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人像模式

Tag: 人像模式

在全球最頂尖的攝影展上,我看到了手機拍照的新美學

在香榭麗舍大道上的巴黎大皇宮,一場全球規模最大視覺盛宴——巴黎國際攝影藝術展(Paris Photo)正在上演。 這里是全球攝影愛好者「朝聖」的藝術殿堂,身旁和你一起欣賞作品的大叔,可能就是某個當代攝影大師。走在巴黎街頭,法國現代人文主義攝影大師維利·羅尼(Willy Ronis)鏡頭下的巴黎就會浮上眼前。 巴士底廣場的戀人,夾著法棍奔跑的小男孩,戰神廣場的第一批早晨遊客,這些平凡中的生活之美,讓人在照片裡跨越時間體會到人們生活中的情感。 ▲《巴士底戀人》 這次巴黎影展上,我也看到很多不宏大卻有趣的照片。不一樣的是,其中有些照片用手機拍攝的,OPPO 作為本屆影展唯一參展的中國品牌,讓我看到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我不禁暢想,如果能像《午夜巴黎》的主角一樣穿越回半個世紀前,把一台手機交給維利·羅尼,這位擅長寫實和自然主義手法的攝影師會拍出什麼作品,他鏡頭下的人文關懷是不是也會有所不同? ▲ 圖片來自:《午夜巴黎》 一張照片,如何塑造我們對城市和文化的印象 1839 年 8 月 19 日,達蓋爾法攝影術(Daguerreotype)首次被法國科學院與藝術院公開,這一天也被認為是「攝影」的誕生日。 雖然用這種方式拍攝一張照片,曝光就需要 20-30 分鍾,但影像開始介入對現實的記錄。到 1851 年「濕版攝影術」讓拍照時間縮短至幾秒鍾,可以把世間百態變成視覺體驗,時代的敘事方式徹底被改變。 人們對一座城市、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印象,很大機率就是從影像開始的。一張照片可以塑造我們對城市和文化的印象,讓一個片段擁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攝影被認為是比文字更能真實、客觀紀錄事實的方式。過去專業攝影師承擔了記錄歷史底稿的敘事職責,當人人都能拿起手機拍照,每個人都成為了城市和文化的記錄者,更擁有了自我表達的話語權。 實際上手機攝影的出現也不過 20 多年,可它實現了影像敘事的民主化。這次在巴黎攝影展(Paris Photo)看到那些用手機拍攝的照片讓我感慨,手機攝影的表達未必比傳統攝影淺薄,某種程度上反而更具有現實張力和人文情感。 ▲巴黎國際攝影藝術展 OPPO 展區 這些照片未必出自攝影師之手,但依然有對民族情感的細微體認、有對中國社會的敏銳洞察、有對平凡生活展現的想像力,在這個世界級攝影藝術盛會上,向全球各地的訪客展現中國文化和生活的底色。 我也想藉此聊聊巴黎影展上幾幅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的照片。 在彝族文化中一直流傳著月亮女兒的傳說,相傳彝族姑娘茲莫領扎因為能在羊毛披氈上織出一個逼真的世界,而被月亮仙女接到月宮,成為月亮的女兒。 因此很多彝族人喜歡給女孩取與月亮有關的名字,也表達了彝族姑娘對美好生活的奮斗與嚮往,這正是這組作品的靈感由來。 在涼山畢業宦阿黑重新回到這里,用 OPPO Find X6 Pro 記錄這個古老的少數民族,鏡頭下的彝族姑娘,有邊四處奔波邊照顧雙胞胎的年輕母親,有即將踏入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