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時評 | 青團可以成「網紅」,但傳統節日更應是一種文化尋根

文匯時評 | 青團可以成「網紅」,但傳統節日更應是一種文化尋根

每逢清明時節,青團便成了蘇浙滬一帶當之無愧的 ” 網紅 ” 美食。

還記得幾年前,上海杏花樓推出的 ” 網紅鹹蛋黃肉鬆青團 ” 引發了市民們的狂熱追捧,即便是排隊超過 6 小時也樂此不疲。今年,” 雞絲培根青團 “” 醃篤鮮青團 “”Q 心奶香紫薯肉鬆青團 ” …… ” 老字號 ” 們推陳出新的口味,使得青團的火爆程度超過了以往。而這一次,在 ” 老字號 ” 門前翹首以盼的,還多了許多年輕人。

不過,吸引年輕人爭相購買青團的原因,不僅僅是 ” 老字號 ” 們別出心裁研發的口味迎合了他們追求新鮮事物的心理,更是青團本身所承載的情感內核——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吃到家里長輩們從 ” 老字號 ” 排隊買來的青團,一直是他們對清明節最美好的回憶之一。隨着年齡的增長,漸漸凝結成了一種舌尖上的記憶,成為他們對傳統節日、傳統文化最直接的生活體驗。

正因為這樣,青團、月餅、元宵等這些傳統節日美食,每年都會應景地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一波關於甜鹹口味之爭,成為話題性的社交工具——當然,大家討論的不僅僅是口味的孰優孰劣,更是不同地域習俗、不同生活記憶的交流與分享。可見,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這些美食之所以成為網紅,是因為人們對傳統節日的記憶和體驗讓它們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並在社交媒體的不斷傳播和擴散中獲得了新生。

傳統節日食品能夠變成一種符號,且成為網紅,這啟示我們,為什麼不能進一步將傳統節日自身也符號化,以此讓它們煥發出新活力呢?實際上,在全球范圍內,許多國家保持、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就是將傳統節日演變為一種文化尋根,而這一過程恰恰是通過將傳統節日背後的食品、服飾、慶典、吉祥物等作為文化載體進行重新品牌化而展開的。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日本:日本有着大量的傳統節日祭典,如今這些活動充滿了娛樂性和商業性,並且更加年輕化——春季賞櫻花,夏季觀煙火,如今這不僅僅是日本的傳統,也是遊客來到日本的文化體驗首選。另一個例子是墨西哥的 ” 亡靈節 “:每年 10 月底和 11 月初舉行的亡靈節晚會吸引成千上萬人參加,這一融合了流行文化的傳統,已成為超越國度的慶典。正因為這一文化特色,墨西哥成為世界上第六大旅遊目的地。

今天,” 老字號 ” 們已經憑借 ” 網紅 ” 青團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擦亮了自身品牌。可見,當傳統節日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其中所潛藏的經濟新動能不可估量。但這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把我們的傳統節日本身也重新符號化,從而擦亮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文化品牌的金名片。

” 一切的文化,除了物質的形式之外,都是以符號的形式而存在的。” 來自海外的經驗證明,無形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只有以深入日常生活體驗、以有形的文化載體呈現,才能真正活在當下,並且越過地域的壁壘和文化的隔閡,直擊人心。今天,” 網紅 ” 青團已經走出江南,在全國范圍成就了一次舌尖上的追憶。那麼,隨着中華文化復興,將傳統節日演變為一種文化尋根,還會遠嗎?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文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