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育兒

Tag: 育兒

如何教寶寶正確如廁?爸媽需要記住這些

如何教寶寶正確如廁?爸媽需要記住這些

學會如廁是小寶貝必須學習的「課程」,但很多媽咪都會覺得這個過程很艱難,其實有很多好辦法可以讓寶貝輕松如廁。當然前提最好是在寶寶合適的年齡內,這樣訓練寶寶如廁會事半功倍。 【如廁訓練有「專屬年齡」】 美國兒科學會和澳大利亞政府官方育兒網站,都建議從孩子2 歲左右開始學習上廁所,最早不得早於 1 歲半,因為寶寶在1歲半以前,大腦發育不完善,且寶寶的控制排泄肌一般情況下是在1-2歲之間達到成熟,平均年齡在一歲半。因此寶寶在2歲左右媽媽才可以有意識的訓練寶寶如廁。 訓練如廁最晚不要超過3歲 3歲的孩子已經有羞恥感,這時候他們會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如果孩子超過了3、4歲還不懂得如何正確上廁所,經常拉褲子、尿濕褲子的尷尬會給孩子帶來羞恥感,如果孩子已經上學,還面臨着被其他小朋友排斥和嘲笑的壓力。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是非常不利的。 【通常2歲左右的孩子在生理、行為和認知上會有獨立如廁的徵兆,家長要注意識別。】 1.生理方面 寶貝可以坐、跑、走得很穩; 寶貝每天都會有基本固定的排便時間; 一天有兩三個小時紙尿褲是乾的。 2.行為方面 能夠安靜坐下來五分鍾,否則可能無法完成解尿或排便; 可以自己把小褲子拉上或拉下; 會告訴媽咪他做了什麼,例如便便、尿尿等; 表現出獨立的意願,想要自己完成事情; 不排斥使用坐便器。 3.認知方面 可以聽從簡單的指示; 知道每一樣東西都有它自己歸屬的位置; 會說尿尿、便便這些字眼; 排尿、排便前會先提前告知。 【那麼,如何訓練寶寶如廁呢?】 1.大人示範 允許孩子觀察大人上廁所,或者家中同性成人上廁所時,主動帶上寶寶,邊說邊做示範給他看。尤其是男寶寶,爸爸可以教他站着尿尿。 2.給孩子准備專門的坐便器 當孩子在白天開始頻繁的使用尿盆後,你就可以試着讓孩子使用馬桶。大多數孩子不願意坐馬桶,是因為他們害怕掉到馬桶里。為此你可以購買一個專門為兒童設計的坐便器,讓孩子在排便時更有安全感。 3.幫助孩子學會脫褲子 帶寶寶到坐便器旁,讓寶寶學會自己把褲子脫下,退到腳部的位置。等寶寶掌握了脫松緊帶的褲子以後,可以學習並練習脫「復雜」一些的褲子。剛開始時孩子可能脫的比較慢,為避免寶貝憋不久而立刻解決,媽咪可以提供協助。 4.教寶寶擦屁屁 寶貝解便後雖然可以拿着衛生紙擦拭下部,但多半不會擦乾淨,而且也不知道該注意擦拭的方向,這個時候媽咪要進行協助,但稍大一點時就要讓寶寶學會自己清潔。教寶寶擦屁股時,是女寶寶的話就要教給寶寶從前向後擦,以免細菌感染陰道。 訓練寶寶如廁的過程當中,孩子可能會出現負面情緒,這個時候作為父母的你,不要因為孩子的不配合而感到沮喪或者生氣,這都很正常,耐心去對待就好了!當寶寶如廁成功或者有進步時,家長應該及時的給寶寶給予表揚,這樣更增強寶寶的自信心,讓如廁訓練更順利的進行! 來源:媽咪寶貝傳媒 凡本號註明「來源:媽咪寶貝傳媒」的所有作品,均為我方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我方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我方授權使用的作品的,應在協議授權范圍內使用並署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我方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媽咪寶貝傳媒

別給孩子的童年,過早地帶上枷鎖

1 姑姑家有一個小女兒。 平時乖乖的,可是一見到爸爸回家。 馬上就會跑到爸爸的跟前撒嬌。 有時讓我們都看不下去啦。 有時,親戚見了,會說不要太寵着孩子,不能什麼都依着他。 但姑父總是依着她,抱着她,滿足她那些小小的要求。 難怪說爸爸們天生就是女兒奴。 有一次我們剛到她們家做客。 她正拉着爸爸的手說要去買書。 姑姑要姑父陪我們坐一坐,聊聊天,所以說等等再去。 而我也跟她說,我家里有很多書,下次給她帶幾套來。 可小姑娘就是不肯,拉着爸爸的手搖晃着。 「不能慣着她,她爸爸一回來就撒嬌。」姑姑有點生氣了。 這時她的一個姐姐說:「她正是撒嬌的年紀呀!」 我一聽真是這個理,也附和着說:「對,好好撒撒嬌,長大了就不好跟爸爸撒嬌啦。先讓爸爸帶你去吧!」 那天回家的路上,我想着這件事,覺得很有意思。 2 可以說,童年應該有它自己的味道,在我們的一生中,應該有它獨特的位置。 很多事錯過,就只能留下遺憾了。 每個年齡段都有這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情,就像樹的年輪是一圈一圈地去發展的。 嬰兒的一圈,代表愛與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創作與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戲;青年的一圈,是情愛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則像徵現實與責任。 那在孩子該玩的時候,該撒嬌的年齡。 我們的管束多少顯得不合時宜,有時還以為自己做得沒錯。 平時對孩子要求這要求那,自己累,孩子煩也就算了。 可怕的是那些要求有時像枷鎖一樣,將童年的快樂時光鎖住。 比如讀閒書這件事,就被很多父母拿來數落孩子。 覺得讀課本之外的書,擾亂心性,耽誤時間,影響學業。 於是管束的很緊。 有一位媽媽說一見孩子讀那些漫畫、科幻類的校園小說,心里就擔憂。 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說。 而且孩子買了一本還要繼續買,禁止的話,怕影響孩子的閱讀興趣。 而一直放任不管,又怕真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 做父母的難,就在這些地方。 孩子好像總能出一些難題給我們。 我一向提倡孩子們多閱讀,哪怕是讀閒書。 而且不要太多地束縛孩子。 比如孩子6歲前喜歡讀圖畫書,而到了小學,會熱衷於故事、科幻、推理、漫畫類的書。 而到了中學,很多孩子會愛武俠。 如今的孩子是非常幸福的,因為從幾個月開始就有書可玩可讀。 還記得我小時候如飢似渴地閱讀時光。 在老屋那間昏暗的屋內,一個小窗戶透着暗淡的光。 有時讀得興起,不知外邊是什麼時間。 而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買足全套的金庸,沒有好好地通讀一遍。 後來我也想補全,可總是沒有達成這個心願。 如今,有了孩子。 我對他的閱讀,基本不做限制,就依着他的性子來。 他喜歡恐龍,那就讀恐龍科普或者故事書。 他不喜歡那些講道理的繪本,說無趣。 那就讀一遍就好,也沒必要非把這個道理跟他說來說去。 而我能做的是,默默地為他蒐集那些他喜歡地書。 哪怕價格昂貴的原版立體書。 我還能做的是,培養他跟書本之間的美好感覺。 讓他們像朋友一樣。 而所謂的讀書計畫,那也是其次的。 而限制呢,也許就是多慮。 反而會讓孩子錯過很多美好,留下一些遺憾。 3 為什麼就不能把孩子當作一個孩子看待。 孩子們的心聲大多是:我想做一個真正的孩子,慢點長大 當我們一路走來,回頭看自己人生,會發現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樂趣。 所以不要用我們成人的視角,來對待孩子。 讓孩子能像個孩子那樣,任性、玩耍。 前幾天,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 在小操場玩了一會。 發現幾個孩子在那玩沙子,有一個孩子把沙子隨手拋開,灑在旁邊的一個小水池里。 還一邊開心地說:「下雨啦!下雨啦!」 那細細的沙子落在水面上,真的像下雨。 「寶寶,不能這樣玩!」一位媽媽趕緊說。 「為什麼?媽媽。」孩子問。 「因為沙子不能撒在那個水池里,而且沙子是土,不是水。」 孩子一聽,就沒再繼續玩了。 多好的發現啊! 孩子們總是會有這樣的開心創意。 可總是被大人打擾,甚至打擊。 就好像,他們用童真吹出一個個彩色的泡泡,大人們卻說沒用沒用,於是用力戳破他們。 所以,你會發現一個孩子的身後,常常跟着一個大人。 嘴里唸著「不能這樣玩,這樣玩危險。」 或者把孩子玩耍的姿勢都規定了。 有時又給孩子打扮得漂漂漂亮,就是不准玩泥巴。 在幼兒時代,倘若沒有帶孩子去體驗大自然的美好。 不知道原來泥巴也可以玩,在草地上打滾其實感覺不錯。 那他們只會更加喜歡電子屏幕,喜歡塑料玩具。 而此時,你再叫孩子來看一棵樹或者一朵花。 他們眼睛都不會移動一下。 因為那個最好的時期已經過去了。 4 每次,當我看到孩子飛奔而去的背影。 總是會有一種感傷,雖然已經無數次告訴自己要習慣。 可是感情總是會打破那種習慣。 而真實的情感總是會在某個時刻流露出來,藏不住。 我們都以為男孩們酷酷的,可是他們有時也會像女孩一樣撒嬌。 內心也渴望在父母面前得到特殊的寵愛。 我們以為孩子大了,不需要那樣的親昵。 可有時你會驚奇地發現,他們原來也有不少的期待。 特別是家有二寶的家庭,以為大寶已經得到了很多的寵愛,可以暫時放下,應該不會有事。 可他們雖然個子長高了,內心卻還是渴望着跟父母的親密依戀。 有時,不妨製造一點這樣的特殊待遇。 記得有一天,帶着小小魚從外邊回來。 那天的雨很大。 我跟他說「來,爸爸背背你吧!」 他的表情有點喜悅又有點吃驚。 因為我們出門,我很少會背他。 但我知道他特別享受這些特殊的小時光。 我能趕緊他緊緊地摟着我地脖子,用鼻子湊近我的衣領。 哪怕我渾身汗臭,他還是說:「爸爸,我聞到你的味道啦!真好聞,我記住了這味道。」 「不是汗臭味吧!」我笑着回答。 「不是,不是,是一種特殊的味道,我好幾次都聞到了。」 「記住啦,這是爸爸的味道。」我開心地說。 「那我是什麼味道,你聞聞!」他把手伸在我的鼻子前。 「是魚腥味,好腥呀!」 「」不是,不是!」他有點着急了。 這樣的小時光,我知道會越來越少。 因為孩子正在長大。 雖然有時會感嘆時光過得太快。 可事實上呢,我們還在催着,計畫着,讓孩子快快長大。 不是嗎? 在這看上去漫長卻短暫的童年里。 請讓孩子慢一點,讓他們能像個孩子一樣發發呆,犯點錯。 在需要的時候給一個緊緊的擁抱,少點要求和指責。 當愛浸潤孩子的心靈之地,那就會開出七彩的花。 記得千萬別給孩子的童年,過早地帶上了枷鎖。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養育男孩
二胎心理學家爸爸告訴你:為什麼你自以為的陪伴,其實很無效?

二胎心理學家爸爸告訴你 為什麼你自以為的陪伴,其實很無效?

二娘碎碎念:最近,二娘看了一本《孩子是個哲學家》。書很淺顯,作者來頭很大,內容值得深思。我將分幾個部分滿滿拆解。《奇葩說》第五季中有個問題: 「爸爸每週陪伴孩子不超過12小時,該不該取消爸爸資格?」 選手顏如晶在節目中一語中的:「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一集到地二十集,他會慢慢地變。連續劇你不看,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的,你不看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選手可以振振有詞。然而,中年老母親老父親不得不說:知易行難呀。職場上節奏那麼快,那些職場小鮮肉思維活絡又無牽無掛,加起班來分分鍾秒殺我們這些上有老、下有小的老父親、老母親。無怪乎有人感嘆說:「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起你。」 有這樣一個爸爸,他是業內有名的專家,平時工作繁忙,但卻從未忽視對孩子的陪伴。他用高質量的陪伴,見證了孩子的成長,收獲了滿滿的愛,還得到了不一般的人生體悟。 這位爸爸叫皮耶羅·費魯奇。他是意大利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從事心理治療行業30餘年,被譽為「當代歐洲精神心理學的引導者之一」,著有《我們可以成為什麼:精神綜合療法的視野與技術》、《不可避免的恩賜》、《仁慈的力量》等多部心理學著作。他同時還是兩個兒子的父親,寫了一本書,叫做《孩子是個哲學家》。 皮耶羅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艾米利奧,是一個精力旺盛而又善於思考的孩子。小兒子叫喬納森,喜歡追蹤樹影、傾聽鳥叫,也會調皮搗蛋把父親弄得焦頭爛額。在這本《孩子是個哲學家》中,皮耶羅·費魯奇詳細記錄了自己和兩個兒子一起的點點滴滴。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還記錄了他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的所思所想。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他慢慢領悟到了陪伴、尊重和關心的真諦。 01 「陪伴」的真諦:陪着不等於陪伴,更重要的是質量 現如今,不少年輕的父母是「手機黨」。他們所謂的「陪伴」,要麼是塞給孩子手機,讓孩子自己玩電子遊戲;要麼是「號稱」陪孩子活動,卻並沒有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而是低着頭自顧自地看手機。其實,這都不是真正意義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 皮耶羅就有這樣的育兒體驗。有一次,他和艾米利奧一起玩跳繩的遊戲。艾米利奧跳一分鍾、兩分鍾時,皮耶羅還可以興趣盎然的在邊上觀看。然而,時間一長,皮耶羅就有點心不在焉。艾米利奧提醒他:「每一跳都是新的。」他期待爸爸和他一起觀察,這一跳含有翻觔鬥,那一跳帶着歡樂,就像哲學家常說的「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一樣,每一跳都和其他的跳不一樣。 而皮耶魯顯然沒有關注到兒子的感受。 皮耶羅還發現:有一段時間,只要他一接起電話,艾米利奧就非常生氣,會故意大吵大鬧。原來,孩子覺得爸爸只有晚上才回家,希望能夠和爸爸一起共處而不被打擾。 皮耶魯的反思可以用一個詞形容——「隱性失陪」現象。 什麼是「隱性失陪」現象? 你以為你在陪娃散步,可孩子明明渴望與你溝通,你卻只是忙着邊散步邊用手機聽付費課程;你以為你在陪娃玩耍,可孩子明明希望你與他互動,你卻心不在焉對他「渴望」的目光熟視無睹。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孩子渴望我們全身心的投入,盡力和孩子在同一個「頻道」上同頻共振。所以,「高質量的陪伴」占用的不僅僅是父母的時間,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愛和心思。那些抱着手機卻不將目光灑落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他們的陪伴顯然談不上高質量。 02 「尊重」的真諦: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他的選擇很重要 皮耶羅和妻子維維安生第一個孩子之前,他們曾經專門去參觀了天才莫扎特和達文西的出生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天賦秉異。艾米利奧出生了以後,皮耶羅熟讀育兒書籍,根據書中介紹給艾米利奧做兒童體操,希望通過體操刺激孩子大腦發育。可是,他發現每次給孩子做體操的過程中,艾米利奧並不開心。漸漸地,他領悟到孩子並不喜歡做體操,只是因為孩子太小了,不懂也不會反抗父母。由此,皮耶羅領會到: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要學會接受孩子的平庸,更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生活中,很多父母望子成龍,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卻忽略了孩子的愛好和選擇。真正的明智的父母,從來都會尊重孩子的意願。 比如,梁啟超曾經給自己的女兒梁思莊選擇了生物專業,但思莊去加拿大求學後,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個專業。梁啟超給思莊寫信說,讓她大可不必拘泥於父親所選的專業。最終,梁思莊成了赫赫有名的圖書館學家。梁啟超家族成為近代史上最有成就的家族,一門三院士,9個子女個個成才,與梁啟超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密切相關。 孩子也有獨立的人格,他也有思想、有主見、有選擇權。 真正的愛孩子,就要學會尊重。 03 「關心」的真諦:孩子不僅僅需要的是關心,還需要關心到真相 說起關心,有的父母會不屑一顧:我很關心我的孩子呀,一日三餐、吃穿用度都非常精心。的確,現如今物質生活好了,我們可能對孩子的照顧會非常周全。但在體察孩子方面,我們做的可能遠遠不夠。 皮耶羅就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他給兒子艾米利奧洗頭發,可是艾米利奧怎麼也不肯。直到皮耶羅突然想到:會不會是孩子怕水進到眼睛里?最終,全家做好了防禦措施,開開心心的給艾米利奧洗了頭。皮耶羅得出了一個結論:關心要關心到事實的真相。 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語言能力有限,並不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又或者羞於甚至不敢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父母就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的蛛絲馬跡,找對「關心」孩子的正確姿勢。 比如,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在他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就曾經提到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小女孩南希的故事。她看到幼兒園里小朋友的畫,就問「誰畫了這麼丑的畫?」。媽媽指責南希不禮貌。老師卻說:「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畫簡單的畫。」她看到破碎的玩具,就問:「誰弄壞了這個玩具?」她的媽媽說:「你管誰弄壞的呀?」老師卻回答她說:「玩具就是用來玩的,有的時候自然就會壞。」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南希媽媽對於南希沒有關心到「事實真相」上。南希的兩個提問,實際上都表明了自己對幼兒園生活的擔心。關心女兒的媽媽,如果發現了這樣的情況,可以預先帶她瞭解幼兒園的環境,提前和她閱讀一些關於幼兒園的繪本,緩解女兒的焦慮情緒。當南希提出問題後,媽媽也能直接的看到事情的本質,准確的給予女兒回覆。 皮耶魯說: 要學會這門「最美的藝術」,不妨按照美國華盛頓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約翰·戈特曼所說的:「為人父母其實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 最需要的幫助,是有「同理心」的陪伴、尊重和關心。 而唯有這種幫助,才是忙碌父母最需要的開啟和諧親子關系的鑰匙。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二娘說育兒
自己坐頭等艙,卻把孩子丟在經濟艙,網紅媽媽的另類「育兒經」

自己坐頭等艙,卻把孩子丟在經濟艙,網紅媽媽的另類「育兒經」

最近幾天,好幾家美國媒體都報導了一位Instagram上的網紅,Instagram 是一款免費提供在線圖片及視頻分享的社交應用軟件。 這位網紅叫娜奧米·斯特德(Naomi Isted),是英國的一名時尚博主和電視節目主持人,她在Instagram上有9萬4千多粉絲。 娜奧米被媒體報導是因為她坐飛機時總是做頭等艙,而讓同機的丈夫帶着兩個孩子在後面坐經濟艙。 這樣另類的做法難免會引起人們的質疑:「要坐頭等艙就全家一起坐,沒錢就不要貪慕虛榮。讓孩子坐經濟艙,這是親媽嗎?」 不過,娜奧米這樣做卻有她自己的道理。 下面先通過娜奧米Instagram里的照片來瞭解一下她是做什麼的? 娜奧米的Instagram 娜奧米的Instagram 可以說的標準的時尚網紅風格。生活中,娜奧米差不多每六週要乘飛機出門一次,去參加、主持奢侈品和時尚品牌的發佈會,為這些品牌拍照、撰稿、代言,為《早安英國》和《今晨》等電視節目拍攝時尚片段,這樣的工作可以說是讓人羨慕不不已的了。 今年40歲的娜奧米和做房地產開發的丈夫有兩個孩子,9歲的女兒和3歲的兒子。只要有機會,去外地工作時娜奧米就會帶上全家一起出行。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有機會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娜奧米一家 不過,乘飛機的時候,娜奧米大多數都是獨自坐頭等艙,讓丈夫帶着兩個孩子坐經濟艙。對此,她有自己的解釋。 首先,她不想讓她的孩子打擾其他頭等艙的乘客。 「我個人認為,小孩子不應該被允許坐在頭等艙,除非他們的行為舉止真的表現得很好。我們的女兒(9歲)可以坐下來看書,她住過豪華酒店,知道如何舉止得體。但是我三歲的兒子很頑皮,他會到處跑。我不想讓其他頭等艙的人經歷這些。」 她說:「我認為對於那些花了1萬英鎊(13100美元)買了一個座位的人來說,讓一個孩子在他們面前大聲吵鬧、蹦來蹦去是不公平的。」 其次,在飛機上她需要專心工作,充分休息,不想因為孩子分散注意力。 「我一到任何一個城市或國家,就會立即與品牌商和客戶見面,所以需要做好準備。」娜奧米經常利用飛機上的時間來研究和准備文件、腳本,如果孩子坐在她身邊,她就無法高效率地利用這段時間。「如果我有時間集中精力,就更容易把所有事情都計畫好。」 作為一位職業女性,可以說娜奧米拎得清,她知道什麼時候該把自己的工作放在第一位。 第三,她不想讓孩子從小習慣這種奢華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很多人會不理解我的做法,但如果你處在這樣一個位置,你有這樣的機會,你如何教導你的孩子金錢的價值?」」她說。 「在我20多歲第一次主持一檔葡萄酒電視節目之前,我從來沒有親身經歷過任何奢侈品,而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努力工作換來的。」 娜奧米覺得孩子們年齡太小,不能夠「欣賞並理解金錢和努力工作的價值。」所以她不想讓孩子早早坐頭等艙,早早習慣這種奢侈的生活體驗,「我認為,作為父母,向孩子灌輸感恩和職業道德是至關重要的,」她繼續說。 看了娜奧米的解釋,讓我覺得在坐飛機這件事上,她的育兒觀還是蠻正的。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遠方老師在美國

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懂事的父母(這就是教養)

無數的父母希望 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學校 接受最好的教育 拼盡全力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教育環境 但是卻往往忽略了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對孩子來說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01 一位網友在長沙地鐵看到這樣暖心一幕: 等地鐵的時候 一個寶寶問腳下踩的腳印是幹嘛的 爸爸媽媽還有外婆(奶奶) 特別耐心地給他解釋是排隊的 並且整齊地排了隊給寶寶看 家教好的人 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出現的 02 地鐵車廂內 孩子把爆米花灑在地鐵車廂 父母跟孩子一起 一粒一粒撿起 或許這些舉動微不足道 但正是這些細微之處 最有力量 03 在石家莊一路口 一名婦女牽着一個小女孩過馬路 見到有車輛駛來 兩人下意識地停步打算退回 不過,車輛在斑馬線前停下讓行 母女倆過了馬路 女孩還在媽媽的提示下 向讓行車輛鞠躬致謝 還向司機揮了揮手 好的教育 源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04 暴雨天 一位父親帶着一個孩子 發現路上的井蓋塌陷了 父親報完警後站在水中井蓋旁 引導過往的車輛避讓 此時,孩子就在路邊等着父親 虎父無犬子 這也許是孩子人生中最好的一課 05 同樣是下雨天 在一個地下通道入口處 一位母親用左右為孩子擋雨 而她的右手拿着傘 為一個佝僂着腰的老大爺擋雨 這位老大爺是一位流浪漢 而這位媽媽一直慢慢地跟隨在他身邊 善良總藏在不經意間 行動總比語言來得更加深刻 06 在一趟航班上 一位獨自帶孩子的媽媽 一上飛機就給大家髮小禮物 里面裝着耳塞小糖果 背面還打印了一段話 「我是來自寧波的Wendy, 我剛剛一歲半… 獨自帶我的媽媽擔心我的哭鬧會打擾到您, 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 希望能減輕你的困擾……」 寶寶全程很乖 有些人 並不是因為做頭等艙才這麼做 是因為這麼做才坐頭等艙 07 一個孩子在書店「順走」了四本漫畫書 家長發現之後寫下道歉信 並留下全部書款40元錢 一大早從門縫里塞進書店 道歉信如下: 「你好!由於我教子無方,(兒子)在你店里拿了四本(漫)畫書。 貴店門沒開,本應本人帶上兒子親自來道歉,沒開門, 我給你(把錢)放里面。對不起。」 孩子總有犯錯誤的時候 關鍵看家長如何處置 08 早高峰 坐在後座的孩子將酸奶盒隨手扔出窗外 父親隨即下車 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了教育 並將酸奶盒撿起,放回了車內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 只有錯誤的教育方式和失責的父母 09 在飯館吃飯時 一位母親帶着孩子在靠窗的位置 過來一名流浪漢站在窗外看着她們吃 母親帶着孩子去點餐處打包了份飯給他 用自己的行動,教給孩子善良和施予 對待弱者的態度 才是一個人真正的素質體現 10 在你們家,每天吃飯時,第一筷子菜是夾給誰? 孩子和父母、爺爺奶奶一起吃飯 很多父母往往將第一筷子菜夾給孩子,說: 「寶貝快吃!這是媽媽特意給你做的。」 爺爺奶奶也不示弱,紛紛夾菜到孫兒碗里: 「這個菜有營養,寶寶得多吃。」 這樣的一幕是不是很熟悉? 第一口菜不見得營養更多 卻讓孩子學會了自私 認為自己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 於是吃飯時 父母都還沒有坐到桌前 孩子已經撲上來,把喜歡的菜吃了一大半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給孩子做榜樣 家庭生活里的每個細節,其實都不是小節 智慧的父母一定懂得: 要將第一筷子菜夾給長輩 這樣, 孩子從小學到的是尊重和孝敬長輩 將來走上社會,才會更加受用 很多時候 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都會潛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腦海里 影響到孩子未來路上的關鍵選擇和決定 最終影響到他們的命運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素養的人 首先你就得成為什麼素養的人 再好的名校 都比不上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愛上朗讀亭

上海、香港、芬蘭三地學生對比,教育的差異讓人目瞪口呆

文/米粒媽 轉載自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這幾年世界各地的教育學者都想知道一個答案,為何芬蘭、香港及上海的學生,在國際評估能力測試中,總是遙遙領先? 紀錄片《走進東·西教室之上學為什麼?》揭開了這一秘密。 這部由香港now新聞台拍給香港人自己看的一部紀錄片,旨在探究芬蘭、上海兩地的教育經驗對香港的啟示。 它帶給我的反思實在太多太多,看過之後,我迫切地想安利給你們。 紀錄片的一開始,就分別展現了來自香港、芬蘭、上海三個地方的小學四年級學生,分別過着怎樣不一樣的學習生活。 1、上海小學生的一天 10歲的上海小四學生思毅,她的一天從吃完早餐,媽媽送她到學校開始。 這一天的第一節課,是8:40的英文課。 09:30是體育課。上午幾節課之後,12:30是午飯時間。 午飯過後休息一會兒,思毅又要開始上課,這一課有三十五分鍾做功課,還要即時交給老師批改。 04:30是思毅的放學時間,外祖母來接她回家。 思毅到家是04:51,第一件事便是寫作業。 她今天的作業:語文復習第三課、背三個小節、預習古詩;數學有第四冊八九頁。 一個小時結束功課後,思毅顧不上休息,又開始練鋼琴。 晚上八點,下班回家的媽媽,開始檢查思毅的功課,向女兒指出功課的不足之處。 到了晚上九點,思毅完成預習,准備洗澡睡覺。 2、香港小學生的一天 9歲香港小學四年級學生俊浩的一天,是從六點半起床開始。 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地洗漱,之後由媽媽陪同去坐校車到學校。 在學校上完一天的課程,04:30放學後的行程是到補習社做功課。 完成數學功課,做英文功課,再做中文功課。 被問到平時什麼時候離開?俊浩的答復是,七點到八點,有時更晚。 而被問到平時的功課是否比今天多?俊浩的答復是,平時有七至十多份,今天四份。 從補習社回到家中,媽媽與他有協議,在補習社完成做功課和溫習後,他可以在家里想做什麼都可以。 到家的俊浩是一天中難得的放鬆時間,看電視時,媽媽會給他端來一碗好吃的。 記錄片中媽媽略有無奈和不滿地說: 「他早上七點出門,晚上七點才回到家,足足十二個小時,太長了。功課少一點都可以,同一條方程式做十條,其實都一樣,你一看就知道他曉不曉得,不用重復。」 而兒子俊浩在被問到,「如果讓你自由選擇,你明天想做什麼?」時,俊浩開心地說,「坐在這里,然後打遊戲」。 紀錄片顯示,香港學生的PISA成績一向名列前茅,但代價是功課多。 國際調查發現香港小四學生每天做功課的時間,在全球四十多個受訪地區中排第二高。 3、芬蘭小學生的一天 地球的另一半,11歲的芬蘭小四學生Kaius的一天又是怎樣度過的呢? 早上,他和父母一起吃早餐。 他對采訪者說,一年級就開始自己上學,上學有時很開心,有些課堂很有趣,因為學習的方法很有趣。 到學校後,09:30是小息時間,即使芬蘭這天氣溫只有零下三度, kaius也可以盡情玩他喜歡的運動。 芬蘭人認為,只有足夠休息,自由活動,才能好好吸收知識。 到了10:00數學課,孩子們才紛紛回到教室。 課堂形式也是相當輕松活潑,孩子四面相對而坐,有的孩子甚至坐在瑜伽球上上課。 11:30,午飯時間到了。 和國內學校食堂不一樣的是,芬蘭小學生是自主打餐。片中當被問到,「你們喜歡學校食堂的餐嗎?」 孩子幾乎異口同聲的答復說「喜歡」。 12:30, kaius上芬蘭文課,他要設計一個報紙專欄。 到了02:30就放學了。 回到家後的kaius,第一時間跟同學打遊戲機,足足兩個鍾頭。 然後再去學吉他。 到了06:45,kaius在晚飯前的半小時做功課。 做完功課吃晚飯,07:45又到遊戲時間。 片中,kaius的父母表示,在kaius出生之前,家里並沒有這麼多遊戲,因為kaius很喜歡玩遊戲,所以家里准備了很多。 Kaius的父母一致認為:功課不應該太多,玩遊戲也不光是玩,他同時可以學到數算和數學,也可以學習勝利和失敗。 「我覺得很好,我們人生中都會遇到挫折,我覺得Kaius現在,不論贏輸也能好好應對,玩遊戲是有幫助。」 差不多到了晚上八點半,Kaius就要准備睡覺了。 這就是Kaius一天的學習生活,讓人驚嘆,相對於國內的小學生,芬蘭的小學生簡直太輕鬆了。 芬蘭學校功課少、無考試。芬蘭老師甚至認為,測試和考試只會給小朋友壓力,妨礙學習。 4 紀錄片中,有一個讓我記憶猶新的環節: 香港教育學院的老師把芬蘭小四的數學功課翻譯成中文,然後把翻譯好的芬蘭數學、英文功課,分別讓香港學生俊浩和上海學生思毅來計時做題。 香港學生俊浩在媽媽的陪同下,不到半小時便做完。 而上海學生思毅,英文大約十分鍾就做完。 芬蘭數學,在做到圖形題時遇到一點困難,最後用了二十三分鍾也做完。 之後換過來,分別讓香港學生俊浩和芬蘭學生Kaius來做上海的數學功課。 俊浩一開始在做上海數學功課時做得很順利,但越到後面越難。做到最後,開始變得煩躁,坦言說,「上海數學根本就未學,十分難。」 而芬蘭學生Kaius卻要比俊浩更抓狂,在做上海數學功課時,Kaius一直寫寫擦擦,開始變得煩躁,不停地表示,「我完全不明白」。最後用了五十分鍾終於做完。 之後再換過來,讓芬蘭學生Kaius和上海學生思毅分別做香港數學和英文功課。 Kaius在做了一個半小時後開始有點不耐煩,「我不明白,這個練習很長,我要在這里寫些什麼?」 面對兒子的沮喪和煩躁,爸爸也開始抓耳撓腮的煩躁不安起來。 而回到上海,思毅做香港的數學功課,大約15分鍾就做好了。 她表示,香港的這份數學作業,在這里只相當於是三年級的題目。 但相對於數學,香港英文功課就要難得多了。思毅最後用了接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都做不完。 5 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感受頗深。整部紀錄片不偏不倚,沒有批判,卻在客觀的三地對比中有着深深的反思。 作為聞名全世界的芬蘭教育,97%的學生均入讀公立學校,學校之間差異很少,沒有名校的觀念,不會分精英班,也不會排名次,沒有升中壓力。他們不鼓勵競爭,認為學校的責任是幫學生發掘自己的專長和興趣。 老師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學生的學習充滿趣味,讓孩子一起參與課題設計,想要知道他們喜歡做什麼。 紀錄片中的公立學校的校長也表示,「我們的想法是,學生主導自己的學習,我們給予支持。」 「彈性,讓精力用在最需要的學生,不對學生施加過多壓力去評估他們,重要的是去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路,從事自己喜愛的職業。」 「我們會有小測驗,但只是想更多瞭解他們學習進度,而不是為了全國的公開試。」 2000年第一次評估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畫PISA,芬蘭打敗眾多西方經濟大國,名列前茅。 三年後更脫穎而出,奪取了科學、閱讀的第一。 但是芬蘭的教育者卻不在乎排名,他們認為,教育不是在於PISA成績,而是有沒有熱愛。 芬蘭教育法規定,授課時數每星期,不能超過三十五小時。 對比香港中小學生平均每週學習超過六十二小時,幾乎是芬蘭的一倍。 也就是說,芬蘭學生素質(數學、科學、閱讀)位於全世界第一梯隊,做到這一點,他們卻花費了最少的時間 ,學生的幸福感更強。 紀錄片中一位來芬蘭當交換生的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在參觀了一家公立小學後,總結說: 「香港人崇尚越多越好,我們要小朋友學十八班武藝,讀很多很多書,背誦很多很難的生字,因為我們覺得越多越好。但這里的老師跟我說,數量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活學活用。」 還一針見血地指出芬蘭和香港小學生的區別:「你覺得他們(香港學生)是贏在起跑線,但其實輸掉了學習興趣。」 這句帶有批判式的總結,雖然真實表露了對香港教育疲憊狀態的不滿,但「贏在起跑線,輸掉了學習興趣」這句話,恕我不能認同。 我身邊很多學霸朋友,大都沒有贏在起跑線而輸掉了學習興趣。 之前講過的,我一個閨蜜,從小在台北長大,哈佛大學碩士畢業。她說,上哈佛最令她震撼的,不是白鬍子教授和高深的課程,而是她的哈佛同學。不論白人黑人亞洲人,不論貧窮還是富有,不論來自歐洲、南美、非洲還是亞洲,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都差不多——都苦得很! 她小時候每週要上8門課外班(共20多次課),平時放學和週末要一個個去「趕場」,鋼琴、英文、書法、繪畫、樂理指揮、珠算、心算…… 她問了一圈兒她的哈佛同學,不管來自哪個國家,幾乎沒有人小時候課外班上得比她少。 但她說,「苦」過來後,反而樂在其中: 「快樂的方式有很多種,追娛樂綜藝、追星看演唱會,通過感官的刺激獲得快樂是一種快樂;但埋頭題海戰術,攻克一道又一道難題的快樂和獲得的成就感,是那些感官上的快樂無以比擬的。」 6 整部紀錄片看到最後,我從整部紀錄片的反思中,也得到了某種答案。 聞名於全世界教育的芬蘭,全國總人口五百萬,只相當於是北京一個朝陽區的人數。 有限的人口基數和發達的經濟基礎,當然可以允許他們的教育發揮個人最大潛能,實現教育的人人平等,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國民教育水平。 可是,對於人口基數大,教育資源有限、競爭淘汰制的國家來說,芬蘭式的「快樂教育」,終究不過只是紙上談兵。 就像紀錄片中,面對「各自有什麼夢想?」這個問題時,三個在不同教育體制長大的孩子各自有不同的回答一樣: 芬蘭的Kaius說:做作家應該蠻有趣,因為我看很多書,所以我想寫自己的書。 而香港學生俊浩說得則是:希望升讀大學。 人只有在實現了眼前的基本需求後,才能真正暢談夢想。不然,那就只是一句空話。 紀錄片中有一個問題問:「為什麼要讀書?」 思毅的回答是:因為長大之後才會有出息。 思毅的回答,簡單、直接、接地氣,卻讓人無可反駁。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不就是中國孩子的真實現狀嗎?在中國,考個好大學,是改變命運最簡單、最公平的途徑。 換一句話來說,把芬蘭小學生放在中國,和數以萬計的中國小學生一起競爭,他們還能「快樂教育」得起來嗎?說白了,這根本就不是同一起跑線的公平競爭。 芬蘭孩子能快樂學習,歸根結底是受大環境影響,他們不需要靠競爭來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相反,中國孩子的競爭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過不了這個獨木橋,你就失去了人生的選擇權。 看完紀錄片,還有一個深刻的感受是,相對於芬蘭的孩子和父母,不僅中國孩子很累、很苦,中國家長也同樣艱辛。 在芬蘭家長不用接送孩子上下學、不用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輔導作業,不用為孩子的升學壓力而憂心時; 中國家長要兢兢業業地接送孩子上下學,要鄭重其事、筋疲力盡的輔導孩子上課,要憂心忡忡、提心吊膽、愁腸寸斷地擔心孩子的升學考試。 這就是兩國教育環境的差異,但看清差異並不是為了兩國教育體系的不同而忿忿不平、充滿怨言;反而,正是因為看清了兩國教育體系的差異,認清現狀,才更要努力在這個大環境下,為孩子選擇和指引符合他們發展的學習之路。 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為人父母我們不能,也不敢拿孩子的未來做賭博。 正如紀錄片結尾所說的那樣: 「現在中國用淘汰體系,我的孩子不能被淘汰,如果我的孩子不做作業,如果我的孩子不上補習班,不做考試題,那他一定會被淘汰。」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美國留學那點事

請查收 | 您有一份假期帶娃出行安全指南

春天是寶寶接觸大自然,外出識物的好季節,家長帶着寶寶玩的是開心了,但寶寶安全問題可不能忽略,今天菌菌在這里說說四種寶寶出行最常見的意外傷害,給各位寶爸寶媽提個醒。 一 摔傷、擦傷 每年死亡兒童中,有 26.1% 是因為意外傷害導致的死亡,然而只有不到 5% 的兒童接受過安全自護方面的教育,有很多的家長完全不知道寶寶發生意外時,如何處理寶寶的傷口。 寶寶最容易走路摔倒出現擦傷,家長可以先用生理鹽水沖洗,再用消毒棉簽蘸取碘伏擦拭傷口,最後用消毒紗布包裹好,但如果擦傷傷口很深,血流不止,或者寶寶臉部受傷,為了不影響寶寶顏值,我建議及時帶寶寶去小兒外科就診。 要注意的是,有些損傷很隱蔽,家長仍然要關注寶寶的生活習慣是否和以前一樣,如果 24 小時之內,寶寶沒有出現異常症狀那基本警報就可以解除,提着的心也可以放下了。 二 蚊蟲叮咬 新聞中男孩,先是反復發燒、抽搐,最後導致癱瘓在床、失去意識,幾乎成了植物人,通過檢查,醫生確診是因為被蚊蟲叮咬,感染乙腦病毒,患上了乙型腦炎。 家長們別拿蚊蟲叮咬不當回事,蚊類叮咬有一定幾率會傳播乙腦等疾病,發病人群也主要以兒童為主,被感染後會有 30%~50% 的患者會留下嚴重後遺症。 所以,除了要及時帶寶寶接種乙腦疫苗外,平時外出也盡可能給寶寶穿長衣長褲,噴驅蚊劑來預防被蚊蟲叮咬。蚊蟲叮咬留下紅腫的包,過個兩三天基本都可以消散,期間為了防止寶寶因瘙癢抓撓,抓破皮膚引發感染,可以使用濕毛巾冷敷,或用爐甘石洗劑止癢。 三 腹瀉 腹瀉是導致 5 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疾病,僅次於肺炎,帶寶寶春遊野餐的食品安全問題,寶爸寶媽們上點心。 我隨便上網查了一下,就有媒體報導 10 個月的寶寶連續 5 天腹瀉導致脫水死亡,菌菌在這里提醒一下各位寶媽,寶寶腹瀉時,要立即補水,保持寶寶體內水、電解質的平衡,不要濫用止瀉藥,一旦寶寶精神狀況不佳,立刻帶寶寶去醫院。 四 花粉過敏 春遊賞花回家後,寶寶就開始鼻涕不斷、噴嚏不斷,寶爸爸媽們還以為是把孩子凍感冒了。真正的原因可能還有它——花粉。 面對花粉過敏的寶寶出行,菌菌建議做好這三點: 一看路線。過敏寶寶避免粉密集地區,惹不起,躲得起。 二挑時間。刮風乾燥天氣不適合出門,雨後更適合。 三裝備擋。穿好裝備再出門,寶寶可以戴上口罩、墨鏡,穿長袖衣服。順利回家後換下衣服、鞋子,以免將衣物上的花粉帶回家。 這四種寶寶常見的意外,只是菌菌針對出遊給各位寶爸寶媽的建議,但寶寶成長發育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各種疾病問題,日常的安全問題以及家長的錯誤認知等等。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十月呵護
新建文件夾 (2)IMG20190209160431.jpg

又是一年春耕至

<p <p小時候,父親常常跟我們說:一年之計在於春,在春天要規劃好一年的工作計畫,然後,按部就班地一件件來完成,有了目標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日子才會越過越好。那時候,我常常奇怪,父親只讀過幾年小學,他怎麼能講出這麼有道理的話兒呢?父親還告訴我們,農民耕田種地都是按一年的二十四個節氣來種植各種不用的農作物的。<br我十來歲時,父親就問我知道二十四個節氣是什麼嗎?我當時一片茫然,聽他的問話中,有個節字,我就自作聰明地回答說: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父親聽了,氣不打一處來,他說:「死丫頭,你只記得有得吃的節,那是節日,不是節氣,你是農民的女兒,你怎麼能不知道二十四個節氣呢?」於是,父親開始詳細地跟我講解了二十四個節氣。什麼立春、雨水、驚蟄、春分……等等,還有哪個節氣應該種什麼作物,早了或晚了,時間不對種植都會直接影響收成的多少。我當時不懂為什麼父親不像別人的父親一樣,教育兒女一些人生大道理,而是教我這些瑣碎的,我認為不重要的事。長大後我才明白了,父親是老實巴交,靠土地刨日子的農民,他沒有什麼技能值得炫耀的,也沒有什麼大道理可講,只有把他認為最可靠最踏實的生存經驗傳授給我,告訴我只要有一雙勤勞的手,就能把日子過好。我也終於理解了,天下父親的愛都是一樣的,無論他是教授還是農民,他們的愛都是泰山一樣重。<br父親這一生,都把土地視為農民之根。在他去世前的幾個月,他還扛着鋤頭,在房前屋後的空地種瓜種豆。父親是個老農民,他種了一輩子的田地,他最大的理想是,把田地種好,讓各種作物苗兒,在他的辛勤勞動下,能夠茁壯成長,然後開出美麗的希望之花,結下豐碩的幸福之果,讓一家人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童年時,每到春耕時節,我們就讀的村小學就會放一個星期的農忙假的。顧名思義,就是幫家里干農活了。我們在特定的假期里,還有週末休息的時間里,總是在父親的號召下,隨着各個節氣忙活着。印象最深的就是春耕了,因為很多農作物都是春種秋收,要在田地里耗過三個季節,才能有收獲。所以,春天要種下的農作物太多了,我們習慣把這一時期的忙碌叫春耕。記得當時,在過完春節後,田野里,山坡上的草兒剛剛萌芽,父親就帶領我們一家人,開始春耕了。先把旱地的雜草鏟除,再用鋤頭把地里層的泥土翻過來曬曬太陽。父親說:曬過太陽的泥土就吸收了大量的氧氣,更有利於農作物生長。泥土曬幾天太陽後,我們再用鋤頭把地一畦一畦地整理平整,把大塊頭的泥巴敲碎,到了合適的時期,就種上適合的農作物。<br關於按節氣種植,父親還有一段朗朗上口的順口溜:什麼驚蟄葛清明芋穀雨姜春分花生……意思不言而喻了,就是驚蟄到了就種粉葛,清明種芋頭,穀雨種黃姜,春分種花生等等。沒有種過田地的人,也許根本不能體會到春雨貴如油這句話對農民的重要性。當我們把所有的旱地都翻過,整理好了,就等着播下種子時。最怕的事情就是雨水這個節氣到了,天還是依然晴朗不下雨,那我們就犯愁了。旱地上的作物,天不下雨的情況下,只能靠人力去挑水澆灌,旱地一般都是在地勢比較高的山坡上,挑水是一件非常累的事。盼天降甘霖的渴望,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然而,自然的力量,我們沒法左右,天公不作美的事情,時有發生。我們試過種下花生半個月不見雨滴,地面一直乾乾的,花生根本發不了芽的情景。如果泥土足夠潮濕的話,花生正常發芽時間是一個星期,就可以萌芽出土了。在這個時候,父親就心急如焚,他下了命令,必須挑水把泥土澆濕,要是只等天下雨的話,就會拖遲影響了花生的生長週期了。<br於是,我們一家人就全民皆兵了,當時,我比較小,就負責在水溝旁邊,用舀子把水一舀一舀地舀進水桶里,由母親與姐姐們挑上山坡去澆花生。看着她們肩挑重擔,腳步沉重地來來回回跑,臉也被陽光曬得通紅,衣服上的汗水,濕了一遍又一遍,扁擔把她們的肩膀壓得紅紅腫腫的。我小小的心窩兒,就感到很疼很疼了。深深地體會到人世間生存的艱辛與不易,農民的生活註定與天時地利連接在一起。也漸漸理解到了父親說過那句話:耕田種地,靠天吃飯,祈求風調雨順,沒有洪澇旱災就是好時年了。父親說得對的,他着急也是對的,花生是短期作物,生長週期只是一個季節,春播夏收。所以,真是半點兒時間也耽擱不起的。澆水是辛苦,可為了收成,這也是別無他法,無奈的選擇了。我們都知道,就算是累得彎不起腰,也不能在父親面前提半個累字。因為,在整個春耕過程當中,最累的是父親,他常常是天不亮就起床,忙完一圈就回來吃早飯,然後,我們才起床跟着下田地的。那時候的父親,年輕體壯,像個為生命不斷旋轉的陀螺,除了吃飯,和三更半夜睡覺那會兒功夫,他幾乎是沒有閒着的時刻。在父親的身上,我感悟到了勞動最光榮的樂趣,也體會到了書本上學來的那首古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意義。<br父親有着耿直的急性子,是個有活沒忙完就睡不安穩的人。春耕時,他要趕在天沒亮之前,趁着鄰居們還沒起床,去田里引水的人也少,水源相當充足。他就摸黑起早去田里引放水利渠的水到我們的水田里。淹滿後,他就牽着他的老夥伴,一頭耕牛去鏵犁。他指揮着牛,把水田里的泥巴充分地攪混成泥漿,再把多餘的泥水引走,在泥漿慢慢凝固之前,分成一畦一畦。忙完這些後,他把牛牽到草地吃草,他自己就用木板,把一畦畦的泥漿抹平,兩畦之間留着澆灌的水溝,做成秧田。再把幾天前在家里用臉盆或水桶育好的,已經發芽兒的穀子,均勻地撒進去,育成秧苗,大概過了半個月後,秧苗就長到二十厘米左右的高度了。一片綠油油的,非常好看。當然了,這半個月時間,父親是緊緊盯着的,一天去看三回秧苗的長勢好不好,長害蟲沒有,需不需追肥。這些都是他自己親自完成的,用他的話說就是連我母親在內,也沒經驗,這可是我們全家老小半年的糧食了,半點也馬虎不得。父親細心觀察着,看秧苗長出很多根須了,適合移植時,就叫我們全家出動,把秧苗拔起來,再種到攪勻了泥漿的水田里,這叫插秧。秧苗插田里後,要施肥、除草、殺蟲,看着泥土的干濕程度來灌水,導流等等。過旱過澇都會直接影響秧苗成長的快慢與產量的高低。只要把這些竅門掌握好了,到了夏天時,就可以順利地收獲沉甸甸的稻穀了。<br我當時最怕插秧苗這個活兒,不是嫌泥漿髒,我是農民的女兒,從小就聞着泥土的清香長大的,哪會有嫌棄泥土的想法呢?我是害怕那種,在泥漿里游來游去的,叫螞蟥的蟲子,它狡猾得很,總是趁着我不注意,就叮在我小腿上吸血的蟲兒,而且身體是滑溜溜的,一旦被它叮上,拔也很難拔掉的。記得我每逢被螞蟥叮腿了,就會站在泥漿里,蹦腿跳腳,呼天搶地地大哭起來,並不是痛到哭,而是那種被叮的恐懼感湧上來了,驚惶失措的哭。母親聽到後,就會跑過來,幫我拔掉,再扔到田梗外的流動水溝里。這玩意生命力很強,一般方法是弄不死它的,就算用刀把它砍成四段,它就會頭尾收縮,一下子就變成四條蟲子,繼續在水里游。聽母親說,用火烤才能烤死它,可我沒試過,不知道真假,雖然我恨它,討厭它,可我也是不敢殘忍地對它用火刑的。春水微暖,無疑是螞蟥天然的溫床,它們的繁殖速度也是非常非常的快,每到春耕時分,水田里水溝里,星羅密佈,都是它們的龐大家族。太可怕了,現在想起來還有毛骨悚然的感覺。可當時,根本沒有辦法對付它們,只能做到它不犯人,人不犯它罷了,如果它也懂得人性,與人類和諧相處,那它們成群結隊地游來游去的小小身影,應該也會是春天里一抹靈動可愛的風景。<br插完秧苗後,春耕還沒有完全結束,父親還要領着我們,去空着的旱地里,種上粉葛,芋頭、黃姜等等。這些雜糧要生長差不多一年時間,都是要到秋後初冬才能收獲的。父親對這些作物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為什麼呢?那是因為稻穀只是一家人糧食足夠溫飽的基本保障。而我們家的生活費與我們姐妹的學費,都是寄望在這些作物里,所以,父親總是像呵護孩子一樣,去呵護他種下的一樹一苗,一葉一枝,就希望它們能有個高質量高產量了。深秋過後,收獲了這些勞動成果,母親就會在過春節之前,每天冒着凜冽的寒風,欣喜地挑着這些雜糧到鎮上的市場里去擺賣,一點點地攢着我們的學費。只有在年前把這些雜糧全部賣完,才不會耽擱我們年後的開學。父母親就是這樣,循環着春耕秋收,年復一年,把他們的幾個孩子養大了,送進學校,再走出社會,然後各自成家。<br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們長大了,還沒來得及好好孝順父親,他就走了,爸,您在天堂還好嗎?您可看到,母親蹦跚的身影,越發孤單了?爸,又是一年春耕了,農民們又開始了春分亂紛紛的忙碌了,您可看到,到處是一片蔥蘢的繁榮景象?春色之光照亮大地的每個角落,萬物復蘇了,百花齊放,奼紫嫣紅。春去春會來,花謝花會開,四季有輪回呢,可為什麼我親愛的爸一去不回頭呢?爸,女兒雖然有差不多二十年沒耕地種田了,可每逢春耕時節,女兒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您領着我們,在田地里忙碌着、快樂着、歡笑着的每寸時光。女兒也一直沒有忘記您的話:節約不是吝嗇,而是一種美德,顆粒糧食來之不易,應當珍惜一粥一飯。女兒也沒有忘記您的教誨:我是農民的女兒,我的心深深地紮根在您勞作過的土壤里。生生不息。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一泓夜雨

遠離產後抑鬱,產婦的突然反常其實很可怕,這些方法可「自救」……

近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准了首款專門用於治療中度和重度產後抑鬱症的藥物。這也再次引發了公眾對產後抑鬱症話題的關注。 而關於產後抑鬱的案例,近年來也經常見諸於報端。據報載,最近,一女子產後性情大變,將金首飾送給姐妹,將名牌包送給閨蜜,家人在注意到這種反常後對其進行暗中觀察,最終查出她欲服藥自殺。精神科專家表示,產後抑鬱是常見的疾病,與抱怨、嘆氣相比,患者如果突然從抑鬱中走出來,突然開始面對家人微笑並贈送禮物,則愈加應該引起家人的注意。 這些反常表現也很可怕 近日,28歲的王女士做了母親,初為人母的喜悅過後,隨之而來的就是照顧寶寶的疲勞。寶寶總是哭鬧,搞不清孩子是餓了、累了或是不舒服,經常是好半天也哄不好。而且寶寶睡覺的時間短,王女士半夜要醒來好幾次,有時候凌晨三點過後就再也睡不着了。漸漸的,她看什麼都心煩,看着孩子也高興不起來,注意力無法集中,有時即使是孩子在哭或是家人叫她,她也好像聽不到一樣。丈夫和母親都覺得她太累了,只是囑咐她多休息。 隨着時間推移,王女士疲勞的程度雖然看起來加重了,但抑鬱的症狀卻好像消失了,她開始每天注意打扮,和來看望她的姐姐和表妹熱情說話,還把自己的金首飾送給她們。隨後,她又打電話叫來閨蜜一起聊天,將自己一個名牌包送給了閨蜜。 「她最近怎麼突然大方起來了?這很反常。」王女士的母親和丈夫在發現了她的異常後沒有問她,只是暗中觀察。他們發現王女士謊稱睡不着,其實是在攢安眠藥。在被發現後王女士說出了實話:「孩子每天都哭,我照顧不好他,我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我不想活了。」 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康復三病區主任王艷玲表示,在妊娠分娩過程中,體內內分泌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且產時、產後的治療會給產婦帶來緊張和恐懼,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使得一些產婦出現了產後抑鬱症。情緒不佳,精神無法集中、嘆息、埋怨自己等,都是產後抑鬱症的表現,這些症狀通過丈夫安慰、鼓勵和主動承擔家務可緩解,漸漸幫助產婦走出抑鬱的陰影。 與這些症狀相比,產婦突然出現的微笑、大方則更可怕,在她們自己看來是在交代自己的「後事」,並把最後的微笑和寬容展示給親友,應及時到精神專科醫院來就診。因女性抑鬱症患者在選擇自殺時,通常會選擇服藥,因此如果患者有長期失眠的症狀,家屬應特別注意安眠藥物的使用。 產後抑鬱症形成有三大元兇 那麼產婦為什麼會患上產後抑鬱症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喬穎認為,導致產後抑鬱症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1、激素水平的驟然下降 孕婦在生產前,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很高。這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保護神經系統的穩定,同時也增強孕婦的免疫力,抵抗外界的病原微生物。而生產以後,這些激素會在3天~4天出現驟然下降,神經系統的保護屏障減弱,部分女性朋友就會出現焦慮和抑鬱問題。 2、遺傳因素 兩系三代中存在患有抑鬱症的親屬或存在產後抑鬱症病史的親屬,出現產後抑鬱症的概率會比其他產婦大。 3、社會心理因素 產前一年中經歷了壓力很大的生活狀態,比如妊娠並發症、疾病或失業等;生產後,寶寶有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與丈夫或家人關系不和;家庭支持系統較弱;經濟壓力較大等,都成為誘發產後抑鬱症的「元兇」。 新手媽媽可以嘗試「自救」 產前 丈夫或家人可以陪同孕婦一起去參加孕婦學校培訓,有助於解決孕期和產後的一些問題。新媽媽能夠更遊刃有餘地照顧寶寶和適應社會角色變化。新媽媽可以主動學習產後抑鬱症的知識,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將疾病扼殺在搖籃中。新爸爸和親屬也可以主動幫助新媽媽分擔一些育兒的責任。 產後 在這段適應新角色的時間里,新媽媽要順應身體的需求,保持充足的睡眠,寶寶睡覺時好好休息;和醫生或營養師商量,吃對身體恢復有好處的食物;去外面散步、鍛鍊、呼吸新鮮空氣、享受陽光,這些都可以讓心情好起來;放鬆一些,不要擔心瑣碎的家務,只把心思放在自己和寶寶身上。 每一位女性面臨懷孕、生產時,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壓力、情緒,或身體反應。人們常說,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這句話非常正確。但是被看到的前提是你要有渴望的動力。所以新媽媽不必太緊張,積極調整心態,勇敢地面對它,必要的時候可以求助心理醫生。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河北青年報

寶寶為什麼總喜歡光着小腳丫?

小寶貝的心思猜不透?「熊孩子」難養搞不定?親子育兒有感想?關注0-6歲寶寶成長的家長們有「組織」啦!歡迎寶爸寶媽入群討論,提出育兒困惑,分享帶娃經驗。趕快掃瞄二維碼加入吧。 很多寶寶都喜歡光腳丫,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愛穿襪子。寶寶為什麼喜歡脫鞋、脫襪子呢?這樣對寶寶來說好不好呢?冬天在室內能光腳丫嗎?要不要引導寶寶穿襪子?這些問題困擾着我們每一個寶媽們,不知如何是好,其實光着腳未必對寶寶是壞事。 寶寶為什麼喜歡脫鞋脫襪子? 寶寶之所以老喜歡脫鞋,甚至不愛穿襪子,原因很多。首先,這是寶寶進行遊戲活動的另一種方式。寶寶天生好動,隨着月份的增長,一歲左右寶寶的這種行為是他漸漸長大了,是有能力的一種體現,也是自我遊戲的一種方式與方法。 其二、有可能是天氣涼,您怕寶寶的腳冷過早給他穿上了棉鞋和厚襪子,寶寶覺得腳太悶了。還有可能是鞋和襪子的不舒適感:鞋子太硬、襪子里有線頭、襪口較緊…… 此外,寶寶的鞋或襪子里有小的異物,造成腳部不適感,都會促使寶寶脫鞋。 光腳對寶寶好不好? 光着小腳對於寶寶來說未必是件壞事,光腳能夠更多地促進寶寶感知外部環境的冷暖、軟硬等,有益於智力的開發、增強寶寶的記憶力、促進新陳代謝。同時小腳與地面的摩擦能夠避免扁平足的出現,按摩促進觸覺的開發,使寶寶走路姿勢更加正確。 冬天在室內能光腳嗎? 冬季室內溫度適宜時,在太陽光照射下是可以光腳15-20分鍾的。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取材,例如:布類、毛毯類、軟毛刷類、泡沫類、塑料類、草繩類、竹木類,可根據材料的形狀、軟硬、粗細等對觸摸墊進行合理分類,也可以按照形狀的拼接擺放成小荷葉狀,以遊戲的形式引導寶寶走過小河,來到河對岸的家里進行小腳按摩的遊戲訓練。 例如:用您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別捏一捏寶寶的大腳趾依次到小腳趾,邊捏邊說兒歌:大哥哥、二弟弟、三姐姐、四妹妹、五妞妞。接着可以輕輕拍一拍寶寶的小腳心,算是走完觸摸墊的放鬆活動。遊戲反復進行後再引導寶寶穿上自己喜歡舒適的小襪子。適當的光腳遊戲可以促進寶寶的新陳代謝。 要不要引導寶寶穿襪子? 我們要適時地以遊戲的形式引導寶寶穿上小襪子,以免腳心受涼。 1.在小襪子的質地和圖案上下功夫:採用綿軟的接近寶寶肌膚的舒適感來吸引寶寶,或是寶寶喜歡的圖案來引導寶寶穿上小襪子。 2.在寶寶的同情心上下功夫:可以在寶寶的腳趾蓋上畫個可愛的娃娃,這時我們可以給寶寶講述各種情景……總之是娃娃要感冒了,我們快穿上小襪子給它保暖吧。 3.在情趣上下功夫:在寶寶的小腳上或貼或畫一隻小羊,引導寶寶快快把小羊藏在襪子里,可別讓大家找到它。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北京青年報

有遠見的父母,都有點狠心

父母未必都望子成龍,但每個人都希望孩子有一天能變成一個成熟獨立的大人,能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自由,都很貴。 成績代表一切嗎? 成績,對一個家庭到底意味着什麼,曾經有一部6分鍾的短片《成績單》刷爆朋友圈。 短片講述了三個不同階層的家庭,卻同樣因為一張成績單爆發了一場家庭危機。 這些家長中,有縣城的餐館老闆,有大都市的白領精英,還有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的全職媽媽。 但無一例外,他們把一切都給了孩子,為了供孩子讀書,起早貪黑,忙忙碌碌,想讓孩子將來有出息。 他們可以忍受難纏的顧客、挑剔的老闆、冷漠的丈夫,可卻被孩子的一張成績單徹底擊垮。 很多人不明白,父母為什麼對孩子的成績有這麼強烈的執念。 我想,不是為了面子,更不是為了養兒防老,而是擔心孩子因貪圖眼前的安逸,而在將來付出更大的代價。 孩子,最怕你後悔 當初不曾拼盡全力 2008年,安徽男孩徐孟南在高 考試捲上寫滿了自己的獨立宣言,也因為這張0分考卷,成了網絡紅人。 可是,10年後,這個0分考生卻又重新走進了考場,承認自己當初做錯了。 這十年里,他輾轉四方,做過各種苦工,組裝廣告箱、造井蓋、包裝產品,吃盡了苦頭,每次換工作,都要格外留意學歷要求,為此,高中畢業的他,屢屢遭遇挫敗。 那時,他才發現,成績無用論都是騙人的。 所以,他又重新開始學習,想要彌補過去的遺憾。 記者采訪他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如果當時有人勸我,我一定不會這麼任性。」 成績雖然不是一切,卻能阻擋你得到很多東西。 這個世界很公平,你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在為未來鋪路。 孩子,我為什麼苦口婆心地勸導你用功讀書? 不是想要利用成績去綁架你,而是為了你今後的生活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 世界上最大的遺憾,莫過於:我本可以。 世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積月累的堅持。十幾歲時所經歷的困難和練就的毅力,才有可能使你擁有今後的成就。 朗朗的父親郎國任在《我和朗朗30年》中講述了兒子練琴的艱辛。2歲開始學琴,每天練習至少8個小時。 可對此,郎朗卻很淡定: 「有些能力的確是天生的,但是天賦並不意味着你會通過更少的努力獲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是一步一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 最怕你在最好的年紀選擇了安逸,可能要用後半生的歲月來彌補。 孩子,鍥而不捨 才是你的底氣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成績代表什麼? 點贊最高的回答是:成績是你對一件事的努力程度。 著名作家劉墉有兩個孩子,都很爭氣。兒子劉軒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女兒劉倚帆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高材生。 劉墉一直堅持嚴父教育,培養孩子鍥而不捨的精神。 他說: 「成功需要很多因素,有些因素你無法掌控。比如你不能改變你的出身,人們的智商也是有差異的。但這些都不是成功最重要的條件,在我看來,許多人不成功的原因歸根結底只有一個:還不夠努力。」 去年11月,世界十大奢侈舞會之一巴黎名媛舞會上,任正非的小女兒姚安娜首次亮相就刷爆朋友圈。 能參加這場全球只有20個名額的盛宴,讓無數人羨慕。 可是,卻沒有人知道,姚安娜有多努力。她從5歲開始練習鋼琴、書法、繪畫。 9歲時把興趣鎖定為芭蕾舞,11歲去上海開始專業學習。 後來,姚安娜進入哈佛大學,主修計算機和統計,學業負擔很重,每天只睡4個小時,但她一直堅持跳舞,才有今天舞會上的窈窕淑女。 她說,父親雖然很厲害,但她並沒有打算依賴父親,只想靠自己的努力,換取真正的獨立。 曾經,韓寒在高二退學,一石激起千層浪,給了那些成績平平的孩子莫大的勇氣,面對父母的教誨,挺直了脊樑:「不上學我也能有其他作為。」 可2018年1月,韓寒卻在微博坦言: 「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在一項挑戰里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 值得學習的永遠是「學習」兩個字本身。 「學習」,不分地點環境,值得每一個人終身努力。 孩子,努力不一定有結果 但一定有意義 生活里,有些孩子未必聰明過人,他們或許有自己的天賦和熱愛的東西,但沒有一種成功不需要努力。 伊能靜的兒子小王子,3歲的時候就愛上畫畫,也很有天賦。 但孩子畢竟是孩子,所以在畫得很累的時候,小王子也會說想在家里玩,不想再畫畫。 伊能靜嚴厲地告訴兒子: 「這個人生是你的,你負全責。神給每個人一樣的天賦,有人願意付出百分之百還心存感激,有人只願意努力百分之二十還喊累,收回這個天賦的人從來不是神,而是你自己。」 兒子顯然聽懂了,他開始堅持,最終成了一個靈氣十足的小畫師。 拍電影《我是女王》的時候,小王子一路跟着媽媽,知道媽媽早起晚睡,忙忙碌碌,也知道票房結果並不理想。 他問伊能靜,你難過嗎? 伊能靜說,不難過,因為媽媽努力過,也全力以赴了。 努力也未必會成功,但它一定有意義。 電影《百萬美元寶貝》里,主人公麥琪從小就覺得自己不優秀,在餐廳當服務員的時候,打包客人剩下的飯菜,假裝是給自己的狗吃的。 為了她唯一喜歡做的事,就是拳擊,她攢錢到拳館繳會費,找教練,終於打動了訓練出無數拳王的教練。 在她終於經歷了艱難險阻,和夢想一步之遙的時候,她卻因為一次意外折斷了頸椎,她祈求教練結束自己的生命。 教練愧疚自己教她打拳,這還不如讓她做一個普通女孩。 老朋友安慰他,每天都有人死去,你知道他們最後一個念頭是什麼嗎?——我從沒有過機會。 但她得到了這個機會。你知道她的念頭是什麼嗎?——我幹得不錯! 有時候,努力的結果未必如意,但那個曾經為夢想而努力的自己,就是最棒的獎勵。 有遠見的父母 多少有點心狠 人生的路,從不會一帆風順,所以,有遠見的父母才多少有些心狠。 曾經看過美國的一個廣告。 一個小男孩在房間里偷看踢踏舞表演被爸爸發現。 第二天一大早,爸爸送給他一個盒子,小男孩興奮不已,以為是舞鞋,可沒想到,是一套跆拳道服。 隨之而來的是每天艱苦卓絕的訓練。 孩子不懂爸爸的用心,卻咬牙堅持,直到贏得跆拳道比賽那一天,爸爸又送給他一個盒子。 男孩打開一看,正是自己心心唸唸的舞鞋。 很多人不理解這個爸爸的用心良苦,為什麼要逼孩子去學他不喜歡的跆拳道。 可爸爸的一句話揭開了真相:我尊重孩子的興趣,卻不想讓他覺得一切來得太容易。 股神巴菲特曾經對孩子說:吃苦,會讓人一生受益。 所以,他教育兒子從小自食其力,步行上學,沒有豪車接送,離開大學後也不給他零花錢,兒子創業,爸爸也不肯出錢。 股神的兒子悲慘到要去銀行借錢,一度成為坊間流傳的笑談。 但巴菲特的想法卻很有遠見:你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要看你自己的本事。 有遠見的父母,多少都有點心狠,因為他們明白一個道理: 養育子女,從來不是讓孩子吃飽穿暖這麼簡單,孩子未來要走的路還很漫長,他們最需要的是努力向上的力量,在坦途中茁壯成長,在逆境時也不輕易放棄。 父母未必都望子成龍,但每個人都希望孩子有一天能變成一個成熟獨立的大人,能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自由,都很貴。 作家桐華曾經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付出和收獲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里會逐漸形成兩種人,一種人因為努力而成功,另一種因為懶散而失敗。 成績不是一切,但努力才有未來。 一個人努力不努力,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有書
「香香公主」岑麗香也生了,TVB這幫姐妹都要成「媽媽黨」了

「香香公主」岑麗香也生了,TVB這幫姐妹都要成「媽媽黨」了

「香香公主」岑麗香升級當媽了! 3月25日,TVB女藝人岑麗香在ins宣佈生子喜訊:「歡迎來到這個世界,Jacob,好感恩有你的出現,讓我的人生更加圓滿」。 一家三口還擺出「石頭剪刀布」的手型,十分溫馨。 梁詠琪和剛生完娃的陳凱琳在評論區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隔着屏幕都能Feel到粉絲們的喜悅心情~ 說起岑麗香,看過TVB劇的朋友應該都對她不陌生。 2010年,岑麗香代表加拿大參加國際中華小姐,並奪得冠軍。 2011年她加入TVB,成為公司力捧花旦之一。為她打響知名度的是劇集《巴不得媽媽》中的香乃馨一角,而她的外號「香香公主」也來源於這個角色。 她在該劇中的白色濕身T恤造型成為觀眾的關注話題,而裸背出浴鏡頭曝光更是令她的人氣急升,成新一代宅男女神。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不僅給香香賺得了人氣,還讓她在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上獲得包括「最佳女配角」、「飛躍進步女藝人」及「我最喜愛的電視女角色」在內的三項提名。 盡管香香在當年的頒獎典禮上顆粒無收,但此後她擁有了參演更多電視劇的機會。 單是13年,她就有五部作品播出,而且都是TVB的重頭戲,比如《沖上雲霄II》、《老表,你好嘢!》和《On Call 36小時Ⅱ》等電視劇。 《On Call 36小時Ⅱ》中出演第四女主角車曉彤 《沖上雲霄II》中飾演空姐「莫文翠」 而在這一年的台慶頒獎禮上,香香不負眾望拿到了飛躍進步女藝人獎。 此後,香香逐漸在劇中挑大樑,多次飾演女一號等亮眼角色。 這位宅男女神不僅在事業上發展的順風順水,愛情方面也收獲頗豐。 2015年香香和男友外出時被拍,隨後她承認了戀情,表示男友是圈外人,一直沒有對外公佈是希望兩人有更多空間互相瞭解。戀情曝光後,希望能獲大家支持與祝福。 據悉,兩人是通過相親認識的。在見面前,他們完全不知道對方的長相、背景,直至見面才知道原來大家早有一面之緣,可算是命中註定。 拍拖一年後,香香公佈婚訊,宣佈男友強強成為她的未婚夫。 同年12月,兩人在溫哥華舉行婚禮,在約200位至親和賓客的祝福下,香香榮升人妻「強嫂」。 而她的幾位好姐妹也出席了婚禮,齊賀好姐妹新婚之喜。 岑麗香的老公強強原本在溫哥華從事高薪金融工作,為了遷就老婆香香在香港的演藝事業,婚後他便隻身來港由零開始。老公這麼貼心,看來女神是嫁對人了! 18年6月,香香在ins寫下千字感想,承認與TVB完成七年合約並且不會再續約。 當時就有不少人猜測,香香此舉是想減輕工作量,與老公積極造人。隨後,TVB高層樂易玲也肯定了這一說法,她表示香香想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家庭上。 半年後,香香在ins上傳與老公強強的溫馨合照,宣佈自己懷孕,並留言「B-a-b-y coming 2019!」。 今年情人節,她還po出了自己的「大肚」寫真。話說明星懷孕都是只胖肚子的嗎?!這寫真也太美了吧! 除了單人美照,香香還分享了和老公的親密合影。 在香香大曬兒子Jacob的照片後,其好姐妹王君馨大贊BB很可愛、靚仔,並指他的樣子更像香香。 看到香香當媽的消息,不少網友都感慨,時間過得好快,這群姐妹都結婚生子了。 或許有的盆友還不太瞭解這個姐妹團,娛樂君就先給大家科普一下。 這個姐妹團由李亞男、鍾嘉欣、岑麗香、王君馨和苟芸慧五位女藝人組成。由於她們都拒絕婚前性行為,因此就被港媒稱作「處女黨」。 即便是身處紛紛擾擾的娛樂圈,這幾位都不約而同收獲到了甜蜜的愛情。 2015年,李亞男下嫁王祖藍。這段一開始並不被人看好的「高矮戀」,終於修成正果。 18年,兩人的愛情結晶Gabrielle誕生,從此變成幸福的一家三口。 前不久,他們就為Gabrielle舉辦百日宴~這合照好有愛呀!希望女兒長大後能遺傳到媽媽的身高和美貌吧哈哈哈哈 鍾嘉欣則於16年與比自己大13歲的醫生男友Jeremy結婚。 成為人妻的她三年抱兩,分別在16年和18年九月生下女兒和兒子。 王君馨在17年6月結束11年愛情長跑,與圈外男友結婚了。 最後一位出嫁的是苟芸慧,她也在去年的10月份嫁給了男友陸漢洋,正式成為「陸太」。 現在五位人妻里已有三位升級當媽媽了,相信姐妹們以後聊天的話題就由夫妻相處之道轉化為育兒分享經驗咯~王君馨和苟芸慧如果不想被其他三位冷落,就得在生娃方面加把勁啦!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聽到這兩位的好消息呀~ 撰文:阿炮 編輯:李曉晴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南都全娛樂
喪偶式育兒,是毀掉孩子的第一殺手,比打罵更嚴重

喪偶式育兒,是毀掉孩子的第一殺手,比打罵更嚴重

根據有關調查顯示,當今社會,超過一半的家庭,媽媽是陪伴孩子的重要人物,而爸爸的陪孩子的時間僅占12.6%。或許,很多爸爸會說「我很忙,我有應酬,沒有時間陪孩子」,因此就疏忽了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成了現在人們口中常說的「喪偶式育兒」。 而奧巴馬先生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再忙也可以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就在他競選總統期間,他甚至沒有缺席一次孩子的家長會,並且堅持每晚跟家人一起共進晚餐。 可見,「忙」並不是推脫陪伴孩子的藉口,它也不應該成為父親缺席孩子成長的藉口,更不是成為忽略家庭的理由。 英國著名學者哈伯特曾說過:「一個好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往往那些有父親陪伴和教育的孩子就能成長得更優秀,更出色。 孩子更有膽量 媽媽的教育更多的是關心孩子吃穿冷暖,衣食住行,而爸爸則不同於媽媽的溫柔慈祥,有陽剛,和安全感的存在,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形成開朗、勇敢,積極的性格。 孩子的抗挫能力強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和爸爸灌輸的意志、情感和思維方式有關系,爸爸雖然總在」坑娃「,但帶出來的孩子往往心眼更多,孩子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比缺席父愛的孩子相比,要高出一籌。 孩子的心靈更健全 有調查顯示,爸爸對家庭的參與度與家庭的幸福度是成正比的。正所謂」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夫妻倆的默契配合、共同教育孩子,在這種充滿父愛和母愛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心靈會更加健全和幸福。 孩子的人生會更順利 爸爸能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父愛,還有威嚴,因此孩子往往會更害怕爸爸,可就是正因為爸爸威嚴的形象,教育出來的孩子能學的更多、更用心、長大後也會如此,人生自然會少走許多彎路。 孩子更有條理性 女人是感性的,而男性是理性的,理性的父親更能教育出理性的孩子,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能處理的有條不紊。 孩子的成長也就短短的幾年,孩子的童年需要父親的加入,因為在每個孩子心中,爸爸都是自己人生中第一個超級英雄。所以,親愛的爸爸們,請認真對待孩子的童年,不要錯過孩子的每個成長時刻,多一些耐心和陪伴,孩子終究會成為你的驕傲。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二妹細說
梁洛施曬兩個兒子下圍棋,兄弟兩坐姿亮了!網友:這就是精英教育

梁洛施曬兩個兒子下圍棋,兄弟兩坐姿亮了網友 這就是精英教育

前段時間梁洛施出席活動被發現眼角有傷,全程都在戴墨鏡讓人擔憂到底怎麼了?後期梁洛施解釋道自己只是眼角發炎,需要做一個小手術就沒事了,看到梁洛施雲淡風輕的回應許多人都心疼她如今的堅強,看來全面復出做女強人真是不易,又要帶娃又要工作確實會讓人勞累。 近日梁洛施又在個人社交平台上曬出了兩個兒子下圍棋的照片,照片中兩個小男孩一大一小正蹲坐在地板上目不轉睛地盯着圍棋。從梁洛施曬出的動態可以看出,照片中的兩個男孩應該不是雙胞胎,因為其體型跟身高並不像同一年齡的。 只不過大概太聚精會神了,兄弟兩個都是坐在地板上十分接地氣的正在"廝殺」這接地氣的姿勢也是亮了。其實這也不是梁洛施首次曬出兒子們近照,過年時間她就曾更新過兒子們圍坐在地板玩遊戲的照片,看得出梁洛施其實很喜歡拍寫其子的日常,她所曬出的豪宅擺設中,大部分都是男孩喜歡的恐龍,拼圖等益智類玩具。 前幾年梁洛施一直專門在國外帶娃,避免被媒體騷擾想給孩子們一個安全有隱私的生活環境。如今幾位孩子年齡漸長,港媒透露李嘉誠也有意想在晚年多看到孫子,所以梁洛施「奉命」到兒子們到港居住。 如今幾位男孩都已在香港國際貴族學校接受教育,梁洛施也有大把空閒時間,因此她選擇全面復出。梁洛施曾在接受采訪時透露過,自己是位很保守的人,對兒子的教育也是高標準嚴要求。 從她的話語中可以看出梁洛施應該是屬於「虎媽」類型的母親,兒子們犯錯她雖然不會體罰但會要求他們寫認錯書一百遍。 有網友看到後表示這就是按照標準豪門的接班人來培養兒子啊,還有網友看到示梁洛施兒子們的坐姿後搞笑表示:「這就是精英教育?果然十分親民接地氣」由此看出梁洛施本人雖然育兒觀念十分嚴厲,但對兒子們的日常也比較鬆散,目前還未重視兒子們的儀態問題。 總之梁洛施似乎很滿意她目前的生活狀態,有工開就出席下通告接個商演,沒工作時就專心陪娃享受親子時光,或許有人嘲諷梁洛施與李澤楷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譏笑她生了3子也嫁不進豪門,但其實她如今的生活狀態才是最好的。雖然未嫁進豪門,但生了3個兒子,等於三張王牌,嫁不進豪門也有好處,至少人身是很自由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或許梁洛施的嫁不進豪門就是失之桑榆收之東隅!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冷眼文娛
真實的德國(三)Fanny告訴你德國免費教育包括哪些學校

真實的德國(三)Fanny告訴你德國免費教育包括哪些學校

免費的優質教育​ 德國政府非常重視教育,並且德國教育的主要原則是平等,即每個人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所以德國的所有公立學校基本上都是免學費的,而且這個免費教育從幼兒園,小學,中學一直持續到部分大學。如今,盡管德國對於大學不再免收學費,但是有些公立大學仍然是免費的。大學生除了打工可以獲得收入以外,還可以申請無息貸款助學金。​ 而且德國對孩子實行了全民教育,德國的任何一個城市甚至是小地方,都有很多的兒童娛樂設施供孩子玩,這些娛樂設施都是政府福利完全免費,德國的火車上有專門發放給6歲以下兒童的圖書和玩具模型,這些在國內看來要加入豪華育兒支出套餐的項目,在德國統統都是免費。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Fanny在德國
母乳、奶粉和牛奶應該怎麼吃,看這四個權威機構的建議

母乳、奶粉和牛奶應該怎麼吃,看這四個權威機構的建議

母乳需要吃到多久,一歲以後可以喝什麼奶的問題,一直是關注度比較高的,今天口袋育兒就總結一下世界衛生組織、香港衛生署、中國營養學會和美國兒科學會對於這些問題的建議。 母乳吃多久? 1、世界衛生組織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建議是在兩歲之前對所有嬰兒進行母乳餵養。 母乳餵養對兒童的終身健康至關重要,並可減少給醫療機構、家庭和政府帶來的費用。在出生後第一個小時內進行母乳餵養,可以保護新生兒免受疾病感染並挽救生命。對於部分接受母乳餵養或根本沒有接受母乳餵養的嬰兒而言,因腹瀉和其他感染導致的死亡風險更大。還可降低母親罹患乳腺癌的風險。 2、香港衛生署 香港衛生署的建議是:母乳是嬰兒的最佳天然食物,准媽媽應慎重考慮以全母乳餵哺初生嬰兒至六個月,之後逐漸添加固體食物,並繼續餵哺母乳至兩歲或以上。 3、中國營養學會 中國營養學會的建議也是從第一口就開始吃母乳,直到兩歲。 4、美國兒科協會 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是一歲以前最好是母乳餵養,之後是否餵母乳看媽媽與孩子的意願。過了一歲後,只要固體食物(穀物、蔬菜、水果和肉類)的均衡飲食,就可以給他全脂牛奶。 喝母乳應該注意什麼? 在正常足月的嬰兒中,健康的母親常規飲食下進行母乳餵養可能會產生維生素K,維生素D和鐵缺乏症。所以應當注意的是: 1、所有足月兒在分娩時應該接受0.5至1毫克水溶性維生素K制劑。 2、母乳餵養應該額外補充維生素D。 3、延長臍帶結扎時間(出生後1-3分鍾)可以使胎盤和新生兒之間的血液繼續流通,這可能改善嬰兒6個月內的含鐵狀況。6個月添加輔食時應該優先選擇強化鐵的米糊。 3、對於添加DHA的好處科學證據不一。一些嬰兒研究表明,DHA可能會對短期內的視覺功能和神經發育產生積極影響。其他嬰兒研究並沒有證實這些好處。目前還沒有臨床研究發表的報告指出是否存在任何長期有益效果。 一歲以下喝配方奶應該注意什麼? 一歲以下嬰兒如果需要吃配方奶的, 香港衛生署的建議是: 1、初生至六個月大嬰兒 奶是初生至六個月大嬰兒的食糧。市面上不同品牌的嬰兒配方,成分均大同小異,以符合食物法典標準。家長選擇合格正規的嬰兒配方奶即可。家長如有困難為嬰兒購買慣常飲用的某一品牌配方奶,可轉用其他品牌。 2、六至十二個月大嬰兒 他們已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家長可讓他們飲用任何品牌的嬰兒配方奶或較大嬰兒配方奶。雖然,現沒有足夠科學或醫學依據建議轉用較大嬰兒的配方奶。 3、一般而言,只要按嬰兒接受的程度而調節,嬰兒可直接轉用其他品牌的配方奶。 4、家長應以溫度不低於攝氏七十度的熱開水沖調奶粉,以消滅奶粉中有害的細菌。 5、一歲以下嬰兒不宜飲用牛奶。 餵食嬰兒配方奶粉的嬰兒不需要額外的營養素,除非餵食低鐵配方。如果嬰兒餵食低鐵配方,醫療專業人員可能會推薦補充鐵源,特別是4個月後。 一歲以後應該吃什麼? 美國兒科協會的建議是一歲後,只要固體食物(穀物、蔬菜、水果和肉類)的均衡飲食,就可以給寶寶全脂牛奶。每天限制牛奶攝入量不超過946毫升。 如果孩子有超重或有超重的風險,或者有肥胖,高血壓或心髒病家族史,可以喝減脂牛奶(脂肪含量2%)。兩歲之前,不要給寶寶低脂(1%)或脫脂牛奶。因為這個年齡段寶寶除了需要更高的脂肪含量來維持正常的體重增加之外,還需要脂肪幫助身體吸收維生素A和維生素D。另外,低脂或脫脂牛奶會提供過高濃度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因此不應給予給2歲以下的嬰兒或幼兒。兩歲後,如果有需要,可以選擇低脂肪或無脂肪的牛奶產品, 香港衛生署對一歲或以上幼兒的建議是: 1、一歲幼兒已能從多樣化的飲食攝取所需的營養。家長需注意奶只是一歲或以上幼兒均衡飲食的一部分,亦是一種較易獲取鈣質的來源。幼兒每日飲用 360毫升至 480毫升的奶,大致已足夠提供他們每日所需的鈣質。 2、家長可讓幼兒飲用較配方奶便宜的牛奶(包括鮮牛奶、冷藏或保鮮裝牛奶、或全脂奶粉)。家長無須為幼兒轉用成長或助長配方奶攝取額外營養。 3、選擇牛奶方面,兩歲以下幼兒應飲用全脂牛奶,兩至五歲則可飲用低脂奶,而五歲以上可飲用脫脂奶。 4、家長亦可讓幼兒食用其他含較高鈣質的食物,如豆腐、綠葉蔬菜、乳酪及芝士等,以攝取足夠鈣質。 母乳是嬰兒的最佳天然食物,准媽媽應慎重考慮以全母乳餵哺初生嬰兒至六個月,之後逐漸添加固體食物,並繼續餵哺母乳至兩歲或以上。 總結以上的建議,我們可以得到一下結論: 1、一歲以前儘量母乳,最好能夠餵到兩歲,此後可以根據母親與孩子的意願,餵到覺得合適的時候; 2、一歲以前不可以喝牛奶,一歲以後可以直接給寶寶提供牛奶,不需要特別用奶粉攝取額外營養; 3、一歲以後每日牛奶需飲用 360毫升以上,最多不要超過946毫升,可飲用500毫升左右; 4、一般情況下,兩歲以前飲用全脂奶,兩歲以後可以用低脂奶代替。 5、奶量充足的孩子不需要額外補充鈣,只需要補充400IU的維生素D。 6、沖奶粉的水溫,香港衛生署建議的是70°C,這主要從安全角度考慮,美國兒科協會的建議是將水放置成室溫再衝泡奶粉,可能主要從營養流失的角度,很多奶粉說明上也是有的寫70°C,有的寫40°C。如果合格的奶粉,安全性應該有保障,高溫沖泡營養流失也比較少,所以兩種溫度家長都可以選擇。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口袋育兒
孩子總喜歡跟我作對?孩子到「個性敏感期」,家長要知道應對方法

孩子總喜歡跟我作對?孩子到「個性敏感期」,家長要知道應對方法

美國著名的總統-林肯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村家庭,他的母親南茜是一位普通的農婦,但是教育孩子非常有方法,因為家境貧寒在林肯兩歲的時侯母親帶着他一起開荒種地,一邊勞作時會教導小林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當林肯做不到時,她不會代勞,而是通過鼓勵和親身示範來教林肯完成,就這樣在母親循序漸進的教導下小林肯已經成是母親的好幫手,他勤奮、樂觀、勇敢,遇到問題時他不會向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一樣向大人求助,而是自己積極的解決問題,林肯的母親從孩子"個性敏感期"就着重培養他的個性發展,使其自信、堅毅,這也為日後輝煌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而生活中許多孩子生活比較優渥,性格也會比較嬌氣,到了個性敏感期時表現得更為執拗, 那麼孩子的"個性敏感期"是什麼意思呢? 敏感期,最開始是由意大利的一位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來的,指0-7歲的孩子出於自身內在發展有對某些事物表達出一種執念,直到滿足他內在的需求或者敏感度下降或被人為地阻止。而個性敏感期是指孩子在個性發展時期的一個敏感期,當孩子順利的度過敏感期,孩子的人格發展、智商和情商會有一個較大的飛躍。 那麼我們孩子的"個性敏感期"有哪些表現呢? 1. 愛發脾氣 比如很多孩子看到了一個玩具想要爸爸媽媽買下來但是家長不肯,孩子這時就會大發脾氣,吵鬧不止。有的父母會礙於面子怕周圍的人笑話,會趕緊買下玩具滿足孩子願望,於是孩子每次有了新的願望家長不答應就會發脾氣讓家長屈服,長期以往孩子會越得寸進尺,人變得任性脾氣也大。 2.喜歡"作對" 不讓孩子玩的孩子偏要玩,不給孩子吃的他們偏要吃,比如3歲的小意最近就有點反常,早上小意爸爸送他上幼兒園的時候碰到了老師,爸爸就讓小意向老師打招呼,可兒子就當沒聽到低頭就進去了,晚上睡覺時小意還故意把褲子脫下來扔到地上,爸爸給他撿床上,一轉身兒子又扔下來,而且還得意的沖爸爸笑,結果,爸爸撿了,兒子又扔。直到爸爸把兒子的褲子放在他夠不到的地方為止,半夜,爸爸擔心兒子冷,就給他蓋被子,兒子醒了竟不讓爸爸幫他蓋,還故意把腿伸到被子外面。於是,爸爸再次給他蓋上,兒子又把被子踢開,爸爸很無奈的回自己房間睡覺,這時兒子看爸爸離開便自己把被子裹得嚴嚴實實。 3."打人" 兩到三歲的孩子大部分會出現打人的情況,小興就是正處於這麼一個階段的孩子,這幾天小興在和夥伴一起玩沙堆的時候將夥伴麗麗推到在地,麗麗便大哭着跑回去找媽媽了,小興的媽媽覺得很納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上次和夥伴一起玩的時候也喜歡去打一下其他的孩子,但是自己越是罵孩子,孩子越是不聽話。但是之前小興都很乖的孩子怎麼會這樣呢? 對於"個性敏感期"的孩子,家長該如何應對? 1. 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要"冷處理"。 讓孩子發泄完情緒不要去阻止他,例如,孩子在超市里面吵鬧非要父母買一個玩具,但家長不同意時,孩子可能會用鬧或者哭的方式,這時家長不要慌,千萬不要怕旁邊的人過來圍觀,家長只需要在旁邊安靜的等待孩子發泄完情緒,待孩子安靜下來,然後蹲下來把孩子抱起來,和孩子溝通。另外在孩子吃飯的時候他想自己吃,但不會使用筷子和勺子,或者用勺子吃飯撒得一地都是,這時他們可能會一邊會勺子一邊用手抓飯,家長們不要去阻止他們,需要讓孩子去體會這個過程,讓孩子慢慢養成自發性,這樣他們會養成自己吃飯的習慣而不是家長在後面追着孩子吃飯。孩子發脾氣或者不聽話任性這些是孩子成長必然經歷的過程,家長不能太過寵溺,需要讓孩子漸漸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 2. 去傾聽孩子的心聲。 家長們要想好好地與這個時期的孩子"和平"共處,需要瞭解孩子是什麼原因?孩子們這個時間階段是一個自我意識的發展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他們自我意識在慢慢萌芽,發現原來自己可以控制一些事物,他就會不斷的去體驗去嘗試這種力量,從而敢於向父母挑戰。正是因為這樣,孩子才進入這種與父母"作對"的反抗期,這時候父母可以多去瞭解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對孩子情況進行分析從而引導孩子。 3. 不要和孩子"較勁"。 對於2-3歲的孩子出現打人的現象家長們千萬不要說"不要打人""你怎麼又打人了?"。如果家長或者大人反應過於激烈,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這麼做能夠引起大人的注意,更加的反復出現打人動作。比如孩子打人的時候家長可以過去抱抱孩子不要讓孩子再出現攻擊性的行為,然後問寶寶是不是其實想和某某交朋友呢?還有的孩子可能只是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父母與孩子"較勁",以硬碰硬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會感覺很委屈難受,甚至出現反抗意識,而父母也會感覺:"兩敗俱傷"。所以父母需要慎重使用"較勁"的方式與執拗的孩子相處。 教育因素中,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形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在周圍環境和父母的教養的影響下,會不斷從外界接收各種各樣的信息和刺激,逐漸明白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的人、事、物,並逐漸固定了下來,形成了習慣,這種習慣最後會逐漸轉化為穩定的個性。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奶嘴媽媽育嬰師
黃磊給多多最好的教育,不是彈琴、寫劇本,而是這三個字

黃磊給多多最好的教育,不是彈琴、寫劇本,而是這三個字

一直很想寫一篇關於黃磊教育孩子的文章。所以這陣子只要一有時間,小樣媽就在看《爸爸去哪兒》第二季。 在大家眼中,多多是出了名的優秀。7歲創作英文劇本,8歲翻譯英文小說,還彈得一手好琴。 在《爸爸去哪兒》里,她是懂事善良的大姐姐。在舞台上,她又成了才氣橫溢的小演員,頗有爸爸媽媽當年的風范。 原本我想寫一寫黃磊是怎麼把多多培養得這麼優秀的。 可是瞭解得越多,越發現黃磊想要給孩子的不是成功,不是優秀,而是最朴實的三個字——幸福感。優秀只是隨之而來的自然結果。 回頭審視一下自己,在這個拼爹拼媽的時代,我們在急着給孩子報班,急着為他們創造優越的物質條件之前,或許可以學一學黃磊,先問問自己, 「我到底希望孩子擁有怎樣的人生?」 或許把這個答案想明白了,我們不用那麼累,也能把勁使在刀刃上,給孩子一個幸福的人生。 01 幸福的人生,勇於面對挫折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過得幸福,可是什麼是幸福呢?是喜歡的玩具都能買到,還是每次都能考第一名? 在我看來,幸福不是給孩子他想要的一切,而是幫他培養起讓自己幸福的能力。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教孩子學會面對挫折。 在《爸爸去哪兒》里很寶貴的一點,就是孩子們會遇到很多現實生活中根本遇不到的困難。 他們要在泥濘的山路上走很遠的路,即使不停地跌倒,也要硬着頭皮走下去。 他們要離開爸爸,和大家獨自完成任務。鼓起勇氣向陌生的叔叔阿姨開口,尋求幫助。 他們還要住在簡陋破舊的房子里,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廁所。 當孩子們不適應這些情況,鬧情緒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怎麼做呢? 也許會很同情孩子,希望他能夠忍耐一下,熬過去就好了。也許會有點不高興,覺得他太嬌氣了。 然而黃磊既沒有可憐多多,也沒有指責。他教會多多的是,在逆境中看到自己的幸運,心懷感恩。 比如在去斐濟的時候,多多和爸爸還有Grace住在當地的一個學校里。 Grace很想爸爸,所以一直哭。多多受她的影響,也變得傷感起來,哭着對爸爸說,「我不知道為什麼,覺得在這里特別不幸福。」 黃磊遞給女兒一張紙巾,告訴她自己特別喜歡這個房子。 一是因為很久沒有睡上下鋪的床了,二是在這里碰到了很多熱情的小朋友。 但最重要的是第三點。 黃磊讓多多和Grace摸摸自己坐着的床,下面有一張軟軟的墊子。然後再摸摸這個學校里其他小朋友的床,發現硬邦邦的,床單下只有一塊木板。 原來小朋友們特意為多多和Grace准備了軟軟的墊子,想讓她們睡的舒服一些。 黃磊對孩子們說,「我們要說謝謝,謝謝這個世界對我很好。」 看到這里,我特別感動,也很佩服黃磊的智慧。 我們在孩子難過、受挫的時候,總是讓他堅強一點。其實潛意識里,我們還是只看到了挫折不好的一面。 但黃磊獨闢蹊徑,他教孩子們在不快樂的時候找快樂,不幸福的時候找幸福。 當我們帶着發現的眼睛和感恩的心,看到那些被掩埋的閃光點時,就會更樂觀,更有力量去戰勝困難。 02 幸福的人生,少不了朋友的支持 《在爸爸去哪兒》里,我們看到多多非常懂事,很會照顧人。但如果我們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黃磊也是非常樂於幫助人的。 走山路的時候,他會主動幫其他爸爸背包、拿行李。 在山里尋找直升機投下的食材時,黃磊毫不猶豫地去尋找最遠處的食材,這樣其他爸爸就可以早點完成任務,回去照顧孩子。 除了以身作則給多多做榜樣,黃磊還會很自然地尋找機會,把這種樂於助人的價值觀傳遞給多多。 有一次,大家在樹林里拚命往前趕路。孩子們都想爭做第一個到的人,只有黃磊對多多說,「不用急着追最前面的人,而要心里想着等最後面的人。」 這句話讓多多沉默了一會兒,也讓我沉思了很久。 我們總是鼓勵孩子競爭,做最棒的那個人。可是一味地爭第一,有時對孩子未必是好事。 回想一下我們讀書的時候,班里是不是總會有一兩個成績特別拔尖,卻沒有人緣的好學生? 那樣的好學生,其實內心特別孤獨。長大後進入社會,也很容易被孤立、被排擠,很難發揮所長,得到同事、領導的認可。 黃磊曾經說過,「朋友是我們生活中最珍貴的禮物。」 他給多多和多妹取名,兩個孩子名字的最後一個字,一個是慈,一個是愛,就是希望她們心中有慈悲,有愛心,希望這樣的人生會給她們帶來幸福。 黃磊自己是這樣做的,待人友善,對朋友像家人一般。多多把這一切看在眼里,所以也長成了一個善良、溫暖,被大家喜歡的人。 我們常常擔心,孩子不會交朋友怎麼辦?總是煩惱怎樣才能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 其實技巧都是其次的。如果孩子能珍視友誼,願意分享,樂於助人,即使他不善言辭,不懂得社交技巧,也能用自己的真心打動別人,成為一個受歡迎、被好運眷顧的人。 03 幸福的人生,有閱讀相伴 黃磊觸動我的第三點,是不管去哪里,他都會給多多帶書,陪女兒看書。 在斐濟的時候,他和多多在床上打着手電筒看書。 在黃河石林,多多坐在院子里,給弟弟妹妹們講書。 黃磊參加其他節目的時候,也會隨身帶書,早早地起床泡一杯茶,拿一支筆,享受那一段寧靜的閱讀時光。 因為有一個如此愛閱讀的爸爸,所以有一次多多被問到「旅行時必須要帶什麼物品?」時,她的回答居然是「書」。 把閱讀變得像吃飯、睡覺這麼自然,難怪多多小小年紀就能寫英文詩、寫劇本了。 忘了是在哪本書上看到,一位媽媽說,我們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給孩子最好的影響,但是書可以。 在書里,孩子可以和最有思想、最富智慧的偉人對話,經歷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遇到的境況,去探尋他想知道的一切。 所以盡早把書這個好朋友介紹給孩子吧。它能讓孩子活得有趣、豐富,不孤單。 黃磊的育兒之道,還有很多我們可以取經的地方。比如他和孫莉美滿的婚姻,他對孩子的尊重,對家人一起吃飯的重視。 但最打動我的,還是他對「幸福感」這3個字的詮釋。 其實舒適的生活條件、優異的成績,還有我們想給孩子培養的各種能力,歸根結底,不就是想讓他過得幸福嗎? 只要孩子內心富足,其他的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歷史文章: 3個方法提高社交力,讓孩子輕松擁有好人緣,越早培養越好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媽媽沒時間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智慧有9大維度,看看自家孩子有哪些潛能?

智慧有9大維度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世人千差萬別,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智慧潛能」,而人類的智慧大體可分為以下9類: 自然觀察智能 Naturalist (nature smart) 自然觀察智能,是指人類對生物(植物,動物)和自然界其他內容(星、岩石結構)的辨識能力,此類人觀察能力極強,適合做人類學家、天文學家、植物學家、動物學家、地質學家、氣象學家、戶外攝影師。 音樂智能 Musical (sound smart)音樂智能,是指辨別音高、節奏、音色和音調的能力。別人唱歌、演奏的過程中漏掉一拍,擁有音樂智能者都能聽出來,這類人適合做樂隊指揮、演奏家、歌手、錄音師、作曲家。 邏輯數學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number/reasoning smart)邏輯數學智能,指計算、假設能力,擁有此類智能的人擅長抽象推理、演繹歸納。他們適合從事會計、審計、程序員、偵探、工程師、律師、數學家、物理學家等職業。 存在主義智能 Existential (life smart)存在主義智能,擁有此類智能的人擅長思考一些深刻問題,比如生死的意義、人類存在的意義、人類將走向何方等等,適合當科學家和作家。 人際關系智能 Interpersonal (people smart)人際關系智能,擁有人際關系智能的人擅長與人溝通、擅長感知他人的情緒和脾氣。他們適合做公關、市場專員、人力資源、政客、心理學家、銷售主管、老師、主持人。 身體運動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body smart)身體運動智能,就是靈活運用身體的能力,運動員、舞蹈家、外科醫生等等都擁有這種能力。擁有此類智能的人還適合從事瑜伽教練、手工藝人等職業。 語言智能 Linguistic (word smart)語言智能,是指靈活理解單詞順序和意義,並運用語言來表達復雜含義的能力。擁有此類智能的人喜歡寫作、閱讀、講故事。他們適合從事詩人、演講者、律師、演員、歷史學家、新聞從業者、老師、翻譯、作家等職業。 個人智能 Intra-personal (self smart)個人智能,是指理解自我和自己思想感受的能力,擁有此類智能的人特別擅長給自己做人生規劃,知道如何進行自我激勵。這種人適合做演員、藝術家、職業咨詢師、刑事專家、企業家、心理學家、作家。 空間智能 Spatial (picture smart)空間智能,就是三維空間想象力、圖像處理、空間推理能力。擁有這類智慧的人往往喜歡迷宮和拼圖遊戲、愛畫畫。他們擅長從事建築師、畫家、動畫師、程序員、工程師、室內設計師、藝術家、飛行員、雕刻家、航海員、攝影師等職業。 每個孩子都是一座蘊含寶石的礦藏,有些孩子很幸運,在少年時就發現了自己的智慧潛能,稍加練習便事半功倍,早早地建立了強大的自我認同感,也早早確立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小小年紀就發揮了自己的「天才」。 啟迪智慧,從多嘗試做起 沒有人希望孩子的「天才」被埋沒,作為家長,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幫孩子認清其智慧潛能,讓孩子能更順利、更快速地挖掘出自身的閃光點,並朝着這一方向努力,將自我價值發揮到極致。 那怎麼幫孩子找到自己的「智慧潛能」?簡單觀察可能會有誤差,更有效的方法是,要讓孩子們多多嘗試。 「英國養娃那些事」誠意推薦 歡迎轉發分享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英國養娃那些事
國外育嬰編制之日本,看看我們是不是值得學習

國外育嬰編制之日本,看看我們是不是值得學習

日本的公交車也設有「老弱病殘孕」專席,但與我們不合的是,即便車上沒有「老弱病殘」大年夜大年夜家也毫不會去坐,沒有其他空位就站着。 他們的設法主張很簡單,專席就是白叟孩子們的特權,一切以他們為先,即便空着也不坐,或許恰是人們時辰把「禮節」寧神中的表示。假定有人背犯這個端方,會被車上一切人視為異類,必然會有人站出來指摘你。家長也會從小教育孩子乘車的端方。這大年夜大年夜概就是為甚麼日本全社會從小還到成人都那麼遵循挨次遞次的啟事吧、 日本全平易近環保觀點都很強,日本的小孩子更是從小被灌注灌注貫注環保思惟。家中的殘余會按材質分類盛裝,並且裝袋前必定先清洗一番,所以日本身連殘余都很乾淨。媽媽做這些時會讓孩子在一邊看着,等他大年夜大年夜一點便和他一路做。在幼兒園或黌舍時,孩子們會把拉圾裝進本身的袋子里,帶回家措置。 日本孩子從小知道要少開空調,不是因為日本身鄙吝,而是他們的確人人知道開空調會構成「熱島現象」,會粉碎大年夜大年夜氣臭氧層,給日本給地球帶來危機。 我們大年夜大年夜人在教育兒女時總強調在人前要若何若何懂禮貌,卻又縱容他們在家里可以「沒大年夜大年夜沒小」。或許,「禮節」這堂課真該當效仿日本身那種「不分地址,讓禮節成為習慣」的思惟。環保亦是如此,不管我們的標語喊很多麼沖動吝嗇,都比不上牽着寶寶的手將廢舊電池裝進收受採取箱這一個步履來得其實。教育恰是在這類不分地址、不分大年夜大年夜小的一點一滴的儲蓄堆集中建立起來的。 關於以上日本的禮節,有些是值得我們進修的,在經久和寶寶的溝通交換中,把這類好的禮節和編製成心中灌注灌注貫注到孩子的腦海里,讓孩子養成自我觀點,多麼不只多了一份溝通編制,也讓寶寶歡愉的發展起來。 ​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翱翔育兒課堂

自從學會了這個簡單方法,再也不用擔心娃的「看圖說話」了

「看圖說話」是很多私校幼升小面試都會考的項目,也是讓很多家長頭痛的難題。 前幾天,就有媽媽跟我討經驗,「看圖說話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啊。我家娃是想到哪兒說哪兒,完全沒有章法。怎麼才能讓他表達清晰有條理呢?」 的確,看圖說話要求孩子不但要敢說,還得會說。 沒有邏輯思維,就哪怕說很多,說出來的東西也是囉嗦混亂的,別人聽不懂,得分也不會高。 我的改進方法是平時就多陪孩子做練習。 娃五歲左右的時候,我就開始進行看圖說話練習了。當時沒想過「應試」,純粹就是為了鍛鍊她表達的邏輯性。 過程中,為了幫她捋清思路,我用到了「五指復述法」。 「五指復述法」是美國小朋友常用的一種閱讀方法。 它把構成故事最重要的五大要素:主角、地點、問題、事件、解決辦法,和五根手指聯繫起來,方便孩子理解記憶。 娃用這個方法練習一段時間後,效果很明顯。 剛開始她也是想到哪兒說哪兒,後面就變得越來越有條理。 欣喜的同時,我也想把這個簡單又實用的方法分享給更多人。 雖然不見得每個孩子都適用,但一定是對家長有參考價值的,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帶給大家一些幫助! 1 什麼是五指復述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當你講完一本繪本,要求孩子復述故事的內容。(這就是最基本的看圖說話練習啦) 孩子看着繪本上的彩色圖畫,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講起來。過一會,他講完了,你卻什麼都沒聽懂。 娃剛開始講故事時就是這樣,聽她講完,我腦袋里只有一個字:亂。(流汗) 看來,看圖說話需要的不僅僅是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也很重要。小朋友看着圖,腦海里是一個個情節片段,如何才能將這些片段有邏輯的表達出來呢? 這就需要學會抓重點了,記住構成故事最重要的五大要素:主角、地點、問題、情節、結果/解決辦法。 ...
愛孩子的三個階段:陪伴、教練、尊重

愛孩子的三個階段 陪伴、教練、尊重

每次看到成功人士巡迴演講或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畢生經歷都獻給了我的工作,我都沒有時間陪伴我的家人和小孩。 好感人哪。請問,我能抽你兩耳光嗎? 中國真是個奇怪的民族,我們重視家族、重視血緣、重視宗親,但很多時候,又在潛意識里崇尚為了出人頭地而六親不認:不帶小孩、不理親情。不僅不受批判,反而成了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和犧牲的資本。看看西方,哪怕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時不時會秀秀天倫之樂,奧巴馬談起自己的女兒時,臉上洋溢的幸福不亞於當上總統的那一剎那。 我是一個非常狹隘的人,在我看來,所謂成功,就是你身邊的人,因為有你,而感到快樂。倘若你贏得了天下,而輸了家人,那你的成功,不過是一場泡沫。 納爾遜·曼德拉聖人吧?英雄吧?但他的傳記《曼德拉的禮物》里說,曼德拉所有溫暖笑容,只會給陌生人,對家人、對子女,他板着臉孔、漠不關心,曼德拉直接說,親切是可以裝出來的。如果不能說聖人的壞話,我就什麼也不說了。 我認識一位外企女強人,非常上進,讀MBA、EMBA,職場上節節高昇,風頭無二。而她的小孩,長期寄存在內地,由爺爺奶奶照看,如今9歲了,多年來保持母子二人一年見一次的頻率。她以為自己是聖誕老人麼? 我采訪過不少名人,牛逼藝術家、牛逼攝影師、牛逼藝人,問及什麼時候陪小孩呢,其中一些人給出的答案是:沒空陪小孩,孩子還小,懂什麼,我現在努力打拚,多賺點錢,給孩子打基礎,也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好。但他們知道孩子們怎麼說嗎,我們做過幾次調查,孩子們的心聲是: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們不那麼成功,我不要昂貴玩具和高價培訓班,我只要你們陪我。 暢銷了好幾年的育兒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里有句話我深刻認同:不親自帶自己的孩子就是瀆職。 在中國,不負責的父母輿論環境真是太寬鬆了,以工作忙為由,把孩子堂而皇之推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請個保姆替代自己來帶,相關調查顯示,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自己帶孩子的比例越低;經濟狀況越好的父母自己帶孩子的比例越低。而隔代帶小孩,成功率不高於30%,因為祖父母輩帶小孩,用的大多是傳統方式,以撒謊敷衍小孩;用「小心點」「不要去」等口頭禪妨礙小孩的創造力和冒險精神;貪小便宜;當着孩子的面講孩子父母的壞話等…… 中國文化里,過多強調生育是一種權利,甚至是一種義務(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忘了最最重要的一點,生育是一種責任。在你不能確定可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陪伴時,請不要草率地生下孩子。《窮爸爸、富爸爸》里就有一句,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 當然,不是說,夫妻一方必須辭職全職帶小孩,這在中國也不現實,但當父母的,有沒有竭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最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呢?雙方都要上班的情況下,有沒有把下班後的時間、整個週末拿來陪小孩,關注他想做的事,帶他一起去認識世界、享受人生呢? 我總以為,衡量你是否在意一個人,最顯要的參數,不是金錢,而是時間。對於一個人而言,時間比金錢可有限多了,你口口聲聲說愛孩子,願意為孩子去死,但是你連每天幾小時的親密相處都保證不了,你愛個屁啊。 我一個朋友,成天跟我抱怨,孩子跟他不親,就愛自己外公外婆,每次都能准確收獲我的謾罵,我說你純粹是咎由自取,你自己陪孩子的時間不夠,和老婆到處去旅遊不帶孩子去,在家也是打電玩不理孩子,你不付出光想要結果,想得美!早教專家說了,孩子才是研究大人的專家,誰對他有誠意,人家一目瞭然。 很多人又說了,我忙啊,我沒空啊,有好多會要開、好多應酬推不掉,忙是不在意一個人、一件事的藉口,像早教專家小巫說的,沒有任何一份工作能把人24個小時都賠進去,只有重視與不重視。如果你把孩子當成最重要的會議,再忙都能抽出時間。 家庭教育和心理專家都指出,孩子0到12歲,尤其0到6歲之間是成長的關鍵時期,父母不應與孩子分離,不要以任何藉口和孩子兩地分居,或者放在身邊也置之不理。能否跟父母尤其母親建立親密的依戀關系,關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專家公認的一點是,孩子0到6歲跟父母相處一分鍾,頂得上之後跟父母一年。所以,請別說那種「孩子還小,誰陪都一樣」的蠢話了好麼? 我們怎能以自己要多做點正事、實現自己的價值為理由,讓自己的孩子,希望父母多陪陪自己都變成奢望,那我們還算人嗎?所以,每一位父母,你有做出為了孩子舍棄職場晉升、犧牲休息時間、犧牲自我實現這種覺悟麼?我身邊很多朋友,因為不想因為孩子而降低生活質量,沒做好為孩子犧牲自由的准備,就決定不要孩子,我覺得這樣的父母,比生了不養的父母,更負責。 (一)0-6歲,愛等於陪伴 智力的塑造:0-6歲智力發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歲前形成,聰明不是腦細胞有多少,而是腦細胞間的連接有多少。在某方面刺激多,腦神經元較粗。在某方面的智力就發達。 情感培養:左腦發達→是邏輯思維強,右腦發達→是創造性思維強,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養才會有完整的人格表現:這個時間段,不要對孩子約束太多,陪他玩,讓他贏。培育他的溫暖感。 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對錯,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講道理。有句話說到:習慣於有求必應,必致驕橫無禮;習慣於有求無應,必致自卑消極。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在這一點上家長要提起重視。 (二)6-12歲,愛等於教練 自信養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興趣走,不是為了讓他成名成家。我們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12歲前要完成2萬次的肯定。贊美一定要及時、當面批評要在寬松中嚴肅,這里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點夾在優點中講,批評夾在希望中講。做錯了,錯在哪里?改掉一次錯,就會越來越好了。 習慣養成:重視細節,所有得到都要經過自己的努力,對自己誠實。 獎勵和懲罰:關注他的喜好,等到該獎勵的時候給他,讓他因肯定而感動。不當眾訓斥,保護好他的自尊。孩子即使做錯事,讓你生氣,也要把事情和愛分開,你犯錯,應批評和懲罰,但懲罰不是為了發泄不滿,而是為了教育,為了愛。每一次的教育都與愛連接在一起。 責任養成:獨立或依賴都是培養出來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認真做、做完整。家長代替他做,卻無法代替一生;教會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玩與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好玩,才能好好學。 (三)12-18歲,愛等於尊重 他正走在一條以自我為中心的路上:我長大了,要求平等了。你跟朋友怎麼說話,就跟孩子怎麼說話。 家長和老師:別把老師的話當聖旨。讓老師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進步?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師告黑狀。讓孩子喜歡老師很重要。 學業和成績: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學習成績更重要。一時的成績,不能代表一生的成敗,不斷的成長,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千萬不要因為成績差而讓孩子產生歉疚感、負罪感。 給平台:鼓勵去圖書館,培養閱讀的習慣。勵參加文體團隊活動。鼓勵在安全的前提下,行萬里路。讓孩子熱愛生活,參加暑期親子夏令營。 給榜樣:與誰同行,向誰學習。恰當的目標,鼓勵達成。多關心、多溝通、多撫摸。撫摸對孩子心理影響巨大,傳遞理解、信任、尊重。永遠記得讓家成為每個孩子心中溫暖的港灣,不要讓家成為競技場。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生命驚喜家庭教育艾朋

為孩子掃除一切通往成功的障礙,美國鏟雪機式父母拼娃不比國人差

大學開學,父母總是一馬當先鋪床疊被、查看飯菜是否合適;與寢室室友制定出行計畫,要父母出面協調;考試時,父母是人肉鬧鍾;因為孩子的分數,父母與老師錙銖必較,如果孩子實習不如人意,父母還會跑去僱主那里投訴。 臨近畢業,如果孩子考研,寫論文或改論文自不用說,還聘請昂貴的輔導老師開小灶,無論多貴眼睛都不帶眨一下;如果孩子工作,幫着投簡歷是必須的,而且大多數都是瞞着孩子。 這些學生大多數是入學斯坦福的美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您猜對了嗎? 《如何養大一個成人》,是斯坦福大學新生院院長朱麗葉·莉斯科特-海因斯(Julie Lythcott-Haims)2015年出版的暢銷書,正是因為每年要接觸不少家長和新生,雖然考上名校,家長還不放手孩子的現狀,她才決心通過寫書討論美國中產階級過度育兒的問題。 最近被美國FBI公佈的名校招生舞弊案,反映了名校招生過程中所謂「前門」、「後門」到如今用計謀和金錢撬開「側門」的程序漏洞。 但是,隨着涉及人物的一一曝光,這起丑聞日益像一齣子女教育的悲情劇:為進名校父母不惜重金甚至鋌而走險,為了成功父母包辦一切,而養育則是一場以名校為目標,以成敗論英雄的「軍備競賽」。 為什麼是名校? 在海因斯看來,現在的育兒模式核心就是指向成功,而且是未來的成功。名校是從孩子出生就已經訂下的目標,從進入知名幼兒園到知名大學,一路上他們調動金錢、人脈,所有的努力最終指向的就是名校。 事實上,過去50年,美國大學特別知名大學的學費及其他費用已經上漲3倍多;其他的費用比如統考輔導,週末兩個小時的通用考試輔導費已經漲到750美金(不含交通);名校青睞的壁球、曲棍球、擊劍等項目,不單要投入金錢更要家長花時間,但這些統統阻止不了富有家長對名校趨之若鶩。 理由也很簡單,因為值得。 僅從溢價而言,教育也是一項回報率頗高的投資。在美國知名大學畢業生比同齡的非大學畢業生收入溢價超過70%,教育回報率比1950年高出50%,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的回報率,在丹麥和挪威,大學教育的溢價不到20%,日本不到30%。 | 美國、丹麥等國高等教育溢價 除了投資效益,更重要的是階層精英的維護和傳承。 一般來說,「家庭好、健康好、學校好、鄰里好、工作好」,這「五好」是富有的中產階級精英的重要標志。要保持在一個階層,除了錢之外,還要有家庭、朋友、社會關系、個人健康、文化等等,教育當然也不能少,這些非財務類指標才是定義階層更為重要的指標。 還記得以前有篇文章講美國富人「炫耀性消費」時代終結,轉而趨向「崇尚知識和建構文化資本」來彰顯自己的精英地位,這里,文化資本需要通過教育歷練而形成個人優勢。 更為重要的是,越來越多人實際上非常關注「階層世襲」,如何將階層優勢傳遞下去,重要的指標包括:穩定的婚姻、優質的社區、廣泛的人脈、健康的身體,除此以外,就是優質的高等教育,因為名校不僅是教育,更是今後優質社交圈以及穩定婚姻的起點。 美國階級固化日益嚴重,生於1950年的人有80%的機會比父母掙更多的錢,生於1970年的,超越父母的機會降至61%,到1980年出生的人只能勉強與父母維持相似水平。 在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在一種跌出「五好」生活的不安全感中,名校是能確保後代世襲階層的最可靠的上升通道。 鏟雪機父母:掃除一切通往成功的障礙 美國父母在養育上投入前所未有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養育方式也不斷進階。 我們以前知道有種父母是「直升飛機父母」,就是那些整天焦慮地圍繞孩子身邊,照看孩子一切活動,回應孩子一切需求的父母。這個詞最早來自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家安妮特·拉羅(Annette...
趙麗穎:兒子一哭當媽也哭,坐月子真的是熬日子

趙麗穎 兒子一哭當媽也哭,坐月子真的是熬日子

孕期情緒不穩怎麼辦? 趙麗穎生子之後,大家對趙麗穎也還是十分關心的,穎寶在大眾的心里也一直十分拼的,最近,馮紹峰當爸後首次接受了專訪。 在近半年來,我們得到穎寶的信息,一般都是從馮紹峰的口中得知的。很久沒有出席活動的趙麗穎,大家對於她的一些近況還是比較的關心。 馮紹峰表示,在生完孩子之後,穎寶內心變得更加的脆弱,只要兒子一鬧她就心疼的哭鼻子。 而這時候的馮紹峰是哄完兒子哄老婆,忙的是不可開交。這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坐月子這段時間是會比較難熬一點,加上馮紹峰兒子一般是白天睡覺,晚上鬧。 所以當媽媽的趙麗穎也就有點力不從心了,內心自然是有點脆弱,所以就會喜歡哭鼻子。 女明星也是人,有媒體曾報導小S在生產前後情緒不穩。 她表示當時覺得無力感變重,老是打電話給朋友們哭訴,別看小s平常大大咧咧總是帶給我們歡笑,也同樣遇到過情緒不穩的問題。 從產後內分泌的變化因素來分析,眾所周知,雌激素和孕激素(雌性生殖激素)的含量在懷孕期間增加了十倍。 女性在分娩後的數小時內,雌激素和孕酮的水平會急劇下降。 在女性分娩三天後,這些荷爾蒙的水平會回落到她懷孕前的水平。 產後心情不好會有什麼嚴重後果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大約80%的新媽媽都有過產後情緒低落,產後2周內最嚴重。所以自己一定要和家人溝通好,多關注一些自己的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家庭經濟壓力、住房壓力、夫妻感情不和、婆媳關系、嬰兒的性別及健康狀況等都可能會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在遇到情緒問題的時候,自己要如何處理情緒問題呢? 生了孩子後,你還是那個喜歡漂亮喜歡玩的女孩,別壓抑了自己的天性。 不要放棄自己的形象。每一天都好好打扮自己。因為,邋遢的外表容易引起抑鬱,而穿得漂亮,會讓你覺得自己活得也很漂亮! 不要放棄享樂主義。你可以給自己找到更多的樂子的。 不要不好意思讓家人照顧孩子,或者不放心,這是家人應該盡的責任,你也要信任他們。 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享受一些放鬆的方法。比如泡個熱水澡,聽一段音樂,練練瑜伽、散散步,看場電影,多好! 科學飲食,少吃高糖高油的食物。放縱的飲食會讓你長胖,增加瘦身的困難程度,這多讓人抑鬱! 多鍛鍊身體。運動是對身體最好的餽贈,而且也會讓你感覺自己有力量,不是那麼好欺負的! 笑是抑鬱的天敵。參入一些社交活動,安排出時間和閨蜜聚會,或者加入媽媽群,抑鬱了找大家說說,讓自己開心起來。 如果沒運氣遇上好婆婆,那就和婆婆保持距離。和家人特別是老公保持溝通,老公負責做婆婆的工作,儘量給自己一個舒適的環境。 不要強迫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情。生孩子都從鬼門關走了一趟的人了,該拒絕就拒絕,別讓自己太委屈。 總之,世上沒有盡善盡美的事情,也沒有完美的媽媽,帶娃已經夠艱辛了,請放過自己。 家人要如何處理情緒問題呢? 不管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生完孩子以後的時期,對女人都是一個重大的考驗,更需要家人的關心和陪伴。 但有的時候,產後抑鬱更像是一塊遮羞布。比產後抑鬱更難以啟齒,更讓人絕望的,是老公冷漠、惡婆婆、沒人體諒,甚至出軌、家暴…… 最薄不過人情,最涼不過人心。 相反,家人的關愛也能融化人心。 對男人來說,你可能不能體會一個女人經歷了懷孕和生產,身體和心理上遭受了多大的變化。 你可能不能體會一個女人在經歷了剖宮的傷口、撕裂的私處、滿身的贅肉後,還要擔心能否順利哺乳,擔心寶寶健康發育,夜里無法睡整覺,對自己不滿意…… 但這是男人最該承擔女人身上擔子的時候了。 想想看,懷孕10個月的罪,分娩的痛,都她一個人的承受了,現在不過是給孩子餵奶,換尿片,半夜起來哄孩子睡覺,這些辛勞還不能分擔嗎?還忍心讓虛弱疲憊的愛人去一手包攬嗎? 她也只是個年輕的姑娘啊。這個時候家人都去疼孩子了,可她最缺的就是家人對她的愛啊。 有時候,就是一念之差。有時候,輕輕的一個擁抱,也許就能化解一場悲劇。 飲食改變心情 有些食物中含有的營養素,可以舒緩消極和抑鬱的心情,接下來給大家推薦幾道菜~ 1.蒜泥菠菜 功效: 豌豆、菠菜、空心菜等食物里有豐富的鎂,有助於抑鬱患者放鬆神經,緩解焦慮多疑的效果。其次,菠菜里大量的葉酸可以避免大腦血清素不足,有助於緩解憂郁的情緒。 原料: 菠菜500g,蒜頭45g,蔥、姜、鹽、雞精、耗油適量。 做法: 把菠菜洗淨後瀝乾待用,把大蒜去皮,洗干淨後搗碎。在鍋里放水燒開,然後把菠菜放進去焯1分鍾左右,撈出瀝乾水分。鍋里倒油,把蔥、姜、和一半蒜泥放進去爆炒,放入菠菜爆炒一分鍾,加入作料,攪拌後出鍋。 2.爆炒蝦仁 功效: 蝦里面含有豐富的鋅、蛋白質、鉀、鈣、鎂、維生素A等營養素。缺少這些營養素會造成產婦焦慮、緊張的心理。如加點色彩鮮艷的食物和蝦仁爆炒,可以改善產婦抑鬱的心情。 原料: 蝦仁,絲瓜,蔥,姜、蒜、植物油、鹽、料酒等。 做法: 把蝦仁用胡椒粉、料酒、鹽醃制幾分鍾。鍋內油四五成熱時倒入蝦仁,變紅後盛出。鍋中重新放油,放入蔥、姜、蒜炸鍋。有香味的時候放入絲瓜和辣椒絲爆炒,倒入蝦仁。九成熟時加入生粉勾芡一下即可。 3.香菇豆腐 功效: 香菇里含有豐富的鋅、維生素B、硒,豆腐里含有豐富的鈣和蛋白質。維生素B對治療抑鬱症非常重要,硒對改善精神抑鬱也大有幫助,這道菜可以給抑鬱症患者補充豐富的營養素。 原料: 鮮蘑菇80g,豆腐290g,胡蘿卜100g、醬油、味精、胡椒粉、糖、植物油、料酒均適量。 做法: 香菇洗淨,去掉根部較硬的部分,豆腐切成長方形。鍋里倒入適量的油,放入豆腐,溫火煎炸到金黃色取出。最後把香菇和豆腐一起加入翻炒,加入調料和水,收汁後撒少許生粉勾芡後出鍋。 4.木耳雞丁 功效: 雞肉里含有蛋白質、銅、鐵、鋅、以及各種維生素,木耳除了含有蛋白質、鐵、維生素外,還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和植物膠原。鋅、銅、維生素B對緩解抑鬱症患者情緒作用重大。 原料: 雞丁500g、紅綠辣椒40g、木耳120g、植物油、食鹽、麻油、料酒、蔥、姜、蒜等適量。 做法: 雞肉洗淨後切成丁醃制5分鍾,木耳撕成小塊,辣椒切成塊。鍋內放入油,把雞丁倒入,翻炒變色後盛出來,再放油,燒熱後放入薑蔥蒜,放入木耳爆炒,加入雞丁和辣椒一起翻炒,最後出鍋的時候加入作料即可。 (食譜摘自 育兒網) 參考文章: https://eatsmartproducts.com/fitness-and-wellness/the-benefits-of-eating-healthy-during-pregn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孕事
袁詠儀愛情事業雙豐收,昔日港姐冠軍現狀大不同

袁詠儀愛情事業雙豐收,昔日港姐冠軍現狀大不同

《妻子的浪漫旅行2》自從開播以來,袁詠儀和張智霖相戀近30年的愛情,讓不少人羨慕。自從她19歲參加香港小姐選美比賽獲得當年港姐冠軍和「最上鏡小姐獎」後,袁詠儀的人生便開啟了幸運之旅。 憑借多部影視作品獲得了觀眾對她顏值和演技的認可之外,袁詠儀最幸運的事情莫過於遇見了張智霖。她和張智霖戀愛、結婚,一切都那麼順其自然,也令人羨慕。 身為港姐冠軍,袁詠儀可謂是事業、愛情雙豐收。可是並不是所有的港姐冠軍,都有像袁詠儀這樣完美的人生,與她們相比,袁詠儀可以說是相當幸運了。 【郭藹明】 1991年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的郭藹明,是歷屆香港小姐中算學歷高的人了。以碩士身份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機械工程學碩士的她,無論是顏值還是談吐,都給人一種沐浴春風的感覺。 自然而然的,她拿下了當年的港姐冠軍,並獲得了「國際親善小姐」及「最佳談吐幽默獎」。郭藹明在剛出道的時候,也是出演了不少經典作品,塑造了不少經典角色。 其中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莫過於《李小環與苗翠花》中的苗翠花一角。《方世玉續集》中她所飾演的花子也是讓人眼前一亮。 然而她出演第一部作品《大時代》時,就已經註定了她將淡出娛樂圈的結局。 郭藹明在拍攝這部作品時,認識了同劇的男主角劉青雲。兩人當時便開始戀愛,一直到現在已經27年,一點不比袁詠儀和張智霖的愛情遜色。他們也被圈內人稱為「模範夫妻」。 如今劉青雲還在娛樂圈活動,他和李若彤、林峯合作的《神探大戰》今年也將上映。而郭藹明則退出娛樂圈,成為劉青雲背後的女人。兩人至今都沒有生孩子,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郭藹明還是像個少女一樣,和劉青雲甜蜜約會時也會害羞撒嬌。 而同屆的港姐季軍蔡少芬與她相比,卻更廣為人知一些。經典之作《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讓她擁有了一個印象深刻的角色。 之後她拍攝《水月洞天》也曾風靡一時,但現今觀眾對蔡少芬更深的印象,還是《甄嬛傳》中的皇后一角。 通過《甄嬛傳》再度翻紅的蔡少芬,一直努力活躍在娛樂圈內。雖然她現在也已經擁有幸福的婚姻、有了可愛的女兒、有了值得她崇拜的丈夫,但蔡少芬依舊選擇出來工作,在社交平台上也十分活躍。 【翁嘉穗】 除了郭藹明,1997年的港姐冠軍翁嘉穗幾乎都沒有多少人聽說過她的名字。因為在當選港姐冠軍後不久,便嫁入豪門,相夫教子。 現在的翁嘉穗除了幫丈夫打理生意之外,更多的就是教育兒子Jason。如今她的兒子已經成為了健力舉重冠軍,翁嘉穗看起來十分欣慰。 其實翁嘉穗更廣為人知的並不是她當選港姐冠軍,而是她搶了當年亞軍的男友,與其拍拖並結婚至今。 在參賽過程中,亞軍李明慧已經與豪門總裁鄔友正戀愛,李明慧甚至為了專心過豪門生活,放棄了出道的機會,可誰曾想到卻被冠軍翁嘉穗「截胡」。 如今的翁嘉穗雖說沒有圓當時進入演藝圈的演員夢,但至少也是有了個不錯的歸宿。 在翁嘉穗和李明慧因為男人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當年的港姐季軍則恰好「坐收漁翁之利」。 這屆季軍就是佘詩曼。 如今的她,憑借《延禧攻略》翻紅,感情生活雖說沒有個穩定的着落,但她在很多觀眾心目中確實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起冠軍翁嘉穗,佘詩曼現在可以說是處於話題的中心,大家對她也更加關注。 雖然郭藹明、翁嘉穗等等不少往屆港姐冠軍,都沒有給人留下很深刻的記憶,就「曇花一現」,淡出了娛樂圈,但這並不表示她們過得不如季亞軍。 這只能說明她們選擇的人生不同,對於佘詩曼、蔡少芬、袁詠儀來說,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業,很重要;可對於郭藹明、翁嘉穗而言,一個幸福、穩定的生活,才是自己最想追求的。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傳媒一班

過度教育,正在毀掉家庭的幸福

香港記者屈穎妍寫了一本名為《怪獸家長》的書。 在成為全職太太之前,她是《壹週刊》的副總編。 辭職後,她感嘆管好三個孩子,比做好一本雜誌難100倍。 更重要的是個人幸福感的缺失。為了孩子的學業,親子關系越來越差,沒時間經營夫妻關系。 有一次大女兒問她:「媽媽,為什麼你不笑的?」她才明白,原來做了學齡兒童的家長,她都不會笑了。 「怪獸家長」一詞源於日本,指那些為孩子成績抓狂的家長。 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在小說《平民之宴》里,溫和地諷刺了中產階級怪獸家長。 盡職盡責的母親由美子與童年被補習班填滿的兒子翔,母子之間缺乏愛的交流,更像一種功利的結合: 媽媽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的分數,而孩子也只能用分數換來母親的笑容。 翔高中厭學,退學去網吧打工,排斥母親描繪的一切藍圖與願景。 他像一個瘡疤,橫在這個中產家庭的房樑上,夫妻兩人彼此埋怨,好像有了這個「人生失敗」的孩子,他們的人生也隨之失敗了:敗得徹底,卻敗得不甘。 這幾年,我看到太多成年人,當孩子開始讀書,父母就開始焦慮、爭吵,慢慢失去笑容。 他們有些曾經堅信要給孩子快樂的童年。 然而當孩子剛讀小學一年級,功課跟不上,考試墊底,他們關於教育的自信瞬時垮塌了。 屈穎妍說,大女兒上一年級,她也很懵。 忽然發現老師不教乘法口訣,直接佈置乘法作業,而班里只有她女兒和另外一個小男孩沒上過學前補習班。 「幼兒園學小學的,小學學中學的,中學學大學的,大學才開始學怎麼玩,」這種大環境說多了都是淚。 作為家長,只有兩個選擇,或者與大環境共舞,或者甩開大環境,尊重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兩者之間騎牆,家長最痛苦,孩子最遭罪。 現實中,太多家長在騎牆。既不想讓孩子成為功課的奴隸,又見不得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一個朋友,自己開公司,在大多數人眼里已經非常優秀。 但孩子讀初中,成績不好,她整天像祥林嫂一樣,後悔當初沒全職在家帶孩子。 她說如今得到的所有榮譽,都抵消不了孩子學習不好這一個污點。 她兒子我見過,獨立性很強,為人處事非常成熟,雖然成績不好,但特別自信。 跟她媽說「我唯一的缺點也就是成績不好了」,把她媽氣得翻白眼。 我問她,有個這麼陽光的孩子,你不覺得欣慰嗎。 她乾脆地回答,雖然我知道成功有千百種,但還是希望我的孩子只有一種成功,就是上名牌大學,進全球大公司。 「你知道嗎,現在企業家開會,都不流行說自己企業有多牛了,都在炫娃。 這家孩子考上了劍橋,跟查爾斯王子是校友,那家孩子上了哈佛,跟奧巴馬是校友。」 我沒好意思打擊她:你知道現在學霸競爭有多慘烈嗎? 如果你當初辭職回家,說不定學霸沒培養出來,還母子成仇兼心髒病患了。 做了父母,孩子的成敗就成了我們自己的成敗,甚至我們可以忍受自己的失敗,卻不允許孩子失敗。 我們沒有「孩子是孩子,我們是我們」的邊界意識;沒有「人生真實活過,就不算失敗」的教育理念。 去年發生在湖南沅江的弒師案,班里學習最好的孩子親手殺了對他最好的班主任。 殺人者16歲,人生理想是讀一個二本院校,過輕輕松松的生活。 然而無論班主任還是父母,都對他寄予厚望,如果不考第一名,父親就打他。 什麼樣的苦,可以讓一個學習成績亮眼的男孩,心理扭曲到對老師拿起刀? 當他被迫成為一道曙光,照亮全家的時候。 這樣的故事似乎離我們很遠。但有一種故事離我們很近。 就是當孩子開始讀書,他的學習狀態、他的成績就是全家人的晴雨表。 夫妻不能好好說話,因為一個是狼媽,一個是羊爸,或者相反。 丈夫開開心心進門,想跟太太說點有趣的事,媽媽一句孩子這次又沒考好,兩人瞬間都像被霜打的茄子。 媽媽陪孩子寫作業,一言不合就怒吼,爸爸嫌棄媽媽臭脾氣,卻換崗兩分鍾不到,就對孩子揮起老拳。 教育是一個等待的緩慢過程,這條路,我們走得太急。 我們到底在急什麼? 明知道優秀的人,並不一定從小學就成績好; 高考的那些知識,不一定要付出12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含辛茹苦、兩耳不聞窗外事。 我們是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而焦慮着急。 只有孩子每次考試全班第一,才能放心他的人生是蓋章優秀的。 然而任何一個成年人都知道,未來之所以成為未來,因為它永恆的不確定性。 當我們的孩子眼里只有分數和成績,所謂未來的確定性,也不過是家長的自欺欺人。 知乎網友「李永樂老師」寫過他堂弟的故事。 從小學習不好,中考勉強上了三流高中,高二暑假突發奇想,給自己立了flag:現在開始努力,看能不能考上重點大學。 經過高三一年的努力,以630分的成績,考取吉林大學物理系。 一個人能走多遠,不取決於他是不是從小成績優秀,而是他是否在某一天,忽然明白了學習的意義,開始對知識充滿好奇心。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自主性,開闊一個人的視野,讓他見識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然後心甘情願地選擇某一種生活,過好它。 屈穎妍在教育演講里,說香港孩子與父母的對話是雞同鴨講。 「媽媽,烏龜死了。」 「你做作業了嗎?」 「爸爸,天上的雲真好看。」 「趕快回家做作業。」 這樣的對話,我們都不陌生。 犧牲全家人對生活的熱愛,培養出一個不懂得熱愛生活的孩子; 犧牲全家人的快樂,培養出一個不快樂的小孩。 這個孩子長大,不再期待擁有自己的孩子,因為他覺得當小孩太苦了。 也許父母是時候學會自私一點了,找回自己的幸福,找回自己的成就感。 你再急再累,你的孩子最大的可能,也不過是長成跟你一樣普通的大人。 父母不是孩子人生的裁判和規劃師,只是某段生命的引路人和陪伴者。 帶孩子看世界,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與他們一起親近大自然,把他們的一生當一生看,而不是某一場考試。 你快樂了,你的孩子也能快樂;你幸福了,你的孩子才知道什麼是幸福。 春天來了,跟孩子一起去看花吧!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有書
孫儷女兒禍害兒子:從手足情深到手足相殘,父母做錯了什麼?

孫儷女兒禍害兒子 從手足情深到手足相殘,父母做錯了什麼?

01 前幾天,孫儷發了條微博:「爸爸出差,妹妹就開始禍害哥哥了「 原來鄧超不在家,愛美的小花只好給哥哥等等塗起了指甲油。 孫儷曬出的照片中,等等乖巧的坐在那,讓妹妹小花塗指甲,雖然看不到表情,但能想象到等等一臉寵溺又無奈的表情。 如此相親相愛的兄妹,實在讓人羨慕,而孫儷也不是第一次曬出兩兄妹相親相愛的場景。 小花剛出生時,孫儷就曬出兄妹兩人親密合照,照片中剛出生的小花依偎在哥哥的懷里,兄妹情深的美好呼之欲出。 小花小時候,孫儷在微博曬出等等、小花的合照,附文「哥哥和妹妹」。照片中哥哥靜靜的坐在沙發上拿着奶瓶餵妹妹喝奶。 小花兩歲時,孫儷在微博中曬出一張兩歲的等等和兩歲的小花對比照。照片中,倆人都是舉着杯子仰頭豪飲,默契而又相似的動作,讓人不禁感慨果然是親兄妹。 孫儷在小花出生前後,都特別注意對等等的關愛和照顧。 妹妹沒出生前,就先給等等做心理准備,讓他給妹妹取名字,因為參與到了妹妹到來這一過程中,所以等等對小花的到來毫不排斥。 有了小花後,孫儷依舊非常注重等等的感受,不讓他有被無視的感覺。而且小花出生後,孫儷還讓小花穿等等的舊衣服用他的東西,不會讓等等覺得妹妹用的東西比他好,也不會讓等等覺得家里人只愛妹妹。 因為孫儷的不偏愛,等等和小花的日常畫風是這樣的: 孫儷對此在微博里滿是幸福地說:他們天天如此,妹妹每次面帶笑容的叫那一聲哥哥,感覺在叫自己的愛人一般。 02 與隔壁《都挺好》里的明玉與明成的兄妹相殘一對比,頓時覺得娘娘家的兩兄妹實在是太有愛了。 那麼,從兄妹情深到兄妹相殘,父母究竟做錯了什麼? 偏心,偏心,偏心。 父母的偏心,是兄妹情深變成兄妹相殘的最大原因。 《西爾斯親密育兒練習手冊》一書中說:「有些父母和孩子的性格相投,還有些互不相容。有些孩子很好相處,並且能激發父母最好的一面,而有些孩子卻按下了錯誤的開關。」 就算偏心可以被解釋,但偏心帶給孩子的傷害,卻是不可磨滅的。 就像《都挺好》里的明玉和明成,明明是親兄妹,卻像仇人死敵。 本該相親相愛的兩兄妹,變成相處仇視的兩兄妹,蘇母的偏心是最大的原因。 明成早飯喝牛奶,明玉只能饃泡飯。 明玉想要1000塊上補習班,媽媽不給。明成想要2000塊去旅遊,媽媽利索掏錢。 明玉想考清華,出國留學,蘇母以沒錢為由堅決拒絕,卻花錢讓明成上二本。 蘇母的種種偏心行為,讓這兩兄妹視若仇敵,誰也看不起誰。 03 二胎放開後,二胎家庭越來越多,如何讓他們變得相親相愛,而不是相處仇視,成了很多父母關心的問題。 那麼,二胎或者多孩家庭里,父母該如何做呢? 一、不偏心,不偏心,不偏心 不偏心是所有的前提,如果父母偏心,那再好的方法,也無法讓孩子們和諧相處。 小米是二孩媽媽,她倒是從來不偏心,可是老大女兒對老二兒子時常敵意滿滿,兩人只要在一起,不是打就是吵。 小米困惑不已,明明不偏心,對他們一向公平對待,他們為何如此討厭對方? 小米確實不偏心,但問題就出在公平上。 不偏心不意味着你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生活本身就是不公平,從小就讓他們明白這個道理。 就比如,小寶寶出生了,媽媽必然要多花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對於大孩子,肯定做不到同樣的陪伴。但如果我們能滿足大孩子的需求,他肯定就不會羨慕小寶寶。 你給老大買了新裙子,老二看見不願意,也要你買新裙子,但其實上個月老二才買了新裙子。看到老大買新裙子,老二之所以也要,並不是真的要,只是想多要一點愛。 因而,不偏心,不意味着你要絕對公平。但你要保證每個孩子得到的愛是平等的,這樣即使偶爾不公平,他們也不會介意。 二、讓他們早點親近 網上有句話說,二胎家庭的最佳狀態就是:媽媽負責美,爸爸負責帥,一胎負責照顧二胎。 但有的家里,生了二胎,怕老大吵到老二,就儘量不讓老大接近老二。這樣適得其反,會讓老大從心底排斥老二。 孫儷在小花沒出生前,就預先告訴等等,讓他有心理准備。小花出生後,也時時的讓等等學着照顧妹妹,親近妹妹。 在孫儷的引導下,等等對小花極盡關愛,而小花對哥哥也是十足依賴。 因而,當家里准備添新成員時,一定要給大孩子做好心理工作,最好讓他也參與到新生命的到來中,比如給新生兒取名字、准備小禮物。 這樣,當新生兒出生後,他們會覺得,這不僅是媽媽的寶寶,也是自己的弟弟妹妹,要愛他,要關心他。 三、鼓勵他們獨自解決爭端 小時候,我跟我弟吵架或者打架,我媽罵的永遠都是我。 每次無論對錯,都是「你不會讓讓他,他還小。」 我很煩這一點,明明有時候不是我的錯,是弟弟招惹我,她不問緣由就上來罵我。我要是反駁她,她還說我翅膀硬,學會頂嘴了。 其實,父母最不該介入這種爭端。一旦介入,必然會產生偏袒和同情。 當孩子發生衝突爭吵時,父母可以袖手旁觀,觀察事態發展,如果沒有涉及武力衝突,就不必插手,讓他們獨立解決衝突,也是一種鍛鍊。 但如果兩人開始打架,父母就要趕緊上前把他們拉開,避免造成傷害。 拉開,但不是指責誰,評判誰,而是讓他們彼此冷靜,之後再去解決問題。 孩子之間出現矛盾,父母不要去做孩子之間的評判師,儘量不偏不倚,一視同仁。 四、孩子之間不互相比較 家里孩子一多,似乎比較就躲不開了,我們不自覺的就會把家里的孩子相互比較。 比如對弟弟說:「你好好學習,才能像姐姐那樣,考上好大學。」 對姐姐說:「你怎麼不聽話,就不能像妹妹一樣讓我省點心。」 但每一個孩子都有他們的脾氣和個性,我們要區別對待,而不是一味對比。 妹妹性子活潑愛跳舞,姐姐性格安靜愛看書,父母就不能指責妹妹不愛看書,指責姐姐內向木訥,而是要鼓勵他們發揚各自的長處。 並且,父母還要教孩子欣賞彼此的特別。學習好的那個孩子了不起,體育好的那個孩子同樣了不起。 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心底愛彼此,尊重彼此。 04 《我家那閨女》里高亞麟說:父母,是你和死神的一道牆。 而兄弟姐妹,就是和你一起守護那道牆的人。父母走了,你的兄弟姐妹就是見證你童年歲月的那個人。 就像龍應台說的:有一段初始的生命,全世界只有這幾個人知道,譬如你的小名,或者,你在哪一棵樹上摺斷了手。 其實,手足情深,相親相愛,只要父母教養得當,自然不會變成手足相殘,相互仇視。 互動小話題:對於二胎甚至三胎家庭的教育,你有什麼好建議,一起聊聊。 我是唯媽養娃,家有三歲女寶一枚,養娃的路上有歡笑有淚水,想跟我一起分享你的養娃趣事,或者聽我分享養娃趣事,請關注我,一起哭一起笑!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唯媽養娃
你以為的偏愛,正在傷害孩子!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這樣做

你以為的偏愛,正在傷害孩子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要這樣做

都說家醜不外揚,一部《都挺好》卻將無數中國家庭藏在內心深處最陰暗的一面毫無保留的展現在了大眾面前。死要面子蘇明哲,油嘴滑舌蘇明成,冷漠無情蘇明玉,為老不尊蘇大強。二哥蘇明成,更是成了網友口誅筆伐的對象。什麼媽寶男、巨嬰、渣男,凡是網友能想到不好的詞都扣在了他身上。甚至連演員郭京飛也跑去微博上面求饒。 但仔細想想,也許他才是那個受傷最深的人。雖然小時候因母親偏愛,讓妹妹受了不少委屈,但錯在他嗎?還真不在,他只是那個發現「原來甜言蜜語就可以得到糖果」的孩子。母親去世哭的最凶的是他,離婚後選擇淨身出戶的是他。你看,大是大非面前蘇明成還算善良。那他投資失敗、婚姻失敗、人生一蹶不振,到底是誰一手造成的呢?不用懷疑,主要責任應歸偏愛他的母親。是母親的偏愛讓他有恃無恐、好吃懶做、不務正業。 其實生活中,像蘇母這樣偏愛某個孩子的家長並不在少數,加州大學敎授凱瑟琳•孔戈爾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70%的父母承認偏愛某一個孩子。但參與調查的研究人員卻說,這個調查比率其實比實際低,在研究過程中,很多父母總是儘量掩飾自己的偏心。《時代》週刊高級編輯傑弗里•克魯傑曾說過一句類似的話: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願意承認而已。 那為何面對自己的孩子,父母會區別對待呢? 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人員發現,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的情感更容易偏向家里最小的、或聰明聽話的、或殘疾、體弱多病的孩子,當然還有一種是蘇大強式家庭,因為重男輕女而偏愛男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首先,因為當排行最後的孩子出生,父母已經有了養育哥哥姐姐的經驗,他們已經知道怎樣做正確,怎樣做不妥,所以父母會想要矯正過去做的不理想的地方,把重新調整過的養育理念和做法運用到最小的孩子身上,只有這樣,父母的內心深處才會認為是對大孩子的一種補償。換句話說,父母其實是在藉助最小的孩子補償自己內心的遺憾。 其次,那些乖巧聽話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偏愛。這就很好理解了,聰明的孩子容易讓父母產生自豪感,而乖巧聽話的孩子則滿足了父母的掌控欲。自豪感和掌控欲帶來的是父母的成就感。父母越有成就感,就會越對這個孩子好。 再次,如果家中有一個殘疾的孩子,或者因為疏忽照看而落下病根的孩子,父母由於對這個孩子的愧疚就不會對他嚴格要求。對孩子的各方面管教也會相當寬松,這孩子會被特殊照顧,他將有先天地優勢獲取父母的注意力。就像《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妹妹,因為體弱多病獲得了父母全部的關注。身為姐姐的松子只能通過扮丑獲取父母那少的可憐的注意力,缺少關愛的松子也成了父母偏心下的犧牲品。 最後,還有個原因就是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文化。在這樣的家庭中男孩會受到更大的關注,女孩的需求就會無限被忽視。正如劇中為了大哥留學,母親賣掉明玉的房間,為了二哥找工作,母親又不讓明玉考清華。 也許你不知道,你的偏愛毀掉的是兩個孩子! 很多父母為那個被偏愛的孩子傾注更多地心血,所以想當然的認為他們會更成功。但心理學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偏愛是把雙刃劍,往往被偏愛的那個孩子恃寵自傲、目中無人,很容易養成強勢、蠻橫的壞習慣,對父母形成一種嚴重的依賴心理,嚴重缺乏獨立自理能力。比如蘇明成,母親去世後,他那完全失控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例證。而被冷落的那個往往壓抑自卑,性格孤僻,不但對自己失去信心,還會對周圍的人甚至整個世界失去信任。比如蘇明玉,看似事業順風順水,平步青雲,但她的內心卻像只刺蝟,將那些靠近她的人傷的體無完膚。 不要認為這樣的事只發生在電視劇中,現實往往更殘酷。2018年4月2日,陝西安康中院少年家事法庭審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故意殺人案,14歲的姐姐用菜刀砍向年僅11歲弟弟的頭部,又抓住其頭部撞牆。弟弟清醒後奪門而出,姐姐追上他並把他扔下石橋,在確認弟弟死亡後又用泥沙掩埋屍體。如此殘忍的殺人手段,動機竟然是父母偏心,只給弟弟買手機,而不給自己和妹妹買。 父母每一次的偏愛其實都是在孩子心中埋下罪惡的種子,當偏愛之果充滿孩子內心時,就會爆發出驚人的殺傷力。 那麼,家長要如何以身作則,避免偏心呢? 首先,接受孩子的不同,尊重每一個孩子。 身為父母要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是這世間唯一的孤品。孩子們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樣貌、才能、優點,他人無法復制。 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在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身為梅派創始人,共有三子一女,他從未強迫過孩子們學習京劇。因為他知道即使他愛劇如命,但孩子們有他們自己的人生。他不要求自己的孩子繼承父業,只希望每個孩子都按自己的理想過好一生。休息在家,他帶孩子看畫展、參加學術交流講座、拜訪名師,幫他們確立各自人生方向。當然最後孩子們的優秀,也證明了梅蘭芳的教育方法:長子梅葆琛,成了著名的建築師;二子梅紹武,成了著名的翻譯家;女兒梅葆玥,成了著名京劇演員,小兒子梅葆玖因其自身喜愛最終成了梅派的藝術繼承人。曾經有人向梅蘭芳大師請教育兒經驗,得到的回答是,「接受孩子的不同,像尊重觀眾一樣尊重孩子」。 其次,對事不對人 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習慣用年齡、性別論對錯。你是姐姐,就得讓着妹妹。你是男子漢,遇到女生就得謙讓。這種對人不對事的做法,其實是在惡化孩子間的關系。 前段時間《少年說》中女孩崔兢面對父親對妹妹的偏愛,對着鏡頭大喊「我每次讓着她,讓着讓着就成了習慣,所以她怎麼欺負我,都知道你不會說她。可是,她永遠會比我小六歲,難道我要一輩子讓着她嗎?」 你看,孩子間的矛盾其實都源於父母的偏心。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如何「一碗水端平」,懂得如何避免性別歧視、年齡歧視。 最後,不要吝嗇表達愛,要多鼓勵孩子。 其實還有一部分父母可能並不是偏心,他們只是不善表達。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讓我們對年長的孩子期望更大,自然對他要求更為嚴格,但這份嚴苛在孩子眼中可能就變了味。 胡可沙溢夫婦是公認的育兒能手,但在有次接受采訪時說,小魚兒還很小的時候,她想當然的認為哥哥安吉應該承擔照顧弟弟的責任,畢竟長兄如父。兄弟倆起矛盾,她教育哥哥要懂事,可是慢慢的她發現事情有點不對了。有一天,她看到哥哥狠狠掐着弟弟,她一如既往選擇批評哥哥,誰知哥哥繞到弟弟後面說:「我現在這麼慘,都是被你害的。我討厭你!」一句話就讓胡可紅了眼,他忘了那個被他要求照顧弟弟的安吉,也還只是個不到5歲的孩子,他也需要媽媽的愛。 現在的胡可,動不動就告訴大兒子「安吉,媽媽愛你,你做的真棒」,而小哥倆的兄弟情也吸引了無數網友的圍觀。 最後想告訴大家我特別喜歡的一句話,戴維·弗羅斯特曾說,「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你就是一個裁判。」 公平,才是你給兩個孩子最深沉的愛。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優米MaMa

穀雨影像丨相機到了女朋友手里,男人會被拍成什麼樣?

女性與男性,這個題目一放出來,就製造出了那麼一點兒火藥味;不過,我們今天對這個話題的探討卻並非旨在「奪權」。 這是一個由穀雨和OFPiX聯合發起的策展項目,我們邀請了十位女性攝影師分享她們的作品。她們中有報導攝影師、藝術家、攝影教育從業者、攝影媒體編輯,她們鏡頭觀照的有戀人、丈夫、父親,也有陌生人。 我們對每位參與者就「女性觀看男性」這個問題做了提問,她們給出了這樣一些答案: 1.要面對真實,挑戰傳統。 2.拍攝」這個行為更是一種積極地向對方接近的交流。 3.不要預設。 4.拍攝是自知或不自知的情感流露,除了愛,沒有什麼能讓我對着一個異性保持長久的注視。 不過,關於注視的問題,似乎還是應該通過注視本身來解決。這里有相當多無法言說的東西,照片即是答案。 注視愛人 by 張不悔 我一直在研究着K,從里面到外面探究着他的每一寸,他到底是什麼? K說,我對他的這種觀看,他一開始覺得奇怪,心里也會抗拒,但拍攝開始了,卻反而因此看見新的事物,「就像那次,你讓我躺在那個海邊的破船里,我背後被橫板硌着很僵硬,但是我仰頭看到天空,周圍變得恍惚,一切就不那麼重要了」。 by 肖慕漪 也許在本能上,我並不習慣去「注視」男性,我唯一拍的男性就是我先生了。他對女性和性少數群體的尊重和理解,對性別平等的重視,還有我們經常進行的關於性別問題的討論,都讓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很放鬆,很是信任。我會很自然地去注視與我產生深刻連接的人,拍照則是對我們之間情感交換的一種保存。 by 嘉雯HU 因為異國戀的原因,我們每次見面都是一場旅行。對我來說,「看他」的過程,也看到了我。我會把我們的關系做成一個主題,一直拍下去。這張照片是回英國參加畢業典禮,窗外如往常般下起了小雨。我們依偎着彼此,開始談起以前在學校發生的事。 「他:很可惜Joe不能出席。 ...
小公主耶或王子?人們對梅根會生男孩還是女孩好有期待

小公主耶或王子?人們對梅根會生男孩還是女孩好有期待

博彩公司最近大幅降低了梅根·馬克爾和哈里王子生下王室女兒的幾率。貝菲爾將蘇塞克斯公爵和公爵夫人生女孩的幾率從10/11降到了1/2。 梅根·馬克爾的寶寶預計將於下月出生,人們對她會生男孩還是女孩好有期待。 在博彩公司降低了哈里王子和梅根生女兒的幾率後,王室觀察人士現在猜測這對夫婦是否會生女孩的幾率更大。 梅根·馬克爾懷孕——博彩公司將梅根·馬克爾和哈里王子懷孕女孩的幾率降低到二分之一。 Betfair(必發)互聯網博彩公司透露,蘇塞克斯公爵和公爵夫人生女孩的幾率從10/11降至1/2。 據Betfair報導:「在今天下午我們將王室寶寶生女孩的幾率從10/11降至1/2,生男孩的幾率變成了6/4。 「這是我們今年在王室寶寶看到的最大的賭注之一,所以這可能是一個重大線索,表明我們在未來幾週內將迎來一位新的公主。」 准媽媽梅格上個月在紐約舉辦了一場奢華的嬰兒送禮會後,就曾有傳言稱,她將迎來一個女兒。 梅根·馬克爾懷孕——之前的賠率是10/11,但在一次重大的打賭之後,賠率已經降到了1/2。 社交媒體上分享的一段視頻顯示,在嬰兒派對室內部幾乎完全是粉色的,這讓粉絲們相信公主就要來了。 據報導,這位準媽媽曾告訴心理學家理查德·韋恩,她在洛杉磯要讀上超過500美元的育兒書。 週日,理查德獨家向《太陽報》透露,梅根希望能有個女孩。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很快就能想到蘇塞克斯公爵和公爵夫人的孩子將於4月份出生。 心理學家理查德·韋恩表示,梅根之前曾透露她想要一個女兒。 盡管很多人猜測孩子的性別,但人們認為梅根和哈里王子會等到孩子出生後才會知道孩子的性別,就像大多數皇室成員一樣。 2019年3月,梅根和哈里王子在他們的新家Frogmore Cottage選擇了中性的灰色油漆作為他們的嬰兒育兒室。 來源:華人頭條B 來源:環球譯眼

【名師訪談】如何帶領孩子開啟音樂人生

Yina He 英籍/比利時籍華裔聲樂/鋼琴教育家 出生於音樂世家,早年聲樂鋼琴碩士畢業於比利時皇家音樂學院,擁有25年國際音樂教育教學經驗,在英國一直致力於倫敦頂級私校的鋼琴和聲樂教育。 學生曾在國際音樂比賽上獲獎,不少學生被英國頂級音樂院校全額獎學金錄取,有極其深厚的英皇鋼琴聲樂考級的經驗,學生成績全部良好和優秀。下圖為八歲從零開始跟Yina老師學習聲樂和鋼琴的學生,去年一舉以最小年齡榮獲The Voice UK前八強。學習兩年半後英皇鋼琴聲樂八級,並且在十歲時被英國著名專業音樂學校Purcell School全額獎學金錄取。 同時,Yina老師也是一個三歲小女孩的母親。 ——孩子小該學習什麼技能? ——孩子無法堅持學習了該怎麼辦? ——鋼琴是每個孩子都必學的嗎? 家長常抱有各種各樣的疑問。今天Yina老師來為爸爸媽媽們答疑解惑! Q: 為什麼要學鋼琴? 學鋼琴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A:很多想學鋼琴和正在學鋼琴的學生和家長有必要先搞清這個問題。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並沒有清晰的概念。很多人有從眾心理,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在學,我們的孩子也要學!至於怎樣好好學,怎樣堅持學,最後想達到什麼目標,並沒有什麼具體想法。 還有很多家長會有很大的功利思想,聽說會彈鋼琴可以申請學校獎學金,那就趕緊拔苗助長,要在最短時間內拿下考級證書,這樣的結果會和音樂的初心背道而馳,孩子也不會真正領悟和享受到音樂的美好,而是被迫做一段時間的彈琴機器。 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和見解是:學習音樂和鋼琴的好處非常多! 先在這里指明一下最大的好處:無論你是想走上音樂的專業道路,還是純屬個人興趣,學習鋼琴可以很好地開發大腦,提高感官和情感認知,並且可以培養音樂素質和個人涵養。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堅持和嚴謹,鍛鍊自我的耐性,養成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這會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有很大幫助,以後做什麼基本都能成什麼。 並且,音樂是人類的一個極大的精神財富,真的可以提高人生境界並且使之更加美好和精彩。 Yina老師的女兒Summer Q:幾歲學習鋼琴比較合適? 有所謂黃金年齡之說嗎? A:如果想走專業的話,當然是建議越早越好。很多鋼琴家和音樂家大概都是4歲後就開始了。但絕大多數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會坐不住,可能連坐在琴凳上十幾分鍾都夠嗆。5歲後會逐漸好一點。所以不管走不走專業,5歲後都會是一個比較好的開始學習音樂的年齡。 至於所謂的「黃金年齡段」,我覺得應該是在4-8歲,因為這個年齡段孩子骨骼的支撐穩定性、肌肉及關節的靈活性、智力水平和反應能力都已經基本能夠勝任鋼琴入門階段的技術訓練要求。 Summer小朋友在兩歲十個月時的歌唱 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來自於學校的學習壓力和任務也會相對較輕,所以會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學習和練習,心理壓力和負擔也會小很多。 這個階段對於樂感的培養和養成也很有幫助。年齡小的學生能更有利地通過早期訓練來發展手指的獨立性和靈活性,以及整個肌體與彈奏動作的協調配合,並且也有利於盡早培養熟練的識譜能力,這也是所謂「童子功」的道理來源。很多大師級鋼琴家們幾乎都是在這個年齡段開始學習的。 小學生上鋼琴課也可以很開心 這是對於鋼琴的學習而言的。對於聲樂的學習,倒是可以開始得更早。我從女兒兩歲多開始對她進行簡單的聲樂訓練,學習唱歌不像鋼琴那樣要固定坐在琴凳上,坐不住和愛動畢竟是小孩子的自然天性。但孩子一樣可以很歡樂地蹦蹦跳跳地唱歌。而且對於呼吸的基本訓練也可以通過做些小遊戲來進行,因此我女兒在兩歲多便已經可以聲情並茂地進行表演唱,並且氣息聲音質量音準都很好。所以我認為,在聲樂學習上孩子可以開始得更早。我通過教導無數的學生而感悟到,每個人,尤其是小孩子,可塑性和潛能都是無窮大的。 和大家一起練琴的Summer Q:孩子小,如何堅持學習? 怎樣激起和保持學習興趣? A:對於音樂興趣的培養和學習,很多孩子甚至家長都會逐漸打退堂鼓,最後半途而廢。「三分鍾熱度」式的興趣持續不了太久,但學習鋼琴需要很大的毅力和持久性。孩子的天性特點和注意力的短暫性往往與之相悖,這時如果沒有好的老師和懂配合的家長,而只是對孩子進行生硬的強迫性學習,孩子會很自然地產生對學習音樂的厭惡和排斥,那就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了。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瞭解和認識音樂的魅力,運用正確的引導來打造一個好的音樂氛圍和環境,會起到一定的積極和平衡的作用。天天的耳濡目染肯定有幫助,但並非每一個學習音樂的孩子都出生於音樂世家,更多的家長對音樂完全是門外漢,想幫孩子可惜使不上勁。那麼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試着去主動創造環境。 Summer參加給孩子們准備的兒童音樂會 首先,在家里可以多聽聽古典音樂。比如說英國一個很好的古典音樂頻道「Classic FM」就可以在家或者開車時收聽,里面都是最好的古典音樂精選和專業人士的點評介紹。英語不好的學生或家長一樣可以在這個發達的多媒體時代找到母語的音樂類欣賞欄目,可以和孩子一起學習,提高對音樂的瞭解和欣賞。(小貼士:國內的爸爸媽媽們要獲取古典音樂資源就更方便啦,互聯網和各類音樂視頻APP上的內容都很全,直接一鍵搜索就好!) 週末或假期儘量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音樂類的活動。各種形式都可以,比如說看看音樂劇,聽聽音樂會等等。我自己也會定期舉辦我的學生鋼琴聲樂音樂會,學生處於各個年齡段,演奏歌唱水平各不相同,但因為同一個信念而聚在一起,就是想更好地提高音樂能力和享受美好音樂。互相學習,互相積極鼓勵,取長補短,音樂會後更可以愉悅談論自己對音樂學習的見解和感悟,這樣真的可以很好地保持住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情。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通過被鼓勵而放大自己的能力,也就會對自己寄予更高要求和目標。(小貼士:國內的爸爸媽媽們可以關注一下自己城市的相關信息公眾號,對近期正在上演的音樂會進行一些瞭解~) Yina老師的學生音樂會 Q:天賦和努力哪個更重要? 很多學生或家長對我說:「我沒有天賦,我孩子好像完全不是那塊料,乾脆還是算了,沒指望了!」 好像覺得沒有天賦就不配學習音樂一樣。 對此我真是有些哭笑不得。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人羨慕鋼琴大師們高超的技藝或歌唱家們的天籟之聲,渴望擁有他們的天賦,卻忽視了他們在背後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天才其實也基本是靠時間堆砌出來的。我們凡人眼里的音樂神仙如貝多芬、莫扎特等等,無一例外都經過了超乎常人的勤學苦練。肖邦曾說:「我每天努力練琴十幾個小時,最終世人用『天才』兩個字總結了我的所有汗水。」 郎朗更是靠極大的練習和拚搏才成為世界級的中國鋼琴家。我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聽他的大師班時,在場的所有人驚嘆於在沒有任何准備的情況下,郎朗可以輕松地不看譜彈出學生剛剛演奏的某個片段,並說出片段在譜子的什麼位置上。能做到這個境界,可以想像甚至難以想像他曾經的所有付出。 所以請大家相信,天賦在成功里只占很小一部分,最重要的還是後天持之以恆的勤學苦練。這也是很多成功人士分享的心得和「秘密」。 沒必要迷戀天賦說。 英國的音樂教育從寶寶抓起 Q:從家長角度,如何配合孩子學習音樂? 怎麼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練習習慣? A:絕大部分的琴童家長都會對孩子在練琴上覺得相當頭痛。這種痛苦除了因為需要長時間要求孩子坐在琴凳上與其定力進行搏鬥,還有很大原因是因為孩子和家長都並不知道怎樣正確地科學有效地練琴。正因如此,孩子沒有目的。沒有章法胡彈,彈出來的東西亂七八糟,最後變成了對孩子和家長的雙重折磨。因此家長的有效配合就很重要了。 那麼怎樣配合,家長能做什麼? 在國外,基本有一個普遍規定——不讓琴童家長在課堂上陪着旁聽。這里面有一定的原因道理。孩子方面而言,很多孩子在有家長陪着的情況下,會不把課堂當課堂,像是在家一樣隨意,並且隨時會在父母前撒嬌、耍性子甚至耍賴。 家長方面而言,很多家長對音樂一竅不通,但會在課堂上要求老師按照他們的想法來教,最後成了業余的來指導專業的。很多老師也會因此痛恨這兩種情況,所以乾脆拒絕家長陪堂上課。 這兩種情況我確實多次親身體會過。但我發現,家長如果可以做到不干擾教學,並且能夠配合教學,比如說孩子在頑皮的時候幫着有效控制、在上課時做到准確記錄上課筆記、知道孩子在本節課回課時犯下的錯誤、怎樣糾正以及記錄老師對課下的練習要求,這樣回去便可以做到比較好地幫助孩子正確練習,而且也不會被孩子「亂鋼琴」「瞎交差」式的練琴而愚弄。 因為正確高效的練習可以很好地讓孩子集中注意力,不光能讓練琴達到真正目的,還可以大大減輕孩子那種沒有章法亂彈琴帶來的無聊感。 很少有哪種技能學習是想學好但既不苦又不難的。孩子小,沒有太多的自我約束能力和正確的判斷力。如果你給孩子選擇,他基本會一直選擇玩耍而不是練琴,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就必須起到指引和約束的作用。 很多家長覺得,我不強迫並且尊重孩子去嘗試並做出自己的選擇,相信孩子最後會選擇出他最喜歡的。我見過一些家長抱着這樣的心態讓孩子嘗試學習小提琴、鋼琴、長笛、唱歌、畫畫、舞蹈、騎馬等五花八門的項目,孩子每樣都玩一下,新鮮勁一過,立馬放棄再嘗試下一樣。最後幾年下來,家長花費了大量財力精力和時間,但孩子沒一樣是能學出點名堂的,而且更可怕的是因此而造就了孩子輕易放棄並從此對任何事情沒有耐心的錯誤態度,認為生活可以永遠這樣盲目的選擇下去,最後一事無成。這真的不是在幫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所以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毅力其實比學琴本身更有意義。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打不得罵不得,尤其在國外,很多老師普遍採用盲目鼓勵和虛假表揚的寬鬆放養方式,會導致孩子養成一顆「玻璃心」, 一有困難就退縮放棄,並不願直面和改正自己的錯誤和問題。 人都有惰性,包括成年人。一定的自律和約束管教必須要有,可以採取一定的獎懲制度,當然要注意平衡不能過火。幾乎沒有孩子天生不愛音樂,但不用父母「逼」就能自覺勤學苦練的孩子,真的少之又少。 我發現放棄學習和堅持不下去大致有如下幾種原因:家長心疼孩子太小,長期練琴會剝奪他快樂童年;父母覺得學琴在短期內看不到收效,反而增加了家庭的額外開支;父母做不到風雨無阻的接送;沒有找到真正會教的好老師;孩子遇到學習瓶頸產生厭惡情緒而不願繼續學習。對於那些勤學苦練堅持下來的琴彈得好,歌唱得棒的孩子,大家會說:「有天賦,愛學習,有涵養,別人家的孩子!」卻不知孩子和家長在背後的付出。唯有時間能證明並且會和別的孩子逐漸拉開差距。 這樣說起來好像有些殘忍,但現實就是如此。 家長要做好榜樣,和孩子一起好好堅持,養成良好的自律、認真、嚴謹的對生活和學習的正確態度。 對小琴童努力做到有耐心。其實我也要感謝我的學生,是他們讓一個曾經個性急躁和沒有什麼耐心的我變成了耐力和容忍力都大大提高的人。家長是責任,老師也更得有職責和擔當,因此我自己也得到很好的提高和昇華,對我個人也產生了更多積極的作用。 Yina老師和9歲的學生Gabriela 她被Purcell...

春季小兒養護肝臟正當時

五髒與自然界的四時相互對應,其中肝與春氣相對應,按照中醫學的 " 天人相應 " 理論,春季養肝是綱。孩子在春季容易肝臟功能偏盛,肝臟功能偏盛在中醫學稱為 " 肝火 "。肝火旺的孩子多有脾氣暴躁、不安分好動、哭鬧不止的表現。 五髒之中,肝五行屬木,脾五行屬土,木克土。所以肝能克脾,肝臟功能太過旺盛就會損傷脾髒,導致脾虛。因此,家長應當抓住春季升發的時機, 運用適當的方法,幫助孩子養護肝臟,暢達肝氣,防止肝臟功能偏盛,從而間接保護脾髒。 注意飲食 春季是肝臟當令之時," 酸入肝,甘入脾 ",春日食補應 " 省酸增甘 "。所以,春季可以讓孩子多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防止 " 肝旺傷脾 "。孩子的飲食以清淡為主,多進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如薺菜、菠菜、馬蘭頭、香椿頭、蒲公英等,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的作用, 有效減弱體內的 " 火 ",減輕肝火熱的特性。不宜進食羊肉、狗肉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邪熱化火,誘發瘡癰癤腫等疾病。少食用會讓孩子上火的油炸類食物。另外,孩子的零食也要控制,不宜食用冷食、冷飲。 多喝水 春天比較乾燥,孩子肝火旺可能是由於乾燥缺水導致的,所以家長需注意在春天,尤其是早春和晚春時節多給孩子喝水,及時補充水分。充足的水分可以幫助人體排出體內的毒素,促進腺體,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膽汁的分泌,有助於消化吸收和毒素的排出,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需要注意的是,可以讓孩子多喝白開水,但不要通過喝碳酸飲料補充水分。 按時排泄 春天,家長應該培養肝火旺的孩子養成每天按時排便的好習慣。最好的排便時間是在每天早晨,以免排泄物在孩子體內停留時間過長,造成毒素積累,損傷肝臟。 多休息 春天萬物生發,也是孩子成長的季節,多變的天氣可能會導致孩子情緒變化,所以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注意多休息,保證睡眠時間,因為孩子一般是在睡眠中成長發育的。晚間的睡眠時間,是孩子身體恢復的最佳時間,要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睡眠習慣。 起居有規律 在春天到來之時,人體陽氣漸趨於表,皮膚舒展,末梢血液供應增多, 汗腺分泌也增多,身體各器官負荷加大,而中樞神經系統卻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肢體會感覺睏倦。這時千萬不可讓孩子貪圖睡懶覺,因為這樣不利於陽氣升發。在起居上應保證孩子做到起居有規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選擇合適的衣物 春天天氣多變,早春天氣寒涼,會出現 " 倒春寒...

「喪偶式育兒」不分國界?男性育兒假「落地難」

德國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模式就是媽媽在家帶孩子,爸爸出門工作。但如今這種模式已經過時了,更多人希望男性能夠獲得育兒假,來平衡家庭關系。但在德國,男性想休更多的育兒假卻始終「落地難」。 德國父母均可申請育兒假 近日,德國《明鏡週刊》相關的報導采訪了一位宇航員爸爸,並報導了他的故事。宇航員InsaThiele-Eich被授予「年度最佳父親」稱號。因為他休了一整年的育兒假,成為了在家照顧孩子的奶爸,這樣他的妻子可以在外從事她喜歡的職業。為了家庭和愛這位爸爸默默地付出着,但這種情況在德國卻並不常見。 在德國男性休育兒假其實並不奇怪,因為育兒假是父母共同的福利。 從孩子出生起算,直至其滿3歲,父母雙方都可以停薪留職,在家帶孩子。在此期間,父母可向聯邦政府申請育兒假補貼,標準為休假前平均淨收入的65%至67%,每月最低保障300歐元,補貼上限為稅後1800歐元。收入在各個水平的母親都有可能會選擇休產假,但是父親卻不一定。 德國聯邦家庭事務部通過對男性和女性領取父母津貼的數據分析表明,男性休育兒假的數量相對較少。 據聯邦數據統計,有35.9%的德國父親申請父母津貼。這聽起來比例不多,但顯示出一個明顯的上升趨勢,因為2008年男性休育兒假這一比例僅為20.8%。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很少有父親留在家中照顧孩子。平均每個爸爸只領取了3.7個月的父母補貼。實際上他們育兒的時間也許要低於3.7個月,因為在育兒假期間是允許父親兼職工作的。相比之下,母親休的育兒假就多很多,平均每個媽媽會休13個月育兒假。 為何男性想休個育兒假難上加難 在這些冰冷數字中,也許給父親塑造了一個冷酷的形象,但誰不想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 德國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6歲以下兒童的父親希望和伴侶享有相同的育兒假時間。79%的父親希望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 然而,男性想要獲得更多的育兒假往往比想象的要困難得多。 首先,父親們在請假的同時,必須考慮到工作前景。如果因為請了幾個月育兒假,而丟失工作晉級空間,或者休假結束後無法抗住積壓工作帶來的壓力,他們很可能放棄請假的念頭。 與婦女相比,男性更難兼顧工作和家庭生活。在德國,四分之三的家庭中,男性仍然是家庭的主要收入者。特別是年輕和低收入家庭,更承擔不起因請假導致工資縮減損失。在大城市,還有高昂的房租等待支付,更逼迫着男性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投入工作中。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新民網

新藥來了,專治產後抑鬱

新藥來了,專治產後抑鬱 FDA 剛剛批准了一種專門針對產後抑鬱的抗抑鬱藥。這個藥是 brexanolone 注射液,上市的商品名叫 Zulresso 。 brexanolone 分子 | sagerx.com 這種藥的優點是—— ①見效快,使用 24~48 小時就會開始緩解中到重度抑鬱。相比之下,目前其他抗抑鬱藥要連續吃 2~4 周才開始見效。 在臨床試驗中甚至出現過一個這樣的案例——在最初 24 小時內,患者不吃不喝,退縮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和別人溝通。點滴 brexanolone24 小時後,患者精神一振,面帶微笑,和其他病友交談,簡直是完全變了個人。 ②藥效持續長,打一次,藥效可以持續一個月。 ③不影響母乳餵養。 這個藥物在體內本來就天然存在,只是分娩後會大幅減少, 所以本身也比較安全。它是一種內源性神經活性類固醇,孕酮的代謝產物之一。 藥物很少進入母乳。所以如果想母乳餵養,用藥幾天後就可以恢復母乳。 ④即使患者對已有的抗抑鬱藥耐藥,新藥也依然可能有效,因為藥物起效的具體機制不同。 當然,這個新藥也有缺點—— ①必須住院連續點滴 60 小時(2.5 天),過程中患者可能非常睏倦甚至昏厥,因此必須在醫院由醫護監護。同時監測血氧含量。也因為可能突然暈倒,在點滴過程里患者不能單獨和孩子在一起,需要有其他照顧者陪伴。 ②貴。目前美國售價是差不多 34000 美元,不包括住院費在內。 產後抑鬱影響母嬰與整個家庭,是必須重視的疾病 |...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前一陣子,大學生徐玉和宋振寧被電信詐騙導致心髒驟停死亡的消息不脛而走,全社會都在譴責電信詐騙要人性命,但是同樣因為突發事件而猝死的並不止這兩個人。 2009年8月17日,在日本三重縣四平市內某間超市發生了一起22歲男子因被少女稱呼大哥哥而太過興奮休剋死亡的意外。 根據三重縣警方的調查,事件發生在17日下午1點左右,在四平市市的一間超市,糖果賣場,購物中的男子被一名少女用可愛的眼神看着,並說可以買巧克力給我嗎?大哥哥! 聽了這麼一句話的男子狂叫了一聲,太猛啦,隨即倒地不起。解剖的結果證實男性的死因是急性心律不振! 事發當時在場的醫護人員說,這名男性是因為被少女稱作大哥哥太過高興而休剋死亡,原來萌也致死! 看到這則新聞的大家當時只是當做笑話看,覺得這也能死太誇張了,被萌死是小概率事件,否則上不了新聞! 被電信詐騙害死也是小概率事件,否則也上不了新聞,我們的大明星湯唯也遭遇過電信詐騙,但是她被騙之後也沒有猝死,到了片場見到大家只是淡淡的自嘲一句。 大家都知道了吧!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不能有這樣的承受力,我們沒有絲毫指責受害者的意思,只是在電信詐騙暫時無法杜絕的現狀下,也許幫孩子練出一顆強心髒才是更實際的做法。 生命已逝,與其指責他人,不如吸取他人教訓,保護好自己的孩子,有一種心理能力叫做復原力,復原力強的孩子,即使承受他人承受不了的挫折,也不至於崩潰! 它指的是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 一個人之所以復原力良好,是因為具備三種能力: 一接受並戰勝現實的能力; 二在危機時刻尋找生活真諦的能力; 三隨機應變想出解決辦法的能力。 那麼如何讓一個人具備這三種能力? 一是在人格方面,這個人需要有一貫穩定的人格結構,積極樂觀,喜歡用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喜歡尋求新奇性,信任他人。 二是在環境方面,這個人需要有足夠好的社會支持系統來幫助他成功地調試自己,降低危機事件帶來的影響。 對於學生而言,外在環境包括三個系統,家庭學校與社區。假如一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特別差,除了說他自身不夠堅強之外,也許父母學校和其他身邊人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給了他足夠的支持,還是習慣性的給句不痛不癢的安慰就打發走了。 作為家長不但要學會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如何安慰孩子,更要在平時就要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否則親子關系太差,孩子不信任家長,那麼孩子遇到危機的時候,家長連安慰的機會都沒有,兩條生命已是無可挽回,此事開不得玩笑。 但願有心的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不要讓悲劇再度重演!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英火啟蒙英語

日本女性的平等參政為何這麼難?

最近,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統一地方選舉、夏季參議院選舉,日本朝野各黨都在做最後的沖刺。不斷涌現的各種熱點中,「女性平等參政」是日本各界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去年5月,日本通過了《男女候選人均等法》,要求各政黨推薦的選舉候選人,實現男女比例均等。今年日本的統一地方選舉、參議院選舉,是《男女候選人均等法》頒布後的兩場大型選舉。日本各政黨能否「交作業」,備受關注。 日本立憲民主黨正在制定計畫,大力推選女性候選人。而作為執政黨的自民黨,預定推舉的參議院選舉候選人中,女性只有1成左右。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第二次執政以來,一直高舉「女性活躍」的旗幟,日本執政黨在女性平等參政這麼重大的問題上「啞火」,讓人大跌眼鏡。 日本媒體對1788個地方議會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沒有女性議員的議會有339個,只有1名女性議員的議會有460個,占到了議會總數的45%。此外,2015年統一地方選舉中首次當選的女議員,對於女性的參政環境也表達出了擔憂。日本媒體的問卷調查顯示,41%的女議員認為「即使通過了《均等法》,女性議員的人數也不會增加」,遠超認為「會增加」的29%。至於「不會增加」的理由,女議員們認為「政壇按照男性意願行動」「由於家務和育兒負擔,很難和男性議員開展同樣的活動」。 日本去年頒布的《男女候選人均等法》也被稱為「日本版平權法」。法國於2000年制定了相關法律,以削減政黨的公共援助為罰則,確定了政黨推舉候選人「男女同數」的義務。此前,法國在歐盟各國中的女性議員比例排在倒數第二。通過平權法,法國女性在各級議會中的比例顯著上升。2003年,法國與日本眾議院的女性比例分別是12%和7%,到了2018年這一數字變成了39%和10%,產生了巨大差距。 雖然日本去年頒布了《男女候選人均等法》,但是卻只有「理念」,而沒有相關的處罰措施。說穿了,就是「沒牙的老虎」。而從法國的經驗來看,處罰措施才是至關重要的部分。針對日本的現實情況,一步到位實現男女平等參政可能不太現實。但是,既然日本通過了平權法律,朝野各黨就要認真對待,以切實可行的措施來推動法律的執行。否則,法律最後弄成了形式主義,怎麼能讓日本民眾放心。 而且,日本要緩解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必須提高女性的社會參與度。近年來,日本持續鼓勵女性加入勞動大軍,積極參與經濟活動。2014 年,安倍政府還推出了「女性經濟學」,計畫在2020 年以前,把女性在企業管理層所占比例由 2013 年的 7.5% 提升至 30%;並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報告中公開女性高管比例。與此同時,日本政府還新增負責照看孩子的設施,新增可照看學齡兒童的課後託管項目,以保障女性全天候投入工作。這些措施都取得了比較積極的效果,也說明日本需要制定更加符合女性特點的政策和措施。由於性別所限,男性議員不可能充分表達出女性的訴求,因此增加女性議員的比例,讓議會出台更多照顧女性利益的法律、政策,才是有效推動日本女性活躍的治本之策。而女性平等參政,正是日本男女平等大計的第一步。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

重復性小動作?不搭理人?說話遲緩?我的孩子是不是SEN?

家長們都希望辛辛苦苦生下來的孩子聰明伶俐,但很遺憾,總會有一些孩子會出現障礙特徵,這時候,家長可以怎樣做呢? 特殊學習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是一個很廣的詞匯,包含學習障礙、弱能、情緒和行為問題、身體殘疾、發展遲緩、腦癱等等。 SEN 是一個法律名詞,表示孩子有一樣或多樣讓他們的學習比同齡孩子困難的上殘疾或障礙。英國 BBC 網頁指出,大概有五分之一的孩子在他們求學過程里面會有特殊教育需要。當中,有的孩子出生不久已經被醫生診斷出有一些特別的病症,例如唐氏綜合症和腦癱。不過,大部分的特需是孩子長大一些後,因為發展沒達到同齡孩子的標準,被轉介專家診斷出來的。 新手父母因為經驗所限,有時候會忽略了孩子一些發展不如理想的症狀,耽誤了干預的最佳時機。所以,家長們最好瞭解一下嬰幼兒的發展里程碑,當感覺孩子有異常時咨詢家庭醫生或學校老師。 如何推斷孩子可能有特殊學習需要(SEN )呢? 在英國,學齡前寶寶定期的身體檢查也會包含發展檢查,如果發現如自閉症、發育遲緩症狀,醫生會推薦去教育心理學家處作評估。 另外,如果家長擔心孩子,也可以直接見醫生,醫生會按情況推薦專科。 三歲以上的孩子通常已經開始上幼兒園 Nursery 了,家長可以多和學校老師溝通。 學齡的孩子如果有以下表現,就要多觀察和考慮學習障礙的可能性。有時候經過老師和家庭的干預(例如語言遊戲小組),情況會有改善,孩子很快進步起來。但如果不見好轉,便要申請專業的評估。 孩子可能有是特殊學習需要的表現: - 注意力不足,課堂上分心 - 學習上粗心大意 - 很多重復性小動作 - 不能坐在同一個地方 - 很難安靜下來 - 很少與人對視 - 很難和朋友溝通(經常答非所問,甚至不理他人) - 不能聽從指示 - 重復刻板的古怪行為 - 異常的興趣 - 語言理解力低 - 難以為事件排序 - 閱讀很慢或難以拼讀 -...

他是萬人敬仰的民國大師,養出7個精英兒女,獨特見解直戳當代教育痛點

這年頭一談到教育,家長都變得緊張兮兮。 在無數「精英父母」的心里,既然生下了孩子,就要給他們最好的一切,不能讓他們比人家孩子差,輸在起跑線上,因此,學區房、輔導班、刷履歷,日益成為標配。 好像只有用錢砸、用「雞血」方式拚命,才能堆出孩子的優秀,保證他們一生的成就。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殊不知,在半個世紀以前的民國,有這樣一位名垂青史的大師,不雞血、不焦慮,放縱孩子的童真與天性,讓他們自由做自己。 沒有800萬的學區房,沒有上不完的輔導班,也沒有刷爆朋友圈的華麗履歷,可家里的七個孩子,個個都成了有用之材。 在他的後人中,教書的,做了復旦、浙大的教授;從事文藝的,做了人民音樂、譯文出版社的編輯;做學問的,成了社科院的研究員;搞金融的,在香港做了高管…… 這位培養出一門精英的名家,正是豐子愷。 豐子愷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豐子愷曾被譽為「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繪畫、書法、音樂、翻譯,無一不通。 他的漫畫,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用活潑簡約的筆觸,勾勒出爛漫與詩意。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全上海人手一冊,無論男女老少、貧窮富庶,皆以品讀他的作品為樂。 上海紀實頻道 《豐子愷——大師紀錄片》 他是專業素養極高的大家,也是童心永不泯滅的「老頑童」,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真正尊重孩子、懂得孩子、熱愛孩子的父親,以最有效、最愉快、也是最簡單的教育理念,點亮了豐氏家族後裔的明媚未來。 他不要孩子過早「懂事」 試想一下,如果有天你家娃開始自覺主動地寫作業、刷習題,或是把好東西讓給弟弟妹妹,身為老父親/老母親,一定會很欣慰。 「教了這麼久,孩子終於懂事了!」 可豐子愷面對相同的情形,卻高興不起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豐子愷幼女豐一吟,就曾提到過一則軼事——父親每每出差回來,照例會給孩子們帶金銀紙包裹的巧克力,每人分得一塊。 因為巧克力好吃又難得,每個孩子都是眼巴巴地拿好屬於自己的一塊,獨自品味。 某一次,年紀最長的豐陳寶拿到了屬於自己的巧克力,卻懂事地給豐一吟分了一小塊,連好看的包裝紙,也悉數給了妹妹。 這一幕被豐子愷望在眼里,竟生出了「阿寶怎麼變懂事了」的感慨,隨後,還寫了一篇無限傷感的《送阿寶出黃金時代》。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豐子愷 【中國文藝】 這聽上去有些匪夷所思甚至難以理解的做派,正是豐子愷由始至終秉持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本真,讓孩子成為孩子。 豐子愷熱愛與鼓勵孩子發揚自己本來的面目,享受轉瞬即逝的無憂童年,因此,他寧可不要孩子過早地「懂事」。 「我在世間,永沒有逢到像孩子們這樣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間的人群結合,永沒有像孩子們這樣徹底地真實和純潔。」 豐子愷與孩子們在一塊兒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他是一個發自內心憐愛孩子的父親,珍視並試圖長久地保存孩子們身上難能可貴的優秀品質——率真、純潔、自然、熱情、爛漫、可愛、表里如一、精力充沛…… 在他看來,這些都是未受生存壓力脅迫、未受成人文明浸染的珍貴,在成長過程中,他希望它們能維持地久一點,再久一點。 他日復一日地憧憬於兒童的世界,害怕着孩子們成人的「懂事」瞬間,到那時他反而認為,「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再說個有趣的故事。 某天,弄堂里來了一個賣小雞的挑擔商販。孩子們被吆喝聲吸引,成群向門口奔過去。 豐子愷本身並不喜歡養雞,怕麻煩,但因為孩子喜歡,他便考慮買幾只。 沒想到,商販仗着孩子們的熱情與執着,有了坐地起價的意思,堅決不願便宜一些。豐子愷認為不值那個價,最終也就沒買。 他拉着沒得到小雞而哭泣的孩子們回家,想教導他們,下次千萬別再嚷着「要買」。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可話到嘴邊,他卻說不出口。 豐子愷覺得,這難道不就是教孩子,「看見好的不可說好,想要的不可說要」嗎? 孩子最可貴的就是天真爛漫的性格。如此教育他們「懂事」,乖覺圓滑,豈不是早早叫他們做一個面目虛偽的大人了麼? 孩子的內心感受不容忽視,為人父母在教育兒女的時候,也遠遠不該是無暇顧及孩子真實的喜怒哀樂,只站在大人的角度,居高臨下地要求孩子做一個「懂事聽話」的小孩。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也多虧有了這樣一位能讀懂孩子內心的父親,豐子愷的兒女們,個個都在柔軟的愛意中,度過了鮮有遺憾的溫馨童年,成年後的他們,也擁有了健全的人格與樂觀的人生。 源於父愛的「看見」 尊重孩子個性 讓孩子成為孩子,讀懂孩子的內心,是豐子愷家庭教育理念的基石,也是前提。 在此基礎上,源於濃濃父愛的「看見」,則讓家里的每個孩子,都發揮出最大的可能性。 豐子愷全家福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豐子愷喜愛觀察孩子,他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打鬧嬉戲,都能牽動起他的心。 孩子本就是豐子愷漫畫作品中最為重要的描繪對象,在《子愷漫畫全集》中,他甚至專以孩子為素材,開辟了一輯《兒童相》。 他畫兒子瞻瞻拖着小車做「黃包車伕」;畫女兒阿寶脫下自己的鞋子,給凳子的四隻腳穿上;畫阿寶專心致志地疊紙船;畫瞻瞻套上爸爸寬大的衣服,裝成大人模樣……孩子的一舉一動,在他的畫筆之下都極富生趣。 豐子愷畫筆中的兒女們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他就那樣靜靜地站在一旁,觀察孩子的日常,欣賞他們的天真與爛漫、無知與有趣。 與如今眾多苦於「工作太忙、生活太趕」的父母相比,這樣的陪伴與「看見」,彌足珍貴。 豐子愷的「看見」,是一種俯下身來的平視,用心,而非肉眼,是深深地體察孩子,瞭解孩子,也亦步亦趨地伴隨着他們的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無獨有偶,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過: 正確的教育,要研究每一個孩子,需要耐心、細心和智慧,要觀察孩子的興趣、能力、性情。瞭解他們的困難,考慮到他們所受的遺傳和父母的影響,而非僅僅把孩子歸於某種類別——這一切都需要機敏而富於彈性的心,不被任何的制度或偏見所拘束。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豐子愷恰恰是此種「看見」式的、尊重個性的教育模式的踐行者。在豐子愷的觀察之中,每個孩子截然不同的創造力、生命力、表現欲,都得到了完好無缺的記錄與引導。 比如,三歲阿韋的音樂表現最深刻;五歲瞻瞻的詩有旋律相伴,就流露活躍的生命;軟軟和阿寶的散文與數學上則膚淺少許…… 豐子愷的七個兒女,沒有人子承父業成為漫畫家,但都在詩歌、音樂、外語等文學藝術領域有所成就,各自發揮出了專長。 「養兒不防老」 鼓勵子女獨立 當然,無論豐子愷再怎麼「不希望」孩子們成熟懂事,再怎麼捨不得他們美好的童年,父母會老,孩子會長大,也是無可避免的事。 當豐家的孩子們一個接一個長大,日益接受現實的豐子愷,也開始用成年人的規則來約束和指引孩子,那就是廣為流傳的「豐子愷家訓」——正直為人、認真做事、寬厚待人。 豐子愷外孫宋雪君 於上海瑞金二路社區街道豐子愷舊居陳列室 談豐氏家族的家風與家訓 (圖片來源於上海新聞網,版權歸作者所有) 有人會好奇,對於成年後的兒女,在諄諄教誨與殷殷期盼之餘,從小看着他們長大、分享童年樂趣的豐子愷,難道就不會有一絲不適應?畢竟,對於中國父母而言,最難的就是「放手」,更何況如此珍愛兒童的豐子愷。 這個答案,卻是出乎意料的「否定」。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 1947年,豐子愷迎來了半百之年,家里最小的孩子豐一吟,也在這一年剛滿18歲。 老先生把兒女們一個個召集到身邊,第一次認真嚴肅地和他們「約法三章」: (一) 父母供給子女,至大學畢業為止。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 (二) 大學畢業後考取官費留學或近於官費之自費留學,父母仍供給其不足之費用。 (三) 子女婚嫁,一切自主自理。 (四)子女生活有餘而供養父母,父母生活有餘而供給子女,屬友誼性質,絕非義務。 (五)子女獨立後,以與父母分居為原則。雙方同意同居者,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從協定中不難看出,除了因鼓勵孩子留學而供給相關費用之外,子女成年後的生活、婚嫁、居住等事宜,均需與父母分開獨立。 而且,豐子愷不僅不會再為子女提供便利,不為他們包辦人生,他本人也不樂意向成年後的孩子索取任何回報,而是放手讓他們走自己的路,過自己該過的生活。 僅僅是這一點,就已超越了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而把父母子女放在平等位置上,不控制、不包辦,也不過分依附於子女,最終成就一種「真實而純潔」的家庭關系。 他的畫跨越半個世紀 直戳當代教育痛點 豐子愷是一位大家,一個可愛的父親,一位獨特教育理念的踐行者,與此同時,他對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也有許多精闢的思考。 奇妙的是,當他把這些思考融入他的畫,穿越了半個多世紀的光陰,放在如今,仍能給當下的我們無窮無盡的警醒與回味。 比如,有對教育模式化、臉譜化的抨擊。 一塊模子印泥巴,以為自己是女媧? 千個人兒一個樣,這種教育太可怕! ▼ 生搬硬套用力塞,哪管孩子哭哇哇! ▼ 程度不一樣,硬拽一條線。 ▼ 有對課堂模式僵化、辦學功利化的諷刺。 錄好唱片,上課播放。 只要不壞,用到永遠。 ▼ 校長鑼鼓一響,教師使勁耍演。 請問這是教育?我只負責收錢。 ▼ 有從老師與父母的角度出發,描繪那種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拔苗助長的教育心理。 失望無奈之後,教師開始做夢: 一針下去搞定,多麼爽脆酥鬆! ▼ 母親盼兒速成長,火棍對着肚臍眼, 一口吹成大人樣,省去含辛茹苦養! ▼ 也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痛訴那種不得不服從成年人的規劃安排、毫無自主選擇的餘地、在大人的督促下不停攀爬的無奈與無助。 他的畫作,每一幅都戳到了教育的骨子里,即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也同樣發人深省。 幾十年歲月匆匆不見了蹤影,斯人已逝,可豐子愷留下的教育理念與反思,卻永遠不會隨時光流逝而消磨殆盡。對於今人來說,我們還得不斷反思、借鑒、改進,為了我們自己,為了下一代,更為了民族的將來。 -End-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英倫大叔

觀感 謹言慎行。

我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全感 歡歡思來想去還是決定分手了,她說,跟一個看不到未來的人在一起,感覺每天的生活的都像在走鋼絲,顫顫巍巍的掉不下來,但是也走不到對岸。為了以後的幸福,長痛不如短痛,還是分開算了。 當時對於歡歡的分手,朋友中分成了兩個陣營,一邊說歡歡太現實,畢竟從大學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礎,如今卻敗給了子虛烏有的安全感,說起來確實沒有信服度。 還有支持歡歡的朋友說,女生喜歡一個人,就是想要嫁給一種安全感,如果白白浪費了女人最好的那幾年,最後回想起來真的想給自己一巴掌。 歡歡和男朋友是一隻腳踏進了婚禮殿堂,一隻腳在門外徘徊。男朋友也有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他們在一個城市工作了幾年,在出租房內度過了熱戀的那幾年,體驗到了蝸居、拮據、爭吵和甜蜜。 你失眠,我恰好陪你一起醒着。 我們能遇見的,一定都有原因。所以每次遇到對的人,都像久別重逢。 所以兜兜轉轉,我們都在等能一起欣賞世界的那個人. 讀書多了,內心才不會決堤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件事,你想去的地方,你喜歡的人,你嚮往的事物,都和你有着很遠的距離,原因是什麼。 因為你和讀書之間的距離,就是你和你喜歡的事物之間的距離。離讀書越遠,自己就越淺薄。 就算不是為了錢,那就是增長自己的見識,不一定能大富大貴,但會擁有更多的選擇。 我們都應該為自己謀一條後退的路,多一個方便的選擇,去揮霍自己的青春。可以讓你擁有強大的氣場,去面對各種流言蜚語,會給你一個虛擬的世界,保護你脆弱的翅膀,盡管是文字堆壘的城堡,但是會有安全感。 有過一段孤獨的時間,每天早晨晚上,一個人在家面對四面白牆,捧着手機和電腦發呆,一度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後來開始讀書,一本書看了四五遍,再後來就養成了一種習慣,捧着書,就像捧着愛人的臉。 總之是為了更好的活着,活着賺錢,活着享受,我很俗,不為別的,只為自己。 俗人沒什麼不好,你的育兒指南不一定非要是高雅,不妨試試俗人回檔,俗人不俗命,你可以拿給孩子看看,告訴他們,先懂俗,再懂雅。 讀書多了,內心才不會決堤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件事,你想去的地方,你喜歡的人,你嚮往的事物,都和你有着很遠的距離,原因是什麼。 因為你和讀書之間的距離,就是你和你喜歡的事物之間的距離。離讀書越遠,自己就越淺薄。 就算不是為了錢,那就是增長自己的見識,不一定能大富大貴,但會擁有更多的選擇。 我們都應該為自己謀一條後退的路,多一個方便的選擇,去揮霍自己的青春。可以讓你擁有強大的氣場,去面對各種流言蜚語,會給你一個虛擬的世界,保護你脆弱的翅膀,盡管是文字堆壘的城堡,但是會有安全感。 有過一段孤獨的時間,每天早晨晚上,一個人在家面對四面白牆,捧着手機和電腦發呆,一度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後來開始讀書,一本書看了四五遍,再後來就養成了一種習慣,捧着書,就像捧着愛人的臉。 總之是為了更好的活着,活着賺錢,活着享受,我很俗,不為別的,只為自己。 俗人沒什麼不好,你的育兒指南不一定非要是高雅,不妨試試俗人回檔,俗人不俗命,你可以拿給孩子看看,告訴他們,先 驢耕田回來,躺在欄里,疲憊不堪地喘着粗氣,狗跑過來看它。 「唉,老朋友,我實在太累了。」驢訴着苦,「明兒個我真想歇一天。」 狗告別後,在牆角遇到了貓。狗說:「伙計,我剛才去看了驢,這位大哥實在太累了,它說它想歇一天。也難怪,主人給它的活兒太多太重了。」 貓轉身對羊說:「驢抱怨主人給它的活兒太多太重,它想歇一天,明天不幹活兒了。」 羊對雞說:「驢不想給主人幹活兒了,它抱怨它的活兒太多太重。唉,也不知道別的主人對他的驢是不是好一點兒。」 雞對豬說:「驢不准備給主人幹活兒了,它想去別的主人家看看。也真是,主人對驢一點兒也不心疼,讓它幹那麼多又重又髒的活兒,還用鞭子粗暴地抽打它。」 晚飯前,主婦給豬餵食,豬向前一步,說:「主婦,我向你反映一件事。驢的思想最近很有問題,你得好好教育它。它不願再給主人幹活兒了,它嫌主人給它的活兒太重太多太髒太累了。它還說它要離開主人,到別的主人那里去。」 得到豬的報告,晚飯桌上,主婦對主人說,「驢想背叛你,它想換一個主人。背叛是不可饒恕的,你准備怎麼處置它?」 「對待背叛者,殺無赦!」主人咬牙切齒地說道。 可憐,一頭勤勞而實在的驢,就這樣被傳言「殺」死了。 莫跟旁人抱怨,免得怎麼死的都不懂! 不要輕易相信隔耳的傳言,除非你當面證實,否則你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觀感:謹言慎行。 這段話太好了,也許平時我們就是那頭任勞任怨的驢,身邊傳是非的人太多了,我們就有了可悲的下場!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團隊管理語錄
爸爸!多陪陪我吧!因為父親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是母親的50倍

爸爸多陪陪我吧因為父親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是母親的50倍

席勒說: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於血肉關系。 文/ 雯子 前幾天,電視劇《逆流而上的你》高蜜扮演者黃夢瑩發了一條微博稱: "從小就愛和爸爸頂嘴,總覺得他不懂我,我爸爸也是個嚴肅的人,印象中我沒有和她撒過嬌,連擁抱都幾乎沒有……" 提到中國父親,人們的普遍認知是"威嚴"。部分原因來自傳統儒家思想強調父親在孩童成長過程中的干預和嚴厲的教範作用,一直以來就有"嚴父出孝子"、"養不教,父之過"的觀念。 上海紐約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李萱認為,明星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及隨後風靡至今的明星"奶爸人設",很好反映了當下城市中產主流價值觀中的父親理想: 父親應該參與育兒,這種參與不僅只是金錢物質上的支持,還包括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 1 做父親,應該成為一生中最好的工作 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洪荒少女"傅園慧的爸爸圈粉無數! 網友們也紛紛感嘆:"好羨慕有這樣的爸爸。" 傅園慧爸爸到底是怎樣的呢? 他會一大早起來為女兒製作營養早餐,過了飯點又不忍心叫醒女兒,於是自己把快要冷掉的早餐吃掉。 他會親自開車送女兒去訓練,在訓練結束後幫女兒按摩。 他會在網友質疑女兒是"巨嬰"時,淡淡地說:"我們照顧她不是因為她是孩子,是因為她是高水平運動員。" 他會端着手機,一遍又一遍地陪女兒拍視頻,直到女兒滿意為止。 總之,凡是女兒喜歡的,或者能讓女兒開心的事,老爸都盡心盡力的捧場。 他不僅是個疼女兒的老爸,他更是女兒最大的支持者。 有一次爸爸送傅園慧去鍛鍊的時候,有人跑過來跟爸爸說"你們家傅園慧在游泳隊里說自己是天才。"眼神里帶着戲虐的嘲笑。 換成一般的父母,一定是不好意思的說"哪有哪有,別聽她胡說",轉頭還要批評孩子一句"以後要謙虛啊!" 可老爸卻在傅園慧面前,很認真的對那個孩子說"是的,我們傅園慧真的是天才。" 誇孩子這件事,在外人面前,總是不那麼自然,但爸爸卻實力給自己撐了一次腰。 這成了傅園慧每次比賽時,心里都會堅信的一句話。 翻開傅爸爸的微博,幾乎所有的微博都和女兒有關。 他轉發過一條微博,第一條內容就是"父母無條件的愛讓孩子自信",還曾感慨,"做父親是我這一生中最好的工作"。 2018 年世錦賽,傅園慧終於打破亞洲紀錄。 正是在父親愛的教育下,傅園慧成了一個願意愛自己,相信自己的人。 世界冠軍值得驕傲,但培養世界冠軍的老爸更值得學習! 2 陪伴,是爸爸給孩子最好的愛 日本電影《如父如子》中描述了兩個家庭,兩個父親。 一個富裕寧靜秩序井然,但總給人一種冷漠壓抑的感覺。一個不富有且熱鬧凌亂,父母和三個孩子卻每天都開開心心,因為,在這里,孩子的成長中,父親從未缺席。 良多在大建築公司上班,每天努力工作,堅持給兒子慶多提供最好的教育。慶多連面試私立小學,都要先上專門的補習班。 良多各方面都很出色,是個職場精英,唯獨疏於照顧家庭。因忙於工作,良多幾乎從不陪兒子出去玩。 在外人看來,良多一家無疑是令人羨慕的家庭,盡管父子倆的關系並不親密。 但平靜的生活,很快被醫院的一通電話打亂,孩子出生時,他們和另一家抱錯了。 慶多並非良多和妻子的親生孩子,他的親生父母是鄉下的一戶普通人家。 父親齋木守着一個電器店,母親在便利店打工。除了抱錯的琉晴,家里還有兩個更小的孩子。 雖然不富裕,但這家人的生活,顯然更豐富、快樂。交換兩個孩子的照片時,慶多隻有一張正襟危坐的證件照,琉晴卻笑得一臉燦爛。 齋木家也許看上去是什麼都不如良多一家,但是他們團結,有耐心,互相幫助。齋木會給孩子修玩具,可以給孩子當箭靶,可以和孩子一起洗澡…… 席勒說: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於血肉關系。 在良多看來,陪伴和照顧孩子,都是母親的任務。父親只要努力工作,給孩子提供好的條件就足夠了。他奉行的方針是:"無論什麼事都要一個人完成"。 在少得可憐的和兒子相處的時間里,他也在教孩子如何獨立。 齋木說,自己半年內陪慶多的時間,比良多六年以來還要長。 良多理直氣壯地反駁:有工作在等着我。 齋木頓了頓,反問:"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建立情感的基礎就是陪伴,陪伴才是一種深沉的愛。 孩子童年時,父母的陪伴是其一生中至為關鍵的禮物,他需要父母在自己身邊,見證他的每一次跌倒和爬起,鼓勵他的每一次蛻變和成長。 3 愛媽媽,是爸爸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有些"父親"可能會說了,"父親"這個角色他扮演的很好,那很不錯,但問題是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影響孩子的,除了"父親"角色這個層面,還有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層面——"丈夫"角色。 台灣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說:"父親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愛母親"。 當孩子看到父親和母親之間存在差異性,並且可以互補、合作、協商、和平共處時,孩子就會逐漸懂得,人與人之間是可以存在差異的,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是可以得到尊重和欣賞的。這會促使孩子達到"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 愛母親也是一個父親和孩子友好相處的開始。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的兒子見到我就哭,好像我是一個大狗熊,要搶走他的母親。我越投入的想得到他的注意,他就離我越遠。有一天,我故意不在意他,只對我的太太表現出親昵和關懷,我那兒子衝我咯咯地笑了。"一個摸出點門道的父親說。 "父親"角色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母親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是孩子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父親則是塑造孩子對生命的看法,關繫到人格的形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指出:"讓一個孩子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孩子永遠不會走上邪路"。 與歐美的父母相比,中國的父母很不擅長秀恩愛。中國的父母們喜歡避嫌,在孩子面前大多是一本正經,很少說"我想你""我愛你"之類的話,擁抱和親吻則更是少之又少了。 黃磊曾說:"窮養富養,都不如用愛養",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也是最溫潤的滋養。 在生活中,不論黃磊在不在孩子們的身邊,黃磊都會時刻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他經常發微博,表示想念家庭的心情。在愛中去培養孩子,才會讓孩子感受愛、發現愛、表達愛。 越南的一位禪師曾說過:"我們有必要學習創造幸福的技術。如果小時候受到了爸爸媽媽在家創造幸福的影響,那我們自然就會知道如何做了。" 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親教導。 父母作為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親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力竟是母親的50倍。 對男孩來說,父親是男性的典範。男孩在與父親的交流中,可以從父親那里觀察、模仿男性的語言和行為,培養出男性氣概。 對女孩來說,她將通過父女關系來瞭解與異性相處的模式和面對異性的心理狀態。那些擁有高質量父愛的女孩,更加開朗自信,她們不會在男性群體中感覺害羞和不自然,她們坦率真誠,內心更有力量。 所以,各位父親,不管你工作有多忙,請記得抽出時間陪伴你的孩子,因為,成為一名好父親,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 來源:華人頭條A 來源:雯子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