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漢字革命」簡史(七):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

雖然由於種種原因,邊區的拉丁化新文字運動被叫停,但相關討論卻一直沒有停息。1945年,《時代日報》的副刊《語文周刊》創刊,周建人、呂叔湘、倪海曙等人相繼發表文章討論拼音文字相較於漢字的優越性,還有不少人刊登出了自己制訂的拼音文字方案。1946年,《語文周刊》向社會各界發出了200封調查信件,信中列舉了文字改革相關的十個問題,結果收到的回信全部贊成進行拼音化文字改革,贊成使用拉丁化新文字的人占八成。

到了新中國建立的前夕,文字改革的呼聲愈發高漲。1949年7月由郭沫若、茅盾、周揚等人發起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召開。會議上,周建人、陳道望、倪海曙等68人提案推廣拉丁化新文字,要求文藝作品語言口語化,並嘗試用拉丁化新文字來寫作和翻譯。作為國語羅馬字創造者之一的黎錦熙則聯同北大、清華、等高校的語言學家,向吳玉章建議成立一個文字改革研究會。為此,吳玉章兩次請示中央,但各位領導人的態度都較為謹慎。劉少奇對此批示道:「可以組建這一團體,但不要限於新文字,漢字簡體字也應研究整理一下,」但同時強調要告訴黨外人士「我黨中央對這一問題尚未考慮,黨員所發表意見均為個人意見。」

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會場

得到劉少奇的批示後,吳玉章在北京師范大學學召開了文字改革座談會,經討論後決定組建中國文字改革協進會。會後,吳玉章就這一決定寫信向毛澤東請示,信中為當前的文字改革工作擬定了三條原則,希望得到毛澤東的指示。毛澤東委託郭沫若、茅盾、馬敘倫三人對此進行研究,並將三人的意見轉達給吳玉章,讓他組織討論後再匯報結論。信中贊同漢字進行拉丁化改革,但認為當前條件還不成熟,需要組織專家研討。

1949年9月毛澤東指定吳玉章、成仿吾、範文瀾、馬敘倫、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組建中國文字改革協會。10月10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在北京成立,吳玉章任常務理事會主席兼拼音方案研究會主任,黎錦熙和胡喬木擔任副主席兼副主任。協會的主要工作有:對漢字改革進行研究,以拉丁化為主,簡化為輔;對漢語及漢語統一問題進行研究;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進行研究。

《中華教育界》1949 年第11期    本國教育動態(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至十月三十一日):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成立

隨著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各個方面都逐漸走上正軌,發展建設對人民文化水平的需求愈發迫切,「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內,是建成不了共產主義社會的。」 1950年6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和舊有社會文化的改革工作, 爭取一切愛國的知識分子為人民服務。 」與此同時,惠及全中國四億多文盲的掃盲運動也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因此,無論是改良漢字還是改革漢字,亦或是制訂一種輔助識字的符號,都顯得極為緊迫。

195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掃除文盲協會章程》

1950年2月,劉少奇寫信給陸定一和胡喬木,信中說道:「中國的文字改革,尚無定案。但現在我們的亞洲鄰國蒙古、朝鮮、越南的文字改革均已成功。某一方面講,他們的文字已較中國文字為進步,他們原來是學並用中國文字的。」所以他提出「應即研究他們的字母及文字改革經驗,並可派學生或研究工作者去這些國家學習,以便為我們自己的文字改革制定方案。」

1951年初,毛澤東在與郭沫若、馬敘倫、沈雁冰等人討論後,下定改革文字的決心,而且決定「要走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同時他也表示「漢字的拼音化需要做許多准備工作;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應用,同時積極進行各項准備。」不過這就是後話了。

得到中央領導人的背書和支持,在周恩來的指示下,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馬敘倫和吳玉章分別擔任主任委員和副主任委員,委員會下設拼音方案組,由丁西林、吳曉鈴、季羨林、胡喬木、黎錦熙、羅常培等12人組成。在成立大會上,馬敘倫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文字必須要改革,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形式應該是民族的、字母和方案要根據現有漢字來制定。

1952年3月,拼音方案組首次開會,就指示中「民族的」形式應該採用哪種字母形式進行討論。8月馬敘倫再次傳達毛澤東的指示:毛主席肯定文字要拼音化要力求美觀,主席傾向雙拼;對漢字要進行有規率的簡化,要規定草書形式;拼音文字必須橫寫。根據指示,拼音方案組制定了一套漢字筆畫式的字母表,並交由毛澤東審閱。毛澤東則認為這套字母的書寫方法還需要進行簡化,應該更為廣泛的徵求意見,力求簡單容易,便於推廣。

這之後,拼音方案組分人、分組進行方案的制定,但都不盡理想。在這期間,什麼樣的拼音字母才是「民族的」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來自社會各界熱心於文字改革的諸多人士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在1950年至1955年8月為止,委員會收到社會各界寄來的漢語拼音方案多達655種,其中有以漢字為基礎的,有採用拉丁字母的或斯拉夫字母的,還有改進注音字母的以及數碼式的等等諸多形式。

 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從 655 種方案中選擇了 264 種,編印成《各地人士寄來漢語拼音文字方案彙編》兩冊

1954年,在周恩來的提議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名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並成為了國務院直屬機構。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會議上,文改會提交了6種漢語拼音方案進行討論,這六種方案中有漢字筆畫式方案4種,拉丁字母式方案1種,斯拉夫字母式方案1種。會議上各方代表就幾種方案進行了比較,但仍未確定出哪種方案更為合適。

1956年1月14~20日,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會議上提到文字改革工作時,毛澤東發表意見,提議漢語拼音採用拉丁字母:

他的意見一錘定音,漢語拼音方案確定使用拉丁字母進行拼寫。會議結束時,周恩來作總結發言,再次對此進行了確認:「中央政治局決定:『首先簡化漢字,推行書報橫排,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公布後用在小學課本上,代替注音字母。』」27日,中共中央下發《關於文字改革工作問題的指示》,指示中提到:「為了推廣普通話和輔助掃盲教育中的漢字注音,漢語拼音方案應該早日確定。中央認為,漢語拼音方案採用拉丁字母比較適宜。」

2月,文改會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後稱「原草案」),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截止到9月,文改會已經收到社會各界的反饋4300多件。文改會根據各方意見對《漢語拼音方案(草案)》進行了數次修訂,提交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但礙於各方意見難以統一,遲遲難有進展。為此,周恩來指示審定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還不是文字方案,它是給漢字注音、幫助掃盲、幫助推廣普通話的,它還不能代替漢字,因此現在不能廢除漢字。至於漢字將來是否要用拼音文字代替,這個問題需要從長計議,現在不做決定。」

《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節選自周有光《漢字改革概論》

在中央領導人的指示和推動下,11月審定委員會決議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的修正方案。次年10月16日,文改會第七次全體委員會議一致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修正草案》。11月1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六十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公布的決議》,決定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並登報公布,讓全國人民知道。12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漢語拼音方案(草案)》。

<img class="aligncenter" src="https://image.gcores.com/" alt="《關於公布的決議》” />

1958年1月10日,周恩來在政協會議上做了題為《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報告,報告中為《漢語拼音方案》定了性「首先,應該說清楚,漢語拼音方案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並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而關於是否要廢除漢字採用拼音文字,則並不是現階段討論的任務,「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還不忙作出結論。但是文字總是要變化的,拿漢字過去的變化就可以證明。……人類的語言文字發展的最後趨勢是逐漸接近,到最後也許就沒有多大區別了。……至於用什麼方案,現在不忙把它肯定。關於漢字的前途問題,大家有不同的意見,可以爭鳴,我在這里不打算多談,因為這不屬於當前文字改革任務的范圍。」

同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漢語拼音方案》正式獲得批准,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決議: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漢語拼音方案》一經通過,便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開始應用於生產生活、科學教育等各個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標準,並完善了漢語拼音的正字法,同時也逐漸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1979年6月15日,聯合國秘書處發布通知:「從1979年6月15日起,聯合國秘書處採用『漢語拼音』的新拼法作為在各種拉丁字母文字中轉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名和地名的標準。」1982年8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宣布使用《漢語拼音方案》作為世界文獻工作中拼寫中國專有名詞的國際標準。

隨著《漢語拼音方案》的制定和公布,幾十年的漢字拼音化改革正式落下了帷幕。到了80年代前後,隨著計算機進入中國並開始普及,因為使用中文輸入極其不便,漢字拼音化的呼聲又有抬頭的趨勢,但隨著 「王碼」、「鄭碼」等輸入法不斷被開發出來,也就偃旗息鼓了。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