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志願者十年默默付出,推動壩光白沙灣「海上森林」回歸

深圳志願者十年默默付出,推動壩光白沙灣「海上森林」回歸

深圳志願者十年默默付出,推動壩光白沙灣「海上森林」回歸

▲壩光人工紅樹林。

深圳志願者十年默默付出,推動壩光白沙灣「海上森林」回歸

▲壩光白沙灣鹽灶海灘紅樹林航拍。

4 月 15 日下午,深圳市綠源環保志願者協會(以下簡稱”綠源”)40 多名志願者來到大鵬新區壩光白沙灣,在鹽灶海灘種下了 500 多株紅海欖幼苗。這是一種紅樹科紅樹屬植物,相對於其他種屬的紅樹,抵禦海浪衝擊的能力更強。

站在壩光海邊望去,從鹽灶到產頭再到田寮下,綿延數公里的海岸線上,高低錯落地長滿了銀葉樹、秋茄、白骨壤、桐花樹、木欖、紅海欖等紅樹和半紅樹。這是迄今為止深圳志願者人工保育持續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人工種植面積最大的一片紅樹林,10 年來,參與這個項目的志願者已達 7994 人次,提供志願服務時間達 75445 小時,種植紅樹逾 20 萬株,成林面積已達 90 畝。

這是深圳多年來努力推進紅樹林生態修復工作的一個縮影。

深圳志願者十年默默付出,推動壩光白沙灣「海上森林」回歸

▲ 4 月 15 日下午,”綠源”志願者在壩光種植紅樹苗。 本版圖片均由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 攝

一個石油工人怎麼就成了紅樹專家?

種完紅樹,”綠源”紅樹林項目總監李正軍帶領大家沿著海灘參觀,介紹 10 年來種植的紅樹生長情況,分享了”綠源”志願者保護壩光古樹群落的歷程和故事。

66 歲的李正軍是”綠源”的資深志願者、理事,北京大學環境與能源學院資深顧問。2014 年,他帶領的紅樹林巡護隊獲得”福田好公民獎”,2017 年他負責的濱海濕地生態保護項目獲得中國海洋衛士公益創新大賽第一名,並獲評 2017 年”廣東最美環保志願者”稱號。

李正軍是安徽鳳陽人,祖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16 歲那年他加入石油勘探隊,走遍了大半個中國。1990 年,他來到深圳工作,2000 年創立了一家公司。當年齡漸長,他將公司交給接班人,尋思著”做點有意義的事”。2012 年,他加入”綠源”成為一名志願者,從此與紅樹結下不解之緣。”大部分時間都在紅樹林,有時候老伴兒讓我帶她出來玩兒,我開著車總是不知不覺地就把她也帶到了這里。”李正軍笑著說。

一個石油工人怎麼就成了紅樹專家?李正軍說,自己剛接觸這個工作時也是一竅不通,2012 年,他和志願者們種下的紅樹苗一棵都沒能成活,後來請教了專家,才知道是因為一種叫滸苔的藻類在”搗亂”。滸苔,又名苔條、苔菜,是生活在近海灘涂中的天然野生綠藻,自然繁殖能力特彆強,如果爆發性生長,就會形成”綠潮”,不僅破壞水體生態平衡、影響海岸景觀,還會引發次生生態災難。紅樹是胎生植物,通過根莖呼吸,根莖是向兩邊散開再往上彎的,一旦根被滸苔纏住,就會無法呼吸。同時滸苔會覆蓋在紅樹幼苗上,導致幼苗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最終導致幼苗死亡。

“紅樹林的修復很不容易。業內有句順口溜是這麼說的:『一年生,二年死,三年死光光』。當時好多人跟我說,你們搞不成的。”李正軍回憶說。

但李正軍不是一個輕易服輸的人。他開始努力學習,主動找到深圳大學、廈門大學的教授請教,只要聽說國內有關於紅樹林的專家講座,他一定會報名參加,還想方設法把專家請到壩光現場實地考察,給他出謀劃策。他還帶著團隊里的志願者到香港米埔、廣西北海、海南三亞等紅樹林生長的地區考察。他在課堂上學到不少知識,課下研讀相關書籍,在巡護過程中積累經驗。”每參加一次巡護,便受到一次教育。” 2015 年他受聘成為自然學校的老師,”感覺責任無比重大,我年齡也大了,要加倍努力學習才跟得上。”

2013 年,李正軍在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副院長、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文卿的建議下,開始嘗試人工培育紅樹苗,用當地的種子在當地育種,並取得成功,開啟了民間機構培育紅樹苗的先河。同時,李正軍又帶領志願者用紗網將新種植的紅樹幼苗圍了起來,成功阻止了滸苔侵襲。從那以後,他們種植的紅樹幼苗成活率達到 90% 以上,再也沒有發生過大面積死亡的情況。如今,最早的那片秋茄幼苗已經長到 3 米左右,成了名副其實的紅樹林。

2016 年 1 月 10 日,壩光白沙灣海域滸苔又一次大爆發,李正軍馬上組織志願者趕赴現場處置。中廣核研究院獲悉後,也自發組織了一支隊伍趕來,與”綠源”志願者一起清理滸苔。”當時滸苔已導致部分紅樹幼苗死亡,大家只能利用退潮時間穿著水鞋蹲在灘涂上對紅樹幼苗進行搶救,小心翼翼地由上往下操作避免扯掉紅樹葉片。從當天上午開始清理,一直到 17 時左右海水恢復高潮位時才撤離,整整清理出兩堆小山一樣高的滸苔。”說起當年一次清理滸苔的緊急行動,李正軍至今記憶猶新。

在李正軍看來,除了時間跨度大,紅樹林修復最大的困難還是技術複雜和種植難度都很大。”在海上造林和在陸地種樹完全不同,潮汐、氣象、海水溫度鹽度、淡水補充量以及垃圾清理、周邊養殖活動、有害生物侵襲、泥灘自潔能力等諸多因素都會影響到幼苗的成活率。到今天為止,也沒有人敢說,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紅樹造林技術。”

就是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綠源”志願者硬是把”不可能”變成了現實。他們堅持的動力是什麼?

十年樹木,他們終於讓壩光紅樹再次成林

2009 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黃幸達、沈成平、陳建虎、朱珠等幾位”綠源”志願者加入了深圳壩光銀葉樹調查志願者隊伍,後來在參加中國紅樹林聯盟(CMCN)的培訓後,”綠源”正式與深圳的紅樹林濕地結下了深厚的緣分,從 2011 年起就開始持續關注壩光的紅樹林生態修復工作。2012 年,”綠源”開始立項開展深圳紅樹林濕地保護保育項目,在全市招募濱海濕地巡護員,分中、西、東部,每年巡護記錄物種情況,特別是對壩光的開發提出建議,參與助力深圳東部濱海濕地保護工作,目前這個項目已經執行了超過 50 期。

“大鵬新區政府在聽取了我們的意見後,把壩光片區的所有入海河道都保留了下來,這對壩光紅樹林保育工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 月 15 日下午,在流經壩光銀葉樹濕地公園的一條河道邊,深圳市綠源環保志願者協會會長朱珠說。

壩光片區位於大鵬新區大鵬半島東北部,三面環山,一面朝海,坐擁筆架山及排牙山兩大自然山體,面朝大亞灣海域。片區內包括鹽灶水等大約 10 條主要河流。

“據當地人說,當年整個壩光的海邊都生長著紅樹林,最多時有將近 1000 畝。”回憶起壩光紅樹林曾經的繁盛景象,朱珠感慨地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規模的圍海造田運動使紅樹林數量銳減,上世紀 90 年代蜂擁而上的集約式海產養殖又給紅樹林帶來嚴重打擊。到 2010 年前後,壩光紅樹林面積萎縮至 60 畝左右。不過,隨著近 10 年來當地政府和環保志願者的共同努力,壩光的紅樹林又開始繁衍開來,最新規劃的銀葉樹濕地園將原本占地 2 公頃(30 畝)的紅樹群落擴大到目前的 96 公頃(1440 畝)。

目前正在被修復的壩光紅樹林濕地,是壩光片區天賦的生態寶庫,這里生活著近 400 種植物和豐富的昆蟲、魚類資源,吸引著近百種鳥類和多種獸類在此棲息。”隨著紅樹林生態修復的逐步推進,這里的生物多樣性正在得到恢復。”朱珠說。

許許多多志願者前赴後繼的努力,讓壩光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堅持到現在。這些年來,保育工作從未間斷,除預警機制常規巡護以外,他們推動海洋陸源垃圾減排、彙編本地物種科普資料促進科普宣傳、提出環評建議預防工程建設對海洋濕地的破壞、開辦紅樹林課堂加強公眾教育助力濱海流域生態保育 …… 這些志願者和紅樹林一樣,是真正的”海岸衛士”。沒有錢買紅樹幼苗,他們就自己培育,最初在這里種植的紅樹幼苗,都是他們從寶安西鄉紅樹林和福田紅樹林里撿來的,如今,長大的紅樹已經可以自己繁育後代;沒有交通費,他們就自己開車、騎自行車,甚至徒步趕來;沒有專業知識,他們就一次又一次地開展學習培訓 …… 十年樹木,他們終於讓壩光紅樹再次成林。

生態修復是一項既需要專業指導、又需要群眾參與的工作,而社會組織正好是協助政府動員群眾的助手。在白沙灣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上,”綠源”的社會動員能力到底如何呢?

“他們為深圳紅樹林保護奠定了很好的群眾基礎”

位於福田區上步南路科技大廈的中廣核研究院,技術服務於大亞灣核電站及其他核電站,其中,該院環境工程中心主要負責解決核電開發過程中的”三廢”(廢液、廢氣、固體廢物)問題。由於大亞灣核電站距離壩光不遠,2015 年 12 月 8 日,”綠源”與他們聯合成立了”綠源志願者大亞灣分部”,集中了一批高學歷、與環境專業相關的志願者隊伍,為深圳東部濱海濕地保護增添了一支生力軍。

在對這支生力軍進行了專業培訓後,”綠源志願者大亞灣分部”於 2016 年正式投入壩光紅樹林生態修復項目中。1 月,他們緊急清理滸苔;4 月,他們開始種植紅樹;8 月,他們修復圍網;12 月,他們清理海漂垃圾 …… 從那以後,這支隊伍的身影就一直在壩光紅樹林忙碌著。

2017 年 3 月,”綠源”志願者前往偉創力固戍園區,開展濕地保護的培訓工作,向參與者介紹濱海濕地生態保護項目和紅樹林的基本知識、濕地修復技巧三大層面的內容。隨後,偉創力約 150 人參與紅樹種植,總共種下 1200 株的紅樹。

比亞迪企業義工很快也參與到壩光濱海濕地生態保護項目中來。在”綠源”志願者指導下,比亞迪靠近項目地的惠州工業園、坪山工業園、葵涌工業園等企業員工,紛紛以家庭、朋友、同事為結合形式自駕前往保護地,與”綠源”志願者會合後共同開展紅樹林保育活動。

不僅是企業,政府相關部門和高校也參與了進來。紅樹圍網活動得到了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的肯定和支持;大鵬新區統戰和社會建設局也參與到圍網保護與監測、發展志願者的工作中。2016 年 3 月 12 日,南方科技大學組織 50 多名師生來到壩光種下 1200 棵秋茄胚幼苗;2017 年 3 月 12 日,深圳技師學院 20 多名志願者也加入了進來 ……

“國家正在實施大規模的紅樹林生態修復,迫切需要對紅樹林有一定了解的公眾參與,深圳『綠源』剛好充當了專業技術隊伍和普通公眾之間的中間環節。我本人不僅參與了『綠源』組織的多次紅樹林保護修復的技術培訓,還多次與『綠源』志願者一起到壩光進行紅樹林資源調查。作為民間公益組織,『綠源』在壩光紅樹林生態修復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10 年堅持,『綠源』通過其龐大的會員系統和卓有成效的宣教活動,為深圳紅樹林保護奠定了很好的群眾基礎。”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副院長、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文卿說。

如今,站在壩光海邊望去,從鹽灶到產頭再到田寮下,綿延數公里的海岸線上,高低錯落地長滿了銀葉樹、秋茄、白骨壤、桐花樹、木欖、紅海欖等紅樹和半紅樹。這是迄今為止深圳志願者人工保育持續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人工種植面積最大的一片紅樹林,10 年來,參與這個項目的志願者已達 7994 人次,提供志願服務時間達 75445 小時,種植紅樹逾 20 萬株,成林面積已達 90 畝。

這就是”綠源”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動員社會力量用 10 年的堅持交出的答卷。

“海上森林”的回歸,依然任重道遠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有關部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深圳現有紅樹林面積逾 210 公頃(3150 畝),較 10 年前增加逾 600 畝。

深圳市紅樹林濕地保護基金會(以下簡稱” MCF “)是中國首家由民間發起的環保公募基金會,長期以來始終關注深圳紅樹林保護工作。MCF 提供的資料顯示,深圳紅樹林的面積自 1973 年起經歷了先減少再增加的變化,以深圳灣紅樹林為例,1988 年是一個分水嶺年份,此前因大規模的破壞導致的面積銳減在 1988 年以後得到遏制,此後深圳灣紅樹林面積逐漸增加。不過,深圳紅樹林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依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城市建設所帶來的水環境污染、光污染、噪音廢氣污染、人為破壞、生態入侵、病蟲害都威脅著紅樹林的生長環境。所幸的是,深圳對紅樹林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始終沒有放鬆,政府、科研機構和民間為此投入的力量正在逐年增加,對待生態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所產生的衝突也越來越慎重。

“我們 2020 年 6 月完成了《中國紅樹林保護修復戰略調研報告》。報告指出,現有的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缺乏公眾參與和社區參與機制,導致一些生態修復工程因缺乏社區支持或公眾支持而面臨一系列困難。對於政府尤其是把紅樹林作為市樹的深圳而言,不僅應該積極引導、支持和培育環保社團,更應該在一些生態環保工程尤其是生態修復工程中為公眾參與提供空間,包括經費、購買服務、公眾參與機制等。”王文卿說。

“海上森林”的回歸,任重道遠。深圳紅樹林的興衰,見證了城市對自然的了解、認知過程,以及人類對生態環境從”索取”到”友好”的態度轉變。

深圳晚報記者 李晶川 徐婭

來源:kknews深圳志願者十年默默付出,推動壩光白沙灣「海上森林」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