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禮俗(禮儀漫談)

愛沙尼亞禮俗(禮儀漫談)身着民族服裝的愛沙尼亞青年。

禮 節

愛沙尼亞人性格內向,不善言談,回答問題簡潔。他們更注重自己的事情,很少與人爭論。社交場合,不喜歡過多肢體接觸,交談時,身體會與對方保持一定距離和空間。與客人相見,尊稱先生、女士、夫人、小姐等,通行握手禮。除家庭成員外,擁抱或親吻禮節不常見。

愛沙尼亞宗教信仰多元,不過如今,年輕人中無神論者越來越多。

愛沙尼亞人時間觀念強,如首都塔林的公交車,嚴格按照時間表運行,基本不晚點。

飲 食

日常食品多見烤肉、奶製品、麵包以及土豆等。這里的土豆很特別,表皮不僅有土黃色,也有紅色、紫色、黑色等。土豆吃法多種多樣,最常見的是土豆泥烤豬排。

愛沙尼亞常見的快餐是麵包加鯡魚,如黑麵包配上醃制的鯡魚或者麵包配上半熟的蛋液和鯡魚。

愛沙尼亞歷史上曾被其他國家統治,所以當地飲食呈現多種特色。例如,人們可以吃到德國口味的酸菜、肉凍、血腸和來自北歐的鯡魚等。

愛沙尼亞曾是蘇聯的食品加工基地,大批高質量的卻不怎麼關注口味的食品,從這里發往蘇聯各地,至今當地的很多食品仍受到獨聯體國家人民的喜愛。

服 飾

愛沙尼亞人的日常穿着多是西裝革履及運動、休閒服裝,而民族服裝則常見於節日期間和舞台上的文藝演出。

愛沙尼亞的民族服裝品種繁多,特點是色彩鮮艷,圖案復雜美觀。婦女一般是頭戴白色繡花小帽,上身穿白麻布襯衫,外罩短呢上衣或坎肩,下穿寬大的黑色百褶裙,已婚女子則系上一條圍裙。男子穿對襟黑色長大褂、白襯衫,配上略低於膝蓋的短褲,繫腰帶,戴氈帽。

過節時,婦女愛穿花條裙子和繡花翻領襯衫,再配上色彩鮮艷的背心、圍巾和圍裙。她們喜歡戴金屬首飾,尤其喜歡粗大的銀質項鏈。

色 彩

愛沙尼亞比較寒冷,在人們的想象中,應該是個顏色單調的地方,而事實並非如此。首都塔林是個五彩繽紛的城市,現代化的樓房林立其間。老城區的房子雖然老舊,但外表色調卻非常豐富,數公里外就能看到閃耀着金屬光芒的教堂塔尖。

當地人很注意用各種鮮花點綴他們的生活空間。一年四季,家中養花,日常交際,互贈鮮花,送花是當地必不可少的禮節。

愛沙尼亞人有愛護、經營花草的傳統。我去塔林出差時,曾到那里的花卉市場一遊,真是鮮花如海,香氣襲人。市場里人頭攢動,買賣繁忙,讓我至今記憶尤深。

IT業

愛沙尼亞的IT行業發達,是歐洲互聯網最普及的國家之一,也是實現電子化辦公最早的國家之一。早在2000年,該國就宣佈把上網作為人權之一。

現在,愛沙尼亞城鄉的大部分地區,都能連接免費的WiFi。該國數字報稅、數字戶口、數字簽名、數字汽車等相當普及。該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允許網上投票選舉的國家。

愛沙尼亞政府着眼於未來,在全國范圍內對5歲以上的兒童,推動類似於義務教育的編程掃盲,以便為該國未來數字化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節 日

每年6月24日是愛沙尼亞的仲夏節。這一天白晝最長,晚上10時,太陽還高掛於天。人們攜家帶口,拿上大包小包開車湧向郊外,在河邊、湖畔選擇適合地點搭起舞台,燃起篝火,支起烤肉架子。仲夏節活動豐富多彩,篝火照亮山谷,音樂、歌舞聲傳四方。人們開懷暢飲,徹夜狂歡,抓住這個過節的機會,徹底釋放一下。

愛沙尼亞人特別喜愛唱歌,歌詞多以勞動生產為題材,諷刺性歌謠尤為普及。這一傳統歷史悠久,具有廣泛的群眾性。自1869年至今,每年6月20日收獲節時,都舉行歌詠比賽。屆時,居民聚集在一起,唱呀、跳呀,到處呈現出節日的歡樂氣氛。

首都塔林的露天歌詠場建於1960年,背對大海,設計獨特,舞台呈拋物線形。聽眾席設在面海的天然半圓形平台上,能容納15萬名聽眾。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