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有料|月入可達四五萬這份外賣小哥收入報告,揭秘珠三角「招工難」端倪

文|有料哥

每年開春,廣州海珠區鷺江村製衣業老闆都大排長龍招工,今年壓力尤大。不少招聘者表示,今年開出高價也難招到工人。

粵有料|月入可達四五萬這份外賣小哥收入報告,揭秘珠三角「招工難」端倪

招工橋上找工作,招工橋上招工難。南方日報記者肖雄攝

元宵節後,珠三角各地工廠陸續開工。隨之而來的,是「招工難」現象再現。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務工人員選擇成為「外賣小哥」,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粵有料|月入可達四五萬這份外賣小哥收入報告,揭秘珠三角「招工難」端倪

正在送餐的外賣小哥。南方日報記者萬穩龍攝

這些現象,都與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廣東正在大力推進的產業升級、發展動能轉換密切相關。今晚,有料哥就來分析分析這背後的端倪。

工人如何擇業?看收入,更看重工作自由度

去年,美團點評研究院發佈《2018年外賣騎手群體研究報告》,數據顯示,三分之一的騎手在送外賣之前,職業身份是產業工人。此外,還有一部分工廠工人,則選擇在業余時間兼職送起了外賣。

粵有料|月入可達四五萬這份外賣小哥收入報告,揭秘珠三角「招工難」端倪

收入無疑是工人們轉移陣地的重要原因。

根據上述報告,自營騎手的收入最為可觀,收入多在6-8千。眾包騎手多採用靈活就業方式,騎手收入多在4千元以內,基本和從事的其他工作收入相當。

粵有料|月入可達四五萬這份外賣小哥收入報告,揭秘珠三角「招工難」端倪

在廣州大學城周邊的外賣小哥張偉平均下來一天能接200多單,雖然不肯透露具體收入,但考慮到大部分外賣費用都在4元以上,即使按照個人每單收入1元計算,也與上述報告數據大體符合。「外賣小哥」尹明德更是直言,「每天接到的訂單數不一定,但平均下來每天百餘單,月收入最高可以有四五萬元。」

然而,這無法解釋很多企業反映的即使高薪也招不來工人。和收入相比,更自由寬松的工作時間和環境,成為務工人員選擇工作的重要因素。

粵有料|月入可達四五萬這份外賣小哥收入報告,揭秘珠三角「招工難」端倪

在海珠區鷺江村,來自湖南省的求職者周哥表示,製衣每天要工作10小時以上,最好是找到好做、價格也高的。「前兩天找到家不錯的,那批貨做完我就出來接着找,但沒有合適的,不過也不急,現在每間(工廠)都缺人。」

有調查顯示,年輕的就業者不願意進企業做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喜歡到一些工作自由度比較大的銷售行業,是導致企業出現用工荒的原因之一。此外,70後、80後就業時考慮的是穩定的就業環境及收入,而現

粵有料|月入可達四五萬這份外賣小哥收入報告,揭秘珠三角「招工難」端倪

春節過後佛山禪城舉行多場具有針對性的企業招聘會。

在的90後,考慮更多的是發展前景和提升空間。

張偉以前在工廠工作過。但因為感覺對自己未來的發展不是很好,選擇離開。用他的話說,「在廠里待很久才能熬成主管,又要待很久才能當經理,就是一直在熬資歷,也學不到什麼東西。「於是他選擇跳出來,「送外賣就比在工廠輕松嘍,沒有一件事情反復做嘍。」

粵有料|月入可達四五萬這份外賣小哥收入報告,揭秘珠三角「招工難」端倪

(網友觀點)

與他類似感受的還有尹明德,他告訴有料哥,不去工廠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在工廠上班要加班,「大家都加班你不加班就不大好。」

當「外賣小哥」並不輕松。張偉、尹明德都向有料哥「訴苦」:最痛苦的就是下雨天,下雨天單比較多,顧客又會催單。

粵有料|月入可達四五萬這份外賣小哥收入報告,揭秘珠三角「招工難」端倪

和工廠的工作相比,更自由的工作時間意味着他們有機會將更多時間用於對自己的「長期投資」。

根據《2018年外賣騎手群體研究報告》,」外賣小哥「還有兩個顯著的特點:更加熱愛學習將送外賣作為刷經驗值的方式,不再滿足於打工而是將創業作為目標。

根據報告,高達24%的騎手保持着學習閱讀的好習慣,工作之餘注重自我提高,積極學習行業知識、跑單經驗,打磨自己為夢想做好準備。

有料哥在街頭的隨機采訪中發現,大部分「外賣小哥」將創業列入長遠打算。

張偉的計畫就是先在送外賣的店里學習經驗,多點交際,積累一些人脈,等自己成長起來了,再另外開創一份事業。在廣州打工的尹明德,去年八月份開始加入「外賣小哥」,去年就打算今年開家快餐店,所以選擇送外賣積累一下經驗,不過開快餐店成本很大,這又讓他很猶豫。

其實分析外賣小哥報告後有料哥發現,這只是「招工難」現像一種體現,而背後折射出來的,更多是製造業升級轉型過程中,各類中小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和考驗。

工廠如何應對:機器換人難+升級慢,遭遇發展「斷層」

大約一年多前,有料哥跟隨某地政府部門到當地一家電子信息龍頭企業考察。在參觀完據說是全球領先的工業機器人之後,企業負責人提出了一個每年都說的需求:希望政府在吸引工人方面給予協助。

在受到「你們不是在發展工業機器人嗎?」的疑問之後,該負責人有些尷尬而不失禮貌地回應說,無論從成本還是技術角度,每個生產環節都用機器人,在目前還不現實。

無論從年產值數百億的產業規模還是探索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技術水平來看,該企業在珠三角製造業中都毫無疑問屬於骨幹,而即使這樣的企業也面臨機器人大規模普及前的企業招工難。

粵有料|月入可達四五萬這份外賣小哥收入報告,揭秘珠三角「招工難」端倪

2月9日,南方人才市場前來應聘的人擠滿了攤位,兩名女生正與招聘人員交談。南方日報記者張由瓊萬穩龍實習生劉喬楠攝影報導

對於中小傳統企業來說,這一問題更加嚴重。一方面,很多傳統工廠「機器換人」無法落地,產業尚未實現轉型,對重復機械的流水線工人依然有較大需求,另一方面,在待遇和工作環境又無法滿足應聘者的需求,經營困難的幾率也就成倍增加。

在鷺江村的便民信息張貼欄,密密麻麻張貼着製衣廠轉讓的廣告。在鷺江村某製衣廠的張老闆,他的工廠開了三四年,但覺得生存壓力越來越大。「鷺江村大大小小製衣廠很多,開了十幾年的有,一年的也有,但大家都感到壓力大,房租、物流、人工,處處要錢,招人也難,哪天撐不下去就關門咯。」

與此同時,隨着產業升級的加快,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在穩步增長。

惠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統計顯示,2019年的節後缺工數量約為3.5萬人,連續5年節後缺工量下降。花邊嶺廣場是該市經常舉行戶外招聘的地方,近日兩天內,500多家次企業來到現場提供了管理、技術、普工等空缺崗位信息1萬多個,對普工的需求相對下降,對技術人員的需求上升。

製造業升級、服務業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廣東發展的新特點。

根據省統計局數據,2018年全省第二產業增加值40695.15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52751.18億元,增長7.8%。三次產業結構為4.0:41.8:54.2,結構進一步優化。

在製造業領域,規模以上先進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56.4%;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9.5%,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31.5%。

數字對產業升級的表現很直觀,但數據背後隱藏的,卻是企業、工廠「招工難」的困局。在追求「機器換人」之後,換下來的人如何進行技能升級,也是一個亟待重視的問題。

【策劃】洋曉

【採寫】記者 王彪 實習生 潘培期

【出品】南方日報南方經濟智庫

【校對】馮志堅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