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心理

Tag: 心理

COVID-19大流行期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揭示了逆轉的結果

一項新研究顯示,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青少年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出現了轉機,但那些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人卻出現了相當大的下降。關於COVID-19大流行病對英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同影響的第一個全國性代表性證據是由蘭卡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合作領導的。 在大流行之前,心理健康狀況好於平均水平的青少年(10至16歲)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多動症以及與同伴和朋友互動的問題有所增加,但在大流行期間,他們的親社會傾向(如關心他人和願意分享和幫助他人)有所下降。 相比之下,大流行前心理健康狀況低於平均水平的青少年經歷了相反的變化,研究說,這可能是因為有更多時間在家里接受父母的監督,防止了打架或欺凌等行為。 該研究於6月17日發表在《青少年健康雜誌》上,該雜誌是青少年健康和醫學協會的官方雜誌,該研究還指出了社會、人口和經濟群體之間影響的巨大差異。 來自脆弱的單親、獨生子女和不太富裕的家庭的年輕人在COVID-19期間經歷了比以前更大的心理健康下降。而那些生活在單親家庭的人在社會福利方面經歷了更大的下降,這反映在與同齡人和朋友互動的問題以及孤獨感的增加上。 家庭中其他孩子的存在有助於保護青少年免受大流行病對其情感和社會福利的不利影響。這場大流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也因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而異。與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相比,父母收入高的青少年的行為問題減少得更多,多動症和與同齡人和朋友交往問題的增加較少。 研究還發現,雖然青少年不太可能感染COVID-19或因感染新冠病毒而變得嚴重,但家庭成員的COVID-19症狀和疾病對青少年的社會福利造成了影響。該研究表明,與之相關的自我隔離、社會疏遠和污名可能使他們容易受到欺負和社會邊緣化。 該研究說,這些發現強調有必要超越一刀切的做法,為青少年採取量身定做的心理健康支持和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減輕該大流行病對心理健康的不平等影響。 英國COVID-19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是由蘭卡斯特大學的社會學家胡洋博士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錢悅博士進行的。 他們分析了由經濟和社會研究委員會資助的 "理解社會COVID-19調查 "的數據--該樣本包括886名10至16歲的青少年,他們在大流行病之前和期間都接受了調查。這項研究填補了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空白,而對成年人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卻在不斷增加。 胡洋博士說:「青少年正處於人生的關鍵階段,大流行病對他們心理健康的不利影響會破壞他們眼前的幸福,並損害他們的長期發展。從我們的研究結果中可以看出,應該努力減輕這一大流行病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響--這個問題還沒有在關鍵的公共衛生和政策對話中出現。」 錢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敦促政策制定者減輕大流行病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影響的差異,審視這些差異如何植根於大流行病前的社會經濟不平等,並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不平等現象進行干預。」 來源:cnBeta

COVID-19有關的心理困擾:研究稱約1/3成年人產生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

一項大規模的薈萃分析顯示,COVID-19大流行導致了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出現心理困擾。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PLOS ONE》雜誌上報告說,三分之一的成年人,特別是女性、年輕成年人和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正在經歷與COVID-19有關的心理困擾。 COVID-19大流行繼續對全球的公共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封鎖、隔離和保持社交距離等干預措施正在對人群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這場大流行加劇了心理困擾的負擔,包括焦慮、抑鬱、創傷後壓力和失眠。然而,在COVID-19期間,與普通人群中的成年人對心理壓力的易感性增加有關的因素還不太清楚。 領導這項研究的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衛生服務和系統研究項目的Tazeen Jafar教授解釋說:「了解這些因素對於在快速發展的COVID-19疫情期間設計預防方案和心理健康資源規劃至關重要。這些因素可用於識別心理困擾的高風險人群,以便向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遠程和當面干預。」 Jafar教授和她的團隊對大流行期間進行的68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其中包括來自19個國家的288830名參與者,以評估與普通人群中的焦慮和抑鬱有關的風險因素。他們發現,在受與COVID-19相關的焦慮或抑鬱影響最大的人群中,女性、年輕的成年人、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人、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和那些感染COVID-19的高風險人群更可能經歷心理困擾。 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經歷心理困擾,這一發現與其他全球研究一致,這些研究顯示,焦慮和抑鬱在女性中更為常見。研究人員建議:「女性的社會地位較低,與男性相比,獲得醫療保健的優惠較少,這有可能是對女性的負面社會心理影響誇大的原因。因此,心理健康服務的外展計劃必須主動針對女性。」 研究人員還指出,35歲及以下的年輕成年人比35歲以上的人更有可能經歷心理困擾。雖然原因尚不清楚,但以前的研究表明,這可能是由於年輕人更容易通過媒體獲得COVID-19信息。目前的這項研究還證實,接觸媒體的時間越長,焦慮和抑鬱的幾率就越高。 其他與心理困擾相關的因素包括:生活在農村地區;教育程度較低,收入較低或失業;以及處於COVID-19感染的高風險中。然而,擁有更強大的家庭和社會支持以及使用積極的應對策略被證明可以減少心理困擾的風險。 Jafar教授說:「公眾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員需要意識到大流行病期間心理壓力的高負擔,以及應對策略的教育。需要鼓勵病人尋求幫助,並通過適當的轉診獲得心理健康咨詢服務。」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研究部高級副院長 Patrick Casey教授評論說:「即使在疫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世界已經認識到,COVID-19大流行病將長期伴隨著我們。Jafar教授的研究提供了關於該大流行病對世界各地人口的心理傷害的寶貴見解,並強調了可能受益於額外支持的特定群體,無論是來自他們的家人還是醫療服務提供者。」 來源:cnBeta

《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 迷魂記》遊戲公布 潛入心理驚悚世界

《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迷魂記》是一款由Pendulo工作室打造驚悚冒險遊戲,而它的開發靈感,正是源自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的同名電影代表作——《迷魂記》。本作預計2021年底發售,目前已在Steam商店上架。遊戲登陸的平台包括PS5、XSX|S、PS4、Xbox One、Switch和PC(Steam)。 Steam商店地址>>>> 遊戲宣傳片: 艾德·米勒是一名作家,他在汽車從加利福尼亞的布羅迪山谷墜落後毫發無傷地脫險。雖然汽車殘骸內沒有找到任何人,但艾德依然堅稱他曾與妻女一同出行。這起事故讓他遭受了巨大的創傷,並使他患上了嚴重的眩暈症。艾德因此開始了一段治療,並嘗試發現這悲劇的一天到底真正發生了什麼。 做好准備,開展一段潛入人性深處的最令人困惑的調查:有時,真相比瘋狂更可怕。 特色: ·一個有關痴迷、操縱和瘋狂的全新故事,靈感源自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的代表作——Vertigo(迷魂記)。 ·感受向驚悚片的視覺和寫作技巧致敬的震撼故事體驗。 ·通過三個人的幻覺展開調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要講述。 ·通過閃回來探索事件,區別真實和欺詐性的回憶。 ·由獲得嘉獎的冒險遊戲工作室Pendulo Studios開發。 遊戲截圖: 來源:遊民星空

「HGR」《暴雨》:Quantic Dream特色的心理驚悚之旅

各位旅行者,請檢查飛船後視鏡和核動閥門,調整電台音樂頻率。前方即將降落於土星野餐旅館:全息玫瑰碎片HologramRose.  30年前,一對兄弟在工地里玩耍,穿梭於混凝土與鋼筋所組成的未建成的建築中,兩人在相互比賽,臉上掛著笑容。而哥哥因為失足掉進了水管中,他請求弟弟去找幫手,弟弟沒有多想,便去找了父親,可他們的父親卻還沉溺於酒精所製造的幻夢中,便把他趕走了。當弟弟回到哥哥面前時,哭訴著,大叫著,可寂靜的工地無人回應,只是聲音在建築中無數碰撞所發出的回聲。當弟弟哭時,哥哥說:「請不要忘記我。」說完便被冷酷的水所淹沒了。那天,在下著暴雨。 #多元夢境Quantic Dream 在說《暴雨》之前,先得介紹這家牛逼瘋了的公司和這位牛逼瘋了的製作人。要說多元夢境公司的特點是什麼,那無疑是道德選擇。作為一個研發交互式電影類遊戲的公司,在遊戲中加入大量的道德選擇是必要的,而多元夢境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無論是在《暴雨》還是 《底特律:變人》。作為多元夢境老闆的大衛·凱奇,參加了公司開發的所有作品,從他們1999年製作的《Omikron:The Nomad Soul》到2018年的《底特律:變人》,大衛參加了所有的構思起草和情節創作。有趣的是,大衛很少以製作人的身份自稱,而是稱自己為導演,編劇。 不難看出,大衛是一個注重於講故事的導演,而他也十分執著於「道德抉擇」,因為他認為交互的真實意義在於讓玩家和角色之間產生代入感。不像是《俠盜獵車手》中我們可以游於法外,肆意妄為,大衛·凱奇所創作的角色,是在道德之中的。這也很好的理解了為什麼每當玩家操作角色失敗,不是直接Game over,而是順理成章的進入另一個結局。而多結局也成為了交互式電影遊戲的特色,《暴雨》一共有18個結局,而《底特律:變人》就有超20種結局,而分支更是多到難以計數。 顯然,如公司名多元夢境一樣,他們在遊戲中也很好的讓玩家見識到了,什麼叫「多元」。 #扣人心弦的心理驚悚之旅 遊玩下來最大的感受便是:扣人心弦。連續緊張而又需要緩慢平穩的QTE,不斷切換的鏡頭以及節奏加快的音樂,無不讓玩家沉浸於緊張感之中,而多元夢境採用了《幻象殺手》改進版本的3D引擎,可以提供多種包括動態模糊、多重景深在內的畫面特效。並且在人物建模,以及人物的表情和動作表現上都達到了即使即時演算的極高水平,不僅如此,就連遊戲的環境描繪中都添加了豐富的動態光源。這些都是為了營造氛圍所作準備,而《暴雨》的重頭戲不在這里,在於劇本。 大衛凱奇是一個注重於講故事的人。擺脫業界常規的單線性敘事,多角色視角更有助於玩家完整全面的了解並體驗劇情。遊戲的整個脈絡是開始於一個家庭的不幸,這時玩家將扮演男主伊森,因為自己的疏忽導致傑森遭遇車禍去世,之後伊森的家庭關系開始分裂。一次在游樂園的玩耍過程中,伊森的病突然發作,導致了小兒子肖恩的失蹤。而隨著新聞不斷報導的折紙殺人魔綁架事件,一切都指向了折紙殺人魔,於是伊森救子之路從此展開。 本作可操作的角色有伊森、傑登、謝爾比、麥迪遜,通過四位主角的故事線發展,事情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這簡單的甚至於一眼就能看到底的劇情,卻在遊戲的「非線性分型結構」中有了更多的變數。一如既往,多元夢境為這款遊戲加入了許多分支和18種結局。 大衛凱奇說,「《暴雨》是為那些想參與到遊戲中的成人開發的。」這就意味著《暴雨》會極具深度和含義,而如何向玩家傳遞這樣的含義和深度是十分困難的,於是採用四位主角共同敘事便是一種十分巧妙的手法。而這種手法雖然很好的強化了敘事,但在故事推動上卻是一大阻礙,因為每一位角色都有屬於自己的選擇,玩家需要幫助他們做出符合內心的決定(也可以遵從自己的意願),而一旦某個角色的選擇失敗,則會觸發連鎖反應,導致下一個人物缺少幫助,線索,以至於將故事導向另一個結局,而這正是大衛·凱奇所追求的:讓遊戲中的角色如真正的人一樣,命運之路上充滿變數。 多線敘事還有一個好處是在於,多方位看待事物。在遊戲中,我們會扮演兒童時代的折紙殺人魔,體驗哥哥掉入水溝中的無奈,求助父親的失敗,最終看著哥哥死去的悲傷,親身體驗了那種無助和憤怒的心路歷程,讓玩家對這個角色產生更多的同情。在劇情方面,《暴雨》的劇情算不上精彩,雖然它作為一部交互式電影類遊戲,但它的重心不在於劇情,而是像上文所說的,更注重體驗。 #傾聽雨的聲音 暴雨,永不停息的暴雨,敲打著每一位人的心弦。我一直在想,雨的聲音是什麼?灰濛的天空配上不停的暴雨,坐在燈前,凝視著漆黑的窗,一滴雨水砸在了上面,又一滴雨水,最後,數不盡的雨水砸在了窗戶上,一切都在變化,唯有不變的,是雨砸在窗上的聲音:啪嗒啪嗒。 下雨,無疑是回憶過去的機遇,當伊森坐在汽車旅館,望著窗外的細雨時,不免回憶起了過去的美好時光,與傑森,肖恩在花園里玩耍,和全家慶祝著傑森的生日。他記得,那是個陽光明媚的一天。 庭院消失了,傑登在線索中繼續尋找線索,通過ARI不斷搜尋,雨敲擊著他的心靈,引導他不斷前進,因為他的身後是寂靜。幸運向麥迪遜獻出了一朵鋒利卻迷人的玫瑰,刺是她為案件的苦惱與對伊森的隱瞞,迷人是與伊森之間深沉的愛,她好像墮入愛河了。也許在命運的末端,謝爾比心中的葡萄被雨所洗亮,所作的一切不過是對父愛的追尋的一場變態遊戲,而無論如何,世界以痛吻我,卻要我報之以歌。在肖恩從水中抱起時,他聽到了雨所帶來的他渴望的聲音,父親回來了,每一次的心髒按壓,都是深沉的父愛。 陽光最終照進窗內,伊森也欣然接受了幸運所給予的那朵帶刺卻鋒利的玫瑰,與麥迪遜和肖恩共沐於陽光之下,他沒有死。耶和華會對惡人大施報復,當勞倫站在謝爾比的墓前,那一吻不再依存,只有無窮的憎惡。也許,雨的聲音是愛的聲音,為所愛的人付出一切;也許,是責任的聲音,即使面對嫌犯也並未侵犯人權,對困難也始終不放棄;也許,是羈絆過去的聲音,始終擺脫不了舊的束縛。 雨變得不那麼大了,陽光開始出現,一切又回到正軌,我不能選擇最好的,因為最好的已經選擇了我.... 想想看,有時做共犯比告密者更好——猶如萍水相逢的人最終成為一段歌謠,我們是遊戲玩家,我們是「全息玫瑰碎片HologramRose」。 來源:機核

心理恐怖遊戲《Luto》公布預告 探討抑鬱與焦慮主題

近日,由來自西班牙的工作室Broken Bird Games製作的第一人稱心理恐怖遊戲《Luto》(意為西班牙語「哀悼」)公布了宣傳片,並宣布遊戲將登陸PlayStation與PC平台,發售時間未定。 遊戲視頻: 當你的心靈化為囚籠,被最糟糕的記憶所充斥,成為幾乎無法脫離的迷宮。地獄最可恐之處並不在其升騰之業火,而是絕望。身陷抑鬱之人,正在或許品嘗地獄的碎片。這款敘事冒險遊戲將在最黑暗的設定中,探討抑鬱與焦慮等主題。 視頻截圖: 來源:遊民星空

致敬《P.T.》?第一人稱心理恐怖遊戲《LUTO》公開

第一人稱心理恐怖遊戲《Luto》,將登陸PlayStation和PC平台。介紹如下: 當你的心靈化為囚籠,被最糟糕的記憶所充斥,成為幾乎無法脫離的迷宮。地獄最可恐之處並不在其升騰之業火,而是絕望。身陷抑鬱之人,正在或許品嘗地獄的碎片。這款敘事冒險遊戲將在最黑暗的設定中,探討抑鬱和焦慮等主題。 來源:電玩部落

第一人稱心理恐怖遊戲《Luto》公布 登陸PC和PlayStation

發行商Lanzadera和開發商Broken Bird Games公布了第一人稱心理恐怖遊戲《Luto》,登陸PC和PlayStation平台。 預告片: 「你的心靈是一個監獄。充滿了最糟糕的記憶,這個監獄看起來像是一個迷宮,逃離它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Luto是一個敘事冒險遊戲,這款遊戲將在最黑暗的設定中試圖反映這些主題,比如抑鬱,焦慮。」 來源:3DMGAME

忍者理論心理恐怖遊戲《Project MARA》聲音片段分享

忍者理論(Ninja Theory)分享了旗下心理恐怖遊戲《Project:MARA》的聲音片段(建議佩戴耳機),本作目前還沒有太多信息公開,開發者們為了展示人類內心最真實的恐懼,在遊戲里還原了一棟現實世界的公寓。 來源:電玩部落

太空園藝對心理健康有什麼好處?NASA對此展開研究

據媒體報導,園藝將在未來的長期太空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它將為太空人提供健康、新鮮的綠葉蔬菜--也許還有其他植物食物--當他們離開家的時候。然而,這可能不是太空園藝的唯一好處。作為一項新研究的一部分,NASA正在探索這些花園是否也可以幫助太空人應對太空生活的隔離。 NASA在國際空間站(ISS)上種植植物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該項目已被證明是卓有成效的。一些太空人已經能食用收獲的植物,科學家們也了解了很多關於如何在微重力環境中有效種植綠葉蔬菜的知識。 盡管如此,在這一課題上仍有相當多的研究要做,並且並非所有的研究都跟生產食物有關。NASA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太空園藝是否會對太空人的心理健康產生有益影響--特別是是否有助於緩解在太空生活帶來的獨特孤獨感。 這項研究是由甘迺迪航天中心項目科學家Gioia Massa博士及其專家團隊展開,他們從NASA的人類研究計劃中得到了這個項目。這項工作包括對在ISS上種植植物的太空人進行調查,其中涉及的問題將有助於闡明這種活動可能對太空人情緒的影響。 目前,這項研究仍在進行中,預計的24名太空人中現只有7名完成了調查。然而一些初步的數據是可用的,其顯示,所有的太空人都認為這一活動是有意義的。一些太空人喜歡不同的活動,而另一些人則表示喜歡培育這些植物並表示他們將閒暇時間用於這項工程。 來源:cnBeta

遊戲也能用於心理治療 《地獄之刃》被用於心理研究

英國開發工作室Ninja Theory日前發布了一個支持心理健康宣傳周的新視頻,他們在視頻中與研究人員交流,研究人員曾利用該工作室2017年的知名遊戲《地獄之刃:塞娜的獻祭》進行了減少心理健康污名化的研究。 這項研究是去年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他們讓參與者玩了45分鍾的《地獄之刃》,同時測量關鍵變量並進行詢問。然後,第二組志願者將觀看那些之前玩遊戲的人的視頻,並填寫類似的調查問卷,其中的問題與研究小組想要了解的情況有關。 TA教授尼古拉斯-塞勒斯博士表示,他們之所以選擇這款遊戲,是因為這款遊戲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的描繪似乎非常 「周全」,塞伯特博士補充表示:"這是電子遊戲中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最佳表現作品之一,所以這是一個沒有問題的選擇。" 他們表示,到目前為止,他們的發現非常有前途的,助理教授費喬德博士表示,玩了該遊戲的人似乎希望與精神病患者保持更近的距離。盡管還處於早期階段,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小組表示,這些發現很有希望,他們希望在未來做更多的相關工作。 Ninja Theory在《地獄之刃:塞娜的獻祭》推出後也與心理健康研究密切合作,還在2019年宣布了心理健康倡議The Insight Project。他們目前還在為XSX/S和PC開發名為《地獄之刃2:塞娜的獻祭》的續作,以及神秘的Project Mara. 來源:遊俠網

《地獄之刃》在國外被用於心理健康污名化研究

英國開發工作室Ninja Theory日前發布了一個支持心理健康宣傳周的新視頻,他們在視頻中與研究人員交流,研究人員曾利用該工作室2017年的知名遊戲《地獄之刃:塞娜的獻祭》進行了減少心理健康污名化的研究。 這項研究是去年由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他們讓參與者玩了45分鍾的《地獄之刃》,同時測量關鍵變量並進行詢問。然後,第二組志願者將觀看那些之前玩遊戲的人的視頻,並填寫類似的調查問卷,其中的問題與研究小組想要了解的情況有關。 TA教授尼古拉斯-塞勒斯博士表示,他們之所以選擇這款遊戲,是因為這款遊戲對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人的描繪似乎非常 「周全」,塞伯特博士補充表示:"這是電子遊戲中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最佳表現作品之一,所以這是一個沒有問題的選擇。" 他們表示,到目前為止,他們的發現非常有前途的,助理教授費喬德博士表示,玩了該遊戲的人似乎希望與精神病患者保持更近的距離。盡管還處於早期階段,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研究小組表示,這些發現很有希望,他們希望在未來做更多的相關工作。 Ninja Theory在《地獄之刃:塞娜的獻祭》推出後也與心理健康研究密切合作,還在2019年宣布了心理健康倡議The Insight Project。他們目前還在為XSX/S和PC開發名為《地獄之刃2:塞娜的獻祭》的續作,以及神秘的Project Mara. 來源:3DMGAME

牛津研究所稱沒有發現青少年在科技產品使用和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聯系

據媒體報導,一項針對43萬多名10至15歲青少年的研究顯示,科技使用跟心理健康問題之間仍「幾乎沒有關聯」。牛津網際網路研究所將看電視、使用社交媒體和設備跟抑鬱情緒、自殺傾向和行為問題進行了比較。 資料圖 研究發現,從1991年到2019年,抑鬱、使用社交媒體和看電視之間的關聯略有下降,情感問題和社交媒體使用之間的比例則略有上升。 「2010年和2019年,我們無法區分社交媒體影響和心理健康之間的區別,」該研究的論文合著者Andrew Przybylski教授說道, 「我們並不是說快樂的人更少使用社交媒體。我們的意思是,這種聯系並沒有變得更強。」 這是對關注科技對年輕人心理健康有害影響這一普遍觀念的監管機構和立法者的一個警告。 美國和英國的參與者使用帶有滑動量表的固定問題來給自己的感覺打分。他們雖然有被問及社交媒體或設備活動的持續時間,但沒有更具體地問他們是如何度過這些時間的。 這篇論文已發表在《Clinical 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2021年1月的一項研究表明,青少年過度使用社交媒體跟負面幸福感和自尊有關。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其他因素還包括新冠大流行。 來源:cnBeta

牛津大學研究發現科技和心理健康問題之間的的關聯性很小

牛津網際網路研究所(OII)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青少年使用科技產品與較差的心理健康之間幾乎沒有聯系。該研究使用了來自美國和英國的430561名參與者的數據,並從1991年開始收集數據。 研究人員試圖找到社交媒體的使用與抑鬱症、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之間的聯系。他們還研究了電視如何影響心理健康,並試圖找到數字設備的使用是否增加了自殺的可能性。研究人員發現,社交媒體的使用與心理健康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很小。 研究人員發現,社交媒體的使用和電視觀看與抑鬱症的關系不太密切,但發現社交媒體似乎確實略微增加了情緒問題。關於行為問題和自殺問題,研究人員沒有發現科技會產生任何影響。 OII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果並不支持今天人們擔心的技術可能對青少年產生不利影響的觀念。然而,研究人員強調,科技公司和獨立科學家之間需要進行更可信和透明的合作,以確保研究人員能夠獲得更准確的數據。他們說,缺乏詳細的數據意味著他們無法最終確定技術與心理健康的關聯。 牛津大學網際網路研究所研究主任、該研究的高級作者 Andy Przybylski教授在評論這項研究時說: 「隨著更多關於青少年使用新興技術的數據積累,我們對它們的了解以及它們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將變得更加精確。 因此,現在對社交媒體和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間的關聯的增加或減少得出確切的結論還為時過早,而在此基礎上制定政策或法規肯定也為時過早。 我們需要科學家和技術公司之間更透明、更可信的合作來解開答案。 數據存在於科技行業,科學家只需要能夠訪問它,進行中立和獨立的調查。」 這項研究已發表在《臨床心理科學》雜誌網站上。 來源:cnBeta

熟雞蛋返生孵小雞論文引熱議 作者稱利用超心理意識能量方法

近日,一篇有關#熟蛋返生孵雛雞論文#在網上瘋傳,引發網友熱議:少一點修仙搞笑,不要侮辱我智商。據悉,論文全名《熟雞蛋變成生雞蛋(雞蛋返生)——孵化雛雞的實驗報告》,收錄在《寫真地理》期刊,作者是郭平、白衛雲,單位為鄭州春霖職業培訓學校。 論文摘要寫道:這是一個難以想像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這樣奇特的現象確實在鄭州春霖職業培訓學校發生了。一群特別培訓的學生,在郭萍老師指導下,正在進行一個奇特實驗,即熟雞蛋重新變成生雞蛋,並將返生後的生雞蛋進行孵化成雛雞。並且已經成功返生了40多枚。 實驗中,師生從養雞場取得10枚新鮮雞蛋,煮23分鍾,完全煮熟。隨後10名特訓班學生每人取一枚放在紙杯中,開始用超心理意識能量方法,開始雞蛋返生,20分後雞蛋返生成功。 由觀察員再次進行透光試驗,雞蛋透光,卵白、卵黃分明可見,並當場破殼一枚,證實雞蛋返生呈液態,返生成功,返生雞蛋已經送雛雞孵化場孵化,結果待續。 據公開報導信息顯示,該校老師郭平長期從事人體潛意識喚醒開發運用研究,還有物體穿瓶越壁、熟綠豆返生發芽等相關著作。 來源:cnBeta

蘇州哪里有心理諮詢師培訓_蘇州心理諮詢師三級考證培訓

蘇州哪里有心理諮詢師培訓_蘇州心理諮詢師三級考證培訓 心理諮詢師是指運用心理學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遵循心理學原理,通過心理諮詢的技術與方法,幫助求助者解除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心理諮詢師具有一定的觀察、理解、學習、判斷、表達、人際溝通能力,及自我控制、自我心理平衡、交往控制能力。 《國家職業資格·心理諮詢師》是心理諮詢師職業、執業的唯一證明,是國家認可的職業。 心理測量技能 一. 智力測驗 1. 韋式成人智力測驗(WAIS-RC),由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勒所編,國際通用的智力量表。 2. 聯合型瑞文測驗。由英國心理學家瑞文於1938年設計的一種非文字智力測驗。 3. 中國比內測驗。由心理學家比內和西蒙於1905年編制,1982年吳天敏教授完成中文版的第三次修訂本,稱「中國比內測驗」。 二. 人格測驗 1. 明尼蘇達多人格測驗。適用於16歲,具有小學畢業以上文化者參加測驗。 2. 卡氏16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屬於團體實施的量表,也可以個別施測。 3.艾森克人格問卷(EPQ),用於調查16歲以上成年人的個性類型,幼年問卷用於調查7~15歲幼年的個性類型。不同文化程度的受測者均可以使用。 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考試介紹 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考試介紹 三. 心理與行為問題評估。 1. 90項症狀清單(SCL-90)。共有90個項目,包含有較廣泛的精神症狀學內容,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係,飲食睡眠等,均有涉及。 2.抑鬱自評量表(SDS)。包含有20個反映抑鬱主觀感受的項目,每個項目按症狀出現的頻度分為四級評分,其中10個為正向評分,10個為反向評分。 3. 焦慮自評量表(SAS)。用於評定焦慮症狀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適用於具有焦慮症狀的成年人。主要用於評估,不能用於診斷。 四. 應激及相關問題評估 1. 生活事件量表。包含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家庭生活方面,二是工作學習方面,三是社交及其他方面。 2.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了解受測者社會支持的特點及其與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疾病和各種軀體疾病的關係。 3. 應對方式問卷(CSQ)。包括62個條目,共分為6個分量表,分別為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可接受企業內部培訓,接受企業團單 聯繫人:繆老師 學校地址:蘇州吳中區木瀆金山路288號影視城3號樓3樓 公交線路:乘坐公交611,326,615,508,668,662,400,621,691,666,446路到南浜站,乘坐地鐵1號線到木瀆站,5號出口 關於新科: 蘇州新科教育培訓中心是蘇州地區綜合性教育產品服務商 主要經營項目有: 學歷類:高起專,專升本,研究生 會計類:會計實操,初級中級考證,稅務師,註冊會計師,MACC等 職業技能類:人力資源管理師,教師資格證,心理諮詢師,導遊證,插花,茶藝師,電工證,叉車證等 建工類:一建,二建,消防工程師,造價工程師,預算實操等 計算機:考證類,辦公軟體,網頁平面設計,室內設計師等 小語種:英語,日語,韓語,法語,德語等 現有七大培訓基地、40所校區,遍布蘇州市區、常熟、崑山、太倉、張家港以及無錫、上海等地,是蘇州有影響力的培訓集團。今天,我們仍堅持不懈地追求創新課程的研發,堅定地以「實用教學、實踐教學、實時教學」為教學理念,並致力於通過領先的技術、高質量的教學案例和創新的教學模式,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高學歷、高技能、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新科榮譽: 江蘇省教育廳審批成教點 蘇州市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單位 蘇州市社區就業創業培訓基地 獲評蘇州自學考試優秀助學單位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EMBA教育中心華東(蘇州)EMBA辦公室 被蘇州市姑蘇區工商業聯合會授予「姑蘇區企業教育培訓基地」的稱號 被江蘇省工商聯民辦教育協會授予「江蘇省民辦教育先進單位」的稱號 來源:kknews蘇州哪里有心理諮詢師培訓_蘇州心理諮詢師三級考證培訓

長安鎮開展全民心理健康素養提升活動

■心理教育知識培訓現場 通訊員 麥偉強 攝 「這次的『心安長樂』活動非常有意義,因為我的職業是一名心理老師,這次的活動,讓我學習和體驗到不少『乾貨』,也更有助於我的技能提升,這次的活動非常好。」長安金沙小學心理老師羅慧嫻說。 長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士劉會文也表示,這次的活動教會了她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產生了壓力要及時、適當地進行情緒和壓力的調節。「我是一名醫護人員,在平日節奏緊湊的工作中,非常容易緊張,也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一些負能量,這些活動中,老師們就教會我們要『減壓』,運動、傾訴等等都是可以的,要學會適當調節壓力。」 當前,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生活節奏明顯加快等社會特徵的出現,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心理健康需求進一步增多,對於此次開展「心育空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廣東教育學會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王蓓蓓表示,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層次都會有不同的壓力存在,怎麼樣讓大家去了解這個知識,能夠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進行調節,我覺得這個是每個人都應該必備的一個常識。」王蓓蓓說。 四大項目推動長安心理健康全面發展 據了解,長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心育空間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通過打造長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心育空間」,實施「四大主題」心理健康素養提升項目,將根據不同群體類別,分門別類策劃開展項目活動,共分為「心安長樂」「心安家庭」「心安園丁」「心安家園」四大項目。依託長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優質資源,加強全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 此外,特別邀請省內著名心理學領域的博士、專家走進社區、單位、企業、校園、家庭的「五進」空間,致力於提升居民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心理教育團隊專業水準、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三提升」內涵,形成「五進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架構,建立「家、校、社會」三位一體的聯動干預機制,推動長安鎮心理健康全面發展。 接下來,長安鎮將把「心育空間」系列項目貫穿全鎮精神文明工作建設的方方面面,做到每季度活動全覆蓋,輻射不同人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並持續藉助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優質師資、空間資源,嘗試引入社會力量拓寬活動渠道,不斷提升活動關注度和影響力,形成全民參與的社會氛圍,有效促進社會和諧,全面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相關新聞 「心育空間」系列「心安園丁」項目在長安中心小學舉行 為教師賦能 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本報訊 (記者 甘劼偉 通訊員 劉楊 馮敏兒 梁宇明)為了提升全鎮公民辦教師的心理輔導能力,讓孩子從小接受正確、健康的心理指導。4月17日,「心育空間」系列「心安園丁」項目在長安中心小學舉行,全鎮公民辦教師參加培訓。活動項目充分滿足了公民辦教師提升心理輔導能力的需求,同時也能持續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高質量的課程贏得了教師們的一致好評。 活動現場特別邀請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副教授、國家註冊心理師、二級心理諮詢師徐亮,就青少年心理特點與教育、學生心理問題識別與分析、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設計等方面內容與全鎮公民辦教師進行分享,與此同時還對中小學心理教育中級(B證)相關課程內容進行培訓。 活動現場,徐亮還帶領老師們進行了有趣的心理課程活動實踐,在潛移默化中讓在場的每位教師,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態進行換位思考。不少老師表示,參與活動受益匪淺,並表示以前需要到市區才能參加培訓,這次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高配的師資帶來的高質量的課程,老師們都為自己能趕上這趟車而感覺幸運,非常期待接下來的課程。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在學校加強孩子們的抗壓能力和心理韌性,對於孩子們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徐亮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高發,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特別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以更好地幫助孩子成長。 據了解,今年,長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鎮宣傳教育文體旅遊辦公室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契機,特別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心育空間」,開展「心安長樂」「心安家庭」「心安園丁」「心安家園」四大主題心理健康素養提升活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五進三提升」,推動長安鎮心理健康工作全面發展。 教師反響 對學生心理輔導工作有很大幫助 「作為一線教師也是一名初二學生的班主任,我覺得學習一些專業的心理教育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初中教育是義務教育的最後階段,在教育孩子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和引導也十分重要,這次活動對我今後的課堂教育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長安實驗中學美術老師林春桃說。 長安東安小學數學老師楊勝剛也表示,參與這次活動對他的日常教學活動帶來新的啟發。「這次活動既有理論的高度又有案例的呈現,徐教授帶來的案例和活動上問題的提問都設計得非常好,這對我們下一步在教學工作中,特別是對學生做心理輔導諮詢方面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文字: 甘劼偉 通訊員 劉楊 馮敏兒 梁宇明 攝影:通訊員 麥偉強 來源:kknews長安鎮開展全民心理健康素養提升活動

心理學:喜歡「噴香水」的人,不是常人,十有八九是這三種人

在職場中,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你身上所散發的氣味,就是你對於別人的態度。 每個人身上都有獨屬於自己的味道。如此,怎樣才能掩蓋住這些味道呢?那就得憑藉外物了。 而說到憑藉外物,那麼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給自己噴香水。 因此,我們在職場中,就會聞到別人身上所散發的各種各樣的香水氣味。 成熟點的男人,就噴點較為「清淡」的香水,而較為年輕且活力四射的人,就噴點味道較為濃烈的香水。 其實,這都是不同人群噴香水的選擇和習慣。 對於這些噴香水的人,其實我們會感到很奇怪,怎麼他們除了上班時噴香水外,就連平時放假外出,也要去噴香水呢? 在網上,有人曾說過,噴香水的本質,就是為了給自己增添一層看不見的魅力外衣。 一個人,如果他總是臭熏熏的,那麼無論他如何才華出眾,都很少有人會靠近他,甚至喜歡他。 相反,要是一個人每走過一個地方,身上都有獨特的香味留存在原地,那麼這個人肯定會給人不錯的印象和感覺。 喜歡噴香水的人,其實不是常人,絕大多數是這三類人。 喜歡噴香水的人,有可能是身上的體味較重 對於噴香水這種行為,如果拋開外在的因素不說,單從人本身的情況來探究,那我們能發現,這些噴香水的人,絕對是有著特殊體味的人。 體味這種東西,那是人所難以改變的。 有些男人,他們一流汗,身上的氣味就會變得渾濁起來。這個時候,要想擺脫這種境況,那麼他們就得去洗澡。 可是,在家的話還可以洗澡,而如果實在職場中,在辦公室里,他們就會顯得很尷尬,讓別人也很難堪了。 尤其是在夏天,為何辦公室里面的味道會那麼「渾濁」?就是因為不同的人的體味都散發了出來,從而造成了空調房空氣的不清新。 這個時候,就有人改變以往的做法,而去噴香水了。 當他們噴完香水之後,他們自己也會發現,原來香水的「去味」效果那是很不錯的,也能讓人感覺到空氣的清新。 而生活中的有些女人,她們之所以喜歡噴香水,其實也是這個原因,身上的「狐臭」太嚴重了,不僅影響了自己,也妨礙了別人。 如此,香水便成了如今職場男女的不二選擇。 喜歡「噴香水」的人,都較為注重儀式感 有句話說得好,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 生活的儀式感,不僅源於人之言行舉止,更會受到人所散發的氣味和魅力的影響。 在某些情況下,其實香水是可以和人之魅力掛鈎的。一個談吐有度,魅力十足的人,他身邊的空氣也都是清新的。 試想,要是一個人不是這里有臭氣,就是那里不夠衛生,那麼不管他如何能說會道,都不會有人肯站到他的身邊。 這種情況,在人參與到一些酒會或者派對,亦或是參加一些大型會議的時候,將特別常見。 因為在那些有交際事務,且較為隆重的地方,每個人都是打扮得很有儀式感的。 而儀式感,不僅僅是外在的,能看得見的儀式感,而且還是外在的,卻看不見的儀式感。 尤其是人要去拜訪某個客戶時,你肯定要把口氣清新好,將身上的體味給去除乾淨,穿得正式,那別人才會對你有更為良好且滿意的印象。 否則,要是一個人連最基本的禮儀都沒有,那麼別人將會對你留下不好的印象。 所以說,噴香水的行為,就是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的有效體現。 喜歡噴香水的人,都特別講究生活 喜歡噴香水的人,其實他們是特別注重生活的質量的。 過分邋遢的生活,在他們的眼中就是一種罪過。人要麼簡單,要是整潔,要麼複雜,要麼講究,可就是不能讓自己變得「髒亂差」起來。 所以,他們噴香水的行為就會成為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就是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 男人喜歡噴香水,就證明這個男人和一般的「臭男人」是不同的。至少他們會注重自己的形象,不會說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不好的一面。 而女人喜歡噴香水,就證明這個女人有著生活的獨特追求。不論自己長得怎樣,但是味道和魅力方面,卻不能比一般人差。 就像社會中的某些「精緻生活主義」者,他們要求自己的人生是精緻的,容不得有一點的污漬和不足。 曾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精緻的人生,從身上的好氣味開始。 看得見的,往往是容易模仿和改變的。而看不見的,才是人們所忽視的,所難以改變的。 對於喜不喜歡噴香水這件事,其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只要自己合適就好。 文/舒山有鹿 來源:kknews心理學:喜歡「噴香水」的人,不是常人,十有八九是這三種人

豆瓣8.7!有這種心理暗示的人,更容易幸福

作者 | 武志紅 本文節選自《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 01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的女兒為了報考國外名牌大學,在學校里瘋狂補習英語。 托福滿分是120分,她必須考到110分以上才有可能被錄取。 離考試的時間越近,她就越緊張。 轉眼就到了考試的前一天,她已經到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的程度,精神幾乎崩潰。 如果帶著這種狀態去考試,肯定沒戲。 於是朋友讓女兒回趟家,想下班後好好和她溝通一下。 回家見到女兒,朋友猛地想起這幾天家里剛換了Wifi密碼。 於是趕忙告訴女兒,誰知女兒說,自己早就知道密碼了。 「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猜的。」 「我想這次考試你肯定能過。」 「為什麼?」 「這麼難的Wifi密碼你都能猜中,那些選擇題對你來說,就是小菜一碟。」 「可是,我知道你常用的幾個密碼呀!」 「但考試中的選擇題,也都是你複習過的,而且比Wifi密碼的選項少得多。」 聽完父親的話,女兒頓時就笑了,之前積攢的緊張和焦慮,頃刻間消散了一大半。 那天晚上,她踏踏實實睡了一個好覺,第二天上考場,考了114分。 02 那段時間,朋友正巧在看催眠術大師艾瑞克森的《深度看見》。 他與女兒看似簡單的對話,里面其實有著明顯的心理暗示。 這種暗示形成了催眠,觸及了女兒的潛意識,讓她看見自己本身具有的能力,提升了自信。 長期以來,人們對催眠有著很多誤解。 很多人認為催眠是一種帶有娛樂性質的表演,或是一種詭秘的精神控制——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洗腦。 過去,我也對催眠有些牴觸,覺得催眠就是妄圖影響別人,並讓別人按自己的意思行事。 但艾瑞克森讓我改變了想法,隨著我對他越了解,我對催眠的好感就越強。 催眠絕對不是洗腦。 洗腦是一種精神控制,而催眠則是思維的沉睡,身體的鬆弛,靈魂的甦醒。 它們有著兩個最根本的區別—— ① 洗腦通常是在一個封閉環境中進行的,目的是封閉人的思想。 上面故事中的那位女兒,每天在學校里瘋狂備考。 做的是同樣的事,打交道的也都是和她一樣整天刷題的同學。 因此不知不覺中,思維就被限制在了一條狹窄的隧道中,覺得整個世界最重要的事就是考試,考過了萬事大吉,考不過人生就完了。 當這些念頭不斷閃回,她陷入了對結果的眩暈,自然越來越緊張、焦慮。 傳銷組織在開「洗腦」大會時,會將人關在賓館內,並且禁止與外界聯繫。 目的就是營造一個封閉的環境,禁錮人的思維。 被洗腦的人,情緒奔騰而沒有邊界,因此他們都很焦躁,行為也很盲目。 與之不同的是,催眠能讓奔騰的思維沉睡,並且重新構建與外界的通道。 心靈敞開,潛意識被喚醒,人感知著自己,也感知著廣闊的世界。 在艾瑞克森的案例中,有一則讓我印象深刻。 一位正值妙齡的護士,流露出嚴重的自殺傾向,她把心愛的首飾和衣服全部送人,還向醫院遞交了辭職信。 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她走出醫院的那一天,就將是她生命的終點。 在女孩離職的前幾天,艾瑞克森和她談了一次話。 第二天,女孩就失蹤了。 人們紛紛指責艾瑞克森,認為是他的胡言亂語加速了女孩的自殺。 直到16年後,艾瑞克森接到了一通電話,來電者正是當年的那位護士。 她告訴艾瑞克森,那場談話的當天下午,她走出醫院大門後,直接去了海軍招募中心,申請加入了海軍護理隊。 後來又與一位軍官相戀結婚,生了五個孩子,並在軍隊醫院工作至今。 毫無疑問,16年前的那場談話,改變了女孩的一生。 艾瑞克森究竟說了什麼? 事實上,他沒說一句規勸或者寬慰的話,他只是讓女孩去想像—— 想像自己正身處植物園、動物園和波士頓海灘,他繪聲繪色地描述植物園里不同形狀的葉子,以及小鳥輕巧地啄食水果,然後讓嘴里的種子長成了一棵樹; 描繪育兒袋里的袋鼠寶寶努起嘴吃奶,候鳥用人類都無法了解的神奇本領進行著遷徙; 還有颶風後恢復了平靜的海灘,印第安人和殖民者的後裔都在這里踩著水嬉戲。 艾瑞克森給女孩呈現出一個開放、溫暖、鮮活、明快的世界,喚醒了她的想像力,讓她走出了抑鬱的「深井」。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在《心靈地圖》中說: 「許多所謂的心理疾病,無非是想像力缺失的外在表現,而心理治療就是引導想像力回歸的過程。」 如果說洗腦是人為地限制想像力,那麼,催眠就是讓想像力張開雙翼。 ② 洗腦與催眠還有一個不同點,那就是洗腦讓人忽視對心靈的關注,而把全部注意力都用來追逐外部目標,而催眠則是對內心的洞察與深入。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才將本書的書名從原來的《催眠之聲伴隨你》,改為《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 催眠能讓人看見內心的焦慮、過去的傷痛,也看到自己隱藏的潛力與期待,並在潛意識中尋求改變。 而這種改變往往是深遠的,類似於佛教中的頓悟。 正如艾瑞克森的弟子、美國催眠師史蒂芬·吉利根所說: 「把問題保持在一個清澈的水池中,看看有沒有一朵蓮花會綻放。」 催眠,就是在激發「內心的花開」。 03 書中收錄了很多艾瑞克森用催眠幫人們破解難題的故事。 既有尿床、肥胖這樣的日常困境,也有癌症、抑鬱症這樣的緊急情況,且囊括各個年齡段。 可以說,艾瑞克森將催眠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讀這些故事,常會讓人感到如同暗夜中亮起火把,醍醐灌頂,受益匪淺。 而艾瑞克森的催眠手法更是獨到的,難以超越的。 比如在治療一個每晚尿床的小男孩時,小男孩被父母強硬地拽進了艾瑞克森的辦公室,男孩氣得大呼小叫,拒絕接受艾瑞克森的治療。 而艾瑞克森採取的方法則是: 先把孩子父母請出辦公室,然後默默地看著號叫的小男孩。 等到男孩喊累了,停下來換氣時,艾瑞克森突然扯開嗓門,模仿男孩的頻率,衝著男孩大聲喊叫,繼而對目瞪口呆的男孩說道: 「我的這輪結束了,現在換你了。」 這是一種加入,艾瑞克森用外人看似怪誕瘋狂的方式,加入了小男孩的陣營。 也正因此,當他停止哭號、並坐上一張椅子後,小男孩也學著自己的這位新「同伴」,安靜地坐上了另一張椅子。 談話由此開始。 而對男孩而言,此刻坐在自己對面的,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心理醫生,也絕非父母的「幫凶」,而是自己的同類。 對於這樣的「同類」,男孩自然願意打開心扉。 而更值得稱道的是,艾瑞克森在後續的治療中,隻字未提「尿床」的事,而是討論男孩喜歡的運動——棒球和射箭。 艾瑞克森大讚這兩項運動是了不起的科學,大讚男孩的身體協調性,對肌肉控制得很好。 沒過幾個星期,男孩就不再尿床了,他接收到了艾瑞克森給出的暗示—— 如果一個人能很好地控制肌肉去擊球和射箭,那麼控制膀胱的括約肌,一定是小菜一碟。 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艾瑞克森更充分運用了催眠的智慧。 一次,他去治療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對方有著嚴重的被迫害妄想,認為自己正在被人追殺。 艾瑞克森走進病房時,病人正在窗戶上釘釘子,以防止追殺者進入。 艾瑞克森立刻加入其中,與病人一起釘,而且比對方釘得還認真。 釘完之後,艾瑞克森建議把地板上的縫隙也釘嚴實。 然後,又建議病人與醫院里的醫生護士一起,加強醫院的防範工作。 就這樣,艾瑞克森成功地帶領病人走出了自己的病房,乃至整個醫院,隨著病人安全範圍不斷擴大,他逐漸從與世隔絕的孤獨和恐懼中走出。 本書中,這樣精彩的故事隨處可見,而每個故事都表達出了同樣的理念: 無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深度的看見和接納,必將帶來深度的改變。 以上內容選自武志紅導讀和主編的《深度看見:艾瑞克森催眠法》。 來源:kknews豆瓣8.7!有這種心理暗示的人,更容易幸福

淺談被審查調查人僥倖抗審心理成因及應對

僥倖心理是許多被審查調查人在審查調查初期普遍持有的一種抗審心理,即認為自己可以逃脫罪責,免受黨紀國法處罰的心理狀態。筆者總結,造成這種心理狀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自以為行為隱蔽、手段高明,不會被發現。被審查調查人認為自己的違紀違法行為或犯罪行為很隱蔽,外人不會知曉,或認為自己作案手段高明,辦案機關收集不到證據,對自己的審查調查只是一種懷疑,沒有真憑實據,從而產生僥倖抗審心理。 二是自恃攻守同盟牢不可破。被審查調查人往往和共同犯罪嫌疑人訂立了攻守同盟,而且深信「同盟者」若交代罪行則自身也可能受到刑罰,因此不會選擇交代,只要自己也不交代,辦案機關就沒有證據。 三是深信涉案人員不會「出賣」自己。持這種僥倖心理的大多為受賄案件的受賄人,其過分相信自己與行賄人之間的「哥們義氣」「江湖情義」,認為行賄人不會輕易出賣自己,只要自己不開口,就能「逃過一劫」。 四是迷信自己的地位和關係網。部分被審查調查人認為自己靠山硬、關係網密,被查後還迷信之前編織的關係網,固守待援,拒不交代。有的認為自己崗位職責特殊,一些工作或項目離了自己就「轉不了」,辦案機關會「顧全大局」,不會動真格。 五是認為自己的口供對案件定性起決定性作用,只要自己不交代,案件就存疑。在受賄案件中,被審查調查人深知受賄行為是「一對一」的過程,只有行賄人和自己知道。儘管行賄人有交代的可能,但只要自己堅持否認,最終調查結果就可能「存在受賄嫌疑,但認定不了受賄事實」,錯誤地認為辦案機關即便掌握了其他證據,但沒有自己的交代,還是無法認定自己犯罪或違紀違法的事實。 對於這些心存僥倖的被審查調查人,想要取得訊問成功,首先,要突出黨內審查和國家監察的特點,耐心細緻地做被審查調查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細緻宣講黨的政策,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依規依紀依法提出從寬處罰建議,引導其從根本上轉變思想,配合審查調查。對於仍不配合的,在繼續深入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時,要有針對性地採取對策,打消其幻想。審查調查人員應向被審查調查人強調其違紀或違法犯罪行為受處罰的必然性,奉勸其不要負隅頑抗,以釜底抽薪的方式,破除其僥倖心理的基礎。如對初核、立案、留置等措施或程序進行解讀,告知對其進行立案、留置等決定審批程序的嚴格性,讓被審查調查人知道立案審查是經過紮實的初核和慎重考慮的,是在掌握一定證據基礎上做出的慎重決定,奉勸其打消僥倖心理。 其次,要對症下藥,針對不同類型的僥倖心理採取不同審訊策略。如對於前述第一種情形,被審查調查人認為自己行為隱蔽,手段高明,不會被發現的,審查調查人員要向其闡明,只要有行為發生,必然會留下痕跡,有了痕跡總會被發現。審查調查人員要充分發揮已掌握證據的作用,有計劃、有目的、有選擇地出示證據,擊潰審查調查對象的僥倖心理。但切忌就證據論證據或「賭博式」出示證據。 對於前述第二、三種情形,被審查調查人認為攻守同盟牢不可破、相關涉案人員不會出賣自己的,審查調查人員要向其闡明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適時向其講述「囚徒困境」的案例,奉勸其早日抓住機會,爭取主動才有機會得到寬大處理。另外,任何同盟都不可能是滴水不漏的,審查調查人員要多留意同案犯、對向犯話語之間的矛盾,並利用矛盾之處來質疑他們的言辭,從而瓦解攻守同盟。 對於前述第四種情形,被審查調查人認為自己靠山硬、關係網密或者身份特殊,從而心存僥倖的,審查調查人員要向其闡明,紀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沒有逾越紀律和法律之外的特權,不要覺得自己有多特殊。適時向其講解中央的反腐敗政策、當地的反腐敗鬥爭形勢以及重要領導幹部落馬的大案要案等。審查調查人員要以鮮明的態度和堅定的決心震懾被審查調查人,讓其認清形勢,只有主動交代問題,才是唯一出路。 對於前述第五種情形,被調查人抱著「無供不錄案」的想法對抗的,審查調查人員可以向其講解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糾正其對於證據規則的錯誤認識,並對已掌握的證據表達出強烈的信心和穩操勝券的氣勢,讓被審查調查人感到拒絕交代是毫無意義的,只會越陷越深,促使其如實交代。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來源:kknews淺談被審查調查人僥倖抗審心理成因及應對

外部環境壓力大、起步太難 該如何為青年科研人員心理減負?

一項針對超過1萬名科技工作者的調查數據顯示:有24.0%的科技工作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鬱,其中6.4%的科技工作者屬於高風險人群;有一定比例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其中部分科技工作者屬於中重度焦慮。 這份數據來自中科院心理所最新發布的《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作者之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近十年間即2009年、2017年和2019年進行的3次調查中,科技工作者的抑鬱水平呈逐漸升高趨勢;近兩次的調查中,科技工作者的輕、中、重度焦慮問題比例也均在上升。青年科研人員「心病」問題亟待關注。 中級職稱科技工作者焦慮程度最高 作為青年教師,33歲的李銘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著清晰的規劃:40歲前一定要拿到教授職稱。他自己心里盤算著:「如果以後我想做博士生導師,必須盡早評教授,否則未來很難拿到國家級的項目,或者發核心、典型的C刊。」 因此,工作5年來,一到寒暑假,他就把時間利用起來做科研項目。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最近的他有些焦慮。 在去年副教授職稱評定中,這位來自湖北某高校的青年教師「敗下陣來」,全校80餘名不同學院老師同台競技,他是學院綜合評分第一名,本以為志在必得,卻在評委投票環節因未能拿到理想成績而落選。 「時間緊迫,我要盡快在核心期刊發一篇論文,不然就趕不上下半年評職稱了。」李銘說。按照學校規定,今年他如果繼續參評職稱,就要在去年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學術成果,不能拿過去的「重復參加」,這讓他感到「焦慮」,「正是評職稱的關鍵時期,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今年4月,他申請了3個項目,博士後導師也催著他趕緊交文章。那時正逢學校組織體檢,這位1987年出生的青年科研人員收到了「血糖偏高」的結果。從那以後,他便督促自己每周打籃球,鍛鍊身體。 《報告》顯示,一些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焦慮,其中,中級職稱的科技工作者焦慮水平最高——有14.5%的人可能有中度焦慮或重度焦慮問題。 李銘就是「最高」之一。這些被「爆炒」的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部分來自內部,自我期待;另一部分則來自外部,學校高要求。 以李銘所在學校為例,近年來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僅增加了評職稱的難度,也提高了年終考核的門檻。以往每年只需一個左右的省級項目即可達到「及格線」,如今要至少拿下兩個省級項目才算合格,「而且對核心期刊的要求更加具體,直接劃線到了排名的前30%左右」。 《報告》對科技工作者工作特徵的維度進行細致研究,發現抑鬱和焦慮與工作壓力呈正相關,工作壓力越大,抑鬱和焦慮水平也越高,而其他4個方面如技能發展、決策自主、同事支持和上級支持均與抑鬱和焦慮呈負相關。 科研起步階段最難 另一所高校的青年教師劉爽,則面臨科研成果的「限時任務」。入校時,學校和她簽訂了協議,3年期間完成規定任務,才能轉為事業編制,否則面臨被辭退的風險。 「問題在於,起步太難了。」劉爽說。對於青年科研人員,一年到手的科研經費兩萬元左右,搭建實驗平台,買實驗設備,隨便一個儀器就要三四千元,好一點的動輒上萬。她只能緊巴巴地過日子,自己去找靠譜的供貨商,市場比價,盡量買最便宜的東西,「這都需要時間」。 在她看來,只有平台搭建起來,才有更多的時間放在科研上,「有些器材沒有,你不得不放棄這個課題。就算勉強能完成項目,也做不到很精確。」 在辦公室里,她偶爾和系里新老師聊天,發現不少同齡人都有類似焦慮。新入職的老師一沒平台,二沒人手,更多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況。 陳祉妍說,適度的焦慮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和促進有效解決問題,而過度的焦慮則會造成身心的痛苦,給學習和工作帶來較大危害,甚至會造成正常社會的功能受損。 李銘明白,做科研是一個很苦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積累,等待一瞬間的爆發。外部的環境壓力加速著他的成長,「某種程度是推著我往前跑」。 不過,他有時候和老教授聊天發現,這似乎是「青椒」「青稞」成長的必然規律,30歲左右博士畢業,中間10年要集中解決房子、配偶、小孩等問題,等這些生存問題解決後,才能真正安穩下來,人才能平靜下來。 「實際上從30~40歲,對青年科技工作者來說是一個非常煎熬的階段,打好了基礎後,過了40歲,事業慢慢有起色,焦慮、壓力可能就自然消失了。」李銘說。 《報告》也佐證了他的觀點:焦慮水平相對最低的,是正高職稱的科技工作者。 科研教學生活角色需要平衡 劉爽是剛入職高校的新教師,上完大學第一堂課,她給朋友發了個信息,寫著:英語說得嗑嗑巴巴,被督導逮了個正著。接著,她發了一連串的省略號。 「現實打了我一耳光。」她心里愧疚,「再多給一點時間,我是能把課講好的。」 她所在的學院正缺人手,新教師還沒參加完入職培訓,領導就給她布置了任務:下周就得去給留學生上課。加班加點,她做完了PPT,第一次給學生上課緊張,加之英語不熟練,就有了這樣的結果。 新人有科研考核任務,教學量也大。她曾在學校里碰到一位同事,臉色慘白,一問才知道一個星期每天都有課,而且都是最前沿的課程,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去准備,「只能拚命地干,拚命地備課」。 除了科研、教學壓力,來自家庭生活的壓力,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情緒。 據北京某研究院王強觀察,身邊有女同事剛生完孩子不到一年,因工作項目原因,經常去外地出差,最頻繁的時候一個月有3個星期都在外地,「有時候明顯感覺她情緒不高,心里裝著事」。 海琴是一位有個1歲多大寶寶的「85後」科技工作者,她最大的壓力是來自孩子的教育問題:自己長期在外做科研項目,一個月最多回去一兩次,家里老人負責照看孩子,可晚上一關燈小孩又哭又鬧,老人管不住,小孩有時到11點多還沒睡覺。 「孩子從小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導,但我的工作沒辦法讓我常在她的身邊。」海琴說。 對部分科技工作者而言,繁重科研任務和日常家庭生活的平衡出現了偏差。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團隊對1310名科技工作者進行小規模的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工作對家庭的消極影響,還是家庭對工作的消極影響,都與科技工作者更高的抑鬱與焦慮得分正相關。 需加強心理健康素養知識和技能的普及 《報告》直觀地反映了部分科技工作者的心理援助心聲:接近八成的人認為應該定期做心理健康狀況監測;58.9%的科技工作者願意參加心理健康普及活動;71.6%的科技工作者願意接受心理咨詢。 博士期間,劉爽留學時了解到,在國外有的大學里採取了三級心理干預方法,如果你來求助,第一層給予心理上的疏導,如果精神上無法幫助你解決問題,他們還會成立調查小組,去所在院系調查,甚至會對領導進行處分。 「在國內,我們沒有對科研人員成立專門的心理輔導室,或者心理咨詢師不甚專業,很多人不會主動去尋求心理咨詢。」劉爽觀察,身邊同事排解壓力的方法更多是和朋友傾訴,或者打球運動。 她曾和同事探討要不要去學校心理咨詢室「看看」,得到的回復竟出奇地一致:去了也沒用,如果真把自己壓力告訴了學校心理師,萬一被說出去,搞不好要得罪領導。 陳祉妍說,科技工作者普遍更願意通過網絡平台和綠色通道進行心理咨詢,這種形式可以與自己單位保持相對獨立,與《報告》發現的科技工作者對心理和情緒問題存在污名化和誤解、對使用心理健康服務存在顧慮的結果是一致的。 《報告》發現,70.3%的科技工作者感到無法便利獲得心理健康服務;40.6%的人認為費用構成使用心理服務的困難;約一半的人害怕看完心理醫生之後被同事誤解,還有近六成人表示自己「不能判斷何時去求助」。 劉爽建議,可以在學校或者科研機構與行業權威的心理咨詢師合作,利用名氣增加被咨詢者的信任感,「有抑鬱症狀的科研人員無法自我排解時,還是會傾向於尋找權威專家的幫助」。 如何為青年科研人員心理「減負」? 《報告》提出,要完善心理健康篩查和檢測機制:為篩查出的高危個體提供就診和轉診指導,避免出現延誤干預和治療時機;此外還可以從科研環境來改善,如加強團隊支持,對於工作制度、環境客觀條件進行改進和調整,營造關愛與支持的環境、氛圍。 陳祉妍還建議,加強心理健康素養知識和技能的普及。她說,基於科技工作者的服務需要,在「知」的基礎上,也要重視「行」的培養。對有助於提升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素養、促進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心理技能,如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及時緩解壓力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具體方法,可以開展相關培訓,開放學習資源和機會,讓科技工作者可以掌握科學的知識和技能,有技「傍身」,從而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應采訪者要求,李銘、劉爽、王強、海琴均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潔 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cnBeta

「幫辦心理」專欄來了!說說鬧心事,丹丹幫您解「心結」

「孩子馬上要高考了,可是一學習就總嘔吐,去醫院檢查一圈什麼問題都沒有,朋友建議讓我領著孩子去看看心理(醫生)……」連日來,丹丹接到很多求助心理問題的諮詢電話,諮詢內容五花八門,有的大學生網購成癮,刷高額信用卡額度減壓;有的創業之初壓力倍增,總想嘗試挑戰危險行為;還有的新手媽媽回到職場百般不適應,已經換了5個工作還是不能「精心」…… 接到這麼多心理求助的電話,丹丹從心理角度耐心給予幫助與解答。為了更好的服務讀者,「幫辦心理」專欄今日起開通,說說您的「心結」,丹丹幫您解決心理難題。 在目前接到的電話中,有一名求助者——大三學生蕾蕾因為失戀無心學業欲輕生。蕾蕾是某高校一名大三學生,在和男朋友分手後心情一度低落,看到曾愛過的人有了新女友,失戀的崩潰感衝垮了她。長時間的無處宣洩使得她失眠、煩躁,頭暈、睏乏。情緒愈發不穩定,學習成績一落千丈。最終,心理不堪重創的她,甚至出現了輕生的念頭。蕾蕾長時間低迷的精神狀態急壞了家里人。情急之下,蕾蕾的媽媽劉女士求助到了「幫辦」。 記者為蕾蕾諮詢了共青團哈爾濱市委員會希望青少年心理中心理事長張大生。張大生表示,從醫學角度看,蕾蕾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兩大過程失去平衡,從心理學角度,抑鬱情緒長期擺脫不了,就可能發展成抑鬱症,她已患雙向性情感障礙,是抑鬱症的表現。針對蕾蕾的情況,張大生先運用自己的事例進行引導,利用反面典型案例開展警示,再教蕾蕾解脫情緒,擺脫痛苦的方法。最後經過專業的心理干預,理智與情感較量,蕾蕾終於走出陰霾。 最後,心理專家張大生呼籲社會公眾,提高對心理障礙的知曉度,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消除對心理疾病的「病恥感」,既不歧視心理障礙患者,也不迴避自身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做到對心理障礙早發現,早干預。 龍頭新聞·生活報 首席幫辦記者 李丹來源:kknews「幫辦心理」專欄來了!說說鬧心事,丹丹幫您解「心結」

心理學丨都三十歲的人了,還是只敢說「我想那個」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我想那個的時候,她老不配合。」 「那個,哪個?」 「就是那個呀……」 「你也知道,作為心理諮詢師是不能隨意猜測的,所以還請明示。」 我真的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嗎? 當然知道,可相對於「她老不配合」這個問題,當下存在一個更主要的問題,就是「他已經三十歲了,卻依舊活得十分的不坦然」。 「難道你是希望他直接用什麼污言穢語嗎?」 似乎每次在聊到「性」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就會展現出一種「這不是一個好東西」、「我們不能當面探討」、「聊這個話題是罪孽」的狀態,而內心深處卻又忍不住對它滿是憧憬。 不過非黑即白的態度也並不是合適的,所以,我也沒有想過鼓勵誰在聊「性」的時候一定得污言穢語。 但我確實認為,類似的不夠坦然,與說不出污言穢語是有關係的。 平時總有家長會問我「我家孩子現在不夠自律,怎麼辦」,然後我一邊揉著太陽穴,一邊再把說了很多次的話再重複一下:「自律、自律,得先有自己才能實現自我約束。孩子在小的時候並沒有自我,他是被慾望、情感、內心訴求、本能與潛意識等控制著生活的。這個時候可以說『形成習慣』、『對某樣東西有興趣而去做』,卻不能指望達到『真正的自律』」。 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是這樣的。 自我比較弱,其實就代表著「我現在對外界依舊沒有充分的認識」、「我對自己還沒有什麼了解和看法」、「我的個人意識依舊非常的弱」。 而這其實就代表著,我既不認識性是什麼、不知道它能幹什麼,也不知道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它。 可只要在這個社會上行走,就有碰到它的時候,若自己不知道該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那就會顯得比較尷尬。 這時候就有兩種情況會悄悄發生。 一種呢,是因為社會氛圍、家庭氛圍層面的「對這個話題的避而不談」、「極度隱晦的表達」,使得我們在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的時候,直接沿用了這種應對模式; 一種呢,是因為身邊人多數都處於「不知道如何面對」、「可能會私下討論,但不會拿上檯面去說」的狀態,然後就營造出了一種「這個話題不能公開討論」的狀況。 於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就變成了「不能公開說」、「不能多說」、「說了就代表自己內心骯髒」、「說了就會讓人討厭」。 可這個東西呢,它是本能的一部分,我們不可能不想、不可能沒有感覺,所以,接下來的發展就是「一直避而不談,讓人變得更懵懂」、「持續的壓抑,帶來了總是想要釋放,甚至於亂來」、「當面和私下完全兩個樣」,以及繼續延續著「誰公開討論這個,誰就會被貼上各種奇奇怪怪的標籤」。 無論是之前還是現在,「性生活不和諧」都是導致離婚的重要原因。可如果我們不去討論這個,甚至說夫妻雙方在聊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也羞澀的不得了、明明心里想,語言上卻迴避的不得了,那這情況能改善嗎? 公開討論的人未必坦坦蕩蕩,閉口從不提及的人同樣未必是正人君子。 「性」本身是沒有好壞善惡的,這些個標籤是各類文化慢慢交融發展起來之後才產生,並貼在它身上的。而就像刀在兇徒手中是傷人利器,在醫生手中卻是救人希望一樣,「性」的好壞是由那個人決定的,但很可惜,很多時候我們連坦然的、不夾帶私心的探討它都做不到。 我們既害怕被「直接講出來」被人貼一堆標籤,也認為「這些東西最好隱晦點好」,有時候也面對不了自己的私心,認為「只要自己探討這些」,就代表「自己是髒的」。 抱著這樣的想法,不就代表著「在還沒了解它之前,我們就已經將它放在『惡』、『髒』、『亂』的位置上了嗎?」 而「性」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性」在我們的人生中除了延續後代,獲得一些愉悅外,還能帶來什麼呢、從客觀層面來說,「性」的存在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呢…… 我們把很多標籤都貼到了它的身上,最終,被這些標籤的光芒灼了眼,看不到它本來的樣子。 看不到本來的樣子,我們便會陷入偏見;陷入偏見里,我們內心中的糾結又會持續增加,而這份糾結會讓我們越發的不坦然。 當然,這里所說的並不是局限於「頻繁的探討性」,而是借著「不敢坦然的聊夫妻生活」這個話題,去看到: 如果我們不主動成長自己、不去主動打破陳舊的「殼」,那我們就會一直活在經由被動成長所營造的「四不像」身份中,並因為「真實的自我沒有成長起來」與「真實我和虛假我總是出現衝突」,而持續陷入沒動力向前、內心糾纏和自我否定中。 而處於這等狀態的朋友,必然不會只在「性」上面表現出不夠坦然,那麼,他給自己施加的壓力,也必然不會只來自於「性」。 那如何能生活的稍顯輕鬆呢? 在這里你不介意的話,我分享幾個方向供你參考: 1、 可以用「當自己對某個問題產生了想法之後,先把它否定掉,然後再去產生一個新的想法,接著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對比兩個想法,根據對比結果做選擇」這樣的方式,不斷更迭自己的認知; 2、 對於與自己觀念不同的想法,先不要著急對其否定,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嘗試理解「這個想法背後的邏輯關係是什麼」、「它是如何產生的」,藉以豐富自己的認知構架; 3、 一個老生常談的方向,不藏私的交流與豐富的閱讀; 4、 將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分為「哪些是世界本來的樣子」與「哪些是人類文明誕生後,給世界貼的標籤」; 5、 逐漸在自己的人生歷程中淡化「對」與「錯」。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 來源:kknews心理學丨都三十歲的人了,還是只敢說「我想那個」

南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志願者諮詢師培訓第三場如期開課

2021年4月17日上午9:30-11:30,志願者諮詢師第三場培訓活動在南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團體活動室如期舉行,本次活動由曾翔宇老師主講。主題為《繪畫心理學》。共10餘人參與活動。 在臨床心理學中,讓來訪者在白紙上描繪一些圖畫,然後根據一定的標準,對這些圖畫進行分析、評定、解釋,以此來了解來訪者的心理現象、功能,判定心理活動的正常或異常等問題,為臨床心理上的診斷和治療服務。有關這種形式和類型的心理測驗統稱為繪畫測繪分析。 曾老師從一幅畫的筆跡、位置、顏色三個方面講解了如何去分析判斷來訪者的內在心理傾向。 繪畫分析中需要運用圖像來思考,我們的思維大多數是視覺的,圖像思考,屬於直覺式,能透露潛意識內容。繪畫分析具有特有的非語言溝通,治療具有靈活多面性,適合不同年齡,不同心理問題的來訪者。 通過兩個小時的講解,到場的諮詢師們都表示受益匪淺,而且認識到了繪畫心理的神奇,要在以後的培訓過程中持續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繪畫心理諮詢技能水平,幫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幸福。 撰稿 | 南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 審核 | 汪冰、李葭 編輯 | 李昀 來源:kknews南陽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志願者諮詢師培訓第三場如期開課

心公交,促健康——湖北宜昌首條心理健康公交專線正式開通

點擊藍字 ★ NEWS ★ 關注我們 2021年3月31日,由湖北省宜昌市精神衛生中心和宜昌市公交集團聯合打造的全國首條心理健康公交專線「12路」正式開通了! 2019年,湖北宜昌被正式確定為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宜昌市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持續加強機制建設、平台建設、隊伍建設,不斷提升社會心理服務能力,完善服務網絡,努力織密織牢平安宜昌、健康宜昌建設「心防」網絡。 心理健康公交專線的開通正是以國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為背景,以城市公共運輸為載體,通過在車廂內展示心理健康公益廣告,設立心理健康宣傳專欄,免費提供心理健康知識便民服務袋,利用車載電視滾動播放心理健康知識及心理援助公益熱線,組織心理專家開展系列心理健康知識宣講進車廂等多種形式,營造濃厚的心理健康宣傳氛圍,為廣大公交職工、市民乘客和社會群體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 ★ ★ ★ 該專線的開通每天將會讓10000餘名乘客在乘坐公交的同時能夠及時了解和知曉最新、最全、最有效實用的心理健康知識。 ★ new 市民閱讀心理健康科普資料 開通首日,12路公交駕駛員劉師傅興奮的說道:「以前有時遇到乘客無理取鬧、發脾氣,我也難免會心煩,自己的情緒通常會受到影響,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通過心理健康專線的開通和這些活動的開展,極大地宣傳了心理健康知識,讓我們在管理好自己情緒的同時,還能夠與乘客進行有效溝通,我覺得專線的開通會進一步促進司乘人員心理健康意識的提升」。 ★ new 公交駕駛員接受採訪 乘客們也紛紛表示,乘坐心理健康公交專線的體驗和感受與乘坐其他公交車完全不同,讓自己都與眾不同了呢 。 心理健康公交專線的開通,是一重要惠民舉措,將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發揮積極作用。 ★ new 心理健康公交專線 供稿:宜昌市精神衛生中心 各位親們,精神衛生答題小遊戲正式上線啦,大家玩起來哦!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事部 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 掃一掃關注「精神衛生686」,及時獲得更多科普知識和工作動態。 來源:kknews心公交,促健康——湖北宜昌首條心理健康公交專線正式開通

把什麼責任都往外推的人,心理是有多脆弱?

在工作中我們有時會遇到一些愛推卸責任的人,比如: 明明是你的同事自己把事情搞砸了,他卻把責任推到你身上,或者你的主管胡亂跟客戶承諾,結果任務完不成,他跟老闆說都是你的錯。 像這種情況,我們雖然很討厭,但是也能理解這些人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維護,才把責任都推給別人。 但在生活中,還有一類人,他們不管大事小事,都喜歡往外推,推給環境,推給制度,推給其他人。 檸檬就曾認識過一個這樣的人: 他年過三十,雖一事無成,但也是生活無憂。可他對生活總有很多抱怨和不滿,比如他覺得都是因為他父母不夠有錢,所以他才不能像那些富二代一樣做老闆; 再比如他因為遲到、業績不達標被扣了工資,他覺得是公司太不講人情;又或者他因為開車闖了紅燈被罰款,他覺得這個制度就不對,交警罰款就是為了賺老百姓的錢…… 跟他聊天,你會覺得很彆扭,同時也很奇怪,他在這些事情里跟其他人也沒有什麼利益衝突,怎麼總喜歡把責任推給別人? 其實他這也是在進行自我價值保護,所謂自我價值保護它指的是,人會為了保護自我的價值,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一種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傾向。 他事業上沒有絲毫建樹,他不能扭轉這一事實,那只能歪曲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如果他承認是自己能力不夠,那肯定對他的自我價值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所以他就把責任推給父母,說是因為他們不夠有錢所以才導致自己一事無成。 但假設他父母有錢,可他還是一事無成,做什麼賠什麼的話,他一樣會把責任推給父母,只不過會換個說辭而已,比如: 說父母沒有給他保駕護航,父母沒有給他從小培養相關的能力等等。 像他這樣的歸因方式,我們稱為外控型。 與之相對的是內控型。 內控型的人會認為自己是可以控制周圍環境的,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是由於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內部因素造成的,而傾向於外歸因的人則認為,自己無法控制環境,無論成功失敗都歸為外部原因,他們覺得一切都是命運,個人的努力是沒什麼用的。 也因為這樣,他們會放棄對自己的責任,遇到問題了,他們不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會選擇抱怨或者指責他人,然後默默等待其他人的救援,以一種無助和被動的方式面對生活。 從這一點來看,他們的內心是非常脆弱的,根本經不起任何風雨。 比如在其他人看來,開車闖紅燈了雖然是一個麻煩事,那可以解決,所以最多有兩句牢騷,情緒上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而外控型的人做不到坦然面對,因為他們又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無能,他潛意識里深知這是自己的錯,可他膽小到連這點責任也不敢承擔,所以只能把這種無能的憤怒轉移到外部,對警察、對家人、對環境傾瀉著自己的怒火。 其實這類人的內心是非常自卑的,同時又極度自尊,他們非常想要獲得他人的認可,也想要獲得自己的認可,可能力又達不到,所以只能用這種自欺欺人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的。 但他們越是這樣推卸,身邊的人就越是厭煩他們,這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而想要解開這個死結,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自身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坦誠面對自己的脆弱,然後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事,這樣才能真正被他人所接受。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 本文由【檸檬心理課堂】原創。 不管是情感還是生活上的難題都令人煩惱。 任何問題或煩惱,檸檬一直都會在~ 來源:kknews把什麼責任都往外推的人,心理是有多脆弱?

渭南康寧精神病院赴三張鎮開展「學黨史 踐使命」心理健康大講堂活動

渭南青年網(文/閔盼龍)近日,臨渭區三張鎮魏宋村首次開展「學黨史 踐使命」心理健康大講堂活動在該村村委會舉行。應臨渭區殘聯邀請,渭南康寧精神病院院長王強、副院長任衛亮、精神心理專家宋愛平主任蒞臨參加活動。 會上,副院長任衛亮首先介紹了該院的發展歷程、核心優勢,精神心理專家宋愛平主任發表主題為《失眠和抑鬱的預防與危害》的講座,參與臨渭區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宋愛平主任通過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講解,贏得了會場上群眾的熱烈掌聲。紛紛感謝區殘聯領導對群眾心理健康的關心,感謝渭南康寧精神病院宋主任悉心指導。宋愛平主任表示,以後有心理方面的問題,可以隨時找她諮詢傾訴。 渭南康寧精神病院醫務人員表示,每個人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不同,很多人定期體檢卻從未做過心理健康體檢。對於失眠通常不知道到精神科就診,抑鬱症的識別很困難,就診率不到10%。精神病人的陰性症狀更容易造成惡性事件。所以,科普心理健康知識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可以防患於未然! 據了解,心理問題不僅僅是"城市病",因社會發展快速,結構不均等原因,留守婦女、兒童的心理問題日益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不安定因素,渭南康寧精神病院在創優秀品牌醫院的同時,關愛人民群眾心理健康,發揮專家優勢,深入基層村部,科普心理健康知識,解決老百姓心理壓抑,缺少傾訴機構,促進群眾身心健康。 來源:kknews渭南康寧精神病院赴三張鎮開展「學黨史 踐使命」心理健康大講堂活動

研究顯示:男人自私自利、缺乏慷慨或是「命中注定」,與心理無關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大衛·休謨的好友,經濟學家,著名的《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有一句名言:「個體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將會導致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由於深信人類動機的自然平衡,以及對自然秩序的信仰,斯密還提出了他的另一個著名論斷: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都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達到並非出於其本意的目的」。他的經濟學理論,也正是以這種基本觀點為基礎,對經濟過程作出分析的。 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是人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目的和動力。同時,人又是理性的,作為理性經濟人,人們能夠在個人經濟活動中獲得最大的個人利益。 從經濟學家的角度去看待人,也能讀出如同思想家、哲學家對人性的同一種判斷與推理,那就是:自私自利,是人的天然屬性。 而男人與女人之間相比較而言,男性的自私自利,或許更為嚴重。 此前,有來自深圳大學的吳寅副教授,聯合了國內包括上海體育學院、北京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四川師範大學,以及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後發現,男性的自私自利程度,以及男性慷慨與否,無關心理水平和狀態,而是受到睪酮水平高低的影響,這屬於生理上的「命中注定」。 在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的論文中,研究小組陳述了針對男性志願者進行的實驗,以及實驗中男性睪酮水平對大腦神經機制的影響。 結論是:當男性睪酮中的睪丸素增高時,他們往往會做出更為自私的選擇。 其背後的神經學原理在於:過高的睪丸素,會破壞大腦顳頂交界處(TPJ)的活動和功能性連接。 而這一交界處的活動與功能性連結,往往涉及到一個人的自我感知、自我處理能力,並增加反社會行為,更傾向於破壞浪漫關係,並且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還會增加自身對物質財富的渴望。 具體而言,男性的雄性激素,就是睪丸素(又稱睪酮、睪丸酮),它是男性最為重要的一種性激素,95%的睪丸素由睪丸間質細胞分泌,剩下的5%則由腎上腺分泌。 研究雄性激素高低,顯然並不只是為了證實男性慷慨大方還是自私自利。 事實上,基礎科學研究往往具備廣譜意義。也就是說,目前看來分散而毫無用處的一些相關研究,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逐漸拼湊出一副完整的圖畫。 屆時,人們將能在更高維度上認知自我。關於雄性激素的研究,此前就已有一些研究成果證實過,睪丸素水平的高低,與個體在經濟決策中的自私性特質有著緊密聯繫。 關於個體在經濟決策上的特徵,前面亞當·斯密已經從經濟學角度做了陳述和說明。 在亞當·斯密看來,經濟學人是最理性化的人,而這個理性化的人,之所以會在經濟決策中優先選擇自私自利的做法和決策,主要原因就在於人性中的自私自利是天生存在的。 亞當·斯密時代,自然不可能研究到神經元機制層面,但就亞當·斯密對人性的經濟學判定來說,他說的一點都沒錯。而在經濟決策中,男性的自私自利幫助他們戰勝了絕大部分危險和困境,讓他們在社會生存中能夠立足。 從生物學角度而言,男性的自私自利更像是進化過程中的一種,是為了適應逐漸殘酷的社會環境而發生的非常具體而微的進化。 關於這一點,《自私的基因》一書中也做了說明與陳述。 在很多人眼中,「自私」一詞的含義一定是指人類道德意義上的自私。但其實,在這本書里的自私,指的是基因層面的自私,它的真實含義是:基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自己的生存機會最大化。 在文中,作者舉例說到,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自私。這種基因的自私,經常會導致個體在行為上的自私性。而與此同時,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自私自利的終極目的,在某些情況下,卻會滋長出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比如,南極洲帝企鵝佇立在水邊時,往往會有被海豹吃掉的危險。因此,在潛入水中之前,它們都會躊躇猶疑。但是,只要有一隻企鵝最先潛入水中,其餘的就會根據這隻企鵝的情況判斷出水中是否有海豹。 很顯然,沒有任何一隻帝企鵝肯當試驗品,所以帝企鵝們往往都在水邊長時間的等著,有時甚至彼此相互推搡著往水中推擠。這就是基因的自私性所導致的個體行為的自私。 那麼,這麼明顯的個體自身行為,跟基因又有什麼關係呢? 作者解釋說,事實上,無論是帝企鵝還是人類,生物個體的任何行為,本質上都是由基因控制的。為了個體生存利益的最大化,基因控制生物體如人的大腦、神經元機制、身體等作出各種有利於自己的反應,從而使自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不會消失在生存進化序列里。 所以,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能夠從科學角度去解釋和說明,人為什麼存在自私自利行為,而基因的目的就是在進化中生存。 為了生存,基因會指引身體中的一切要素(神經元、細胞、各大循環系統等)向最有利的方向集結和行動。而本文前面所提到的男性自私自利取決於睪丸素水平的增高,也是基因控制人的身體這一生存機器的一種表現。 而且,相對於女性來說,男性在基因遺傳方面更為優越也更為強大,似乎造物主就是在以男性這一生物來作為生命延續的器皿。 因此不僅賦予了男性更強大的身體容器功能,還給予了男性更為自私的神經元機制,以使他們能夠在殘酷的自然進化中得以勝出,並能保護女性,並繁衍後代。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11歲女網紅遭校園霸凌?被男生噴番茄汁,心理出問題將頭髮剃光

4月16日,網紅千雅折一湖剃光頭的視頻在網上引起熱議,有網友根據她以往發布的視頻,猜測她可能是因為遭遇校園暴力出現了心理問題,讓大家都感到很擔心。 千雅今年11歲,她在去年4月就曾自曝被高年級的男生潑番茄汁,對媽媽委屈自述的模樣實在是讓人心酸。 有天千雅回家的時候,媽媽還發現她的衣服上有很明顯的鞋印,疑似是被打了,可千雅只說是和朋友玩的時候弄髒的。 不僅如此,千雅還因為長得高被同學取外號,說中文被歧視,甚至因為拍視頻被同學舉報,理由是不想在千雅的視頻中出鏡,雖然千雅解釋了會提前詢問意見,並且會用貼紙擋住同學的臉,可老師還是站在同學那一邊,並要求千雅媽媽來學校道歉。 在如此嚴重的校園霸凌之下,千雅似乎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開始拚命拔頭髮,她媽媽無奈之下只能帶女兒去剃了光頭,日常生活中則戴假髮出行。 網友們都被震驚到了,紛紛在評論區里留言表示日本的校園暴力也太嚴重了吧,因為嫉妒所以鼓勵這麼漂亮可愛的女孩子嗎?還有人督促千雅媽媽快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據悉,千雅的家庭其實也並不美滿,她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出軌了,媽媽離婚後帶著她在日本生活,母女倆相依為命。 幸運的是她天生麗質,再加上性格溫柔可愛,所以獲得了很多網友的喜愛,目前在某社交平台上已經坐擁百萬粉絲。 可沒想到這份美麗也給她招來了旁人的惡意,甚至連網友對她的喜愛也被同學當成攻擊的武器,短短半年內千雅就從元氣滿滿的模樣變得陰鬱。 希望小姑娘一切都好。 來源:kknews11歲女網紅遭校園霸凌?被男生噴番茄汁,心理出問題將頭髮剃光

《小捨得》夏顏米三家哪個孩子更有機會成功?心理學家說出了答案

《小捨得》里有三個家庭,夏家、顏家和米家。 這三家的孩子在一個班學習,其中夏家的女兒夏歡歡是一個「學渣」,而顏家的兒子顏子悠是「學霸」,剛從外地轉學來的米桃則是「學霸加天賦型」選手。 除去這三家的經濟、父母學歷等一系列不同的因素,三家採用的教養模式正好可以對應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提出的三種主要教養方式:專斷型、放任型、權威型。 一、專斷型教養方式 專斷型的教養方式本義是指父母要求孩子的完全服從,並且對孩子實施嚴格控制。 從嚴格的定義來講,專斷型的父母會用一系列的行為準則塑造、控制並評估孩子的行為和態度,並且有可能會對孩子使用體罰。 劇中的顏子悠媽媽田雨嵐,可算作是一個「次專斷型母親」,她並不是傳統嚴格意義上的專斷母親,但是她在對待兒子的學習方面,表現得卻是十足的「專斷」。 她沒有了解過孩子的喜好,也不支持孩子想當生物學家的理想,只是一門心思逼著孩子學習,不停給孩子加壓,希望孩子能夠取得理想的成績。 因為子悠無法上金牌班,田雨嵐夫妻去求助顏鵬的父母,當爺爺奶奶問子悠想不想上這個培訓班的時候,子悠是猶豫的,可是田雨嵐不斷給他使眼色,子悠只好很不情願地輕聲說:「想上。」 田雨嵐當然愛孩子,她當然想為了孩子好,可是她只是想當然地認為逼著孩子不停學習才符合孩子的利益,她相信自己是為了孩子的長遠人生著想。 她時刻準備為孩子的未來做出巨大的經濟付出,只要子悠能夠考上好大學。 她為了孩子能夠上擇數的金牌班,去找鍾老師,卻被鍾老師反將一軍。當她坐在家里的角落里哭的時候,我們這些做母親的又何嘗不是眼睛一酸呢?可即便是這樣失落的時候,只要子悠說「媽,我餓了」,她還是馬上擦乾眼淚去給孩子準備飯菜。 這樣的田雨嵐,即使「專斷」,也只是在用她的方式愛孩子。 二、放任型教養方式 放任型的父母遵循一種自由放任的方式,讓孩子們自主決策,鼓勵孩子主動去探索自己的人生。 這里的放任不是指「忽視」或者「不參與」,而是說父母秉持著一種更為寬容、開放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的成長。 鮑姆林德指出,放任型父母試圖以非懲罰性、接受性和肯定性的態度對待孩子的行為。不會強迫孩子做她不喜歡的事情,會讓孩子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 夏歡歡的父母是這種父母的代表,他們沒有給歡歡報過任何補習班,也對歡歡的成績沒有過高的要求。哪怕歡歡只考了倒數,他們也還是一如既往地鼓勵和開導她。 當歡歡自己表示要上培訓班時,他們反而有點擔心孩子吃不消,一開始並不支持歡歡去上培訓班。 但他們尊重歡歡的選擇,當歡歡堅持去要去的時候,他們還是同意了。 這樣的父母也許現在並不常見,也是很多孩子渴望的父母類型,他們代表了某些新一代父母的育兒方式,但是在現實的情境中卻顯得有些理想化。 三、權威型教養方式 權威型教養方式採取了折中手段,他們雖然也試圖影響孩子的選擇,但不是通過命令和約束,而是通過說理和努力塑造孩子的價值觀來達到目標。 其實米桃的父母不算是嚴格的權威型父母,但是他們確實比田雨嵐要少一些專斷,他們不會強迫米桃學習,但是他們會說:「咱們家跳出農門可就指靠你了。」或者「其他的不重要,成績好就行了。」 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塑造米桃的行為,讓米桃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說他們不是嚴格的權威型父母,是因為他們雖然塑造米桃的行為,但是他們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除了米桃的成績,他們不關心其他的,也不會試圖通過其他的價值觀塑造手段來達到他們的育兒目標。 這三種教養方式對孩子的發展影響如何? 在發展心理學領域,很多研究的數據都表明,權威型父母的孩子在學校中比其他教養方式下的孩子表現得更好。 從夏、顏、米三家的孩子來看,米桃確實是成績突出的那一個。 是什麼使得權威型父母的孩子在學校表現更好呢? 《愛、金錢和孩子》這本書里引用了心理學家凱薩·奧諾拉的研究發現:青少年學業成就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是他們的成就策略,特別是他們如何應對挑戰的。 這一研究表明,在面對困境時,權威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不太可能表現出被動和無助,他們更不畏懼失敗,並不傾向於把失敗歸結為自身能力不足。 此外,他們也更善於集中注意力並專注於任務。這個研究也同時發現,放任型教養方式的孩子和權威型教養方式的孩子表現十分相似。 相比之下,無論是專斷型還是不參與性,都表現得更糟糕。 此外,權威型的父母也更推崇追求卓越和勤奮的重要性,支持但是不強迫孩子學習。 有人研究過很多華裔美國「虎媽」後表明, 儘管大多數華裔父母表現得更為專斷而非權威,但華裔孩子一般在學校表現都很好。原因在於雖然華裔父母會制定很多規則和禁令,但也強調訓練,並時刻準備投入大量時間來激勵和支持孩子的學習乎喲東,這種育兒方式其實是結合了專斷型和權威型。 田雨嵐就和這樣的「虎媽」相似。如果她的專斷程度更深一些,那么子悠有可能會更加不堪重負,到了青春期有可能叛逆或者抑鬱;如果她往權威型靠近一些,說不定會願意支持子悠當生物學家的理想,讓子悠可以有自由選的權利,也許子悠就真的如他所願考上一流大學,而且不至於母子關係出現裂痕。 父母為什麼會採用不同的教養方式? 父母之所以會採取不同的教養方式,是因為他們對孩子的愛被分成兩種不同的驅動力,這就是利他主義和父愛主義。 利他主義是指父母更關心孩子當下的感受和快樂,而父愛主義則是指父母不僅僅關心孩子的福利,還會從成年人的角度來衡量孩子的行為的利弊。 父母總是比孩子自己更關心孩子的未來,父母們隨時準備著做出減少孩子當前的幸福感、但他們判斷符合孩子長期利益的行為。 ——《愛、金錢和孩子》 這就是為什麼大多數父母都會採取「專斷型」或者「權威型」的原因。他們用自己以為好的方式為孩子的長遠考慮,想為孩子博取一個光明的未來。 寫在後面: 對於歡歡來說,她的成長令人羨慕,但同時面對激烈的競爭,她未來的路有可能難走,所以現在她已經開始準備努力,不需要父母的督促,她就主動要求報培訓班。 如果歡歡能夠把成績趕上來,她其實就成為三個孩子中最幸福的那一個,因為她的父母從來沒有把人生的希望寄托在她身上,只要求她做自己就好。 而米桃,雖然他的父母不會強迫她學習,但是她會強迫自己,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她成功的機會比另外兩個孩子大,但是因為父母的希望都在她的身上,她的心里負擔不會小。 子悠,媽媽的高壓如果一直持續,他的情況可能不容樂觀。 這三個孩子後面的人生路到底如何,誰也不能就此下結論。 但是如果田雨嵐能夠聽一聽子悠的心聲,尊重子悠的某些選擇;米桃的爸爸除了關注女兒的學習,能夠多關注女兒的健康等其他方面;南儷和夏君山在歡歡需要幫助時提供適當的助力,那這三個孩子的未來,都不會太差。 我是@喜仔麻麻,二胎寶媽,專注於家庭早教及兒童早期發展,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育兒知識。 來源:kknews《小捨得》夏顏米三家哪個孩子更有機會成功?心理學家說出了答案

釣魚緩解心理病痛!拆遷分5套房卻因瑣事患上焦慮症,他這麼說

今天要說的這個人是一名曾經的焦慮症患者,嚴重時多次想要輕生,是朋友介紹給我認識的,說是釣魚活動讓他的這個心里情況慢慢得以緩解。對於這種說法,我個人是很難相信的,我一直都覺得釣魚這件事,要是處理不好,別說緩解焦慮了,不增加就不錯了! 實際接觸後,他的第一個觀點便引起了我的強烈共鳴,也改變了我的看法,說不定垂釣活動真的讓他受益匪淺! 他說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包括現在的一些雞湯文都告訴我們說,做事要抓大放小、要分清主次,實際上,雞毛蒜皮的事才決定生活質量,這甚至都和金錢無關,若是處理不好,很有可能經常性地焦慮,誘發心理疾病。 實不相瞞,我本人的父親還有我的一個堂哥,都曾患過不同的心理疾病,幸運的是他們都慢慢克服、走出來了,所以我對這個人群還是有一定了解的,一些小事拖拉不去做、不願做,而思想上又長期糾結於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最終得患心理疾病! 我自己也有這種切身體會,由於生意上的事也多,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就長期拖拉不去做,比如,家里頂燈壞了、廚房漏水了、車保養到期了等需要維修的事,還有需要為孩子做的一些諸如輔導作業、陪伴的事,還有親戚朋友間的一些需要處理的瑣事,甚至還有自己和父母身體欠佳、需要去醫院看一下這種事,我都覺得沒時間、沒精力去做! 實際上這都是自己精神上的藉口罷了,這些瑣事積壓到一定程度,會讓你覺得到處亂糟糟,每天都覺得有什麼事沒做,又一時想不起來都是什麼事,心里總有種懸空的感覺,踏實不下來,這其實就是焦慮的表現! 後來我就下定決心從這些雞毛蒜皮的瑣事做起,每天都列出來要處理的幾件瑣事,因為你不做或者說拖拉去做,它們並不會消失,還會反過來對你認為的大事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這其實是一個惡性循環,心理學上叫什麼效應來著,我想不起來了!當你把這些瑣事有條不紊地處理好以後,心里比生意上接個大單都高興、都踏實! 這就是文章開頭我之所以說有強烈共鳴的原因,後來慢慢接觸,我還真從這位朋友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他說的釣魚其實和我們大部分釣魚人的釣魚活動可能有所不同,這或許就是他能通過釣魚緩解焦慮的原因吧。 他是一個拆遷戶,光分房子據說至少分了五套,都開玩笑說他過年貼春聯要貼一天,問他額外分了多少錢,他也只說有一些,這可能是人家的忌諱吧!也正是從拆遷前後,他的生活變得亂糟糟起來,房子交房、手續、裝修、出租、水電等等亂七八糟的事,加上沒完沒了的人情世故,就是這些瑣事搞得自己精疲力盡,最終患上了焦慮症。 看,雞毛蒜皮是不分有錢人還是窮人的,有錢人有有錢人的雞毛蒜皮,搞不好,也同樣一地雞毛!但是,這也是我覺得他可以通過釣魚來緩解心理疾病的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他沒有了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為生計奔波的勞苦,他要做的就是先把內心從那些紛繁蕪雜的事情中抽出來,讓心得到一些寧靜的時刻,釣魚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而我們凡夫俗子釣魚,一坐半天可能心里會有負罪感,唉,又半天沒掙錢,所以大都只在空閒時玩一玩! 即便這樣,他釣魚也都是在把一些瑣事處理完了之後才去釣魚,而且釣魚從來不超過半天!他釣魚還有一個習慣,用他的話說,他釣魚就是為了鍛鍊一下自己的專注能力,省得胡思亂想,所以釣魚時手機都是靜音的,久而久之,親戚朋友都知道了他這個習慣,一般都是發信息,他釣魚結束了再回信! 而且他特別喜歡釣小魚,白條、麥穗是最喜歡釣的魚種,對大魚不感冒,小魚不停咬鉤、上鉤是他追求的狀態,這也和他想較長一段時間專注一件事情有關。而且颳風下雨很少出釣,大都會選擇一些晴天或者體感比較舒服的天氣出釣,也不會夜釣,這可以理解,有心理疾病的人大都是較敏感的,不好的天氣可能會影響心情。 他的釣齡並不長,大概不到四年,也就是這三四年的光景,讓他的心理狀況比以前好了很多,所以家里人對他釣魚都非常贊同,每次出釣他愛人都給他準備好多零食岸邊吃,如果釣魚的地方離家不遠,愛人還會半途去河邊看他,有時把孩子也帶過去玩一會兒,其實,家庭的關愛才是所有心理病患最好的藥方,其它的都是輔助! 螢幕前的朋友,如果您或者家人不幸患有焦慮或者抑鬱之類的心理疾病的話,在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下,是可以試試釣魚這種方法的,我上文說的人和事保證都是真事,只是,這里面是有難度的,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想讓已經患上心理焦慮或者抑鬱病症的人走出家門去釣釣魚是有難度的,他們往往很不配合,此時要有耐心,最好家人一塊陪同,要找個會釣魚的教怎麼操作,而且儘量簡單,去魚比較多的地方釣,讓第一次去就能釣到魚最好,不管大小! 第二,輕度患者都是能正常上班學習的,一定要在不影響正事的情況下學習釣魚,要注意把握度,若是最後痴迷上釣魚也不是什麼好事,要想辦法引導,如果真是痴迷上釣魚,不過人倒是變得快樂起來是可以的,就怕痴迷的結果是不誤正業,生活、家庭都沒照顧好,日子過得一團糟,這樣會反過來加重焦慮的,畢竟大部分家庭都是要先干正事養家要緊,並不都是有錢人。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幫助!再說句題外話,我發現身邊那些能夠把生活中的瑣事處理的有條不紊的人,日子過得都不差! -END- 本文原創:姚老道 #漢鼎和你一起釣魚# 來源:kknews釣魚緩解心理病痛!拆遷分5套房卻因瑣事患上焦慮症,他這麼說

《女心理師》預告曝光,女配陣容豪華,楊紫演技顏值都被吊打?

近日,由楊紫、井柏然主演的都市情感劇《女心理師》公布了首款預告片,引來了不少網友的關注。在預告片中,採用了大量的演員特寫快切鏡頭,楊紫、井柏然、王嘉、菅紉姿、倪萍、張鈞甯、馬蘇、楊童舒等一眾主演都有露面機會,演員陣容十分的豪華。 楊紫是最具盛名的小童星,早在2004年就憑藉經典情景喜劇《家有兒女》中的「夏雪」一角紅遍三江兩岸。近幾年,她的演技大爆發,主演的《香蜜沉沉燼如霜》《親愛的,熱愛的》都成為了現象級的爆款大劇,一躍成為新一代的收視女王。 論演技的話,在90後小花中,也就只有周冬雨能夠相媲美,但這一次她搭配的女演員實力都很強,壓力很大,不少都開始熱議她的演技了,覺得在偶像劇里演技可以橫著走,可一面對正劇台詞功底就被吊打了。 之前演偶像劇,多是跟青年演員,一對比,楊紫的演技就顯得很好,但是對於正劇,尤其是跟倪萍、菅紉姿、張鈞甯、馬蘇、楊童舒等實力派女星同台飆戲,確實會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短板。 倪萍是一個很受喜愛的主持人,也是國家二級演員,出演的角色不多,但每個角色都讓人印象深刻,還曾獲得過金雞獎影後,屬於老戲骨級別的。 菅紉姿不是很紅,但演技、氣質都很好,在大熱劇《獵場》中,她飾演的「羅伊人」讓人印象深刻,與胡歌搭戲比拼演技絲毫不差。在預告片中,他眼眶紅潤,淚水止不住地在眼中打轉,很能觸動人心。 馬蘇因為李小璐的「夜宿門」風波,口碑不是太好,但不可否認的是,她的演技是很不錯的,多次獲得了白玉蘭獎和金鷹獎的最佳女主角。 而張鈞甯的話,就更不用說了,最受喜愛的運動女神,氣質滿分,在其他劇中都是女一號的存在,這一次給這一部劇做配,也擋不住其女主光環,氣場強大。 楊童舒也是螢屏前很眼熟的女星,參演過很多的影視作品,深受觀眾喜愛,也是公認的老戲骨。 跟眾多老前輩同台飆戲,楊紫雖然有壓力,但相信她一定能夠把握好這一個複雜角色的,也只有跟比她優秀的演員搭戲,才能成長得更快。 除了演技外,楊紫在劇中的顏值也受到了不少的質疑,原因是其他的演員都沒有磨皮濾鏡,唯獨她開柔光磨皮,面部表情也被吐槽太僵硬了,一對比張鈞甯好美。 對於這一點,有點想不明白,同一部劇,為何只有楊紫開了磨皮濾鏡,這樣在同一個鏡頭中,顯得很怪、很突兀。其實,楊紫長相甜美清純,又正值青春年華,完全不用磨皮也很美,這樣反而顯得不真實、不自然,也難怪網友那麼大的質疑之聲。 不過,這一部劇只是發布了首款預告片,不少網友就抨擊楊紫的顏值演技要被吊打,顯得有些武斷,等正劇上線了再評論也不遲,大家覺得呢? 來源:kknews《女心理師》預告曝光,女配陣容豪華,楊紫演技顏值都被吊打?

「爸媽救我」!學霸心理曝光,這些都是「病」

親愛的朋友,今天的話題有點沉重。 一個警察講了一個16歲的少女自殺的故事,他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躺在備勤室床上,我禁不住地想像,那個孩子翻身入水最後的時刻。橋上到水面有近一百米高,我一個成年的男人都無法邁出最後一步,到底是什麼痛苦,能比這些更讓人絕望呢?」 每一種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都有它發生的緣由和機制,我們不能保證我們經歷了同樣的事情還能成為正常人,我們不能保證我們經歷了別人的生命,還能活得比她好。 最近的新聞五花八門,但是關於孩子的,尤其是讓人痛心的消息,總是能一下子揪起我們的心。 就在上個月初,在美國常青藤名校讀書的學霸張一得,自殺了。 消息轟動整個育兒圈。許多人惋惜,這個「別人家的小孩」,從小就以聰明懂事,優秀完美聞名,怎麼說沒就沒了? 而他的爸爸也是不惜辭掉高薪工作,一路以來給他最好的教育環境,親自參與他的每個成長階段。3歲的一得,學完了小學課程,5歲能寫英文版物理學論文,9歲更厲害,一人完成五十個人的飯菜。一路被精心培養、賦予眾望長大的一得,如願走進美國南部哈佛——埃默里大學。 而這段「雞娃」經歷,也被無數人追捧。 他卻在20歲的年紀,選擇在一個全世界都沉睡的深夜里,告別了自己的爸爸和世間。 據身邊好友透露,他生前很早就得了抑鬱症。而他的家人卻沒有發現。 ​ 近期爆火的「脫口秀新星」——北大學霸李雪琴,也曾患有嚴重的抑鬱症。從小被家人老師期望考上清華北大,別人誇她成績好,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壓力有多大。 她害怕和別人接觸,有社交恐懼症,直到大四畢業在即,申請出國前,脆弱的神經終於崩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能讓自己難過半天,晚上一閉眼就心悸心慌,常常要強迫自己暈睡過去 其實,「學霸」患上這種毛病的案例,並非少數。 曾經看過這樣一組數據: ​ 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 ​ 還有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 這些別人眼里的「學霸」、「乖孩子」竟在人生最好的青春時期,相繼患上各類精神疾病。 這不禁讓父母們深深擔憂: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壓倒駱駝的,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暴風雨前,並非毫無徵兆,而是我們一直視而不見。 01 毀掉一個孩子 就把他的成績看做唯一 從事童心理工作近20年的心理學博士黃蘅玉在一次採訪中有感而發: 很多來聽她講課的家長們,表面上看很為孩子們的精神狀況著急。 可卻只在考慮一個問題——用什麼辦法能夠讓孩子不生病,快快回歸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言下之意是,孩子學習好是主要,治病是次要。 在這些父母的眼里: 分數,才是孩子優不優秀的唯一標準。 之前熱播劇《隱秘的角落》中,學霸朱朝陽聰明自覺,乖巧懂事,從不用老師和媽媽操心。 當老師表示對他性格內向、不合群的人際關係擔心時,媽媽卻不以為意,認為孩子就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以後的事情。 「你只管學習,其他事情不要理」,是媽媽對朱朝陽的一貫叮囑。 這番「為你好」的諄諄教誨,卻給朱朝陽下了套,讓他內心愈發孤獨和糾結: ​ 渴望結交朋友,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想獲得爸爸的關注,只能默默放在心中; ​ 希望能擺脫媽媽,違心戴著面具裝作乖孩子的模樣。 ​ 一葉障目、單單追求成績的父母,只會教出失敗的孩子。 其實,成就一個孩子的,不光是學習,還有他正確的三觀、強大的自尊水平、清晰明了的人生目標。 如果一個孩子的生命里只有「分數」,只為分數而活,那遲早會毀了他自己。 邀你一起學習斯隆課堂 ↓↓↓ 02 真正的教育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固然美好。 但有遠見的教育更應該是,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用無條件的愛去教養孩子。 陪伴、見證孩子的成長時,不妨嘗試這三件事: 第一,與其執著於成績,不如多聆聽孩子的心聲。 第二,放下過高期待,接納孩子真實的一面。 第三,減少干涉,尊重孩子的愛好。 這三件事雖看著很簡單,但是真正做到卻很難,唯有尊重,才能成就孩子一生。 最好的養育,不是我說我愛你,而是我看見你,我理解你,我們有能力在情感上共鳴。 現在隨著社會發展,很多家庭都會把重心放到了孩子的教育上面,不僅花大把的價格還有大把的精力,想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教育平台,想送孩子出國留學,去到更好的學校。這些都是沒錯的,但是要提醒各位爸爸媽媽:「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 學習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健康、快樂和幸福,才是他智贏人生的法寶,最後每位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吧! 來源:kknews「爸媽救我」!學霸心理曝光,這些都是「病」

心理學:想吃定一個男人,就要引導他學會去「付出」

天氣晴朗的時候,很多人都喜歡結伴成群地去公園放風箏。 有的人的風箏飛起來了,但由於線握得太松,導致風箏飛得很高,可人也不得不被風箏牽著走。 有的人的風箏雖然飛起來了,但由於線抓得太緊,所以風箏只能在一個不高的地方來回遊盪。 而有的人在放風箏的時候,不緊不慢,張弛有度,不管風箏飛得多高,線始終都攥在自己的手里,而風箏也在自己的可控範圍內飛著。 其實,愛情也是這樣的道理,對於女人來說,太松或者太緊都不利於處理感情。 太松會讓男人有恃無恐,太緊又會讓男人感覺到壓抑,唯有張弛有度,合理地運用技巧,才能夠讓彼此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保持一個最好的狀態。 引導男人學會去「付出」,是一種聰明的經營感情的方式 01)、很多女人在兩性關係中總是扮演一個付出的角色,即便是男友對自己好,她的內心也會因為這份好而產生虧欠感,進而以其他的方式回饋給對方,以平衡自己的內心感受。 心理學中稱呼這樣的狀態為付出型人格,既為別人付出的時候甘之如飴,可對方為自己的付出的時候就會如坐針氈。 付出型人格的女人總是把男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哪怕是自己受了委屈,也要讓對方高興,她們認為只要對男人好就可以牢牢抓住男人的心,可是她們卻忽略了人的劣根性。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是不會對那些一直對自己好的人有所珍惜,因為在他們看來,長時間地付出已經成為了一種理所當然,如果有一天女人的付出沒有達到之前的狀態,那麼男人反饋回來的情緒只會是抱怨和不滿。 02)、慾望是一個無底洞,一旦打開了它的胃口,便是無論如何都填不滿的,倘若女人在兩性關係中一直都是扮演的付出的角色,那麼之後的相處過程中,她們也只會是那個無法體會到愛的一方,因為男人已經在這場偏愛里養成了有恃無恐的樣子。 女人在感情中付出本是一個善意的出發點,但若是顧此失彼,只一味付出而忘記了索取,那麼最後的結果只會讓女人感覺到心累。 因此,在兩性關係中,女人若想要吃定一個男人,就需要引導他學會付出。 引導付出的過程中要學會「得寸進尺」 說一個有意思的案例:一位網友為自己的妻子買了一條三千塊的裙子,朋友得知後都覺得不可思議,因為網友平時就不是一個花錢大手大腳的人,雖然會給妻子買禮物,但絕不是這麼大的手筆。 網友說,他的妻子先是帶著他看了一處樓盤,那里的房子一平三萬,而最小的房子也是九十平; 後來妻子又帶著他去了一個4S店看了一款車,三十八萬; 然後妻子又帶著他去了一家服裝店,里面一條裙子三千塊,網友看到後二話沒說立馬買了下來,因為和前兩個相比,這條裙子簡直便宜得不像話。 其實平時來看,這條裙子也價值不菲,只不過有了前面兩個的對比之下,它的價格也就相對顯得便宜很多。 我們在引導男人為我們付出的時候,一開始不要操之過急,提出的要求對方不答應就惱羞成怒。 當我們想要某件東西的時候,不妨試著先提高自己的要求,然後對方會覺得這件事情的難度係數太高而拒絕,這時,我們便可以提出最開始的要求,由於難度係數降低了,再加上人不會一直拒絕別人。 由此,在這樣一個「得寸進尺」的氛圍里,便實現了讓男人為女人付出的目的。 男人付出得越多,愛也就越多 永遠都不要覺得讓男人為自己付出會有虧欠感,那樣最終的結局只會讓女人感覺到心累。 不管是什麼性質的兩性關係,所遵循的都是一個供求關係平衡的規律,在付出的同時伴隨著索取,如此才能夠保持關係的平衡。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在一件事情上付出的成本多了,自然也就會因為害怕損失而愈發地珍惜起來,倘若不需要花費一丁點成本,那麼到時候即便是失去了,也不會有一丁點的惋惜。 心理學的富蘭克林告訴我們,讓一個人喜歡我們的最好辦法不是幫助對方,而是選擇讓對方幫助我們,因為一個人只有付出的多了,他的注意力和心才會傾注在一個人身上。 愛情其實都是自私的,在兩性關係中,一個男人付出得越多,他的愛才會越多,這是很多女人都需要明白的一個道理。 來源:kknews心理學:想吃定一個男人,就要引導他學會去「付出」

楊紫新劇《女心理師》預告片曝光,眼神戲依舊很驚艷

今天,由楊紫、井柏然主演的新劇《女心理師》預告片曝光,通過眼神演繹,故事感十足,還是那個有演技的紫妹。 《女心理師》是畢淑敏所著的一本長篇小說,講述的是女心理師賀頓(楊紫飾),原來是在醫院做護工,由於家庭等因素,想要逃離原來的環境,就在另外的城市創辦了一家心理所,救贖心靈。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賀頓每天都會遇見各種各樣的真實的故事,形形色色的案例,再加上自己的情感危機,想要救贖他人的賀頓,一度在崩潰的邊緣!在戀人(井柏然)的幫助下,解開了心結,走出了心理困境。賀頓作為心理師,在拯救他人心靈的過程中,最終也被拯救、走向重生。 成年人的世界,焦慮、孤獨、極端、無助,各種心理問題也映射了很多現實問題,救贖別人的同時,也要自救,這是所有心理問題解決的良藥。《女心理師》一個個心理案件,映射了人性的複雜,人性之美需要挖掘,美好的生命需要治癒。電視劇也將借鑑弗洛伊德的意識與夢等關係的原理,直擊人性。 楊紫的演技一直是90後小花的優秀代表,也期待這一次楊紫帶給我們的精彩表現! 來源:kknews楊紫新劇《女心理師》預告片曝光,眼神戲依舊很驚艷

電視劇《女心理師》首發預告 心理博弈即將高燃上演

今日,由宇樂樂、優酷出品,宇樂樂(海南)影視文化有限公司承制,郭峰、高曉曦擔任製片人,柯汶利執導的心理師題材勵志大劇《女心理師》發布了首支預告。預告中主要演員楊紫、井柏然、王嘉、菅紉姿、倪萍、黃覺、張鈞甯等人依次亮相,心理師與來訪者交織出的故事線索,配合導演獨具特色的鏡頭語言,通過高燃的節奏與主演們細膩的微表情再次把期待值拉滿。 這是這一支側重「動」的預告,動感酷帥是電視劇《女心理師》的一個方面。女心理師賀頓有她荷爾蒙爆炸可以上天入地的一面,跟傳統心理諮詢師的形象很不同;錢開逸是帥氣騎士風度的代名詞,也是全劇最陽光溫暖的存在;葉家輝是一個神秘的高顏值高學歷高破壞性的組合體,他需要駕馭內心很強的暗黑力量去達成最後的善;湯莉莉則是世界上最好的閨蜜。他們四個人組成了以女心理師為中心的王炸組合,通過解決不同的心理案例幫助他人,也救贖自己。劇方希望觀眾從劇中了解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也希望大家能被劇中年輕人抱團奮鬥的精彩故事鼓舞到。 預告以心理師的第一視角,瞬間將觀眾帶入心理師的工作狀態中,就此揭開這個職業的神秘面紗,這也是「心理師」職業與觀眾的第一場會面。令人驚喜的是,預告中楊紫飾演的賀頓打破了人們對於心理師的固有印象,除了溫柔與冷靜,心理師原來也可以這樣有爆發力。她洞悉人心的超能力、她救下自殺少年時的堅定機智、她對峙時的機鋒變化……都讓觀眾感受到她的氣場和專業,更燃起了大家對於心理師職業的好奇。 預告中出現的眾多元素則是「心理」具象化的表達:心臟代表著來訪者的內心;棋子是心理師引導著來訪者的潛意識,與自我和外界的聲音進行博弈;空白空間是賀頓內心世界,空間中的鏡子意味著賀頓在不斷地嘗試認識自我和直面自我。其中還有一個值得留意的細節——賀頓的耳朵:它是心理師傾聽來訪者心聲的媒介,同時也是賀頓過往傷痛為她造就的能力。 全員飽含情緒的面部特寫,讓人不禁更加期待,是否劇中的每個人的內心都藏有秘密?而《女心理師》又將如何講述這大城市背景下的芸芸眾生相? 作為一部現代都市題材劇集,從「心理師」選題的創新切入點,到預告中創新的影像風格,都讓觀眾眼前一亮。和以往的都市職場劇不同,柯汶利導演利用極具個人色彩的鏡頭語言講故事。從細節出發的大特寫鏡頭,讓觀眾能夠深切感受人物的心境,鏡頭語言的魅力讓無台詞的畫面也顯得張力十足。高燃的剪輯節奏令觀眾跟隨角色的心境起伏,共同開啟這場心理博弈。 已經過去的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快速發生變化的疫情發展情況、社會事件和新聞等不斷攪動著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世界,大眾對於心理健康的關注和需求迅速提升。大眾需要此類題材的影視作品來傳遞慰藉和希望,電視劇《女心理師》應運而生。劇集希望通過心理師的視角,為大眾了解心理師職業和心理健康打開一扇大門,給大家提供心理療愈的契機和方案。 電視劇《女心理師》由柯汶利執導,楊紫、井柏然、王嘉、菅紉姿、倪萍、張鈞甯、黃覺、馬蘇、楊童舒、柳小海、張瑤、張海宇、章若楠、代文雯、韓昊霖、張熙然、楊新鳴、楊雨婷、林鵬、沈浩、蔣梓樂、彭高唱、李夢出演。 【來源:北青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來源:kknews電視劇《女心理師》首發預告 心理博弈即將高燃上演

《兒童恐懼心理學》:讀懂孩子的恐懼情緒,讓他變得勇敢自信

每當兒子對我說:「媽媽,我害怕」,我的反應通常都是:「不怕,不怕,媽媽在呢。」接著引導他、告訴他:「這沒什麼好怕的。」 但是,結果往往並不能如願解決孩子的恐懼,他依然會很害怕。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一樣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自信勇敢有擔當的快樂兒童,但是多多少少都會表現出對各種事物的膽怯心理。 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克服害怕、膽小的恐懼心理,讓他變得勇敢自信? 《兒童恐懼心理學》一書中提到:繪畫和塗鴉能夠反映兒童無法通過語言和行為表達的性格特徵,並且經常能揭示他們的語言和行為的深層含義。 《兒童恐懼心理學》是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埃維·克羅蒂與心理治療師阿爾貝托·馬格尼合作出版的一本研究兒童心理學的書籍。 本書以簡單的文字和豐富的插圖,指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如何從兒童的塗鴉和繪畫中「讀懂」他們的恐懼情緒,並給出了幫助兒童克服這些恐懼情緒的方法。 一、兒童恐懼情緒的分類 基於恐懼情緒的嚴重程度,作者在書中將兒童恐懼情緒分為以下幾類: ·生理性恐懼情緒:即天生的恐懼情緒,與兒童的體質有關。 ·正常的恐懼情緒:即與兒童成長直接相關的恐懼情緒。 ·警惕性恐懼情緒:即有助於提高兒童反應能力的恐懼情緒。 ·阻滯性恐懼情緒:即阻礙了兒童反應能力的恐懼情緒。 ·病理性恐懼情緒:即真正臨床意義上的恐懼情緒。 根據恐懼情緒嚴重程度的不同,父母必須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首先需要從塗鴉和繪畫中讀懂孩子的恐懼情緒。 二、從觀察中發現恐懼情緒 當兒童在塗鴉和繪畫時,他們會傳遞出很多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塗鴉和繪畫內容本身,還包括兒童操作的方式。 因此,我們會觀察到兒童如何握筆、從哪里開始畫、在紙上留下什麼樣的線條和用多大的力度、畫面在紙張上所占的空間大小、塗鴉和繪畫的形狀。 在《兒童恐懼心理學》一書中,作者詳細介紹了兒童在塗鴉和繪畫時各種表現所代表的含義,並告訴父母們根據孩子的表現應該給出怎樣的回應。 例如: 01、線條 線條能夠表現出作畫者是充滿自信還是猶豫不決。 如果圖畫中的線條充滿自信,則表明兒童內心充滿安全感和自信,因為他們已經具備自控的能力。 如果線條猶豫不決,則需要我們給予兒童安撫和鼓勵,尤其是當他們面臨考驗的時候。 02、力度 這個信號非常重要,它能夠表現齣兒童的氣質和心理生理結構,它還能夠表現齣兒童的活力、耐力和體力狀況,因此也能表現出他們的性格。 用剛勁有力的動作塗鴉和繪畫的兒童,表明他們精力旺盛、衝動、熱情和對運動的需要,如果約束他們反而會適得其反,即助長他們的強勢性格。 而動作柔弱的兒童將筆尖輕輕地按壓在紙上,這表明其個性很敏感,抗挫折的能力較弱,因此很小的事就會傷害或壓制他們。 三、34種常見兒童恐懼情緒解讀 《兒童恐懼心理學》一書中,作者詳細列舉出了34種常見兒童恐懼情緒,並針對每種恐懼情緒都做了詳細介紹和解讀。 作者指出,在每種恐懼情緒標籤中,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原因:指出可能會導致所有恐懼情緒產生的因素。 ·發生年齡:即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最易於和最可能產生這種恐懼情緒的年齡階段。 ·心理類型:有助於理解表現出特定恐懼情緒的兒童的心理特徵或氣質。 ·行為表現:在發生令兒童恐懼的事件期間或之後其常見的行為舉止。 ·演變:在有或沒有外界干預的情況下,恐懼情緒是如何演變的,或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如何自行消除的。 ·實用建議:即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能夠給予他們的有效幫助。 ·塗鴉和繪畫的內容:即使兒童的塗鴉和繪畫中沒有明顯和確切的跡象表明其正被某種恐懼情緒困擾,但它們依然能表明兒童的其他困擾,如緊張、焦慮等。 例如: 多愁善感的兒童在表達情感時可能顯得有些克制、害怕並且說話時猶豫不決。 這類兒童最常見的恐懼情緒是害怕攻擊性,害怕弄髒,害怕身體接觸,害怕鋒利的物體,害怕理髮。 塗鴉和繪畫中的線條細膩、微妙和猶豫不決,經常出現虛線,塗鴉和繪畫內容占據紙張空間很小,物體和人物似乎在紙的邊緣。喜歡用冷色和暗色,尤其喜歡紫色。 作者給出的實用建議是: 針對此類兒童,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應當避免說教式的、強硬的態度,不要表現得「咄咄逼人」,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已經很嚴苛了;而是要增強他們的自尊心,放寬對他們的要求,至少在幼兒時期滿足他們對身體接觸的需求(如愛撫、擁抱)。 此外,作者在《兒童恐懼心理學》一書中,還詳細介紹了兒童從出生至12歲各年齡階段的恐懼情緒、影響恐懼情緒解讀的因素、成年人的恐懼情緒以及父母在家庭中的做法與建議。 兒童的恐懼情緒不但影響孩子的成長與學習,甚至會在孩子成年後留下陰影,作為父母了解孩子的恐懼情緒並幫助他們克服恐懼情緒,才能讓孩子克服害怕、膽小,讓孩子自信、勇敢、快樂地成長。 來源:kknews《兒童恐懼心理學》:讀懂孩子的恐懼情緒,讓他變得勇敢自信

瑞典心理鬼才費克薩斯識人絕招:迅速拉近關係,你只需要這3招

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將為你帶來一本新書,名字叫做《讀心術》。 讀心術,是一門很神奇的學科,其原理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身體反應」和「特徵」來瞭解與掌握他人的真實意圖。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發出不同的身體語言,向對方傳遞出不同的信息,達到在不經意間影響對方的目的了。 接下來,你將讀到的與對方拉近關係的方法。 希望你能夠喜歡~ 01. 讀心術第一步:模仿 現在,讓我們先來看一個最簡單通過肢體語言加深關係的方法,模仿。具體來講,就是要模仿對方的表情、神態、姿勢。 為此,你要留心去觀察對方的姿勢,比如,他做了什麼樣的手勢,他是如何擺放雙臂的,等等,然後,再和他做出相同的姿勢。 如果他的姿勢發生了改變,比如,端起了桌子上的咖啡,那麼,你也可以效仿他,和他做同樣的動作。 顯然,一開始這麼做的時候,你會覺得有些奇怪;但其實這也沒什麼關係,只要慢慢地來,就不會覺得很假了。 除此以外,你還可以調整自己的姿勢與說話的方式,來加深對方對你的好感,比如,跟隨對方語速的變化,來調整調整自己的語速。 對方如果是一個說話語速很快的人,你就可以適當地加快自己的語速,與對方保持一致;反之,則要降低自己的語速,讓對方聽清楚你想要表達的意思。 模仿對方的說話方式與肢體語言一樣,都是非常有效地拉近關係,讓對方覺得你是同類人的方法;只要養成習慣,便能夠很好地覺察到對方的狀態,為下一步的影響做好準備。 02. 施加影響: 做到比說到更重要 接下來,我想和你談的是如何影響對方。 當我們在與別人進行交流的時候,無論是否願意,都是給對方帶來不同的情緒體驗的。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便是兩個人會隨著彼此語速的增加,音量的加大,越發地憤怒起來。 因此,你要在談話的時候,尤其注意情緒的傳遞,並有意識地將對方帶入到我們希望他們進入的情緒狀態中。 具體來說,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示範出你希望對方進入的情緒狀態。 也就是說,你如果希望對方冷靜下來,必須自己表現得鎮定自若,不要大聲地講話,更不要坐臥不安。 只有這樣做,你才能夠向對方傳遞出一種非常清晰的建議,讓對方明白這樣做並不困難,並願意配合你。 另外,這種情感上的溝通,還有助於加深你和對方的關係;因為相較於理智上的講道理而言,往往是情緒更容易引起共鳴。 03. 以支持代替否定 最後一個拉近關係的方法,我在《傾聽的魔法》一書里已經提到過了,那就是,以建議代替否定。 尤其是在對方的觀點與你發生衝突的時候,先認同對方的想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讓話題繼續下去的方法。 舉個例子,有人憤怒地大喊著衝進房間,用手指著你大吼道,「這讓我無法接受!」時,你最好能夠馬上站起來,把手里的文件砸到桌上,並且大聲地喊道,「我同意!我完全理解你為什麼無法接受。如果是我,我也會這麼想」。 緊接著,你便可以放低音量,繼續說,「但是你知道嗎?我想我們能想出辦法解決問題」。然後,你就會發現,對方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蔫兒了。 這個方法之所以會有效,是因為對於極度憤怒的人而言,他們最想要找個人大戰一場,你的認同則恰恰給了對方一個發泄情緒的出口,讓對方不好來找你的麻煩了。 以上,便是今天的內容。 最後來總結一下,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讓對方明白,你是和他站在同一陣營的,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拉近彼此關係的關係。一旦對方認為你是真的為他著想,便會很容易接受你的提議。 因此,我們才要在談話中,用各種語言、非語言技巧將這些傳達出來。 下一篇,我們將繼續「眼神篇」的學習。 敬請期待吧~ 來源:kknews瑞典心理鬼才費克薩斯識人絕招:迅速拉近關係,你只需要這3招

《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問》:中國家庭的國民心理健康素養手冊

關於大人 1.焦慮不安等消極情緒有害無利嗎? 2.大部分心理異常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於遺傳嗎? 3.一個人有沒有心理疾病,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嗎? 4.使用網上的心理問卷,可以判斷自己有無心理疾病嗎? 5.產婦經常出現情緒失控、易怒等狀態,可能是患了產後抑鬱症嗎? 6.家庭暴力的施暴方,只要誠心悔過,就不會再犯了嗎? 7.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都屬於心身疾病嗎? 8.真正要自殺的人是不會說出來的嗎? …… + + + + 關於孩子 1.幼兒撒謊就是道德品質有問題嗎? 2.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應經常表揚孩子聰明,對嗎? 3.兒童被性侵犯的主要危險是來自於陌生人嗎? 4.不管怎麼說,維持婚姻總比離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好一些,真是這樣嗎? 5.在青少年階段,隨著年齡增長,心理健康問題會越來越多嗎? …… + + + + 何為心理健康素養? 心理健康素養是人們綜合運用心理健康知識、技能和態度,保持和促進心理健康的能力。2019年7月,發佈《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是十五項專項行動之一,該行動第一項結果性指標即「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 公眾心理健康素養達標率僅為12% 2018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編制《國民心理健康素養問卷》,開展全國範圍的心理健康素養調查,調查樣本覆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調查研究發現,全國公眾心理健康素養達標率僅為12%水平。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類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從日常生活中逐步提升。首先就需要解決什麼是心理健康的問題。陳祉妍團隊新著《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問》非常好地滿足了這個迫切的需求,是到目前為止讓民眾認識和提高心理健康素養最好的指導書。 ——張侃院士 《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問》是心理學大家為非專業讀者撰寫的一本心理健康普及讀物。以成年人和兒童兩條線索,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心理健康常識給予了清晰詳盡的說明。用語通俗,說理透徹,同時貼近實際,在具體的知識、方法、生活建議方面都極具指導性。對於常見的誤解,也有正本清源之效。相信這些內容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趨利避害,培養更健康有益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 ——李松蔚 《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問》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團隊執筆 張侃院士、李松蔚老師強力推薦 以全國大規模心理健康素養調研為依託 50問覆蓋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困難情境和誤區 中國家庭的心理健康科普讀本 正處於經濟社會快速轉型期,人們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健康素養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應對新形勢,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等文件中均提出要提高國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核心知識知曉率。2019年7月,發佈《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是十五項專項行動之一,該行動第一項結果性指標即「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由當前基線值12%提升到20%和30%」的具體目標。雖然心理健康素養已經納入國家健康政策指標體系,但是當前許多人對心理健康素養還感到陌生。 什麼是心理健康素養?心理健康素養的最初概念是1997年澳大利亞學者焦爾姆(Jorm)從健康素養概念引申而來,是指「幫助人們認識、處理或者預防心理疾病的相關知識和信念」。內容主要包括六個方面:(1)心理疾病的識別能力;(2)風險因素和疾病歸因的知識和信念;(3)自助干預的知識和信念;(4)獲得心理幫助的知識和信念;(5)有助於識別和瞭解正確求助的態度;(6)尋求心理健康信息的知識。後來,隨著研究和實踐的深入,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這個概念內涵進行了拓展,例如,2015年加拿大學者庫徹(Kutcher)等將減少心理疾病的病恥感、增加心理求助的效能納入心理健康素養的內涵;2019年挪威學者比約恩森(Bjørnsen)等提出積極心理健康素養的概念,認為不僅要關注心理疾病,更要關注正常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對心理健康素養一詞,由於翻譯不同,也稱為「精神健康素養」「心理衛生素養」「心理健康學識」等。不同的學者也有不同的理解,但多數支持心理健康知識、行為技能/習慣、態度/意識這三個因素是心理健康素養的主要成分。我們在梳理國內外心理健康素養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對焦爾姆經典概念內涵進行拓展,提出了心理健康素養廣義概念,它是指人們綜合運用心理健康知識、技能和態度, 保持和促進心理健康的能力。這一概念不僅關注心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而且也重視促進心理正常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僅關注人們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而且也重視對他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心理健康素養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對促進公眾心理健康水平起到很大作用。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素養影響人們是否願意接受科學規範化的心理治療以及能否堅持這種治療,還影響心理疾病早期篩查的檢出率,進而影響下一步確診,是心理疾病早期識別和干預的先決條件。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素養有利於心理疾病的早期識別,減少心理疾病的病恥感,獲取及時有效的求助和治療,並有意識地學習和運用更多心理健康技能,從事更多有益於心理健康的行為,從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目前,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相繼開展了心理健康素養干預活動,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心理健康素養的現狀並不樂觀。2018年初,我們(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編制了《國民心理健康素養問卷》,開展了全國範圍的心理健康素養調查,其中面向成年普通人群的調查收回有效答卷14895份,調查樣本覆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調查研究發現,雖然總體上人們比較重視心理健康,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基礎,但是欠發達地區和低學歷人群的心理健康素養過低,醫療衛生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重點職業群體的心理健康素養有待提高,驚恐障礙、讀寫困難和疑病症等心理疾病的知曉率過低,全國公眾心理健康素養達標率僅為12%水平。2019年澳大利亞學者李文靜(Wenjing Li)和雷夫利(Reavley)對中國1997~2019年期間65項心理健康素養研究的元分析發現,公眾在心理健康方面「不知患病」和「患病不治」的狀況普遍存在,對抑鬱症的識別率不到30%,對焦慮症和精神分裂症的識別率均不到20%;雖有超過80%的人們認為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有益,但是為瞭解決心理健康問題而尋求專業心理服務的比例卻不足40%;對於心理疾病的治療,57%的人認為應該定期服藥,但是超過60%的人認為藥物有害。 心理健康科普工作是提升心理健康素養的主要途徑。調查研究表明,科普培訓後,人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顯著提高。澳大利亞、德國、美國等國家研究表明,改變人們對治療的態度是可行的,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人們對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的態度會變得更加積極。因此,本書是在《國民心理健康素養問卷》的基礎上形成的知識手冊,供廣大公眾閱讀參考。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主要把握三個原則:一是知識來源可靠,言之有據。書中知識點基於近些年心理健康領域的研究結果,而當研究者觀點不一致時,我們力圖依據代表多數研究(如元分析)或大規模樣本研究的結論。二是關注維度廣泛,內容豐富。不僅關注常見心理疾病的預防和干預,而且關注睡眠、壓力管理、情緒管理等日常心理健康促進。不僅關注成年群體的心理健康,而且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保護和提高。三是儘量貼近生活,注重應用。本書主要選擇公眾日常關注和易於陷入誤區的內容,在寫法上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儘量在語言上通俗易懂,並結合故事案例進行說明。 本書既可以作為單位開展心理健康促進活動的培訓教材,也可以作為廣大公眾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倡導科學健康生活模式的通俗科普讀物。書中內容按主題分為幾組,但每一篇內容之間相對獨立,在順序上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自由閱讀。我們希望讀者通過本書能夠對心理健康知識更加瞭解,對心理健康的態度更加科學,採取更多有利於健康的行為,維持和促進自己與他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生活得更加幸福。 【本文為《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問》作者前言】 內容簡介 本書是依託2018年全國大規模學術調研,經過題庫編撰、專家審核和多輪編寫討論形成的科普手冊。該手冊面向普通大眾,通過故事引入和專家解說的方式向讀者呈現,涉及心理疾病、心身健康、危機干預與自殺預防、兒童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與原理,覆蓋大眾群體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困難情境或誤區,通過瞭解背後的知識及應對方法,能有效幫助大眾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從而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素養,提高工作與生活的幸福水平。 作者簡介 陳祉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負責人,教授,碩士生導師,擔任心理健康藍皮書系列《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的副主編。主編《中國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報告》《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報告》等書籍;譯有《弗洛伊德及其後繼者:現代精神分析思想史》《理解之謬 改變之謎》《心理諮詢面談技術》等著作。 目 錄 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問 成人篇 心理疾病的預防 1 .適當運動可以減輕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嗎? 2.焦慮不安等消極情緒有害無利嗎? 3.比起突然的創傷打擊,日常持續的壓力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很小嗎? 4 .大部分心理異常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於遺傳嗎? 5. 一般來說,一個人不記得的事情對於他的心理影響就很小嗎? 6.看車禍、災難現場的照片,或聽當事人講述災難,可能造成心理創傷嗎? 7.老年人加強社交活動有助於減緩大腦功能衰退嗎? 8.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預防老年痴呆症嗎? 心理疾病的識別 1.一個人有沒有心理疾病,是很容易看出來的嗎? 2.使用網上的心理問卷,可以判斷自己有無心理疾病嗎? 3.心理疾病患者的暴力傾向更強嗎? 4.情緒不好就是抑鬱症嗎? 5.有潔癖就是強迫症嗎? 6.產婦經常出現情緒失控、易怒等狀態,可能是患了產後抑鬱症嗎? 7.醫學檢查正常卻總懷疑自己有病,這可能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8.為了減肥吃完東西又催吐,這可能是一種心理疾病嗎? 心理疾病的治療 1.如果患上心理疾病,只要服藥就可以有效治療嗎? 2.輕度的心理疾病不及時治療,容易發展成精神病嗎? 3.抑鬱一定要用藥物治療,心理諮詢解決不了問題嗎? 4 .在沒有得到治療的情況下,抑鬱症也能夠自發緩解嗎? 5.抑鬱症服藥好轉後,可以自己一邊逐漸減少藥量,一邊觀察嗎? 6.儘量避免接觸引發焦慮的事物或環境,是治療病態焦慮的有效方法嗎? 7.患強迫症的人只要自己想停止,就能擺脫自己的強迫行為嗎? 8.家庭暴力的施暴方,只要誠心悔過,就不會再犯了嗎? 心身健康 1 .少量喝酒有助於促進睡眠質量嗎? 2 .晚上容易失眠的人,白天應該多補覺嗎? 3.不良情緒可能引發生理疾病嗎? 4.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都屬於心身疾病嗎? 自殺預防 1.自殺的人都有心理疾病嗎? 2. 如果一個人自殺沒有成功,他通常就不會再自殺了嗎? 3.真正要自殺的人是不會說出來的嗎? 4.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較高的自殺風險嗎? 5.自殺行為會傳染嗎? 兒童篇 兒童教育 1.幼兒撒謊就是道德品質有問題嗎? 2.從長遠來說,為了減少孩子的哭鬧,要忽略孩子輕微的哭鬧,只處理嚴重的哭鬧,這樣做對嗎? 3.一旦發現孩子有口吃問題,大人就應該立刻糾正嗎? 4.培養孩子的關鍵階段是在小學一、二年級嗎? 5.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應經常表揚孩子聰明,對嗎? 6.要加強孩子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應該對孩子的好成績多多獎勵,對嗎? 兒童保護 1.兒童被性侵犯的主要危險是來自於陌生人嗎? 2.用難聽的話刺激孩子,很可能帶來長久的心理傷害嗎? 3.打完孩子之後,好好哄一哄就不會留下心理陰影了嗎? 4.婚姻出現問題時,生個孩子有助於改善婚姻質量嗎? 5.不管怎麼說,維持婚姻總比離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好一些,真是這樣嗎? 6.兒童缺乏運動,不利於大腦發育嗎? 7.兒童的心理壓力過大會影響大腦發育嗎? 心理疾病 1.兒童不會患抑鬱症嗎? 2.父母教養不良會導致孩子患自閉症嗎? 3.自閉症的孩子都表現得安靜沉默嗎? 4.在青少年階段,隨著年齡增長,心理健康問題會越來越多嗎? 來源:kknews《日常生活心理健康50問》:中國家庭的國民心理健康素養手冊

《最強大腦》腦王獲得者誕生,北大生玩心理戰,捧起腦王獎盃?

《最強大腦》第八季已經收官了,在這一期的節目中,本以為奇蹟會發生,女腦王要誕生,關睿怡獲得了復活的名額,很遺憾的是沒有捧起腦王的獎盃成為了陪跑,腦王獲得者是被大家一向看好的來自北京大學的朱輝宇,值得驕傲的是朱輝宇為北大學生拿下了腦王的第一座獎盃。 在前幾季的《最強大腦》綜藝節目腦王爭奪者中,清華生爭奪者碾壓北大生爭奪者,然而在這第八季是來自北大的朱輝宇一路過關斬將與半路殺出的一匹黑馬尹佳琪進行的巔峰對決,比賽中朱輝宇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懸念,在一次又一的失誤重置下,朱輝宇逆風翻盤成功的脫穎而出擊敗對手尹佳琦。 上一期最為難堪的莫屬於楊培文了,楊培文與關睿怡組成的凌霄聯盟被零封淘汰,拿凌霄聯盟的實力相比於其他兩個聯盟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有競爭力的,結果不堪設想,在比賽中關睿怡的發揮還算中規中矩,楊培文的發揮可以說是穩紮穩打,在每次作答完畢後等待著發揮不解人意的李禮,反而李禮一次又一次的拖後腿,導致凌霄聯盟被零封。但楊培文的實力確實很強,由於賽制的規則與一些客觀原因還是被淘汰,如果總決賽楊培文對上朱輝宇兩個實力相當的對手那比賽可能會更加精彩。 不管腦王獎盃歸誰所屬,總會有被淘汰的,也有一路笑著走到最後的,本期節目主要考察的是選手們的觀察力、記憶力、推理力、創造力、空間力與計算能力,在這里面總會有選手擅長的也有不擅長的,這就要考慮到選手們的綜合素質了;遊戲的難易程度那就不言而喻了,總會有讓我們想不到的奇葩小遊戲;總的來說本期《最強大腦》還是有觀賞性的,你們對本期的最強大腦有什麼看法在下面評論區發表下自己的觀點吧! 希望下一季《最強大腦》能帶給我們更精彩的節目吧!讓我們共同期待吧! 來源:kknews《最強大腦》腦王獲得者誕生,北大生玩心理戰,捧起腦王獎盃?
黑色科幻心理恐怖《The Signifier》導剪版4月22發售

黑色科幻心理恐怖《The Signifier》導剪版4月22發售

<p由Playmestudio開發的首款獨立心理恐怖驚悚遊戲《The Signifier》導剪版宣布於4月22日發售,登陸Steam,GOG和Humble商店。PS5、XSX/S、PS4和Xbox One版將在2021年晚些時候發售。已經購買遊戲的用戶可以免費獲得導剪版。 遊戲介紹: <p《The Signifier》是一款劇情驅動、黑色科幻風格的懸疑冒險遊戲。探索現實世界,走進受害者潛意識的內心世界,藉助科技手段尋找一條又一條線索,破解一道又一道謎題,撥開層層疊疊的對話,發現最終的真相。 <p導剪版遊戲特色: <p新增劇情,包括內容新的記憶、對話,三個額外的結局 <p次世代增強:包括支持4K/60幀和1080P/100+幀支持,更快的加載速度和更高的分辨率 <p性能和遊戲體驗得以增強,包含改進後的UI和PC端的優化 <p新增遊戲功能,包括新的難度——為那些只想體驗劇情的玩家設置,如線索等 來源:遊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