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1、人面紋羊角鈕鍾

橫徑4.0厘米,縱徑8.1厘米,底寬14.0厘米,通高19.0厘米

1976年貴縣羅泊灣1號墓出土。

該器物鐘體上窄下寬,正視近似等腰三角形,頂有羊角形握鈕,上端開長方形孔。身部正面鑄人面紋,眼、鼻、口隱約可見。已知最早的實物出自雲南楚雄萬家壩1號戰國墓,較羅泊灣1號墓晚的西林縣、容縣有出土,花山岩畫中也有羊角鈕鐘的形象,它們的年代應為西漢晚期至東漢。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2、羽人划船紋銅鼓

1976年貴縣羅泊灣1號墓出土。

該器物為雲南石寨山型銅鼓。鼓面中心為太陽紋,十二芒,芒外七暈圈,主暈為銜魚翔鷺紋,其餘飾櫛紋、勾連雷紋和鋸齒紋。鼓身九暈圈,飾鋸齒紋、圓圈紋、羽人划船紋和羽人舞蹈紋。鼓胸為6組羽人划船紋,每船有6人,其中3艘船的划船者皆戴羽冠,另3艘船各有1個裸體人,船頭下方有銜魚站立的鷺鷥或花身水鳥,水中有游魚。鼓腰飾8組羽人舞蹈紋,每組2~3人,頭戴羽飾,下身系展開的羽裙,兩臂外展,雙腿叉開作舞蹈狀。舞人上空有銜魚的翔鷺。足部一側臥刻篆文”百廿斤”。銅鼓在古代南方各少數民族中被視為象徵財富和權力的重器,同時也是樂器。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3、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3、4、三足案

1976年貴縣羅泊灣1號墓出土。

此器系用銅鼓改制而成,鼓胸部以下被截除,面焊三蹄足。 直口 ,淺腹,直壁,平底,腹側有4隻鋪首,腹外壁飾蟠螭紋。 鼓面中心為太陽紋,共12芒,芒間有套疊人字紋和圓圈紋,主暈為4隻翔鷺,另有櫛紋及勾連雷紋。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5、鎏金銅面具

1972年西林縣普馱糧站銅棺葬出土。鎏金銅面具為銅棺飾件,掛在棺的四角和兩側,共8件,此為其中1件。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6、滑石人面具

1983年柳江縣白沙新安9號墓出土。該面具為人首戴冠,雙眼圓睜,張口齪牙。滑石面具懸掛在棺具兩側,主要用以避邪。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7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8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7、8、9、紡織工具

1976年貴縣羅泊灣1號墓出土。因墓葬被嚴重盜擾,無法復原為何種紡織機,但至少也能說明在南越國時期,廣西地區已有成熟的紡織業。

A圖的器物分別為木挑刀、木削刀和工字形木器。 B圖的器物分別為扁擔形木壓線棒、啞鈴形木絞線棒、圓形木絞線棒、四方形木絞線棒。

C圖的器物為木緯刀。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10、波斯陶壺

2009年合浦縣寮尾墓地出土。陶壺為黃白色陶胎,屬低溫釉陶,釉呈青綠色,表面光滑,釉里密布裂紋,器內亦施一薄層淡青色釉。小口為外侈口,”V”形短流,圓唇,細長頸,橢圓形腹,矮圈足。頸至腹上部附有一曲形手把,柄上飾兩道凸棱,肩部飾兩周寬頻紋。經考古研究與科技測試,為輸入的波斯地區帕提亞王朝時期的陶器,為目前中國考古發現最早,也是唯一的一件漢晉時期器物。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11、俑座陶燈

1982年貴縣鐵路新村3號墓出土。

燈座塑成裸體人形,屈膝蹲坐,兩掌互握置於膝上,昂頭以額頂盞。托燈俑頭型較短,兩顴較高,寬鼻厚唇,下頜比較突出,身材不高, “遍體劃毛”則與《博物志·五方人民》的記載”多毛”相對應,由此推斷,應當是西域諸國的胡人。 而鑄造胡人形象來托舉燈盤,反映了外來胡人的身份比較卑微。該類俑燈,燈盤內多沒有煙怠的痕跡,應是專門用於陪葬的明器。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12、銅鈸

2009年合浦縣寮尾 13號墓出土。銅鈸背部鏨刻花紋,精細繁縟。中為內空半球形隆突,上飾雙線柿蒂紋,里側另有一組互不相接的小柿蒂紋,中心為圓圈紋。隆突底部等布4個穿孔,其中2個孔近圓形,2個孔近方形。隆突外飾大的雙線柿蒂紋,蒂內以較長的束腰菱格紋為中心,兩側對稱刻劃渦形雲氣紋等。蒂間分4個區,飾龍、蟾蜍、羽人馭龍等紋樣。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13、羽人銅座燈

1973年梧州市鶴頭山墓葬出土。羽人銅座燈由燈座、燈把和燈盤三部分組成,可拆卸。燈座刻3個勇士騎獸飛奔的圖案,上為一身披羽毛的高鼻俑托燈盤。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14、銅佛像

1980年梧州市桂北碼頭東岸出土。

佛像臉呈長圓形,慈祥端莊,雙目直視,身著寬袖長衣。雙手合十,站立在雙層雲座上。發現者認為其年代為東漢。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15、”阮”、”大”銘金餅

1971年合浦縣望牛嶺1號墓出土。正面凹陷,刻有銘文,背面稍隆起,比較粗糙。一枚重249克,刻一個”大”字,”大”字下方再細刻”太史”二字;另一枚重247克,刻一個”阮” 字, “阮” 字上方再細刻一個”位”字。金餅在合浦發現,可能是海上貿易用作大宗支付的貨幣。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16、金串飾

1986年合浦縣風門嶺10號墓出土。金串飾共有20顆飾物,形態多樣,有多面梭形、棒槌形、葫蘆形、纏花扁圓形及鏤空花球形。器表金光閃閃,工藝製作異常精緻。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17、金飾件

2001年合浦縣九隻嶺6號墓出土。金飾件一個為扁圓形,器身飾細弦紋; 一個為欖形,器身纏花;其餘兩個為花球形。這些飾件的焊接工藝源自西方,古希臘麥錫尼則可能是起源地,其流傳的路線是地中海、波斯灣、印度洋、南海,自西向東而來。

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

18、焊珠金飾片

2008年合浦縣寮尾 14號墓出土。這種焊珠金飾片為鐵劍劍格木把兩側內凹處鑲嵌的飾片,先是把金錘打成厚約1毫米的薄片,接著用細小的掐絲勾出輪廓,然後用金絲剪成小段高溫吹熔凝集成細密的小顆粒金珠焊接在薄金片上。該工藝是地中海沿岸流行的金工技法,流行於古代埃及、烏爾(今伊拉克)、邁錫尼等國。金絲寬0.2毫米,金珠約200顆,分大、中、小三種,大的直徑為0.74毫米,中的直徑為0.25毫米,小的直徑僅為0.1毫米,以中間一種居多。細看這件焊珠金飾片,無異今日之微雕,其精湛工藝令人擊節嘆賞。

來源:kknews漢風越韻 廣西漢代文物精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