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只能自己體驗的克蘇魯遊戲:《阿卡姆鎮異聞錄》

一位名叫蘭道夫·卡塔的男子坐在你的書桌前。他說道:「州警察強烈建議我立刻離開這里。」他們的同伴中已有1人確認死亡,其他2人行蹤不明,但大機率而言可能已死。卡塔是上流貴族,也是他行走江湖至今沒有入獄的理由。你對他的話不感興趣,敷衍地回了句:「是嗎。」而他接著說:「我們正在調查本地居民悄然逼近的死亡事件。窮人,非法拘留者,還有曾經侵占土地的荷蘭裔移民的子孫……泰普爾把我捲入了這個事件里。而現在,他已經行蹤不明,一切都無從下手了。你能為我們解決這個事件嗎?」

沒有誰會和錢過不去。於是你告訴他:「我會開車去一趟卡茲奇,在那附近調查一下的。」「記得帶上傘。」卡塔提醒道,「聽說那附近風暴肆虐。」

這就是以H·P·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說為背景設計的單人系列桌遊作品《阿卡姆鎮異聞錄》系列第二作中遊戲故事的開端。作為一名私家偵探,哈瓦德·洛夫克拉夫特將再次獨自走入黑暗之中,探究一個離奇事件的危險真相。或許你也發現了,這位遊戲主人公哈瓦德的姓氏也是洛夫克拉夫特,這正是遊戲設計師對H·P·洛夫克拉夫特的致敬彩蛋,如果你看到遊戲中這個人物的時候會發現,就連他的外貌也是以H·P·洛夫克拉夫特為藍本描繪的。

順便一提,遊戲設計師伊夫·圖里尼(Yves Tourigny),並不是一位高產的設計師,但他的卻有兩個作品曾經通過不同渠道進入過國內市場,分別是《藍圖》和《極地探險:西北航道》。

大概一年前,這個系列的首款作品《阿卡姆鎮異聞錄:魔女教團殺人事件》中文版正式發售,如今迎來中文化的則是該系列的第二作「雷鳴中的來客」。如前面所說,這是一個非常有克蘇魯范兒的單人解謎遊戲,玩家需要通過一系列卡牌來探索這個克蘇魯式案件的真相。如同「魔女教團殺人事件」是取材於1933年的《魔女屋中之夢》,1933年的《門外之物》和1925年的《不可名狀》一樣,本次「雷鳴中的來客」也是取材於洛氏小說,分別是1923年的《潛伏的恐懼》和1938年的《阿隆索·泰普爾的日記》。

遊戲的規則並不復雜,作為一款純卡牌遊戲,一切遊戲元素都會通過卡牌來表現。案件中會出現線索卡、被害人卡、專家卡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卡牌。而這個事件的解決條件是在遊戲結束前搜集到有「拼圖零件」的五張不同類型線索卡 。

而作為調查真相的必須過程,調查本身也區分成不同類型:

遊戲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在故事中搜集線索並在面前排出一個線索鏈的過程,而不同的卡牌又尤其屬性,和各種條件、效果相關聯。

所以,由於不同的卡牌有其前置條件要求,自然也就不是想打出就能打出的了,整個線索鏈要慢慢完成。不過,遊戲卻沒給玩家太多慢慢琢磨的時間,因為隨著了解那些不可名狀的真相越多,身心和理智也會不斷受損。如果在一個事件中打出了超過7張線索卡或1張風暴卡,那麼之後每打出1張都要進行理智判定,掉SAN值~而理智掉到一定程度會直接陷入瘋狂從而遊戲失敗!

說到這,其實您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沒玩過《阿卡姆鎮異聞錄》第一部作品的話會不會無法玩「雷鳴中的來客」這個問題,因為這個系列的每一作都是獨立進行的,包括規則書也是完整的,隨便抽出來一系列中任何一盒都可以耍得起來。只要你想,克總就不會讓你缺席。而玩過第一作的玩家在「雷鳴中的來客」也會見到新的元素,當然還有截然不同的案情。

《阿卡姆鎮異聞錄》還設置了三種難度的調整變體可供玩家選擇,分別是變更勝利條件、變更被害人卡數量,以及變更瘋狂區和時間限制區的數量。

我已經用最快的速度把遊戲在設計和背景故事方面的簡單介紹了一下,接下來才是我這次想仔細說說的地方:美術。

相信所有看到過《阿卡姆鎮異聞錄》的人都會對遊戲美術留下深刻的印象,且不論這種風格您是否喜歡,都不得不說這種風格本身的確和克蘇魯故事有非常高的同步率,而繪制了這些畫面的人叫伊夫·圖里尼,來自加拿大渥太華。

作為一位數字藝術插畫師,他的作品並非僅僅局限在桌遊領域,而是廣泛涉及到商業插畫涉及的各個方面,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位畫家非常喜歡用自己的畫筆表現那種恐怖驚悚的畫面。但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了,他自己本身就是《阿卡姆鎮異聞錄》的設計師,現在明白為什麼這個遊戲的卡牌插圖能如此順暢地將美術表現和遊戲內涵融合起來了吧?因為畫家就是設計師自己!而閱讀克蘇魯體系的文學作品,則是伊夫·圖里尼業餘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之一。

就是這麼有趣,一個喜歡克蘇魯文學的畫家自己迷上了設計桌遊,一個讓你獨自感受洛氏恐怖的單人遊戲《阿卡姆鎮異聞錄》就這麼誕生了。而通過陸續引進的中文版本,現在國內玩家也有機會來體驗這個風格獨特的不可名狀之世界了,一個人就能享受未知的恐怖!?不要錯過。

《阿卡姆鎮異聞錄》系列案件之《雷鳴中的來客》中文版由樂玩游光文化發展(北京)有限公司引進並出版,對遊戲感興趣的話還請支持正版~

更多桌遊內容請看公眾號:瞬間思路(BG_CON)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