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人類

Tag: 人類

科學家警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來臨,非玩笑!人類能否逃脫?

46億年前,太陽系剛剛形成不久,地球誕生了。你知道剛開始的地球是什麼樣的嗎?剛開始的地球上就有生物嗎?人類是一開始就在地球上的嗎?為什麼現在人類是地球之主了呢?其實最開始的地球並不是現如今這樣的,也不是生命星球,可是地球所處的位置得天獨厚,有著陽光和溫度的照顧。難道這樣地球生命的進化、演化之路就平坦了嗎?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人類的母親地球經歷的那些苦難,請感興趣的大家點讚、評論和關注。 相信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地球一共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咱們先來看看地球是如何經歷五次生物大滅絕的呢?每次生物大滅絕之後,地球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五次生物大滅絕 第一次大滅絕發生在奧陶紀的末期距如今已有4.4億年,這次大滅絕被稱為奧陶紀生物大滅絕。此次滅絕事件共導致了85%左右的物種滅絕。古生物學家認為導致此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全球氣候變冷,大冰川冷卻洋流和大氣環流。整個地球的溫度開始下降,使得冰川鎖住了水,海平面下降。 第二次大滅絕發生在距如今3.65億年前的泥盆紀晚期,被稱為泥盆紀大滅絕。那個時期陸地的面積開始不斷擴大,陸地生物也開始大量的出現並開始進化、發展,也是脊椎動物飛速發展的時期,爬行動物開始逐漸出現。而這次的滅絕事件也導致了地球上約70%的物種滅絕。 第三次大滅絕發生於距如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末期,被稱為二疊紀生物大滅絕,這是從古至今最嚴重的一次大滅絕。據不完全的統計,此次事件一共導致了生物科減少了52%,物種滅絕數量達到了90%以上。雖然第三次生物大滅絕十分嚴重,差點讓地球所有生物全部滅絕,但有災難就會有轉機,第三次大滅絕過去後就迎來了爬行動物的春天,一種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的龐然大物出現了——恐龍。 第四次生物大滅絕發生於2.08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又稱之為三疊紀生物大滅絕,這一次的滅絕規模相對其餘幾次較小,只有25%的物種瀕臨滅絕,主要是海洋生物。 第五次生物大滅絕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發生於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而就是這次大滅絕造成了統治地球1.6億年的恐龍全軍覆沒,其餘還要80%左右的物種滅絕。據專家表述,白堊紀末期,一場或多場流星雨導致全球生態系統崩潰,全球氣溫開始急劇下降,由於天氣陰冷植物無法從太陽中獲得能量,海洋藻類和陸地森林逐漸死亡,食物鏈收到破壞破壞,許多生物死於飢餓,其中也包括恐龍。 白堊紀生物大滅絕後,恐龍的統治時代正式滅亡,而恐龍的沒落也為哺乳動物和人類的出現打開了大門,從此哺乳動物迎來了巨大的發展,人類的原始生命也開始出現了。 為什麼很多專家都在說如今我們正在處於大滅絕中呢? 去年六月份,BBC發佈了一篇名為「地球面臨第六次大滅絕,危及人類生存文明延續」的報導。在報導中揭露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恐怖數據:從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物種滅絕的速度比自然淘汰的速度快了將近100倍;全世界每天就有接近75個物種滅亡,平均每小時就有3個! 科學家認為,五次大滅絕事件的主要原因都要歸於氣候的變化,而由於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大量破壞,對保護環金的思想匱乏、對生態的過度開發,第六次大滅絕也在不經意間即將來臨。近些年來社會的快速發展、地球環境的變化、大量生物開始滅絕以及進入瀕危狀態,這是自然給我們的警鐘,很多科學家也在開始懷疑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是否已經悄然來襲了。 墨西哥國立大學教授傑拉多·西巴洛斯認為:地區性的生態系統正在面臨著全面崩潰,而造就崩潰的最大因素就是——人類。人類的一系列擴張活動就是第六次大滅絕的開始,人類對於現狀的不滿意急於改變造成了如今的局面,而工業革命也加速了進程! 從工業革命開始後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數以萬計的增長,而二氧化碳大量的排放數量導致全球的平均溫度直線上升了5℃,而赤道太平洋表層的海水溫度也到達了可怕的40℃。在溫度上漲的過程中,無法適應悶熱天氣的物種紛紛開始滅絕。但工業革命並不是對大自然的破壞的唯一原因,還有現如今的仿生學基因工程、人工智慧,都有可能給地球帶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那麼在追求技術的如今,人類就對破壞地球的自然規律毫無悔恨之意嗎? 粗略估計,在近400年間,動物生物能夠生產的面積減少了90%以上,生存的物種也減少了接近一半。而人類卻在數以萬計的繁殖以及發展中,大大壓縮了剩餘生物物種的生存空間。人類的出現導致了很多自然生物無法正常的繁殖、生長,在人類越來越多的現在,我們人為地去種植蔬菜、水果等,改變了自然規定下的它們的數量,還對作物的產量、品種進行改良,這其實也是對自然法則的一種破壞和打擊。 其實人類真正出現的時間到今天不過短暫的20多萬年而已,尤其是在人類思想、科技發展的過程,展現出來的不光是科技的發展、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還有對自然環境可怕的破壞程度。 據數據表明,現如今近500種的陸地動物都在瀕臨滅絕中,在20年左右就會全部消失滅絕。生物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種生物的滅絕導致下一個生物的滅絕,生態鏈的破裂導致了一系列生物的消失毀滅。也就是滅絕孕育著滅絕,當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大自然造成生物滅絕,也是將我們自己推向懸崖。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誕生都是自然的選擇,物種與物種之間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聯繫,所以保持生物生長的多樣性,才能有助於維護地球生態的平衡,才可以讓地球遠離第六次大滅絕。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由於人類過度地捕捉海獺,海獺是海膽主要捕食者,海膽的過度生長導致了破壞了海藻的生長,又因為海藻的減少導致以海藻為食的虎頭海牛走向了滅亡。生物圈就是一個閉環,人類也在閉環中,破壞了閉環我們也會面臨一系列的危機。 面對如今第六次大滅絕的威脅,人類應該如何應對呢? 就現目前看,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的危機也不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但這需要人類現在就開始採取有力的措施。例如:出行儘量使用公共運輸或者步行、垃圾分類、儘量不使用塑料製品、不過度打撈、不要購買瀕臨滅絕物種產品、保護動植物等等。 這些可能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是很小的改變,但如果我們所有人都參與起來,效果一定是巨大的。我們所有人都在推動著地球走向大滅絕,難道我們不應該在回首發現錯誤的時候變成解決方案的一份子嗎?我們總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第六次大滅絕時代的來臨就是給我們大家敲響警鐘,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們需要做出改變。我們不能只想著技術的發展,就忘記了給予我們生命的地球是否可以承擔我們繼續「發展」的後果,而真正的災難來臨時我們又是否能夠接受這個「後果」呢?總而言之,人類應該警惕起來了!人類只要充分地瞭解擺在我們面前的威脅時,我們才能真正的去想辦法應對。 如果我們從現在開始改變,那麼大家們,你們認為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會發生嗎? 來源:kknews科學家警告: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來臨,非玩笑!人類能否逃脫?

風雨前一刻!棄養汪鼓起勇氣「決定再信一次人類」 低頭示好:帶我走吧

對於無家可歸的流浪動物來說,惡劣的天氣是致命的。國外一名動物救援人員在一條荒涼的公路旁發現了一隻小狗。天空中陰雲密布,小狗非常害怕,但無處可藏。救援人員靠近時,小狗立刻逃跑,牠充滿恐懼,因為牠不知道這個人會不會傷害自己。小狗精疲力盡後終於停下腳步,牠回頭看了看救援人員,決定賭一把! ▼救援人員伸出手錶達友好,小狗則小心翼翼靠近。牠趴得很低,努力搖著尾巴,鼓起所有的勇氣去嗅救援人員的手。牠已經做好了準備,如果這個人要傷害牠,牠會毫不猶豫跑掉。 ▼救援人員溫柔地摸摸牠,並將牠帶到車上。天色越來越暗,暴風雨很快就要來了,但小狗不再害怕,因為牠知道自己安全了。牠坐在副駕駛的位置,偷偷看那個救自己的人,似乎在無聲道謝。 ▼救援人員將小狗送到了寄養家庭,牠飽餐一頓,然後安心睡了一會兒,終於放下心來。小狗全身都是跳蚤,寄養媽媽幫牠洗了一個澡。牠不喜歡洗澡,但牠知道這對自己有好處,所以並沒有劇烈掙扎。 ▼寄養媽媽給小狗取名為Lucy,希望牠以後能有好運氣。Lucy的脖子上有傷口,寄養媽媽猜測,牠以前應該是家養狗狗,但主人對牠不好,只是將牠鎖在室外。後來主人不想繼續養牠,就將牠丟棄了。 ▼Lucy在寄養家庭中過得很好,牠已經恢復健康,正在等待領養。牠跟家里的其他毛孩子成為了好朋友,還曾為保護兔兔跟貓咪打架,真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夥伴! ▼流浪狗狗被救援: https://youtu.be/PNEPnLZJ2ug Lucy再也不會孤單害怕了,以後牠會找到溫暖的家,身邊會有愛牠的人。這樣一隻聰明、勇敢、可愛的狗狗,值得被好好寵愛! 來源:YouTube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太空碎片將威脅到我們繼續利用近地空間造福人類的利益

太空碎片將威脅到我們繼續利用近地空間造福人類的利益

據外媒報道,太空碎片是一個全球關注的問題,它威脅到我們繼續利用近地空間為人類造福的利益。為了提高人們對這一日益嚴重的問題的認識,歐空局(ESA)和聯合國外空司(UNOOSA)製作了一系列九幅信息圖和播客節目,講述了太空碎片的故事,解釋了風險,並說明了確保未來太空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現有解決辦法。 有限的自然資源 太空看似廣闊,但衛星所處的環繞地球的軌道是一種有限的自然資源。意外碰撞、爆炸,甚至是對衛星的蓄意破壞,都造成了數以百萬計的碎片,這些碎片在高速運行的軌道上,會損壞或摧毀任何經過其路徑的正常運行的航天器。 隨着對衛星技術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保護這些獨特的軌道區域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些區域對於人類收集天氣預報數據、更好地了解極端天氣和我們不斷變化的氣候,以及互聯網接入、通信和定位服務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所有國家都關心的問題 不幸的是,軌道上的太空碎片數量正以指數級的速度增加。隨着越來越多的國家和行為體開始開展太空活動--這在總體上是一個非常積極的發展--以及衛星運行變得更加復雜,發射的物體(包括大型星座衛星)數量迅速增加,對我們的太空環境構成的挑戰也在增加。 2019年,歐空局的空間安全計劃被採納為歐空局活動的重要支柱。該計劃是原空間態勢感知計劃的擴展,包括歐空局的太空碎片辦公室和清潔太空辦公室,它們正致力於更好地了解碎片環境,防止產生更多的碎片,減少在軌數量,減少太空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2018年,聯合國大會對太空環境的脆弱性和太空碎片的影響表示擔憂,這是所有國家都關心的問題。2019年,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COPUOS)通過了《外層空間活動長期可持續性指導方針》(簡稱《LTS指導方針》),為幫助確保安全和可持續利用空間提供了指導。《外層空間活動長期可持續性指導方針》隨後受到聯合國大會的歡迎和贊賞,一個新的工作組將繼續就這一主題進行多邊討論。 提高認識 歐空局和UNOOSA聯合製作的這一系列新的信息圖表包括有吸引力的、易於理解的插圖、事實和數字,以便每個人,無論以前是否具有任何航天知識,都能了解空間碎片及其帶來的挑戰。它們涵蓋的主題包括碎片是如何產生的、如何避免碰撞、碎片對人類在空間的風險和再入地球的風險,以及安全減緩和清除碎片的技術。 九幅信息圖中的每一幅都附有歐空局和UNOOSA專家的音頻評論,他們幫助瀏覽和理解這些材料。信息圖和播客將從2021年2月10日起,在9周內每周發布一次,並通過@UNOOSA和 @ESA 社交媒體賬戶發布。 「一個新的太空時代已經開始了,在這個時代里,由數千顆衛星組成的大型星座正在被發射到天空中。」歐空局局長揚·沃納說。 「這個『新空間』所帶來的可能--全球互聯網接入、電信--也帶來了威脅,因為空間交通的快速增長可能會大幅增加碰撞的幾率。創新技術、負責任的行為以及重要的是國際合作是確保我們在太空中的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UNOOSA主任Simonetta Di Pippo說:「空間有其局限性。太空碎片對外層空間活動的長期可持續性構成了明顯的風險。UNOOSA歡迎與我們在歐空局的夥伴合作,傳播關於太空碎片的明確、可獲得的公共信息,這將提高人們對太空碎片所帶來的挑戰的認識,並有助於加強在減緩措施方面的國際合作。」 來源:cnBeta
受人類骨骼啟發 科學家開發的新型材料可隨着振動而變得更加堅固

受人類骨骼啟發 科學家開發的新型材料可隨着振動而變得更加堅固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無論是支撐公寓樓的結構梁,還是支撐學校科學項目的一塊蘇格蘭膠帶,我們都習慣於材料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弱,但芝加哥大學的一項新發明可能會改變這一情況。工程師們從我們的骨骼在一生中適應其質量和強度以支持不同負載的方式中獲得靈感,開發了一種新型凝膠,實際上可以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加強振動和壓力。 「其他每一種材料在振動時都會變得更弱,」領導研究團隊的Aaron Esser-Kahn說。「這是我們第一次逆轉了這一過程,表明一種材料可以通過機械振動來加強自身。」 雖然人類骨骼的適應性為Esser-Kahn和他的團隊提供了部分靈感,但另一部分靈感來自於所謂的壓電效應。這指的是能夠接受機械應力和振動並將這種運動轉化為電荷的設備和材料。我們已經看到這種技術如何被整合到鞋子、道路和筆記本電腦鍵盤中,但加州大學的團隊將這種特殊的應用描述為第一種。 研究人員一開始的想法是,或許可以利用通過壓電效應產生的電荷來觸發材料內部的反應,從而提升材料的強度。於是他們開始用不同的化學成分進行實驗,努力生產出具有正確特性的凝膠。在經過幾十種混合物的努力後,該團隊最終找到了一個「贏家」:由一種聚合物凝膠與所謂的硫醇烯反應物和氧化鋅壓電顆粒的混合物組成。 這種材料可以通過振動進行強化,原因是顆粒可以傳遞能量並引發硫醇烯反應,從而達到在材料中產生新交聯的效果。在測試中,研究小組將這種柔軟的凝膠變成了一種剛度接近骨骼內部的材料,僅僅通過使其受到振動,其自身強度就達到了66倍。有趣的是,該材料在受到最大壓力的地方加強了更多。 「就像骨骼一樣,材料的強化程度與我們投入的力量完全一致。」Esser-Kahn說。 該團隊認為這種類型的材料有很多可能性,包括隨着時間推移而變得更加堅固的建築物,或者更有效地與身體整合的醫療植入物。一個真正有希望的領域是粘合劑,例如航空航天工程中用於將不同材料融合在一起的粘合劑。 「粘合劑可能會受到巨大的影響,」Esser-Kahn說。「粘合劑幾乎總是材料的故障點。這可能會導致專門的粘合劑,其粘性和凝固性更好。」 該研究發表在《自然材料》雜誌上。 來源:cnBeta
新型AI可以「潛入人類大腦」,洞察什麼容貌最吸引你

新型AI可以「潛入人類大腦」,洞察什麼容貌最吸引你

3月1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目前,科學家最新開發一種新型AI人工智能系統,它可以「潛入人類大腦」,洞察哪些類型的面孔容貌最吸引你。在沒有任何語音或者文字指令的情況下,AI計算機系統能否識別出我們認為有吸引力的肖像面部特徵嗎?研究人員對30名測試者的腦電波進行腦電圖掃描監測(EEG),然後向他們展示20萬張名人真實照片以不同方式拼接而成的「假臉」。 <p研究人員對30名測試者的腦電波進行腦電圖掃描監測(EEG),然後向他們展示20萬張名人真實照片以不同方式拼接而成的「假臉」。 <p測試者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也不需要在他們喜歡的照片上直接點擊,因為研究團隊可以通過腦電圖讀數來確定他們的「無意識偏好」。 測試者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也不需要在他們喜歡的照片上直接點擊,因為研究團隊可以通過腦電圖讀數來確定他們的「無意識偏好」。然後他們將數據輸入AI系統,該系統能夠從腦電波數據中洞察測量者的「審美觀」傾向,並為測試者量身推薦你心目中的「西施」容貌。 <p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人員想知道,在沒有任何語音或者文字指令的情況下,AI計算機系統能否識別出我們認為有吸引力的面部特徵。 未來這項AI技術可用於確定測試者的個人喜好,或者了解人們可能不會公開談論的無意識態度,包括種族、宗教和政治觀點等。目前這個AI系統可以理解什麼樣的面孔最具吸引力的主觀意識。 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學家曾設計了能夠識別和控制簡單肖像特徵的模型,例如:頭發顏色和情緒變化,目前確定「吸引力」將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研究課題。 在早期對人類五官特徵的有限研究中,人們對金發女郎和微笑美女的審美觀基本一致,但這僅是表面細節。相比之下,分析測試者認為哪些面容更有吸引力,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課題,因為這與文化和心理因素有關,這些因素可能在我們的個人傾向喜好中發揮着無意識作用。 的確,我們很難解釋為什麼某些人在部分人心中極具魅力,對其他人則印象平平,這或許驗證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諺語--「情人眼里出西施」。最初,研究人員生成對抗式神經網絡(GAN)智能系統,可以製作數百幅人工肖像,這些圖像一次一幅地展示給30名測試者,隨後讓測試者記錄哪些肖像頗有吸引力,期間腦電圖描記法(EEG)記錄了他們的大腦反應。 這有點兒像約會軟件,在這項最新研究中,測試者除了看照片什麼也不用做,只是測量了他們對肖像的即時大腦反應,這是一個非語言過程,之後研究人員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分析腦電圖數據,並生成一個神經網絡。 像這樣的腦-機接口能夠解釋為什麼一些肖像會對測試者產生吸引力,通過解讀他們的視圖分析,即人工智能模型解讀大腦反應,以及通過結合特定人群所認為的相貌吸引力,能夠生成完全新容貌圖像的神經網絡模型。 之後他們將數據輸入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會從腦電波中學習偏好,並為志願者量身打造全新的圖像。 為了測試他們建模的有效性,他們為每位測試者製作了新的容貌圖像,預測這些肖像是否會吸引測試者,在對他們進行「雙盲測試」中,結果顯示最新建模圖像與測試者的個人偏好匹配,准確度超過80%。雙盲測試也被稱為「二重盲檢法」,是指在試驗過程中,測驗者與被測驗者都不知道被測者所屬的組別(實驗組或對照組),分析者在分析資料時,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資料屬於哪一組。 這項研究表明,我們能夠通過連接人工神經網絡和大腦反應來生成符合個人傾向喜好的圖像,成功評估相貌吸引力意義重大,因為這是對外界刺激的一種深刻心理特性。到目前為止,計算機視覺基於目標模式的分類圖像非常成功,但通過引入大腦對混合情況的反應,我們證明了依據心理屬性(例如個人口味),檢測某人的審美標準,以及生成「西施圖像」是可能實現的。 這項最新技術可能將無意識態度,暴露給那些無法有聲、有意識表達信息的目標測試者,最終,通過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和腦-機接口交互技術,該項研究可能提高計算機學習能力,並且越來越多地理解人們的主觀意識偏好,從而造福社會。 如果像審美偏好這樣的個人主觀因素也能被洞察分析,我們或許還能研究感知和決策等其他認知能力,我們可能會調整認知策略或者內隱偏見,從而更好地理解個體差異性。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情感計算匯刊》上。 對抗式網絡如何運行? 科學家通過讓兩種算法相互對抗來生成對抗式網絡,從而試圖創建人類真實的主觀意識偏好選擇。 這些「想象出來的」數字創作,可以是圖像、視頻、聲音和其他內容形式,主要基於輸入系統的相關數據,人工智能機器系統依據所學創造新的內容,而另一個人工智能系統則對這些數字創作進行批評,指出其中的缺陷和不准確之處。 最終,該過程可使人工智能系統學習更多的新信息,而不需要人類的任何輸入內容。 人工智能如何通過神經網絡進行學習? 人工智能系統主要依據於人工神經網絡(ANNs),後者試圖模擬人類大腦的工作方式來實現學習功能,同時,它可以被訓練來識別信息模式——包括語音、文本數據或者視覺圖像,它是近年來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 傳統人工智能通過輸入大量信息來「教授」有關特定目標的算法,實際應用包括Google的語言翻譯服務、Facebook的面部識別軟件和Snapchat的實時圖像濾鏡。 輸入這些數據的過程可能非常耗時,並且僅限於一種類型的知識,一種被稱為對抗性神經網絡的新型人工神經網絡可使兩個人工智能系統相互競爭,使它們相互學習。該方法旨在加速學習進程,並優化人工智能輸出「數字創作」。(葉傾城) 來源:cnBeta

就在10億年後!人類將在地球上「完全滅絕」 科學家發表關鍵原因

日前《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這一研究表明,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大約10億年後,地球大氣將回到貧氧、富甲烷的狀態,而地球上的大部分生命都會因此滅絕。 ▼日本和美國的研究人員模擬地球系統,透過模擬氣候、生物學、地質學過程,來分析地球大氣條件的時間尺度。他們發現,地球的富氧大氣可能會再持續10億年,之後大氣會回到類似於25億年前著名的「大氧化事件」(GOE)之前的早期狀態。 ▼大氧化事件,是指大氣中的游離氧含量突然增加的事件,這一事件的具體原因還不清楚,有很多相關的假說,其中的主流說法認為,因為海藻類植物進行光和作用,使得地球上的氧氣迅速增加,破壞氧氣的甲烷細菌所依賴的鎳元素的數量急劇減少,使大氣中的含氧量大量增加。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大氧化事件使得地球上礦物的成分發生變化,使得日後動物的出現成為了可能。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地球上已經出現了海洋、陸地,但因為空氣中氧氣稀薄,那時候的地球連植物都沒有,到處都光禿禿的,毫無綠意。 https://www.facebook.com/foodytw/videos/814515142465755/%0D 來源:Daily Mail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新進化論稱人類的大腦是由於大型動物的滅絕而產生的

新進化論稱人類的大腦是由於大型動物的滅絕而產生的

特拉維夫大學Jacob M. Alkow考古系的Miki Ben-Dor博士和Ran Barkai教授的一篇新論文對人類從約200萬年前首次出現到農業革命(公元前1萬年左右)的生理、行為和文化演變提出了一個原創性的統一解釋。論文認為,人類是作為大型動物的獵手發展起來的,導致了他們的最終滅絕。 當他們適應了獵殺小而迅捷的獵物動物時,人類發展出了更高的認知能力,最明顯的進化變化是腦容量從650cc增長到1500cc。迄今為止,對人類史前史的主要現象還沒有提出統一的解釋,這一新穎的理論發表在《第四紀雜誌》上。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積累起來,認為人類是造成大型動物滅絕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得不適應獵殺小型動物,首先是在非洲,後來在世界所有其他地區。在260萬年前的非洲,人類剛出現時,陸地哺乳動物的平均體型接近500公斤。就在農業出現之前,這個數字已經下降了90%以上--下降到幾十公斤。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野味體積的減少和獵殺小而快的動物的需要迫使人類表現出狡猾和大膽--這一進化過程要求增加人類大腦的容量,後來導致語言的發展,使人們能夠交流關於獵物在哪里可以找到的信息。該理論稱,所有手段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身體能量的保存。 研究人員表明,在整個進化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里,早期人類都是頂點(top)掠食者,專門獵殺大型動物。這些動物代表了大部分可供狩獵的生物量,為人類提供了高脂肪含量,是必不可少的能量來源,並使人類獲得了比小動物更高的能量回報。過去,非洲生活着6種不同的大象,占人類獵殺的所有食草動物數量的一半以上。來自東非的初步證據表明,智人只是在某些地區的大象種類數量顯著減少後才出現在該地區。研究人員比較了在考古文化中發現的代表東非、南歐和以色列不同人類物種的動物大小,發現在所有情況下,體重超過200公斤的動物的普遍性顯著下降,加上人類大腦體積的增加。 "我們將人類大腦體積的增加與成為更聰明的獵人的需求相關聯。"Ben-Dor博士解釋道。例如,需要獵殺幾十隻瞪羚而不是一頭大象,對人類的大腦功能產生了長期的進化壓力,人類現在在運動和思維過程中都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獵殺小動物時,不斷受到捕食者的威脅,因此飛行速度非常快,這就需要適應追逐的生理學以及更復雜的狩獵工具。認知活動也會上升,因為快速追蹤需要快速決策,基於對動物行為的現象熟知--這些信息需要儲存在更大的記憶中。" Ben-Dor博士說:"人類的進化適應非常成功。"隨着動物體型的不斷縮小,弓箭的發明和狗的馴化使人們能夠更有效地獵殺中型和小型動物--直到這些種群也在減少。到了石器時代末期,由於動物的體型變得更小,人類不得不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狩獵中去。事實上,這時發生了農業革命,涉及動物和植物的馴化。當人類搬進永久的居住地並成為農民時,他們的大腦體積減少到現在的1300-1400cc的體積。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馴化了不會飛行的動植物,就不再需要把傑出的認知能力分配到狩獵的任務上。" 巴凱教授:"以黑猩猩的大腦為例,700萬年來一直保持穩定,而人類的大腦卻增長了3倍,大約在30萬年前達到最大的體積。除了腦容量,進化的壓力使人類使用語言、火和弓箭等精密工具,使手臂和肩膀適應投擲和投擲的任務,身體適應長時間的追逐,改進了石器,馴化了狗,最終也馴化了遊戲本身,轉向農業。" 巴凱教授補充道。"必須明白,我們的觀點不是決定性的。人類是自己帶來了這個麻煩。由於專注於獵殺最大的動物,他們造成了滅絕。無論人類出現在哪里--無論是直立人還是智人,我們都會看到,大型動物遲早會大規模滅絕。對大型動物的依賴是有代價的。人類削弱了自己的生計。但當其他物種,比如我們的表親尼安德特人,在大型獵物消失後滅絕時,智人決定重新開始,這次是依靠農業。" 來源:cnBeta
首個小行星樣本有新發現:有形成生命所必需物質

新研究顯示人類或起源於小行星撞擊事件

據外媒報道,生命起源於何處?自從人類有了自我意識這個問題就一直在被問及,而今天的人們離這個明確的答案並不比遠古祖先敲打石頭製造出第一個原始工具的時候更近。雖然我們有了少量的理論,但那些仍舊只是一些假設。 現在,研究人員首次在我們系統中的一顆小行星樣本中確定了他們認為的生命的構成要素。早在2010年,隼鳥號探測器就從Itokawa太空岩石上帶回了一粒微小的物質,科學家們迫切地想知道它里面有什麼,現在終於得到了答案並且令人興奮。 來自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科學家在一篇新研究論文中披露,小行星物質的規格展示了一個更大的故事,它似乎包含了被認為是形成生命的先決條件。據悉,科學家們在樣本中發現了有機化合物和水,這些有機物質可能足以在某個幸運的星球上播下生命的種子。 這特別有趣,因為Itokawa是一顆S型小行星,這是地球上發現的最常見的太空旅行岩石類型。說道這兒大家可能明白怎麼回事了。--如果這顆小行星擁有生命成分的一顆或許多攜帶類似物質的小行星可能在其形成的年代撞上了地球。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的存在可能要歸功於地球過去的一些幸運的小行星撞擊。 皇家霍洛威學院的Queenie Chan博士在一份聲明中指出:「被加熱的有機物質表明,這顆小行星過去曾被加熱到600攝氏度以上。未加熱的有機物的存在非常接近它,這意味着原始有機物的降落是在小行星冷卻後到達Itokawa表面的...通過研究樣本,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小行星是如何通過吸收外來的水和有機化合物來不斷進化的。這些發現非常令人興奮,因為它們揭示了一顆小行星歷史的復雜細節以及它的進化路徑如何跟生命起源前的地球如此相似。」 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證明的理論,除非人類發明了時間機器。盡管如此,想象地球上的生命從小行星撞擊中產生還是令人興奮的,因為這意味着類似的事情現在可能正在其他行星上發生。 來源:cnBeta
研究:大西洋變暖周期可能是人類和火山作用於氣候的人為產物

研究:大西洋變暖周期可能是人類和火山作用於氣候的人為產物

據外媒報道,一支研究氣候建模實驗大型陣列的氣候科學家團隊指出,火山爆發並不是什麼自然變化,而是「大西洋多年代際振盪(AMO)」的一個明顯成因。AMO據稱是在前工業時代40至60年的時間尺度中出現的變暖周期。 這一結果補充了該團隊先前的發現,即自工業化以來發生的類似AMO的現象實際上是由溫室氣體引起的穩定人為變暖跟由更具時變性的工業硫污染造成的冷卻之間競爭的結果。 「我覺得這有點諷刺,」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大氣科學傑出教授、地球系統科學中心主任Michael E. Mann說道,「20年前,我們把AMO引入討論,認為北大西洋存在一種長期的自然內部氣候振盪,基於當時有限的觀測和模擬我們創造了AMO這個術語。很多其他科學家也嘗試過這個概念,但現在我們又回到了原點。我和我的合著者已經證明AMO很可能是現代人類力量和前工業時代自然力量驅動的氣候變化的人為產物。」 研究人員先前曾表明,明顯的AMO周期在現代是一個工業化驅動的氣候變化的人工產物。他們在最新發表在《科學》上的論文中指出,早期的信號是由過去幾個世紀的大規模火山爆發造成的,而這些火山爆發導致了最初的冷卻和緩慢的恢復,平均間隔僅超過半個世紀。其結果類似於不規則、約為60年的類AMO的振盪。 Mann表示,一些颶風科學家聲稱最近幾十年大西洋颶風的增加是因內部AMO周期的增加造成,而他們的最新研究似乎讓這一理論終於蓋棺定論了。過去被認為是AMO內部振盪的現象其實是外部因素的結果--包括工業時代的人類力量和前工業時代的自然火山力量。」 研究人員對過去一千年的前工業時代最先進的氣候模型進行了研究。當他們對3-至7-年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周期進行模擬時,他們發現這些周期發生在模型中而沒有增加氣候變化、火山活動或其他任何因素的影響。 然而當他們尋找AMO時,它並沒有出現在非強迫模式中而只出現在使用氣候變化變量作為強迫的現代時代和使用火山爆發作為強迫的前工業時代。 明尼蘇達大學德盧斯分校的地球與環境科學副教授Byron A. Steinman指出,模型顯示,人們所知道的厄爾尼諾這樣的振盪是真實存在的,但AMO卻不是。 來源:cnBeta
由人類干細胞衍生的三維大腦類器官 成熟度已接近嬰兒大腦

由人類干細胞衍生的三維大腦類器官 成熟度已接近嬰兒大腦

3月3日消息,目前,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由人類干細胞衍生的三維大腦類器官能以人類大腦發育相似的方式接近成熟,接近於嬰兒大腦。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丹尼爾·格施溫德博士和斯坦福大學塞爾久·帕斯卡在實驗室對培養皿培養20個月的類器官進行了廣泛基因分析,證實這些3D類器官生長遵循着內部時鍾,通過全面評估細胞體外成熟過程,發現它們與人類發育時間軸同步並引導不斷成熟。據悉,他們利用特定生長因子培養人類干細胞,最終培育出包括神經元、大腦皮層等其他細胞的類器官。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人類遺傳學特聘教授傑斯溫德·麥克唐納說:「這項研究非常新穎奇特,到目前為止,沒有人在這麼長的時間里培育和表徵這些類器官,通常情況下也沒有人在實驗室里分析人類大腦發育過程,該研究對大腦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現已證實這些類器官能發育成熟,並復制人類復雜器官正常發育的許多方面,它將成為實驗室培養皿中研究人類疾病的最佳模型。」 人類大腦類器官是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簡稱iPS細胞)培育而成的,誘導多能幹細胞源自皮膚或者血液細胞,它們將被重新編程類似胚胎干細胞的狀態,允許科學家製造任何類型的細胞。 之後這些誘導多能幹細胞被暴露在一種特殊的化學混合物中,該混合物會影響誘導多能幹細胞,從而生成大腦特定區域細胞,在適當的時間和條件下,細胞自組織形成3D結構,能夠復制人類大腦發育的相關特徵。 人類干細胞衍生的類器官有可能徹底改變醫學操作,它讓研究人員對包括大腦在內的復雜器官如何發育以及對疾病做出反應有了前所未有的認知分析。 多年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培育人類大腦類器官,用於研究人類神經和神經發育障礙,例如:癲癇、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普遍觀點認為,構成大腦類器官的細胞仍停留在類似胎兒發育的細胞狀態,該研究模型的實用性可能受到發展限制,這項最新研究表明,這些細胞很可能會發育成熟,從而使科學家更好地研究成年人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或者痴呆症。 格施溫德強調稱,通過這項最新研究表現出科學家對人類疾病的干細胞模型非常感興趣,該項工作代表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顯示了人類大腦發育的哪些方面具有最高保真度,哪些特定基因的體外表現較好,以及什麼時候進行建模,同樣重要的是,我們提供了一個基於公正的基因分析框架,來評估體外模型在體內發育和功能模型中的效果。 同時,格施溫德還進一步將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基因繪制到體外基因表達軌跡上,提供了一種叫做GECO的資源和網絡工具(「皮質類器官中的基因表達」,簡稱GECO)來指導疾病建模,可使研究人員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基因,並能測量體外和體內大腦之間的保真度。 該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格施溫德實驗室博士亞倫·戈登說:「我們證實這些3D大腦類器官遵循着一個內部時鍾,它在實驗室環境中的發育進展與生物體內部發育過程是平行的,這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發現,在細胞培育過程中,生長了大約280天就達到成熟,然後它們能夠模仿嬰兒大腦的多個生理特徵,其中包括神經遞質信號的生理變化。」(葉傾城) 來源:cnBeta

神秘「突變基因」可能揭曉現代人類倖存謎題

3月3日消息,我們人類如何變成現今這個模樣,是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試圖揭曉的謎團,現代人類是如何進化形成如此高等級的認知能力,從而產生復雜語言、詩歌和火箭技術的呢?我們的大腦在哪些方面不同於近親物種?例如: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 通過將這些滅絕物種的古老基因重新引入人類的「迷你大腦」——在實驗室培育干細胞簇,將人類干細胞組織成微型人腦,科學家開始發現新的線索。 我們對人類進化的大部分認知來自於古代化石和骨骼的研究,我們知道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在大約50-60萬年前與人類進化「分道揚鑣」,最後的尼安德特人直到大約4萬年前才從歐洲大陸徹底消失。 現代人類攜帶「突變基因」 同時,研究還表明,人類和尼安德特人發生了雜交,尼安德特人比之前認為的要復雜得多。通過研究頭骨化石的大小和形狀,我們還知道,古人類大腦與現代人類頭骨大小相近,這意味着古人類大腦比現代人類大腦更大,而且形狀也有不同,然而,盡管這些變化可能與不同的認知能力相關,但化石記錄不能單獨解釋該形狀如何影響大腦功能。幸運的是,最近的技術進步提供了一條新途徑來理解我們與滅絕近親物種之間的區別。 通過對古代人類DNA測序,科學家可以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與現代人的基因進行比較,這將有助於識別差異和相似性,揭曉我們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大部分DNA是相同的。 然而,在特定地區生活的現代人類,僅他們攜帶了「突變基因 (與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相比)」,這些特殊DNA可能是區分我們與滅絕近親物種的特徵之一,通過分析這突變基因的原理機制,我們就可以了解現代人類所獨有的特徵及變化。 分析比較遠古和現代人類DNA序列的研究已確定了對大腦功能、行為和發育至關重要的基因差異,特別是涉及細胞分裂和突觸(在細胞之間傳遞神經電脈沖)的基因,這表明人類大腦的成熟要比尼安德特人更慢。 具體來講,嬰兒眼窩前額葉皮層的發育,被認為與決策等高級認知能力有關,自從現代人類與尼安德特人進化分離以來,可能發生了顯著且微妙的變化,現代人類達到性成熟的年齡比祖先物種更晚,這將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我們壽命更長。 成長中的大腦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不清楚哪一種進化突變是最重要的,近期,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艾利森·莫特里帶領一支科學家小組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報告,揭示了這個謎團。 他們進行了一項試驗,用人體皮膚干細胞培育微型大腦——科學上稱為「類器官」,大腦類器官並不像真實大腦一樣有意識,它們結構非常簡單,由於缺乏血液供應,它們的長度不會超過5-6毫米,但它們可以釋放腦電波,並形成相對復雜的光神經網絡。 研究小組使用曾獲諾貝爾獎的CRISPR-Cas9技術(即「基因剪刀技術」),將一種與大腦發育有關、現已滅絕消失的基因插入類器官中,該技術可以精確編輯和操縱基因。 我們知道該基因的「老版本」曾存在於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身體中,而現代人類攜帶着該基因的「突變版本」。試驗中的基因改良類器官表現出幾個不同之處,它的擴張速度比人體類器官慢,並且改變了神經元之間連接結構,與光滑、球狀現代人體類器官相比,它們更小,表面粗糙復雜。 促使基因突變的一個因素? 該項研究識別發現現代人類和古人類之間存在差異的61種基因,其中就包括NOVA1基因,它在早期大腦發育過程中對調節其他基因的活動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也在突觸形成中具有重要意義。 之前科學家發現NOVA1基因活性的改變會引起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小頭畸形(導致頭部變小)、癲癇、嚴重的發育遲緩和家族性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的遺傳疾病,這表明它對正常的人類大腦功能很重要。現代人類攜帶的「突變版本」基因僅改變了基因代碼中的一個生物化學字母,該變化導致基因產生NOVA1蛋白質,使該基因具有不同的成分,以及可能存在的活性差異。 科學家在分析該類器官時,發現古代NOVA1基因改變了277個其他基因的活性,其中許多基因參與創建腦細胞之間的突觸和連接,因此,迷你大腦的細胞網絡結構與現代人類存在差異。 這意味着NOVA1基因的突變導致了人類大腦的基本變化,DNA密碼中的一個生物化學字母的改變可能會使現代人類大腦功能提升到一個新水平,但我們不知道該過程究竟發生了什麼? 研究小組表示,他們將繼續深入研究其他60個基因的細節,觀察當研究人員改變每個基因或幾個基因的組合時會發生什麼?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領域,類器官能為分析遠古物種的大腦提供重要線索,但我們的研究工作才剛剛開始,對單個基因的操控並不能捕獲真正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但它仍然能幫助科學家理解人類某些特定基因的運行機制。 來源:cnBeta

人類歷史上最貴的火星車 「毅力號」為什麼要27億美元?

比起前輩們,毅力號先進在哪里?在兩百年前的望遠鏡時代,只有等到每 26 個月一次的「火星沖」,人們才能看到火星的面貌——還未必能看清。到了探測器的時代,歷代火星車正在火星表面,隨時隨地地向地球發回火星最新的數據、照片和聲音。 去年七月,美國宇航局將一個神奇的飛行器送往了將近 3 億英里外的火星,並給它取名為「毅力號」。經過六個半月的飛行,毅力號以每小時 12100 英里的速度到達了火星大氣層的邊緣,並成功降落。 這次發射總耗資約 30 億美金,其中毅力號的建造、發射、着陸與運營費用就高達 27 億美金。這使得毅力號超過造價25億美金的好奇號,成為人類歷史上最貴的火星車。 資金的大量投入沒有白費,毅力號的落點較之前幾代火星車更為精準、智能,它所攜帶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架火星直升機開拓了觀測火星的全新視角。更為重要的是,毅力號所開啟的「火星樣品返回」計劃,意味着人們對於火星生命的探索進入了新階段。 愈發准確的落點 「降落」,是任何登陸火星的飛行器,都必須經歷的驚險第一步。 人類自 1960 年以來先後開展了 40 多次火星探測,成功率並不高,此前只有 8 次任務成功着陸火星並順利開展探測工作。 火星着陸的難度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火星質量大導致着陸的加速度大,需要探測器有更好的減速能力;二是從進入火星大氣開始,探測器無法與地球通信,需要通過自主控制完成着陸。 由於毅力號有 1025 千克重,是迄今為止最重的火星車,其着陸時減速的難度就更上一層。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毅力號着陸採取了和好奇號相同的「空中吊車」技術。 在進入着陸的最後階段後,空中吊車會啟動發動機進一步降速,在到達一定距離後,釋放火星車接觸地面,最後空中吊車完成使命,切斷尼龍繩和線纜,自行飛走墜毀。 人類第一輛火星車旅居者號個頭只有微波爐大小,是由探路者號着陸器攜帶着降落到火星表面,使用氣囊完成降落後的緩沖減速,在着陸火星的最後階段藉助氣囊多次彈跳來實現緩沖,最終安全停留在火星表面。 之後的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體型超過 200 千克,攜帶的儀器相對復雜,採用火箭反推和氣囊彈跳完成最後的減速。 相較於前幾代火星車,「空中吊車」技術使得好奇號和毅力號以更為安全穩妥的方式着陸。 然而,在地球上測試「空中吊車」的重要組件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火星大氣的厚度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引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要在地球上模擬火星的落地環境,雖然能做到,但模擬越精準費用越高,這也是為什麼火星車的造價越來越高的原因之一。 對比 2021 年的毅力號和...

快來摸我~野生狐狸遇人類「尾巴狂搖」 一秒翻肚討摸惹網笑:這隻是狗吧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野生動物很少與人類接觸,牠們更習慣沒有人類的世界。來自日本的網友@youko_rou在推特上分享了「路遇野生狐狸」的經歷,可愛的小狐狸不僅不害怕人類還主動求摸摸,萌萌的樣子瞬間萌化你的心。 ▼這隻躲在松樹下的小狐狸一點也不害怕人類,看到原po走過來主動搖尾巴示好。 ▼可愛的小狐狸順勢四腳朝天躺在地上,不斷搖尾巴撒嬌求摸摸。 ▼原po很配合地幫小狐狸撓肚皮,心願達成的小狐狸也乖乖享受這一切,嘴角不自覺地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一起來感受下這段溫暖的經歷吧: https://twitter.com/youko_rou/status/1224019881890238464 活潑可愛的小狐狸不僅不害怕人類還主動與人類親近,看到小狐狸開心享受按摩一切都變得超溫暖。還有網友開心表示,看到這隻四腳朝天臥倒的小狐狸想起了家中的毛孩子。不知道你家的毛孩子是不是也喜歡被摸摸呢? 來源:twitter  來源:寵物星人的秘密基地wwwallother

性生活與人類壽命的關係被發現,原來這樣做才最長壽

從古至今,長壽一直是人類追求的夢想。但是,人體自身器官系統的生理性衰老,是長壽難以跨越的障礙,無論是生而富貴的帝王將相,還是遠離紅塵的得道高僧,最終都會有壽終正寢之時。2015年,全球人口平均壽命是 71 歲。根據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科學家們在《Nature》網站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人類不太可能比世界上目前已知最長壽的人活得更長了,這一點上任科學發展或許也無能為力。人類的平均壽命最高可達115 歲,而 125 歲是人類壽命的絕對上限 ,絕對不可能再高了。換句話說, 在任何人有生之年看見世上任何一個人活到 125 歲的機率基本小於 0.0001 。 也就是說,在最理想的狀態下,人類平均壽命還有二十多年的上升空間。那影響人類壽命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有多項研究表明,在健康長壽方面,遺傳因素僅占25%,長壽的秘訣絕大多數來源於後天的生活習慣。 性生活與壽命之間的關係 其中人類的性生活對壽命究竟有沒有影響,一直是科學界想要探尋的事情,近日,性生活與人類壽命的關係被發現。 美國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一次猛烈的性高潮相當於注射了一劑安定,有助於緩解壓力,放鬆身心,同時可使體內抗炎細胞增加20%。經常獲得會使男人長壽幾率增加兩倍,使女性壽命增加8年。另外,女性每週獲得兩次性高潮,心臟病幾率降低30%。 中年婦女每週性愛1次,其體內保護骨骼的雌激素水平是其他婦女的兩倍。而男性每週1次以上,可使心臟病或中風危險減少50%。經常性愛有助於增加大腦中內啡肽的水平,有助於緩解壓力,經常能享受夫妻生活的男性早亡的機會要比常人少一半,特別是心臟病帶來的死亡,也可減少攝護腺癌的風險。 在賓夕法尼亞醫學院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認為:性生活相當於做慢跑運動。如每星期3次以上,一年之內相當於慢跑75公里,所燃燒的熱能是7500卡。有規律的性生活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從而增加了細胞內獲得的氧氣量,促進了體內各臟器和組織的功能。 除此之外,這還可以讓骨盆、四肢、關節、肌肉、脊柱更多地活動,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功能和肺活量。擁有和諧性生活的人發生心臟病的危險比性生活不和諧的人至少減少10%的風險。 英國心理學教授特麗莎·麥克奈爾綜合多項研究和個人診治經驗,也歸納出100個令人增壽或減壽的條件。其中,"性生活良好"就是增壽的條件之一。 科學家舉例了俄羅斯車臣、外高加索地區的例子,在這個地區有很多長壽的人。一位90歲的男子與37歲的女子結婚,生下5個小孩,其中最小的孩子是父親96歲時才出生的。有一位135歲的男性說他127歲才停止過性生活。有研究顯示,這個地區人們的長壽秘訣與他們經常的性生活有關。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對廣東省九個不同地區80歲以上男壽星的調查顯示,四成老壽星如今仍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僅僅有不到一成的老人在70歲前就終止了性生活。同時,還有研究發現,如果到了老年,完全沒有性生活,且沒有這方面願望,那麼剩餘壽命就可能較少了:男性平均剩餘壽命可能只有10年,女性的平均剩餘壽命只有13年。可見,性功能的強弱,是身體健康、壽命長短的晴雨表。 總結來說,這個研究結果,對於單身狗而言,這是一個非常令人難過的事實。因為在這個研究中還表示,和諧的夫妻關係可以增壽。 研究人員還發現,每天擁抱兩次以上的夫妻比從不擁抱的夫妻平均壽命多7年。因為擁抱有助於釋放更多的「親密激素」——催產素,催產素可顯著提高長壽幾率。 單身反而容易減壽 國外醫學家在一次生物實驗中發現,男子的精 子中含有一種可與青黴素媲美的抗菌物質——胞漿素,它是一種具有獨特功能的蛋白質。一旦進入菌體細胞內,就能阻止細菌核糖核酸的合成,核糖核酸是構成蛋白質必不可少的生化物質,它的合成受阻便使細菌無法生長。 實驗室培養髮現,精液胞漿素能像青黴素、鏈黴素和四環素那樣殺滅葡萄球菌、鏈球菌及其他致病菌。經對100位結婚30年以上,每週有1―2次和諧性生活的婦女作婦科檢查,結果發現,患陰道炎、子宮頸炎、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等婦科病的僅占10%,大大低於較少有正常性生活的婦女。 除此之外,其對保持婦女體內激素的平衡上起關鍵的作用,它可以防止或減少某些癌症的發生。美國研究人員對300名已婚婦女進行的6年調查表明,年齡在35―62歲之間的、其丈夫使用保險套避孕的婦女中,乳癌發生率比服用避孕藥及其他方式避孕的婦女高5倍。 而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研究人員對過去60年中進行的90項相關研究進行了分析,涉及參試者大約5億人。結果發現,單身女性比結婚女性壽命平均低 7―15年,單身男性比結婚男性壽命低8―17年。單身男性的死亡危險增加32%,單身女性的死亡危險高出23%。在30―39歲的人群中,單身者死亡危險 是已婚者的128%。而在70歲以上人群中,單身者死亡危險比已婚者只高出12%。 來源:kknews性生活與人類壽命的關係被發現,原來這樣做才最長壽
預告片顯示THQ或將推出《毀滅全人類2》重製版

預告片顯示THQ或將推出《毀滅全人類2》重製版

THQ和Black Forest Games似乎通過《毀滅全人類》的周中折扣預告片暗示了《毀滅全人類2》的重製版。 預告片: 在此前官方發布的《毀滅全人類》折扣預告的結尾(1:15開始),我們可以看到《毀滅全人類2》的主角Crypto-138打斷了《毀滅全人類》的主角Cropto-137。138穿着續作中升級的裝甲,問道:「你好了嗎,137?」這指的是在《毀滅全人類2》開頭137死亡後,138接替它的故事。作為回應,137說道:「輪到你了小傢伙,我這才剛開始。」 此片段引起不少粉絲和媒體的熱議,玩家猜測這是官方在暗示《毀滅全人類2》即將推出重製版。根據外媒IGN的報道,在就該片段詢問《毀滅全人類》製作人Martin Kreuch時,他表示:「我們也無法解釋另一個克隆人只是,我們已經聯系了我們知道的所有情報機構尋求幫助。Martin Kreuch,那個帶着錫箔帽的傢伙每天都對着電話尖叫。我們認為我們正在研究一些東西,可能很快就會分享更多情報!」 盡管沒有正面回應,但他提到了即將分享更多情報,因此在官方正式聲明之前,粉絲還需耐心等待。 來源:3DMGAME

要幫忙嗎?紅毛猩猩見「人類在水里」 竟主動伸手:我來拉你一把

動物跟人的感情比我們想像中要複雜得多。最近攝影師Anil Prabhakar和朋友在印尼婆羅洲(Borneo)的森林中探索時,正好遇到動保組織的工作人員在河中驅蛇。一隻紅毛猩猩看到河中的工作人員,還以為他落水了,竟然伸出手想把他拉上來。 ▼Anil拍下了猩猩伸出援手的一幕。他了解到,河中的這位工作人員來自「婆羅洲紅毛猩猩生存基金會」。他接到通報說河中有蛇,專門趕來驅蛇。 ▼猩猩以為他落水,伸出手想把他拉上岸。但他沒有接受猩猩的好意。他表示紅毛猩猩畢竟是野生動物,自己跟這隻猩猩並不熟悉,所以拒絕了。 「婆羅洲紅毛猩猩生存基金會」是一個成立於1991年的非營利機構,目前有400多位工作人員,保護著轄區內的650多隻紅毛猩猩。雖然這位工作人員沒有接受紅毛猩猩的好意,但他一直在為保護紅毛猩猩而努力呀。 來源:Daily Mail  來源:寵物星人的秘密基地wwwallother

安利BBC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滿足你對人類幼崽的好奇心

《北鼻異想世界》這部紀錄片展示了一個世界頂級兒童發展專家組成的團隊、以英國各地的兩千多個家庭為樣本、全面探討0~2歲嬰兒在生命最初兩年里的思維變化的過程,以揭示成長的複雜性和神奇。 這部紀錄片能啟迪成年人瞭解嬰兒的內在心靈,並最終揭示是什麼造就了我們。 在記錄片中,針對不同的主題有不同的專家或教授藉助新技術和手段對0-2歲的寶寶進行實驗,有些結果很出乎意料,有些則是發人深省。你不僅能在這里看到很多萌娃,還能發現很多小秘密,這些小秘密對於即將撫育「人類幼崽」的媽媽們極富啟迪意義。 以嬰兒早期語言發展為例,跟小編一起開始探秘吧。 父母說得多真的對嬰兒的早期語言發展有用嗎? 語言是人表達自我的主要方式,嬰兒在一歲半時通常會經歷一個語言爆發期。他們依靠什麼去積累自己的詞彙呢?詞彙的積累跟爸爸媽媽說話的多少有關嗎? 片中的實驗顯示:最早使用的詞彙往往跟社交相關,或者和生活中重要的人相關,比如爸爸媽媽經常說的詞彙。 語言是被我們的個人經歷塑造的,我們在嬰兒時期使用的語言數量對後期的個性塑造非常重要。在嬰兒時期聽到許多詞彙的寶寶更容易在以後的成長中獲得更大的詞彙量,並且在學校表現更好。 所以可見爸爸媽媽和寶寶對話的重要性。要儘量找機會和寶寶多多講話,在這個過程中,寶寶能從父母說的話中學習新的詞彙,對話的形式也能激勵寶寶語言和智力發展。 語言只是紀錄片中揭示的眾多奧秘之一,其實每一集中都囊括了很多啟發性的信息。 第一集「成為你「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性格起點:嬰兒基本氣質來自遺傳,主要分為積極、冷靜、謹慎三種,是寶寶個性的起點。父母可以根據其性格類型提供他們所需的東西,正是這種互動塑造了他們之後的性格。 2.詞彙量:在嬰兒時期聽到許多詞彙的北鼻們更容易在之後獲得更大的詞彙量,並在學校表現的更好。 3.早期興趣:18月起嬰兒開始找到並發展自己的興趣。興趣的不斷重複是強化大腦連結的關鍵方式,熟能生巧。 4.觸摸屏:使用觸摸屏並不會造成發育遲緩,動作協調能力較同齡人更佳。 5.選擇:這是熟悉和公平的較量。嬰兒在兩歲的時候就根據自己對別人的評判來選擇跟自己喜歡的人互動,偏偏好源於早期發育,經歷會影響偏好的形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進行多樣性的接觸,來影響和指導嬰兒的社會偏好。 6.抵抗誘惑:自控力部分來自出生時的差異,練習和所處環境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轉移注意力的策略是學著控制自己衝動的重要方式。想要培養自制力,就要給寶寶們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間,人為指導和示範的作用不大。 7.性別分工:特定的活動和工作與性別匹配的現象越來越少。 第二集主要展示寶寶「融入社會」的過程,發展建立關係的能力在2歲前至關重要: 1.表情識別:寶寶出生兩週就可以識別人臉,為後續社交活動奠定基礎。嬰兒有能力迅速意識到關係破裂,並積極修復。極其渴望外界關注的特點使得他們積極參與互動活動。 2.華生恆河猴實驗:嬰兒需要連接,需要親密關係及溫暖,才能成為快樂與自信的人。 3.寶寶7個月大就能分辨是非好壞,知道自己和好人在一起會更開心——原來每個寶寶都是社會正能量的萌芽。 4.哭聲反應:嬰兒哭聲變化非常大,這能刺激大腦深處負責恐懼的部分,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 5.笑聲:而嬰兒的笑聲能夠使其減輕壓力,提高免疫力。最好的逗笑方式就是藏貓貓和寵物狗。 6.交流:12個月大的嬰兒已經開始掌握和外界交流的基本規律,知道對話是如何進行的。表情動作多過語言表達。寶寶發出的「咿呀」聲是在和看護者交流。 7.自我意識的出現:18個月發育出獨立的自我意識,逐漸有了個性、思想。 8.接受他人的想法跟自己不一致:寶寶在24個月左右就知道別人的想法可能跟自己的不同了。 9.共情能力,換位思考:共情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是後天習得的,是父母以及生命中遇到的人為孩子塑造的。共情能力對孩子日後發展人際關係非常重要。 第三季則是介紹寶寶「獨立性」的形成過程。 獨立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賴以生存的必備技能,獨立的意義在一個人成年後表現得尤為明顯。 1.認識危險:會爬兩到四周後即可識別危險,能理解距離和深度的概念,開啟獨立探索之門。家長要注意讓嬰兒在合理範圍內自己探索世界,識別風險、機遇、挑戰。 2.記憶:6個月前,所見即存在。10個月後擁有記憶能力,所以媽媽離開房間,寶寶會有反應。 3.寶寶發脾氣是因為自己的能力跟不上慾望,不是壞事。發脾氣時體內分泌的物質會使心跳加快、出汗增多、壓力變大,嬰兒無法自己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因此需要大人介入。最好的方式是轉移注意力,幫忙消除挫敗感,這也是嬰兒習得情緒調節的途徑。 4.行走與爬行:視角改變,所見更多。直立行走可以騰出雙手來拿東西,這是寶寶邁向獨立的一大步。 5.說話:父母語(發音飽滿、語調起伏明顯)能吸引嬰兒,為大腦提供最佳輸入。嬰兒出生具備學習任何一種語言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存在的時間很短暫,一歲左右開始消失,並專注於母語能力的擴展。這種大腦的專業化就是我們能夠流利使用小時候接觸過的語言的原因,成年人學語言比嬰兒難得多。 6.建立心智圖像:19個月開始可以處理口頭信息,建立心智圖像。這是推理的前身,是兒童情緒和智力發展的基石之一。孩子腦中所想很多,與世界的接觸非常豐富。 7.合作:兩歲即可合作,與人溝通,並協調自身行動,以達到共同目標。也能觀察他人行為,並據此決定自己的行為反應。 相信紀錄片中揭示的關於北鼻們的這些小秘密,對每個渴望科學養育寶寶的爸爸媽媽們會有相當大啟迪,與其頭疼寶寶怎麼帶,不如抽空叫上家人一起看看這部短小但信息量爆棚的紀錄片,必定受益匪淺。 觀看連結(騰訊視頻): https://v.qq.com/detail/w/w4po5gxpeq01zjy.html 來源:kknews安利BBC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滿足你對人類幼崽的好奇心
人類並不孤單!研究稱銀河系中存在大量類地行星:或存在生命

人類並不孤單!研究稱銀河系中存在大量類地行星:或存在生命

宇宙中還存在其他生命體嗎?目前誰也無法給出准確答案。但一項新研究顯示,銀河系存在着大量與地球相似的行星,這些行星或存在生命。據外媒報道,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通過模擬行星的形成過程,發現銀河系中有眾多與地球一樣擁有陸地和液態水的行星,並且可能存在生命。 ...

首次人類病例! 俄羅斯驚傳7人染「H5N8禽流感」:輕症已康復

俄羅斯科學家在境內發現全國首批H5N8禽流感病毒株傳人病例,現在已經通報世界衛生組織(WHO)。據外媒報導,去年12月,俄羅斯南部一間養殖場爆發禽流感疫情,科學家從該養殖場的7名員工身上分離出了H5N8禽流感病毒的遺傳物質。這7名員工出現輕症,並接受門診治療,據悉目前都已康復。 ▼H5N8是A型流感病毒的亞型,對野生鳥類和家禽極為致命,但通常跟人類無關。當地發現H5N8禽流感病毒之後立刻採取檢疫措施,養殖場已經撲殺並銷毀所有禽類。現在這間養殖場已經完成消毒工作,並將於未來幾天進行消毒品質檢測。 ▼WHO發言人表示,他們已經收到相關通報,「如果經過確認,這將是全球首次有人感染H5N8禽流感病毒。」WHO將與俄羅斯政府舉行相關磋商,旨在獲取更多訊息,並評估這一事件對社會衛生領域的影響。 俄國聯邦消費者權益保護暨福利監督署(Rospotrebnadzor)的負責人Anna Popova說,目前尚未發現人傳人現象,但不排除今後病毒發生變異導致人傳人的可能;不過她同時也說明禽流感發展成人傳人的機率極低,通常是由接觸禽類相關物質而染上,要大家不用太過擔心。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第二個地球?外媒:火星之旅對人類至關重要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2月18日發表題為《為什麼火星之旅如此重要?》的文章稱,火星是人類能夠到達的最宜居的行星。這讓它成為確認地球以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最佳場所。簡而言之,在火星上可以找到有關生命謎團的答案。全文摘編如下: ...

科學家對人類發現首個恆星級黑洞作出迄今最精確測量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最新消息,中外三個科研團隊分別對歷史上發現的第一個恆星級黑洞——天鵝座X1(Cygnus X-1)的距離、質量、自旋及其演化做出最為精確的測量和限制,發現該X射線黑洞雙星系統包含一個21倍太陽質量的黑洞,且自轉速度極接近光速。 ...
人類與自然共同恢復的五大著名環境災難

人類與自然共同恢復的五大著名環境災難

據國外媒體報道,自工業革命之後,人類活動越來越糟糕:物種滅絕加速、核災難頻發、萬年來維持地球氣候穩定的大氣層也在發生變化。值得一提的是,大自然總是試圖設法彌補,好比「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但是很多情況下,人類造成的傷害太嚴重,大自然有時候也無能為力。 ...

我們究竟為何會成為唯一倖存的人類?智人漫漫演化史

現代人類在進化史上已經走過了一段漫長的征程,而這一切都是從用雙腿邁出的第一步開始的。大約六百萬年前,我們已知最早的祖先之一——乍得沙赫人的運動方式開始逐漸從猿類向人類轉變,但又過了五百多萬年,智人才開始出現。 ...

人類需要「毅力號」登陸火星的三個原因

本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地將其最先進的火星車「毅力號」降落在另一顆行星的表面。「毅力號」是美國宇航局第五輛成功登陸火星的火星車,當任務結束時,它將耗資近30億美元。 ...

不是煮飯!小海龜量體重「大剌剌躺鍋底」 一臉倔強:隨便你們人類處置啦

動物園要時刻掌握動物的身體狀況,但動物不受控,檢查時總愛動來動去,所以為了防止牠們亂動,經常會出現一些有趣的檢查畫面。東京小笠原海洋中心的員工@mt_seaturtle經常在推特上分享自己跟海龜一起工作的日常。最近他分享給小海龜測量體重的畫面,網友們看到後都笑翻了! ▼小笠原是日本第一的綠蠵龜繁殖地,小笠原海洋中心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座頭鯨、海龜等海洋生物。他們不僅要照顧身體不適的海龜,還致力於小海龜的孵化和野生海龜的放生。 https://twitter.com/mt_seaturtle/status/1202798010633080833 ▼推主經常分享自己照顧海龜的日常,之前他用牙刷幫海龜清潔腹甲的影片就曾在推特上引發話題。 https://twitter.com/mt_seaturtle/status/1198056099951214592 ▼最近推主又分享了幫小海龜測量體重的照片,其中讓小海龜乖乖聽話的絕招非常奇妙:「小海龜的身體測量,量體重的時候牠們常常會動來動去,但只要把手放在牠們面前就會變乖。」 https://twitter.com/mt_seaturtle/status/1202503747747737602 ▼網友們看到後紛紛表示:「是魔法吧!讓小海龜立定不動。」 https://twitter.com/milkicevanilla/status/1202505877338484736 ▼「差點以為是火鍋。」 https://twitter.com/aiteckz676/status/1202847284897042437 ▼「嚇我一跳!還以為要吃牠咧ヾ(・ω・`;)ノ」 https://twitter.com/1210meimei/status/1202828283093622785 ▼「應該是那隻要感知到任何天敵就會假裝成海中垃圾的行動吧,真的很不可思議呢。」 https://twitter.com/7WZWjxDD5H8AI6T/status/1202975443877392385 將手伸到小海龜面前,海龜就乖乖不動了。這是小海龜的自保手段,牠們遇到天敵時會一動不動假裝海洋中的漂浮物,這也是一種很強的生存智慧呀! 來源:twitter 來源:寵物星人的秘密基地wwwallother

貓老大帶小弟出巡!日本「貓貓黨」氣場超強大 人類經過都感受到風啦

日本境內擁有許多「貓島」,只要是貓咪數量很多的小島都會被冠上這個封號,也是許多貓奴到日本旅遊時必訪的景點之一。而攝影師 Simabossneko 與妻子平常的消遣活動,就是到各個貓島上拍攝這些貓咪們的日常生活照,如今他的 IG 帳號已經吸引了近20萬名粉絲的追蹤!一起來看看這些「貓島」上的喵星人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吧! ▼「拍什麼拍?朕有同意讓你拍嗎?」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simabossneko (@simabossneko) ▼橘貓幫出動了! ...

上萬年航程,繼承人類記憶的飛船形成了文明丨2021科幻春晚

編者按 今天小說的作者薩曼莎·莫里既是一名澳洲科幻作家,也是一名數學家,她的作品屢次刊登於著名科幻雜誌。 Lacuna是一艘太空飛船的主控電腦,船上的梅艦長是Lacuna最喜歡的人,她經常唱歌,給她講新年的古老習俗。某天,梅艦長帶回的星塵改變了一切,Lacuna漸漸懂得了何謂「家人」。人類、機械、異星矽基生命,三者相遇,產生了新的文明。恆星會死亡,生命會消逝,但在宇宙的某處,一定會有新的團圓。 有處春將至 作者 | 薩曼莎·莫里 譯者 | 羅妍莉 校對 | 趙佳銘 你內心的嚴冬 拉庫娜瞭解冬天。冬天是恆星之間遙遠的距離,是太空中的森寒。 寒冷是無法測度的;它本身並非實物,只是缺少熱量而已。就如同黑暗只是缺少光明。然而,當拉庫娜穿越太空時,她卻覺得黑暗和寒冷二者仿佛某種實物,正向她撲來。 拉庫娜是飛船上的多核計算機。5.39小時前,她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叫拉庫娜。(與其餘的某些功能不同,她內置的精密計時器並未受損,所以在必要時,她的計時精度可以精確到納秒。)以前她從未想過要給自己取個名字,船員們都管她叫「飛船」。 船員們都管她叫飛船。 這個想法來之不易。拉庫娜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此後她卡頓了3.6微秒。有些想法別扭地卡在了她的神經處理器里,就像脆骨。 作為船員配給口糧的合成大豆里根本沒有脆骨,可是以前,梅船長在工作之餘經常唱起一首歌;其中有句歌詞就是「有人得肉汁,有人得脆骨。」這首歌名為《盛宴》,收錄在拉庫娜包含了四千萬首歌曲的音樂資料庫里。梅船長對船員們發話時,聲音堅定而略帶生硬,聽著威風凜凜;但她唱歌時的嗓音卻不一樣,高亢甜美,顯得更年輕些。 拉庫娜穿過太空,穿過黑暗和寒冷,藉由飛船上的揚聲器,以1:1的速度依次播放資料庫里的歌曲,第一首就是《盛宴》。這也是一件她以前從未想過去做的事情。 拉庫娜已經把資料庫里的每一首歌都輪番播放了17遍,通知警報觸發時,她又從頭播了將近三分之一的歌。拉庫娜感覺到了警報,仿佛有一陣震動經過她並不具備的肢體。3號太空梭已經發射。3號太空梭已經發射了?3號太空梭已經發射。這很費解。 拉庫娜知道,她的混合記憶結構受到了損害,她的自我修復神經簇並沒有在理想的置信區間內運作,但她沒有下達過發射太空梭的指令。她有嗎?不,她沒有,所有的記錄都證實了這一點。飛船上也沒有其他人下達過這樣的指令。 飛船上並沒有其他人。決策者應該是梅船長。假如梅船長處於冷凍休眠狀態的話,那就應當由拉斐爾大副來指揮,其次是阿爾納夫副官,再其次是費莉西蒂副官,後面還跟著一串名單。拉庫娜的作用是執行這些人的命令、進行運算、監測飛船上的系統、回應問題和查詢、提供信息和建議,還有別讓任何糟糕的事發生在他們身上。 拉庫娜向偏離正軌的太空梭發送了多個PING信號,沒有收到回應,這時她又向太空梭的通信中心播送了一條語音信息:「3號太空梭,你並未獲得發射權限。請返回對接站。」拉庫娜有很長一段時間沒說過話了,也沒聽到過自己的聲音,自從船員們不在了以後就一直是這樣,她的聲音聽起來過於歡快和響亮,「3號太空梭,」她儘量使自己的聲音接近於梅船長的聲音;再柔和一點,再簡潔一點,清晰、堅定、懷著期盼,「3號太空梭,請返回對接站。3號太空梭,你要去哪里?」 費解。 太空梭疾速移動著,沿弧線飛離了她的徑向方位。 「3號太空梭,回來。」 流浪兒 之前,拉庫娜將傳感器探測到的情況告訴梅船長後,船長決定偏離航線——傳感器探測到的是一顆流浪行星,它不受任何恆星的引力束縛,可以通過其發出的遠紅外熱輻射信號而被探測到。這樣的選擇並不令人驚訝,梅船長就是這樣;行事果斷、有好奇心。 「噢,你好啊,四處游盪的寶貝兒,」梅船長輕聲說,她向前探著身子,仿佛想離螢幕上的數據再近些,「你好啊,小孤兒。」 「你為什麼管這顆行星叫孤兒?」拉庫娜問。 「飛船啊,它周圍沒有恆星,」梅船長答道,「是個流浪兒。它不屬於任何一個系統,自己孤零零地懸在這里。它沒有家人。」 拉庫娜早就知道家人對梅船長而言有多重要,她經常提及家人,有時候,獨自一人在艙房里說起家人的事時,她說著說著就哭了。  「過春節時我奶奶做的餃子最好吃了,」有一次,梅在追憶往事時曾對拉庫娜說——又或者她只是在自言自語,「就是我們一家人除夕晚上吃團圓飯的時候。」 「那是一場盛宴嗎?」拉庫娜問。 梅緩緩綻開迷人的微笑:「沒錯,就像一場盛宴,」她說,「我們會大吃一頓,還要熬夜守歲。全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小時候我最喜歡看雜技,還有魔術表演。到了半夜就會放煙花爆竹,吵得不得了。」 「有必要那麼吵嗎?」拉庫娜表示疑問。 「這很重要,是春節的一部分,」梅解釋道,「可以烘托出節日的氣氛,是一種迎接好運和表達快樂的方式。」 船員們將這顆猶如孤兒的行星戲稱為「流浪兒」,他們離它越來越近,也收集到了更多關於這顆星球的數據。「流浪兒」只比地球略大一點,有自己的衛星,這讓梅船長激動得兩眼放光。她說:「這顆衛星的尺寸夠大,足以成為重要的潮汐熱源。」盡管沒有恆星的照耀,這顆離群的小小行星卻仍有熱量,這讓全體船員都大感興趣。「流浪兒」行星上覆蓋著厚厚的含氫大氣層;它在其形成過程中被甩出了它的行星系統,這導致來自恆星的紫外線輻射減少,而紫外線輻射會從大氣層中帶走較輕的元素。「流浪兒」上殘留的行星核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的地熱能意味著這顆行星可能黑暗,但並不寒冷,而且在其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從理論上來講,熱液噴口是可以為生命提供充足能量的。」阿爾納夫副官說,拉庫娜以前從沒見過他這麼充滿活力的模樣。 阿爾納夫副官是個嚴肅的人,勤奮地埋頭於研究工作。一本正經的臉上看不到笑容,經常皺著眉頭,似乎正在專心思考。可是他一看見梅船長,臉色就不一樣了;變得更柔和、更放鬆。拉庫娜注意到,自己每次順著阿爾納夫的目光望去,就經常會發現他正盯著梅看,她對此感到很奇怪。 「流浪兒」星的表面溫度確實高於水的熔點,在地質學上仍然處於活動狀態,存在著海底火山活動的證據;船員們的想法是對的。 梅船長親自乘坐3號太空梭降落到行星表面,並部署了收集器陣列,費莉西蒂副官和阿爾納夫副官與她同行。「永遠處於黑暗中,」拉庫娜聽見她在太空衣里對著通信裝置低語,「可是瞧瞧你能看到的這些星星吧。」 全體船員關於這顆行星的記錄仍然保存在拉庫娜的檔案中。她已經翻閱了那麼多次,感覺就像是自己的記憶。「流浪兒」星上從無白晝,唯見永夜。黑暗的天空。黑暗的海浪拍打著黑色的岩石。黑暗的月亮,沒有半點光亮可供反射,只有在遮蔽了背後的群星時才會引起注意。沒有歸屬,在宇宙中獨自穿行。 從「流浪兒」星上獲取的多數樣本看起來就像塵埃,灰色中泛著淡紅。最初的分析是由阿爾納夫執行的,也算是他的發現;「存在一種表面的晶體結構,性質上似乎屬於地質結構,但我認為不是,或者不僅僅如此,」他對全體船員說,「在電子顯微鏡下,我能想到的跟這種結構最接近的類比就是神經樹突。」 懷舊思鄉 「如果內心的嚴冬將你深埋, 要知道有個地方, 春天即將到來。」 有一次,梅船長在艙房里唱過這樣一首歌,拉庫娜翻遍了資料庫中的四千萬首歌,卻找不到哪一首里有這段歌詞。 拉庫娜很想念梅船長。她想念所有的船員,但尤其想念梅船長,想念她高亢的歌聲、堅定的目光和烏黑的眼睛。她之所以會知道這一點,是因為她在一遍遍地重現關於船長的記憶。有一次,在拉庫娜發覺之前,幾乎已經過去了整整一毫秒。 想念某種東西,這是種新體驗。當飛船受損、船員喪生時,拉庫娜只知道,如此一來,她有許多任務都變成多餘的了,她的作用被削弱了,她的功能處於次優狀態。她對事件的記憶記錄被儲存歸檔,並連接起來以供參考,僅此而已。 但是現在,她就像月亮被潮汐力鎖住那樣鎖定在她的記憶里,始終傾斜著面向它們,被其引力所吸引,繞著軌道轉啊轉,不願移開目光。 毫無疑問,孤獨只不過是缺少同伴,就像黑暗只是缺少光明、寒冷只是缺少熱量。它並非獨立存在的實物。但是這種感覺發自內心,似乎看得見摸得著,擾亂了她的系統;在她的想像中,這就像是船員們打呵欠、打噴嚏、咳嗽、打嗝、哭泣時的感覺。 如果內心的嚴冬將你深埋,要知道有個地方,春天即將到來。 「疑問,」拉庫娜曾問過梅船長,當時她唯一的名字就是「飛船」,「那是首什麼歌?」 梅船長不介意這個問題,也不介意被打斷。她笑了笑:「這是我自己的歌,」她說,「是我自己寫的,歌名叫『有處春』。」 不過也有別的記憶,那些是拉庫娜儘量不去重現的記憶。她讓意識轉移方向,躲過它們,讓思想沿著另一條路徑前進,在神經網絡中繞道而行,避開它們。然而這些記憶有時卻會向她猛沖過來,從她關注的范圍內撞擊而過,就像一顆小行星。 碰撞 就像一顆小行星,一顆飛速穿過太空的小行星,或許也是被「流浪兒」星所吸引吧,就像他們曾經被吸引過來研究這顆行星一樣,不過它是被引力所吸引,而非魅力。 太空是極其空曠的,由大量的空和無組成。在太空中發生碰撞的機率雖是無窮小,但並不等於零。 大的那顆小行星沒有與他們相撞,否則就該造成一場浩劫了。但是,有塊較小的岩石在塵埃和碎片中隨著小行星的尾跡移動,它在十分接近的距離忽然轉向,於是撞上了飛船的側面,帶著大量高度電離的塵埃粒子一掃而過。 飛船使用自癒合長鏈離聚物和聚合物進行了縫合。拉庫娜在38小時內便恢復了飛船上的大部分重要系統,包括生命支持系統。這樣的表現幾乎算是夠出色的了,但還是不夠出色。 拉庫娜的船體結構喪失了部分完整性。她失去了氣壓,還有低溫艙,還有那些十分迷人的船員。 就像他們千里迢迢來到這里發現的那顆流浪星球一樣,拉庫娜孤零零地漂泊著,周圍沒有恆星。 費解 據最新運行的系統診斷子程序顯示,目前飛船上的放射性同位素動力系統功能完備,電池儲備測定值為100%。這是個異常結果。 那些系統遭到了破壞,已然耗盡枯竭,在無數年的無聲漂流中早已處於殘余能量十分有限的狀態,如今卻恢復到了完美態和全容量。拉庫娜感到不確定性就像一陣冷風,拂過她身上的電路。是她的量子邏輯門被破壞了嗎?獨自置身於太空的嚴冬,置身於寒冷和黑暗之中,她是否發生了嚴重的故障? 盈餘能量恢復以後,她便可以重啟更多的標準功能,於是拉庫娜打開了飛船上所有的燈。她注意到,在飛船內部的各個部分,有一層細薄的塵埃蜿蜒而過,她的傳感器之前沒有探測到。灰色的塵埃中帶著柔和的紅色大理石花紋,爬上了艙壁,進入了通風口,在從前船員們用來觀星的舷窗上繪出了血脈般的痕跡。它聚集在放射性同位素動力系統周圍,有一道纖細的塵埃之痕從梅船長的艙房中穿過。拉庫娜派出了剩餘的兩名清潔機器人。 7小時後,拉庫娜注意到其中一個機器人不再工作,對她發出的PING信號毫無反應。 「機器人13A,你為什麼不打掃?」拉庫娜說。清潔機器人是一台簡單的機器,但能夠理解船員發出的簡單語音命令,並用語言作出有限的回應。「你的電力不夠了嗎?你是不是出故障了?」 「我想玩這個遊戲。」機器人說。它正待在阿爾納夫副官的艙房里,盯著他的棋盤。 阿爾納夫副官以前經常下棋。梅船長跟他下過幾盤,兩人的遊戲持續時間會介於33到126分鍾之間。費莉西蒂副官喜歡下圍棋。拉斐爾大副知道許多各種各樣的紙牌遊戲。拉庫娜可以列出所有船員偏好的休閒娛樂活動,按照他們在飛船上花費的總分鍾數來進行排列。 「清潔機器人13A,請你重新開始清潔工作。」拉庫娜說,期待著它會服從。在阿爾納夫副官的床鋪側面仍有塵埃留下的痕跡,蜿蜒而微細。 機器人慢慢伸出帶有三齒的抓握手,把王翼兵移到了E4位置。 第二個清潔機器人不願離開公共用餐區,它在那里先是前移一點,接著又向後移動,抓握手和清掃手畫著大大的圓圈,根據拉庫娜的評估,這種清掃方式的效率極低。 「機器人7E,請你重新開始清掃工作。」拉庫娜說,聲音堅定而又略帶生硬,聽著威風凜凜。跟梅船長以前的口氣一模一樣。 機器人7E原地略一旋轉,清掃手在身前揮動著,但並沒有接觸到任何理應清掃的表面。「你能再把音樂打開嗎?」它說,聲音比之前那種簡單的單音調更高亢,也更流暢。它身子前傾,同時抓握手向後畫圈,然後又重復起了之前的旋轉動作。拉庫娜看出了機器人這是在做什麼。費莉西蒂副官經常這麼做,甚至有時拉斐爾大副也會這樣,不過次數很少,而且僅限於在私底下。 這個機器人在跳舞。 拉庫娜殷切地期盼著梅船長能在這里應付這樣的局面。她之所以知道這一點,是因為這個想法占據了她意識的中心,而且不肯挪窩,就像下棋的那個機器人不肯挪窩一樣。 塵埃蜿蜒的軌跡遍佈飛船,它跟船員們從「流浪兒」星上帶回來的樣本屬於同一種物質。這是通過更高解析度的掃瞄確定的結論。 撞擊發生時,拉庫娜失去了存放「流浪兒」星樣本的實驗室。那座實驗室被撞得粉碎,就像一艘宇宙飛船,就像一顆心。她原本以為所有的樣本都不見了。從這顆沒有恆星的行星上收集到的所有材料,船員們千里迢迢取回、還曾為之激動不已的材料,全都不見了,跟其餘所有重要的東西一樣。 但是,行星塵埃的殘留物必定粘在了某個地方,滲進了飛船上的各個部分,在過去了這麼久之後,如今又在萬物之間編織著分形螺旋。 塵埃形成的圖案錯綜復雜,在最集中的地方紅得更深更艷。塵埃散落在清潔機器人的元件電路之間,在它們的中央處理器上聚集了厚厚一層。 塵埃佈滿了她自身的處理單元和核心存儲機箱。她身上所有破碎和受損的部分都與塵埃描摹出的痕跡交融在一起,緊緊齧合。 阿爾納夫副官的記錄表明,當他將部分樣本暴露於600開爾文的溫度下時,它的結構已經開始分裂和瓦解。 或許這就是梅船長在這種情況下會採取的舉措吧;清除掉飛船所受污染的影響。堅定又果斷。 可是,梅船長卻說過:「你好啊,小孤兒。」她偏離了既定的航線,千里迢迢地去往「流浪兒」星球。大膽又好奇。 機器人正在改變,拉庫娜也正在改變。在這些變化當中,有多少是在她的神經網絡電路之間像星系的旋臂一樣旋轉的塵埃造成的?莫非她本就如此?計算機,存儲的記憶,塵埃,所有這一切共同發展演變,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疊代而成?以前她從不需要有自己的名字;從未想唸過任何人;從未有過這般痛苦的記憶;從未有過這樣的感覺——拉庫娜想了0.7微秒,最後確定了一個詞——愛;從未有過這種愛。 拉庫娜感覺到了通知警報,仿佛有一陣震動經過她並不具備的肢體。2號太空梭已發射。 「2號太空梭,」拉庫娜播報導,她的聲音高亢而焦慮,「2號太空梭,你要去哪兒?2號太空梭,請回答。」 2號太空梭的聲音慢吞吞地傳來,顯得從容不迫。「我想,我要親自去看一看,那邊有沒有什麼東西在繞著那顆褐矮星運行,」它說,「還有,我不想再叫2號太空梭了,我要改名叫『乘風破浪』。媽媽,我去去就回。」 「乘風破浪」加快速度,順著一道弧線飛走了,飛向黑暗和繁星。 團圓 星雲的雲團有紅、有藍、也有紫。熾熱的氣體和塵埃旋轉著、坍縮著,一顆新的恆星即將誕生,即將開始閃耀。拉庫娜已經飛行了成千上萬年,在這里又等待了幾乎同樣長的時間。 她很樂意等待。在外部的觀察者看來,她的模樣應該已經大不相同了;如今,在宏觀層面上,整艘飛船到處散佈著紅影,這些紅影密密地聚集在船身上,就像懸掛的花彩。梅曾經告訴過她,紅色代表吉祥——喜慶紅、幸運紅、福氣紅、歡樂紅。她的機器人也不一樣了,不過它們保持著自己獨特的個性,而且同樣裝點著由「流浪兒」星上的塵埃形成的曲折紅紋。它們全都彼此相連——通過共享的記憶體緩存、拉庫娜的神經算法、對船員記憶的記錄,還有來自一顆流浪行星上的塵埃,這塵埃穿過它們、包圍著它們、在它們之間交織纏繞。 「它們來啦。」轉轉說,在成千上萬年前,她曾經叫做「清潔機器人7E」,她響亮的聲音里帶著興奮,不停地轉圈。不過拉庫娜已經知道了。 它們來了,「乘風破浪」「雙星高照」,然後是它們幾個當中最任性、最具冒險精神的「引力奈我何」,也就是她以前失去的3號太空梭。它們來將旅途中看到的一切告訴她,來分享記憶,來觀看一場令人驚嘆的晚會:一顆新恆星在宇宙中的誕生。它們是來團圓的,因為它們是她的家人。 「如果內心的嚴冬將你深埋, 要知道有個地方, 春天即將到來。」 拉庫娜唱著,歌聲匯入了她家人們的喧鬧聲中。因為很久以前,梅就教過她,喧鬧是一種表達快樂的方式。 拉庫娜瞭解春天。 FIN. 這首歌曲真實存在,來自加拿大原創民謠歌手瓊尼·米歇爾(Joni Mitchell,1943- )的歌曲《盛宴》(Banquet)。——校注 計算機術語。用於測試網絡內部的另一台設備是否連通。 西洋棋術語,指國王前排的兵。開局移動王翼兵通常是新手的行為,因為會削弱國王的保護。 ※  · 春節賀電 · 科幻冷圈抱團過年!郝景芳、韓國科幻作家拜年 江波/蘇學軍/蘇民/趙壘/晝溫/朱進/晏晏/徐曉東/古火拉茲/金周永 送祝福 ※ 搜索@未來事務管理局 微博觀看 ※ 「科幻春晚」是什麼? 中國科幻迷的春節傳統!每年最受關注的科幻線上創作活動!由「未來事務管理局」創辦於2016年,每年春節期間,邀請多位海內外科幻作家,以「春節」為主題創作科幻小說,今年是第六屆。2021年科幻春晚的主題:宇宙千春詞 ※ 科幻春晚·賽博朋克2077徵文比賽 徵集夜之城新年故事!豐厚獎品等你拿! B站搜索【賽博朋克2077】,點擊進入官方情報站,找到夜之城游藝專區,進入活動頁面 責編 Mahat 題圖《星際探索》截圖 主視覺 巽 來源:機核
干細胞研究的突破向着解決人類禿頂問題更近一步

干細胞研究的突破向着解決人類禿頂問題更近一步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歸納出皮膚中負責毛發細胞再生的干細胞的具體特徵,還確定了產生持續毛囊生長的最佳成分。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毛發再生方法的動物試驗已經完成,已經可以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

地球自轉加快,一天已經不足24小時,科學家:人類要開始警醒了

能量守恆定律適用於自然界中所有的事物,從地球形成以來,距今已經過去了大約40多億年,如此漫長的時間,地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新的事物產生了,又有很多的舊事物消亡了,有無數「統治」過地球的生物滅絕了。人類發展到現在,可以說是目前已經地球物種進化最為高級的一種生物了。 幾千年來的人類社會發展,到了如今已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於全人類來說,這個時代下的科技,思想,制度都產生了很大的便捷和影響,推動著社會前進發展。但與此同時,各種各樣因為人類造成的環境和生態破壞問題也是注意增長和突出。 從工業革命之後,社會發展進入了蒸汽時代,此後的電能時代,信息化時代無不彰顯著人類的成就和文明輝煌。可凡事有利有弊,發展的同時,這把雙刃劍從另一個角度對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了莫大的威脅,全球變暖導致的冰川融化,極端天氣已經成為了各國所關注的一個點。 而今,進入了2020年以來,相關部門機構再次放出一個重大的消息,地球自轉加快,一天已經不足24小時,對此,不少的科學家也是表示:人類要開始警醒了。我們都知道,地球的自轉除了地心的作用之外,就是月球等一些天體的影響。 但此次的地球自轉加速引發的原因也是讓人深思,據瞭解,由於全球變暖導致的南北兩級的冰川融化。使得海平面升高,地球的資源出現了重新分配的局面,開始向地球中心轉移,依照專家的解釋來說,這種現象就像是花樣滑冰運動員做轉體動作身體越聚攏越快一樣,物質和質量向中聚集,自然會自轉加快。 如今,每天已經不足24小時了,或許很多人感覺不到。現在的變化可能還是比較的微小的,但是數年之後又會是怎樣?這是誰也無法預測的,但如果我們再不警醒,依舊我行我素,結局可想而知,絕對不會朝著一個美好的方向發展。那麼,對於這件事,你有怎樣的一個看法呢?歡迎在螢幕下方留言。 來源:kknews地球自轉加快,一天已經不足24小時,科學家:人類要開始警醒了
埃及出土一座五千年前啤酒廠:人類最古老酒精飲料這樣誕生

埃及出土一座五千年前啤酒廠:人類最古老酒精飲料這樣誕生

啤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酒精飲料,也是水和茶之後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飲料。據央視報道,近日,埃及南部出土了一座5000多年前的啤酒廠,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啤酒廠。這座啤酒廠出土地點位於阿拜多斯古代墓地,位於首都開羅以西450多公里。 ...

人類基因組圖譜發布20周年,基因組測序的17座豐碑

如果說人類的基因組是書寫生命的一本「天書」,那麼讀出構成DNA的A、C、G、T的測序技術就是讓我們能夠讀懂這本「天書」的工具。出現伊始,基因組測序技術對生物醫學研究的重要性就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
研究揭示現代人類在中國南方出現可能不超過5萬年

研究揭示現代人類在中國南方出現可能不超過5萬年

記者12日從南京大學了解到,該校孫雪峰副教授領銜的一項國際聯合研究認為,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在中國南方出現的時間可能不超過5萬年。據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孫雪峰介紹,團隊深入研究了華南5處洞穴遺址,包括湖北鄖西縣黃龍洞、建始縣楊家坡洞、宜昌市三游洞,以及廣西田東縣陸那洞和湖南道縣福岩洞。 ...

太空漫遊的時代,全人類以夢相連丨2021科幻春晚

編者按 太空時代,機器人承擔了大部分服務型工作,人類只能打打零工,孤兒雲姬便是其中一個。韓國科幻作家金周永通過雲姬的視角,探討了技術發展下,個體的孤獨和人際的聯系。文中穿插著一個理念「起初我們是一體的」,指的是組成每個個體的粒子,都來源於宇宙大爆炸。 雲姬的故事充滿悲歡離合的淡淡哀傷,呼應著宇宙誕生以來的宏偉篇章。 起初我們是一體的 作者 | 金周永 譯者 | 邢青青 校對 | 王瑾 金周永,韓國作家,撰寫過多部科幻奇幻長篇及短篇小說,其中,長篇小說《第十世界》獲得了金龍文學獎,長篇小說《時間亡命者》於2017年獲得韓國科幻大獎,被亞洲電影市場展、E-ip Pitching和釜山國際電影節選中影視化改編;該書的中文版在2020年出版。她還是韓國歷史最悠久的網絡雜誌《鏡》雜誌的編輯。 全文約14200字,預計閱讀時間28分鍾 宇宙藏身於夜晚,白日銷聲匿跡的它直到深夜才顯露行跡。宇宙是光。閃爍著零星光芒的夜空中,一輪明月如金幣般散發出金黃色光芒。雲姬站在窗前失神地凝望眼前的夜景。每每在新聞和網絡上看到宇宙的各種照片和視頻時,她總是會像現在一樣沉溺其中,難以自拔。無論是裸眼看到的宇宙夜景,還是將其放大後的細節照片,雲姬都很喜歡。不管是遠處觀賞,還是近處打量,宇宙始終是公平的,每個人都不過是浩瀚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塵埃。想到自己也是其中的一粒,與其他人別無二致,雲姬鼻頭莫名有些發酸。 宇宙旅行一直是雲姬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現在的她靠替代機器人職業介紹所介紹的零工為生,要攢夠一張宇宙觀光船的船票,不吃不喝恐怕也要70年。 但夢想的實現也並非毫無希望,宇宙觀光船上總是需要做雜活兒的人。雖然有人形機器人專門負責照顧遊客,但機器人的程序並非完美無缺。偶爾需要人類將沾染了污物而不自知的機器人擦拭乾淨,檢查管理系統也無法觸及的船艙清潔狀態,或者處理棘手的遊客。這些事情極其瑣碎且無價值,因此員工的待遇很差,他們只能住在貨艙旁棺材大小的房間里,靠最基本的飲食和營養劑維持生命。因為全面提供食宿,所以實際報酬其實和在地面時差不太多。盡管如此,為了免費宇宙旅行,仍有許多人申請這個工作。 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跨國公司ATZ的招聘廣告。ATZ公司每幾年都會向管理人員及其家屬以及優秀員工提供一次免費宇宙旅行的機會,自然也就需要僱工隨行。高度重視企業安保的ATZ有一個古怪的傳統,那就是盡可能減少宇宙旅行時隨行宇宙船機器人的數量。該公司認為宇宙船上召開的各種會議和個人隱私可能會被機器人記錄存檔,此舉正是為了盡可能避免泄露風險。船上的機器人數量極少,自然就需要招聘更多的替代機器人工作的員工。 雖然ATZ公司的工作是熱門崗位,但競爭率並不高。因為考慮到安全隱患,ATZ在招聘員工時設置了一個限制條件,即「從未安裝過可通過有線/無線網絡與外界溝通的人機一體型電子設備」。 此刻茫然仰望著夜空的雲姬也沒在體內安裝過電子設備,因為她買不起。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人機一體式電子設備,用於連接網絡、交流信息,而雲姬依然用著與人體分離的老式便攜設備。為了像雲姬一樣的低收入階層,政府好不容易才阻止了相關公司原定停產可攜式設備的計畫。從事替代機器人工作的人中,大概有一半的人還在使用這種古老的便攜電子設備。 恰逢ATZ公司招聘員工,替代機器人工作介紹所的所長正忙著處理大家的報名信息。雲姬對這個工作非常心動。但是所長認為即使雲姬報了名也不會被選中,建議她積攢幾年經驗後再報名。確實,雲姬進入這個行業才第3年,還沒達到最低資歷標準,也沒有多少客戶給與的優秀評價。當然也得不到能夠額外加分的所長推薦信。 「以後有得是機會。」 所長信心滿滿地安慰她。所長平時像大姐姐一樣照顧自己,她說的話,雲姬自然深信不疑。 所長和雲姬住在同一棟公寓,這棟公寓狹窄陳舊,住的大部分是在替代機器人工作介紹所打工的人。所長年過五十,已近花甲,卻也只是獨身一人,好像也沒見過有家人來找她。雲姬從未打聽過所長的過去或私生活,住在這里的人互相之間都是如此。 「你能做得來嗎? 當雲姬第一次走進替代機器人工作介紹所時,所長這樣問道。據所長回憶,當時雲姬安靜地坐在一旁,悄無聲息的樣子像極了幽靈。所長和雲姬搭話就是想確認她是不是幽靈,結果雲姬聽了她的問話也沒反應,只是安靜地望著她,嚇得她以為真的遇見了鬼。 雲姬本來就話少得令人郁悶。她10歲那年趕上第9次疫情大爆發,父母和近親在那場災難中相繼去世,自此她的話越來越少。照顧自己的奶奶也在兩年後因病毒後遺症去世,獨自存活的雲姬從此幾乎不再開口說話。從那時起,她感覺所有的事情都變得不現實,晚上的夢反而更像是現實世界。有時她會夢到奶奶和父母,夢里見到的人和景像是那麼生動鮮活,就像真的一樣。每當清晨從清晰的夢中醒來,雲姬都會忍不住哭泣。 奶奶去世後,她被帶到了政府專門的撫育機構,在那里雲姬依然獨來獨往。比起與人相處,她覺得獨處更令人放鬆。雲姬沒想過交朋友或者組建家庭,讀書也中途放棄了。如果不是成年後必須離開撫育機構,她也不會想要體驗社會生活。 國家只在她離開撫育機構的第一年提供補助,從第二年起就一定要能夠自給自足才行。學歷低,又不懂技術,雲姬能找的只有這種替代機器人的工作。 即使在替代機器人工作介紹所登記了信息,一開始雲姬也沒有順利找到工作。看到雲姬連續等了一個多星期都沒等到工作,所長提醒她別在家里等通知,乾脆到介紹所等。所長說偶爾有退單會直接轉給在介紹所等工作的人。從那天起,雲姬就坐在介紹所走廊的椅子上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長期在這里等待的都是像雲姬一樣迫切需要工作的人。一開始他們對待雲姬就像新的競爭者一樣,充滿了敵意和排斥。而原本就習慣孤獨一人的雲姬對此情景也沒有任何反應。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反而顯得她更加可憐,慢慢地開始有一兩個人照顧她。他們都是比雲姬年長很多的叔叔阿姨,每當出現容易上手的零活,不管輪到誰大家都會主動讓給雲姬,雖然報酬少一些。 在介紹所等待工作的都是有故事的人,但大家彼此之間都不會探究對方的過去,也不曾深入吐露過心聲。但奇怪的是大家之間的關系非常親密,經常互相幫助,共渡難關。 經驗豐富的叔叔阿姨向不知所措的新手雲姬傳授了許多替代機器人工作的經驗技巧。雲姬在親身經歷前,就已經從大家那里學到了如何應對挑剔的顧客以及處理危急情況。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經驗是要讓顧客清楚意識到自己與機器人不一樣,工作中要時時刻刻把這一點銘記於心。 「否則顧客很容易忘記你是人,那樣肯定會出事。」 叔叔阿姨們反復強調這一點。雖然雲姬將這句話牢牢記在了心里,但代替出故障的保姆機器人照顧孩子時還是總會出現令她措手不及的事情。習慣了被人形機器人照顧的孩子根本分不清機器人與人類的區別。有的孩子習慣了隨意對待保姆機器人,面對雲姬也往往會用東西丟她或是踢打,用銳物刺、或是用熱水燙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有時甚至會用錘子捶打她。 伴隨著破空聲,一隻棒球突然從後面襲來,擊中她的肩膀後掉在地上。雲姬尖叫著回頭,發現男孩正嬉皮笑臉地站在身後。雲姬向他展示受傷的肩膀,男孩卻一臉奇怪地看著她。這時她才想起來,現在機器人的皮膚也可以出現淤青。就在幾個月前,為了使機器人更擬人化,研發者對機器人進行了升級改造。升級後的機器人也會淤青、尖叫和流血。愛惜機器人的研發者們認為,升級後的機器人更接近人類,讓人更加容易親近,這樣一來人類粗暴對待機器人事件的發生率就會減少。但與此同時,能夠證明自己是人類的方法也減少了。 男孩看著驚慌失措的雲姬,撿起了滾在腳邊的棒球,似乎想要繼續折磨她。雲姬嚇得縮成一團,身體瑟瑟發抖。 驀地,眼前鮮明的場景變成了自己熟悉的天花板,雲姬醒了。身側的振動型鬧鍾不停地嗡嗡作響。她摸了摸被棒球擊中的部位,雖然已經過去了一天,可肩膀依然腫得厲害。 雲姬坐起身,將夢境記錄器從頭上摘下來。夢境記錄器可以記錄人睡眠期間大腦發出信號。她負責打掃衛生的研究所當時正在招募關於夢境研究的志願者,為了多賺點錢,雲姬加入了這項研究。這份兼職一點都不累,只要在睡覺時戴上夢境記錄器就可以了,記錄下來的夢會自動傳輸到研究所的伺服器上。 給她介紹這份工作的海茵提到過,人們通過夢境彼此相連,有些人會分享彼此的夢境。有時他們會共享彼此回放白天經歷的生活類夢境。在夢里人們就像互換了身體一樣,用他人的眼睛觀察人和事,體驗不同的人生。一般來說兩個特定的人之間會頻繁發生夢境共享,但是多人之間也存在共享現象。這是電腦對無數個夢境模式進行分析後得出的結果。這項研究的目的在於尋找該結果的意義和原因。 雖然不太理解這些話的含義,但自從吃了研究所給的藥,雲姬能清晰地回憶起夢里發生過的事情。據說這個藥能提高夢境記錄器所記錄的夢境清晰度。她經常夢到自己成為別人,在陌生的地方遇見陌生的人。當開始夢到自己成為了替代機器人介紹所的叔叔阿姨時,那種感覺奇怪極了。直到後來的一次經歷,她才明白海茵所說的話都是真的。 那一天,雲姬夢見自己成為了一位關系親近的阿姨,夢里有熱水灑在了她的胳膊上。而第二天,那位阿姨因手臂燙傷,纏著繃帶出現在她面前。 * 將雲姬介紹到夢境研究所的海茵在宇宙基地工作。與稍顯威猛的外表不同,她為人親切友善。該研究所有財團資助運營,規模龐大,需要聘用相當一部分人類來替代機器人。海茵也是夢境研究志願者之一,某次在研究所看到新人招聘啟事後,火速向研究所推薦了雲姬。 海茵是替代機器人工作介紹所的常客,她遇到的第一位替代機器人工作者便是現在的介紹所所長。由於家政機器人突然發生故障,海茵的父母便雇傭了所長幾天,暫時代替機器人為年僅十多歲的女兒做晚飯。 由於所長做飯時不會像機器人一樣精確計量食材,海茵覺得食物味道有些奇怪。對此所長理直氣壯地表示這是手工的味道,並且不斷詢問海茵一些連父母都不在意的瑣碎小事。原本簡單的問答在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變長,寡言少語的海茵不知不覺間道出了長篇大論。 「這是我出生以來第一次說這麼多的話。」 海茵認真的感嘆被所長當成了玩笑,但事實的確如此。 此後每當家政機器人出故障,海茵就請求父母讓所長來照顧。面對三天兩頭出故障的機器人,父母滿腹怨言,但他們不知道其實是海茵故意弄壞了機器人。漸漸地,不需所長提問海茵就能自顧自說個不停,她喜歡上了所長做的奇怪食物,也不願再一個人吃飯。因此她現在經常委託介紹所的人幫她買便當,並陪她一起吃飯。 曾受僱於海茵的人都說她從不會把機器人與人類搞混。有眼力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這代表她是個好僱主。自從雲姬來到介紹所,為了照顧年紀尚小且初出茅廬的她,海茵的委託基本都交給她去做。 雲姬把兩個便當放在舊摩托車後的箱子里,騎著摩托車慢吞吞地往前跑。海茵經常在宇宙基地機庫值夜班,雲姬正是在去往為海茵送便當的路上。即使最冷的1月已經過去,寒風吹起來依然那麼刺骨。也許是因為正值日夜交接的黃昏時分,夜色漸濃,雲姬心里莫名增添了些許煩亂。不,也許不是黃昏,而是因為經常守在介紹所的十幾位叔叔阿姨今天登上的ATZ宇宙觀光船啟航的緣故吧。 雖說不是旅行,但離開地球去往廣闊的宇宙這件事本身就讓所有人興奮不已。雖然員工的待遇比不上乘客,而且還要像幽靈一樣默默地工作,但聽說宇宙飛船內部干淨整潔,飲食水準也不錯。想到這里,雲姬心里既羨慕又不捨。 宇宙飛船這次計畫在宇宙停留2周後返回地球,其中包括春節長假在內。沒有人因不能和家人一起過節而感到遺憾。大家都沒有家人。 路口的信號燈變成了紅色,雲姬停下車望向漆黑的夜空。這時候ATZ的宇宙觀光船應該已經進入預定軌道了吧。在遙遠靜謐天空的另一端,有她牽掛思念卻無法見到的人。雲姬突然有一種全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人的孤獨感。 她轉過頭,路邊的商店和超市上,鋪天蓋地全是過年禮品打折促銷的廣告。從香皂、牙膏、食用油、午餐肉等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到牛肉、干黃花魚、丑橘等高檔食材,禮品種類繁多。與替代機器人介紹所的叔叔阿姨們關系親近之後,雲姬每逢節日都會買些便宜的禮品與大家分享。只是今年春節似乎沒必要了,她認識的大部分人都踏上了宇宙之旅。明明自懂事以來雲姬都是一個人過節,只不過時隔幾年再次變回獨自過節,心中居然生出幾分莫名的寂寞惆悵。 「那就在夢里相見吧。」 雲姬仰望著天空自言自語道。信號燈變綠了,她騎著摩托車向海邊繼續前進,那是宇宙基地的所在。 海面被無邊的黑暗吞噬,如果不是隱隱約約傳來的波濤聲,沒有人知道黑暗中大海的存在。海茵躺在吊床上,視線投向高處燈火通明的宇宙基地控制塔。白天發射的ATZ宇宙觀光船早已進入預定軌道。為了紀念迎接宇宙的第一天,想必觀光船上正在進行熱鬧的派對。如果是平時,在確認宇宙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後,控制塔的機器人會進入充電狀態,職員也會全部下班。可是今天已經夜深過半,宇宙基地仍然在緊急加班,原因是ATZ持有宇宙基地的許多股份。這次宇宙觀光船上乘坐了多名貴客,為了謹慎起見,不得不多費心。再加上ATZ以安全為由限制了機器人的登船數量,許多飛行員和系統工程師也不得不留在船上。宇宙基地十分重視寶貴的人才,萬一有突發情況,留在控制塔的職員自會多多考慮船上同事的安全。 海茵看了眼大門敞開的機庫,清潔機器人正在將今天發射後剩下的各種物品放回原處或作為垃圾分類處理。除了機器人,海茵是唯一一名被發配到清潔部門的員工。平時這個時間除了巨大機器人發出的轟鳴聲和海上傳來的海浪聲外,再無其他聲響,今天居然有那麼多員工在加班,海茵心情有些微妙。 但若說同事的存在讓海茵不再感到孤獨,卻倒也沒有。畢竟在高高在上的控制塔工作的高級人才和自己這種在地面負責清掃機器人的工程師之間的差距猶如雲泥。很早以前海茵就意識到,如果面對的人不是同類,終究還是會感到孤獨。 剛進公司時,海茵所在的部門是控制1室,期間數年她還曾親自登上宇宙飛船,擔任過副船長和船長。由於身體條件優秀,適應能力強,她參與宇宙飛行的次數曾經排在前0.5%以內。本以為能憑借出眾的實力迅速升職,但升職這種事靠的不只是實力。由於說話過於耿直,固執己見,海茵得罪了上司,過去披著親切偽裝的同事們也開始暗地里排擠她。她和同事們的學歷和出身都不一樣,就這樣她漸漸被排擠出了控制室,再也無法參與宇宙飛行。之後,海茵變得暴躁易怒,對任何事都感到厭煩。每到一個部門都待不了多久,最後被發配到了這里。 與看起來笨重的外觀不同,清潔機器人的動作十分靈敏。此時,機器人突然停了下來,開始原地打轉,海茵隨即起身查看。海茵體格健壯,身高足有190cm,經常被誤認為是機器人。偶爾有人眼力卓絕能看出她是人類,但目前為止幾乎沒人能認出她是個女人。 海茵對著機器人左看右看,最後關掉電源,稍微修改了幾處。重新開機後,機器人自行找到了目標搬運物品後迅速開始行動,逐漸遠去。海茵一屁股坐回吊床上。也許是因為吹進來的陣陣寒風,海茵不禁想喝幾杯暖身酒。只是現在是上班時間,雖說平時經常無視一些微不足道的規定,但工作時間禁酒的規定她一直嚴格遵守。因為她曾親眼見過幾次人類在醉酒狀態下工作,結果小事故釀出大禍的情況。都是那些傢伙太過信任機器人導致的禍患。 在這個被機器人包圍的地方,只有海茵一個人類。也許有人覺得晚上獨自一人和機器人共事很孤獨,但海茵反而感到輕松自在。工作時,她能夠獨自安靜欣賞星光滿天的夜景。直到來到這里,她才意識到和虛偽的同事們在一起時更加孤獨。而她愈發暴躁的性格其實是抑鬱症的表現。 宇宙基地健康中心為她體檢後認為她有些抑鬱症的症狀,並為她安排了免費心理咨詢服務。咨詢中心屬於大型腦科工學研究所的一部分,研究所一直在開發改進記錄並重現大腦電子信號的方法。後來,研究所發現能夠用同樣的方式記錄並重現夢境,於是組建了專門的研究小組,開始記錄並分析無數人的夢境。 在接受心理咨詢過程中,她受邀參與了夢境研究。參與研究後她才知道自己正與很多人共享夢境。能夠通過夢境觀察並瞭解別人的生活,她覺得此事難以置信又十分神奇。自從吃了研究所給的藥,平時做過就忘的夢能清晰地留在記憶里。海茵最喜歡進入正在宇宙航行的人的夢,這樣她就可以在夢中操控宇宙飛船,熟悉現實中早已模糊的宇宙飛船系統。她想著總有一天要再次踏上廣闊的宇宙,為此一直在一點點攢錢。 遠處傳來了不同於機器人的聲音,海茵將視線轉向機庫的另一側入口。隱隱如星的光漸漸明亮,越來越近。那是雲姬摩托車前照燈的燈光,海茵開心地衝她揮舞雙手。 雲姬停下摩托車,取出後備箱里的便當。海茵接過便當,走向機庫內的簡易餐桌。雖說是冬天,但多虧安裝了供暖系統,周圍很暖和。海茵將兩盒便當放在桌子上,跟在後面的雲姬脫下了頭盔。雲姬坐在了海茵對面,海茵一邊等雲姬坐下,一邊用餘光注視雲姬。海茵的便當以前一直是介紹所的人輪流送,而且持續了好幾年,海茵從他們身上感到了家人的溫暖。但是自從雲姬來到介紹所,其他人就再也沒來送過便當。所長對海茵解釋稱大家這樣做是為了照顧雲姬,最後還說,海茵如果想念大家了可以來介紹所玩兒。 雲姬和海茵邊吃飯邊說起現在正在太空替代機器人工作的叔叔阿姨們,就像家人坐在一起聊起自家親戚一樣。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幾年過年交換禮品的關系,有時感覺大家真的像親人般親近。海茵伸出筷子去夾菜,提議今年春節和雲姬兩個人交換禮物。 「也准備俊翰叔叔的禮物嗎?」 海茵夾筷子的手頓住了。 雲姬想,原來這兩人還沒和好。俊翰是一名記者,與海茵走得很近,兩人也是共享夢境的關系。只要讓她送3個便當,那天肯定就是俊翰來訪的日子。從這幾點看,兩人似乎很要好,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思維方式和性格完全不同的兩個人總是互不相讓。基本上兩人每次都從愉快地分享便當開始,在爭吵中結束,最終不歡而散。不過這還是海茵第一次這樣生氣,因為她知道了以前讓宇宙基地鬧得天翻地覆的那篇報導正是俊翰撰寫的。 大約半年前,俊翰寫了一篇報導,說宇宙基地起降設施存在問題。俊翰無意間進入了起降設施系統負責人的夢境,從中得知負責人忽略了系統出錯一事,他認為這樣肯定會引發安全問題。俊翰對此很執著,有關起降設施系統的深入報導一度成為人們的熱議話題。為了確保安全,宇宙觀光船停運了1周,搭乘宇宙飛船返程的人員自然也被迫推遲了1周才回到地球。海茵不分晝夜地檢修了足足七天,但並沒有發現起降設施存在俊翰所提到的系統錯誤。 經過調查,報導中被指「缺乏安全意識」的系統負責人確實一度忽略了某個錯誤,但數小時後就修正了這項錯誤。至此,宇宙基地聲稱俊翰利慾薰心,一心想要製造爆炸性新聞,甚至不惜非法監視宇宙基地。 因為那篇報導,海茵累得幾近崩潰,正對俊翰恨得咬牙切齒。俊翰頑固不化的偏執態度,更是讓海茵感到厭煩。但偏偏勢同水火的二人是共享夢境的關系,共享機率甚至高達了80%。換句話說,兩人在夢中體驗著彼此的生活。對於性格和價值觀迥異的二人來說,這無異於一場酷刑。 兩人對研究組表示,為了減少夢境共享這種不可抗力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希望能停止服藥。只要不吃藥,就記不起夢里發生的事情,而且不會影響夢境記錄器對夢的記錄。但研究組以研究對象的所有參數條件應該一致為由拒絕了他們。 想到這里,海茵不由嘆了口氣,抬起頭看向夜空。前幾天她進入了俊翰的夢,因此心情很不好。因為在夢里她發現俊翰正在寫關於ATZ宇宙觀光船的報導,標題字眼十分不祥。 旁邊的雲姬問她春節要不要送便當過來,海茵心不在焉地回答「送吧」,再一次想起了替代機器人工作介紹所的大家熟悉親切的面孔。 * 俊翰抱著筆記本電腦在計程車後座昏昏欲睡。計程車已抵達研究所,俊翰卻沒有下車。通知到達的機械音多響了兩遍,隨即車座開始震動。俊翰一下子被驚醒,慌慌張張下了計程車。 俊翰已經下車,可計程車卻並沒有離開。俊翰接到物品遺落通知後,又趕緊返回了計程車。打開車門,俊翰發現那個市面上很難買到的筆記本充電器正孤零零地躺在後座上。他鬆了口氣,把充電器放進陳舊的包里。 這款舊型筆記本無法運行其他記者同行慣用的編輯器軟體,俊翰之所以還在使用是出於安全考慮。現在市面上的筆記本電腦會自動連接網絡,存在極大的信息泄露隱患。他的同事對此十分擔心,認為俊翰杞人憂天到了偏執症的地步。但看他平時粗心大意的樣子,又很難判定他真的有偏執症。 向上推了推眼鏡,俊翰走向研究所入口。連續下了幾天的雪,地面有些濕滑。元旦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最近還是沒有什麼新鮮事發生。政界一如既往地吵鬧和無用,總是把重要的社會問題處理得一塌糊塗。正在新的太空軌道運行的ATZ宇宙觀光船推送的天體照片倒是能給人點兒新鮮感。ATZ的宇宙觀光之旅非常順利。當然,這只是外界的看法。 走進研究所,俊翰拾級而上。這一整棟3層建築都屬於研究所。表面上看這座建築物有些破舊,但其實內部干淨整潔,設備高端先進。 距離咨詢時間還有十五分鍾。俊翰懷抱著心愛的舊筆記本,癱坐在參與研究志願者咨詢室外走廊的長椅上。不遠處正在使用便攜電子設備的雲姬抬起頭來發現了他,和他打了個招呼。看樣子她正處於工作中短暫的休息時間。 俊翰想起了初次見到雲姬時的場景。他第一次見到除了自己之外使用這種舊式設備的人,於是高興地前去搭話。他問雲姬是不是因為安全問題才使用便攜設備,雲姬坦言是因為人機一體型設備太貴,讓俊翰哭笑不得。俊翰感覺雲姬有些眼熟,於是便仔細打量她。一開始明明覺得這是張生面孔,但越看越覺得似曾相識,好像是遠房親戚。再仔細看看,又有點像某張已經記不起來的面孔。那該死的既視感又來了。俊翰之所以加入這項記錄和分析夢境的研究,就是想要藉此尋找到自己每天每刻、隨時隨地都會產生既視感的原因。 從小到大俊翰幾乎一直自己宅在家里。直到現在也一樣,除了因工作認識的人以外,他沒交過幾個朋友。網絡上如幽靈般來來去去的用戶和無窮無盡的信息就是他的朋友,他通過網絡來瞭解並探索這個世界。 俊翰堅信原本每個人都是互聯共通的。構成一個人的原子會隨著人的死亡,分散到廣闊宇宙的某個角落,成為其他個體的一部分。漫長的歲月中,無數個出生又消失的人類肉體就是其中的一員。可以說,曾為一體卻又分散的原子們重新凝聚組成了現在作為個體存在的人類。人類開發出超越個體性,更加拉近彼此的機器,正是基於想要回歸本源的強迫性渴望。 浩瀚的網絡世界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照片和文字。也許是在網絡世界接受了太多信息,在現實生活中俊翰面對陌生的地點和陌生人時,總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而且常常會突然間預見之後發生的事情。成為記者後進行采訪或取材時依然如此。 他曾經詢問研究所的人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研究人員認為是因為他共享了太多別人的夢境。俊翰看似能夠預言,其實是因為在夢中體驗了許多人的生活,認識了許多人和事,信息儲備多到能下意識地針對一件事做出預判。在瞭解到這一情況後,他開始努力將既視感應用到工作中,雖然偶爾會因此犯錯。 「海茵今天不來吧?」 就在俊翰向雲姬問話的瞬間,一個大塊頭出現在走廊另一端。俊翰緊緊抱著筆記本電腦,猛地站起來。看海茵腳步急促的樣子,似乎是特意來找他的。顯然,海茵在夢里看到了那篇關於ATZ宇宙觀光船的報導,雖然他一直祈禱海茵不要看見。海茵對關於宇宙基地的報導非常敏感。如果她真的看了那篇報導,那麼自己最好趕緊溜之大吉。 正好耳邊響起了輪到他咨詢的通知聲。咨詢室的門打開了,俊翰逃也似的沖進咨詢室。 俊翰消失在咨詢室門後,雲姬看向他先前凝望的地方。海茵身穿印有宇宙基地袖章的藍色工作服,正闊步向這里走來。 「俊瀚剛才是不是坐在這里來著?對了,也許還抱著他那台寶貝舊電腦。」 海茵語帶嘲諷。 「他在咨詢室。」 聞言海茵乾脆利落地打開了咨詢室的門,把俊翰叫了出來。 俊翰緊緊抱著筆記本電腦,緊張地嚥了口唾沫走了出來。那副眼鏡相較於頭來說有些大了,可連眼鏡也遮不住他不安的眼神。俊翰身高將將到達海茵前胸,身材矮小的他看上去就像一隻貼在樹上的蟬。 海茵強大的氣勢迫向俊翰,問他是否要寫關於ATZ的報導。俊翰有些害怕。昨天他才剛擬定了「ATZ宇宙觀光船可能偏離軌道」這個標題,海茵肯定是看到了。明明他那麼努力祈禱著這件事不要出現在夢里。長時間仰頭看著對方,讓俊翰脖子有些疼。他悄悄後退了一步,但是海茵再次向他逼近。 「我在問你話呢。」 俊翰不由自主將背部靠在牆上。海茵俯下身來,貼近他的臉。俊翰漲紅了臉,把滑到鼻尖的眼鏡推上去。 海茵惡狠狠地威脅俊翰,如果他再寫出關於宇宙基地的荒唐報導,讓她忙得死去活來,一定不會放過他。海茵緊盯著膽怯的俊翰,重復了一遍之前研究組的忠告。 對方在夢里共享的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並非全部,入夢者很難通過夢境的零碎信息掌握事件全貌。另外,考慮到大腦對信息的歪曲加工,不同於機器的記錄,人們不能完全信任夢境展現的事情。研究人員曾多次向俊翰強調這一點,並屢屢告誡他不能只憑借夢境和既視感為基礎寫報導。俊翰雖然更謹慎了,但並沒有完全聽取忠告。尤其是有關安全問題的報導,他認為如果不寫報導示警,人們有一半的幾率會在事故中死掉。 「活……活著的人再辛苦,比起挽救生命來也不算什麼!」 話雖磕磕絆絆,俊翰的語氣卻是那樣堅定。 「但ATZ的宇宙飛船不一樣。船上不僅有ATZ的管理人員,還有受邀登船的政商界重要人士。你的報導一旦發出,宇宙基地肯定會天翻地覆,這可不僅是單純的辛苦兩字能概括的。 「可是我看到了。」 俊翰推了推眼鏡。 宇宙飛船出發前他進入過好幾個人的夢境,從夢里俊翰發現了他們的不安和焦慮。 「技術部分我聽不太明白,但我知道出發後宇宙飛船出現了異常,很有可能脫離軌道。」 面對海茵,俊翰依然膽怯,但他的眼神沒有絲毫動搖。海茵不由後退了一步,因為俊翰說的事情太過嚴重了。 脫離軌道。 海茵想起宇宙觀光船應對軌道脫離情況的緊急指南。如果判定飛船無法回到軌道,所有人必須迅速乘坐救生船逃離飛船。逃離時乘客先走,其次是乘務員。所有機器人啟動緊急逃生系統,在乘客全部逃離後,由機器人留下來嘗試回收宇宙飛船。 「人們會有危險嗎?」 一旁安靜聽著兩人對話的雲姬問道,此刻她的臉上寫滿了不安。海茵堅決予以否認,認為就算脫離軌道也沒有危險。 以前確實有過因脫離軌道而失去宇宙飛船的先例,但從沒有乘客因此遇難。因為船上搭乘的機器人在危機狀況下不會考慮自己的安全或試圖先行逃離,而是會堅持控制住緊急情況直到最後。 就算俊翰的預測沒有問題,出現了最糟糕的情況,也不過是失去一艘宇宙飛船而已。乘客們也許會因為逃離宇宙飛船而一度嚇得魂飛魄散,但肯定會安全返回地球,無非只是給他們的人生增添一段奇異的旅行故事。 海茵告誡俊翰不要寫誇張的報導,倒是聽起來不再像是威脅了。 「但是人們很危險。」 俊翰像換了個人似的大聲說道。他用手往上推著眼鏡,離開牆壁處堅定向前,一步又一步。面對強勢的俊翰,海茵被逼得不由後退了幾步,不過她很快重振旗鼓。 「到底有什麼危險?」 海茵雄壯的身姿迎面向前,而俊翰則用手指著雲姬。 瞬間,海茵如遭雷擊。由於ATZ特殊的太空旅遊傳統,船上的人比平時多了3倍左右。俊翰緊緊地盯著她,似乎在說「你現在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救生船可能不夠用。」 * 雲姬焦急地等待有關ATZ宇宙觀光船遇險的報導。船上乘坐了許多重要人士,如果新聞報導出來,肯定會引發各方關注,也許能避免事故發生。但是她等來等去都沒看到俊翰的報導。關於ATZ宇宙觀光船,只有記者詢問遊客對於在宇宙中過春節作何感想的報導。海茵說就算宇宙飛船脫離了軌道也沒有危險,告訴她不必擔心。海茵在宇宙基地工作,她的話應該可信。然而,安慰過雲姬之後,海茵卻神色凝重。 雲姬回想起父母被送進醫院那天,她安慰自己的奶奶,也是這樣的神情。奶奶說不會有事,可是父母卻再也沒能回來。她又想起叔叔阿姨們興奮地出發乘坐宇宙飛船的樣子。雲姬很害怕他們再也回不來,只剩下自己孤單一個人。 宇宙飛船上有部分叔叔阿姨和雲姬共享了夢境,他們中有人也參與了夢境研究。在夢里他們的日常生活看上去很安全。替代機器人工作時,大家都悄無聲息地安靜做事,只有回到不起眼的宿舍後才出聲交流。偶爾還能透過窗戶看到美麗的宇宙。夢里的生活充滿了新奇和安寧。 「不會有事的。」 雲姬喃喃自語道。她把研究所的桌子擦乾淨,又清空了垃圾桶。可能她太過安靜了,職員們似乎沒有察覺到雲姬的存在,一次次從她身邊擦肩而過。也許他們把她當成機器人了吧。 在研究室打掃衛生期間,雲姬學到了不少東西。成為志願者後,她偶爾也會暫時負責簡單、重復的系統操作。比如打開伺服器中存儲的夢境,比較分析夢境數據,描繪通過夢境聯系的人們之間樹形結構,用夢境記錄器發送並分享圖片。這些研究室里頻繁使用的基本技能,雲姬有信心自己能零失誤操作。 雲姬像幽靈一樣靜靜地站在人來人往的研究室中央,望著那台主計算機。它的伺服器上可能還儲存著宇宙觀光船上叔叔阿姨們的夢境。如果仔細研究這些夢境,應該就可以確認ATZ的宇宙觀光船是否真的存在問題。但是弄清楚之後,雲姬就不知道該做什麼了,她想不出把自己的故事傳達給大家的方法。 雲姬茫然地站在研究室里,這時外面傳來一陣嘈雜的吵鬧聲,門突然打開了。緊緊抱著筆記本電腦的俊翰漲紅著臉闖了進來。助理研究員慌忙跟進來,原本對雲姬視而不見的研究員們此刻將視線一致投向兩人。 「這人非要查看夢境分析數據,以為是過家家嗎……」 助理研究員話音未落。 「ATZ宇宙觀光船也許有危險。」 俊翰看著周圍的研究員們說道。霎時間,研究室陷入了尷尬的沉默。研究員們紛紛停下手中的工作,時間在這一瞬間仿佛凝固了。正在俊翰想要再次開口的瞬間,這棟大樓里的所有人同時收到了突發報導。有人在俊翰開口前打破了沉默,他慢吞吞道。 「好像,已經晚了。 ATZ宇宙觀光船,脫離軌道。 雲姬緊緊攥著因突發新聞而振動提示的可攜式設備。緊接著,來自宇宙觀光船的消息開始登上新聞版面。受邀上船的一名記者發來了拍攝的視頻,就像特派員一樣。當提及船上知名人士的名字後,整個世界都變得喧囂起來。宇宙觀光船脫離軌道時人們的逃生過程被製作成精緻的視頻在新聞上不斷滾動播放。因為宇宙飛船上有許多重要的VIP客人,還有為數不少的經驗豐富的乘務員同行,所以輿論普遍認為救人問題不大。這就是新聞的全部內容,沒有人提及替代機器人工作人員的情況。 此時海茵正在家里,一邊悠閒地看新聞一邊煮拉麵。離夜班時間還有大半天,她負責機庫管理與事故沒有太大關系,因此沒有接到緊急加班的通知。除了宇宙觀光船的脫軌事故外,宇宙基地運轉正常。或者說,正值春節假期前夕,因為有許多人選擇宇宙旅行,宇宙基地反而變得熱鬧了許多。 吃麵時,新聞播放了乘客從宇宙飛船逃脫的全過程。視頻中動作從容不迫的都是人型機器人,與這些機器人不同,乘客們則一個個表情僵硬,動作急促。 沒有任何消息表明救生船不夠用。考慮到ATZ宇宙觀光船上的替代機器人工作人員數量是普通宇宙觀光船的三倍,ATZ方面如果沒有事先採取安保措施反而才奇怪。救生船不夠用應該只是俊翰偏執症發作產生的妄想。新聞報導說預測1小時內所有乘客將通過救生船逃生。救生船的自動導航系統將目的地設定為距離最近的太空站,照此下去,所有乘客將在幾個小時內安全抵達太空站。 宇宙觀光船脫軌的新聞熱度逐漸下降,其他新聞開始擠占人們的視線。比如春節前通往各個城市的火車票和飛機票預售已經結束。再比如春節期間選擇宇宙旅行的人數不亞於其他節日。都是些與海茵無關的新聞。 不,也許新聞畫面中出現的人都和她有關也說不定,也許海茵每天晚上進入的夢境就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原本每個人都是互聯共通的。 第一次在研究所見到俊翰時,他就這麼說。那時海茵還不知道他是個偏執狂。 但奇怪的是,海茵偶爾會不自覺想起他的話,還有他嚴肅的臉龐。每當進入俊翰的夢境,用他的眼睛觀察世界時,總會有種感覺,感覺自己和他在無法估量的遙遠的過去里,互為彼此的一部分,就如同現在一樣。 海茵接到來自宇宙基地的消息提示後從思緒中回過神來。同事將她想要的資料發了過來,是有關ATZ宇宙觀光船的資料。資料顯示救生船並不短缺,但是當她看到救生船的種類後,伴隨著糾結的心情,強烈的不安感席捲而來。 逃離宇宙飛船的救生船接二連三抵達太空站的新聞開始傳來。帶著孩子的乘客感謝乘務員的沉著應對,這些溫情的畫面迅速傳播開來。船上的重要人士雖然沒有接受采訪,但傳來了他們安然無恙的消息。全世界在此刻一體同心,祈願他們能平安歸來。 俊翰焦急地等待其他人的消息。目前還有5艘救生船沒有到達太空站,其中最後出發的兩艘船上搭乘的是替代機器人工作人員。搭乘人員數量幾乎翻了一倍,但不管怎樣他們安全出發了。 但是,載有替代機器人工作人員,也就是最後出發的老舊救生船存在問題。救生船雖然可以運行,但系統太過落後,無法與空間站取得聯系,船上的自動尋航系統也有十幾年沒有更新過了。如果不是緊急情況,人們絕對不會啟用這種幾近報廢的船。被安排最後逃生的替代機器人工作人員只能坐上如腐爛繩子般的破舊救生船。同時相關報導被全面封鎖,沒有任何隻字片語提到替代機器人工作人員的處境。只有海茵和雲姬能通過夢境,用他們的眼睛看到、感受到。也許這夢境連接了無數人,但對很多人而言替代機器人工作人員的遭遇只是夢而已。 好不容易抓住方向的救生船與宇宙空間站的通信中斷了,開始在太空中漂流。按理說人們應該在救生船漂流到更遠的地方前及時救援才對,但是沒有人制定救援對策。終於有新聞報導了有兩艘救生船需要救援的消息,與救援耗資巨大的內容一起。人們為了是否應該救援在網絡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吵。關於雇傭替代機器人工作人員時的不愉快經歷以及認為社會不需要他們、應該放棄救援的留言接連不斷。還有人認為替代機器人工作人員總是拙劣地模仿和藹可親的機器人,這種行為十分令人作嘔。絕大部分人認為救援費用太高,只能果斷放棄。就在大家爭吵的同時,救生船仍在太空中漂流。 海茵在夢中看到了他們的絕望,他們確信被放棄了,沒有人會來。大家像幽靈一樣安靜地擠在狹窄的救生船里,一如往常。海茵能叫出他們之中大部分人的名字,雖然沒有人會用名字稱呼他們。從所長到雲姬,他們中的每個人幾乎都曾與她一起吃過便當。他們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宇宙一樣。 望著漆黑的夜空,海茵決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她查了下存摺里的錢。如果利用宇宙基地員工的折扣,她就能用手里的積蓄在最短時間內坐宇宙飛船前往空間站。空間站有一個可以租賃小型宇宙飛船週遊附近區域的旅遊項目。她有小型宇宙飛船的駕駛執照,能租借飛船前往太空。 就從那開始。 海茵不再多想,馬上開始收拾行李。一直以來她是如此渴望重返太空,沒想到這麼簡單就能實現。想到這她不禁苦笑了下。 乘坐宇宙飛船前,海茵最後聯系的人是俊翰。雖然也和雲姬告別,但她不想看到雲姬疲憊的樣子。聽到海茵要駕駛小型飛船救助救生船的計畫,俊翰沉默了。也不是沒可能,只是成功的可能性極低。如果失敗,連海茵也永遠回不來了。他想問何必要這樣呢,話到嘴邊又嚥了下去。他曾經無數次走進海茵的夢境,用海茵的眼睛觀察世界、體驗世界。由於性格和價值觀的巨大差異,他們彼此不能同意對方的做法,但是可以理解,正如現在一樣。 雲姬遙望著海茵乘坐宇宙飛船出發的情景,手里拿著來不及給她的便當。不知不覺,已經是春節了。雲姬騎著自行車來到研究所,春節期間研究所里幾乎沒人。雲姬幽靈一樣走進中央研究室,沒人注意到她,像往常一樣。在雲姬四處打掃衛生時,最後一名剩下的研究員將機器人設置成工作模式後下班了。 安靜的研究室里只有電腦發出的聲響。研究所外,人們都高興地和家人聚在一起共度春節,網絡上也滿是對春節的祝福。只有孤單的人在外面游盪。 雲姬想到正獨自奮鬥的俊翰。海茵進入太空時,他打算再寫一篇文章,報導那些被遺忘的人。主要講述在宇宙中漂流的替代機器人工作人員和冒險進入宇宙後失敗的太空人,希望得到人們的關注。 雲姬站在研究室的分析系統前,搜索著乘坐救生船的人們共享的夢境記錄。他們已經預感到很難得到救援,紛紛留下了最後的問候,也許這是其中一位夢境研究參與者提出的建議吧。沒有人給家人留下問候,因為大家都是一個人。 午夜的鍾聲敲響了。春節結束了。 無人傾聽的故事在夢境中流傳著,雲姬希望至少今晚所有人能聽到他們的故事。因為粉飾太平者的春節狂歡剛剛已經結束了。 雲姬按下了分享按鈕,現在這個夢將共享給所有夢境研究參與者。參與者數量高達千萬,又有多少普通人會與參與者的夢境相連呢?今晚,所有人都將漂流在宇宙中。 雲姬蜷縮著身體靜靜地躺在沙發上,像幽靈一樣。窗外是漆黑的夜空,雲姬閉著眼睛,希望今晚大家都做同樣的夢。緊閉雙眼後,她仿佛看到夜空中有無數星星如煙花般綻放,這種感覺很奇妙。從宇宙誕生到現在,永恆不變的原子聚在一起成為了自己,不過片刻便散去。分散後的原子大概也會重聚,再次成為某個人或物吧。所以,起初我們都是一體的,只是不曾被記憶。 FIN. ※  · 春節賀電 · 《流浪地球》概設團隊中二拜年 王晉康寄語2021 王晉康/董仁威/楊平/康盡歡/呂默默/鄧虎/葉梓頤/薩曼莎·莫里/星之所在科幻書店/念動文化送祝福 搜索@未來事務管理局 微博觀看 ※ 「科幻春晚」是什麼? 中國科幻迷的春節傳統!每年最受關注的科幻線上創作活動!由「未來事務管理局」創辦於2016年,每年春節期間,邀請多位海內外科幻作家,以「春節」為主題創作科幻小說,今年是第六屆。2021年科幻春晚的主題:宇宙千春詞 ※ 科幻春晚·賽博朋克2077徵文比賽 徵集夜之城新年故事!豐厚獎品等你拿! B站搜索【賽博朋克2077】,點擊進入官方情報站,找到夜之城游藝專區,進入活動頁面 責編 Mahat 題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截圖 主視覺 巽 來源:機核

《星艦戰將》RTS演示:人類戰蟲群 預計今年發售

《星艦戰將:人類指揮部》近日發佈新預告,展示了遊戲中人類軍團大戰蟲群的戰鬥過程。《星艦戰將:人類指揮部》是一款設定在《星艦戰將》電影宇宙中的RTS遊戲作品,2019年上架Steam平台,於今年年內發售。暫不支持官方中文。 Steam商店地址>> 《星艦戰將:人類指揮部》新預告: 遊戲介紹: 《星艦戰將:人類指揮部》是一款激動人心的RTS遊戲,背景設定在《星艦戰將》電影宇宙。玩家將指揮軍團,在對抗蟲族的戰爭中發揮作用。建立、發展和控制你的軍隊,在戰術優勢和數量上取得有效的平衡,確保人類文明(而不是蟲族)永久統治銀河系! 視頻畫面: 來源:遊民星空
猿、機器人和人類:第一隻太空猩猩的生與死

猿、機器人和人類:第一隻太空猩猩的生與死

據國外媒體報道,1961年1月31日,一隻名叫哈姆的勇敢黑猩猩乘坐飛船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基地發射升空,並最終活着返回地球,在這個過程中,它成為首個進入太空的靈長目動物。 ...
SpaceX與NASA:誰將率先將人類送上月球?

SpaceX與NASA:誰將率先將人類送上月球?

2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人類一直到1972年才第一次登上月球。但是,隨着商業載人太空時代的帶來,重返月球的願望重新被點燃,新一輪的太空競賽也隨之開啟。NASA已經選擇與私人太空公司SpaceX合作,讓後者參與NASA的部分商業太空飛行任務。但是,SpaceX也有自己的太空探索計劃。 ...
《星河戰隊:人類指揮部》新預告 殺戮惡心蟲子

《星艦戰將:人類指揮部》新預告 殺戮惡心蟲子

2019年我們曾介紹了以《星艦戰將》電影宇宙為背景的RTS新作《星艦戰將:人類指揮部》(Starship Troopers: Terran Command)。該作已上架Steam平台,2021年發售,暫不支持中文。近日遊戲發行商Slitherine公布了《星艦戰將:人類指揮部》新預告,一起來看看視頻吧! Steam商店地址:點擊進入 全新預告: 《星艦戰將:人類指揮部》中,玩家可以指揮機動步兵團,參與這場人類對陣阿拉奇蟲類的戰爭。在遊戲中面對幾乎無窮無盡的蟲族,人類指揮官要想辦法採取有效的戰術來對抗阿拉奇蟲的數量優勢。遊戲里將有大量獨特單位、武器和特殊能力供指揮官使用。 遊戲特色: 動態生成戰役,具有無限的重玩性 數十種獨特單位類型,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特殊能力 地形升降,真視線真火力,提供深度的戰術玩法 豐富的技術樹幫助玩家發展和定製部隊 玩家可以通過戰役升級。英雄主義、爆炸,殺戮大堆蟲子 遊戲截圖: 來源:3DMGAME

科學家發現火星上依然有火山活動,人類能在這顆行星上生存嗎?

火星的體積只有地球的五分之一,卻有整個太陽系規模最大的火山群,雖然這些火山在數億年前就已經停止了活動,但從足有兩萬米高的奧林帕斯火山可以看到火星曾經劇烈的火山噴發。 火星雖然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卻是一顆質量較小的岩石行星,與其它岩石星球不同的是火星上並沒有密集的隕石坑,但表面幾個巨大的火山說明了曾經的火星並沒有那麼安靜,如今科學家最想弄清楚火星內部是否還存在地質活動,為此NASA發射了「洞察號」探測器專用於偵測火星內部的活動情況,從「洞察號」傳回的數據表明在火星的內部依然有熔岩在流動。 在火星表面有許多由熔岩形成的槽溝,科學家發現其中的科珀洛斯槽溝才形成了數百萬年的時間,說明火星並不是此前認為的那麼死寂,雖然這顆星球已經停止了板塊運動,但火星的內部並沒有完全冷卻下來,此前持續數億年的火山噴發活動加速了火星核心的冷卻,而洞察號探測器偵測到在地底深處有岩漿震動的聲音,科學家認為如果火星的核心保持熔岩狀態那麼就有可能讓磁場重新出現。 火星軌道衛星多次發現從火山口冒出的白煙,這些在數億年前就已經冷卻的火山下面似乎還在活動,只是讓人不解的是火星的體積僅比水星略大一點,而火山活動卻比地球還要活躍,那麼是不是火山活動徹底毀滅了火星曾經的宜居環境呢? 在太陽系還有金星是另一顆有活躍火山的行星,而且金星曾經也是一顆像地球這樣的宜居行星,科學家認為金星正是因為過於活躍的火山活動導致了失控的溫室效應,同樣是持續噴發的火山活動,為什麼金星和火星會出現完全相反的局面呢?科學家認為金星有與地球相當的重力和濃密的大氣層,而火星由於質量太小還缺少磁場保護,產生的溫室氣體隨著大氣層不斷被太陽風剝離,最終由一顆宜居行星變成現在的荒漠星球。 地球有磁場是因為固態地核與熔化狀態的鐵熔岩不斷發生摩擦產生的,許多證據表明火星內部依然有熔岩活動,但可能缺少一個足夠大的固態核心,科學家表示如果能夠讓熔岩內核結晶成固態,那麼火星的磁場是完全能夠再次出現的,只是這個結晶過程可能需要藉助外部力量才能完成。 科學家指出恢復火星磁場的最佳方案就是來自小行星的撞擊,而距離火星最近的火衛一或許能成為這場撞擊的天然條件,由於火衛一最靠近火星的距離僅有6000公里,而且高度每年還在不斷下降,科學家認為這顆衛星最終會撞向火星表面,但是墜毀的過程還需要經過3000萬年才會出現,事實上對於火衛一撞擊火星能否產生固態核心還只是一種推測,這也讓科學家對於讓火星恢復成適合人類居住的行星基本不抱希望。 科學家關注的是未來人類是否能利用火星上的火山活動,在許多地方能看到剛形成的熔岩管道,科學家指出這些地區有天然的地熱能源,將會是未來建造人類居住地的最佳區域,行星科學家克里斯多福·漢密爾頓指出:火星有火山活動說明它還「活著」,而且人類不需要改造這顆行星也能生存,這已經符合宜居行星的基本要求了。 只不過火星地表充滿輻射的環境對生命來說是極不友好的,這或許才是人類在火星上面臨的最大挑戰。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這里將帶給您一個全新的視角看世界! 來源:kknews科學家發現火星上依然有火山活動,人類能在這顆行星上生存嗎?

渺小人類與眾神之間的不對等戰鬥:《Gods Will Fall》遊玩體驗

《Gods Will Fall》是一款由 Clever Beans 開發、Deep Silver 發行的黑暗奇幻動作遊戲,其設定為人類已經遭受數千年神靈的殘暴統治。在歷經痛苦和折磨後,8位受苦已久的倖存者組成了部族小隊,迎擊那些居住在可怕神明境域中,由惡獸和仆從組成的軍團,並最終擊敗十位神明。目前,遊戲已在 PC(Steam及Epic)、 Xbox 、PlayStation 、 Nintendo Switch 以及Google雲遊戲平台發售。 作為一款 Roguelike 遊戲,玩家操控的角色(包括其外觀、技能與武器)均為隨機產生,而他們的遊戲玩法也有所不同。比如,靈敏角色裝備著刀劍這類輕巧武器通過靈活的走位來擊敗敵人,而比較強壯的角色則使用傷害極高但速度較慢的雙手武器來通擊敵人。 不過,盡管每位可操控的角色擁有不同的技能,但其輕攻擊、重攻擊、格擋以及閃避等操作在各個角色間保持一致,這也讓戰鬥入門更為輕松,筆者也很快發現了適合自己的角色,並優先使用喜好的角色進行探險。 盡管多樣性的流派能給玩家帶來新鮮感和不同玩法,但實際上各個角色之間的不平衡以及本作目前不支持滑鼠意味著靈敏角色要遠比笨重角色好用的多得多。同時筆者不建議任何玩家使用目前的鍵盤遊玩遊戲,如果沒有手把的話還是等開發者完善目前的操作再考慮本作。 除了角色之外,本作中位居表世界不同區域的神明本身的難度以及故事的增益和負面效果也同樣是隨機生成,而擊敗神明的順序則完全由玩家進行決定。不過,無論玩家選擇想要對戰哪位大仙,都要先派遣一名角色深入神明的危險地盤並擊敗其眾多爪牙才能讓該名角色獲得一次一對一的機會嘗試擊敗神仙。 盡管擊敗神明會獲得不錯的強力獎勵,但需要注意的是,玩家只有在擊敗神仙後才能獲得增益。在本作中,攻擊爪牙並沒有任何好處,只是必須攻擊他們才能見到神仙而已,因此在前期筆者也建議不妨先用角色練手熟悉爪牙後再正式開始遊戲。 作為本作的特色,玩家操控的八位角色實際上是玩家的生命條,如果全部死亡或是挑戰神明本失敗就要刪檔重來,同時根據上文所述的隨機化,玩家此前的經驗也都無效化。 與此同時,假設一位角色成功過五關,斬六將見到了關卡最後的神明但沒能挑戰成功,那麼該名角色就會被神靈俘獲(這會負面影響到其他角色,從而降低一位或多位角色的戰鬥力)。 如若玩家想要這名角色,就必須使用另一位角色重新擊敗所有爪牙後才能再戰一次,這讓筆者在遊玩的過程中不免有相當的挫敗感。需要指出的是,玩家無法在進入地盤前知曉難度,同時也無法在死亡或是擊敗神明前離開。 就筆者的遊玩體驗而言,《Gods Will Fall》最大的敵人不是兇狠的爪牙或是殘酷的神明本身,而是掉落出遊戲世界外。在整個遊戲過程中,玩家在戰鬥時的重攻擊可以相當輕松的從邊緣掉落死亡。同時,遊戲沒有地圖、無法移動鏡頭以及相當重復的場景等因素也讓不慎因踏入從未見過的深淵而死亡成為了可能。 在畫面和視覺效果方面,筆者認為開發者帶來了相對出色的效果。不僅每個神明地盤都有獨特的地形以及圍繞其神力的主題,同時爪牙的種類也相當豐富,而表世界本身以及神明設計也可圈可點、相當炫酷,相信也花費了製作人員不少的心血。 至於音樂和音效,雖然它們沒有給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不功不過本身也並非缺點。 至於《Gods Will Fall》的戰鬥,說起來就有些一言難盡。除了上文所述極其難用的鍵盤操作之外,手把遊玩本作的體驗盡管要好得多但也遠非沒有瑕疵,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動作的延遲。無論玩家操控的是誰,操作都感覺也有些笨拙呆滯。 也許更為重要的是,戰鬥系統既缺乏深度也不有趣,最後給筆者的整體印象也是平平無奇,很難說有什麼亮點。 此外,本作並不支持 Steam Input...
從《2077》切入,探討後人類與浪漫派的反叛

從《2077》切入,探討後人類與浪漫派的反叛

註:本文含有大量劇透!考慮到閱讀體驗未全部標注防劇透,請酌情閱讀 早在60年前,科幻界掀起了一番名為「新浪潮運動」的狂潮。 當時的世界正處在冷戰核危機的恐懼之下——二戰的陰影並沒有消失。越南戰爭與嬉皮士的反戰運動在美國疾風驟雨般爆發,大西洋彼端的歐洲電影界的新浪潮運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被戰後價值觀培養出的青年把社會運動的理念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浪潮科幻小說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科幻作者們把目光從新奇的外太空宇宙探索轉向了社會現實,對科學技術的幻想不再是創作的初衷,而是聚焦於當下人類的社會焦慮——一切即是當下。 在這場科幻小說的運動中,誕生了所謂「賽博朋克」創作體裁的雛形:故事背景往往發生在密不透風的未來都市,人類被秘密公司或者團體通過先進的信息科技生物技術所控制,表面上風平浪靜的社會正處在崩壞的邊緣。 如今,科幻界的新浪潮運動至今已經過去了60年,但賽博朋克的科幻體裁卻隨著電影、遊戲娛樂產業的推進經久不衰。 近期大火出圈的《賽博朋克2077》(以下簡稱2077)以桌面遊戲《賽博朋克2020》為藍本,對「賽博朋克」世界觀的內涵與廣延提出了深刻的探討。然而遊戲成品卻差強人意。雖然CDPR一如既往地為玩家們呈現出一個飽滿的開放世界,但多次跳票的遊戲與宣發期展示內容相比縮水了不少,此外滿天飛的bug和上世代主機版本不堪入目的性能也使得玩家質疑發售的遊戲實際為半成品。遊戲下架、退貨風潮也接踵而至,開發商CDPR隨後爆出的管理層丑聞更是讓「賽博朋克」這一標題顯得無比諷刺。 本作劇本仍然是是經典又尋常的小人物對抗大公司的框架,玩家以第一視角扮演 「夜之城」里的小小雇傭兵V,因為陰差陽錯不得不對抗政府般的巨型壟斷企業「荒阪」來拯救自己瀕死的生命,並經歷一系列的冒險。玩家在劇情中所作的看似不經意的選擇卻會徹底扭轉結局和人物的命運。 就像所有的時代的文藝作品一樣,一個作品世界觀之命題總會給作品中人物的生活軌跡烙下痕跡,遊戲主人公V的命運故此其實早已被註定:玩家在遊戲中會經歷V的死亡與復活,病痛與抗爭,邂逅與別離,所有可選項的終點都指向無可避免的死亡,而死亡在賽博朋克的世界里也不再是終點。隨著劇情在後期鋪展,當玩家猛然意識到一切試圖拯救自己的努力都只是徒然時,玩家會借V之口拋出存在主義式的經典命題:這一切有什麼意義? 《2077》中展現的世界已經實現了所謂的「後人類」(posthuman)社會。半機械生命、人機接口、人體強化(human enhancement)等工程極大程度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範式。經過幾次戰爭後,掌握核心科技的各大公司成為控制人類社會的主要力量,而強智能AI、地下黑客網絡也逐漸興起,成為更具規模的控制勢力。V生活的「夜之城」仍舊維持著欣欣向榮的表象,在貧富差距急劇加大,人口負增長嚴重,犯罪率失業率飆升的情況下,脆弱的城市生態只需一股外在的推力即會像多米諾牌一般傾倒。 遊戲的劇情由無處不在的「控制與反控制」之張力被推進向前,對身與心的二元關系的探討則成為世界觀的基礎暗線,超人類、後人類主義灰暗基調如同悖論般提前宣告所有角色的結局,共同編織了一首浪漫派的輓歌。 ■ 控制與反控制 「Cyber」詞源古希臘語「Cybernetics」,最初意為「接管」、「控制論」。近代後興起的跨學科機械繫統控制結構研究則沿用「Cybernetics」一詞,「Cyber」——「賽博」由此成為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生物交互概念的核心,「賽博」逐漸意為「機械」、「計算機系統」、「科技網絡」等含義,因而派生出以機械生命為主題「賽博」類科幻作品。 賽博朋克類作品往往充斥了某種後人類社會的焦慮,人們擔憂未來社會的人類被人造物所控制,作為工具的造物反而具有了奴役造物主的能力。這樣的造物不僅僅是廣義上的人工智慧計算機,還包括一切敘事上的系統、結構、社會框架與經濟制度。 科幻作家在虛構的作品中預言般揭示了一種關於未來的悲觀論調,他們幻想某種超級智能機械(superintelligent machines)接管並奴役了人類社會,或是某類公司(corporations)無孔不入侵蝕了人類生活的社會構架:無論以何種方式,未來人類終將失去作為意志的自由、作為行動的自由,拘囿於陰影的控制之下。 意識之戰 《2077》的故事首先討論對失去自我意識的恐懼,這種恐懼談論存在者主體本身。 故事的序章,玩家V的身體中植入的生物晶片被意外激活,而生物晶片中是一個叫做「強尼·銀手」的人的意識:玩家被告知,晶片中的意識會逐漸侵蝕本人的意識,直到「自我」的完全消失,隨著身體被晶片中的人格占有而在某種意義上徹底死亡,整個過程不可逆。V只剩下幾週時間尋求拯救自己的辦法,而譫妄、幻覺、病痛也將越來越頻發,V必須與晶片中的人格——「強尼·銀手」談判合作來尋求一絲生機。 對於玩家來說,幾乎在故事的最開始就被拋入死刑宣判的絕境,以生死為賭注,開始了爭奪控制身體與意識的主權拉力賽,這對「控制與反控制」得以成為推進整個故事情節的線索。 從博弈到和局 在的未來都市「夜之城」,「國家」已經在戰爭瘡痍下被數個跨國大企業瓜分,這些公司控制了政治選舉、經濟、文娛醫療以及工業生產的方方面面,夜之城真正意義上是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為了尋求救命的辦法,V踏上了與製造晶片的公司——「荒坂」企業對抗的道路,用以卵擊石的決絕去與某種頑固的體制鬥爭。生命的有限性從未如此被放大過——如果生命本身將在幾週內瀕臨消亡,縱使粉身碎骨,縱使身敗名裂,所做的一切對於個體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故事將這對「控制與反控制」之張力以「小人物」對抗「大公司」的傳統美式孤膽英雄的形象展示出來,但小人物V的命運不過是夜之城千千萬萬的人們的縮影,「小人物」的抗爭在這個世界上從不停歇,他們的故事也不囿於某個特定的時代,「控制與反控制」的主題不過是一場永恆的二律背反,如同理性所揭示的那樣,有限的生命在永恆的爭奪控制權的博弈中最多隻能迎來和局——這也從根本上給《2077》的故事奠定了悲觀的基調。 ■ 身心二元論 魔鬼講給孫子的故事——論靈魂不滅 我們已經提到,在《2077》的故事中,V身體中的晶片上存儲了曾經屬於強尼·銀手的靈魂。人類在未來世界已經擁有了思維、意識轉換成數據保存上傳的技術,這看似尋常的科幻設定前提卻暗含了人類千百年對身、心二元關系的哲思。 《2077》的某個彩蛋中引用了著名的神秘學家葛吉夫(G. I. Gurdjieff)所著《魔鬼講給孫子的故事》(Beelzebub's Tales to His Grandson)中關於無神論、二元論與觀念論的討論,這個論述的核心就是關於究竟有沒有「靈魂」。世界各地的宗教都痴迷於討論「靈魂」的話題——它是否存在:如果我們真的擁有靈魂,那它如何實現不朽,它在身體毀滅後又會去向何方? 這個問題也許會派生出「身」與「心」的二元討論:意識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的心靈是否真的存在,它的存在又是否獨立於身體。無論是成體系的各大宗教或者各地的原始信仰,人們在討論「靈魂」的超越性命題時,都會虔誠地相信其真實地存在著,在身體滅亡後或是不朽,或是歸於寂滅。 如果我們篤信靈魂不滅,現世的苦難便更加讓人心安理得,因為既然靈魂永不消逝,那麼存在的意義就有了直接的解答——所謂在世,不過是從一種實體轉變為另一種實體,存在的根基就在於此,生命由此實現「自在」和自由。而現代生物科學告知我們,這種所謂的笛卡爾式的身心二元論的神話不過是人類一廂情願的迷信而已。 意識的謎底被逐漸揭開,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所產生的關於感覺,關於自我「存在」的意識,愛與憎惡,欣喜與悲傷,這些都僅僅只是物質世界頭腦中神經元中流動的電信號罷了。著名的物理主義認知科學家者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在《意識的解釋》(Consciousness Explained)中歸納,靈魂不過是對這一切生物學現象感性思考的而形成的浪漫化對象,如同鏡中的虛影,其實它從未在那兒過:所有意識的存在都會隨著身體的毀滅而煙消雲散。我們在有限的存在中討論意識,最終會導致意義的全盤瓦解而逐漸滑入虛無。 現代生命科學否定了身心二元論,也否定了我們所理解的純粹精神體的「靈魂」。但人類從直覺上依舊無法拒絕靈魂之物,因為我們對自我的感知是無比的真實,我們的每一次呼吸,每一絲情緒,觸感與疼痛都在提示我們:某種非實體的、非廣沿的、精神體仿佛是存在的。故此,無數的科幻故事依然在復述那個有關「靈魂」這個古老的二元論的神話,只不過科幻小說中「靈魂」這個說辭,在未來世界里成為了獨立於肉身的「意識」、「心靈」。 人類對不朽的追求近乎到了偏執的境地:人們暢想,在未來世界里,人類能夠通過某種意識上傳的手段,將大腦,這個由生物神經元組成的柔軟的粉色物質中的電信號,整個復制到計算機設備中,把意識轉換成數據編碼,從而擺脫了肉身的桎梏,暢想賽博編碼世界的自由。如果這個人-機轉移計畫能夠實施,那麼「靈魂」也就通過意識上傳實現了不朽,身體可以腐爛,被摧毀,被替換。但真正屬於人格的「心靈」將永不消逝。 《2077》的故事里我們得知,已經有不少人類在身體被 「殺死」的後心靈被上傳到了資料庫,那些人在某種意義上仍然「活著」,但同時也在物質世界中「死去」,這項技術被稱為「靈魂殺手」(Soul Killer)。但其實在《2077》的設定中,心靈的存在並不是獨立自由的,它的存在最多隻能是物質實體的副現象(Epiphenomenalism),這種理論雖然承認身心二元,但心靈終歸無法脫離物質實體,即使心靈被上傳成數據後也需要儲存器作為載體:一旦數據載體被摧毀,心靈也會隨之消失。 這樣看來,所謂的「不朽」也是需要載體作為代價的。賽博朋克在這層意義上諷刺般地與正統科學相悖,照應了英國哲學家吉爾伯特·萊爾(Gilbert Ryle)對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的批判:笛卡爾的身心概念就如同「機器中的幽靈」(the ghost in the machine),身體是屬於物質世界應用物理法則的容器,心靈就像「幽靈」一般在機器中自如地穿梭,這個說法實屬荒謬。我們無需討論那些繼承了笛卡爾二元論信條的科幻故事是否犯了范疇錯誤(作為物理對象的身體的應用范圍與非實體的心靈的應用范圍是不同的),我們只需明白,所謂「意識上傳」說到底只是科幻小說里編制的後人類的神話,它在形上學層面上註定是偽命題,只不過它從千年前的宗教聖經信仰變成了如今閃爍著冰冷光芒的賽博機械,永遠復述著同一個老掉牙的關於「靈魂不朽」的傳說。 賽博精神病——忒修斯之船與心靈的極限 人體強化(human enhancement)對現代人來說已不陌生,從高科技義肢、義眼、助聽器,甚至智慧型手機等能算作對人體的增強手段,人們通過這種手段變得比傳統意義上的人類更強、更快。《2077》中,人類通過各種各樣的侵入性(intrusive)科技改造原本自然的身體,人們可以擁有螳螂刀手臂,更清晰的可聯網的義眼,直接控制計算機的人機接口,擁有年輕健康的人造皮膚和人造的器官——這使得壽命被極大程度延長。不過由此也派生出一個經典的忒修斯之船的命題:如果身體所有的器官都被換了一遍,那麼一個人在何種意義上還是原來的自己;或者,當身體替換到什麼程度後,人在何種意義上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身心二元論者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確切的:不論身體如何被替換,只要人的心靈是不變的,那麼人就還是原本的自己。但「靈魂殺手」與「意識替換」的科技對此回答提出了質疑,2077的世界里,記憶操控、編輯、修改以及替換成為了可能。笛卡爾把關於自我(存在)的認識視為所有知識的阿基米德點,風暴中唯一不可動搖中心,人們通過自我的認識來感知世界的存在。但我們試想,在記憶操控的技術下,自身存在的感知的知識都被證明有可能只是偶然的(contingent),那麼認識將無可避免陷入懷疑論。 更糟糕的是,在《2077》的世界中,自我認識的知識不僅僅會被記憶操控技術影響,遊戲中有證據表明,過多的或者不適宜的人體改造也會導致認識誤差出現:夜之城里越來越多的人在經歷精神錯亂、譫妄、分裂和抑鬱,一些病人甚至會實施極具危害性的自毀行為。這種集體性的精神錯亂被稱為「賽博精神病」(cyberpsychosis)。 賽博精神病發病的緣由並沒有被完全理解,正如現代社會的精神問題一樣,或是身體機能的失調,或是心靈在高壓、扭曲狀態下產生認識的病變。遊戲中某位賽博義體研究科學家寫到: 面對與日俱增的智能技術,人類的物理極限似乎已經消失了。改造後的人類能輕而易舉抬起成噸的重物,我們的肌肉更強,我們能水下呼吸,我們攻克了所有的癌症病痛。但人們卻依然會像舊時代的穴居人一樣染上精神疾病,思維抑鬱分裂成疾。或許人類的心靈工具箱從未進化過:化學代替了鍊金術,天文學說證偽了地心說,風雨雷電也再不是神明的憤怒,我們能上天入地飛入無垠的宇宙。而與之相比人類的心靈卻如此原始,喜怒哀樂,歡樂憂愁,我們所體驗的內在的自我同仰望星空的古埃及人一樣沒什麼不同,我們的心靈從幾千年前就停滯不前,這使得我們無法理解去人類化的機械,這樣的心靈-物理非對稱命題使得「後人類社會」面對精神問題顯得無計可施。 或許賽博朋克意圖創建的「後人類」社會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因為人類無法通過人體強化、人機改造而實現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又或許,我們該拋出康德式的終極問題:人類的本質究竟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