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作者 / 半張紙

編輯 / 思考姬

相比美國和日本動畫,我們對於俄羅斯動畫的了解恐怕不多,甚至很難說出一部眾所周知的代表作。

但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俄國卻有著足以與美國爭鋒、同時讓日本欽羨的動畫實力,對中國動畫的發展也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就不止一次表示,正是來自蘇聯的《冰雪女王》堅定了他創作動畫的決心。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而說到俄羅斯動畫,就不能不提製作了《冰雪女王》的聯盟動畫電影製片廠,正是這個歷史悠久的機構創造了俄羅斯動畫的輝煌。

聯盟動畫電影(俄語:Союзмультфильм)是位於俄羅斯莫斯科的一家動畫電影製片廠,成立於1936年6月10日。該製片廠曾是前蘇聯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動畫工作室,在其存續期間共拍攝了1530部影片!較為著名的作品有《小熊維尼》(Винни-Пух)、《鱷魚蓋納》(Крокодил Гена)、《切布拉什卡》(Чебурашка)、《兔子,等著瞧!》(Ну, погоди!)等。

蘇聯解體後,該製片廠轉為承包制。1999年重新收為國有。2004年俄羅斯政府將其拆分為兩家獨立的公司:負責市場和行政管理的聯盟動畫電影基金會(«Фильмофонд Киностудии «Союзмультфильм»)和負責創作的聯盟動畫電影工作室(«Творческо-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ое объединение «Киностудия «Союзмультфильм»)。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回顧聯盟動畫的歷史,就像穿越被厚重冰雪覆蓋的密林,讓人時而被輕盈的飛雪撩動,時而被凜冽的寒風刺痛。

但無論是靈動浪漫還是風刀霜劍,聯盟動畫的每一面都讓人肅然起敬。這一系列文章所要做的就是帶大家穿越密林,去領略聯盟動畫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風采。

旅程將分為三個階段:

  • 初創與戰爭(1930s~1940s);
  • 復產與變革(1950s~1960s);
  • 停滯與危機(1970s至今)。
  • 接下來,就讓我們循著聯盟動畫的軌跡,去聆聽歷史深處的呢喃,解讀動畫精靈的密語。

    一、前史

    十月革命勝利後,由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新政府對於電影在宣傳上的功能十分重視,一批二十歲出頭、熱情洋溢的年輕人在政府的號召下齊聚莫斯科,通過理論摸索和創作實驗,開創了影響世界電影的蒙太奇學派。

    與此同時,動畫方面的探索也在悄然進行,且和電影一樣,這一時期的動畫探索也帶有鮮明的政治宣傳色彩。比如鼎鼎大名的先鋒電影人吉加·維爾托夫在1924年製作的《蘇聯玩偶》(Советские игрушки),就是一部典型的政治宣傳動畫。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影片用簡明的繪畫語言對舊有的統治階級進行批判,生動演繹了十月革命後蘇聯改天換地的新氣象。

    不過對維爾托夫來說,動畫只是其豐富影像實驗中的小插曲,其更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電影眼睛」理論的踐行上。就在維爾托夫和他著名的「三人小組」(維爾托夫及其妻子斯維洛娃、兄弟考夫曼)憑借令人眼花繚亂的先鋒影像震驚世界的時候,另一個三人小組也在推動著俄羅斯動畫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這三個人就是尼古拉·科達泰夫(Николай Ходатаев)、澤農·科米薩連科(Зенон Комиссаренко)和尤里·默庫洛夫(Юрий Меркулов)。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1924年,三人在國家電影學院共同組織了蘇聯第一個動畫工作室。工作室在成立後不久,受政府雇用製作了一部名為《火焰中的中國》(Китай в огне)的動畫電影,以支持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該片不只是蘇聯的第一部動畫長片,也是世界最早的動畫長片之一。

    影片形式上採用了剪紙拼貼的手法(cutout animation),強烈體現出融合了先鋒派藝術和現代海報設計的建構主義特點,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動畫樣式。由於影片製作復雜,三人工作室還邀請了許多年輕的藝術家參與製作,包括科達泰夫的妹妹奧爾加·科達泰娃(Ольга Ходатаева),以及後來聲名赫赫的伊凡·伊萬諾夫-瓦諾*(Иван Иванов-Вано),布魯姆伯格姐妹(Валентина & Зинаида Брумберг)和弗拉基米爾·蘇特耶夫(Владимир Сутеев)。

    *伊萬·伊萬諾夫-瓦諾,蘇聯動畫片的奠基人之一。1923年畢業於Vkhutemas,1929年開始在國家電影技術局工作。自1939年起,他任教於VGIK(在1952年被授予教授職稱),曾教導保加利亞漫畫家托多爾瑟爾林·卡斯迪諾夫以及其他眾多動畫人,直至1987年。在1951年,成為ASIFA(國際動畫協會)的創始人及副主席。從1961年到1973年間獲得過無數電影獎項。1985年被授予蘇聯人民藝術家稱號。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正如動畫學者 Laura Pontieri 所總結的那樣:「蘇俄特殊的政治和歷史處境使其需要一種以宣傳為主的動畫,從而區別於構成美國動畫主流的娛樂卡通。如果說美國動畫來源於連環漫畫和雜耍表演,那麼大多數早期的蘇聯動畫就來源於政治宣言和諷刺小品,且主要都是針對成人觀眾的。」[1]

    不過也有面向兒童的作品。1928年,由科達泰夫兄妹及布魯姆伯格姐妹合作完成的《薩摩耶德男孩》(Самоедский мальчик)就是一部為兒童製作的動畫。影片用生動的敘事替代直白的說理,講述一位生活在北極的男孩擺脫原始荒蠻的生活方式,背井離鄉,來到列寧格勒學習馬克思主義,成為一名新時代蘇聯公民的故事。由此可見,在這一時期,即使是面向兒童的作品,也同樣直言不諱地表露出宣傳目的。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俄羅斯早期動畫的另一個特點是形式多樣,且常常帶有實驗性。創作者們或是嘗試不同的風格,或是嘗試技術的融合。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有米柯艾爾·柴克漢諾夫斯基(Михаил Цехановский)和亞歷山大·普圖什科(Александр Птушко)。

    身處列寧格勒的柴克漢諾夫斯基是早期在動畫中進行聲音探索的代表。在其充滿詩意的短片《郵件》(Почта, 1929)中,柴克漢諾夫斯基將形式豐富的畫面與音樂結合,通過令人眼花繚亂的剪輯形成極具先鋒性的視聽風格。該片在海外也得到了很高的贊譽,美國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甚至將它作為發人深省的動畫典範推薦給了沃爾特·迪斯尼。[2]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普圖什科則在偶動畫方面頗有建樹,自1927年加入莫斯科電影製片廠(Mosfilm)後,便一直致力於偶動畫技術的研發。他的《新格列佛游記》(Новый Гулливер, 1935)將真人實拍與偶動畫相結合,令二者的表演無縫銜接,展現出高超的工藝水平。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總的來講,在革命勝利後的最初階段,蘇俄動畫整體上以政治宣傳為目的,在風格樣式上進行了多元的探索。這一時期的創作者具有一定的實驗精神,願意嘗試動畫的不同可能。他們所身處的環境也給予他們相當的自由,允許他們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技法和形式。但這一情況在進入史達林時期後就發生了改變,其標志性事件就是聯盟動畫的成立。

    二、創立

    在1934年的蘇聯作家大會上,蘇共中央委員會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規定為蘇維埃藝術的官方標準。在新的美學方針之下,蘇聯動畫在形式上進行自由探索的時代結束了。

    1936年6月,聯盟動畫電影製片廠遵照國家藝術委員會電影和攝影工業總局的指示於莫斯科成立,將原本散布在多個製片廠和獨立工作室中的動畫人才集中起來,以便統一管理。製片廠在成立之初被定名為「Soyuzdetmultfilm」,其中的「det」取自於「detskii」,意為「兒童」,代表了製片廠的初衷,即為廣大的蘇聯兒童創作對他們有益的娛樂和教育作品。盡管製片廠在1937年更名時去掉了「det」這一部分,但為兒童創作的理念卻沒有改變。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除了明確動畫的創作目的,聯盟動畫還統一了創作方法。誠如迪士尼對其他國家的影響,米老鼠在蘇聯也掀起了熱潮。在1933年舉行的全聯盟喜劇大會上,「給我們一隻蘇聯米老鼠!」成為了振興蘇聯動畫的口號。[3]

    同年9月,電影和攝影工業總局委派維克托·斯米爾諾夫(Виктор Смирнов)前往好萊塢學習動畫技術,以期通過吸取海外經驗來實現製作蘇聯動畫長片的願望。回國後,斯米爾諾夫在政府的支持下於 1936 年成立了聯盟動畫電影製片廠,並通過這一機構來推行迪士尼和弗萊舍兄弟等美國工作室的技術和方法。被召集到聯盟動畫的創作者們必須重新接受培訓,學習和適應源自於美國的工業製作體系。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此外,1935年的首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也對迪士尼動畫在蘇聯的紮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三隻小豬》等作品的公開展映贏得了大眾的喜愛,也讓一部分創作者更加熱情和堅定地擁抱了迪士尼的方法。

    聯盟動畫的成立是對早期俄國動畫力量的一次大集結,先前提到的多位動畫先驅都在集結之列,包括伊萬諾夫-瓦諾,科達泰娃,布魯姆伯格姐妹,蘇特耶夫,普圖什科等。這些經驗豐富且各有所長的動畫人因為聯盟動畫而聚集到一起,有了更多交流與合作的機會;規模化的集體創作也讓他們不那麼勢單力薄,而是更有底氣與海外的競爭對手抗衡。

    除了收羅動畫界的元老,聯盟動畫也在吸納和培養新的人才,並按照流程化的標準來為新人們授課。對於這些新人來講,此前並沒有經歷過蘇聯動畫多元探索的階段,因而他們在聯盟動畫所受的教育成了奠定其動畫觀念的基石。俄國動畫界的「精神教父」費多爾·希特魯克(Фёдор Хитрук)就是當時的一位新人。他在回憶中寫道:「當時的規矩就是:照著迪士尼來做。」[4]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於是,在聯盟動畫最初的幾年里,大量以兒童觀眾為目標、帶有明顯美國商業動畫風格的作品被創作了出來,比如亞歷山大·伊萬諾夫( 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的《大眾最愛》(Любимец публики, 1937),德米特里·巴比琴科(Дмитрий Бабиченко)的《非洲很熱》(В Африке жарко, 1939)等等。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聯盟動畫的成立不僅是對蘇俄此前動畫力量的集結與統一,同時也是一次無法回頭的分道揚鑣。原本各有所長的動畫師們都一門心思地製作起賽璐珞動畫,但專業化的分工和流水線的模式並不能讓所有人都如魚得水,對美國動畫美學的一味推崇也讓一些人覺得削足適履。之前提到的動畫元老尼古拉·科達泰夫就在聯盟動畫創立之際,因為與官方理念的分歧而離開了動畫領域。

    這一情況持續到1930年代末。隨著戰前氣氛的日漸緊張,有責任感的動畫師不再滿足於只為兒童創作。同時,千篇一律的模仿也讓一些人產生了思變之心。這些都在呼喚更符合時局且更具俄國特色的動畫作品的出現。隨著二戰的爆發,聯盟動畫也進入到一個特殊的時期。

    三、戰爭

    聯盟動畫在戰前開始逐漸回歸到政治宣傳的傳統中。創作了《非洲很熱》的巴比琴科在30年代末,和列昂尼德·阿馬利克(Леонид Амальрик)、弗拉基米爾·波爾科夫尼科夫(Владимир Полковников)共同執導了政治宣傳動畫《勝利的建設路線》(Победный маршрут, 1939)。影片借用建構主義海報和諷刺漫畫的風格,將蘇聯共產黨比作一列疾馳的火車,帶領人民沿著工業化的道路完成一個又一個五年計劃,不斷擊垮資本主義的阻礙,奔向光明的未來。同年,由巴比琴科獨立執導的《戰爭編年史》(Боевые Страницы, 1939)也採用類似風格,回顧蘇聯軍隊英勇反擊各國侵略敵人的歷史。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衛國戰爭爆發後,電影工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阻礙。動畫人不是投入反法西斯的宣傳工作,就是投筆從戎走上前線。

    1941年10月,聯盟動畫的一些部門由莫斯科疏散到撒馬爾罕,少數人繼續留在莫斯科。但無論是留下還是轉移的,戰時的工作條件都極其艱難。可即便如此,滿懷愛國之情的動畫師們也依然在創作,並在戰爭期間完成了多部反法西斯作品,如《法西斯鐵蹄》(Не топтать фашистскому сапогу нашей Родины, 1941),《我們戰鬥,戰鬥,戰鬥!》(Били! Бьём! Будем бить!, 1941),《禿鷹》(Стервятники, 1941),《奇諾馬戲團》(Кино-Цирк, 1942),《他超越了》(Превзошёл, 1942)等等。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這些作品的慣用手法是用象徵和夸張的方式醜化軸心國的形象,比如把希特勒和納粹士兵直接描繪成青面獠牙的豬或形貌可憎的土狗,體型矮小,佝僂身軀。與之相對,同盟國的戰士則用相對寫實的方式來正面描繪,五官端正,身材高大。直觀的造型對比配上直白的文字解說,有時還輔以激昂的進行曲,簡單地表明敵我立場和戰鬥決心。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此外還有從後方支援的角度來進行宣傳的。比如拉米斯·布萊迪絲(Ламис Бредис)的《人人有責》(Одна из многих, 1943),就通過形象化的方式提出節約用電的主張,希望能把日常節省下的資源用於軍需生產。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戰爭時期也有專門為兒童創作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改編自俄國童話。科達泰娃的《狐狸,野兔和公雞》(Лиса, заяц и петух, 1942)講述一個壞狐狸鳩占鵲巢,搶了野兔的家,結果被野兔和公雞一同打敗的故事。

    她與伊萬諾夫-瓦諾合作完成的另一部作品《被偷走的太陽》(Краденое солнце, 1943)同樣以動物為主角,講述自私的鱷魚獨吞太陽,令森林陷入黑暗,最終被聯合起來的小動物共同擊敗的故事。

    在阿馬利克和波爾科夫尼科夫的《巴馬雷》(Бармале, 1941)中,主角雖然換成了人類(艾博利特醫生和兩位勇敢的少先隊員),但其核心任務卻還是幫助森林中的小動物擊退入侵家園的邪惡海盜。這些以兒童為對象的作品的共同點是都在講述聯合起來抵禦外敵的故事,其指涉現實的表意是不言而喻的。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除了動員共同抗敵,有的童話故事則被用來對敵人進行辛辣諷刺。比如由布萊迪絲和潘捷列蒙·薩佐諾夫(Пантелеймон Сазонов)執導的《大象和哈巴狗》(Слон и Моська, 1941),通過一隻自吹自擂的狗在面對大象時的原型畢露,嘲笑不自量力的人。

    與之類似的還有亞歷山大·伊萬諾夫和姆斯季斯拉夫·帕申科(Мстислав Пащенко)合作執導的《山雀》(Синица, 1944),講述一隻山雀向森林中的動物吹噓自己能燒干大海,結果貽笑大方的故事。這些作品都在借用寓言中的動物角色來嘲諷敵人充滿謊言的宣傳工作。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這里還要特別說一下柴克漢諾夫斯基。這位因《郵件》而在海外聞名的先鋒作者正是在戰爭期間來到撒馬爾罕,並加入聯盟動畫的。戰前,他一直在列寧格勒電影製片廠探索聲音技術與動畫的結合;同時也積極授課,培養動畫人才。然而,無情的戰火卻奪走了一切。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柴克漢諾夫斯基的許多同事和學生不是戰死,就是在飢荒中餓死。他自己盡管倖存下來,卻不得不目睹慘絕人寰的一切。戰火奪走的不只是生命,還有戰前積累的動畫素材和影片檔案。他在戰前傾注大量心血完成的《巴爾達的故事》(Сказка о попе и о работнике его Балде)由於風格過於先鋒而被當局束之高閣,然而這部作品還未能等到解禁之日,就在炮火中被毀去大半。昔日的努力灰飛煙滅,柴克漢諾夫斯基的身心都受到重創,也令他在戰後風格大變,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動畫之路。而這,都是後話了。

    蘇聯「聯盟動畫」簡史(上):初創與戰爭

    四、未完待續

    1943年,動畫人們重回莫斯科。隨著戰爭的結束,許多像柴克漢諾夫斯基一樣在戰爭中失去依託的動畫人加入到聯盟動畫的大家庭,同時,一批在戰前接受了電影教育卻未能來得及投身工作的學生也加入進來。新鮮血液的注入為製片廠的重建提供了活力,也預示著聯盟動畫即將開啟一個嶄新的時代。

    參考資料:

    [1] Laura Pontieri, Soviet Animation and the Thaw of the 1960s: Not Only for Children, John Libby Publishing Ltd., 2012: 6

    [2] Giannalberto Bendazzi, Animation: A World History. Vol. 1[M]. Boca Raton: CRC Press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6: 81

    [3] Laura Pontieri, Soviet Animation and The Thaw of the 1960s: Not Only for Children, 2012: 39

    [4] Giannalberto Bendazzi, Animation: A World History, Volumn I: Foundations-The Golden Age, 2015: 173

    [5] https://seance.ru/articles/tsehanovskyi-diary/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