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掃瞄 那些讓人感嘆不已的文明之光

考古中國:那些讓人感嘆不已的文明之光

——2018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掃瞄

今天,備受矚目的「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廣東英德青塘遺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溝口遺址、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重慶合川釣魚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水下考古調查等10個項目榜上有名。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

解開嶺南先民來源之謎的一把鑰匙

青塘遺址位於廣東省北部清遠市所轄英德市青塘鎮,是華南地區新舊石器時代過渡階段典型的洞穴遺址,展現了2.5萬至1萬年前華南地區的聚落形態。

通過3年考古工作,在青塘遺址發現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連續的地層堆積,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處重要遺跡,出土古人類化石、石器、陶器、蚌器、骨角器、動物骨骼化石及植物遺存等各類標本一萬余件。諸多發現使這里成為解開嶺南先民來源之謎的一把鑰匙。

考古發現一座距今約1.35萬年的墓葬,出土一具保存較為完整的人骨化石,其葬式為蹲踞葬。這可能是中國最早有下喪儀式的墓葬。考古學家通過遺存的骨頭,證實了廣東人果然吃遍「海陸空」:他們的食譜以鹿為主,還有鳥、魚、龜鱉、螺蚌……火塘遺跡表明熟食是常態,而一堆煮干敲碎的骨頭渣說明了先人們食物利用的效率很高。食物種類的變化,反映的是中國南方從狩獵採集社會向早期農業社會過渡的歷史。

專家點評(吉林大學教授趙賓福):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為破譯舊大陸東部現代人出現與擴散、東亞與東南亞史前文化交流、舊-新石器時代過渡過程中生計模式的轉變等前沿課題,提供了新的契機。

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

長江中游的神秘葬俗

城河遺址位於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後港鎮,是一處屈家嶺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的重要城址,是一座距今約5000多年的「中等城市」。城垣外側的王家塝墓地,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嶺文化墓地,改變了屈家嶺文化只見城址不見大型墓葬的現狀。

從墓葬規模、葬具、隨葬品等情況來看,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這里已經出現明顯的社會分化。大、中型墓葬隨葬了體量巨大的棺木,精美的石鉞、漆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豬下頜骨等遺物。高等級大墓的發現,也填補了長江中游地區缺乏史前大型墓發現的空白。

這里還發現了很多同穴多室合葬墓。尤其是一個五聯間的合葬墓,先葬着三個男人,後又下葬兩個女人,這種葬俗前所未見。這些墓葬棺具明確、葬俗獨特、隨葬品豐富、等級明顯,清楚表明屈家嶺社會已形成了完備而獨具特色的墓葬禮儀,與同時期海岱地區和長江下游的史前社會達到了同樣的發展程度。

專家點評(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郭偉民):

城河遺址的諸多發現表明,在距今5000年前後中國史前社會動盪整合的廣闊背景下,屈家嶺文化在長江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新的考古發現也為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研究提供了更為全面的信息。

陝西延安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

最早廟堂的雛形

蘆山峁遺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經過考古勘查、鑽探,確認遺址面積超過200萬平方米。2016年至2018年,考古隊對遺址核心區的大營盤梁進行發掘,確認其頂部分佈著三座院落,始建年代為距今4800年左右。

大營盤樑上的宮殿院落呈現為嚴整的四合院式格局。三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兩座小型院落構成「品」字形佈局。大型院落為四合院式兩進院落,院落中部並排偏北分佈著三座主建築,主建築將院落分隔為前院和後院。

大營盤梁最南端是一片小型廣場,有來自院落圍牆外側的「環城路」通向山體南端的埡口。在大型房址、院牆、廣場的夯土中,多次發現以豬下頜骨、玉器奠基的現象。在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積中,還發現超過100件的筒瓦與槽形板瓦。蘆山峁遺址核心區的多座人工台基及其上的規整院落,似可被視為中國較早的宮殿或宗廟建築早期形態之一。

專家點評(西北大學教授陳洪海):

蘆山峁遺址是繼神木石峁遺址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為認識龍山時代晉陝高原人群流動、社會變遷、中原與北方區域互動,乃至探索中國史前社會復雜化、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資料。

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溝口遺址:

這里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的

吉仁台溝口遺址位於尼勒克縣科蒙鄉恰勒格爾村,地處西部天山伊犁河谷,由居址區和高台遺存兩部分組成,是目前新疆伊犁河谷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以青銅時代為主體的聚落遺址。

在居址區,考古隊發掘了房址37座,窯址、灶(火塘)、灰坑、冶煉遺跡等300餘座,採集遺物標本1000餘件。發現了豐富的與青銅冶煉有關的遺物遺跡,是新疆史前唯一有明確冶金證據鏈的遺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遺址中還發現了極為豐富的燃煤遺存,出土大量煤塊、煤灰、煤渣及未燃盡煤塊等。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的遺存,將人類使用燃煤的歷史上推千餘年。這種新能源的發現和利用,在人類能源利用史上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性質,是具有世界性意義的重大考古發現。

專家點評(新疆博物館館長於志勇):

吉仁台溝口遺址是伊犁河流域青銅時代晚期的中心聚落之一,為建立伊犁河流域的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也為西天山地區人群的生業方式從畜牧經濟向遊牧經濟轉變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對整個歐亞草原地區此類研究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

誰說「晉南無晚商」

酒務頭墓地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是一處商代晚期高等級墓地。這個項目是因被盜掘而進行的搶救性發掘。

共發現商代晚期墓葬12座、車馬坑6座、灰坑5個。出土青銅器、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共計500餘件。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發現了5座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這5座大墓均有大量殉牲,2號、4號、5號墓還有殉人,尤其是5號墓,殉人多達6個。此外,還發現了6座用於陪葬的車馬坑。

考古發現大量帶有相同族氏銘文青銅器,主要包括禮器、樂器、車馬器、兵器、工具等。從青銅器中兩種族氏銘文的差異性推斷,此墓地應為「匿」族墓地。

該墓地的發現與發掘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不僅為「匿」族青銅器找到了歸屬,而且填補了晉南地區晚商遺存的空白,修正了學界此前認為「晉南無晚商」的認識。

專家點評(山東大學教授方輝):

山西聞喜酒務頭商代墓地的大墓形制、青銅器組合和器型紋飾風格等,表現了商文明演進過程的同一性與復雜性,加上該墓地所處的特殊位置,對於認識晚商文化的區域類型、商王朝西部勢力范圍的變遷、中央對地方管控方式和國家政治地理結構等課題具有重要意義。

陝西澄城劉家窪東周遺址:

發現芮國都城

劉家窪遺址位於陝西省澄城縣王莊鎮,是由城址、居址和墓地組成的東周遺址。

考古人員對115座墓葬進行了發掘,清理出大量青銅器,以及金器、玉器、鐵器、陶器和漆木器等珍貴文物。這里不僅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床榻,而且發現同時期最早的禮樂重器、編鍾編磬、五鎛九鈕編鍾組合。這代表了春秋早期最高級別樂懸制度的墓葬,填補了中國樂器和音樂史上的多項空白。

在2號墓中,出土了7隻鼎,顯示了墓主人諸侯的身份。最關鍵的是,在墓的槨室東北角發現一隻建鼓,鼓柱銅套上刻有銘文「芮公作器」,下面壓着的1件銅戈上亦有「芮行人」的銘文。據此判斷,這里是一處芮國後期的都城遺址及墓地,墓主當為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國國君。

專家點評(北京大學教授雷興山):

芮國,這個歷史上與周王室同姓的諸侯國的最後政治中心,經劉家窪遺址的考古發掘最終得以確認。這一發現填補了芮國後期歷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東周諸侯國發展演變的典型案例。不同文化傳統、族系背景的居民共同使用同一墓地的現象,揭示了芮國後期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實圖景,呈現出地緣國家的基本特徵,是研究周代社會組織、人群結構的重要材料。

江蘇張家港黃泗浦遺址:

鑒真從這兒東渡日本

黃泗浦遺址位於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慶安村與塘橋鎮灘里村交界處,現北距長江約14千米,是唐宋時期長江下游一處非常重要的港口集鎮遺址。

經過十多年的考古工作,發掘了唐代和宋代河道,河道內大量的磚瓦瓷片堆積以及木橋遺跡,都說明了黃泗浦作為港口曾有的繁華及在江南地區重要的歷史地位,是目前長江下游港口型遺址中非常重要的發現。

經過考古勘探,發現古河道向北逐漸變寬達到90多米,其後向東拐彎再向北進入古長江口,推斷黃泗浦是唐宋時期江南地區入江的主幹水道之一。

「黃泗浦」三字,最早見於日本真人元開撰寫於公元779年的《唐大和上東征傳》中,其中比較明確地記載了鑒真和尚第六次從「黃泗浦」東渡日本的過程,也佐證了黃泗浦在唐代即為出海港口。黃泗浦遺址諸多唐代時期遺跡的揭露和大量遺物的出土,為實證鑒真從黃泗浦東渡啟航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考古學資料。

專家點評(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宮希成):

黃泗浦遺址發現了唐宋時期的寺院,可能與鑒真和尚第六次東渡的地點有關,是較為重要的新認識。這是目前長江下游港口型遺址的重要發現。為中外文化交流、海陸交通路線及海岸線變遷等諸多課題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河北張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

規模不大,規格不低的金代行宮

太子城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太子城奧運村內,南北400米、東西350米,占地約14萬平方米,略小於五分之一故宮面積。

太子城遺址出土的垂脊獸與北京金陵9號墓出土的形制相同。迦陵頻伽、鳳鳥紋瓦當、連弧紋滴水與黑龍江金上京皇城西部建築基址、吉林安圖寶馬城遺址出土器物基本相同,所以可以確定太子城遺址時代為金代中後期(1161—1234年)。

太子城遺址規模不大,但城內建築規格很高。「尚食局」款瓷器、「內」「宮」款磚、大量定窯高檔印花器、皇家氣象的龍鳳鴟吻……種種線索指向了金代行宮「泰和宮」。據《金史》記載,金代的泰和宮,與太子城在時代、性質、位置、規模與等級上高度契合,且經考古調查,太子城是金代龍門縣唯一一處皇家城址,所以推斷太子城即金章宗避暑的行宮泰和宮。

專家點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研究室主任董新林):

太子城遺址是迄今發掘面積最大、僅次於金代都城的高等級重要城址。其雙重城垣選址理念,主體建築呈中軸線分佈、前朝後寢的佈局等對金代捺缽制度、行宮選址與營建研究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編號「七尺五」「四尺五」「三尺」的鴟吻分別對應城內不同等級建築,與《營造法式》記載完全吻合,是金代官式建築研究的重要資料。

重慶合川釣魚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

首次發現爆炸性火藥武器

釣魚城位於重慶市合川區東城半島的釣魚山上,西距合川城區約5000米。范家堰遺址位於釣魚城西部二級階地上,分為辦公區和園林區。衙署辦公區平面近凸字形,中軸線建築群為一組四進院落;園林區位於辦公區左側,平面形狀近梯形,以面積約1400平方米、容積逾4000立方米的大水池為中心。

遺址出土遺物豐富,特別是發現兩枚鐵雷,這是衙署遺址內首次發現爆炸性火藥武器。鐵雷片口、底、身及鑄造痕跡完整清晰,經初步檢測為白口鑄鐵,內填火藥,是世界中古史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代開創階段的珍貴見證。

專家點評(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

釣魚城范家堰遺址是目前國內罕見的經過大規模考古發掘、保存完整的宋代衙署遺址。它是釣魚城的政治軍事中心,符合中國傳統衙署建築規制,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山地城池特色,豐富了宋元時期城市考古的資料。這為研究宋代城市與衙署建築、古代園林及宋蒙(元)戰爭史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遺存。

遼寧莊河海域甲午沉艦遺址(經遠艦):

首次發現了北洋海軍的艦銘牌

「經遠艦」遺址位於遼寧省大連市莊河黑島老人石海域。經過科學分析,並用差分GPS精準定位,最終在泥下5.5米深度找到「經遠」艦銘牌,由此確證此沉船即是北洋海軍在甲午海戰中沉沒的「經遠艦」。

「經遠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船廠建造,1887年底回國後編入北洋海軍,管帶(艦長)林永升。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戰在黃海北部大東溝海域爆發,「經遠艦」遭到日軍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艦圍攻,全艦官兵戰至最後,絕大部分官兵與艦同沉,少數人員因游至老人石得以倖存。

此次「經遠艦」的發現,首先是平息了「經遠艦」沉沒地的爭議。此次隨着「經遠」銘牌的發現,最終確證「經遠艦」沉滅於莊河老人石(舊稱蝦老石)的南面,與民國《莊河縣志》的記載「艦在蝦老石東八里許」基本吻合。此次水下考古調查摸清了整個沉艦的殘存情況、埋藏狀態、遺物分佈等諸多信息,能夠藉以還原激烈海戰的一些細節。

專家點評(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

「經遠艦」是繼「致遠艦」之後,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首次發現了北洋海軍的艦銘牌,並首次明確了其材質、工藝及安裝方法。甲午海戰是木質風帆戰艦被蒸汽機裝甲戰艦取代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海戰。「經遠艦」是德國設計製造的裝甲巡洋艦最早實例之一。它的發現為研究中國近代史、海軍發展史和世界海戰史等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該項目提供了濁水海洋環境里綜合運用多種技術開展水下考古的成功案例,為以後大型沉艦遺址的調查、清理與展示工作提供了借鑒。

2018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掃瞄 那些讓人感嘆不已的文明之光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