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這條道路是以弗所的主幹道。」導游邊走邊說,「左側的殘骸是圖密善神廟(Temple of Domitian)。」他指了指道路左側一個小廣場上的石柱遺跡,「他被刺殺的消息傳來後人們就拆除了神廟。」

旅行指南里稱這條道路為「庫瑞忒斯(Curetes)之路」,名字來源於勒托生下阿爾忒彌斯和阿波羅時助產的神祇。道路兩側殘缺的石柱和雕像林立,依稀可辨兩千年前的盛況。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道路轉角擺放著一塊石板,上面雕刻著一位裙裾飛揚的女神:她背生雙翅,左手高舉桂冠,右手握住棕櫚葉,似乎在翩然飛翔。她是帶來勝利的女神尼姬。不過,學究氣濃厚的導游顯然對傳言中「女神和耐克商標的關聯」不置可否。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勝利女神在希臘語里讀作「尼卡」,常被當作競技比賽尤其是戰車競速時觀眾的加油口號。公元532年發生在君士坦丁堡的「尼卡暴動」因此得名。這場暴動對帝國的影響深遠持久,第三座聖索菲亞大教堂就是在暴動後由查士丁尼皇帝建起。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前行不遠有幾根柱子矗立在路中間。石柱是「赫拉克勒斯之門(Hercules Gate)」的殘骸,上、下以弗所曾以此門為界。大門得名於石柱上雕刻的赫拉克勒斯形象:傳說赫拉克勒斯殺死刀槍不入的尼米亞獅子(Nemean Lion)後將其外皮披在身上。這一形象成為了希臘—羅馬時代大力神的經典造型。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你知道嗎,古代中國也崇拜過赫拉克勒斯。」我告訴導游。

我並非信口雌黃。《南齊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三十八·魏虜》中描述了(北)魏(劉)宋戰爭中的一幕:「…宏引軍向城南寺前頓止,從東南角溝橋上過,伯玉先遣數人著斑衣虎頭帽,從伏竇下忽出,宏人馬驚退…」房伯玉派遣了數名「著斑衣虎頭帽」的勇士伏擊孝文帝拓跋宏,這是虎頭帽第一次見史書記載。它的推測起源之一正是跨大陸傳來的赫拉克勒斯崇拜。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亞歷山大的遠征把希臘文化帶到了亞洲腹地。大力神與健陀羅佛教藝術相融合,逐漸演化成了早期佛教雕塑中頭戴獅盔,手握金剛杵的執金剛神。東漢末期佛教傳入中原,在南北朝亂世廣受信奉。一些佛教元素逐漸融入到中原社會。比如麥積山4號洞窟里,南北朝時期的護法天王頭戴虎盔,已然一副中原武士相貌。西風東漸,古希臘英雄的身影逐漸模糊。對勇敢無畏的追求卻繼往開來、生生不息。我們至今還能在小孩的玩具帽子上隱隱看出這一傳承。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相較於上層遺跡,下層道路兩邊的建築保存更完整。以「五賢帝」之一圖拉真皇帝命名的噴泉尚存部分結構,其中希臘式山形牆最為引人注目。圖拉真一生勵精圖治、開疆擴土,在他任內羅馬帝國的疆土擴展到極盛。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羅馬元老院曾賜予他「最佳元首」、「最佳領袖」的稱號。為了榮耀偉大的皇帝,這座噴泉設計極其精美:據說噴泉四周環繞著神話人物雕像,皇帝本人的巨大雕像則位於中央。他腳踩圓球,手擎長旗。如今雕像只餘一足及圓球,其餘部分不知所蹤——一如他所打造帝國的最終命運。

前面不遠就是以弗所最有趣的景點之一:城市公廁的遺跡。

公廁可謂是羅馬人最偉大的發明。在寬敞的走廊邊,一排帶有缺口的座位沿著後牆依次排開,座位上方設有屋頂遮陽擋雨,座位下則是城市的排水管道。清水被引入排水管道用以沖刷排泄物,避免了「貨物堆積」帶來的衛生和環境問題。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如此清潔高效的設計,收尾卻談不上瀟灑:廁所往往只有一根綁著海棉的木條作為清潔工具。木條使用完畢後用流水清洗一下,若是運氣好還會用生醋浸泡消毒。有時生醋用完甚至會拿鹽來替代。羅馬帝國的痔瘡患者恐怕對公廁沒什麼好印象…..

羅馬人也會在公廁中社交。他們打聽各種八卦趣事甚至政治動向。有錢人甚至繳納會員費以獲取一個公廁專座。政壇新人更是會抓住這個機會,在公共廁里宣傳自己的觀點以吸引支持者。這般畫面僅在腦中稍作想像,便足夠別開生面。

離開廁所,回到主路後能看到一座倉房式建築,它保護著還在發掘過程中的民居建築群。參觀此處需要另外收費。建築對面則是結構保存相當完好的哈德良神廟(Temple of Hadrian)。從倖存的結構框架和雕刻可以看出建築的巧奪天工:最外側的拱門只由中央一塊拱心石支撐,不依靠任何粘合劑卻保持了完美的平衡。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設計師使用了大量繁復花紋和雕塑以美化建築:命運女神提喀(Tyche)的頭像裝飾外拱門;蛇發女妖美杜莎(Medusa)的形象則懸於第二道拱門之上。她的蛇發螭盤虯結,顯得栩栩如生。傳說美杜莎的眼睛能石化直視它的生物,希臘—羅馬時期的建築上常常裝飾著美杜莎的頭顱用以阻擋邪惡。土耳其最知名的工藝品——邪惡之眼正是脫胎於此。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一旁的巨大石棺引起我的注意。據導游介紹,它屬於埃及艷後的妹妹——托勒密王朝的末裔阿爾西諾伊四世·雅西斯。她是托勒密十二世的第四個孩子,也是他最小的女兒。據說在埃及艷後——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擊敗托勒密十三世重獲王位後,與哥哥結盟的雅西斯被凱撒放逐至以弗所軟禁。盡管時刻保持警覺,她最終沒能躲過姐姐的暗殺。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石棺出土於20世紀90年代,檢測結果顯示死者身高154厘米且擁有尼格羅人血統,生活於羅馬共和國晚期。種種證據都指向了那位神秘的皇族成員。埃及艷後在西方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其姊妹卻名不見經傳。如今我竟以這樣的方式認識她。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庫瑞忒斯之路盡頭屹立著以弗所古城的驕傲——塞爾蘇斯圖書館(Library of Celsus)。它建於公元2世紀初,是以弗所最著名的景點,沒有之一。

圖書館得名於一位執政官,據說他就被埋葬在圖書館西邊。建築的外立面經由奧地利考古研究所修復,得以重現宏大精美的面貌。壁龕中擺放著四尊美德女神的雕像復製品,她們分別是智慧女神(Sophia)、仁慈女神(Arete)、思想女神(Ennoia)和學識女神(Episteme)。原件保存在奧地利的以弗所博物館中。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塞爾蘇斯圖書館是當時地中海世界的三大圖書館之一,僅次於埃及的亞歷山大圖書館(Libray of Alexanderia)和小亞細亞的帕加馬圖書館,也是它們之中唯一的倖存者。在《刺客信條:起源》中,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外形就參考了塞爾蘇斯圖書館的復原圖。圖紙由法國考古復原巨擘——讓—克勞德·戈爾萬先生提供。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以弗所有個流傳甚廣的傳言:圖書館下有條通往花街柳巷的密道。不出所料,我的疑問被導游果斷否定。

然而,以弗所某處的確明示了享樂主義的一面:通向海港路的大理石街道上保留著一枚腳印,據說是指向風月場所的路牌。找樂子的人必須先用腳與足印比對,足廓大過腳印者才被允許進入——千年前的「小廣告」不禁讓人莞爾。

羅馬城市中必定會有一座劇場(Great Theatre)。以弗所的大劇場位於海港路和大理石道路的交匯處。它始建於希臘化時期,後由羅馬人重建。據說聖保羅曾在此傳道。盡管歷經兩千年風雨,它頑強地維持住了往昔的輪廓:底層的寬敞舞台提供了充足視野,拾級而上的梯形座位保證了每層觀眾的視聽體驗——畢竟劇場可以容納25000名觀眾。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海港路從大劇場前起始,通向海邊碼頭。經過兩千年的滄海桑田,如今的海岸線遠在五公里外。以弗所最終消亡的原因亦在於此——積年累月的淤泥堆積,將海洋逐漸推離城市。失去了海港的以弗所最終在六世紀被徹底廢棄。

被譽為古代「七大奇跡」之一的阿爾忒彌斯神廟(Temple of Artemis)如今又在何處?在鎮上的考古博物館外牆一側,導游指著茂盛玉米地里不起眼的石柱說道:「那就是阿爾忒彌斯神廟。」——一根用殘骸拼湊起來的柱子,就是傳奇的全部遺存。公元380年狄奧多西一世一紙敕命立基督教為國教,羅馬眾神就此黯然離場。神廟在享受千年榮華後,最終隱沒於時代的煙塵中。

探秘古城以弗所(下)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說道:「城市不會泄漏自己的過去,只會把它像手紋一樣藏起來,它被寫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護欄、樓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線和旗桿上。」一座城市的建立、繁榮、衰落和毀滅,千年歲月凝聚成短暫人生中的匆忙旅程。偉大的情感與記憶如潮水般涌過身側,決絕地流向歷史長河。我試圖抓住些什麼,卻只有一縷輕風劃過指縫。

「我即將穿越,卻終不能抵達。」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