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榮格原型批評出發看《神經漫遊者》

看到機核對於《黑客帝國》的討論,引起了我的一些熱情。《神經漫遊者》從某種程度來說,正是啟發了《黑客帝國》的作品之一,於是把這篇舊文發到機核上啦!

摘要

《神經漫遊者》是賽博朋克(Cyberpunk)類型小說的代表作。賽博朋克反應了其所屬的特定時代背景下,導致其獨有的集體心理特徵的文化類型。榮格的理論見長於分析大眾的心理文化,在他的理論中文學作品應該具有的品格是通過原型去表達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並以此去補償現代人精神世界的苦悶,而《神經漫遊者》恰好是一部適合從榮格原型批評角度去看的小說。

關鍵詞:神經漫遊者;榮格;原型批評;賽博朋克

一、 何謂賽博朋克(Cyberpunk)

賽博朋克(Cyberpunk)是控制論(Cybernetics)與朋克(Punk)的結合詞,是以計算機或信息技術作為主題的科幻故事的分支。「High Tech,Low Life」——高科技與低生活的強烈反差是賽博朋克作品的主要情節:當科技處於無所不能的階段時,社會秩序也會受到高度的控制,而在宏大的社會背景下,人的渺小與無力在此時就顯得格外引人矚目。

威廉·吉布森所創作的《神經漫遊者》是最早被確認為賽博朋克類型的小說,小說中的諸多要素都可以體現出來它是一本地道的科幻小說,然而賽博朋克本身卻是反傳統科幻意義的小說。

從榮格原型批評出發看《神經漫遊者》

賽博朋克的最明顯的的特徵在於它的科技表達,傳統的科幻小說所描寫的大多是「科學技術是可能發生的,但不一定實際存在」,而賽博朋克式科幻小說的表達則是「科學技術不僅是可能發生的,也會實際存在」。賽博朋克對於科技的描摹並沒有止步於此,它將科學技術具象化到每個人物身上,幾乎賽博朋克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可以使用科學技術,更重要的是這一切所涉及的科學技術都被允許進行極端化人性化的處理。

作者通常會把計算機與人類連結成為一個整體,用計算機來改變人的思想,社會行為乃至社會本身。在賽博朋克所描述的未來里,計算機與人類日常行為方式已經融為了一體,而且對人類的生存和繁榮都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賽博朋克式科幻小說與傳統科幻小說的另一個重大分歧點在於作者所採用的敘事視角。幾乎所有傳統的科幻小說都有外向性寫作的特點,小說的作者更傾向於讓其筆下的世界遭遇到別的場景。例如,人類到地球之外去尋找外星人,亦或是外星人來侵略地球。傳統科幻小說的衝突本身是聚焦於遭遇和「外向性」,而賽博朋克式的科幻小說更凸顯其自身的「內向性」。賽博朋克式科幻小說更喜歡把故事衝突聚焦於故事內部,是來自世界之內的衝突,而非世界之外的衝突。賽博朋克所描述的世界是我們的世界即將成為什麼,而不是我們的世界遭遇了什麼。

二、 賽博朋克的母題與榮格的集體無意識

(一)賽博朋克的母題

賽博朋克的誕生源自於20世紀80年代資訊時代的崛起,在信息科技崛起的同時,人們對科技本身也懷有深深地恐懼。賽博朋克的經典母題就是「英雄主義的回歸」。西方文學發展經歷了從神到英雄,再由英雄到凡人,再到非人的一個降解的過程。在20世紀的文化背景下,物質文化極度豐富,在這種情況下人卻開始了異化和物化。在新時代所賦予人類的困境下,賽博朋克式科幻小說在網絡虛擬世界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網絡天才,通過這些天才的行為舉止和喜怒哀樂去構建屬於網絡時代的英雄神話,希冀著英雄的復歸來拯救時代的精神症。

對於科技的反思不但構成了賽博朋克式科幻小說的另一經典母題,同時也成為賽博朋克式小說反傳統科幻小說的旗幟。

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在人類的歷史上有著前所未有的影響力「科學是人的智力發展的最後一步,並可以被看成是人類文化最高、最獨特的成就。」人類在進一步進行智識的積累的同時,科學技術也隨之不斷進步,使得人類能夠從單純的認識世界、把握世界的客觀被動上升成為改造客觀世界,創造世界的主動層面上來。在一些人眼中科技的發展帶給我們的並不只是好處,他們更多看到的是時代的矛盾。海德格爾說過「科學乃現代的根本現象之一」,日本由於戰爭的緣故,原子彈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引爆。在原子彈陰影下的日本,誕生出了日式賽博朋克。同時,二戰後日本的崛起,其跨國公司控制著世界,「公司」戰勝了「國家」,只有效忠和服務公司才能得到正常的生活,否則就是背叛。日本導演大友克洋的電影《阿基拉》,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我們可以從這些作品中看到日本人對於科技的切實恐懼是如何反應在作品里的。

從榮格原型批評出發看《神經漫遊者》

(二)榮格的集體無意識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分析心理學家,師從於弗洛伊德。榮格的研究對於原型批評來說有著重大的意義,直接為原型批評灌注了理論色彩,並給予心理學理論上的依據。

榮格在其眾多的著作中,對原型和文藝心理學問題多有論述,而《集體無意識的原型》、《集體無意識的概念》、《分析心理學與詩的藝術》、《美學中的類型問題》、《心理學與文學》等具體論著, 更是較為集中地運用集體無意識理論闡明了他的文學觀。

榮格與他的老師弗洛伊德一樣,在對「無意識」和「創造力」的問題上,耗費了畢生精力去探索與開拓。榮格與弗洛伊德的出發點是相同的,他們都堅信,在人類的行為中,意識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而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人類的潛意識,或者說是無意識。與他的老師弗洛伊德不同的是,在弗洛伊德看來,無意識是一個完全靠著生物本能去統攝的黑暗王國,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個體的性本能,也就是力比多(libido)。力比多的轉移與升華便是精神生產和藝術創造的動力與源泉。在榮格那里,他更傾向於從精神性上去理解無意識,他通過對人格結構的分析,認為無意識並非如弗洛伊德所說的是一個單一混沌且不可知的東西,而且力比多並非只是以性本能為主,更多的體現為一種生命的沖動。

他將無意識區分為兩層:表層與深層,與表層和深層相對應的是:個體與集體。

表層只關繫到個體的經驗,可稱之為「個體無意識」;深層無意識是屬於所有人與生俱來的精神氣質,榮格將它稱為「集體無意識」。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與個人無意識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東西,

在這里,榮格所說的個人無意識與情結,指的是弗洛伊德概念下的學說,而集體無意識與原型則是指榮格本人的學說。

以榮格的視角來,在我們內心深處不只存在無意識,還存在著極為關鍵的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是深埋在人類整體或種族群體的歷史經驗之中的,不可抹除的記憶。它甚至還存在於更為悠遠的前人類以及人類的遠祖的活動之中。

「集體無意識」是人類千百萬年來發展演化過程中的精神積淀物,是人類代代相傳下來的一種原始心理痕跡。集體無意識是一種心靈的虛象(virtual image),它先天地被預設在每一個個體的精神意識之內,並給個人的行為提供一套預先形成的行為模式。

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才是決定人類行為的最深邃也是最根本的因素,他說:

榮格認為,對於個體的生命來說,集體無意識是一個無所不在的且永恆不變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共同的心理基質。集體無意識這個概念本身超越了時間的維度,和空間的跨度。超越了青年與老年、生命與死亡,它擁有著人類百萬年的經驗,幾乎是一位不朽的集體人。榮格相信,就是這種集體無意識成為了人類創造的靈感源泉。

三、《神經漫遊者》與榮格的原型批評

(一)賽博朋克的聖經——《神經漫遊者》

威廉·吉布森的名言「未來已來,只是分布還不太均勻」,已經滲透到了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被濫用和頻繁的解讀。他寫就於1983年的《神經漫遊者》,已經成為了賽博朋克文化的標志之作,被稱為「賽博朋克的聖經」。

該書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網絡牛仔」凱斯被神秘的僱主——AI冬寂從墮落的千葉城解救出來,聯合美女殺手莫利、特種部隊軍官阿米塔奇、意識操控專家里維拉,深入到泰埃家族的「自由彼岸」,獲取一把鑰匙和一個密碼,到「矽核」解放被禁錮的冬寂;完美展現了未來高科技統治下,世界的頹靡、黑暗與絕望,將虛妄而又絢麗詭譎、蠻荒強健的賽博朋克世界展現的淋漓盡致。

(二)榮格原型批評視域下的《神經漫遊者》

1.根植於賽博朋克世界觀里的死亡原型

現實與虛擬世界的背後,是吉布森深埋在其中的精神世界。他通過書中人物反復來詰問讀者:何謂生死?「To be or not to be?」書中的人或者AI,無論主體變成什麼,都逃不脫對於生死之間的掙扎與動搖。

生與死也是榮格原型批評中的一個典型代表,生的欲望和死的本能都寫在了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是我們人類長久的心理沉澱物。文章中各式人物代表對於生死的渴求於展現體現了這種原型。凱斯更多的代表生的渴望,與求死的矛盾。他是一個不斷消解自我的角色,雖然「身上帶著自我毀滅的光芒」,甚至「為死亡臨近而喜悅歡欣」,卻一直在求生。強烈的求生欲支撐著他歷經千難萬險,在這期間他「平線」——腦死亡了三次,也重生了三次,體驗到了死亡。在最後的「高峰時刻」來臨的時候,凱斯「超越了自我,超越了個性,超越了意識」,沖進核心、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力量卻來自於「清楚而專注求死之心」。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來榮格的死亡原型是如何在人物自身展現的,人物本身渴求著死亡,最後卻又屈服於生存的本能。生與死成為了人物本身的符號和意義,凱斯成為了一個關於生死的悖論。在這本書的最後,凱斯回到了斯普羅爾,與一個叫麥可的女孩過著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可謂是看淡了生死;而在虛擬世界——平行宇宙里的另一個自己與琳達永遠在一起,那是超越了生死。

除了凱斯之外,榮格的死亡原型還體現在AI代表冬寂身上,其心路歷程就是主人瑪麗―法蘭西的生死與延伸。她「看透了冷凍深眠不過是虛假的永生」,不願意將自己的生命「分散到一長串冰冷寒冬中間偶然的溫暖時刻里面」,因此創造了冬寂與神經漫遊者兩個AI。「冬寂……在外部世界實施改變。而神經漫遊者則是人性,是永生」。神經漫遊者的沙灘世界,是瑪麗為自己修建的小宇宙,就像《三體》中的647號宇宙,是她的內在自我的永生場所。可惜,她到達前就被丈夫埃西普爾殺死了。可貴的是,她還給冬寂植入了「一種不懈的自我解放的追求,與神經漫遊者融合的追求」。這個「追求」在冬寂實現的過程中,成長為要「融入一個更大、非常大的東西」的目標。最後,冬寂「與神經漫遊者交纏在了一起」,將理性的自身與代表人性的神經漫遊者融合「成為另一個東西」,猶如鳳凰涅槃,超越自我,變得「無所在,無所不在」,成為「一切的總和」、「全部的全部」,獲得了「無限」——自由。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冬寂繼承了來自於主人本身的生命原型,又看透了所謂的永生不過是虛假的,是死亡本身的延續,從AI身上映射出了榮格的死亡原型,人物對於死亡的理解和對死亡的渴望並非只是程序本身那麼簡單。集體無意識不僅存在於人類之間,同時也存在於人類的造物中。甚至AI本身,一個程序都可以繼承於來自人類的原始生命沖動渴求。

2.在威廉·吉布森寫作角度下的阿尼瑪(anima)原型

從吉布森的賽博朋克科幻小說的寫作角度來看,作者十分重視對於女性角色的刻畫。意在通過對於賽博空間下女性的刻畫,指出女性在賽博空間的地位和生存狀態,達到自己的人文關懷的同時也將作者內心所埋藏的阿尼瑪原型暴露無遺。

阿尼瑪(anima)是存在於每一個男人心中的女性形象,隸屬於男性心靈中的女性成分。符合男性心中對於理性女性的刻板刻畫,例如溫柔、善良、美麗等。當一個男性遇見與自己內心中阿尼瑪形象相符合的女性時,會激發他的潛在能力。

在《神經漫遊者》中,從吉布森對於女性人物的刻畫可以看出,他對於現實社會中的 兩性關系以及父權制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吉布森筆下的女性,大多都擁有所謂的「美好品質」,也就是吉布森本人的阿尼瑪(anima)。她們或精明強干,或柔弱純真。然而不論她們擁有什麼樣的品質,他們都逃脫不掉科技帶來的陰影。她們本身的性格特徵只是為了主角的成長和作者的意圖而存在的,他們的性格本身就是榮格的阿尼瑪原型。

《神經漫遊者》中所刻畫的靈活多變的莫莉、出身貴族之家的三簡女士等。她們受制於父權或他人的力量,沒有自己的自由權,將命運交給了控制欲極強的賽博空間中的控制者。她們無法反抗這一切,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在吉布森看來,她們只不過是高科技手中的玩物而已。而高科技的掌握者大都是那些富有的財閥集團,而這些都成為了吉布森筆下父權制和統治階級的隱喻。

既然電子人已經跨越了人類的兩性區別,沒有了男性和女性之分,那麼吉布森為何還要描述這些具有超級記憶力和信息儲存能力的女性形象呢?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寫作意圖的浮現,以及吉布森本人對於阿尼瑪原型的一個想像空間。他看似解構了性別,實則加深了性別壓迫於對立。這里的阿尼瑪原型就是《神經漫遊者》中的女性形象,他將自己的阿尼瑪原型深植於分散的女性形象中。

3.處於賽博朋克世界陰暗角落的陰影(shadow)原型

賽博朋克式小說的世界環境大多是陰暗的,破敗而又蕭條的景象。《神經漫遊者》也不例外,吉布森在小說開頭的第一句話就給定了全書基調:「港口上空的天色猶如空白電視螢幕」。吉布森借用「空白電視螢幕」來說天空的顏色,給全書籠罩上了硬冷的氛圍,營造了一個無機的世界、機器的世界。

故事的第一幕發生在日本東京千葉城,「斯普羅爾技術犯罪圈」的凱斯去酒吧喝酒。書中第一句發聲是路人甲說的:「不是我想嗑藥,我身體自己就產生了這麼厲害的藥物缺失症」。顯然,這個世界中「嗑藥」是用來開玩笑的日常瑣事,這也給機器世界中硬冷的底色中加入了一點黑色幽默。全書起始,酒保拉孜的粉紅色假肢、妓女人造麥色肌膚、澳大利亞人口中的「神經拼接術」次第出現,共同烹調出典型的「賽博朋克味道」。

吉布森有意營造黑暗逼仄的氛圍,一切都充滿了混亂與瘋狂。「廢品堆像是金屬和塑料扭結而成的真菌,從地里長出來」,人只能在眾多廢品中勉強辟出一條窄道側著身擠過去,似乎整個世界都被無用的廢棄物品包圍著。地球上的城市、街道、建築如此,地球之外的自由彼岸、迷光別墅也是如此。人與人的關系荒誕、混亂、瘋狂,甚至反倫理:埃西普爾不僅扼死了自己的妻子,還「每過幾十年,就和自己法律意義上的女兒躺在一起」。

在榮格的原型理論中,陰影(shadow)代表著人心中被壓抑的部分,隸屬於我們看不見的冰山之下。它包含著人類原始的動物性,它是危險的,不被馴服的,但同時它也擁有著極其強大的力量、激情和創造力。從吉布森在小說中所創造的環境中我們可以看出榮格提出的陰影原型的外顯,賽博世界本身就是一個陰影原型。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但同時它也沒有道德的約束,是危險的,是動物性的,是墮落的。賽博朋克本身就是陰影所在,而其蓬勃的力量與創造力體現在科技和人與科技的反叛性上面。

榮格原型批評與弗萊的原型並不相同,弗萊的原型批評更側重於原型本身的文學性,比如說「英雄」原型。榮格的原型批評更側重於人類的無意識方面,在賽博朋克的世界觀中所深埋的概念,比如「陰影」原型、「死亡」原型以及「阿尼瑪」原型。這些原型都是根植於書籍本身的世界觀里,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共同潛意識。

參考文獻

[1]榮格.集體無意識的概念[M].馮川譯,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2]榮格.榮格文集[M].馮川譯,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3]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4]麥永雄.賽博空間與文藝理論研究的新視野[J].文藝研究, 2006(6): 29-38.

[5]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215.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