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未來

Tag: 未來

未來30年非洲類人猿活動范圍或銳減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在最新一期《多樣性和分布》雜誌發布預測結果稱,在未來30年,由於氣候變化、土地利用變化和人口增長的影響,非洲大猩猩、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等大型類人猿的活動范圍將大幅減少,政府應採取相應措施,保護這些物種的生存環境。 研究人員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 SSC)資料庫中關於非洲猿類的信息進行分析彙編,得出了上述結果。IUCN SSC是一個儲存庫,包含了大量關於物種數量、面臨的威脅和受保護情況的信息,涵蓋數百個地點,收集時間歷時20年。研究人員稱,這是第一個採用類似方法對非洲猿類進行分析的研究,它量化了2050年氣候、土地利用情況以及人口情況對非洲猿類的綜合影響。 作者預測,在最好的情況下,大猩猩將失去85%的活動范圍,其中50%不屬於國家公園和其他受法律保護的區域。在最壞的情況下,大猩猩將失去94%的活動范圍,其中61%不屬於國家公園和其他受法律保護的區域。 該研究主要作者、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博士後研究員喬安娜·卡瓦略說:「通過整合未來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以及人口數量變化情況,這項研究為制約非洲猿類分布的驅動因素之間的協同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重要的是,人們普遍預計保護區外活動范圍會出現大規模損失,這反映出非洲目前的保護區網絡不足以為大型猿類保留合適的棲息地。」 作者們認為,政府需要採取有效的保護戰略,對每個物種進行仔細規劃,重點放在現有和擬議的保護區。此外,努力保持棲息地之間的連通性對非洲猿的生存至關重要。而且,政府在制定土地利用規劃措施和緩解氣候變化的措施時,應考慮非洲類人猿的棲息地情況。 來源:cnBeta

未來20年是決定煤炭經濟前景的關鍵時期

隨著煤炭行業在未來幾十年的變化,現在做出的決定將決定經濟是贏還是輸。包括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在內的國家如果繼續投資於新的煤礦和出口,隨著世界遠離化石燃料,它們可能會損失數十億美元。這些是由倫敦帝國學院的一個團隊牽頭,包括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和德勤公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分析的結論,該分析今天(2021年6月8日)發表在《焦耳》雜誌上。 該團隊在一個貿易和價格的經濟模型中結合了關於煤炭資源和需求的數據。他們模擬了不同脫碳方案下煤炭投資的 "擱淺資產"風險:"一切照舊",即對煤炭開采和消費的投資與今天一樣;"可持續發展",即根據將全球升溫保持在遠低於2°C的情況下減少煤炭消費。 按照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到2040年,今天三分之一的煤礦將成為「擱淺資產」。這意味著這些資產在其運營壽命結束前就變得不具經濟效益,而不得不報廢處理。這將導致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產煤國隨著國際貿易的萎縮而失去重要的出口收入和就業機會。例如,在這種情況下,澳大利亞每年可能損失250億美元,全球220萬個工作崗位可能面臨風險。 然而,作者說,如果金融機構和政府為這種變化做好准備,這些損失是可以避免的。這可能包括盡早從煤炭中撤資,以防止鎖定未來的發展,並通過資助煤炭工人的再培訓。 首席研究員Iain Staffell博士,來自帝國理工學院的環境政策中心。"這並不是說並非所有新的煤炭投資--如計劃中的坎布里亞深礦--都將無利可圖,但投資者在尋求新的煤礦項目時必須仔細評估財務以及聲譽和環境風險。" 對於世界上許多地區來說,逐步淘汰煤炭有很大的經濟效益。中國、歐洲和印度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將節省資金。例如,歐洲地區隨著煤炭供能的逐步淘汰,每年可以獲得200億美元的收益。 總的來說,研究人員估計,到2040年,除了減少空氣污染和健康後果所帶來的經濟節約外,可持續發展的途徑還能使全球每年淨節約100億美元的煤炭運輸成本。 重要的是,作者說,在一切照舊的情況下,更多的經濟體可能會成為輸家:世界等待淘汰煤炭的時間越長,減少碳排放的措施就需要更加極端,從長遠來看,會導致更多的擱淺資產和就業損失。 Staffell博士說。"企業有一個有限的機會窗口,可以在煤炭行業面臨的全面變化面前走在前面。我們必須建立人力和財力的彈性,使工人不至於損失,並使向無煤世界的過渡更加容易。從全球范圍來看,金融和就業損失不大,但它們將嚴重集中在采礦地區,這意味著如果過渡期管理不慎,一些發展中經濟體,如印度尼西亞,將遭受不成比例的損失。當經濟和就業損失開始發生時,將為時已晚--我們現在需要開始為這些變化做准備。" 在許多西方國家,煤炭的開采和消費正在被迅速淘汰,但全球煤炭消費正在上升,特別是在亞洲,那里集聚了世界四分之三的新煤電廠產能。 中國在2000年代開設了許多新的煤礦,這些煤礦的壽命大約為30年。研究小組說,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在未來幾年圍繞是否繼續開采和消費煤炭做出的決定將對全球軌跡產生巨大影響。 同樣,印度的能源消費正在蓬勃發展,如果為了滿足需求而建造新的煤炭產能,而不是可再生能源,世界將被鎖定在幾十年的煤炭貿易和消費中,對氣候和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第一作者Thomas Auger在帝國理工學院環境政策中心的環境技術碩士課程中,與德勤公司合作進行了分析,德勤公司為他提供了煤炭市場數據。他說。"來自學術界和工業界結合的豐富知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不僅可以分析未來20年的全球形勢,還可以分析各個國家將如何發展。我們的分析表明,這一轉型將有大的贏家和輸家,但未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政府對綠色轉型的預期越多,其在經濟方面的影響就越大。" 來源:cnBeta

董明珠給考生一封信 高考是未來壯麗詩篇的新起點

隨著高考開始,「董明珠自媒體」微信公號發布的消息,致全體高考考生的一封信。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考大幕徐徐拉開,那些趕赴考場、努力向著理想目標沖刺的最美「後浪」,還有不畏風雨、為考生們送去溫暖和力量的無私工作者,註定會留存在歷史的記憶中。 她表示,無論高考的成績如何,考得好的不要驕傲,不如意的也不要灰心氣餒。高考只是你們寒窗十餘年的成果展,不是與學習奮鬥的告別式,是你們寫下未來壯麗詩篇的新起點,不是人生理想的大結局。高考是為了讓我們有更宏大的、更寬闊的學習格局和視野,即使畢業了,在未來的人生中依然要保有學習精神,用知識改變命運,與智者同舞,與善良者同行。 董明珠在信中指出,願我們不懼困難,擁有刀刃向內的勇氣。人生路漫長,未來還將面臨無數次「考試」。當人站在山頂,頭頂還有星空,挑戰自我,勇於追夢,更美的風景就在不遠處。 另外,她還表示,我們只有永遠保持「趕考」的淡定和奮進,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才能贏得現在、贏得未來。 來源:遊民星空

未來遊戲展將由《最後生還者2》喬爾和埃比演員共同主持

媒體GamesRadar+舉辦的「未來遊戲展」(Future Games Show)將於6月14日早上7點舉辦,本次線上活動的主持人,為《最後生還者2》中喬爾演員Troy Baker和埃比演員Laura Bailey。屆時會有來自世嘉、Private Division、Team17等多家發行商的情報公開。 除了參與《最後生還者 第二部》以外,兩位都在遊戲領域頗有建樹。Troy Baker此前還參與過《漫威蜘蛛人 邁爾斯莫里萊斯》《死亡擱淺》《COD》《戰神》《上古卷軸》《神秘海域》《孤島驚魂》《合金裝備》等大量知名IP。 Laura Bailey除了憑借埃比這一角色拿下去年TGA的最佳表演以外,也是《魔獸世界》吉安娜的聲優,並參與過《女神異聞錄4》《蝙蝠俠:阿卡姆騎士》《合金裝備5》《神秘海域4》《漫威蜘蛛人》《漫威復仇者聯盟》等作品的聲音演出。 來源:電玩部落

我們未來能否實現與寵物之間的「交談」?

6月7日消息,電影《靈犬萊西》中有一段著名情節:萊西突然對著主人汪汪大叫起來。主人問她:「怎麼啦,萊西?」而萊西只是叫個不停,最終主人總算聽懂了:原來是有人被困在了井里。如今距這部電影上映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但這種人與狗之間的交流仍未完全實現。當我們的寵物發出可愛的吠叫聲時,我們依然搞不清楚它們所圖為何。但這種情況有可能改變嗎?技術進步有可能實現我們與寵物交談的夢想嗎?我們邀請了幾名專家,看看他們對此怎麼說。 阿爾伯•博茲庫特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教授 相比於「交談」,我更願意用「交流」一詞。我們本來就可以和它們交談,它們也會用自己的語言和我們交談,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問題在於我們能否理解它們的信息。有三種理解方式,第一種是通過聲音理解它們想要傳達的信息,這種就是典型的「交談」;第二種是藉助它們的身體語言,因為動物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通過身體語言傳遞信息;最後一種則是分析它們的生理信息,比如測量其心跳速度、肌肉緊張程度、呼吸頻率、或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分泌水平。我們的研究團隊會利用可穿戴式或注射式的電子傳感器,對這些信號進行評估。而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通過向它們展現「真正的自我」,向它們傳遞我們想要表達的信息。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傳統的心理行為學工具,比如經典條件反射或操作性條件反射。此外,我們與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院的戴維•羅伯茨教授還成立了一個合作小組,試圖通過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實現這一目標。 我想說的是,隨著生物醫學傳感器、可穿戴設備、機器學習、人工智慧、以及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如今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有了全新的工具,可以與我們的寵物及工作動物進行更有意識、更加高效的交流。 扎克利•希爾弗 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生、犬類認知中心成員 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證據顯示狗或其它寵物擁有我們所謂的語言能力。語言似乎是人類獨有的技能,就連我們在遺傳學上關系最近的黑猩猩或倭黑猩猩,似乎也沒有掌握我們所說的語言能力。 不過,我們知道狗非常擅長解讀我們給出的社交信號。我們越是弄清狗是如何理解這些信號與手勢的,就越能更好地與它們交流。話雖如此,但狗對交流內容的理解方式仍然是單向式的。它們可以聽懂很多我們說的話,但無法與我們開展復雜的交流。不過,我們對狗的交流體系了解得越多,與它們的交流就會變得更加復雜和細膩。 目前有一支研究團隊正在與TikTok上的「網紅狗狗」Bunny合作。該團隊開發了一套系統,只要狗狗按下一個按鈕,便可用特定的詞匯與人類溝通。這種溝通的有效性尚待討論,不過這已經算是個令人激動的進展了。 至於人類對犬類交流方式的了解,早在犬類認知能力剛成為一個研究領域時,人們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了。目前,我們仍在研究狗究竟可以從我們的社交信號(如說話的語調)中推斷出多少信息。我所在的實驗室、以及全美各地的多家犬類實驗室,都想弄清這個問題。 我們的研究內容包括人類發出的各式各樣的信號,比如我們的身體語言、說話語調、目光朝向等等,這些都可以讓狗意識到,我們是在有意識地和它們交流。這些信號被我們統稱為「交流意圖」。 雖然這些交流意圖與正經的語言相差甚遠,但我認為,我們對犬類交流方式了解得越深入,就能越高效地向它們傳遞合作信號。例如,有些工作犬可以理解訓練員發出的多步驟指令。與這些服務犬的交流越順利,就越能改善其服務的人類的生活質量。這或許還能進一步提高緝毒犬和搜救犬的工作效率,有時甚至能決定搜救成功與否。並且凡是能理解人類社交信號的家養動物,都可以應用這一理論。 馬克•貝科夫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生態學與進化生物學名譽教授 寵物雖然不會說人類的語言,但如果我們仔細傾聽它們的聲音、留意它們與我們的交流方式,我們也能很好地理解它們的想法和需求,力所能及地為它們提供最好的生活。 仔細想想,我們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操控了寵物的生活,要求它們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做出適應。我們決定了它們吃什麼、何時吃飯、何時玩耍、與誰玩耍、以及何時可以上廁所。如果人們所說的「交談」意味著用人類語言說話,那我們要求它們「像我們一樣」就完全是浪費時間,因為它們並不是人類。它們是狗,並且每條狗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獨特的性格,會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溝通。狗就是狗,而不是什麼機器人伴侶,更不是所謂的「長毛的人類」。所以我們一定要盡可能讓它們遵從狗的本性,盡管它們的本性有時可能有點惡心。 布萊恩•黑爾 杜克大學進化人類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 狗能聽懂的詞匯之多,可能會令你大吃一驚。服務犬平均能聽懂至少50條命令。有一條叫Chaser的狗甚至能記住1000個物品和玩具的名字。Chaser的神奇之處在於,她可以通過「排除法」學習新詞匯。只要聽到一個新詞語,她就會推斷出,這是一個新玩具的名字,然後叼回一個它不知道名字叫什麼的玩具。但凡教給她一個詞,她都能牢牢記住,而且詞匯量一直在不斷增長。她的詞匯量之所以停留在了1000,只是因為主人沒時間訓練她了而已。 雖然狗狗很擅長理解我們的意思,但這畢竟只是單向溝通,我們能否將這種溝通轉化為雙向呢? 狗的聲帶「可塑性」很強,可以發出多種代表不同含義的聲音。在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錄下了狗獨處時發出的吠叫聲、以及有陌生人來訪時發出的吠叫聲,然後向受試者播放這兩段錄音,看他們能否區分其中的不同。 結果發現,無論受試者自己養沒養狗,大多數人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狗還會通過一些特殊的行為來傳遞信息。許多狗主人都能從狗的動作中領會它們的意圖,比如「我們來玩球吧」、「我想上廁所」或者「來這邊看看」等等。 狗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它們可以讀懂我們的身體語言。如果你扔了個球出去,但你的狗沒找到,你只要用手指一下球的方向,它就會歡天喜地地跑過去了。這個動作看上去很簡單,但要想做到這一點,你的狗必須明白你知道一些它不知道的事情、並且你的意圖是要幫助它。這種思維能力只有當人類嬰兒長到9個月時才會出現,也是他們理解文化和語言的關鍵所在。 狗與人之間的對話其實相當高深復雜。隨著我們對犬類的思維世界展開進一步探索,但願我們可以了解到更多信息。 麥可•威爾森 明尼蘇達大學生態學、進化學與行為學副教授 如果這里的寵物是指鸚鵡等能言鳥類,那我們已經擁有與動物交談的能力了。例如,動物心理學家艾琳•佩珀伯格飼養的非洲灰鸚鵡Alex可以就聽懂和說出一些和顏色、形狀、數字相關的詞匯。 而在技術的幫助下,就連無法模仿人類語音的動物也可以學會與人類交流。就像上世紀70年代在猿類身上開展的一系列語言實驗一樣,狗也可以學習使用專門的「電子交流墊」,從而與人類進行溝通。 因此在特定情境下,我們已經可以與自己的寵物交談了。 但我們能否與寵物進行長時間對話呢?我們能否像和其他人說話一樣,問問它們今天心情如何,或者讓它們明白自己要出門一段時間、過幾天再回來?或是和它們談談希望和夢想?這似乎就不太可能了,因為這種水平的對話需要用到更加復雜的語言體系,對思維復雜程度的要求也更高,而貓狗等常見寵物似乎並不具備這些能力。(葉子) 來源:cnBeta

未來遊戲展6月14日登場 邀請艾比和喬爾演員主持

GamesRadar+宣布將配合6月的E3展舉辦最新一屆數字遊戲發表會「未來遊戲展(Future Games Show 2021)」,將於6月14日早晨7點在Twitch、Facebook、YouTube和GamesRadar播出,邀請在《最後生還者2》中擔任艾比與喬爾的演員蘿拉‧貝利(Laura Bailey)與特洛伊‧貝克(Troy Baker)擔任主持。 今年的未來遊戲展將正式成為E3展的一部分,預定帶來大量的遊戲曝光、預告宣傳片,以及深入介紹來自 世嘉、Private Division、Team17、XSEED Games等發行商的40多款遊戲。 未來遊戲展預告片: 繼去年邀請在《神秘海域》中擔任德雷克與艾蓮娜·費雪這對螢幕情侶的好萊塢演員諾蘭‧諾斯(Nolan North)與艾蜜莉‧蘿絲(Emily Rose)擔任主持之後,今年主辦單位又邀請到在《最後生還者2》中擔任艾比與喬爾這組螢幕仇敵的蘿拉‧貝利與特洛伊‧貝克擔任主持。兩款遊戲皆來自頑皮狗。 蘿拉‧貝利是美國出身的配音員,曾擔任過許多動畫與遊戲角色的配音,出道作是《七龍珠Z》的少年特蘭克斯,近年來活躍於電玩遊戲領域,代表作包括《魔獸世界》的珍娜,《街霸44》的春麗,《英雄聯盟》的阿卡莉,《惡靈古堡:黑暗面編年史》的雪莉,《尼爾》的凱寧,《暗黑破壞神3》的女狩魔獵人,《神秘海域4》的娜汀,《漫威蜘蛛人》的瑪莉珍,《漫威復仇者聯盟》的黑寡婦,以及《最後生還者2》的艾比(包含動作演出)等。去年蘿拉‧貝利也以艾比這個角色獲得TGA與BAFTA的最佳演出獎項。 特洛伊‧貝克是美國出身的配音員與演員,以多變的嗓音著稱,曾擔任過許多動畫與遊戲角色的配音及真人戲劇演出,出道作是《名偵探柯南》的琴酒。動畫代表作包括《終極蜘蛛俠》的洛基、鷹眼,《蝙蝠俠:無限》的小丑,《正義聯盟行動》的鷹俠,《樂高DC漫畫超級英雄》的蝙蝠俠等。電玩遊戲代表作包括《惡靈古堡6》的傑克‧穆勒,《生化奇兵:無限》的布克‧德維特,《孤島驚魂4》的貝根·明,《潛龍諜影5》的左輪山貓,《神秘海域4》的山姆,《漫威復仇者聯盟》的浩克,以及《最後生還者》的喬爾(包含動作演出)等。 貝利表示:「我非常興奮能在6月14日與我的好朋友以及合作演員(次數多得數不清)特洛伊‧貝克一起主持 Future Games Show!我迫不及待地想向你們展示我們即將推出的一些超贊的遊戲。可別錯過了!」 貝克表示:「去年可說是對遊戲開發最具挑戰性的一年。如今我們開始見識到今年及之後將推出的遊戲。我已經在幕後窺看看到一些東西,迫不及待地想在6月13日為大家揭開布幕。更棒的是,我可以和我喜歡的人一起做這件事,她是我一位最好的朋友,也是兇猛的演員夥伴,蘿拉‧貝利。Future Games Show見。」 緊接著未來遊戲展登場的是由PC Gamer主辦的PC Gaming Show。 來源:3DMGAME

研究稱火星上的「冰川」可能是「未來火星登陸的完美地點」

據媒體CNET報導,如果要實現火星定居,人類探險家將需要從火星本身獲得水供應。一項對紅色星球上可能存在的「冰川」的新研究指出了一個區域,稱該區域可能是「未來火星登陸的完美地點」。 科學家們多年來一直在研究火星上的地下冰層,並且已經提出了將冰層和未來人類訪客的潛在登陸點相匹配的想法。 2019年,美國宇航局發布了一份水冰沉積物的 "藏寶圖",其中Arcadia Planitia在NASA的「水冰」開采熱點名單上。由加拿大韋仕敦大學的行星地質學家領導的這項新研究,有助於在這個地區發現一個潛在的太空飛行器著陸點。 這篇論文於5月發表在《Icarus》雜誌上,詳細介紹了 Arcadia Planitia.的一些迷人的 「火星表面以下的蜿蜒、流動、冰川狀特徵」。 研究主要作者Shannon Hibbard是韋仕敦大學的博士生,他希望地球上的發現能夠幫助解釋這些不尋常的特徵。「我們在火星上還沒有看到像這樣的東西,所以我們把目光投向地球,在那里,冰原內的冰流可以存在,沒有明顯的表面地形的控制。在地球上,這些被稱為冰流,」Hibbard在上個月韋仕敦大學的一份聲明中說。 研究小組還沒有準備好宣布這些形成物肯定是冰川,但是Hibbard說:「有可能在某個時候,火星的這個位置存在冰川下的水,但是不清楚有多少,有多長時間。」 該論文所涉及的研究地點是平坦的,這將使它成為太空飛行器著陸的良好候選地。結合近地表冰的可能性,它可能是人類訪客的一個理想場所。如果那里有水流動,它也可能是一個尋找微生物生命跡象的理想地點。 在火星上找到水冰是一回事,使其可用是另一回事。Hibbard相信研究人員會想出辦法來的。「無論NASA和SpaceX決定在哪里著陸,我們知道他們將能夠找到一種方法來獲取冰。」 來源:cnBeta

未能到來的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全隱身對陸打擊艦隊狂想

2018年12月9日,美國緬因州通用動力公司巴斯鋼鐵造船廠,第3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DDG1002 林登·B·詹森號正式下水,這標志著這級外形科幻的先進戰艦建造就此告一段落。僅僅三艘的建造規模對於這型原本被給予厚望的新銳戰艦來說顯得如此寒酸,而這背後,正體現出了從21世紀初到現在,美國海軍經歷的巨大環境變化。 由海到陸的構想 就冷戰時期的主要任務而言,美國海軍或者說整個北約海軍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在全球各大洋與蘇聯紅海軍的戰略決戰」進行准備。諸如F-14戰鬥機、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宙斯盾系統等等都是以這一目標為前提研發的裝備。 各種裝備也核動力航母為核心,各環節環環緊扣,構成了一個以遠洋艦隊級決戰為目標的作戰體系。這套作戰體系為北約在冷戰時期維持對華約相對的海上優勢貢獻了重要力量。 然而隨著1991年,華約組織和蘇聯相繼解體。美國海軍在遠洋的制海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鞏固。海灣戰爭中,一系列任務錯位引起的尷尬表現引起了美國海軍的思考。 整個海灣戰爭,美軍總共成功發射282枚戰斧巡航飛彈,其中第一波攻擊中就發射了112枚,最主要發射平台就是海軍艦艇。不過這是集中了6個航母群之多的龐大兵力後的結果,而且能夠發射戰斧巡航飛彈打擊的僅有9艘巡洋艦、5艘驅逐艦、2艘核潛艇以及2艘衣阿華級戰列艦,由於伊拉克海軍那幾乎不存在的抵抗,除了少數具備發射戰斧巡航飛彈能力的艦艇以及航母上的艦載航空兵,剩下的大部分水面艦艇因為缺少對陸打擊能力而幾乎淪為了無所事事的看客。大量先進艦艇承擔著無關緊要的封鎖搜查之類的二線任務。 相比之下,兩艘經過現代化改裝的衣阿華級(Iowa Class)戰列艦卻意外活躍。改裝後的衣阿華級戰列艦除了向陸上目標傾斜了大量巡航飛彈外,還承擔了不少近岸的艦炮射擊任務。 幾乎空轉的先進艦隊和異常活躍的老艦間的對比促使美國海軍開始重新探討其在後冷戰時期的主要使命。 1991年海灣戰爭剛剛結束不久,美國海軍開始了21世紀海上的作戰樣式的研究。接下來美國海軍以白皮書形式連續公開發表了《由海向陸》、《前沿,由海向陸》等重要報告。這些報告表明美國海軍的戰略重心有了巨大變化。這些報告中,對近岸支援和陸上作戰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能確保在瀕海通行無阻;能向岸上投送作戰力量,支援岸上的聯合機動作戰;強調建立海上遠征部隊,確保與陸、空軍聯合作戰;強調美海軍與海軍陸戰隊密切協作,組建陸海空聯合特遣隊以適應近海作戰和海上機動行動。 這些報告表明,美海軍破天荒地把近岸支援和陸上作戰列為自己的首要任務。究其原因,冷戰結束後,局部衝突以及針對美國本土與其盟友的恐怖襲擊成了美軍需要面對的主要威脅。而全球軍事基地數量也在冷戰後呈現下降趨勢。這使得美軍的兵力部署形式逐步由前沿部署轉變為快速投送。而海軍與海軍陸戰隊的一系列白皮書也提出了「海上前沿部署」,「從海上進行作戰運動」等口號。 而根據此時負責相關計劃和評估項目負責人馬斯·莫菲利少將是如此闡述對於海軍的期望: 當然,海軍之所以提出這些口號,相當程度也是以海軍的固有優勢為出發點的。在各大洋巡航的航母編隊是一旦事發趕往相關熱點區域最方便的力量。相比之下,無論陸軍還是空軍奔赴目標都難免因為前進基地以及過境第三方而麻煩不斷。之後伊拉克戰爭中圍繞北線的諸多波折證明了這一點。 在這些戰略綱領的指導下,美國海軍開始了軍艦的家族化換代工作。 SC-21的初步探索 早在1987年,阿利伯克級設計完成不久後,新一代的水面艦艇的概念探索也相應展開。期間開展的水面艦艇作戰特性研究(Ship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 Study,SOCS)從隱身性能、艦橋與CIC設計、電力驅動與人員配置精簡優化等諸多課題對未來的水面艦艇需求展開了一系列深入探討。不過此時的相關研究依舊建立在在大洋上與蘇聯海軍進行艦隊級決戰的前提下。 在冷戰結束後軍費趨向減少的總體趨勢下,海軍很難在冷戰後繼續保持一支數量龐大、分工明確的水面艦隊。為了適應軍費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海軍提出的思路就是讓一線艦艇、二線艦艇以及輔助艦艇之間形成家族化設計,通過共享基礎設計和模塊化設計來降低整個艦隊的造價。以此為前提,美國海軍提出了SC-21計劃。 SC-21計劃最初在1994年由國防部國防系統采購和評估委員會(DASARC)批准,進入了階段0概念探索與定義階段。海軍找到了民間咨詢機構與政府工業部門對軍方的任務需求進行論證與風險評估。此階段中,首先由海軍分析中心(Center for Naval Analyses 簡稱CNA)以2015~2025年的全球安全狀態下的兵力投送、海軍艦艇建造與經費預算進行綜合分析,並提出相關概念。最終相關機構提交了三個概念: 以新技術改造現有艦艇基於現有艦體的衍生型進行對陸打擊能力升級設計全新的艦艇。 概念1將考慮在現有阿利伯克基礎上,通過增加直升機庫、調整垂發系統並取消魚叉飛彈的形式增強對陸打擊能力。 概念2分別考慮以阿利伯克級和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的船體為基礎進行大改以進行登陸火力支援。其中基於聖安東尼奧級的方案更是考慮以該級艦艦體為基礎,增加運用垂直起降攻擊機或武裝直升機的能力。 而概念3則設計了A到D四個系列,分別對應全能型艦艇、反潛與對陸攻擊艦、廉價版全能艦艇、模塊化軍艦。由於概念探索階段並未限制為傳統艦型,而是整合和傳統驅護艦等作用的全新概念探索。因此概念3的各個子系列均包含相當有特色的子方案,如: 具備區域反導能力的全能艦:具備256管垂直發射系統、兩門先進艦炮、可容納兩架直升機的機庫與雙波段雷達。預計排水量15100噸;航空巡洋艦:在1的基礎上增加可容納12架SH-60的機庫和6-10個起降點的飛行甲板。預計排水量23500噸;強化兩棲作戰能力的巡洋艦:在2的基礎上將機庫減少到容納2架SH-60、甲板減少到2-6個起降點、垂直發射系統減少到128管,不過增加氣墊登陸艇用的船塢。預計排水量16400噸;沿岸戰鬥艦:基於方案1,去掉防空反導能力、垂直發射系統減少到128管。不過依舊保留兩門先進艦炮。預計排水量9400噸;廉價版全能艦:保留全能艦的防空反導能力,垂直發射系統減少到64管、先進艦炮減少到1門、航速降低。預計排水量5500噸;模塊化戰鬥艦:武器減少至一門先進艦炮和8管垂直發射系統。可以搭載快速更換的任務系統模塊。航速維持在30節。預計排水量4200噸。 各個方案將採用模塊化配置的動力系統,所有艦型的動力都將由燃氣渦輪機組、輔助發電機、分離式輔助發電機和推進電機四個模組按需組成。同時,各個艦型的武器系統與電子系統也將採用通用設計,預期所有搭載宙斯盾系統的艦型都將採用S/C、X雙波段相控陣雷達。 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等機構共同參與下,通過計算機仿真等手段比較各個艦種方案,最終選出三個效費比最佳的方案以供海軍選擇。1997年7月,美國海軍完成了「21世紀水面作戰艦艇成本與使用效果分析」研究,美海軍負責人丹尼爾·墨菲少將宣布SC-21計劃中率先進入實際型號研發與製造階段的將是以「海上火力支援艦」概念為基礎發展的DD-21。 名為武庫艦的短暫插曲 在SC-21進行初期概念研究的同時,美國海軍同步在研究可以搭載大量飛彈的新概念艦艇計劃,即所謂武庫艦(Arsenal Ship)概念。 最初提出類似武庫艦概念的是美海軍水面作戰副部長麥克卡夫中將的相關研究,其認為巡航飛彈對海軍帶來的革命將不亞於無畏艦。以此為基礎,其提出了搭載大量垂直發射系統的新概念艦艇。最初開始概念研究時,依舊是為了高強度的海上對抗考慮。因此此時提出的「未來打擊巡洋艦」(Future Strike Crusier)是以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新一代通訊傳輸技術以及大量垂直發射系統為核心的全新艦艇,通過最優化的隱身能力保證生存性。艦艇本身不搭載搜索雷達系統,所有火控數據完全由友軍提供。 相關概念最初為公眾所知則是通過《Popular Mechanics》雜誌1988年七月刊的相關文章。雜誌通過封面圖和大篇幅文章形式介紹了這一獨特的全新艦種。 在初期的構想中,未來打擊巡洋艦設計不需要搭載復雜的探測和指揮控制系統,因此除了載員數量能夠大幅減少,艦橋之類的上層結構也能大幅簡化,這樣能夠有效降低該艦的信號特徵。而搭載的大規模垂發系統除了能攜帶大量的戰斧巡航飛彈用於傾瀉對海對地打擊火力外,還能搭載大量防空飛彈用於應對艦隊級的飽和空襲。 不過此時美國海軍正在按部就班進行更關鍵的阿利伯克級(Arleigh Burke-class)驅逐艦以及提康德羅加級(Ticonderoga-class)巡洋艦的一系列改進與建造工作,顯然沒有精力來實現這一頗為超前的概念。 時間來到1993年,對陸打擊需求牽引下,相關研究機構正在進行能夠搭載大量飛彈的新型艦艇概念的研究,最終研究人員提出的概念酷似未來打擊巡洋艦概念的進一步發展。而SC-21相關研發機構也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個相當極端化設計的武庫艦方案設計。 兩個方案都是在13700噸排水的艦體中塞進了512管垂直發射系統的設計。且火控數據完全通過協同作戰系統從友軍處獲取,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搭載海麻雀飛彈作為基本自衛手段。不過即使搭載海麻雀飛彈的版本依舊不能獨立完成對防空飛彈的引導,火控數據依舊需要依賴戰場網絡從友軍獲取。 麥克卡夫最初提出未來打擊巡洋艦概念時,同時考慮由該類型艦承擔區域防空飛彈與對地對海飛彈運載發射平台。而在SC-21的相關論證中,武庫艦的任務進一步簡化,主要任務是為艦隊提供充足的對地打擊火力。 不過未來打擊巡洋艦概念中本艦不搭載探測器系統,完全由友軍提供火控數據的概念依舊得以保留與發展。而全新的武庫艦將更加突出自動化控制與隱身技術的重要性。 高度簡化的系統使得計劃中的武庫艦將只需要50名人員配置。考慮到概念中的武庫艦幾乎就是一艘將貨物換成飛彈發射器的巨型貨輪,那麼類比僅需要十幾人就能完成日常作業的大型貨輪,幾十名專業的海軍士兵也足以支持功能和系統都極其簡單的武庫艦運作了。 諸多優勢使得美國海軍在時任海軍作戰部長傑里米·布爾達(Jeremy Boord)的主導下,暫時擱置了SC-21計劃所屬的DD-21項目推進,而優先發展武庫艦(Arsenal Ship)或另一稱呼火力投送艦(Bombardment Ship)。 論證階段時,美國海軍同時評估了三個替代方案,即分別由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阿利伯克級艦體放大和現成的大型油輪改裝武庫艦的可行性。 經過簡單論證後,基於阿利伯克級艦體改裝的方案因為成本、生存性和搭載飛彈數量方面的全面落後而率先出局。基於油輪改裝的方案雖然能攜帶大量飛彈,且有一定生存性優勢,不過改造後艦體壽命較短且航速完全無法滿足作戰需求因此被淘汰。基於俄亥俄級的改裝方案擁有最佳的生存性能且能攜帶足夠的飛彈,但是分攤到每管垂直發射系統上的單位成本顯然過高,因此海軍最終的結論是設計全新的艦體才是最佳選擇。在布爾達上將的強力推動下,美國海軍在1995年正式提出武庫艦的研發預算要求並正式列入了1997年度預算中。 相關論證完成後,1996年,美國海軍正式發出了武庫艦的研製招標,邀標書中要求武庫艦全長250米、最大航速25節左右;除了要搭載500個垂發系統外,還需要將艦員數量控制在50人以下;艦上不要求配備任何雷達探測系統與相應的作戰系統,所有情報與目標數據均由協同作戰網絡提供。 隨後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巴斯鋼鐵以及紐波特紐斯船廠作出回應,提出了各自的武庫艦概念方案。所有方案除了都搭載大量垂直發射系統外,同時在低信號特徵方面做出了各自努力。 武庫艦的研發流程打破了以往由海軍先指定草案,然後再發包給廠商進行細部設計與原型建造的慣例,而是直接由各大軍火商參與了概念制定階段。各大軍火商提供的方案也顯然要好於海軍自己研究機構提供的方案。 各個方案雖然普遍採用商用規格建造以降低成本,但是同樣吸取了兩伊戰爭時期的相關經驗,普遍採用了雙殼體設計。而且內部設置了大量水密隔艙並在垂直發射系統周圍安裝凱夫拉裝甲層以提供最佳生存性。同時設置大量的自動化消費損管系統以降低對人力的需求。 而火力方面,搭載了大量對地打擊武器的武庫艦能在開戰的前4天內攻擊4000個目標。這一指標遠在空軍16架B-2相同時間內打擊420個目標以及1個航母艦載機聯隊1800個目標的攻擊能力,能在最短時間內對敵方指揮系統與作戰單位進行毀滅性打擊。除了巡航飛彈外,評估階段認為適應武庫艦任務需求的武器還包括155mm先進艦炮,戰術彈道飛彈等一系列對地打擊武器。因此海軍在招標中賦予廠商很大的自由度來設計武裝配備。不過就各廠商最終提交的方案而言,只有洛克希德馬丁方案採用了額外的MLRS火箭炮系統,其他方案都選擇以垂直發射系統搭載的巡航飛彈作為主要火力構成。 由於不需要搭載昂貴的探測系統,造價有望控制在5億美元以下,明顯低於航母45億級的造價(以同期尼米茲級的造價為標準)。由於功能單一且高度自動化,配合自動損管系統,艦員數量最終有望控制在20人左右。根據美國海軍測算,武庫艦的年運作成本能控制在數千萬美元水平,相比航母以及配套艦隊的天文數字級運作費用而言可以說相當低廉。 雖然武庫艦憑借其一系列優勢,一度成為部分美國海軍相關人士心目中的完美艦型。不過即使有時任海軍作戰部長的全力推動,在美國海軍內部依舊沒有對其形成一致的支持。究其原因,武庫艦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難以平衡的問題是武庫艦的航速問題,25節的最高航速顯然很難跟得上航母編隊。而武庫艦由於完全沒有獨立的目標搜索、指揮控制乃至自衛能力,其需要與友軍協助才能有效執行任務。這導致動用其作戰需要編組完整的艦隊為其提供情報、火控乃至護衛。而且傳統驅護艦可以獨立執行諸如巡航等任務,而武庫艦除了傾瀉火力外就幾乎毫無作用。就控制艦隊整體成本而言顯然是本末倒置的。 雖然可以通過在平時就將武庫艦部署在熱點區域的形式加快其響應速度,然而其低人力需求卻大幅提升了其獨立部署時的危險性。自動化的損管系統一旦故障或艦船面臨突發狀況,那麼很可能會因為人力缺乏而演變成導致艦船癱瘓乃至受損的大事故。而且,缺乏人力的武庫艦在面對敵對武裝人員的登船作戰乃至恐怖分子與海盜的襲擊中將變得不堪一擊。 由於該型艦完全放棄了獨立探測能力,這導致作戰時協同作戰系統一旦癱瘓,武庫艦就會迅速變成無用的炸藥桶。而且完全以巡航飛彈作為打擊手段也存在很大限制,不但除了對地打擊外就毫無作用,而且打完備彈後在前線重新填滿500管垂發系統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任務。相比之下,艦載航空兵無論是任務靈活性還是彈藥補充方便程度都更勝一籌。 雖說武庫艦通過種種手段將艦艇本身的造價控制在了一個振奮人心的價位。然而以此時標準戰斧140萬美元單價計算,填滿512管垂發需要7.2億美元,即使是之後價格大幅降低的戰術戰斧,總價也超過5億。也就是說,填滿艦上的512管垂直發射系統的彈藥費用足以再造一艘該艦。考慮巡航飛彈都是一次性使用的產品,這導致其彈藥成本遠高於同等火力下的海軍航空兵艦載機聯隊。而且此時巡航飛彈發射後就無法更新目標,任務靈活性方面遠不如艦載機聯隊,更不要說巡航飛彈的最大射程也很難比得上有加油機加持的艦載機。隨著艦載機聯隊優化機型構成,引入大量F/A-18這樣的多任務機型,其單日的對地打擊出動架次大幅提升,從對地打擊效率上宣告了武庫艦概念的淘汰。 可以說,和越發注重裝備多功能性和快速反應能力的整體趨勢而言,徹底單一功能化且快速反應能力有極大缺陷的武庫艦是一種和整體趨勢背道而馳的裝備。因此實際上美國海軍中力挺武庫艦的高層軍官其實寥寥無幾,除了布爾達上將外幾乎沒有像樣職位的高級軍官支持這一艦種。然而布爾達上將因為V字勛章墜飾事件在1996年5月16舉槍自殺。 最大支持者的突然自殺使得武庫艦項目陷入尷尬境地。由於本就沒有在內部沒有獲得一至支持,失去最大靠山後,海軍對於武庫艦的熱情迅速冷卻。雖然因為布爾達上將生前的大力推進,從海軍到國防部乃至到國會都有一些武庫艦的支持者,使得相關計劃依舊向前推進。不過接替布爾達的新任海軍作戰部長傑伊·詹森(Jay Johnson)上將在上任後立刻宣布重啟之前被暫時凍結的DD-21項目。 雖然國家安全委員會嘗試讓武庫艦與DD-21項目以各自獨立的軍艦發展計劃形式平行推進。然而在1997年4月,美國海軍將武庫艦改名為了海上火力支援艦(Maritime Fire Support Demonstrator MFSD),降級為了整個SC-21計劃所屬的技術實驗平台。而在1997年10月,參眾議院聯席會議將MSFD計劃追加的1.15億美元追加投資砍到了3500萬美元。因為難以為繼,國防部正式在12月1日宣布MSFD取消,寄予厚望的武庫艦計劃就此宣告結束。 不過之前以備份方案形式出現的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改裝巡航飛彈發射平台的計劃最終還是得到了付諸實施。類似武庫艦能力的艦艇需求得到了部分替代性解決。 從DD-21到DD(X) 隨著DD-21計劃的重啟,相關設計部門開始對DD-21的主題:沿岸戰鬥艦概念進行細化的方案設計,並提出三個備選方案。 阿利伯克級為基礎進行小幅修改:通過增加直升機庫、取消魚叉飛彈並調整垂發系統的形式增強阿利伯克級的對陸打擊能力;以阿利伯克級的船體為基礎:徹底移除宙斯盾系統並增加垂發模塊的形式設計獨立的對陸打擊型號;設計全新的型號,並在通用的動力系統、電子系統和船體基礎上衍生出對陸打擊型號和防空型號兩個版本。 以此時依舊在建造的阿利伯克級為基礎進行修改無疑是成本與時間最優的選擇。不過海軍認為以阿利伯克級為基礎在隱身性上有先天不足,因此否決了所有以阿利伯克級進行修改的方案。最終決定以通用化船體形式研發對陸型號DD-21和防空型號CG-21。1997年底,國防部國防系統采購和評估委員會正式批准DD-21計劃進入階段0的概念探索與定義階段(CE/D) 單就此時美國海軍最現實的換代需求而言,建造於20世紀70年代,即將在21世紀初大量退役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將是DD-21最主要的換代目標。斯普魯恩斯級通過現代化升級與改進,逐步從原本的反潛任務為主轉向對岸打擊任務為主。而以沿岸戰鬥艦概念深入發展來的的DD-21將進一步增強對岸攻擊能力。根據模擬計算結果,DD-21的武裝初步敲定以同步發展中的兩門先進垂直艦炮(Vertical Gun...

確診再創高峰!未來兩週成關鍵 侯友宜放話:非必要民生物資店家都停業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新北市尤其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日公布全台新增585例確診,其中新北市最多,有265例。新北市長侯友宜強調,根據近期資料,親屬家人感染情況高達40%,端午節假期將至,他特別呼籲新北市民「未來兩週勿探親、聚會」。 來源:網路資料 來源:花生時報wwwallother

多款《極速快感》系列作品今日起陸續下架各大平台 團隊重心轉向未來開發

《極速快感》開發團隊中的一位員工(Max)今日在Reddit論壇透露,多款《極速快感》遊戲將從今日起陸續從各大數字平台下架,遊戲內商店於5月31日關閉,線上服務將於8月31日停止。 即將下架的遊戲包括:《極速快感10:卡本峽谷》《極速快感12:無間風雲》《極速快感13:變速》《極速快感15:變速2》《極速快感16:亡命狂飆》。 在此之前,玩家仍然可以在線和好友比賽。從2021年9月1日起,玩家仍可以使用遊戲的離線模式和其它離線功能。 Reddit原帖地址>>> 該團隊表示,未來會將工作重心轉向《極速快感》未來的遊戲開發創作上。而如果想要繼續體驗刺激的漂移的話,《極速快感17:最高通緝》《極速快感18:宿敵》《極速快感19》《極速快感20:復仇》《極速快感:熱度》《極速快感14:熱力追蹤重製版》仍然是不錯的選擇。 來源:遊民星空

2021宏碁全球春季新品發布會 新視角展望綠色未來

探尋綠色科技,2021宏碁全球春季新品發布會開啟新視角 2021年5月27日21點,以「開啟 · 新視角」為主題的2021宏碁全球春季新品發布會正式拉開帷幕,多款重磅新品逐一亮相,包括採用最新十一代H系列酷睿處理器的高性能電競本、基於視覺創意的SpatialLabs裸眼3D技術、傳奇 X兼具輕薄便攜與遊戲體驗的高性能輕薄本等等。而宏碁踐行的永續理念再次有了質的飛躍:在本次發布會上宏碁正式推出Earthion永續平台,並發布該平台下第一款永續理念產品——全方位採用環保材質打造的Aspire Vero筆記本。 Earthion名稱由 Earth(地球)和Mission(使命)兩個詞組合而成,藉由創新及整合性解決方案應對環境的挑戰,通過Earthion進一步履行對環境的承諾,同時代表保護環境的使命。Earthion背後的力量來自每位成員的信念,Earthion平台匯聚供應鏈夥伴、消費者以及全體員工,深信相互合作能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 宏碁董事長兼執行長陳俊聖表示:我們期待更多的合作夥伴未來能夠加入宏碁Earthion永續平台,加速綠色設計及流程開發,讓我們能夠實現100%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科技環保融合,打造永續新品 Aspire Vero是Earthion平台之下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其機身及鍵盤鍵帽均採用回收塑料材質打造,A面和D面則由30% PCR組成,隨機的包裝填充物、盒子則80%-85%為再生紙漿,電腦包則是100%再生塑料製成。 Aspire Vero 除了永續設計的巧思之外,它的性能也令人驚嘆,搭載英特爾最新第11代Intel® Core處理器以及Intel® Iris® Xe顯示核心,足以輕松應對日常所需。特殊轉軸設計打開機器的同時抬高機身,加強散熱的同時更加符合人體工程輸入體驗,健康又舒適。 Aspire Vero 超輕薄,超性能,超體驗 永續發展更近一步,輕薄體驗也成功的在這個夜晚「技驚四座」。全新傳奇 X將超薄便攜設計提升到了全新的境界:首次在1.39kg的機身中搭載了NVIDIA® GeForce RTX 3050 Ti顯卡,以及AMD Ryzen 7 5000系列處理器,做到這一切的機身厚度僅有17.9mm,輕薄便攜的同時展現卓越性能。 傳奇 X 與此同時,全新的TravelMate P6系列陣容亦驚艷亮相,注重商務安全,搭載防窺技術及智能安全技術的TravelMate P6,和輕薄隨身,360度自由換型,採用4096壓感觸控屏技術的創意商務本TravelMate...

我們正在將免費的能源沖進下水道 但未來城市可能可以回收它

清潔能源可以有多種形式。我們最常想到的是太陽能電池板洗手來自太陽的輻射或巨大的風力渦輪機在天空中旋轉,但如果我們重新思考一下,我們可以想出一大堆有趣的方法來利用每天都被浪費的能源形式。 將廢水迅速輸送到處理中心的下水管道未來將對參觀該中心的每個人的舒適度發揮巨大作用。一個閉環熱交換系統將被用來使建築物夏涼冬暖,研究人員想讓你想知道為什麼這種事情沒有在地球上的每個城市地區大規模地進行。當你洗澡、洗手、甚至沖馬桶時,送入下水道的水溫通常與周圍空氣的溫度不同。如果是冬天,水的溫度肯定比外面的溫度高,而在炎炎夏日,水的溫度可能會更低。 當這些水進入下水道,離開你的家、學校或企業時,就進入了下水道。與所有其他流經這些管道的水一起,這中間蘊含巨大的能量,其形式是已經附帶的熱量和熱量差,一個下水道系統可以利用廢水在涼爽的天氣為家庭供暖,在溫暖的天氣為家庭降溫,這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的資金,還可以減少通過空調或供暖系統進行額外溫度調節的需要。 據NPR報導,丹佛市正在進行有史以來最廣泛的非常規綠色能源收集試驗之一,有一個新的250英畝的設施,用於 "藝術、教育和農業"。使新的國家西部中心的巨大室內區域如此獨特的並不是里面有什麼,而是在遊客腳下將發生什麼。 丹佛正在進行的這一項目會需要很長時間來了解能源回收系統的效率如何,以及在其他應用中如何改進。盡管如此,它似乎在未來對城市規劃者來說可能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選擇,因為它可以減少整個城市的碳足跡,同時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減少能源成本。這對那些想要吸引新居民的城市來說可能是巨大的,而且還有幫助拯救地球的額外好處。 來源:cnBeta

為了生物多樣性的未來 – 探訪南半球最大「種子銀行」

在澳大利亞雪梨市遠郊的安南山地區,有一家特殊的「銀行」,其巨大的「金庫」中儲存著綠色「財富」——種子。這是南半球最大的「種子銀行」,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來之際,記者走進這家「種子銀行」一探究竟。 5月12日,工作人員在位於澳大利亞雪梨郊區的「種子銀行」的實驗室工作。 新華社記者 白雪飛 攝 這是5月12日在位於澳大利亞雪梨郊區的「種子銀行」拍攝的培育中的植物。 新華社記者 白雪飛 攝 這家機構隸屬於雪梨皇家植物園,自2013年建成以來累計儲存超過11000個「種子包」,儲存的種子總數超過1億粒,涉及超過5300個植物種類。「種子銀行」經理彼得·庫尼奧告訴記者,設立這家機構的目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保護那些瀕危植物。 「它就像保險一樣,讓我們在遭遇林火等自然災害後,還有機會恢復那些受到影響的植物。」庫尼奧說。 這里的種子採集自全澳各地。科研人員不僅採集種子,還要記錄採集地點的氣候、土壤、被採集植物的花朵顏色等信息,並將其一並存入「種子銀行」資料庫。 5月12日,位於澳大利亞雪梨郊區的「種子銀行」的經理彼得·庫尼奧在給記者做介紹。 新華社記者 白雪飛 攝 種子進入「金庫」前,還需經過分揀並在15攝氏度、相對濕度15%的環境中乾燥至少4周,再經過一些處理才能放入密封的錫箔包,長期保存在零下20攝氏度的種子庫里。存放前,研究人員還會取出一些種子用於萌芽實驗。 在冷藏庫里,科研人員賈斯廷·科利特博士告訴記者,研究者會在實驗室模擬自然界中影響種子發芽的各種條件,比如不同溫度、濕度、光線、煙塵甚至動物啃食等因素。 這是5月12日在位於澳大利亞雪梨郊區的「種子銀行」拍攝的培育中的植物種子。 新華社記者 白雪飛 攝 「隨著氣候變化,影響種子萌芽的條件也在改變,因此我們必須知道哪些條件最有利於種子發芽,這樣才能讓我們保存的種子發揮更大作用,確保有一天需要這些種子時,知道怎樣讓它們萌芽生長。」科利特說。 除了種子,該「銀行」還存有不少植物的組織,因為有的植物沒有種子,有的植物種子不適合乾燥保存,比如一些雨林植物,研究人員在不斷探索更好保存這類物種的方法。 在研究人員看來,全球范圍內的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已是事實,這也凸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庫尼奧說,「種子銀行」存有400多種瀕危植物的種子,其中10種已開始在野外恢復種植。該「銀行」還與位於英國的「千年種子銀行」等機構結為合作夥伴,為各地客戶提供種子。 5月12日,工作人員在位於澳大利亞雪梨郊區的「種子銀行」手工處理植物種子。 新華社記者 白雪飛 攝 此外,澳大利亞的這家「種子銀行」開展許多教育活動,為學生開設科普課,為植物保護人士提供專業培訓,並舉辦關於種子保存和植物移栽的經驗交流會,民眾也可參觀該「種子銀行」。 「我經常對人說,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以從你自己生活的區域做起。你可以參加當地的森林保護組織,幫助當地政府維護野外林地。如果你能更好地保護你生活區域的植物棲息地,那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而言也會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庫尼奧說。 來源:cnBeta

《天外世界》的未來由微軟和黑曜石接管

《天外世界》開發商黑曜石娛樂現已成為微軟內部工作室,這款遊戲由Take Two分公司Private Division發行,那麼到底誰掌握該作的未來?Take Two覺得是他們自己。在近期的財報上,Take Two CEO稱他們把《天外世界》當作是一個長期系列。但看起來Take Two似乎搞錯了。 就在Take Two以上表態一天後,Private Division的代表告訴媒體Gamasutra,Private Division將不再參與《天外世界》系列未來的任何疊代,微軟和黑曜石將會接管這個系列。 根據Take Two財報,《天外世界》銷量超過了300萬套,靠著財大氣粗的微軟,相信在有了充足的3A級預算之後,玩家對《天外世界》續作抱有更大的期待。 來源:3DMGAME

《質量效應》傳奇版迎來1.02修正檔,未來或將加入三代多人

BioWare 於日前為《質量效應》傳奇版帶來了1.02更新,為玩家帶來更為穩定的遊戲體驗。在本次更新中,開發者修復了成就計數以及部分 Xbox Series X 玩家所遇到的啟動器崩潰問題。與此同時,本次更新還改善了虹膜著色器與場景的互動及過場動畫時的燈光陰影表現。 此外,《質量效應》傳奇版項目總監 Mac Walters 在接受 CNET 采訪時表示,如若玩家對《質量效應3》多人模式的呼聲很高,BioWare 將會考慮將其帶入傳奇版。 Mac Walters 強調,他們想先看看傳奇版能取得什麼樣的成績,隨後則會根據工作室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進行考量。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傳奇版不包含多人遊戲以及配套 APP ,目前的銀河備戰已經過重新平衡,目前尚不清楚如若多人模式回歸是否會再次影響銀河備戰系統。 《質量效應》傳奇版現已在 PC 、 PlayStation 及 Xbox...

新型混凝土電池或將在未來讓建築物儲存下自己的能源

據媒體報導,電池研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領域是,這些設備不僅能儲存能量還能兼作結構部件。不少這樣的例子可以被應用到電動汽車上,現在,來自瑞典的科學家則將這種思維方式應用到大型建築上。近日,他們展示了一種新型的水泥電池,它可以帶來由功能混凝土建造的大型建築。 這項研究是在查爾默斯理工大學進行的,那里的科學家正在開發更可持續的建築材料,其中尤其關注混凝土。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材料同時也是一種非常能源密集型的生產材料,我們看到了很多關於如何減少混凝土的碳足跡的研究,現在這項新研究的作者則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潛在解決方案。 跟普通混凝土一樣,它從以水泥為基礎的混合物開始,不過其加入了少量短碳纖維以增加導電性和抗彎強度。混合材料中還加入了一對碳纖維網,其中一張網塗上鐵作為電池的陽極,另一張塗上鎳作為陰極。作為電池的兩個電極,這些電子在設備充放電時來回穿梭。 這個設計是經過多次試驗後確定的,該團隊希望能夠改進之前混凝土電池的設計,他們稱混凝土電池在測試中表現不佳。這種新奇的、可充電的設計被描述為世界第一的概念在早期的實驗中似乎取得了一些成果。 該團隊發現,混凝土電池的能量密度為每平方材料7 Wh,這可以證明是以前混凝土電池的10倍以上。然而,它仍遠遠低於商業電池,但它是由混凝土製成,其可以按比例擴大形成巨大的結構則有助於抵消它有限的容量。 科學家們設想了他們創新電池設計的各種用途,從可以同時作為能源存儲設備的建築開始。另外,它還可以為LED供電、在偏遠地區提供4G連接、或跟太陽能電池板配對為混凝土結構中的傳感器供電等。 這項研究的論文作者Emma Zhang表示:「我們有一個願景,在未來,這項技術可以讓多層建築的整個部分由功能混凝土製成。考慮到任何混凝土表面都可能嵌入一層這種電極,我們這里談論的是巨大體積的功能混凝土。」 該團隊指出,目前這一技術還處於研究的早期階段,他們還需要解決一些技術問題,像跟電池壽命相關的問題。科學家們需要研究出如何讓電池保持同樣長的續航時間,或想出一種方法在電池磨損後提取並替換它們。不管怎樣,他們對可能性持樂觀態度。 「我們相信,這一概念將為未來的建築材料提供額外的功能如可再生能源以做出巨大貢獻,」研究作者Tang Luping說道。 來源:cnBeta

微軟未來全系產品換用可回收包裝 包括Xbox

今日(5月18日),據微軟官方推特公布的消息,到2030年將會實現全系產品100%可回收包裝的使用,包括Xbox產品。微軟官方推特中稱,微軟的可持續發展包裝目標是:一次性塑料包裝將於2025年停止使用,2025年將100%換成認證過的可持續發展型樹木纖維,到2030年實現(全部產品)100%可回收包裝,以及到2030年實現100%回收、可再生或負責任地采購內容。 雖然微軟官方推特沒有明確提到Xbox的名字,但在新聞頁面的標題圖片卻使用了Xbox Series X和各種Xbox附件以及其他微軟產品(例如Surface平板電腦)。 微軟產品范圍內的任何可持續發展目標都將包括更新後的Xbox包裝。 來源:cnBeta

SARS-CoV-2病毒各變種的N蛋白抗體結合點被認為相當穩定 未來可用於防治

據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稱,SARS-CoV-2(產生COVID-19的冠狀病毒)的一個微小蛋白質可能對未來的防治有重大影響。科學家們利用一個新的工具包,首次發現了核衣殼(N)蛋白的完整結構,並發現了COVID-19患者的抗體如何與該蛋白相互作用。 他們還確定,該結構在許多冠狀病毒中似乎是相似的,包括最近的COVID-19變種,從而使其成為先進治療和疫苗的理想目標。他們在《Nanoscale》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領導這項研究的生物醫學工程(BME)教授、分子生物物理學哈克講座教授和賓州州立大學結構腫瘤學中心主任Deb Kelly說:"我們發現了關於N蛋白結構的新特徵,這可能對抗體測試和所有SARS相關大流行病毒的長期影響產生巨大影響。由於N蛋白在SARS-CoV-2和SARS-CoV-1的變種的演化中似乎依然是保守的,因此旨在針對N蛋白的治療方法有可能幫助消除一些人經歷的更嚴重或持久的症狀。" 大多數針對COVID-19的診斷測試和現有疫苗都是基於一個更大的SARS-CoV-2蛋白:尖峰蛋白設計的,病毒藉此附著在健康細胞上,開始入侵過程。 輝瑞/生物技術公司和Moderna公司的疫苗旨在幫助接受者產生針對尖峰蛋白的抗體。然而,尖峰蛋白很容易發生變異,導致在英國、南非、巴西和美國各地出現病毒變種。 與外層的尖峰蛋白不同,N蛋白被包裹在病毒中,這使其免受導致尖峰蛋白變化的環境壓力。然而,在血液中,N蛋白從受感染的細胞中釋放出來後會自由漂浮。自由漂浮的蛋白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導致保護性抗體的產生。大多數抗體檢測試劑盒通過尋找N蛋白來確定一個人以前是否感染了病毒,而診斷性測試則通過尋找尖峰蛋白來確定一個人目前是否被感染。 "論文第一作者、Kelly實驗室的博士後Michael Casasanta說:"每個人都在研究尖峰蛋白,而對N蛋白的研究卻較少。我們看到了一個機會,有想法和資源來看看N蛋白是什麼樣子。" 最初,研究人員檢查了人類的N蛋白序列,以及被認為是大流行病潛在來源的不同動物,如蝙蝠、果子狸和穿山甲,它們看起來都很相似,但又有明顯的不同。 "序列可以預測這些N個蛋白質中的每一個的結構,但是你不能從預測中得到所有的信息--你需要看到實際的三維結構,"卡薩桑塔說。"我們融合了技術,以一種新的方式看到了新的東西。"研究人員使用電子顯微鏡對N蛋白和N蛋白上抗體結合的部位進行了成像,使用的是COVID-19患者的血清,並建立了該結構的三維計算機模型。他們發現,抗體結合部位在每個樣本中都是一樣的,這使得它成為治療任何已知COVID-19變體患者的潛在標靶。 如果能設計出一種治療方法來靶向N蛋白結合位點,它可能有助於減少炎症和其他對COVID-19的持久免疫反應,特別是在COVID的長期病症者中,這指的是經歷COVID-19症狀達六周或更長時間的人。 該團隊從RayBiotech Life公司采購了純化的N蛋白,即樣品只含有N蛋白,並將其應用於與Protochips公司合作開發的微晶片。這些微晶片由氮化矽製成,而不是更傳統的多孔碳,它們包含有特殊塗層的薄孔,可以將N蛋白吸引到它們的表面。一旦准備好,樣品就會被閃電冷凍,並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進行檢查。 凱利認為她的團隊將微晶片、更薄的冰樣品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先進的電子顯微鏡(配備了最先進的探測器,由Direct Electron公司定製)獨特地結合在一起,提供了迄今為止SARS-CoV-2低重量分子的最高解析度可視化作品。 來源:cnBeta

勢不可擋 未來SSD價格將繼續上漲

近期存儲市場受到奇亞幣挖礦風波的影響,大容量硬碟整體價格曾經一路飆升,雖然現在價格已經回落,不過還是波及到許多擁有購買硬碟需求的用戶; 在全球半導體產能吃緊的局勢下,這種情況很有可能延續。 據SSD硬碟主控的頭部大廠群聯電子2021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由於挖掘加密貨幣的需求回升,供需關系逐漸緊張,預計SSD的價格將在未來幾個月至少上漲10%,同時SSD主控晶片的短缺狀況將持續到2022年至2023年。 群聯主要是為各大品牌的SSD提供主控晶片,以及基於NAND快閃記憶體的存儲設備晶片,對供應商的出貨情況也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這次預測也具有一定的參考性。 另外還有消息指出,NAND快閃記憶體供應商預計會在第三季度會將晶片報價提高約10%,按照目前的市場情況,256GB的3D TLC顆粒均價為2.8美元。 相比去年漲價幅度已有20%以上,如果快閃記憶體顆粒持續漲價,今年年內SSD固態硬碟的漲價趨勢將不可避免。 令人唏噓的是,這次SSD漲價風波的「主角」奇亞幣現在正風頭正盛。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分配給奇亞幣的網絡存儲空間從120PB暴漲到了4114PB,約為4.01EB,而且仍然呈上升趨勢。 奇亞幣需要依靠固態硬碟對機械硬碟中的信息進行緩存,雖然這對固態硬碟的需求並沒有大容量機械硬碟那般瘋狂,不過1TB及以上的SSD硬碟都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價情況。 而128/256/512GB相對小容量的固態硬碟受影響較小,價格波動幅度不大。 未來硬碟價格趨勢不盡人意,想要購買硬碟的大家們,你們是選擇繼續觀望還是馬上入手呢? 來源:快科技

JPL正討論如何實施拋棄好奇號漫遊車未來損壞車輪的計劃

火星表面沒有服務站,這意味著任何在紅色星球上遭遇部件故障的火星車都將一直無法修復。好奇號已經在火星表面探索了很長時間,任務控制人員已經制定了一個計劃,以幫助保持火星車的移動,即使車輪磨損成為一個一直存在的問題。 噴氣推進實驗室說,如果輪子損壞而無法修復,他們已經准備輕裝上陣,執行"輪子脫落 "的操作程序來擺脫有缺陷的輪子。 好奇號自2012年以來一直在探索火星,JPL的工程師已經注意到其車輪的磨損,在0.75毫米厚的鋁皮上出現了密集的小孔。磨損並不意外,但JPL的科學家們注意到,磨損的速度比它計劃的要快。 到2017年初,漫遊車在將輪子固定在一起的結構元素中出現了一些斷裂,這些元素被稱為格柵。裝在漫遊車上的每個輪子都有19個格柵,即使有一兩個斷裂也能保持功能。如果出現足夠多的斷裂,輪子的內部可能會松動,並撞到連接到輪轂內的電機的電纜,這就有可能使輪子無法使用,或造成電氣損壞,從而使漫遊車整體損壞。 JPL Wheel Wear Tiger小組研究了這個問題,並建議在哪里以及如何駕駛以減少車輪的磨損率。要消除磨損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還制定了一個備份計劃,如果一個輪子接近災難性的損壞量。這個備份計劃就是找到一塊尖銳的石頭撕開車輪的內壁。 JPL指出,車輪的表皮並不是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車輪的格子保持車輪的結構穩定。盡管損壞速度比較讓人擔心,但目前漫遊車上的輪子暫時還完全可以使用。一個輪子要有14個破損的格柵,才會考慮採取進一步行動。目前,該團隊認為要到2034年左右,磨損才會達到顯著水平。 來源:cnBeta

科學家認為未來可以通過放風箏為火星任務提供能源

目前,正在探索火星表面的漫遊車通常由太陽能供電。有些依靠其他能源,但太陽能依然是最常見的。但這種方式面臨的挑戰是,太陽能電池板可能會被火星表面大量出現的灰塵覆蓋,從而降低功率或可能使它們所提供的系統無法運行。 歐空局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未來為火星上的漫遊車供電的一種新的潛在方式,其中包括放風箏。 來自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放飛一個大型風箏將使機器人能夠利用火星的高風速,並能提供足夠的能量來維持太空人的日常工作。在火星上生產和儲存可再生能源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由於火星比地球離太陽更遠,它只能得到我們在地球上得到的43%的陽光,這意味著太陽能發電的效果較差。 按照目前飛船的運載能力,不可能將風力渦輪機和普通電池送到火星,因為它們太重了。研究人員提出了利用風箏產生能量的可能性,部分原因是火星上的風平均比地球上的風快。然而,火星上的大氣密度較低。研究人員說,較高的風速和較低的密度是平衡的,但不是完全平衡。這意味著風箏的表面積需要急劇增加。 研究小組指出,目前在火星上運行的Ingenuity直升機的旋翼比地球上類似尺寸的無人機大得多。風箏將需要一個50平方米的表面區域。它將通過電纜連接到地面上的一個裝置上,當風箏飛向火星天空時會將拉動更多的電纜,使裝置旋轉產生能量。 研究人員還設法准備70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將光轉化為電。通過結合這兩種方法,科學家認為我們將能夠提供足夠的電力來維持火星上的基地,讓太空人在夜間有電力,並儲存能量以便在不同季節使用。該小組認為,整個系統每年可以生產127兆瓦小時的能源,足以為美國的大約五個家庭提供電力。 來源:cnBeta

放眼未來十年:Voyager將通過持續收購來發展純商業空間站

自 2019 年 10 月成立以來,Voyager Space Holdings 已於近日完成了第四次股權收購,但這家商業航天企業顯然不會止步於此。Voyager 執行長 Dylan Taylor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其預計公司將在 2021 年內宣布 2~4 項新的收購。盡管看似有些激進,但這顯然也是了解 Voyager 業務模式的一個關鍵。 (圖自:Nanoracks) 由於尚未建立足夠的市場名氣,許多人誤以為 Voyager 只是一家基金或私募股權之類的金融向企業。但 Dylan Taylor 表示,他們確有實際運營的想法。 比如去年 12...

NASA未來可能會在月球上建造一個望遠鏡

據媒體報導,射電望遠鏡是一項不可思議的技術。它們能讓科學家深入太空並收集數十億年前的數據。它們非常強大但也相當大,這讓它們的建造有點痛苦。正如人們最近在阿雷西博天文台看到的那樣,它們也不能倖免於失敗,尤其是該望遠鏡本身成為了重力的受害者。 建造一個射電望遠鏡需要巨大的空間來建造這個巨大的圓盤。凹面結構占據了很多空間--例如阿雷西博坐落在118英畝的土地上--並且建造碟形結構本身需要很長時間。但有一個地方是人類曾經去過的,那里自然存在著巨大的凹形碟形結構,NASA認為它可能對於新射電望遠鏡來說是一個完美的地方,在那里,科學家們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入地觀察宇宙。那麼這個地方是哪里呢?--月球。 月球上布滿了類似於射電望遠鏡碟形的隕石坑。因為這些隕石坑是被炸成成了岩石,所以它們相對穩定,且由於它們存在於地球大氣層之外,所以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讓它們更加令人興奮。但很顯然,你不能簡單地派一組建築工人到月球上打下基礎,所以NASA正在考慮其他選擇,諸如派機器人來做大部分工作。 這里的想法是,NASA在建造月球射電望遠鏡時不需要自己建造天線。相反,NASA可以向月球發射一個任務然後沿著隕石坑的內部鋪設一個網狀網格並一直延伸到邊緣。這個網格將被設計成將無線電波向上反射到接收器,就像在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一樣。這並不需要NASA向月球發射大量重型設備,但這並不意味著建造望遠鏡的過程會很容易。 現在,NASA已經撥出50萬美元來充實月球隕石坑射電望遠鏡(LCRT)的概念,其認為最好是在月球的遠端安裝。這將使問題變得復雜一些,但結果將會是一個沒有來自地球的無線電干擾的望遠鏡。另外,該望遠鏡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在收集數據時不需要穿過地球的大氣層,這將使它在科學家繼續探索宇宙、尋找可以追溯到數十億年前的無線電波長時特別有用。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Joseph Lazio在一份聲明中說道:「在宇宙的黑暗時期,雖然沒有恆星但有充足的氫--氫最終成為了第一批恆星的原材料。有了地球上足夠大的射電望遠鏡,我們就可以追蹤導致第一批恆星形成的過程,甚至可能找到關於暗物質本質的線索。」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創建新的月球地圖以幫助指導未來的月球探索任務

一張包括薛丁格盆地(月球上一個重要的地質區域)漫遊車路徑的新地圖可以指導未來的探索任務。該地圖由月球和行星研究所的一個實習生團隊創建,其中包括阿肯色州行星科學中心的研究員Ellen Czaplinski和發表在《行星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 研究人員確定了位於月球南極附近的薛丁格盆地的重要地質特徵。薛丁格是月球上第二年輕的撞擊盆地,包括不同的地殼特徵和岩石類型,對了解月球的地質歷史非常重要。當薛丁格盆地形成時,其中一些岩石的一般物理特徵可能已經從月球表面以下很深的地方被抬升出來。因此,近距離調查這些岩石對於回答高度優先的科學目標極為重要。 2007年,國家研究委員會概述了未來月球任務的科學目的和目標,包括對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探索,這是月球上最古老和最深的撞擊盆地。由於薛丁格盆地位於南極-艾特肯盆地內,它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研究可能起源於地表下深處的岩石。這些岩石類型中的許多都暴露在薛丁格「峰環」的數公里長的岩石露頭中,形成一個與盆地一同產生的隆起的岩石內環。對峰環內的這些岩石進行采樣,可以為進一步了解薛丁格的岩性背景提供很高的科學潛力。 在繪制地圖的同時,研究人員為機器人漫遊車穿越薛丁格盆地收集高優先級的岩石樣本創造了三條潛在路徑。 來源:cnBeta

不用大規模挖掘即可從地球上提取金屬的新技術可能徹底改變礦業的未來

包括來自埃克塞特大學坎伯恩礦業學院的Rich Crane博士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已經開發出一種從母體礦體中提取金屬的新方法,例如銅。該研究小組已經提供了一個概念證明,即應用電場來控制低滲透含銅礦床內的酸的運動,以選擇性地溶解和就地回收金屬。 這與開采這類礦床的傳統方法不同,在這種方法中,必須對材料進行物理挖掘,這需要清除覆蓋物和礦石中的任何雜質(稱為矸石材料)。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新技術有可能改變采礦業,因為它有能力從廣泛的礦藏中溶解金屬,而這些礦藏以前被認為是無法進入的。 此外,由於提取的非侵入性,研究小組希望這項研究將有助於為該行業迎來一個更可持續的未來。 且現在迫切需要這樣做,以提供綠色技術所需的大量金屬,如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和電氣化車輛,同時限制與開采這種極其重要的金屬有關的任何潛在環境破壞。 大多數現代采礦技術背後的核心原則自其最初概念以來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這標志著青銅時代的開始:通過物理挖掘,即建造隧道以進入礦床,或通過創建 "露天 "礦來從地下回收金屬。 這種技術要求同時挖掘大量的地表土壤、覆蓋層和矸石材料,其中可能包含數百萬噸的材料--並且還可能導致棲息地的破壞。 在這份新出版物中,來自西澳大利亞大學、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丹麥技術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的專家們已經證明,有針對性的電場可以用來溶解,然後從礦石中原地回收銅--避免了對物理挖掘材料的任何要求。 這項新技術包括在礦體中直接建造(鑽孔)電極。然後施加電流,這可以讓帶電的金屬離子,如銅,通過一個稱為電遷移的過程在岩石中運輸。 研究小組現在已經為這項新技術提供了實驗室規模的概念證明,這也已經通過計算機建模得到了驗證。他們相信,這個想法將在實驗室規模之外發揮作用。 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來源:cnBeta

Ingenuity在火星完成壯舉 NASA開始展望未來

據媒體報導,NASA已經憑借其Ingenuity火星探測器創造了歷史。這架直升機的首次飛行證明了動力飛機在火星上是可行的,而它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飛行則證明了無人機可以在不墜毀的情況下輕松飛行。它的第四次飛行則表明,一架類似的飛機可能被用來繪制表面區域並提供廣闊區域的詳細觀測。 這些都足以稱之為Ingenuity的成功,而且NASA已經開始展望未來。 Ingeuity小組在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網站的一篇新博文中說表示,火星直升機將進入一個新的演示階段。演示「操作」階段將有望向人們展示,Ingenuity和其他使用相同技術製造的飛機可以用來提高火星上新發現的速度。這個想法是為了在未來的任務中使用專門的航空科學飛機,這顯然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東西。 NASA的Thomas Zurbuchen在一份聲明中說道:「Ingenuity技術的演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於Ingenuity仍處於良好狀態,我們計劃利用它造福於未來的空中平台並同時優先考慮和推進『毅力號』探測車團隊的近期科學目標。」 操作演示將要求直升機執行一些最大膽的壯舉。雖然不能保證這架直升機能活下來,但如果它能活下來,那麼無疑將是朝著未來將動力飛行納入火星任務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截止到目前,Ingenuity還沒有進行過單程飛行。它的每次飛行開始和結束則都是在「萊特兄弟基地」這一同一地點,這是火星表面的一塊平坦區域,靠近探測車和直升機著陸的地方。單向戰鬥將類似於一架專門的航空科學無人機在火星表面長距離飛行時的表現。 與此同時,「毅力號」一直處於停滯狀態。它一直在進行科學研究,因為它停留在飛行測試區域且被要求保持在直升機附近,這樣可以方便捕捉到Ingenuity行動的視頻。 來源:cnBeta

舅舅黨再次放出大量《戰地6》消息 全新近未來風格

之前准確透露過《決勝時刻:現代戰爭》消息的知名老舅舅黨TheLongSensation今日又放出《戰地6》相關消息,他在今天早些時候開了直播,並且在直播中向觀眾透露了有關自己所知的新《戰地》作品的更多消息。 在直播中他首先提到,自己已經看過《戰地6》的宣傳視頻。他個人給該預告9/10評分。他透露道:「視頻在藍天白雲的天氣下開始,結束時環境變得陰雨和混亂。」「在視頻里我們將會看到遊戲的背景設定、士兵設計、優秀的畫面以及遊戲的新玩法、載具以及武器等等。」 關於新的遊戲地圖機制,Tom Henderson透露此次地圖會有晝夜轉換、動態天氣系統。而且「像《戰地4》中摩天樓倒塌的場景依然存在,只不過這一次的場地破壞效果不會再像《戰地4》里一樣只是『小花招』,這一次它會徹底改編每場遊戲的核心進程。」 《戰地4》某地圖的C樓經典場面,放在當年震撼了不知道多少玩家 同期的《決勝時刻:幽靈》多人遊戲中的K.E.M能做到完全改變遊戲核心地圖的效果,但也只是腳本 其次,關於遊戲里玩家可以期待的武器裝備,他透露這一作中玩家的裝甲將會是遊戲裝備系統的中心。玩家可以對槍械全方位改裝的同時(其實他並不確定),使用各種「古怪的」護具;包括充滿未來感的全包覆式護具(未來士兵),而非現在《決勝時刻現代戰域》里的「二次元皮膚」,但也會有女兵。遊戲背景設定上是2030或者2040年的近未來,有著許多充滿未來感的武器和護具供玩家選擇。 未來士兵 他表示他很肯定這一作並沒有噴氣背包系統,但是在可能的大逃殺模式中將會有滑翔背包(就像隔壁的Blackout一樣)。並且與之前的透露類似,部分地圖上將會有大量的魚鷹直升機可供玩家快速移動(或者去玩自爆攻擊)。 最後,還有很多其它細節被透露,例如移動系統更加流暢、TTK類似《戰地V》(但他也沒說像的是什麼時候的)、新的匹配機制將會根據玩家K/D比分配隊伍(不是現在飽受COD玩家詬病的SBMM,而是類似於《戰地4》時代的技巧值分配陣營)、畫面和物理引擎升級等。長期遊玩各類射擊遊戲的TheLongSensation認為,《戰地6》將會吸引很多喜歡《決勝時刻》系列的玩家,他自己甚至都把手上的動視股票換成了EA的: 真能作啊 而且據他所知,這一作將會在發售後3到5年持續得到內容更新。 來源:遊民星空

對嬰兒胎糞的分析揭示了與未來過敏風險的聯系

加拿大研究人員報告說,通過分析嬰兒出生後的第一次便便,可以預測嬰兒在出生後最初一年的過敏情況。該研究稱,一個人出生時的微生物構成在早期免疫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生兒的第一次大便被稱為胎糞,它含有在子宮內攝入的各種物質。在胎糞中發現的代謝物不僅可以表明嬰兒在孕期接觸到的東西,而且還能為嬰兒腸道微生物組的早期發展提供獨特的洞察力。 新研究的主要作者Charisse Petersen解釋說:「胎糞就像一個時間膠囊,揭示了嬰兒在出生前所接觸的東西。它包含了在子宮里時從母親那里遇到和積累的各種分子,然後它成為最早的腸道微生物的最初食物來源。」 這項新研究旨在調查嬰兒胎糞中的生物標志物模式是否能預測生命第一年的過敏發展。研究人員對100名嬰兒的胎糞樣本進行了分析,發現了這種第一次糞便中的代謝多樣性與一歲時的過敏性敏感之間的聯系。 使用機器學習算法,研究人員最終可以預測嬰兒患過敏症的風險,准確率為76%。Petersen指出,這一發現表明了兒童的免疫系統如何在出生前就開始發展。 Petersen說:「這項工作表明,健康的免疫系統和微生物群的發展實際上可能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開始了--並且預示著嬰兒在子宮內接觸到的微小分子對未來的健康起著根本性的作用。」 最近的大量研究集中在哪些因素會影響嬰兒的微生物組的早期發展。例如,一項研究發現,早產兒的微生物組在他們出生後體型增長的速度上起著重要作用。 另一項研究更具體地研究了過敏症的發展,發現母親在懷孕後期服用的某些補充劑可能影響嬰兒未來的過敏和濕疹風險。然而,目前仍不清楚到底是什麼機制可以解釋這種相關性。 這項新研究的高級合著者Stuart Turvey說,這些新發現的最大直接成果可能是幫助醫生和家長識別那些最有可能發展成自身免疫疾病的嬰兒。然後這將指導干預措施,在過敏出現之前改善微生物組和免疫系統的發展。 Turvey說:「我們知道,患有過敏症的兒童也有患哮喘的最高風險。現在我們有機會確定高危嬰兒,在他們以後甚至開始出現過敏或哮喘的跡象和症狀之前,他們可以從早期干預中受益。」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細胞報告醫學》雜誌上。 來源:cnBeta

「被遺忘的太空人」逝世,麥可·柯林斯談太空探索的過去和未來

4月30日消息,當地時間4月28日,曾參加首次載人登月任務的美國前太空人麥可·柯林斯因病在佛羅里達州去世,享年90歲。就在兩年前,為了紀念人類登月50周年,美國《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Magazine)采訪了這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前館長,就太空探索的過去和未來進行了探討。 「鷹」號登月艙載著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返回「哥倫比亞」號指令艙,與與麥可·柯林斯會合 1969年7月28日,在阿波羅11號的指令艙濺落太平洋4天之後,著名飛行員兼探險家、曾在1927年首次成功完成單人不著陸飛行橫跨大西洋的查爾斯·林德伯格給麥可·柯林斯寫了一封信。「我觀看了出艙行走的每一分鍾,毫無疑問,那是一種難以形容的樂趣,」他寫道,「但在我看來,在某種意義上,你的經歷似乎更加深刻——你獨自繞著月球轉了好幾個小時,有更多的時間沉思。獨自俯視另一個天體,就像一個太空之神,那該是多麼奇妙的經歷啊!」 當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在月球表面行走時,柯林斯駕駛著「哥倫比亞」號指令艙在距月表約111公里的軌道上飛行了28小時,等待登月艙返回。然而,他在太空探索史上的遺產並不僅僅是他在阿波羅11號任務中的角色。1971年,柯林斯成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隸屬於史密森尼學會)的館長,這是向公眾普及太空飛行和航空知識的關鍵機構。1974年,他出版了自傳《傳播火種:一個太空人的旅程》(Carrying the Fire: An Astronaut』s Journeys),這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太空人自傳。 登月期間,柯林斯並不能像大多數美國人一樣,在電視上觀看同伴的一舉一動。在搭載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的「鷹」號登月艙與「哥倫比亞」號指令艙分離後,柯林斯開始了近28個小時的單獨繞月飛行。他通過任務控制中心與鷹號之間的通訊來監控這次任務,但是,每當哥倫比亞號飛到月球背面時,都會與地球中斷無線電通訊48分鍾。鷹號著陸後,柯林斯繼續在哥倫比亞號上做一些雜事,比如嘗試用六分儀確定鷹號的位置(但未成功),排放燃料電池產生的多餘水分,處理飛船冷卻劑的問題,以及修正指令艙的軌道等,為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的返回做准備。 在著陸後6個半小時多一點,阿姆斯特朗爬下登月艙外的梯子,邁出了進入另一個星球的第一步。「就是這樣,」柯林斯回憶起那一刻,「尼爾會怎麼說?『一小……』等下,我在慣性平台上偏離了3度,所以就別管尼爾在下面說什麼了。」 尼爾·阿姆斯特朗、麥可·科林斯和巴茲·奧爾德林 我們銘記著登月的第一步,月面上的腳印也永久鐫刻在我們的腦海里,但阿波羅任務本身的故事要比任何一步都更重要。人類第一次飛向月球,來到距離地球大約38.6萬公里(之前的記錄是雙子座11號的1370公里)的地方,這幾乎可以視為比登月更偉大的成就。事實上,如果是一個人獨自完成的話,的確可能如此。柯林斯在《傳播火種》一書中寫道:「目睹阿波羅8號歷史上第一次載人離開地球的場景,在很多方面都比登月更令人敬畏。」 其他令人敬畏的事跡還包括,尤金·塞爾南和哈里森·「傑克」·施密特在阿波羅17號任務期間在月表行走了75小時;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在月表行走了約兩個半小時;一些太空人(阿波羅15、16和17號的登月者)還在月球上駕駛過漫遊車。 在月球物質回收和回歸太空人檢疫實驗所接受了詳細檢查後,麥可·柯林斯坐在阿波羅11號指揮艙的艙口 人類首次走出地球的港灣,進入遙遠的虛空和荒涼之地,這是一個充滿多重視角和無盡思考的故事。如果說阿波羅任務沒有改變人類的歷史,很難想像還有其他什麼事件具有這樣的資格。 阿波羅11號任務期間,柯林斯身處哥倫比亞號指令艙的高度,因而擁有了獨特的視角,也更能理解月球探索的重要性。加上他本身擅長講故事,因此可能比任何人都適合分享這項壯舉。 「這可能是一個遺憾,我雙眼所見的,已經超出了我的大腦能夠吸收或評價的范疇,但就像德魯伊人的巨石陣,我試圖將我所觀察到的一切梳理出來,即使我沒有完全理解,」柯林斯在《傳播火種》中寫道,「可惜的是,我的感情並不能通過石柱的巧妙布置來表達。我註定了必須使用語言。」 自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和麥可·柯林斯駕駛阿波羅11號飛船於1969年7月造訪月球之後,雖然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但這一事件依然是不折不扣的人類奇跡;無論在技術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人類踏上月球依然是最偉大的歷史事件之一。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2001年發布的火星圖像 阿波羅計劃或許有些超前於時代。1961年5月25日,甘迺迪在國會發表演講,他宣稱:「這個國家應該致力於在這個十年結束之前實現一個目標,即讓人類登陸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僅僅20天前,艾倫·謝波德成為第一個在太空飛行的美國人——這次飛行持續了15分鍾多一點,並達到了187公里的最高高度。 登月的決定做出時,能夠載人前往月球的火箭還沒有被設計出來(盡管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的工程師們已經有這個想法)。當時的醫生還不知道人體能否微重力狀態下堅持登月任務所需的8天時間(一些醫生認為人體將無法正常消化食物,或者心臟和肺不能正常工作);甚至行星科學家都不知道月球表面能否著陸(有人推測月球被一層厚厚的塵埃顆粒覆蓋著,載人宇宙飛船在著陸時會陷入這些塵埃當中)。 地緣政治意志,加上罕有而純粹的遠見,以及技術上的突破,共同推動了阿波羅計劃。正如許多人所指出的那樣,在阿波羅計劃結束之後,由於高昂的成本和缺乏實際的好處,人類至今仍未重返月球。 和許多參與過阿波羅計劃的人一樣,柯林斯認為人類應該前往火星。與1962年人們不知如何登陸月球一樣,今天的我們也不知道登陸火星意味著什麼。我們不知道人類是否能在往返火星的飛行中,忍受兩到三年的宇宙輻射和微重力;我們也不知道太空人能否忍受與世隔絕;再具體一些,我們還沒有發展出能夠在火星上著陸的載人太空飛行器。 柯林斯將阿波羅計劃描述為一個事件「菊花鏈」,可能會出現各種錯誤——對接失敗、著陸失敗、月球起飛引擎點火失敗等等。任何一個錯誤都可能造成災難,使太空人無法踏上月球或返回地球。在他眼中,火星任務也是如此,但他相信通過解開事件鏈條,將所有組成部分考慮在內,這些挑戰都是可以克服的。 「你可以把菊花鏈拆解開來,一個接一個地檢查,但我不認為這些微小的環節是菊花鏈的問題所在,我認為,問題是整體性的,」柯林斯說,「有哪些東西我們自以為理解了,但實際上並不理解?這些東西使得火星之旅非常,非常危險。」 問題一直懸而未決:我們為什麼要去?為什麼是現在? 「我無法確定我們是否有能力前往遙遠的地方。我想,你必須去接觸那些無形的東西,」柯林斯說,「我單純地認為,人類有一種向外拓展並繼續旅行的本能欲望。」 飛往其他星球所需的技術正不斷改進,未來的火星任務可能會更安全、更經濟。如果沉浸在空想和主觀臆斷中,我們就很難理解這項任務將帶來的益處。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並不完美,但如果拒絕向外冒險,我們是否就能確保地球家園的美好與進步?某一領域的發展是否會阻礙另一領域的發展,還是可以共同發展? 「我們不能在一個貧窮、歧視或動盪的基礎上發射行星探測器;但我們也不能坐等地球上的每一個問題都得到解決,」柯林斯在1969年9月16日的國會聯席會議上說,「人類總是會前往他能去的地方。就是這麼簡單。他將繼續推進他的邊界,無論這會將他帶離故鄉多遠。」 半個世紀之前,人類第一次離開了自己的家園。阿波羅計劃除了帶來新的天文學和地質學知識,還帶來了一個可以通過影像和故事與世界分享的新視角。人類選擇了登上月球,從而也對自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想很多人都不願意生活在封閉的環境中,」柯林斯說,「他們想要移開那個蓋子,想要看到天空深處,想看那些他們不理解的事物。他們想更好地了解它們,甚至親自去到那里,去檢查,去看,去聞,去摸,去感受——在我看來,這就是去火星的動力。」 來源:cnBeta

夏威夷HI-SEAS火星/月球棲息地:為未來的外星探索做准備

據媒體報導,想像一下,在有限的時間內,因為不想耗盡氧氣,你要在穿著笨重太空服、戴著蓬鬆手套的情況下撿起一顆鵝卵石或刮掉洞穴壁上的微生物的場景。夏威夷太空探索模擬與仿真(HI-SEAS)主管、國際月球基地聯盟成員Michaela Musilova指出,這就是模擬太空人在夏威夷HI-SEAS月球基地的日常工作,他們將為未來的月球和火星任務做好准備。 本周,Musilova將在2021年歐洲地球科學聯盟(EGU)大會上展示其團隊對夏威夷熔岩管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試圖在太空衣上做研究的挑戰。 HI-SEAS是一個模擬月球和火星的棲息地和研究站,位於夏威夷大島的莫納羅亞火山上。在那里,研究人員一次要生活和工作幾天到幾個月,他們只外出做實驗或在熔岩管中爬來爬去,並且只能穿著沉重的艙外活動(EVA)模擬航天服,就像他們在月球或火星上一樣。這個110平方米的棲息地是太空人在執行「任務」時的家、健身房、實驗室和其他一切。 熔岩道於這些EVA太空服的探索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火星和月球上的熔岩道也將是很重要的探索。火星上的熔岩道是天體生物學研究的關鍵目標,因為它們被認為擁有生命的生物特徵。與此同時,月球上的熔岩道可能會成為潛在的人類定居點的避難所。但熔岩道並不容易探索,尤其是對穿著太空服的模擬太空人來說。 Musilova指出:「在EVA的限制下穿著太空衣做研究會讓一切都變得更加困難,並且需要三倍的時間。我們需要在地球上進行廣泛的訓練以找出最好的方法並創造出最好的EVA太空服以便有一天我們能在月球和火星上進行這類研究。」 國際月球探索工作小組EuroMoonMars項目執行主任Bernard Foing表示,莫納羅亞火山的地貌跟在月球和火星上看到的地貌類似。Foing也是IMA的成員,他將在2021年4月28日周三的EGU會議上展示歐洲月球火星項目在HI-SEAS和其他幾個地點--包括冰島、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和猶他沙漠--的研究。Foing表示,這些模擬地點允許團隊測試他們可以送往太空的技術,同時還能測試研究人員和探險家的培訓和能力建設。 HI-SEAS的成員--未來訓練中的太空人候選人--正在努力弄清楚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從而在地球上為未來的太空任務做准備。HI-SEAS的工作人員執行的任務就像在太空中一樣,像人員角色包括指揮官、運營官、工程師、科學傳播官、對於特定實驗或項目的專家。 Musilova稱,太空人們來自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背景,說著不同的語言,他們在執行任務期間總是在一起,就像在月球或火星上一樣。「我們仍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包括人類如何在這些具有挑戰性的條件下進行互動。」 來源:cnBeta

研究稱更緊湊和高效的垂直軸渦輪機可能是風力發電場的未來

據媒體報導,現在人們熟悉的傳統螺旋槳風力渦輪機的景象在未來可能會被包含更緊湊和高效的垂直軸渦輪機的風電場所取代。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大規模的風力發電場中,垂直軸渦輪機的設計遠比傳統的渦輪機更有效,而且當垂直軸渦輪機成對設置時,彼此的性能可提高15%。 由Iakovos Tzanakis教授領導的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工程、計算和數學學院(ECM)的一個研究小組進行了一項深入研究,使用了超過11500小時的計算機模擬,表明通過用緊湊型垂直軸風力渦輪機(VAWT)取代傳統的螺旋槳式水平軸風力渦輪機(HAWT),風力發電場可以更有效地運行。 這項研究首次在現實的規模上證明了大型垂直軸風力渦輪機超越目前的水平軸風力渦輪機的潛力。研究發現,當以網格形式排列時,垂直軸風力渦輪機會增加彼此的性能。定位渦輪機以使輸出最大化對風電場的設計至關重要。 Tzanakis教授評論說:「這項研究證明了風力發電場的未來應該是垂直的。垂直軸風電場的渦輪機可以被設計得更加緊密,提高其效率,最終降低電價。從長遠來看,垂直軸風電場可以幫助加速我們能源系統的綠色轉型,從而使更多的清潔和可持續能源來自於可再生資源。」 由於英國的風能容量預計到2030年將幾乎翻倍,這些發現是設計更高效的風電場、了解大規模風能採集技術以及最終改進可再生能源技術以更快地取代化石燃料作為能源來源的一個墊腳石。 實現風力發電目標的成本效益方式 根據《2021年全球風能報告》,未來十年,世界需要以三倍的速度安裝風力渦輪機,以實現淨零目標,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壞影響。 該報告的主要作者、工程學士Joachim Toftegaard Hansen評論說:「現代風電場是產生綠色能源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然而,它們有一個主要缺陷:當風接近前排渦輪機時,將在下游產生湍流。湍流對後面幾排的性能是不利的。」 「換句話說,前排將把大約一半的風的動能轉化為電能,而對於後排,這個數字下降到25-30%。每個渦輪機的成本超過200萬英鎊/兆瓦。作為一名工程師,我很自然地想到,一定有一個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該研究是第一個全面分析風力渦輪機性能的許多方面的研究,涉及到陣列角度、旋轉方向、渦輪機間距和轉子數量。這也是調查性能改進是否適用於串聯設置的三台VAWT渦輪機的第一項研究。 研究稱共同作者、ECM的高級講師Mahak博士評論說:「使用計算方法來理解流動物理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與龐大的實驗測試設施相比,這些類型的設計和增強研究的成本只是一小部分。這在最初的設計階段尤其重要,對於試圖實現最大設計效率和功率輸出的行業來說非常有用。」 該研究發表在《國際可再生能源雜誌》上。 來源:cnBeta

麥克法蘭 新品 蝙蝠俠:末日未來 小丑系列 尖叫(露面版) 7寸(177mm)高 可動人偶

蝙蝠俠:末日未來 小丑系列 尖叫(露面版) 7寸(177mm)高 可動人偶  Product description Walter Shreeve was a skilled audio engineer living in Neo-Gotham, trying to fund his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極氪說「不做無聊的車」,那它會是未來出行的標杆嗎?

帶著純電出行的使命,極氪智能科技成立了。 既有集團製造能力的背書,又有初創品牌自有的天馬行空想像力,讓它有底氣說出「不做無聊的車」的雄心壯語。 嚴格地講,極氪是一個的年輕品牌,但它對新能源領域的思考並不淺薄,並且由安聰慧親自帶隊出任極氪智能科技 CEO,意味深長。 極氪的起點之高,立意之深遠,註定了首款車型必不能輸了氣勢,所以極氪 001 出生便定位為「豪華獵裝轎跑」,這是中國品牌少有涉足的車型定位,目的明確:向豪華智能電動汽車進軍。 用極氪 001 給純電同行打個樣 想要實現造出「豪華智能電動汽車」這一目標之前,先得把這一名詞拆成三部分:豪華、智能和電動,分別對應著極氪 001 上的科技配置、ZEEKR AD 自動駕駛和動力續航三個方面,就像我們做數學題時拆分方程式那樣,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 首先是「豪華」,有別於競品外強中乾的所謂豪華,極氪 001 構思中的豪華必須能體現出其科技優勢,而最容易被用戶感知到高科技的,就是駕駛員與車相處最長久的地方,座艙。 極氪視用戶為中心,於是在座艙這片空間里,注入更多科技感。 極氪 001 是同級唯一一輛搭載全車感應自動門的車型,上車前就把豪華感營造好。進入座艙,YAMAHA 環繞立體音響、智能按摩座椅、智能香氛系統、動態環繞氛圍燈,目光所及之處皆能給駕乘者舒適的體驗。 科技座艙帶來的,不僅是更佳的駕乘體驗,更是真正把「汽車是第二個家」的願景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現實,把座艙做得如此舒適,其實也為未來完整的無人駕駛享受埋下了伏筆。 另一面的科技感,「藏」在了極氪 001 的全車智能駕控體驗上。 談到駕控智能,這是極氪 001 身上與生俱來的技能點,因為從研發架構之初已經將智能化元素融入其中。極氪 001 搭載 ZEEKR AD 全場景高度自動駕駛系統中,實現的是對未來出行的暢想。 兩顆...

決定蘋果產品未來形態的,很可能是它

這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ENIAC」,在 1946 年 2 月 14 日誕生。 ▲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不可否認,「ENIAC」是一個龐然大物。占地 170 平方米,重達 30 噸。它用了 18000 個電子管作為元器件,每秒鍾可進行 5000 次的運算。 ▲ 圖片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檔案館 而它的身軀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為電子管本身的體積就不小。不僅耗電量高,還容易發熱,無法長時間工作。 這是最新一代的 iMac,在 2021 年 4 月 21 日亮相。 厚度僅有...

告別燒屏、傷眼,iPad Pro 要用上的這塊新螢幕會是顯示的未來嗎? | 硬哲學

前段時間蘋果公布 WWDC 開發者大會的舉辦時間的消息引發了不少討論,按照蘋果以往的慣例,都是先公布春季新品發布會而非更晚舉辦的 WWDC。 而今年的春季發布會也更受期待,iPad Pro 自從用上 iPadOS 後,本身的硬體並未獲得太大的升級,我身邊不少朋友還在使用 iPad Pro 2018 搭配妙控鍵盤使用。 去閒魚等二手交易平台也會發現,iPad Pro 2018 的保值率在近年發布的 iPad Pro 中算是比較高的。今年蘋果要拿出什麼樣的 iPad Pro 改變這一狀態,吸引消費者換機,是不少 iPad 用戶所感興趣的地方。 蘋果的答案是螢幕,據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的預測報告,iPad Pro...

APEX-TOYS: 21年5月 1/7 初音未來 Pick Me Up Ver.(雙版本)

新品價格 普通版:RMB 839元 B站彈幕替換背景板ver.:RMB 869元 發售日期 2021年5月 廠商 APEX-TOYS 來源:78動漫

經濟受重創! 星巴克「永久關閉400家門市」:未來可能轉型得來速

隨著進來台灣境內、各國COVID-19狀況趨緩,除了台灣指揮中心宣布6/7開始解禁外,許多國家也計畫結束封鎖,然而不少產業卻早已受創。 ▼據CNN指出,星巴克這段期間因為受影響,收入較去年同期少了32億美元(約新台幣933億元),且陸、美市場之銷售額也下降一至二成不等,決定在未來一年半之中永久關閉美國、加拿大共約400間店面。 (圖片來源:CNN) ▼未來美、加境內星巴克也會有部分轉型成「得來速」模式;星巴克表示,其實早已有計劃轉型「得來速」模式,只是受這次全球狀況影響、消費者習慣改變,才決定提前開啟。 (圖片來源:Pixabay) 沒想到連堪稱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咖啡業者星巴克,竟然也受到這麼大的影響,那些小型、個人的餐飲業者想必要生存下去也更不容易,只希望未來一切都可以漸漸重回常軌。 來源:CNN 來源:bomb01wwwall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