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碎碎念工坊」,歡迎各位加個關注,解鎖更多隱藏內容~(不定期白嫖抽獎)也可以關注我們的B站頻道,說不定你就愛上了呢?戳→https://space.bilibili.com/43995149

文/艾渴echo

據說那是在公元312年10月,焦頭爛額的康斯坦丁烏斯目睹了他此生第一個基督教異象:

彗星掃過天際,留下的火舌與黒煙形成了一個奇怪的十字形。

此時一個聲音堅定地告訴說:「這是你克敵制勝的痕跡,將它塗在盾牌上,唯一的真神便會施展力量,助你消滅敵人」;而康斯坦丁烏斯,似乎也沒什麼其他選擇了,這次進攻本就是以寡敵眾,他的部隊在長途奔襲後早已疲憊不堪,更何況風中還流傳著更可怕的消息,說馬克森提烏斯的幾萬援軍業已就位,此刻正在米爾維安大橋的另一端等待著他們自投羅網……

此時此刻,能幫助康斯坦丁烏斯其化險為夷的,恐怕就只剩下神話里的奇跡了。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可接下來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了,聽人勸的康斯坦丁烏斯奇跡般地取得了戰鬥的勝利,而馬克森提烏斯則在亂軍之中溺水而亡,其黨羽亦作鳥獸而散;因此順利走進了羅馬城的康斯坦丁烏斯從這一天起成為了虔誠的基督徒,之後不僅用一紙「米蘭赦令」徹底改變了此前羅馬人對基督徒的敵對態度,還在隨後的尼西亞會議上正式確定了基督教羅馬國教的尊貴地位,也因此被後來的基督徒們尊稱為康斯坦丁大帝。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故事很不錯,但考慮到康斯坦丁大帝直到臨終前才不情不願地接受洗禮,這麼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與其說是「皇帝得到了上帝的垂青」,倒不如說是老謀深算的政治家在權衡利弊後,做出了被證明是最正確的決定。

不過這又有什麼關系呢?無論如何,這位皇帝都拉開了新時代的序幕,從此諸神黯然退場,群星悵然無光,新神福音恩澤萬物,卻也覬覦凡俗世界的權柄,逐漸開始腐化墮落,終於在註定到來的那一天被人釘了個四分五裂。

當然,這是很多很多很多年之後的故事了,暫時還沒必要在這上面浪費時間;此時此刻大家更關心的當然是另一個重要問題:

這TM和《艾爾登法環》到底有個什麼關系?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非要可丁可卯一一對應的話,那……真的是毫無關聯,我只是單純感覺,這對(除中東和小亞細亞地區)俗世而言陌生而強勢,宛如天降之物的信仰和同樣不講道理的「黃金樹」有那麼幾分類似罷了。在此我不妨重申一下,這一系列的東西完全,絕對,100%不是大家所公認的環學討論,它只是我強行把《艾爾登法環》拉進現實世界的可笑嘗試罷了,因此很多細節不甚精確,很多地方頗為牽強——所以如果說你對文中某些觀點表示異議,那毫無疑問,你是對的,為這些虛無縹緲的玩意兒又浪費了時間又浪費了好心情可是得不償失,又毫無意義。

而如果非要說這段文字對我來說能有什麼意義吧,應該也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喜悅之情:原來撥開那些故紙堆上的枯槁文字,現實世界里發生過的故事可能和老賊和馬丁的筆觸同樣精彩。這樣一來,我們還得把視野重新聚焦在神話即將終結的愛爾蘭,和黃金樹深深紮根之前的交界地上。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從目前的信息來看,「黃金樹」來自繁星之間,落於交界之地,迅速為自己找到了代言的使者,並在網羅到足夠信徒之後兇相畢露,開始率教眾與交界之地的幾乎所有其他勢力大打出手……隨後一路凱歌高奏,似乎沒經歷太多苦戰,便輕松殺出了個自己主導的全新時代。

不過對於如此霸氣側漏的描述,我一向是有些懷疑的,畢竟在現實世界里,即便是得到了奧古斯都本人的極力推崇,基督教在西歐的傳播依然不甚理想,以至於蠻族肆虐,(西羅馬)帝國毀滅前,這個本該很有「人緣」的宗教始終未能取得與帝國實力相匹配的影響力,四捨五入下,甚至可以說是靠著凱爾特僧侶之後幾百年間反哺式的傳教(史稱凱爾特傳教運動,Hiberno-Scottish mission),才獲得了後來唯我獨尊的地位。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不過這樣一來……是不是也意味著在歷史不曾聚焦的遠方海島,在被迷霧籠罩著的凱爾特人的地盤,基督教贏得了輝煌的勝利,如同遊戲中黃金樹驅逐眾神那樣,代替了凱爾特人信奉了千年的德魯伊教呢?

在某種程度上,事實的確如此。基督教確實在短時間內改變了凱爾特人的主流信仰和精神面貌,其勢頭之迅猛,讓一向筆觸冷淡的埃德蒙·柯蒂斯都不禁感嘆:「公元五世紀以前,誰也不可能比肆意劫掠的愛爾蘭人更野蠻,更殘忍,可這之後幾個世紀里,誰的名字都不可能比科倫巴、艾丹和亞當南更令人感到親切崇高,在學術和宗教方面,也沒有誰可能比約翰·司寇塔斯或者科倫巴那斯更有名望(《愛爾蘭史》,江蘇人民出版商1950年第六版)」;只不過基督教在愛爾蘭的傳播遠不像「黃金樹」那般聲勢浩大,霸道殘忍——在某種程度上,它更像是那個男人為上帝代言的個人傳奇,是那些神話故事的背後,帕特里齊烏斯被後世奉為聖人的真正原因。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帕特里齊烏斯,或者以大家更熟悉的說法,聖派屈克,是愛爾蘭的主保聖人,也是現實世界里,保證愛爾蘭皈依基督教的傳奇教士。

傳說這位老哥靈機一動,用三葉草點出了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關系,讓習慣了「三重神性」的凱爾特教眾欣然接受了基督教的理念;在山頂齋戒了整整四十天,向上帝祈求讓愛爾蘭島免遭荒涼;在更夸張的故事里,他甚至趕走了愛爾蘭島上所有的蛇——不消說,這類故事就算不是完全杜撰,也絕對被大大誇張了,不過即便除去了那些太夸張的部分,帕特利烏斯的經歷依然堪稱傳奇:十六歲被海盜賣到愛爾蘭島上放羊,六年以後受主指引逃回了英國,可沒過多久便再次主動回到愛爾蘭,意欲傳播主的福音。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這一次,等待他的是鄉野土匪的毆打,德魯伊們的敵視,關於「基督徒是一群乞丐和瘋子」的預言,和據說長達六十天的牢獄之災。不過漸漸地,一些渴望權利對現狀不滿的領主貴族也發現了帕特利烏斯在某種程度上與自己目的一致,哪怕只是為了惡心惡心那群德魯伊,其實是有必要賜其土地供其站穩腳跟的;而更可貴的是,帕特利烏斯頭腦清晰,戰法凌厲,知道如何利用學院反戈一擊,從而在根本上抹去德魯伊階層在凱爾特社會里存在的意義。

這里的學院指的當然不是(曾經)利耶尼亞湖心浮島上的雷亞盧卡利亞,而是曾經遍布於愛爾蘭的德魯伊修學院。在那里,年邁的德魯伊會選出最聰明,記憶力最好的徒弟,對其呵護有加,傾囊相授,以便其能順利接替自己的位置,成為一名優秀的德魯伊;而這位徒弟,無論之前出身何處,身價幾許,哪怕是個被唾棄的賤民,學成之後都將成為高貴的德魯伊祭司,就連當地領主見了他也得謹言慎行,乃至卑躬屈膝。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由此,我們差不多應該能看出王室貴族與德魯伊祭祀之間積累已久的矛盾了,但實際情況應該要比你的想像嚴重得多。

還記得我們之前提及的稱王儀式嗎?就是那個「愛爾蘭之王必須得到主權女神的認可,與其結為夫妻,才有權統治愛爾蘭」的德魯伊教傳統。顯然,這樣的設計在類似《艾爾登法環》的奇幻世界里是完全沒問題的,女神就算不親自獻身,也能至少搞個分身出來,給被自己認可的王夫生下幾個孩子;但在現實世界嘛,國王們怕不是連女神一個「呵呵」都收不到,最後還得乖乖求助大德魯伊們為自己和女神傳遞信息,相當於在「君權神授」之上又默許了「德魯伊享有對神的最終解釋權」。加之德魯伊教嚴禁任何書面記錄,以至於根本不存在什麼確切的「教義」可供外人討論辯駁……

種種問題必然導致的結果正如迪昂·克里索托姆所述:是教會決定一切,而頭戴金冠、住在豪華宮殿里的國王,只不過是執行他們意志的僕人或臣屬罷了。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這樣一來,如果我的理解沒出大問題的話,德魯伊修學院便和雷亞盧卡利亞產生了一些微妙的聯系:

介於魔法師的前身乃是觀星者,我想在群星依然的璀璨的神話時代,雷亞盧卡利亞的作用應該同樣是以智力為標準選出最合適的觀星者解讀群星間的諸神意志,也憑此「知識壟斷」得以保持相對獨立而崇高的社會地位——直到卡利亞王室異軍突起,其締造者和領導人還是更強力,更能解讀群星意志的滿月女王,那可真是,打也打不過,辯經還理虧,也就只能把校長之寶座拱手相讓了。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回到派屈克這邊,雖然他無力操控月亮將敵人轟殺殆盡,但也意識到了德魯伊教不留文字的傳統絕對能幫助自己扭轉乾坤:要知道這次跟隨自己來到愛爾蘭的,就算稱不上學富五車吧,也至少都熟練掌握著拉丁語和愛爾蘭語,自然也就肩負使命,一邊教普羅大眾識文斷字,一邊以拉丁語和愛爾蘭語將收集來的神話傳說德魯伊故事手抄成書,並在其中加了那麼一丟丟基督徒對故事的獨到理解……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於是在流傳至今的凱爾特神話里,我們會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細節:海神曼納南承認基督教聖徒的力量遠比自己更加強大,最早的德魯伊安圖會奉勸同僚改信耶穌,而最後一位愛爾蘭主權女神艾琳娜似乎天生和德魯伊教八字不合,無法食用被「異教徒」玷污的食物,只能靠上帝的恩澤勉強過活,後來其形象更是自然演化成了在愛爾蘭與聖派屈克齊名的守護者聖布里吉德……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當然了,介於彼時吟遊詩人(菲利,算是德魯伊教類似中層傳播者的特殊階層吧)們依然強勢,聖派屈克的努力其實並沒有立竿見影,但他也確實和女王一樣,在實質上打破了德魯伊們的知識壟斷,保證了基督教可以穩步地吸納信徒,越來越多的德魯伊修學院自發轉化成了同等功能的修道院,讓海島基督教的鼎鼎大名響徹整個愛爾蘭島——卻也為即將發生的故事埋下了若干不大不小的隱患。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公元563年,「教堂之鴿」聖科倫巴帶著自己的12名親信離開自己的故鄉,轉而在蘇格蘭開始了生活,傳教,分享知識,繼續抄寫書籍經文,並幫助迷失了的皮克特人投入到了天主的懷抱之中。在某種程度上,此舉正式拉開了「凱爾特傳教運動」的序幕,本該榮光無限;但略顯尷尬的是,聖科倫巴之所以決定遠赴重洋,並不是自己受到了什麼感召,而是因為基督時代的愛爾蘭新王出爾反爾,不僅將聖科倫巴逐出愛爾蘭島,還險些將聖派屈克在島上的遺產摧毀殆盡。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這……雖說聽上去不近人情,但我想應該也不難理解吧,既然基督教的國王貴族從德魯伊手中收回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權柄,那這群仍在權利中心的基督徒就礙眼到有些讓人心生寒意了:

隨著基督徒不斷增加,教會勢力自然也會不斷發展壯大——僅在聖科倫巴被放逐前的那段時間里,他就在愛爾蘭各地主持修建了三十幾座全新的教堂,若國王毫不介意若袖手旁觀,那如果哪天聖人凡心一動,振臂一呼,自己豈不是又要大權旁落?更何況海島基督徒極盡虔誠,對羅馬教廷忠心耿耿,日月可鑒,因此各地主教宛如王伴黑影,雖說本職乃是輔佐領主,但(原則上)絕不可能與其沆瀣一氣,反而會對其不虔誠的行為大加指責,甚至自己動手,替天行道也說不定。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這便是千百年來王權與教權之間恆久不變的衝突,但考慮到遊戲《艾爾登法環》中,至少在這一階段王權與信仰高度一致,且諸神恩賜真實存在,顯然這與遊戲中學院與黃金王朝間的糾葛不盡相同。至少從表面上看,兩者所代表的是時代交接截然不同的信仰,而女王與英雄的交合更像是黃金樹以最簡單,且相對溫和的方式將對星空的最終解釋權納入自己的懷中,所展現出的乃是強勢信仰包容的侵略性,與聖派屈克用「三位一體」來解釋凱爾特教的「三重神性」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又像是邁錫尼人(或者是後來的亞該亞人,多利安人)將阿爾忒彌斯納入自家主神體系,以供被征服的克里特人繼續崇拜自己的森林之母。

而在這之後,黃金樹與交界之地原住民之間便沒了那麼大的信仰分歧,自身又不吝賞賜願意恩澤萬物(至少在表面上),自然可以更順利地網羅信徒,直到它獲取了足夠的影響力,成為了交界之地的主流信仰,不再需要對「異教徒」如此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勸,這段聯姻似乎也就沒那麼有必要了……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所以可能正因如此,紅發英雄便連夜跑路,盡顯渣男本色?而滿月女王,一代傳奇就這樣為情所困沉淪至今?雖說於情於理好像也說得通,但就是顯得大家的格局實在是小了點兒。

那我們不妨把腦洞開得再大一點兒。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一個是不世出的魔法奇才,一個是醉心於完善黃金律法的信仰大師,這仿佛天造地設的一對在全監理費最負盛名的研究機構呆了那麼久,真的可能只是結婚生子,之後過過自己的小日子嗎?別的不說,拉達岡可是(在物品里)明確表示自己來學院可是帶著一定學術目的的呀;而如果說他們的確在學院里有所發現,那這發現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它是否可能與女王的失心發狂也有什麼的關系呢?

更重要的是,交界之地是否還有其他人意識到了這一點呢?這又將為他們的「人」生軌跡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艾爾登法環》的劇情,與現實中的故事還挺像?

而回到現實世界,在王權與教權愈發劍拔弩張之際,另一個,嗯,談不上是全新的勢力亦在沉默良久之後爆發而來,其所作所為對基督世界造成的沖擊不亞於「黃金戈德溫」之死引爆狹間之地的徹底混亂……

不過沒辦法,篇幅有限,這些故事和問題就只能放在之後的章節里為大家一一呈現了。

-END-

關注「碎碎念工坊」,傳播遊戲文化,讓遊戲不止是遊戲。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