人還會將特別仇恨的敵人的首級從眉毛和耳朵上面鋸斷,做成人頭碗,用來盛酒用。

可以說,斯基泰人不僅發明了早期的騎兵武器和戰術,還有令人顫抖的獵頭習俗。這一習俗後來也被越傳越廣,比如他們的親戚匈奴人,冒頓之子老上就曾經在殺死大月氏人的國王後,把他的腦袋做成了酒碗。後來呼韓邪單於和漢朝結盟時,還把這個百年前的法器拿出來裝馬血。此外,保加利亞的克魯姆汗也在打敗了拜占庭後,把皇帝的頭骨做成了酒杯;後來佩切涅格人也把羅斯大公的腦袋做成了酒杯。戰國時代的將軍織田信長也把死敵朝倉義景的頭骨做成了酒杯。最後一個人頭用器應該是哈薩克汗國末帝克涅薩熱汗的,在被俄羅斯-吉爾吉斯聯軍擊敗後,他的腦袋被吉爾吉斯人獻給俄羅斯,被做成了菸灰缸(此物被哈薩克人視為國恥)。

《托米麗斯傳奇》:亞馬遜的真實故事

亞馬遜的傳說

說到歷史上最有名的女戰士,答案也許正是亞馬遜人。在希臘人的記載中,亞馬遜人生活在小亞細亞到黑海一帶,她們的所有戰士都是女性。亞馬遜人只會從鄰近的部落里劫掠男性,她們會丟棄自己的男嬰,只有女孩會被撫養成人。她們和其他遊牧民一樣擅長騎馬射箭,歷史上也不止一次和希臘人爆發過戰爭。有關於亞馬遜的傳說一直持續到前4世紀直到更晚,據說亞歷山大大帝還遇到過她們的女王。

在希臘人眼中,亞馬遜人是美麗的勇士,更是危險的敵人。希臘的女性很少外出,大多數時候都在家里幹活,女性也不被視作公民的一部分。但是在嚴酷的草原上,過著動盪不安遊牧人生的牧人,不可能像農民這樣把職責分細,女孩也需要成長為彪悍的戰士。希臘神話中,亞馬遜曾經和希臘的英雄多次交鋒,但是最後都被打敗了:阿喀琉斯殺死了支援特洛伊的彭忒希勒亞、赫拉克勒斯殺死了希波呂忒奪取她的腰帶、當然還有忒修斯拐走安提娥普引發亞馬遜戰爭的故事。描寫亞馬遜人和希臘人戰鬥的「Amazonomachy/Aμαζονομαχίαι」不止一次出現在瓶畫和浮雕上,特別是希波戰爭爆發後,這一題材的創作達到了頂峰。

《正義聯盟》電影里把亞馬遜人描繪為希臘風格,但是希臘人卻把亞馬遜人描繪成野蠻人風格,戴獸皮帽子,用反曲造型的弓箭。亞馬遜和希臘人的戰鬥,在古希臘人看來是野蠻和文明、女人和男人、亞洲和歐洲之間永無止境的爭鬥

亞馬遜的起源很有可能就是來自斯基泰和薩爾馬提亞人那些女戰士。

自從1940年來,已經有不少庫爾干墓葬在南俄和中亞草原上被發現,根據最新的鑒定,葬在其中的遺體中有300多具屬於女性,她們穿著戰士的衣物,攜帶弓箭、斧頭和長矛一起下葬。一些斯基泰女屍的骨頭上甚至還有傷痕,一些人的肋骨被砍斷,一些人的手臂骨折,來自亞美尼亞的一具女屍在大腿上嵌入了一發箭頭。2019年,四具斯基泰女屍出土於沃羅涅日,最年輕的死者只有13歲,最長的大約40歲,一位20多歲的死者雙腿彎曲,似乎還在騎馬打仗,旁邊有兩只長矛。

從墓葬來看,斯基泰女戰士主要是騎射手,只有少數會同敵人肉搏

由此看來,一位像托米麗斯那樣,從小接受戰士的教育撫養成人,後來帶領部落四方征戰的女族長確實存在於古代的斯基泰土地上。或者可以說,斯基泰的女孩所經受的訓練和男孩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從而讓每個遊牧人都能夠適應最嚴酷的環境,面對最強大的敵人。這種精神甚至影響了周邊的地區,雖然古希臘人大多認為如果婦女和男性地位對調,必然會是亞馬遜那樣的野蠻殘暴,他們大概也會驚訝生氣於現代奧運會有許多女性參加。但是一些希臘人確實認真考慮過男女平等的問題,柏拉圖在《法律》里提到女孩和男孩都要學習遊牧騎射;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里塑造了頗有反抗精神的女子安提戈涅形象;阿里斯托芬用《利西翠妲》和《地母節婦女》探索了應有的兩性關系,還有希羅多德,用托米麗斯的故事告訴人們,勇氣這一最可貴的品格,並非文明人獨有。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托米麗斯再次成為了創作題材,她變成了早期女權主義的象徵。到了後來,托米麗斯的故事又被改編成了戲劇,還進入了電子遊戲中。當然她不是唯一的女英雄形象,那些環繞著歐亞草原的民族,幾乎都有自己的女英雄傳說。她們的故事,自然會繼續傳遞下去。

回到電影中去,本片收到的評價好壞參半,原因基本上都在開頭說了。個人看來,本片雖然遺憾不少,但是能在銀幕上看到精心還原的兩千多年前草原先民的歷史,還是頗為欣慰的一件事。編劇對這一題材的考據,看來也是頗為用心的。讀者們,如果你們以後去中國西北地區旅遊,不妨去看看天山、祁連一帶的草原,那里曾經是斯基泰人和他們的遊牧親戚們踏足過的地方,也許你會在那里,夢見曾經的亞馬遜女王傳說。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