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遇見故事一起走上舞台:一篇非常主觀的音樂劇安利文章

寫在前面

每當我向自己身邊的人手舞足蹈、興高采烈的安利音樂劇時,我收到最多次數的一類回復是:

「音樂劇啊,我可能不太聽得懂誒。」

於是被澆滅的分享欲又變成了一灘濕潤的灰燼,我失望地續戴上耳機循環《Alexander Hamilton》,口中默念早已滾瓜爛熟的歌詞,獨自回味那些魅力十足的音樂劇。

任何的不了解都很可能讓我們錯失一種精彩至極的藝術形式。

於是!我強烈的分享欲催生了這一篇及其不專業、非常主觀、淺薄至極的音樂劇安利文章。雖然說實話我本身聽音樂劇也不久,對音樂種類的理解也非常模糊,但我仍然希望從一個空有熱情的愛好者的角度出發,向大家粗略介紹一下這種讓人著迷的藝術形式。如果您能在閱讀完這一些「瘋話」之後對音樂劇有哪怕一絲的興趣,或能夠去看一部精彩的音樂劇,那麼我想接下來的「瘋話」也並不算是毫無價值了。

廢話太多了,那麼讓我們即刻開始!如有錯誤,乞請斧正!

音樂劇!不是!歌劇!

當我們提到音樂劇,也許大家腦海中的刻板印象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劇院,身著正裝的貴族一樣的紳士小姐們緩緩就座,然後在幾個小時的美聲中享受靈魂的洗禮,最後各自離場……

當音樂遇見故事一起走上舞台:一篇非常主觀的音樂劇安利文章

音樂劇並不是這樣的一種畫風!

事實上,唱腔用美聲唱、音樂風格一般偏向古典的、一部劇下來沒有什麼邊唱邊跳的部分……等等的這些特點都是歌劇的特點。

文字去形容音樂風格似乎略顯得蒼白,要不先來兩首歌聽聽!

首先第一首:《Nessun dorma!》——《圖蘭朵》

當音樂遇見故事一起走上舞台:一篇非常主觀的音樂劇安利文章

然後第二首:《Guns and Ships》——《漢密爾頓》

當音樂遇見故事一起走上舞台:一篇非常主觀的音樂劇安利文章

不需要全部聽完,咱能聽出來風格就好。打開音樂了麼?咱們繼續!

我相信就算從我們的本能出發都能感受到這兩首歌曲風的完全不同,很顯然,第一首是歌劇,第二首是音樂劇。

讓我們先看大家很容易搞混的歌劇:這首《Nessun dorma!》唱腔以美聲主導,曲風應該是詠嘆調,音樂性非常強,歌詞上也以抒發情感為主,配樂上以交響樂為主,而故事性相比起音樂劇來講並不太強。

然後就是我們文章的主角音樂劇:《Guns and Ships》的曲風很顯然有很多的Hip-Hop元素,與歌劇相比更加的現代,音樂上與《Nessun dorma!》相比非常「顯眼」的一些音效甚至合成器,敘事性上《Guns and Ships》中間穿插少許的對白,加上傳統的鋼琴和弦樂提供貫穿全劇的一些人物暗示極強的旋律,歌詞上很明顯的人物對話,都讓整首歌的故事劇情非常突出。

於是讓我們小小總結一下:

  • 歌劇的唱腔以美聲為主,而音樂劇則並沒有何種限制;
  • 歌劇的曲風以古典為主,比如詠嘆調,而音樂劇的曲風則非常多元!甚至有時曲風為敘述故事服務;
  • 歌劇通常不會太多演繹故事,而是以歌曲為中心,而音樂劇則更加著重強調故事,舞蹈表演伴以歌曲從而為故事服務。
  • 音樂劇只有一種音樂種類?

    正好相反!音樂種類的多元性恰恰是音樂劇的一大特點,有時甚至一部音樂劇中有數種曲風。事實上,從音樂劇起初開始發展的時候,很多劇就是對當下流行音樂風格的巧妙化用。我們剛剛聽的《Guns and Ships》便是融合了說唱的曲目。事實上,《漢密爾頓?是第一個將說唱元素融入音樂劇的作品(見圖一)。

    當音樂遇見故事一起走上舞台:一篇非常主觀的音樂劇安利文章

    像《Rent》(吉屋出租,圖二)這部劇中音樂元素的多元性更是被表現的淋漓盡致,在這部歌頌波西米亞精神的作品中音樂風格甚至涵蓋了搖滾樂、福音歌、藍調、歌劇、爵士一眾風格。

    當音樂遇見故事一起走上舞台:一篇非常主觀的音樂劇安利文章

    就算是以說唱音樂為主的漢密爾頓中,曲風在《What’d I Miss》中Jefferson出場時也會突變,變成Jazz。(為了不劇透咱就不說為什麼了哈哈哈哈哈,圖三)

    當音樂遇見故事一起走上舞台:一篇非常主觀的音樂劇安利文章

    讓我再舉一個例子,在《來自遠方》(Come from Away,圖四)中的音樂風格極具地域風情,有興趣可以聽這兩首:《Welcome To the Rock》(開場曲),《In the Bar / Heave Away》(酒館大聚會)

    當音樂遇見故事一起走上舞台:一篇非常主觀的音樂劇安利文章

    音樂劇吸引到我的一個最精妙的地方實際上也是音樂種類的多元性。

    在享受不同的音樂風格的同時我們也在目睹音樂風格是如何和故事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敘述整體。而這種獨特而又富有魅力的敘述系統不僅僅為我們提供了聽感上的愉悅,其中融合的故事又是另外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故事的文學性豐富並充實了音樂,反過來,音樂的感染性渲染了故事,調動了我們情緒,使得這一個個富有特色的故事能夠更加生動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音樂和故事相互交融,這真的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體驗!(圖五,That’s true←漢密爾頓梗)

    當音樂遇見故事一起走上舞台:一篇非常主觀的音樂劇安利文章

    音樂劇只有「音樂」和「劇情」?舞台編排也很精彩!

    如果說這個藝術系統在音樂和劇情的融合上已經帶給我們聽覺和感覺上的雙重享受,那麼相比若我們為這個系統再提供一個巧妙的舞台,那麼他一定會更加的美妙!

    音樂劇中的最後一個字「劇」決定了他演出的性質。如果說音樂和故事是前兩個我們能夠欣賞的點,那麼舞台編排就是第三個更加富有細節的欣賞點。

    音樂劇的舞台一般不會太大(見圖六),當舞台不太大的時候,根據故事前進的進度,場景往往也會變化。在有限的場景中並且不破壞順暢演出的條件下,如何簡單變換場景,如何變換演員動作,甚至搭配好音樂和故事。而這也是常是一部音樂劇非常巧妙的地方。

    當音樂遇見故事一起走上舞台:一篇非常主觀的音樂劇安利文章

    冷冰的文字可能不太能描述靈動的舞台,那麼下面的這一個例子一定能讓大家感受到舞台編排的巧妙之處!

    還是《來自遠方》這部劇(官攝版本):

    以防萬一,如果有朋友覺得舞台變化涉及劇透的話在這里可以先略過gif演示,自行觀看《來自遠方》後再繼續閱讀!(這也是筆者推薦的方式!)

    舞台變換

    這一串的舞台變化設計實在是巧妙。首先,演員一人分飾多角(事實上也是這部劇的一個特點),我們卻能毫不混亂地分辨出每次轉換所對應的場景與角色;其次,場景上由小鎮酒館到內心獨白到塔台到駕駛艙再到客艙,場景變化有順序可溯,在同一個舞台卻深有移步換景之感,實在巧妙。大家若有興趣,可以去完整觀看這部音樂劇本身(這一段正好是開場曲後沒多久),應該對於舞台編排會有更深的感受!

    最後想說的一些話

    音樂劇不同於文學,卻又不僅有音樂;不同於電影,卻又有「戲劇」獨有的特點。音樂的多元和劇情的美妙融合,飾以巧妙的舞台編排,音樂劇作者們綜合的才華所帶給我們美的感受,正是音樂劇的魅力所在!

    首先如果您能閱讀到這里,萬分感謝!我本人興趣愛好太過廣泛,在任何一方面都不夠深,不夠精,我所謂的藝術造詣也遠遠不夠去評價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對音樂劇的推薦也僅僅停留在非常主觀的「感受」,相比起非常細致的「劇評「這篇文章並不夠精緻,相比起非常理論的音樂分析這篇文章也並不夠專業。因此行文鬆散,僅僅是隨感而發。若有賣弄矯情的文字、生造的詞語、語境不當的現象還望諒解。但我仍想通過這樣一種,也許更加接地氣的形式,從音樂、故事以及舞台這三種角度出發,帶大家稍微感受一下音樂劇的魅力,告訴大家還有這樣一種美妙的,在國內也許並不是很主流的藝術形式。

    就像一個富有熱情的小孩,語無倫次,卻又急迫地向大家分享我對某件事物的喜愛。

    當然,音樂劇從以往至今能夠鑒賞品味的角度應當遠遠不只淺薄的三種角度,只可惜筆者才疏學淺,不能更加深入的為大家展現音樂劇的魅力。因此本文實為拋磚引玉,如果有朋友能夠再為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品鑒音樂劇,我想這種交流應當是百利而無一害!

    最後的最後,一些推薦的音樂劇(私貨?)

    《漢密爾頓(Hamilton)》——HUNGER是這位野心勃勃的小伙的代名詞。

    《吉屋出租(Rent)》——敬波西米亞精神!

    《致埃文漢森(Dear Evan Hansen)》——525,600分,孤獨的我們該如何計量人生?

    《來自遠方(Come from Away)》——當在一個雨夜,一位流浪的陌生人敲響了你家的門,你會如何選擇?

    《法版搖滾莫扎特(Mozart l’opéra rock)》——當莫扎特開始玩搖滾,當美聲古典和搖滾碰撞?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