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衣之王簡史:黃衣之王&克蘇魯及其他故事

前言

感謝無形的吹奏者,吧務鈴蘭荒蕪,100dice的Rua給予本文的幫助,若是沒有他們,我想本文的進度也不會這麼快,真的非常感謝各位了!

我希望本篇文章可以作為一篇黃衣之王的總結向文章,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黃衣之王。其實關於「黃衣之王」,「丑客」早已寫過科普,但考慮到能寫的內容還有不少,因此,這篇文章就這麼誕生了。本篇文章會盡可能詳細地總結黃衣之王、哈斯塔、克蘇魯神話這三者之間的種種聯系以及其他黃衣之王相關的內容,希望可以幫助一些想要深入了解的愛好者理清其中的脈絡。由於筆者並不熟悉TRPG那邊的情況,因此TRPG內容並不會涉及太多。

正文

黃衣之王初入克蘇魯神話  

錢伯斯的故事深受他在巴黎學習藝術的那些年的影響,他的作品往往以藝術家、唯美主義者和那些通常處於情感波動和易受影響的心理狀態的人的存在為特徵,從而,戲劇的惡意可以潛入這些狀態。在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那些不確定的日子里,「世紀末」運動與一些巴黎藝術界的聯系尤為密切;一個時代的結束和開始的氣氛,對一個新世紀即將到來的變化的興奮和絕望,墮落和頹廢就像偉大的功績一樣,滲入到他的作品中。

1895年,《黃衣之王》首次出版,隨著此書的傳播,「黃衣之王」這一怪奇形象也被逐漸視為經典,並在之後隨著克蘇魯神話的步伐一同發展,通過各種因素的干涉,形成了如今這般看似復雜卻又頗具魅力的獨特形象。洛夫克拉夫特對這本在全球各地都廣泛傳播的怪奇名作贊揚有加,但贊揚的同時,也對其作者錢伯斯之後的創作轉型深感惋惜。洛夫克拉夫特在他的研究論文《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中如此介紹道:

由此可見洛夫克拉夫特對於錢伯斯的高度評價以及後續的遺憾之情,這不僅是在論文《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在與其他作者的信件交流中也曾多次提及過錢伯斯的作品,比如在1933年4月22日與羅伯特·布洛克的回信中:

從中也不難看出洛夫克拉夫特對於錢伯斯的作品的先後態度。《黃衣之王》的前半段以備受推崇的恐怖故事為特色,本書也被如E.F.Bleiler,S.T.Joshi和T.E.D.Klein等評論家稱為超自然領域的經典之作。

那麼,黃衣之王是克蘇魯嗎?如果想單刀直入地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

不是。錢伯斯自成文脈,且遠早於克蘇魯神話,任何把在克蘇魯神話之前的作品認定為克蘇魯都是耍流氓,同理,你總不能說《大神潘恩》是克蘇魯吧?

但當然,黃衣之王的確與克蘇魯神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也正因德雷斯的二次改造,促使黃衣之王發生了進一步改變。出於對《黃衣之王》(至少是前四篇)的喜愛,洛夫克拉夫特在其1930年創作的《暗夜呢喃》中加入了《黃衣之王》中的一些元素,比如「哈斯塔」,「哈利湖」和「黃印」,這也標志了黃衣之王正式進入克蘇魯神話。

黃衣之王簡史:黃衣之王&克蘇魯及其他故事

不過也正如諸位所知,錢伯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安布羅斯·比爾斯的影響,並在《黃衣之王》中借用了比爾斯作品中的元素,比如《牧羊人海塔》中的牧羊人之神哈斯塔,《一個卡爾克薩的居民》中的古城卡爾克薩與主角哈利,同時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元素,如「黃印」,「黃衣之王」,「黑星」等。但在錢伯斯的筆中,他將除卡爾克薩以外的元素進行了進一步改造,在《黃衣之王》中,他摒棄了比爾斯的牧羊人之神,轉而將「哈斯塔」形容成了某塊土地亦或是某顆星星,並將「哈利」改寫成了一片湖:

但在《少女德伊斯》一文中,錢伯斯又將「哈斯塔」看作是一名角色:

由此可見,在錢伯斯筆下的「哈斯塔」的定義並不統一,是個多義詞。而在洛夫克拉夫特的《暗夜呢喃》中亦是如此:

我們同樣並不明確洛夫克拉夫特這邊的哈斯塔是角色還是地方亦或是什麼物品。但在《文學中的超自然》中,洛夫克拉夫特提到了哈斯塔的瀆神邪教,不過實際在《黃衣之王》中,並沒有出現什麼哈斯塔的邪教,會出現這一情況可能是由於洛夫克拉夫特將《名譽修復者》與《黃色印記》聯系在一起產生的過度解讀,但不管怎麼說,在這篇論文中,也不難看出洛夫克拉夫特企圖將哈斯塔看作是一位神明:

不僅是哈斯塔有著不同定義,「黃衣之王」一詞也有著不同的含義:

黃衣之王一指黃衣之王這一形象或是角色,通過《黃衣之王》前四篇可以看出,黃衣之王本身是《黃衣之王》這部戲劇中的一名角色,盡管《名譽修復者》的主角似乎認為黃衣之王是一位真實存在的人物。並且在《大龍之庭》的結尾,主角聽到了黃衣之王的耳語,從這兩點中也不難看出《黃衣之王》戲劇對人的影響之大。關於黃衣之王的形象,錢伯斯並沒有浪費筆墨來描述,僅是通過角色之間的只言片語來讓讀者了解這是一個怎樣的角色:

而在《大龍之庭》的結尾處出現了這樣一句十分有趣的句子:

關於這句短語,以下節選自DJ Tyrer的《哈斯塔&黃衣之王》(曾在《黃衣之王選集》和《The Supplement》上發表):

盡管錢伯斯並未在故事中描述黃衣之王的形象,但在故事中,還是會通過「慘白面具」,「扇形鬥篷」,「破鬥篷」以及「王冠」這些詞匯來隱示黃衣之王。且在《黃衣之王》小說集出版時,作為其發行商的F. Tennyson Neely設計製作封面時設計了一個黃衣之王形象,這一形象也正是如今我們所能見到的各種長有血翼並帶有光環的黃衣之王形象的原頭。

黃衣之王簡史:黃衣之王&克蘇魯及其他故事

而洛夫克拉夫特在1920年創作的《塞勒菲斯》中提及了一隻頭戴黃色絲綢面具的月獸祭司,這一形象後來也出現在了1929年到1930年創作的《夢尋秘境卡達斯》中,但在《卡達斯》一文中,洛夫克拉夫特將這一角色的衣著進行了進一步的描寫:

由於這一形象的描述,許多讀者認為這是黃衣之王,但此處僅僅是作為黃衣之王的捏他,並非真正的黃衣之王,這也產生了不少的誤解。而洛夫克拉夫特在1929年到1930年創作的十四行詩《猶格斯真菌》中也延續引用了這一形象。

二指《黃衣之王》這部劇本/戲劇(當然也指錢伯斯的這本小說),本部劇本也是《黃衣之王》前四篇的共同背景,故事中這是一部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引起轟動,後遭受宗教界,輿論界譴責的佚名禁書,故事中的角色是如此描述《黃衣之王》這部劇本的:

此外,美國作家Thom Ryng根據錢伯斯的《黃衣之王》中所提及的劇本,二次創作了一部於1999年出版的劇本,這也正是人們經常提及的,所謂的「完整劇本」,但《黃衣之王》的戲劇遠不止一兩版,比如由Thomas Tafero創作的《襤褸之王》,於2012年10月在紐約市演出。

德雷斯與哈斯塔

為了延續並豐富洛夫克拉夫特的宇宙觀,德雷斯將哈斯塔也一同拉扯進來,並將其二次改造成為一名舊日支配者(洛夫克拉夫特引入的是哈斯塔而不是黃衣之王,德雷斯自然也不會引入黃衣之王)。

1939年,德雷斯創作了一篇名為《哈斯塔歸來》的小說,這篇小說也是德雷斯最受爭議的作品之一。在本文中,德雷斯將哈斯塔正式納入舊日支配者的行列,並稱其為「the Unspeakable」,「Who is not to be Named」,不過刊登在《詭麗幻譚》1934年8月刊中,休·B·凱夫Hugh B. Cave的《黑魔法之島》一文中也出現過類似的詞——「Great One who must not be named」,並且在這篇故事中便能看出凱夫似乎已經將哈斯塔看作是位神明,且將其稱之為邪惡王子,這也的確有點邪神的意味:

也正是在《哈斯塔歸來》一文中,德雷斯確立了哈斯塔與克蘇魯的對立關系以及兄弟關系,並且也正是在本文中,將哈斯塔認定為風元素:

但德雷斯並未詳細解釋哈斯塔與克蘇魯的親屬關系,且在德雷斯的作品中,也並沒有什麼黃衣之王,僅有舊日支配者哈斯塔。同樣的,也未能詳細描述哈斯塔的形象,僅在《哈斯塔歸來中》提及了它具有某種蝙蝠特徵(bat-like),《山牆之窗》中提及它包含了某些章魚的特徵,或許這也是為了對應和克蘇魯的half-brother關系。

黃衣之王簡史:黃衣之王&克蘇魯及其他故事

黃衣之王與哈斯塔

盡管在德雷斯的作品中並未提及黃衣之王,但在其筆下,哈斯塔卻與卡爾克薩,哈利湖等黃衣之王元素緊密相連,這也很難使人不將德雷斯的哈斯塔與黃衣之王聯想在一起。在這點上,由於德雷斯的改造,產生了一定誤解,如今我們會認為黃衣之王等同於哈斯塔,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德雷斯這一始作俑者。同時,德雷斯的這一系列操作也嚴重影響了後續的克蘇魯神話作家,如布萊恩·拉姆利。但德雷斯僅僅只是為黃衣之王與哈斯塔的聯系打下基礎,很長一段時間內,黃衣之王與哈斯塔只有非常模糊的聯系。

美國TRPG界有一個名叫John Tynes的人,他以RPG方面的作品而聞名,同時他也是綠色三角洲(Delta Green)的創作者之一,他於1990年創辦了Pagan Publishing,當時他還是個大二學生,Pagan Publishing的第一份出版物是《The Unspeakable Oath》,這是一本專注於角色扮演遊戲《克蘇魯的呼喚》的愛好者雜誌。

The Unspeakable Oath這一標題名取自Keith Herber在《The Evil Stars》中創造的一個咒語,這個咒語是「The Unspeakable Promise」,但Tynes一直錯誤地把它叫成「The Unspeakable Oath」,不知怎的,Tynes認為這錯誤的名字還蠻合適,於是就把它當作了標題。Tynes在《The Unspeakable Oath》這一雜誌中編寫了大量設定,也正是他將黃衣之王與哈斯塔的關系明確化。從《The Unspeakable Oath》中可以看出,Tynes已經完全將哈斯塔與黃衣之王劃上了等號(這已經是90年左右的事了)。

黃衣之王簡史:黃衣之王&克蘇魯及其他故事

而將黃衣之王認定為哈斯塔的化身也同樣出自《The Unspeakable Oath》。而Tynes也創造出了一個新術語:哈斯塔神話The Hastur Mythos,他通過這一術語,來描述顯現為黃衣之王的舊日支配者哈斯塔,雖說這一術語也會用來暗示更以哈斯塔為中心的黃衣之王神話的變體。在Tynes的重塑中,哈斯塔被描述為一種非人力量,熵。

但Tynes的哈斯塔設定是為Green Delta所寫。哈斯塔神話專指Tynes寫的一系列關於哈斯塔的設定,在哈斯塔神話的出版物中既有純設定集,又含有Green Delta背景的小說。因此,混沌社(Chaosium)1993年的《哈斯塔小說集》(The Hastur Cycle)並非哈斯塔神話,更不是黃衣之王神話。

德雷斯之後的黃衣之王

自德雷斯之後,林卡特也曾寫過部分與卡爾克薩相關的故事,其中在《Carcosa Story About Hali》中,哈斯塔被稱為「居於深淵者」,「阿撒托斯子嗣」,「紗布尼古拉斯的伴侶(納格與耶布之父)」以及「舊日支配者王子」。據說它領導對舊神的叛亂,而被鎮壓在它的湖中。從中不難看出,林卡特也基本走的是和德雷斯同樣的路子。當然,德雷斯之後也有作者繼續延續錢伯斯的設定進行創作,比如James Blish和他的《More Light》(1970)。

由於黃衣之王的混亂性,會出現一個獨立的黃衣之王體系也不足為奇。這也正是黃衣之王神話The King In Yellow Mythos,或稱為卡爾克薩神話The Carcosa Mythos。黃衣之王神話是一批羅伯特·W·錢伯斯筆下的黃衣之王粉絲不滿於德雷斯對於黃衣之王的二次創作,從而開創的以錢伯斯筆下「黃衣之王」相關設定進行創作的獨立體系。黃衣之王神話不應與克蘇魯神話混淆,黃王神話不在克蘇魯神話的范疇內,屬於獨立體系,但黃王神話體系中的部分作者或編輯或多或少是克蘇魯神話的愛好者乃至創作者,比如 Joseph S. Pulver, Sr. ,W.H.Pugmire,Robert M.Price。

為了澄清兩者的區別,哈斯塔神話是一個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哈斯塔的術語,尤其是化身為黃衣之王的角度。哈斯塔神話與黃衣之王神話的微妙區別在於,後者的目的是把最初的故事獨立於哈斯塔神話,盡管這兩個不同的角度提供了相同的觀點或是類似的結論。黃衣之王神話的焦點莫過於卡爾克薩的黃衣之王,其故事中的主角往往比較悲慘。在其中,黃衣之王往往是作為某種由心而生的超自然現象出現,這些遇見超自然現象的主角通常都會在下一刻瞥見那失落的卡爾克薩。黃衣之王神話的故事延續了錢伯斯的頹廢色彩,從而創作出一篇又一篇頗具魅力的淒美故事。

這一體系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基於19世紀末的少數故事,這一體系中並沒有什麼權威,也沒有什麼明確的發起者,黃衣之王神話的領軍人物Joseph S. Pulver, Sr也已於2020年4月24日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去世,Pulver對這一體系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不僅創作了30多篇相關作品,更是編輯出版了《黃衣之王神話選集》,但黃衣之王神話的小說集並不算多。這一體系的發展時間實則並沒有一個確切的范圍,但據觀察,90年代大概是黃衣之王神話的上升期(起點時間尚不明確),並且時至今日,這一體系也依然存在,15年之後也仍有人繼續創作黃衣之王神話的故事。可如今這一群龍無首的獨立體系又能走到哪一步呢。

每次談及黃衣之王,幾乎總會與克蘇魯神話掛鉤,但這僅是因為其在克蘇魯神話方面的復雜性,克蘇魯神話並非黃衣之王的全部,即便拋開克蘇魯神話,黃衣之王的影響力也依舊不減,不應把黃衣之王完全作為克蘇魯神話來看待,這樣反而會讓黃衣之王最原初的魅力流逝,理應懂得區分。

黃衣之王簡史:黃衣之王&克蘇魯及其他故事

卡爾克薩問答錄

由於我希望能將這篇文章看作是黃衣之王的總結向文章,因此我也在群內徵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以回答上文未能提及的內容。

Q:黃衣之王為什麼是黃色,而不是紅色或是其他顏色?

A:這一點可能會在現代讀者的腦海中造成某種分離感,他們可能會認為黃色應該是象徵陽光和希望,但它的另一種隱義是疾病和腐爛,這種情緒通常會在拼湊虛構戲劇的背景時被喚起,在那個年代,黃色是頹廢,腐化的象徵,這種觀念源於美國黃熱病,而正是這種含有隱義的黃色,也正好應對了失落的卡爾克薩。

Q:黃印的作用是什麼?

A:黃印最早出現於錢伯斯的《黃衣之王》中。但錢伯斯並未在故事中詳細描述其作用,僅是通過只言片語來向讀者透露這是一種怎樣特性的物品,通過《黃色印記》一文我們可以得知,黃印能使人噩夢纏身,且黃印令人厭惡,如今黃印通常象徵黃衣之王:

Q:黃印的形象是怎麼來的?

A:關於黃印的形象,錢伯斯也並未在故事中提及(其實看到這里你不難發現,不管是黃印的作用還是形象,亦或是黃王的形象等,錢伯斯都未進行合理且詳細地說明,在錢伯斯的故事中,他通常會運用這些仿佛具有隱晦含義的詞匯來烘托神秘氛圍,而不是像後續的德雷斯,林卡特等人那樣一味的寫設定)。

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形象是源自1989年,Kevin Ross在為混沌社撰寫的TRPG劇本《Tell me, have you seen the yellow sign?》時創作的,混沌社也為這一圖案注冊了商標。該圖案有點類似黃色的三曲腿圖,這一符號也被認為是一種帶有觸手的生物,因為哈斯塔經常被描述為一種水棲有觸手的生物,類似於克蘇魯。

Ross後來在一次采訪中表示,現在所使用的這一圖案實則是對他原畫的破壞;混沌社在印刷的時候把它上下和左右顛倒了。將這圖案水平和垂直翻轉,就會發現Ross最初對黃印的構想,它就像一個捲曲的體或有兩條向上分支的觸手。後來有粉絲指出,這一圖案與Blue Öyster Cult樂隊所使用的符號「克洛諾斯」相似。被問及這一問題時,Ross承認自己是該樂隊的忠實粉絲,但他本人忘記這種相似性是否是故意的了。

黃衣之王簡史:黃衣之王&克蘇魯及其他故事

會出現印刷錯誤這種問題,是因為這圖案中的兩處看起來很像問號,諷刺的是,由於印刷錯誤,現在的這一黃印看起來確實比最初設想的圖案要更流暢且更公整。

在《黃衣之王》最早版本的封面設計上,有一個燃燒的、倒置的火炬(類似塔納托斯的火炬)的標志,有一些人認為,這是錢伯斯所繪制的最早版本的黃印。雖然沒有其他證據表明錢伯斯有意將此作為黃印,但這一圖案也確實暗示了其所預示的腐敗和不可避免的毀滅。

黃衣之王簡史:黃衣之王&克蘇魯及其他故事

除此之外還有一版黃印,即單螺旋狀的黃印,這一黃印不僅出現在HBO發行的電視劇《真探》中,還出現在中國長安出版社於2014年出版的《黃衣王》中譯本的封面,甚至在《艾希ICEY》遊戲中也有出現,而且還作為了全成就的圖案。考慮到這一版黃印進入人們視線的時間,我猜測這版黃印很有可能最早還是源自《真探》。

黃衣之王簡史:黃衣之王&克蘇魯及其他故事

Q:黃衣之王和拜亞基的關系?

A:首先從時間來看,這里應該得稱之為哈斯塔。德雷斯於1944年創作的《庫文街上的小屋》中提及了拜亞基這種生物。並且在本文中明確表明了哈斯塔與拜亞基之間的關系:

黃衣之王簡史:黃衣之王&克蘇魯及其他故事

目前大眾說法似乎是,拜亞基是洛夫克拉夫特於1923年創作的《魔宴》一文中所創,但實則不然,《魔宴》一文中的生物並未有過後續說明稱叫什麼。會出現這一誤解同樣來自TRPG,混沌元素在1988年出版的小冊子《Sandy Petersen’s Guide to Mytos Monsters》中,在拜亞基的描述部分使用了洛夫克拉夫特的《魔宴》中提到的雜種有翼生物,而且這一敘述還一直被沿用到了CoCTRPG的第七版。

同樣的誤解還有黑山羊幼崽,往往提及黑山羊幼崽的出處時,都會認為是出自羅伯特·布洛克於1951年出版的《棄屋中的筆記本》一文,但在該文中,出現的怪物實際上是修格斯,該文也與莎布尼古拉斯毫無關聯。在第五版COC規則書中,混沌社在描述黑山羊幼崽時引用了《棄屋中的筆記本》中描述修格斯的句子,這才造成了這一誤解。

END  

後記

由於哈斯塔的獨特及其復雜性,導致要想深入了解絕非易事,這也是筆者想創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我想這篇文章應該可以幫助黃衣之王/哈斯塔的愛好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主」。最後,感謝各位能夠看到這的讀者。

黃衣之王簡史:黃衣之王&克蘇魯及其他故事

來源:機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