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雕塑變尷尬現場,別讓古人之孝成為今人之「笑」

元代郭守正編著《二十四孝》一書,為傳承儒家的「孝文化」,記錄了24個古人孝順父母、供養雙親的故事。

其中,有一個「乳姑不怠」的典故,它講的是唐代崔琯的曾祖母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便每天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婆婆都不用吃其他東西,身體也很健康。後來崔琯做了高官,遵從曾祖母的臨終遺囑,也十分孝敬祖母。

「二十四孝」雕塑變尷尬現場,別讓古人之孝成為今人之「笑」

網曝視頻截圖。

近日,在浙江湖州營盤山景區內,這座「乳姑不怠」的雕塑卻引發了網友熱議。

據相關報導中顯示,女子赤裸著上身,為婆婆餵養母乳,莫名其妙出現在公共場合,確實不雅。景區工作人員在此前的回應稱:「二十四孝是老祖宗一輩一輩傳下來的,投訴的人可能是比較年輕的人,他可能不懂孝。」

目前在有關部門的介入下,雕塑已經被拆除。

逛景點遇袒胸露乳雕塑,想必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尷尬。景區此前回應更像是在推卸責任,這是年輕人不懂孝,還是這令人尷尬的古代孝道已與現實脫節?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孝順的形式卻不能止於古代的特例故事,而是應該與時俱進,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二十四孝」雕塑變尷尬現場,別讓古人之孝成為今人之「笑」

網友評論截圖。

2012年,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了新「24孝」行動標準,比如教父母學會上網,每周給父母打電話等,既傳承了自古流傳的孝文化,又創新了孝的形式,給予子女贍養父母的新的行為參考標準。

在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中,除了乳姑不怠這樣的「變態」孝順,同時也不乏有戲彩娛親、埋兒奉母等違背常理的故事,相比於表達孝,這些故事更像是被孝道捆綁後的愚昧行為。

因此,這些孝文化糟粕,確實不值得宣揚與推廣。真正的「孝」是用心奉獻,而非違背人性。

在契合實際的情況下孝順父母、為父母分憂,已足以體現「孝」的涵義。

在湖南桃江,年僅11歲的男孩兩天挖了800斤筍,賣筍的錢全部補貼家用。據報導,男孩父母患病,家中還有9歲的妹妹,平時周末男孩都會幫父母幹活,減輕負擔。

「二十四孝」雕塑變尷尬現場,別讓古人之孝成為今人之「笑」

網曝視頻截圖。

我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11歲,本應該是被家人呵護照顧的年紀,卻已經成為一個家庭的「頂樑柱」。

男孩的懂事令人動容,也讓我們一窺窮困家庭孩子的生活現狀。「挖筍小狀元」的背後,是生活過早帶來的無奈與艱辛,而接納這份艱辛,是小小的他們對「家庭責任」的早熟認知與自覺行動。

「二十四孝」雕塑變尷尬現場,別讓古人之孝成為今人之「笑」

愛心人士上門幫扶,圖源桃江縣農業農村局官方微信公眾號。

孝順其實是一次愛的「交換」行為,「反哺」是因「舐犢」而起,家人的愛與呵護,是世上最溫暖的饋贈。

4月18日,南京女孩小林在朋友圈發了款盲盒照片,並許願「想要」。奶奶看到後,為滿足孫女心愿,照著圖片樣式做了同款饅頭盲盒。

「二十四孝」雕塑變尷尬現場,別讓古人之孝成為今人之「笑」

某短視頻平台視頻截圖。

盲盒作為一類「猜測性」商品,或能讓消費者收穫驚喜,也有可能給人帶來失望。但是奶奶親手做的饅頭版盲盒,每一款都是獨一無二的珍藏,是有錢也買不到的隱藏款。

奶奶的神仙手藝惹得一眾網友誇讚,而更讓人羨慕的是,這種溫暖又直接的愛,用心至深,無可替代。

編輯:丁慧 實習生:祁倩倩 校對:吳興發

來源:kknews「二十四孝」雕塑變尷尬現場,別讓古人之孝成為今人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