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經典旁軸

經典旁軸

新夜神-福倫達50 F1使用感受分享

夜神      不管哪個玩家,玩M口,對徠卡夜神系列多少有點期待,我也不例外。之前玩了多次朋友的夜神,但因為體積重量畫質和對焦等等原因始終沒有購買,想買的時候就拿來玩一下解解毒。這次福倫達發布了50 1.0後就一直很關注,作為一個福倫達的小粉又是一個標頭狂,不能錯過,因為貨少漲價等原因來的遲了點。開箱: △Nokton,50F1,大眼睛跟vm50 1.2很像 △矮胖身材,顯得屁股特別小 △後玉非常靠外,要注意保護    △光圈刻度和手動對焦標尺,對焦行程也友好,最近對焦距離0.9,轉接後可以對焦更近,更適合日常掛機拍攝    △自帶的遮光罩,顯得鏡頭更肥了,這個遮光罩金屬的,很容易磕出印子來,產地日本       △上機,有點大,不過比日系還是要和諧很多,畢竟F1,忍了,正好也不用鏡頭蓋了-------------------------測試樣照: 事先說明,因為大家關注的都是F1下表現如何,所以以下樣片基本都是F1的一: 銳度                      △大多數人擔心F1的焦內肉不肉,以上樣片都是RAW轉jpg的,直出的jpg更銳,實話說這個焦內是比原廠夜神更棒的,壓縮後會有影響,但在大顯示器和電視機上看非常棒,可以數毛,焦內中心銳度不輸現代日系頭,邊緣銳度有一定下降,轉接a1的時候邊緣還會再次下降,轉接z9表現略好一點點。同步我還拿福倫達50 1.2做了對比,焦內的表現夜神不輸這顆成名已久的標頭。當然,比起手上的AA標頭,還是有肉眼可見的差距。二:焦外                                           △買大光圈不看焦外那肯定不行的。上面測試場景基本涵蓋了日常絕大多數場景了,總的來說焦外還是挺不錯的,沒那麼硬,有旋焦。焦外光斑是老頭風格但不像徠卡夜神那樣特點鮮明一眼就能看出哪個頭。三:色散       △1.0光圈下紫邊綠邊都很明顯,拍攝的樣片里面基本上有一半多是需要手動去除的四:暗角    △最大光圈暗角比較明顯,縮到F4(圖2)還有,LR矯正文件里面也沒有這個頭,在接片的時候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五:星芒    △標頭雖然不吃星芒,可這畢竟是福倫達啊,必須測一下,爆的時間不長,f8爆了9秒,中規中矩吧,圖2直接F8懟就更不算出色,尤其是同步在比對著玩的還有哈蘇新頭,同一個場景高下立判六:色彩                         △整體來說,偏冷,沒有徠卡夜神那種暖暖的感覺,不算優缺點,屬於風格差異,色彩還是濃郁的風格,raw轉jpg下還是感覺到了一絲絲厚重             △關於弱光下的膚色,雖然還是有一點點偏,但確實已經達到我的預期了,前3張是M10後2張是轉接A1,都是raw轉jpg七:對焦 △有人會奇怪,你一個手動頭,聊什麼對焦,這個頭我還必須聊一下,不知道個體原因還是什麼,黃斑基本不可用,1.0的光圈下,較近的物體我沒有對焦成功過,所以所有樣片幾乎都是lv對焦的,甚至轉接a1的自動對焦都比黃斑靠譜很多很多,上面測試的照片所有A1拍的,都是用的自動對焦。另外,關於很多人爭論的M口鏡頭到底有月牙好用還是沒月牙好用,我的經驗和主觀喜好是這種體積偏大容易轉動對焦的鏡頭是不需要月牙的,但很多小頭手指頭挫動並不方便快捷的話,盡量還是有個月牙可以做到快速的用指頭撥動 △近距離即便是lv對焦也並不是那麼簡單,景深實在太淺了,這張焦點就 到了左眼,導致面部沒有那麼銳    △一旦到了一定的距離,那這個對焦就非常精準了,lv下沒有一張虛的       △還有好玩的,1.0光圈下也能估焦哦,在自己最熟悉的距離和焦段,估焦竟然成功率也不差       △在轉接A1的時候,冷知識是最近對焦距離近了,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虛化,但是不管在AFC還是AFS下,對焦都需要明顯的反差,這幾張圖都是廣域拍攝,你會發現對焦點基本都落到了中心區域反差最明顯的地方,而手動選擇其他對焦區域會有拉風箱的情況---------------------------------樣片: 人像部分基本上都是我老婆,就不發了,其他樣片盡數奉上,好與不好都是鏡頭的體現,大多數圖片是去了紫邊,有部分照片有簡單後期可以一眼看出來,都是供參考吧                                                                                                                               總結:       這是一顆非常優秀的大光圈標頭,市場用溢價去表達對福倫達的認可我覺得很合理。如果您不在乎他幾乎不可用的黃斑對焦和比較明顯的色散,這頭幾乎是標頭夜神的最佳選擇,我很少對福倫達有這麼高的評價,哪怕是我買了3顆的50apo也不行。但是,這頭的初衷是我想在室內和弱光下拍攝膠片,黃斑對焦的問題讓我在M7上拍了半卷後徹底放棄了(還沒拍完所以沒洗),所以,再香的鏡頭也要看合不合自己胃口,跟他告別應該是早晚的事,趁著熱愛與大家分享。來源:Chiphell

窮人撫摸Leica指南:M10 + TTArtisan 50mm F1.4

Leica一直是攝影愛好者們繞不過的經典品牌,幾乎每個攝影玩家都想得到一台M相機。 回想剛學攝影那段時光,覺得單反功能更強,所見即所得的單鏡頭反光取景比旁軸更加准確,撫摸著Nikon FM2那種沉甸甸的感覺比旁軸(可能是美能達什麼旁軸機器)不知高哪里去了,但實際當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Leica。隨著對攝影了解的深入(可能是第一次見到Leica相機之後),就越發覺得M相機的外觀設計如此低調奢華,小月牙撥來撥去的黃斑對焦如此優雅,還有Leica大師們凝固的那些經典瞬間也總是調撥著我的心弦。終於在數碼時代我從單反過渡到了旁軸: 1、Canon 5D3 :穩定、專業、畫質好、體積大(使用中) 2、Fuji X-pro2 :外觀好看、便攜、長焦優勢、畫質差(已出) 3、Leica M10 :外觀好看、便攜,畫質好、不能變焦(高頻使用中) X-pro是單反到旁軸的一個過渡器材,其實主要是因為買不起M,就先整個X-pro感受一下。當時的想像很美好,覺得可以體驗旁軸對焦取景,而實際體驗下來的結論是,即使使用手動鏡頭X-pro也不會擁有旁軸黃斑對焦的拍攝體驗,再加上C畫幅的渣畫質,所以當即決定,重金換機,來一台真正的M。 機身的選擇 當時可以選擇的機器大約有M9系列,大M系列,M10系列,以及新出的M11。考慮到早期機身的厚度和高感問題,再加上錢的問題,可選的器材貌似就只有M10了。於是2022年8月在海鮮市場剁手了M10銀色。 當時還有玩X-pro剩下的福倫達35mm 1.4 ii,其實也是之前給M提前准備的鏡頭,就先裝上用了。直到這貨裝在M機身上我發現它是如此有特點,於是很快就出掉了。並且在實際的拍照體驗中發現自己習慣使用的視角是50mm,於是重新做功課選購了50mm鏡頭。 X-pro2 + VM 35mm 1.4ii Leica M10 鏡頭的選擇 我一直覺得「性價比」在攝影中並不是個褒義詞,這會讓你做出錯誤的決定。對我來說,M鏡頭應該遵循以下順序進行選擇,就是列出目標產品,根據優先級逐級排除: 第一級:價格、我就是因為這一條排除LM的,哈哈哈 第二級:體積&顏值、這關繫到鏡頭會不會遮擋取景器、機身能不能平放在桌面上等等問題,Leica要的是拍攝時的紳士體驗,相機顏值不行,畫質再好都沒什麼意思 第三級:畫質、這里需要考慮的東西其實挺多,比如銳度、虛化、逆光表現等等 第四級:做工、強調一個撫摸感,我覺得福倫達大部分鏡頭都還不錯的,有些比Leica老鏡還好不少,只有的稍微差點 在旁軸系統里面,最先要確定的就是自己熟悉的焦段,因為它不像現代相機擁有特別高級的變焦鏡頭供你選擇。而我比較習慣的視角是50mm,再結合自己的需求:畫質好、大光圈、對焦扳手、外觀體積小、便宜。於是列出以下幾個選擇:ZM 50mm 1.5;VM 50mm 1.5 ii;TTArtisan 50mm 1.4。最終因為價格選擇了銘匠:海鮮市場,僅需1500元。 銘匠50mm 1.4的外形與11891還是有些神似的 銘匠50mm...

徠卡M9-P:摯愛不需多言

論壇里有不少關於M9/M9-P/ME的分享,但是我真的好愛這台相機,也鬥膽發個貼,作為注冊CHH之後的第一帖。M9系列相機作為一代經典,這里就不多介紹了,直接開始分享我與它的故事。緣起       我的第一台相機是佳能60D,上高中的時候拿來記錄生活。它加上18-200的套頭對我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大塊頭了,塞進書包就放不進多少書了,平時湊合著用。那時沒事喜歡盯著DXO的跑分看,在這種思維的引導下,總是想換尼康索尼,並且覺得用徠卡的是人傻錢多,花天價買一個不能自動對焦、傳感器參數拉垮的玩具實在無法理解。      然而, 用了兩年單反之後,它的體積和重量逐漸難以忍受,尋思著以後得換一個小相機。它既能更換鏡頭,又要有光學取景器(用了同學的微單覺得EVF太傷眼)。誒,這不就是旁軸嗎?好巧不巧,高三的時候看到無忌上有一個文章「2013【每天一張,靜靜講述】」。里面的照片用M9拍攝,大部分使用夜神0.95鏡頭,記錄者樓主在英國求學的日常。好傢伙,我一點進去就剎不住車,一口氣頭看到尾,被里面的照片毒得死去活來,還緩存下來放到手機里慢慢欣賞。M9的毒性已經開始侵蝕我的心靈。      那時候雖然沒有販子炒CCD,但在網上也不乏吹CCD的聲音,其論調就是CCD的低感純淨、扎實、油潤(不過好像沒有現在吹所謂膠片感的說法),結合著網上的圖片,我也跟著被洗腦。      M9搭載著屈指可數的全畫幅CCD,成了我的夢想之機。光被圖毒到還不夠,它還攻破了我的精神防線。畢竟當時還too young, too naive,不成熟的心智被一些如今看上去很扯的說法蠱惑,比如「黃斑對焦的快感不是自動對焦可以理解的」;「世界上只有兩種相機,一種是徠卡,一種是垃圾。」那時沒有加入攝影群,身邊沒有懂攝影的玩家指點,直接走入這條歧途。      於是在2016年大一的時候,購入了一台二手的M9-P,雖然回看當時選擇M9-P的邏輯覺得是胡鬧,但我不後悔。就事論事,它給我帶來了太多快樂。一、落差       M9-P/M9/ME的這塊CCD成的像很毒,倒也不能說隨手一拍就是德味。反過來,大部分場景其實難以激發它的潛力。況且它的顯示屏效果之差,咱就別期待能看著預覽去驚嘆它的色彩了。於是我拿M9-P到手拍的第一批照片,完全達不到預期。它寬容度確實低,高感幾乎不可用。DNG格式和JPG的色彩也有出入,想把DNG調到直出的毒性還得另費一番功夫;而直接用JPG的話彌補它寬容度和低光劣勢的空間則更為狹窄。一時無可適從。M9系列的機器成也CCD,敗也CCD。用了大概三四個月,它脫膜了。好在當時有免費換CCD的政策,就出了點郵費送修去。德國徠卡也一同更換了快門模組,貼心地塗了一下頂蓋刻字的白漆。於是它以全新的姿態回到了手里。二、磨合       前期使用階段中總是不乏鬧心的時候。但我卻沒想過把它出手。它的隨身性很棒,小巧的體積配合精緻的做工,確確實實讓我每天上課的時候帶著,下課趕場換教室的時候拍兩張。就算拍些爛照也罷。之於過程而言,是十足的享受。哈哈,純純的玩具。當然,我有時也琢磨著如何去契合它的秉性,和網上的那些「範本」靠攏。有一說一,端著它拍不出好照片,確實也只會反思自己。前一年,大部分照片都是JPG+DNG雙格式拍攝,在DNG上重度後期。漸漸的,等待自以為發現了它適合的場景,就基本玩它的直出。DNG也保存,但從未點開過。到現在都是這樣。三、深愛       2019年大三有幸得到CSC的資助,去英國交流了半年,恰好也是那個時候,我習慣了M9-P。它也用它「應有的模樣」來回報我,我總算是追到了曾經無忌上的那個夢。我想,每個玩家都有一台本命相機。它有它的獨到之處,它未必能適應全場景,但我們了解它的特長,適時發揮,加善利用。反過來,它也一定能激發出我們拍照的欲望。或者未必拍照,光是把玩就心滿意足。那麼我的本命相機,就是它,M9-P。      它記錄了我的本科時光,那個疫情前、我對未來心懷期冀和些許不安,在象牙塔里度過的流金歲月。那里有歡鬧的校舍,透亮的陽光,璀璨的星河,廣袤的天地。更重要的,是我真正實感著的心境。這一切,無不讓今天的我深刻懷念。其實在大二的時候我入了膠片坑,如今拍膠片多過數碼,但這M9-P,我會一直留藏。上圖!     ...

【美麗的東西不需太要強】Leica Summaron-M 28mm f/5.6 開箱+樣片

前言 徠卡M11到手不知不覺已半年有餘,目前手上除了一顆Summilux 50mm f/1.4 ASPH和一顆Summicron 28mm f/2 ASPH之外, 還有福倫達的那枚模仿鋼嘴制的35mm f/1.4。當初入手M11時(【從富士到徠卡】X-T4 照片分享 & 徠卡M11三鏡頭開箱 + 樣片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402636-1-1.html),首先根據順手的焦段選擇了50mm和28mm這兩顆科班出身血統純正的ASPH鏡頭。然而,哪怕徠卡機身+鏡頭的體積在全幅相機之中已算是最小的存在,將這兩顆鏡頭中的任何一個裝上機身後,無論如何都還是需要將相機裝入一個正統的相機包內或是通過肩帶掛在身上方才可以攜帶出行。而在某些較為隨意的情況下——比如出門逛街,我多數時候僅會在胸口背一個小巧的腰包,抑或是乾脆空著雙手。在這種情況下,我需要的只是一個接近口袋機的相機,而我恰恰又暫時不打算再買一台諸如富士X100v或理光GR之類的機子。在選擇福倫達這顆鏡頭的時候,我的一大願景便是可以將它與機身組合後一起塞入腰包甚至冬日的大衣口袋內。然而使用了一段時候後,這顆鏡頭在體積上並沒有很好地滿足我的需求。在過去的許多時刻,我都被迫意識到:若是將這顆鏡頭放入口袋或腰包內時顯得鼓大,而裝入相機包內則令人感慨「反正已經帶包了」——為了性能鏡頭再大些也是無妨的。這樣頻繁出現的感慨未免將這顆鏡頭放置在了一個較為尷尬的位置,於是乎它的出場率也自然變得越來越低起來。在將這枚福倫達出售之前,我把目光投向了它的替代品。彼時我的目標明確,那便是極致的體積和較高的顏值,至於這枚鏡頭的綜合素質則並不在優先考慮的范圍內。於是,徠卡這枚Summaron-M 28mm f/5.6鏡頭便自然而然地走入了我的視野內。第一次體驗這顆5.6最大光圈的鏡頭,是在紐約曼哈頓Soho區的徠卡旗艦店內。到手後的第一印象自然是它小巧的體積——小到拆裝都有些費勁。而後我走出店門隨手拍了幾張照片,大體還算滿意。吸引我的除了體積和顏值,還在於這顆鏡頭的成像顏色與福倫達的前任風格迥異,倒是和我手頭的另外兩顆ASPH鏡頭較為一致。購入 在經過了差不多半個月的價格觀察後,我終於在ebay bid上以一個相當優惠的價格入手了這枚48開頭的Summaron-M 28mm f/5.6。這個編號新得令人發指,甚至新於ebay在售多數香港寄出的全新水貨鏡頭。他的前任主人是洛杉磯地區一名暫時毫無名氣的藝術家,若干年前注冊了自己的藝術工作室賣些homemade的抽象畫作,同時還兼職洛杉磯地區的保險中介。他在美國本土購入這枚鏡頭,並只在某次旅行中使用了一回,除了鏡頭蓋打開後需吹走里邊零星幾條未燃燒的菸絲外,玻璃,機身,甚至金屬卡口處都毫無使用痕跡。收到這枚鏡頭的那日起,我便時不時在心里祝福這位藝術家有朝一日能像他的美國老鄉傑克遜.波洛克一般名滿天下。那時的我便可以拿出這枚鏡頭,賦予它美國著名抽象畫家遺物(大誤)的身份拍賣一番。每每想到這里,手上這枚小東西就更閃閃發亮了。開箱 以下是開箱照。鏡頭本身的特寫是M11機身搭配50mm 1.4 ASPH和徠卡近攝鏡直出,有機身出境的照片則是通過iPhone 13 pro拍攝。 內部植絨 裝機效果 樣片 以下是樣片。拍攝那日陽光甚好——這也是這枚鏡頭最喜歡的場景之一。所有照片都是搭配徠卡M11機身直出,只進行過必要裁剪,同時為滿足上傳需求進行了壓縮。大部分照片的光圈是5.6,少量是8左右,應該沒有使用過更小光圈。所有圖片都在同一天的一次郊遊內順便拍攝完成——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好好拍出些更拿得出手的作品。照片效果僅供參考。 至於夜景,能拍到便是知足 來源:Chiphell

徠卡SUMMILUX-M 35mm f/1.4 鋼嘴復刻版

前言 去年1月做了50 1.2復刻版的首發開箱,這1年里其實徠卡也出了很多新品但是我好像都沒入手,一方面同類型的鏡頭和機器都有了,還有一方面確實這些新品也不夠有吸引力(meiqian買)。但是最近看到新聞說要出復刻款鋼嘴,頓時來了興趣,畢竟在35焦段里,這只頭是炒得最高的,顏值和做工也是最好的。如果復刻成功的話,真的可以降低門檻,讓更多的玩家去體驗鋼嘴的魅力。說說購買經歷,這頭是20號正式發布的,我是21號晚上收到上海浦東太古里專賣店通知去取的,也算是國內第一批了,這里也再次感謝太古里店的銷售,一如既往的提供貼心的客戶服務。開箱正篇 首先丑話說在前頭,開箱純粹是個人分享,不是什麼專業評測,更多的是說出自己的使用感受,所以都比較主觀,如果有異議建議自己也發個開箱分享自己觀點,無需對非專業樣片挑刺。 配件給了2個遮光罩,一個是復刻老鋼嘴的款式,還有個是螺紋安裝到前口的款式,前者做工不錯,後者感覺跟的差不多,目測幾塊錢的成本,相信大部分人不會用這個。 鎖扣這里拍了個特寫,跟老款還是有明顯區別的,看著會薄些,不過鎖扣設計還是保留了下來,這點還是不錯的。之前復刻的35八枚玉就沒有鎖扣的設計,屬實很坑。 後圈帶6bit 裝上遮光罩 除了鏡頭開箱外,我還拍了些搭配各種機型的照片,畢竟買這個鏡頭對我來說最有吸引力的點就是鋼嘴的外觀,並且鋼嘴那麼火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搭配各類機器都挺好看的首先是搭配M10P 記者版 愛馬仕M7 LHSA 錘紋MP LHSA MP3 銀色 LHSA MP3 黑漆 試拍樣片及使用感受 用M10P試拍了3組,每組上方的是新鋼嘴,後者是原版鋼嘴,都是1.4光圈拍的註:圖片壓縮比較厲害,所以看著有點糊,成像素質對比是自己在電腦上放大對比看的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對比測試後直觀的感受是新老鋼嘴成像非常接近,銳度上新鋼嘴略微好些但是跟asph比肯定屬於比較肉的但是我覺得玩過八枚玉、老鋼嘴的應該都能接受。聖光缺陷依然存在但是對比老鋼嘴可能沒有那麼明顯(可以參考第三組),焦外和老鋼嘴幾乎一致,色調在機內白平衡都設置為日光後,新鋼嘴稍微偏暖些但是也很接近了,考慮到鍍膜顏色不同抗眩光能力也更強了所以還挺符合對比結果的。時間有限今天也是拉上幾個好友一起開箱測試的,討論後使用觀點也都差不多,這里我來分別列下新崗嘴的優缺點優點:1、全銅材質,外觀小巧,不帶遮光罩時安裝到機器上類似餅干頭,外觀顏值高,非常百搭2、保留了老鋼嘴的味道,定價刀法很精準,行貨29800的售價讓很多預算不夠又想體驗老鋼嘴的玩家降低了購買門檻(老鋼嘴目前非眼鏡版本已到15萬以上,眼鏡版也要6萬多)缺點:1、新鋼嘴做工跟其他鋁制鏡頭比做工有進步,但是跟老鋼嘴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特別是對焦和光圈環轉動的手感對比老鋼嘴確實有些不盡如意,要用文字形容就是廉價感,阻尼定位不夠精準2、1米的最近對焦距離是我覺得最難受的地方,雖然復刻老款也是一米但是很多鋼嘴玩家跟我一樣,如果用的話都會拿眼鏡版來使用,畢竟0.65的最近對焦距離實在是方便很多,別看差這點,近攝時散景焦外的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3、遮光罩安裝起來不如老款那麼方便,如果沒有用過老鋼嘴的玩家需要慢慢適應,這個遮光罩不是能直接扣上去的,需要扣一半再通過旋轉的方式才能將兩邊卡扣完全卡上,並且容易讓鏡頭外觀留下痕跡4、與老款遮光罩配件都不能通用,如果能通用真的是買遮光罩送鏡頭了 總結 時間比較短,所以以上的感受僅是買來一天的使用感受,並且是我自己關心的,更多關於鏡頭的評測可以看看網上其他大佬寫的。這里我也並沒有拿復刻鋼嘴與其他35焦段的鏡頭做對比,拿網上一句評測結論來說就是「新鋼嘴的成像素質被福倫達35 1.4二代完爆」,所以如果考慮更好的成像表現並且沒有那些徠卡品牌、外觀情懷的話,我並不太建議買它,副廠福倫達、蔡司、原廠徠卡35焦段asph、aa那些鏡頭成像素質都遠超新鋼嘴,但說徠卡刀法精準也是因為這個頭比去年的復刻夜神50mm  1.2成像還原度更高,定價更低,做工更好,對於想買老鏡頭又怕被坑、又怕買到高位的普通玩家來說又多了一個不錯的選擇。來源:Chiphell

撼動巨人的夜神,Voigtlaender 50 mm / 1:1 Nokton

前陣子花了幾個月的時間為大家開箱了Leicai的復刻初代夜神Noctilux-M 50 f/1.2 ASPH.詳見: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426313-1-1.html 箱呢,是開完了,鏡頭呢,還在繼續崩,已經崩到了將近3.5W的區間(99新二手),厚禮蟹...不過在開箱那隻鏡頭的期間,我突然發現到了又一隻50mm的大光圈鏡頭,來自福倫達的50 F1...雖說福倫達的50mm f/1.2早就已經通過自己的性價比擁有了絕對的擁護者,可如今國內行貨售價高達18800的新50mm f/1.0,當時看到的第一反應就是:要麼Voigtlaender傻了,要麼這頭很強...於是抱著疑惑的心情上網搜了下好傢伙,入吧... 這顆頭上市初期供不應求,一方面是因為相對而言的性價比,畢竟F/1光圈的魅力和F/1.2又是兩個世界的概念...理解一下,大光圈領域真的很卷,更別提50mm這個焦段本身已經夠卷了.所以聽說敢賣這個高價,必然是有點東西的,62mm的NV鏡尺寸,很好,是個大傢伙,最近對焦距離0.9m,比Leica近了0.1m,意義不大,重量嘛,確實484g不輕,和M11一套掛在脖子或者肩膀上,明顯的沉重感,不過相信沒人會拿這個頭當掛機頭吧? 到手後第一感受,這頭的焦內真的銳,畢竟我這陣子正好在用Leica復刻的50 f/1.2,相比那隻Voigtlaender的這顆是真的銳利. 那麼如果當f/1.0如此之大的光圈可以做到焦內銳的時候,拍人(貓)像的時候會是怎樣的結果呢?除了腦袋,其它都是虛的...這是必然的,因為光圈實在太大了,脖子開始必然虛,此外就是非室外的低亮度燈光下,這也是"夜神"名字的由來,看貓的眼球,其實已經有半圓了,但ISO,快門,等等,f/1.0所換來的低環境光下的優勢,一目瞭然. 再來看焦外,這也是人像頭很重要的氛圍感的奠基,總體而言這顆頭的焦外並沒有Leica 50 f/1.2那樣非常明顯的螺旋焦外,那是因為...Leica的 50 f/1.2的球形畸變嚴重,導致了焦外會有明顯的螺旋狀,氛圍感是有了,但畸變帶來的中心區域外凸的現象也很困擾. 本質上焦外依然奶油般的化開,非常舒服,非常自然,雖然不像Leica 50 f/1.2那樣有螺旋焦外營造別樣的氛圍,但畸變的可控性帶來的是確實全方位的勝出,當然我知道對比復刻老頭並不公平. 再來看看逆光下的表現,依然無可挑剔,活該Voigtlaender把這顆頭的定價放的如此之高,從光學素質上Leica的Noctilux都直呼"專業"... 所以到底什麼是"焦內銳焦外柔"?我覺得這張樣照很能說明問題,不管放大與否,都能輕松"數毛"的焦內和虛幻但並不雜亂的焦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題凸顯了,背景則襯托出了該襯托的氛圍感. 光斑的表現相比Leica f/1.2復刻規律性差了一些,但這是f/1.0,到了後面這點的光圈提升,嚴格意義上都不是一個級別的產品了,所以這顆頭其實叫板的是現售的Noctilux 50mm f/0.95,但那顆被我賣了很久了...真的除了光圈大其它太一般了... 說了那麼多我還沒說這顆鏡頭的顏色,必須要承認,這顆頭的顏色直出對比度好高,好高好高...好在數碼時代,後期對於顏色而言是最不成問題的問題,顏色的濃郁度異常高,這個高是相比了Leica的一種Summilux系列的高,很50AA的顏色非常接近. 這張是Voigtlaender 50 mm / 1:1 Nokton拍的. 這張是Leica Summilux-M 35/f1.4...

賓得 SMC Pentax-L 1:1.9 43mm Special – 限量

一直以來拍照都圍繞器材,喜新不厭舊玩得不亦樂乎。前段時間搬家逐一賣出,最早是用過即棄的,開心打包一一送走。逐漸賣到有點喜歡的,咬咬牙,盤算著將來再見的日子。最後剩下捨不得的,清點一番,並非限量稀有,而是那些想要記住的時刻,手邊碰巧是它們。萬萬不該出清庫存的時候又買了這支賓得43mm徠卡螺紋口(LTM)鏡頭,沒打完包又開始走街串巷,還特意找到噴水池拍了phillipreeve風格的色散測試照。如今在另一片大陸逼仄的民宿里,倒好時差整理照片,與其說喜歡這支鏡頭,不如說感謝借著試鏡拍了好多照片。 在徠卡口的限量鏡頭里,這支賓得43mm(下稱43L)不論是價格還是規格都算平易近人。而比起賓得K口的三隻所謂限量公主頭,43L倒是貨真價實的限量,總數2000支,2000年發布。細節如下: 其中1米的最近對焦距離雖然是LTM口常態,如今看來不太實用。徠卡自己家都在陸續推出0.7米以內的鏡頭,時代車輪滾滾。此外濾鏡尺寸也稍微特殊,買濾鏡的時候一度缺貨。重量方面接在M10上稍微頭重腳輕,隨便一放可能會點頭。體積上43L比50cron大比適馬45mm E口自動頭小,在M10上還算和諧。 作為LTM口鏡頭,這支43L可以在1米以外實現黃斑聯動——照道理應該是這樣,實際上前後換了3個LTM轉M口的轉接環,甚至在cameraquest買了全銅的貴價款,號稱福倫達後裔。結果還是裁了幾張烘焙紙墊在鏡頭和轉接環中間,這樣黃斑會在無限遠出稍微偏移,此外准確無誤。 之所以能有信心說准確無誤,得益於43L讓人驚喜的銳度。全開的43L跟50cron相差無幾,日常拍攝根據光線開f2.8或是f4提升合焦成功率,很快上手,表現穩定。實拍中43L某些方面跟50cron有點類似,雖然反差不如50cron,但合焦部分銳度很高,側逆光的時候甚至有幾分立體感。 焦外方面,光圈和焦距所限43L在中等距離虛化程度不高,不及50cron,但是焦外柔和畫面不刻意。最近對焦距離附近虛化足量,過度也討(我)喜。 顏色方面應該還是公主頭一貫風格,准確,輕巧,反差和飽和都很戳我。亮處不雜亂,暗處不沉重。有個詞叫unassuming,感覺非常貼切。 似乎跟賓得鏡有些奇妙的緣分,上一次回家已經是3年前,帶著一支77mm為家人拍了全家福,在外婆家門前在雨里在綠化帶邊退無可退,家人滿滿當當占滿畫框。這一次搬家前後帶著43L,紐約陽光明媚濕度爆表,心情煩悶。日久他鄉是故鄉。 鏡頭再貴再限量,仍有成百上千,來時的路有沒有辦法走兩遍。 來源:Chiphell

秀外慧中的七枚玉 Summicron 1:2/35 v4

偏愛35mm鏡頭的視角,一機一鏡的掃街、徘徊在不熟悉的街道,可能是消磨閒暇時光最愜意的方式,所以每個系統,第一個入的必然是35原來M系配有福倫達352 Ultron和蔡司ZM 352,糾結下一隻原廠的選擇...提起徠卡的35就必然繞不開summicron的各代,也必然繞不開第四代summicron 352 pre-ASPH作為最後一代不帶非球鏡片的352,鏡組含了7枚鏡片,業界就俗稱「七枚玉」,這是日本過來的藝名,在我們的江湖人稱「七妹」「秀外」 不管是被稱為「King of Bokeh」(散景之王)的光學表現也好,情懷加持也好,對我來講,可能最吸引人的是她的曼妙身材,搭配M機身簡直不能再契合E39的口徑,長度方面不算卡口,僅2.5cm(算上遮光罩也才3.5cm),重量不到200g。輕量化,加上小巧的體積,上手就愛不釋手。小體積帶來另一個好處是,在沒有遮光罩的情況下,幾乎不會對35框線有任何遮擋,這點也是我不喜歡m系配大鏡頭的原因。 七枚玉大致有三個版本:加產黑色、德產黑色和德產銀色。從1979年開始生產,直至1999年,總共生產了52,993枚。銀色由於全銅的筒身,價格較其他版本略高,這兩年漲幅驚人,作為理財產品,銀色貌似更合適。另外,加產版本的鏡頭銘文和德產也有所不同,鏡頭前沒有SN編號的,編號在光圈環側面。至於德產,最後期是全方字,可以通過光圈數字8、16予以甄別,大概是35X之後;業內有傳 368最後期的鍍膜也有所區別,這個沒查到相關資料,不置可否。收到的這枚編號是3457開頭,生產於1988年,當年生產了500枚。老鏡頭年數久遠,實用成色,光圈環和對焦環均有曠量,松垮再所難免,但還算順滑。其實徠卡M卡口的新鏡頭光圈環的手感也不是非常緊湊,手中50aa也好、summicron 50也好都是這個德性,相比較來說,ZM352的光圈環手感就緊湊得多...剛才說到的,甄別是否德產最後期,可以看標尺或者光圈數字的8、11、16,我這個並非全方字 七妹的遮光罩非常小巧,通過四個卡扣扣上,所以鏡頭上勢必會有磨損,要追求全新的話,只有沒有上過遮光罩才有可能... E39口徑... 鍍膜... 」慧中「 再說一些關於玄學的畫質,之前有個兄弟詳細寫了個文章,可參考https://www.chiphell.com/thread-2407662-1-1.html,文章里考據了為什麼會被成為「散景之王」的由來,其實這個稱謂或多或少有被誤解或者說誇大的成分。玩老鏡頭的,要和現代鏡頭比參數,那就毫無可玩性了;客觀來講,銳度方面,七妹的中心區域銳度是可以的;散景的話,些許雜亂,這也是老鏡頭的特色。某種程度上,那種不完美、缺陷美還有鏡頭背後的歷史感,反倒構成了對美的呈現和理解。七妹只是漸進式的那種虛化層次感做得不錯,多少給畫面的立體感增色不少;i50mm形容七妹是那種有空間感而不同於ASPH鏡頭直接的虛化感,有那麼一點道理。此外,F2-2.8下,四角黑邊還是比較明顯的,當然也可以作為一種氛圍來使用。對老頭而言,多說畫質類的表現,沒太多意義,玩嘛,就是圖個樂。這幾個月,七妹一直就是掛機的存在,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會是這樣。一些解毒樣張,機身M10-P,基本上是直出,大概一兩張稍微P了下,M10的風格比較清淡,大家隨便看輕拍 下個文章准備說一下最近剛入的m3,等拍完幾卷再說...來源:Chiphell

代碼11663 Leica M 35mm f1.4 SUMMILUX-ASPH

報型號就知道是什麼頭的鏡頭不多,11663是最知名的幾個。一直聽聞此頭優點很多,缺點很少,成片非常徠卡,值得為信仰充值。本人幾年前入了SUMMICRON-M 35mm F/2 ASPH,一直掛機,佛系隨拍,這頭很均衡,但每次看到11663樣片,對比之下總覺得稍顯平淡今年疫情後終於決定置換升級,到手試了試,試拍一眼感覺立體感強了很多,光圈開大立刻氛圍拉滿,錢花的值。另外感嘆一下徠卡頭的保值率不錯那就給很新的頭來一組,留個紀念 型號11663 廉價塑料遮光罩 不知道紅點獎的靈感是不是來自這里 半開光圈 46口徑 全開光圈 全閉合狀態下,很圓,做工還是不用擔心的 前後蓋都拿走,很喜歡這個視角 後玉伸出來一截 鍍膜的反射光也非常毒 隨手拍 據說是薛之謙住的地方 累的直喘氣的大金毛 總結來說,徠卡經典焦段的經典鏡頭,現在流通價格也不算貴,想一步到位體驗德味的推薦入手~感謝觀賞來源:Chiphell

愛到深沉-3隻福倫達50apo使用感受分享

        沒錯,確實是同一款鏡頭,但為什麼買3隻呢?因為我是器材黨,機身多又不想轉接,所以就有了3隻鏡頭,E口、M口和哈蘇(改)口。單純的只是卡口區別也不至於讓我如此折騰,雞賊的福倫達在E口和M口造型不同用料也不同,還有一隻Z口的沒有買,只能怪z9放了我次鴿子,哈哈。簡單開個箱:       △E口最便宜,用料最好,還多了遮光罩,這個遮光罩是通用的,被我經常用在M口的鏡頭上       △典型的福倫達外觀,連字體顏色都很復古,M口的是銀圈,有點兒違和。另外,新出的Z口是沒有超焦距景深表的哦。    △3個卡口,還是M卡口的好看一些,不過M口是沒有Exif電子信息的。     △迷人的三色標,M口做到前面去了,我個人是喜歡E口這種的,但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嘛    △葉片孔挺圓,後面有樣片可以看出星芒比較出色。都是10片8組的結構,但M口少了2片特殊鏡片,而且最近對焦距離也沒有E口友好    △m口略輕略小,僅有的優勢吧 △對比一下VM50 1.2,細長一點,VM也是一隻好頭,可惜M口好的標頭太多了,被很多人忽視低估了     △據說當時改口的一共就幾個,還是得感謝寧總,惋惜的是這只頭到今年四季度就要退出歷史舞台了 △45p兩次購買,但始終不夠愛,所以日常掛著的是50,只能期待新頭55了 △上機,雖然丑了點,但沒什麼違和感---------------------------------先說說比較少見的哈蘇改口吧: 本質跟轉接環多少差異,但是市面上轉接環一是沒有E口轉接的,二是轉接環本身也很一般    △第一個問題就是暗角,畢竟全畫幅鏡頭,暗角明顯的時候適當後期一下就問題不大了,4433的中畫幅還是經得起剪裁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哈蘇的電子快門太拉胯了,這個打掃的車子過來,我拍到第三張她停下來才沒有形變,運動的物體哪怕是走動的人也是,獅子邊上移動的車子變形嚴重只能切掉    △可以忽略不計的色散可以放心使用最大光圈       △這個最近對焦距離,在中畫幅里面還算是挺香了,F2的光圈在4433上面已經非常淺的景深了    △焦外光斑也是福倫達標頭風格    △哈蘇配apo,銳度總是不用擔心    △偶爾客串一下風光,也不沒有毛病          △哈蘇配福倫達,色彩也不用擔心,隨便選了紅橙黃綠4個顏色的raw轉jpg,還原的跟眼睛看到的非常像其他樣片就後面放一起了---------------------------------再來說說M口的 最早買這個頭想著平替50 2aa,就跟我買vm 50 1.2至尊平替50 1.2復刻類似,但平替壓根就不存在,挺不一樣的東西,何談平替。不過買入這些鏡頭也讓我認識到了這些鏡頭的原本的風采,福倫達就是福倫達,哪怕再便宜,也不需要做別人的影子。                   △VM版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減少2枚特殊鏡片帶來的差異,我找了幾張測試圖大家可以簡單參考下,無論色散,解析度、焦外還有大光比下的表現,其實看不出什麼差異來,我也很難找到M機能夠派的上用場的特殊場合能把這個差異給測出來,所以我無腦猜測下福倫達還是吃准了這一點所以做的「優化」,希望我下一台M11沒有什麼麼蛾子,到時候測一下6000萬像素下這頭的素質。另外,這頭還被我在膠片M機上用過,感覺還是挺好的,可惜的是我拍的時候是多鏡頭隨意更換的,沒有做記錄,所以不能嚴格區分哪張照片是哪個頭拍的,所以就不分享出來怕引起誤會,以後找機會單獨拍兩卷再分享。---------------------------------說說大家覺得最尷尬的E口版 明明索尼機器的最大優勢就是對焦犀利,怎麼福倫達盯著E口做手動呢。就我而言,這只頭在三隻里面用料最足,價格最低,掃街方便程度堪比fe55,而畫質又不輸 50gm, 顏色不輸50za,體積比501.8還小,搭配 A1顏值也過得去,索尼的FL濾鏡又跟這個頭賊搭,所以這頭值得經常拿出來撫摸把玩-下。                            △這是隨手拍的圖,通過LR套自帶FL濾鏡的效果,是不是有點兒那個味兒了,實際上直出jpg更德味。雖說主要是FL的原因,但這個頭用上後天然搭。所以這頭在索尼機身上掃街特別方便,當然,出色的畫質配合索尼拍拍風景也是遊刃有餘。--------------------------------這3個頭,陸陸續續陪了我這個器材黨這麼久,偶爾還是拿出來把玩一下,樣片不多,就當回憶吧,不區分了,大小3房都是真愛                                                                                        ---------------------------------寫在最後:      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喜歡的焦段,50無疑是我的最愛,但50定焦這個世界上少說幾百個頭,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找到一個完美無瑕的50,恰恰是這種不完美讓我還有折騰的動力。福倫達50apo在幾顆同階段發布的apo鏡頭里面素質並不算最高的,但小巧高素質對得起自己的身價也沒有丟三色標的臉,不管是作為徠卡原廠apo的平替還是作為索尼大黑粗的補充都是綽綽有餘,甚至很多把玩的時候原廠都會被冷落。     至於哈蘇改口,不過是圖一樂子,開心就好。或許,隨著新的xcd 55 2.5的發布,這顆改口頭也將退出歷史舞台,但帶給我的感動不比原廠45p少。這里得感謝哈蘇拉胯的電子快門和稀爛的手動對焦,沒有讓我沉迷此頭。     喜歡器材不需要理由,自己開心就好,享受折騰的樂趣吧。來源:Chiphell

溫柔透明的高速50mm:徠卡SUMMILUX-M 50mm F1.4 ASPH.主觀使用感受

先寫結論 我覺得徠卡SUMMILUX-M 50mm f/1.4 ASPH.是一顆所有喜歡50mm鏡頭的用戶都不能錯過的光學逸品。我認為好的地方 符合現代鏡頭標準的綜合銳度(所有距離都能保持肉眼可見的良好銳度) 既現代又經典的玄學描寫(溫柔、立體感、優美焦外、光暈) 逆光環境下也能保持高反差 使用手感和體驗(緊湊的體積、易攜帶、相對重量、黃銅鏡身) 內置遮光罩(方便) 我認為不好的地方 容易漏油(我前後購入過三顆,碰過一次) 綜合光學素質不如許多在產的微單用大光圈鏡頭 大光圈下極限邊緣的銳度一般 為了原生體驗此鏡頭而必須接受的特性 要體驗原生的畫質只能手動對焦 只有0.7米的最近對焦距離 把時間倒回2004年 - 彼時距離徠卡發布M8的2006還要早2年,更比發布M9的2009還要早5年。在這個徠卡還未有全畫幅數碼M系機身的年代,德國巨人欣然發布了球面SUMMILUX 50mm f/1.4的繼承者,也就是今天和各位分享的這支帶非球面鏡片的50mm Summilux。 黑色貨號11891和銀色貨號11892的50mm Summilux是徠卡目前為止最新的M卡口F1.4光圈的50mm鏡頭,在我的認知里也是現行版(非限量版、非復刻版)徠卡M鏡頭中唯一一支使用黃銅製成的鏡頭。黃銅鏡身帶來的不只是沉甸甸的重量感,同時也代表著這顆鏡頭在經過長期使用之後會出現舊化露銅的情況。相信這個特點也是很多人買徠卡的時候會特別關注的一點。 按照目前的行情,中國的同胞們在二手市場能在2萬以下的價格順利拿下品相漂亮、配件齊全的50mm Summilux。這個價格大約是APO-SUMMICRON-M 50mm F2.0 ASPH.的1/2,也相當於NOCTILUX-M 50MM F1.2復刻版的2/5。對我來說它找到了徠卡原廠鏡頭價位中一個很合適的價格平衡點,值得買M系機身的用戶們作為第一顆鏡頭入手。 外觀 / 做工 (讓太太手持M10-P的組合是這種感覺) 這是我認為外觀最對我胃口的量產高速50mm鏡頭。從無論是黃銅的銀色版還是普通的黑色版都很有分量,不會有塑料感,和我以往用的微單鏡頭有較明顯的區別。遮光罩能夠內置的設計還是比較討喜的,想用的時候隨時能拉出來,不想用的時候可以收縮,不必另外再把遮光罩放包里。 我總共入手過三顆SUMMILUX-M 50mm f/1.4 ASPH.(都是二手淘的,兩顆黑色,一顆銀色),其中一顆黑色有比較明顯的漏油情況。雖然沒有發現這對於拍攝有產生太大的問題,但從做工上來說買家還是可以多注意一下。 使用手感 從個人主觀的標準上來說,現行版50mm Summilux在徠卡M9/M9-P和M10/M10-P上都不會頭重腳輕。如果在機身上裝載指柄和皮套,手感更會提升。我用過的三顆對焦手感都因為使用程度的不同有所區別。當然啦,只要上油保養過,手感都不會是什麼問題,而且外對焦的光學設計也沒有給我帶來太多的困擾。 我很喜歡用有月牙扳手設計的鏡頭。保養過的50mm...

測試版 復刻Cook 庫克 SPⅡ 50MM F2的不成熟體驗

     2022年,廣場舞大媽們已經可以用手機把自己拍清楚,P荷花上發一條短視頻,這是達蓋爾,梅里愛,甚至是摩托羅拉也未曾想到的盛世,到了相機這邊,拍清楚一張照片更已不是難事,廠里給配了自動對焦,自動追焦,哪怕心率不齊帕金森,還有N軸防抖幫你穩住, 4k,8k ,人眼極限,能滿上滿上,能超越超越,最後哪怕你沒有經過最基礎的美學訓練,守著最後一關的自動構圖還能再次拉近你跟大師的距離…     這樣高度自動化的速成『作品』讓人不禁懷疑,到底是自己按下快門定格的畫面,還是科技幫忙決定了瞬間...         這些是對著櫃子里那台半個月沒開機的 a7m4說的,也是我更喜歡用徠卡M的原因,盡管如今的M已經高度數位化,但至少可以讓節奏慢下來,至少可以用那麼幾張模糊的抖動的影像,證明人的存在…相信這也是一部分人選擇手動相機甚至膠片相機的原因,而另一幫更追求特立獨行的人,喜歡找一些生僻的甚至是電影鏡頭掛相機上用,那些年代感,光學缺陷,油畫也好,水彩也罷,是他們對時光的理解和偏好。     今天要玩的是光影鏡頭實驗室的Cook 庫克 SPⅡ 50MM F2, 一支復刻 1920 年代Cooke Speed Panchro的鏡頭,我能查到的最多的資料就是貴…物以稀為貴的貴…至於 Cook 的光學沉澱,發展史,可以聊的話題太多,我非這方面專家就不班門弄斧了,鏡頭目前也屬於測樣的初期,還未正式投產,幾天時間的接觸,囫圇吞棗,簡單談談感受…     之前上手過一支大佬的刀梅3寸,過程可以說跌宕起伏,由於年代和改口的關系,鏡頭看上去非常老舊和殘破,車床的痕跡也歷歷在目,完全不會有把玩的欲望,耐著興致上機,一張入魂,瞬間折服,那種油畫感豈是普通現代鏡頭所能表達,好在賢者時間尚未退散,聽到價格就立馬清醒,油畫嘛,沒錢,咱就拿著畫筆去畫咯,慢就慢一點,省十幾個 W 呢…當然,買不起,是我的問題,也正是那次經歷,讓我很能理解喜歡電影鏡頭的人群,知道他們被觸碰到的點,而這次實驗室復刻的庫克,在我看來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忍受老鏡頭的殘舊,還能最大可能性的一嘗老電影鏡頭的味道,淺拍幾張,味不味道,犀不犀利的,這盤好菜肯定會有人喜歡,下一站去到另外一位群友手里,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進度,出貨後應該能在各電商平台買到…上機圖,測試版諜照,僅供參考,罩子是隨便找的一支八元鋁合金,實驗室的出片還是值的信賴,最終定版的顏值應該沒毛病。 M9的樣片全部是...

世界首款35mm F2伸縮鏡頭的不成熟體驗

     今天這個故事緣起自上世紀二十年代,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925年的德國,那一年徠卡Ia 型35mm 相機上市銷售, 作為世界上第一台成功商業化的35mm 相機,徠卡除了因此聞名於世界,還奠定了後世無數35mm相機的規格制式。網圖 侵刪      當年原型機用的鏡頭很直白,就叫 Anastigmat 規格為50mm F3.5是一枚可以伸縮的鏡頭,不久改名為 Elmar50mm/3.5,後來同一位設計師還做了 Elmar 35mm/3.5,因為用料一流,外觀漂亮,工藝復雜,不管是拍攝和把玩,都直擊愛好者的心髒,直到接近百年後的今天,仍舊有很多攝影師在使用,津津樂道的除了它優良的成像素質,性感小巧的身段,更多的則是其折疊縮頭這種優雅的表達式,可見小巧精緻的特性並非後天所成,而是刻在徠卡骨子里的基因,寫到這里突然覺得很好笑,因為徠卡 Elmar50伸縮頭的結構關系,元老級的江湖地位,很多愛好者根據其外觀的模樣戲稱之為徠卡骨頭……     接下來,請允許我時光荏苒一下,來到1958年,也就是 Elmar50 停止生產的兩年後,徠卡發售了 Summicron 35mm F2 ,作為徠卡35mm F2的首版鏡頭,因為其小巧的外觀,不俗的素質,以及6組8片的結構被日本人愛稱為八枚玉,能有文藝范諢號的徠卡鏡頭反應到市場,自然是眾星捧月,這只生產了38450枚又不可再生的鏡頭,理所當然的成為商人和藏家的目標,炒成天價似乎已無可逆轉,普通的徠卡用戶很難說簡簡單單的一親芳澤,而非徠卡用戶看到35mm f2這種規格賣到三五萬,也對徠卡用戶的智商捉急,這種尷尬的情況並沒有持續太久,去年我們迎來了中國制的復刻版八枚玉,成就這莊美事的是一家叫光影鏡頭實驗室的中國公司,主理人姓周,喜聞樂見的常規操作,大家也給鏡頭賦予了愛稱…周八枚,當然,復刻只是第一步,之後這枚鏡頭還在眾多愛好者的倡議下有了各式各樣的形態,除了傳統的黑銀兩色,還有裸銅,時光版,狩獵版,皓雪白,鈦合金,布列松等等一堆類徠氏的版本,而為這一切所付出的代價還不需要像原廠或者第三方後制塗裝那麼多,一時間滿足了許多骨灰級發燒友的『鏡欲』...

第一台數位相機 20200+11663

說來也奇怪,入坑攝影是從寶麗來開始的,從SX70到100,250,180,110B,玩的過程中也學會了修理小故障和改鏡頭後背,然後平時只是手機拍一拍,連一台數位相機都沒用過。兩個月前入了M11(取景比SX70、110B舒服好多!),配了11663和11602兩顆頭,暫時用11663拍了一些照片(11602太重了還一次沒用過)。 來源:Chiphell

時隔半個世紀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依舊使人感動…

這是一顆誕生於**年的鏡頭,本來我是完全不知道這顆頭的存在的,畢竟離我太過遙遠...但在2021年得知Leica將會復刻這顆半個世紀之前僅量產了1757枚的Noctilux系列元祖鏡頭之後,我在第一時間沖到了新天地的Leica專櫃,付了定金,希望能有機會第一時間買到...結果嘛,大家都知道的,怎麼可能輪得到...後來定金退了也就慢慢等了,因為我發現,這顆頭的行情居然是崩的,且...一直崩...正所謂"買漲不買跌"的心態,越是沒人買就越是崩的厲害,最終SH疫情期間跌到了4W出頭,哇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甚至還很厚顏無恥地問了個做水貨的商家"這頭會跌到3開頭麼?到了我就買...",好在,並沒有被拉黑...其實這顆頭的行情我一直都在WB時不時地發一下,也是因為我真的很想擁有這顆鏡頭,直到最後SH解封,我終於在耐心等待了一年多之後圓夢了. PS,疫情期間我是"滅了M系統門"的,結果...入了一台CCD的M-E不說,鏡頭就出了一枚...其它全都不捨得,最後M10-P成功出手於是就換了最新的M11. 50/1.2上手的手感,太棒了...這是我喜歡的Leica鏡頭的風格,沒有月牙的對焦環扣,寬大的手擰對焦環,亞光的黑色漆面,一切都像極了我最早入M系統坑時候的第一顆鏡頭APO-Summicron-M 50mm f/2 ASPH. Lens (Black-Chrome Edition),甚至是遮光罩都極為相似.重量上50/1.2會微微重一些,這個重量和機身一起所帶來的壓力嘛,對脖子和肩部而言都是明顯感受得到的,但好在短小,便攜性依然沒的說,只是1m的最近對焦距離會有人拿這個頭掛機麼?應該沒有吧? 第一次帶著這顆頭出門是搭配了M-E,最後一代CCD的M系統,當時拍完一導出,我就塔瑪的...吃精了... 當時看到這由於魚鱗一般的光斑,以及鏡頭郊外那顯而易見的螺旋焦外,放大了就能顯而易見我在說什麼了. 同時因為是M-E的緣故,CCD給予了如今CMOS無法媲美的色彩油膩感,照片雖有後期,但別質疑,我很清楚一樣的CMOS出片一樣的後期是達不到這種結果的. 真心喜歡Leica的M系統,強烈建議大家去嘗試玩一下感受一下CCD的出片,留不留的住再說,但沒有感受過CCD的M,那就跟沒有開過NA引擎的911一樣,無法從產品深處去理解能成為經典能有今時今日地位的真正實力. 老M機身的黃斑對焦本來就不如新機身那麼清晰,加上這顆50/1.2的對焦環齒比真的...很疏...於是每每你覺得對上了吧...但其實並沒有...總之這個對焦的效率成功率吧...很迷,至今我都還沒完全適應,就比如這張,以為對上了...但其實並沒有... 好了,CCD的M樣照不能放太多,太毒...怕大家吃不消,換回到M10-P上,是不是立馬"數碼"味了?哇哈哈哈哈哈哈... 老的東西,不管什麼東西,我發現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優缺點都很明顯,老鏡頭,老車,就是醬紫,不像現在新產品,這好那好什麼都要好,可你什麼都好了那你的獨特性呢?換言之,班級里人人都是優等生的話,我又怎麼區分孩紙之間的特色呢? 所以50/1.2就是這樣的,焦內很肉,肉到你以為壓根沒對上焦的那種肉...焦外色散控制的並不好,紫邊嚴重到可以當紫色渲染色來承托主題...但好在數碼時代可以後期,缺點的"掩蓋"並不是門檻很高,而優點嘛,或者說屬於這顆頭的特色,最開始其實已經提到過了,如今的新頭給不了,我有Noctilux的0.95和1.25,也玩過朋友此前的1.0,唯獨這顆50/1.2,特點台明顯了,一眼就能從樣照看出是它. 然後就是畸變,依然由於悲劇,哪怕這是一顆50mm焦段的鏡頭,所以很多現在新鏡頭通過技術解決了的所謂"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讓新鏡頭一味地清晰,但卻沒有靈魂,那什麼是鏡頭的靈魂呢?emmmm,退一萬步說,好歹別和手機相機拍出來或者算法算出來的是一個結果吧? 50mm這個焦段絕對是Leica最的最好的焦段,雖然我知道35mm和50mm有著兩種不同的擁護者,而我妥妥的50mm玩家,在50mm這個焦段上哪怕是綜合實力一點都不差的50/1.4都沒有了一席之地...(這里說的很主觀,因為我曾經買過這顆鏡頭但沒留多久就出掉了),要知道那可是Summilux系列啊... 但畢竟50有雙A,50有老夜神0.95,50還有如今復刻半個世紀的1.2,因此...50mm這個焦段對於Leica而言簡直是塔瑪的...百花齊放...所以就算你是個35mm黨...我就不信Leica的50mm焦段你能真的做到無感. M系統對我而言是出門旅遊目前為止的最佳選擇,但因為疫情...旅遊...從何談起...這就讓我有了滅M的念頭,好在M11拯救了我,有了機身底部的Tpye-C和更為優秀的螢幕,M11的競爭重回數碼主流水平.PS,下面這人就是當初拉我進M坑的人,但用他的話說,"你帶我進的坑還少麼?",挺好的,家和萬事興. 從健身房的照片開始就是M11機身所拍攝的樣照了,雖然M系統我並不覺得需要高像素,但新CMOS所帶來的"DNG"後期調整空間更大了,至於有人說"數碼味也更重了",這點嘛,和CCD比都大差不差,後期起來有個屁的關系. 咸魚上有著大量玩家在出50/1.2,很奇怪,不知道他們對這顆鏡頭的預期是什麼,對這顆鏡頭失望所以出手的原因又是什麼,在我看來"今時今日我們還能買到如今優秀的老頭新裝的玩具麼?",沒有的... 任何一個原本普通的場景,因為螺旋的焦外變得不同,因為魚鱗的光斑變得不同,這樣那樣的不同使得這顆鏡頭擁有如此不同的獨特性,另外我還堅信,現在4W出頭一點點就是這顆鏡頭的底價了,不會再跌了,當然再跌的話...我再買一顆,收著,不用,藏一顆用一顆. 但依然要明白,這顆頭的局限性很大,首先50mm焦段室內很難吃開,其次最短距離1m,外加焦外的肉和嚴重的紫邊,不後期這兩點也一樣無法避免,但擺正心態,只要你喜歡這顆頭的特點,那就入吧,不會後悔的. F1.2的光圈可以讓任何掛這台鏡頭的M機身時刻保持較低的ISO,這一點可能新M機身並不需要太多擔憂,但假設你今天掛著出門的是最後一代CCD的M機身,你就能理解更大的光圈對於更快的快門以及更低的ISO最終影響出片的成像率的影響了. 目前為止這顆頭最大的詬病還是肉,焦內的肉是但凡用過都會直搖頭的那種肉,而對於人像鏡頭而言,誰都希望焦內焦外有著"焦內刀銳 焦外奶化"的表現,這個層面,這個頭,很難給你這種表現. 其它樣照. Noctilux系列本質上都是人像頭,因此哪怕是最短的1M對焦距離只要是人像,問題不大,實際上那時候的Leica老頭別說60年代,哪怕到了90年代,很多依然都是1M的最短對焦距離,時隔今日,Noctilux的最新75 f/1.25才是0.85m,而50 f/0.95則依然還是1M起步. 我必須要說的是,在我用過的Noctilux系列產品,除了最新的75 f/1.25之外,其它那幾個50mm焦段的,是真的...一個比一個肉...慢著,這話不對,因為我是從最新的反推用到最老的,那就是...一個都比沒一個更強...瞧瞧糯米這張明明對上焦的樣片..."對上了麼?對上了吧...對上了?感覺沒對上?",看這頭的照片真的是反反復復在靈魂拷問自己"到底這張塔瑪的合焦了沒?",塔瑪的...誰知道呢...管它呢...反正,焦內真的是不銳的,至於Noctilux 75 f/1.25,這個頭回頭不是倒一杯酒,而是開一瓶的酒,慢慢地...跟大家說道,確實,玩多了你就能理解,那是Leica的技術結晶,是犧牲了實用性換來的炫技產物,絕對的自我總結,好了不說了,留到下次一定. 期間我還嘗試用X1D2通過轉接環來最大程度地感受這顆頭的魅力所在,emmmm,這張弟弟吃雪糕的圖焦外是滿分的答卷了,在這個攝影器材如此同質化的年代里,還有什麼比一顆能讓人一眼印象深刻的鏡頭所賦予的魅力更有價值的呢? 事實證明換到X1D2的機身之後,這顆頭的焦內依然...."很柔和地和焦外無縫過度",銳利這種事情,在60年代,大概就是這種水平吧... 因為是復刻品,雖然我認為玻璃的打磨和鍍膜不可能做到當年老鏡頭完全相同的水準,並且我依然堅信新鏡頭哪怕是復刻品針對數碼機身的優化必然存在,所以主要復刻的,基本上就是外形,用料,以及內部結構(玻璃的排列)等這些細節,大致上老版本的特性都會保留,加上有鏡頭信息以及對於數碼機身的優化,挺好的,何必再要去追求那剩下的用來"講故事"的情懷溢價呢? 這顆頭反反復復在我使用的過程當中,有驚喜,有失望,對焦對上了,又是沒對上...但當對的場合,拍關於人像的主題,Noctilux這個系列是真的,不會讓你失望. 那碩大的光斑,以及f/1.2帶來足夠虛幻的背景,對於人像的氛圍烘托完全不輸給後來的任何一代夜神. Leica的老鏡頭因為光學素質不如新鏡頭優秀,因此老鏡頭不夠優秀的那部分確實,形成了其獨有的魅力所在,不追求解析力,不追求動態表現,這樣的老鏡頭是你看一眼就能認出的風格,但絕大多數的現代主流攝影愛好者們並不追求這一份,不,應該說是獨一份的魅力. 所以Noctilux這個系列在越來越優秀,但也在越來越失去自己的獨特性,同時,最重要的一點,真的是在越來越重,越來越大,越來越不想帶出門...反而第一代50 f/1.2,確實拿著很舒服. 狗屎運對的時間去了對的地方帶上了對的器材,結果就是出的片讓我自己都驚訝到了. 今天破天荒的帶著這顆50 f/1.2按了300多次快門,首先它依然對焦好難...其次是它其實重量還可以完全能接受,最後就是如果你拍人像,就算是第一代的Noctilux也不會讓你失望. 也許大家不能理解什麼是人像的氛圍感,來來來,對比一下,這是M11+50 f/1.2的出片. 這是X1D2+80 f/1.9的出片,一對比相信大家就能理解氛圍感了. 這顆頭的重量為405g,我知道這個重量相比徠卡經典的35或者50 f/1.4來說不輕,但當你再去對比整個Noctilux系列的新品,405g又絕對是你能接受的重量,哪怕配合最新的M11,掛在身上或者脖子上的重量感受只能說,比Summilux的50 f/1.4重那麼一些大那麼一圈吧,依然是我能接受能帶著出門哪怕旅遊的體積和重量. 除了重量體積和造型依然是M系統用起來是否順手的關鍵因此,因為當你如果用慣了日系的微單,配的那種大光圈的鏡頭,實際上端在手里是頭重腳輕的,操控感並不好,像極了汽車發動機在前懸之前伸出來多少就會影響車頭指向和反應的現象. 因此第一次用上M系列的機身搭配比如說經典的Summilux 35 f/1.4的時候,這個從日系轉換到M系統的瞬間,握感和對焦+按下快門的那一刻,確實,體驗是完完全全的不同,回想起來,有黃斑對焦的右足無措,有合焦失敗的廢片失落,但更多的,是感嘆M系統居然可以把一台全副相機的握感做的那麼出色,真的是隨心所欲指那打那,掛和斜背在身上也不會覺得明顯搖晃,這點對於出門旅遊長時間背/掛在身上非常重要. 所以這點上,50 f/1.2是絕對合格的,是絕對符合一台M系統搭配一顆"正常"的M鏡頭的標準范圍內的,而目前在售的Noctilux系列里,至少我覺得只有這顆50 f/1.2是在及格線內的,其它那幾個...我都買過,50 f/1.9已經被我出掉了...而75...

幾百塊的旁軸也很香~~~Yashica electro 35 GT

好吧~~~這是我入站多年發的第一貼~~~~原來新人發帖~~有字數限制啊~~前些日子剛剛解封~~~幾百塊入了一個二手的Yashica electro 35 GT~~~入手的原因主要是刷海鮮市場的時候發現了這台機子~~~~忽然想起大概30多年前,也就是我十來歲的時候吧~~~老爸給我一台Yashica 35的旁軸,跟他一摸一樣。拿到相機後去了家里邊上的襄陽公園,狂拍一卷~~~~回來心急火燎的就把膠片拿出來,對著窗口看了半天,怎麼什麼都沒有~~~~來源:Chiphell

徠卡Apo-Summicron 50mm f2 ASPH(50 2AA)開箱

老早就在覬覦這顆Apo-Summicron 50mm f2 ASPH也就是大家常說的50 2AA了。這只徠卡在2012年5月份的時間發布的鏡頭,我在整整發布了十年後才擁有了它,可真是久違了啊。 這只傳說中光學技術的巔峰之鏡,體積是如此小巧,但力量卻如此強大。摸起來真的不由得讓人感嘆它巧奪天工的氣質。一開始想要買黑色,想了想自己三台銀色機器,竟然沒有一個銀色鏡頭,算了,還是買銀色吧。但買了又後悔了,應該選擇黑色的,因為以後如果要是有黑色機身,特別是Monochrome只有黑色機身的情況下,黑身+銀頭的配置,真的不能忍啊。唉,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吧! 先上一張官方圖。 從他的結構來看就知道是一隻超級緊湊的鏡頭,怪不得Peter Karbe說把這麼一堆光學組件擠在這麼狹小的一個空間內,難度太大了,連一點多餘的空間都沒有了。無比強大的MTF曲線,看起來真的是比較恐怖的。 來,開始開箱!盒子都要比一般的徠卡鏡頭大好多。 金屬的鏡頭蓋,當然還贈送了一個黑色塑料卡扣鏡頭蓋,很多人以為贈送的是UV哈哈,因為那個獨立的包裝真的很像原廠UV的包裝,但其實是一個黑色的塑料鏡頭蓋。徠卡怎麼可能這麼大方,會贈送原廠UV?真是異想天開! 前玉、後玉都非常完美,燈光下看不膩。前玉是E39,真的很小巧,十年前的技術,這麼小巧的鏡頭竟然能做出f2 APO,那個技術的確是讓人佩服的!後玉四周都有消光漆,看起來做工真的是非常的精細。 裝在M11上看看也是挺漂亮的,銀色機身配銀色鏡頭比較亮騷的搭配。(反正黑身+銀頭不能忍) 看看我的大房夫人M240、二房姨太M9、三房姨太太M11 來,大房、二房、三房排個隊 來,三房姨太太們同桌開個席 最後來個三房M全家福, 不要打架,每天翻牌子,帶你們飛~~~~ 大房夫人:    M240+11663 (Summilux 35mm f1.4 ASPH. Black)二房姨太太: M9+11891(Summilux 50mm f1.4 ASPH. Black)三房姨太太:...

年輕人(?)的第一部徠卡,徠卡M10-P幽靈限量版 附樣張

大家好,本人不善言辭,也是第一次在CHIPHELL發帖,盡可能將自己的真實體驗分享給大家,後續也會編輯文章完善產品和配件的各項資料,望輕噴。先附上官網說明 該機器整體配色以暗白,灰色為主,正如同其大名「幽靈」一樣,背著出去不會搶你的風頭,但也騷得可以。入手後開始經典的配件環節 1.默認的背繩固定環容易磨損機身,故為其加配了一幅防磨墊。2.個人很喜歡指柄的手感,再三對比後還是選了原廠的指柄,統一性很強!3.選配快門的時候想到了自己的信仰,乾脆加附了十字架圖案,整體效果也符合預期。4.B+W的新款UV鏡擰在這個鏡頭上居然卡得遮光罩無法安裝,後來換了一款鈦金灰限量版可算是解決了,配色居然和幽靈蠻搭配的,LUCKY……最後附上出門三件套合影: ---------------------------------------------------------------------開始樣片環節,本人技術有限,各位湊合一看 ~FIN~起點很高大家好,本人不善言辭,也是第一次在CHIPHELL發帖,盡可能將自己的真實體驗分享給大家,後續也會編輯文章完善產品和配件的各項資料,望輕噴。先附上官網說明 該機器整體配色以暗白,灰色為主,正如同其大名「幽靈」一樣,背著出去不會搶你的風頭,但也騷得可以。入手後開始經典的配件環節 1.默認的背繩固定環容易磨損機身,故為其加配了一幅防磨墊。2.個人很喜歡指柄的手感,再三對比後還是選了原廠的指柄,統一性很強!3.選配快門的時候想到了自己的信仰,乾脆加附了十字架圖案,整體效果也符合預期。4.B+W的新款UV鏡擰在這個鏡頭上居然卡得遮光罩無法安裝,後來換了一款鈦金灰限量版可算是解決了,配色居然和幽靈蠻搭配的,LUCKY……最後附上出門三件套合影: ---------------------------------------------------------------------開始樣片環節,本人技術有限,各位湊合一看 ~FIN~ 強迫症小黑 發表於 2022-6-30 23:33 肩帶是原配的,小護墊是自己加的 臥槽臥槽臥槽!!!!我沒有注意看海報圖,原來銀色肩帶是原配! 我之前買過第三方,先入為主了,這個銀色真的渾然一體。加墊子必須的哈哈,強迫症都懂的來源:Chiph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