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Tags IT 與健康

Tag: IT 與健康

研究:輝瑞疫苗阻止新冠無症狀感染的有效性達到了94%

據外媒報道,美參與新冠疫苗臨床試驗的衛生官員表示,這些藥物不是為了阻止COVID-19的傳播而設計的,其目標是防止COVID-19的嚴重病例和死亡。這意味着接種過疫苗的人仍有可能再次感染,也可能會感染其他人--即使他們自己可能沒有感染疾病。 近3個月後,在新冠大流行一周年之際,輝瑞和BioNTech發布了一項新研究的結論,兩家公司稱他們的mRNA藥物實際上在預防COVID-19傳播方面非常有效。 輝瑞和BioNTech與以色列衛生部(MoH)就這項新研究展開合作,他們宣布「現實世界的證據表明,充分接種BNT162b2藥物的個人其COVID-19發病率顯著降低」。據悉,輝瑞/BioNTech的藥物在臨床試驗的有效性達到了95%。 新數據顯示,在第二次接種後兩周,該疫苗在預防症狀性疾病、嚴重COVID-19、住院和死亡方面的有效性至少有97%。以色列衛生部在2021年1月17日至3月6日期間從接種過疫苗的人群中收集了數據並跟輝瑞及BioNTech共享了去識別信息以進行分析。 另外研究還表明,該疫苗在阻止無症狀感染方面的有效性達到了94%。 輝瑞高級副總裁兼首席醫療官Luis Jodar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研究結果表明,疫苗可能也能對無症狀的SARS-CoV-2感染提供保護,這對我們試圖阻斷病毒在全球的傳播特別有意義。」 「這些發現也非常重要,因為這些數據是在SARS-CoV-2變種B.1.1.7是主要毒株時產生的,」BioNTech聯合創始人兼CEO Uğur Şahin博士補充道。 根據MoH的數據,超80%的以色列樣本為B.1.1.7--這種英國的突變病毒比它的前體更具傳染性。不過這兩家公司都表示,新分析無法提供針對南非B.1.351突變有效性的信息。在這個國家,感染這種變異病毒的人數還是比較有限。 以色列公布的其他幾項研究表明,輝瑞/BioNTech的疫苗非常有效。另一項研究顯示,在該國所有新冠重症患者中只有不到3%的人完成了全面接種。 截至3月10日,以色列已注射了超907萬劑疫苗。58.6%以上的人口或507萬人至少已經接種過一劑疫苗。超46%的以色列公民已經接受兩劑疫苗。跟其他使用多種疫苗的國家不同,以色列迄今只使用了輝瑞/BioNTech的藥物。 來源:cnBeta

新研究發現COVID-19倖存者在接種一劑疫苗後就能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

據外媒BGR報道,迄今為止,全球已經接種了近3.29億劑新冠疫苗。其中絕大部分是去年12月中旬以來使用的,當時美國、加拿大、歐盟、以色列和其他多個國家批准緊急使用幾種候選疫苗。但這仍不足以戰勝疫情。全世界需要有數十億人接種疫苗,才能顯著降低威脅。考慮到目前只有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才能負擔得起疫苗,這個目標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 一些發展中國家仍然無法獲得疫苗,而新冠病毒可能會繼續在這些地區傳播,並發展出新的變種。由於國際旅行的原因,這意味着在這些國家獲得疫苗之前,疫情無法真正結束。 雖然疫苗供應量逐月大幅增加,新的候選疫苗也獲得了美國的緊急使用授權,但COVID-19免疫還有一個問題,影響了疫苗的可用性。除了強生公司的藥物外,其他所有疫苗都需要兩劑療程才能提供最佳保護。但正在研究疫苗接種者免疫反應的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一種節省額外劑量的方法。已經感染過COVID-19的人在接種一劑mRNA疫苗後就會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這與從未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的完整兩劑療程相當。 2月,四項單獨的研究得出結論,COVID-19倖存者和符合免疫條件的患者發展出高抗體水平,與疫苗接種前未感染新冠病毒的疫苗接受者的免疫反應相匹配或超過。現在,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一封新信強調了對mRNA疫苗的同樣觀察。參與PARIS(Protection Associated with Rapid Immunity to SARS-CoV-2)研究的研究人員利用手頭的數據,「提供了110名研究參與者的抗體反應的有限快照,無論是否有記錄的SARS-CoV-2前免疫力。」 無論是輝瑞/BioNTech的藥物還是Moderna疫苗,它們都能在COVID-19倖存者中引起強有力的免疫反應。 寫信的研究人員在接種疫苗前檢查了研究參與者的抗體水平。然後他們在第一次接種後和第二次接種後的不同時間間隔測量抗體。研究人員發現,與第一次接種疫苗前沒有抗體的人(血清陰性)相比,注射疫苗前有抗體的人(血清陽性)會立即產生免疫反應。 血清陰性的參與者有「可變的、相對較低的SARS-CoV-2 IgG」抗體反應。血清陰性者的抗體水平穩步上升,但遠不及COVID-19倖存者的抗體水平。研究人員寫道:「第一次注射疫苗前基線上有SARS-CoV-2抗體的參與者在接種疫苗後幾天內迅速發展出統一的高抗體滴度。」 與血清陽性組相比,第二劑疫苗為血清陰性組帶來了抗體的提升。 「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的相同時間點(如13至16天時的25倍),具有預先存在免疫力的疫苗接種者的抗體滴度是沒有預存免疫力的疫苗接種者的抗體滴度的10至45倍,也超過了第二劑疫苗接種後沒有預先存在免疫力的參與者所測得的抗體滴度中值6倍以上,」研究人員寫道。「雖然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沒有預先存在免疫力的受種者的抗體滴度增加了3倍,但在接受第二劑疫苗的COVID-19倖存者中沒有觀察到抗體滴度的增加。」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接種疫苗的不良反應。他們發現,兩種疫苗都沒有任何可能需要住院治療的副作用。血清陰性和血清陽性的患者在第一次接種後都出現了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在COVID-19倖存者組中更為普遍。作者寫道:「與沒有預先免疫力的人相比,有預先免疫力的疫苗接受者出現系統性副作用的頻率更高(疲勞、頭痛、發冷、肌肉疼痛、發熱和關節疼痛,頻率依次遞減)。」這是除了預期的注射部位反應(疼痛、腫脹和紅斑),發生在各組之間的頻率相等。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在接種一劑疫苗後,COVID-19倖存者可以比接種兩劑疫苗的沒有既得免疫力的人產生相同或更好的免疫反應。 COVID-19倖存者在接種一劑疫苗後可以獲得相同或更好的免疫反應後一個疫苗劑量作為沒有預先存在的免疫力的人得到這兩個劑量。但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更多的工作來確定單劑量的mRNA疫苗是否能夠為COVID-19倖存者提供有效和持久的保護。 「我們發現,單劑量的mRNA疫苗能引起血清陽性參與者的快速免疫反應,接種後的抗體滴度與接受兩次疫苗接種的血清陰性參與者中發現的滴度相似或超過,」研究人員說。「單劑量的mRNA疫苗是否能對血清陽性者提供有效的保護還需要研究。」 來源:cnBeta

滴血能驗親、十指放血治中風?古裝劇里的醫學知識千萬別當真

「真相到底如何,一驗便知。」「驗什麼?」「驗親。」最近,電視劇《贅婿》正在熱播。劇中反派大鬧主角婚禮,通過滴血驗親的方式誣陷主角婚前已有私生子。主角識破詭計、痛斥反派,讓觀眾大呼痛快。 滴血驗親是古裝劇的老橋段 滴血驗親應該算是古裝劇的老橋段了,在《甄嬛傳》《尋秦記》等熱播古裝劇中也曾有此劇情。那麼,從科學角度來看,滴血認親靠譜嗎?此外,咬舌自盡、十指放血治中風、麝香和紅花會致流產等古裝劇中常見的情節是否有科學依據呢?對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滴血能驗親? 真相:有明顯局限,結果並不完全可信 「古書上確實有關於滴血驗親的記載,即將兩人的血滴在一起,看其是否相融,以此來判斷二人是否存在血緣關系。但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這一方法是不靠譜的。」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輸血科主任馬海梅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沒有介質(如水等)干預的前提下,將兩人的血液直接滴在一起,其能否相融,主要還是看血型是否一致。 馬海梅介紹,人的血液主要由血細胞和血漿組成,紅細胞是血細胞的主要組成部分,紅細胞表面攜帶血型抗原,血漿中通常存在抗體。而抗原與抗體的結合具有特異性,即同類的抗原在與抗體結合時會發生「族內抱團」(形成團塊),不同類的抗原與抗體則不會結合。例如,A型抗原能與抗A型抗體結合,不能與抗B型抗體結合。A型血的紅細胞表面攜帶A型抗原,其血漿中有抗B型抗體,不含抗A型抗體,因此A型血之間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抗原與抗體的結合反應,它們是相容的。也就是說,如果兩人血型相同,通常情況下兩人血液會相融。 如果兩人血型不同,比如分別為A型血和B型血,由於B型血中的紅細胞攜帶B型抗原,其血漿中含有抗A型抗體,那麼A型血紅細胞中的A型抗原就會與B型血血漿中的抗A型抗體結合,在體外實驗中形成肉眼可見的顆粒或團塊,且血量越多顆粒越多。 「當然,親屬之間血型相同的概率會比陌生人之間大一些。」在馬海梅看來,滴血驗親算得上是血型免疫學技術應用的早期雛形。 以上討論的前提是沒有介質干預,那麼如果有介質存在,兩滴血被直接滴在一起,又會怎樣? 熱播古裝劇《甄嬛傳》中,有這樣一個設定:若以白礬置於水中,雖為親生父子血液也不相融;若以清油至於水中,雖非親生父子血液也可相融。這種說法正確嗎? 馬海梅指出,如果將一滴血放入清水中,紅細胞內滲透壓大於水的滲透壓,水就會滲入紅細胞中使其膨脹而破裂,發生溶血。以肉眼來看,就是這滴血在水中散開。如果再滴入另一滴血,同理也會被溶解於水中,此時無論血型是否相同,結果都是兩滴血液融在一起。而在水中添加白礬或清油雖然改變了血滴反應的介質,但並未從根本上使紅細胞內外滲透壓一致,所以不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總之,滴血驗親有其明顯的局限性。嚴格來說,血型相同並不能驗證二人是否為直系親屬,還需要其他一些依據。目前的科學條件下,遺傳學DNA分型鑒定是判斷親子關系的主要方法。」馬海梅說。 十指放血可治中風? 真相:勿自行放血,感覺不適應立即就醫 在古裝劇《女醫·明妃傳》中,其主角曾用繡花針扎十指放血救治中風老人,這種放血療法當時曾在微信朋友圈中被瘋轉。那麼,十指放血療法真能治好中風嗎? 首先,我們要學會判斷自己或身邊人是否中風。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魏宸銘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可以通過「120」的口訣來進行判斷:1張臉,看其面部是否出現不對稱或口角歪斜;2個胳膊,看其雙臂平舉時是否出現單側無力;0(聆)聽語言,看其是否出現言語不清、表達困難。以上3種情形中只要人出現1種,就要高度警惕,需立即到醫院進行搶救。 會判斷中風症狀後,我們再來談談十指放血療法。 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醫師孫敬青等多位中醫醫師都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放血療法確實能被用於治療中風,但前提是必須要分清證型。有些中風患者適合放血治療,有些則不適合。 中風在西醫中被稱為腦卒中。魏宸銘表示,在現代醫學體系中,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類,目前無明確證據表明手指放血可以治療腦卒中。 「腦卒中被送醫後,醫生首要盡快分清,病症是屬於出血性腦卒中還是缺血性腦卒中。對於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來說,在發病後的黃金4.5小時內,應及時接受靜脈溶栓再通治療。」魏宸銘再三強調,當發現身邊有人中風時,最重要的就是搶時間,將其立即送往醫院。 魏宸銘不提倡非專業人士自行為患者放血治療。「在臨床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十指、耳垂、眉心等部位被過放血的病人,這些做法不僅延誤救治時間,而且因放血形成的傷口在後續入院搶救時也可能會再次出血,給醫師用藥造成困難。」他說。 麝香、紅花會導致流產? 真相:有活血功效,孕婦要慎用 在宮鬥劇、宅鬥劇中,麝香和紅花常是導致孕婦流產的罪魁禍首。那麼,這些東西真有此藥效嗎? 「麝香和紅花都有活血功效,有致孕婦流產的可能,孕期要慎用,但並非完全不能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中醫科主任何軍琴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麝香和紅花皆為中藥材。麝香源自鹿科動物林麝、馬麝或原麝成熟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有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是膏藥、跌打丸等藥物的成分之一。麝香的香氣十分濃烈,還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對於孕婦來講,正常情況下不建議內服或外敷含有麝香的藥物,但如果出現突然昏厥、喪失意識等緊急情況,也可以使用麝香醒神。「我們要首先確保孕婦的生命安全,再去考慮胎兒。」何軍琴說。 紅花為菊科植物紅花的乾燥花,有活血化瘀之效,常用於調理女性月經,可治療痛經、閉經等病症。何軍琴表示,紅花雖有導致流產的風險,但有時也被用於保胎。中醫的活血化瘀保胎法就可能用到紅花。因此,在准確辨證的前提下,孕婦服用活血化瘀藥,可達到祛瘀安胎的目的。 「總之,孕婦要慎用麝香和紅花。如果不得不用,一定要遵醫囑、且不可長期使用。」何軍琴說。 咬舌可自盡? 真相:在劇痛下人難以持續發力 咬舌自盡的情節也常出現在古裝劇中。「這沒有科學依據。」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李華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李華進一步解釋,人體舌頭的血供雖然特別充足,但其主要的血管不外乎舌動脈和舌靜脈,舌靜脈出血致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舌動脈根部最粗位置血管的直徑也不超過3毫米。更何況牙齒能咬斷的血管,一般都是舌動脈的分支,這麼小的動脈出血一般不會致死。 「再者,人體的自身防禦機制不會讓人在劇痛的情況下持續發力,即使自殘決心很大,也會身不由己。」李華說,即使在暴力驅使下,快速將舌頭咬斷了,通常依靠凝血機制,這種小動脈出血也會在人休克前自行止住,根本不會危及生命。 當然,咬舌致死的風險並非為零。比如,病人咬舌後出現昏迷,若血液流至氣管就可能導致窒息;若舌部的殘留組織腫脹後墜阻塞呼吸道,也可能導致死亡。 「我們臨床上接診的舌斷裂傷患者,大都是被別人咬斷舌頭,而且來院就診時局部都已自行止血了。」李華表示,如果斷舌離體時間不長(小於6小時)並被妥善保管,可通過手術縫合,使其原位癒合。 來源:cnBeta
科學家開發注射式支架材料 或有助於修復脊柱損傷後的神經

科學家開發注射式支架材料 或有助於修復脊柱損傷後的神經

據外媒報道,脊髓損傷會導致永久性癱瘓,不幸的是,醫生並沒有什麼辦法來修復損傷。但一項新研究可能有助於改善結果,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研究人員在小鼠的測試中表明,注射一種多孔支架材料可以幫助身體修補損傷。 身體天生擅長修復許多損傷,但可能需要與一些最重要的傷害相抗爭。軸突,即在身體周圍傳遞電信號的神經纖維,在受傷後不能自我再生,這就是為什麼脊柱損傷會如此衰弱。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由免疫細胞在受傷後湧入該部位引起的。這將導致疤痕組織的形成,從而阻止軸突的重新連接。 因此,對於新研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團隊開始給他們提供幫助,創造一個支持細胞的環境,鼓勵他們修復連接。這包括一種由透明質酸製成的支架材料,充滿了細胞可以遷移到的孔隙,並裝載了基因治療載體。這些載體為一種叫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分子編碼,它可以幫助軸突存活更長的時間和再生。 在小鼠測試中,該團隊將這種支架生物材料注入脊髓損傷部位。他們發現,與接受不含載體的支架的對照組相比,接受了含有BDNF載體的支架的小鼠,更多的細胞浸潤了支架,基因傳遞和組織修復也得到了改善。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證明了在這些材料中加入一個有規律的孔隙網絡,孔隙的大小與正常細胞相似,可以增加脊髓組織的細胞滲透到材料植入物中,並改善整個受傷區域的神經再生,」該研究的作者Stephanie Seidlits說。 在其他測試中,該團隊對具有各種孔徑,或者孔徑之間更有規律的支架進行測試。他們發現,具有更多規則孔隙形狀的網絡有助於神經更好地填充支架並增加再生。 「這些結果為如何最大限度地與神經系統進行接口提供了信息,」Seidlits說。「這不僅對開發大腦和脊髓修復的新療法,而且對腦機接口,假肢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有潛在的應用。」 其他對脊髓損傷治療的研究發現,通過將干細胞或其表達的分子注入損傷部位,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另一些研究則可以通過施用「開關」藥物激活修復性基因治療。 該研究發表在《APL生物工程》雜誌上。 來源:cnBeta
禮來稱其新的單克隆抗體藥物組合可大幅降低新冠住院和死亡風險

禮來稱其新的單克隆抗體藥物組合可大幅降低新冠住院和死亡風險

據外媒BGR報道,中和抗體是幾種COVID-19療法的核心的關鍵免疫系統成分,包括倖存者的恢復期血漿、疫苗和單克隆抗體藥物。無論抗體是如何獲得或產生的,其原理都是一樣的。這些蛋白可以與新冠病毒的刺突糖蛋白結合,阻止微生物進入人體細胞。 患病後倖存下來的人就會產生這些抗體。他們可以將血漿捐獻給其他感染者,幫助他們康復,但這種療法的效果好壞參半。疫苗「教會」沒有被感染的人的免疫系統大量產生自己的抗體,在接觸病毒的情況下可以中和病毒。單克隆抗體是實驗室製造的抗體,可以加快剛被感染者的康復速度。它們的工作原理和血漿抗體一樣,但它們的效力更高,而且是經過精心挑選和克隆製成的藥物。單克隆抗體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只有在疾病發生的比較早的時候,才可以使用。此外,與疫苗不同,這種藥物不會提供長期的保護,防止感染。 禮來是開發COVID-19單克隆抗體療法的公司之一。該公司的bamlanivimab在11月中旬獲得了緊急使用授權(EUA)。該公司繼續開發這樣的解決方案,將bamlanivimab與不同的單克隆抗體(etesevimab)配對,以創建一個更強大的組合,有效地治療輕度至中度COVID-19。 禮來周三公布了一項涉及兩種單克隆抗體的新臨床試驗結果。在一項包括750名高危COVID-19患者的研究中,該組合將住院和死亡風險降低了87%。「我希望這一數據能夠繼續推動更多的抗體利用,」禮來首席科學官Daniel Skovronsky告訴路透社。「我們很少有其他疾病的藥物能夠提供這種規模的好處。」 去年的報告顯示,即使單克隆抗體療法收到EUA,它們也很少用於COVID-19治療。當bamlanivimab獲得EUA時,我們了解到,該治療由單劑量方案組成,但該藥物必須進行靜脈注射。更重要的是,該藥物必須在疾病早期給藥,因為單克隆抗體只能阻止病毒感染細胞。它們不能阻止嚴重的COVID-19病例中出現的加重的免疫反應。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COVID-19病例早期就收到了Regeneron的類似組合,甚至在Regeneron單克隆抗體組合獲得EUA之前。 新研究顯示,bamlanivimab和etesevimab對英國的變異毒株也是有效的。「我們很有信心這個組合覆蓋了美國所有的變異體,」Skovronsky說。這位高管補充說,禮來還在研究南非和巴西的COVID-19菌株的治療方法。這些菌株已經能夠逃避中和抗體的作用,這可能會增加倖存者再次感染的風險。目前的疫苗和單克隆抗體藥物對這些菌株的效果也可能較差。 路透社指出,美國監管機構在2月授權了新的禮來藥物組合。這些藥物可用於12歲及以上的患者。FDA EUA是基於禮來此前的一項研究,該研究顯示,該組合可將住院和死亡人數減少70%。歐洲監管機構本月也授權了該藥物組合。美國政府同意購買禮來計劃在未來幾個月生產的100萬劑組合劑中的10萬劑。 來源:cnBeta

泄露的文件引起了人們對部分COVID-19疫苗中mRNA分子完整性的關注

據外媒報道,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在12月的一次網絡攻擊後泄露的文件顯示,輝瑞-BioNTech的COVID-19疫苗的一些早期商業批次的完整mRNA分子水平低於預期。這些分子「指示」我們的細胞製造無害的新冠病毒蛋白,在真正的病毒進入我們體內時,引發免疫反應,保護我們免受感染。 完整的mRNA分子對疫苗的效力至關重要。但在周三BMJ的特別報道中,記者Serena Tinari顯示,EMA擔心臨床批次和擬商業批次的輝瑞-BioNTech疫苗之間的質量差異。具體來說,EMA對為商業化生產而開發的疫苗批次中完整mRNA的數量意外偏低(約55%)有很大擔憂。 這個問題不僅與輝瑞-BioNTech的疫苗有關,還與Moderna、CureVac等公司生產的疫苗有關,以及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正在追求的「第二代」mRNA疫苗。 在2020年11月23日的一封電子郵件中,一位EMA高級官員概述了一系列問題。簡而言之,商業化生產並沒有按照預期的規格生產疫苗,監管機構也不確定對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響。 EMA的回應是向輝瑞公司提交了兩份 「主要反對意見」,以及其他一系列希望解決的問題。最終,12月21日,EMA授權輝瑞-BioNTech公司的疫苗,並在其網站上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在當前(COVID-19)大流行的緊急背景下提交的這一醫藥產品的質量被認為是足夠一致和可接受的。」 然而,Tinari寫道,目前還不清楚該機構的擔憂是如何被滿足的。BMJ詢問輝瑞、Moderna和CureVac以及幾個監管機構,他們認為針對COVID-19疫苗的mRNA完整性可以接受的百分比是多少。 沒有一家機構提供任何具體細節,在隨後的信件中,EM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加拿大藥品監管機構加拿大衛生部都表示,與可接受性標準相關的具體信息是保密的。 輝瑞公司也拒絕評論其目標的mRNA完整性百分比是多少,也不願意談及某些批次的mRNA完整性百分比意外偏低的原因,這讓人懷疑這種情況是否會再次發生。Moderna拒絕回應The BMJ的任何問題,而CureVac則告訴The BMJ,「現在提供細節還為時過早」。 Tinari建議,信息的短缺可能反映出,即使是監管機構,對於如何充分評估這項新技術的證據也缺乏確定性。 生物制藥學教授Daan J.A. Crommelin告訴《BMJ》:「對於小分子量、低分子量產品,活性藥物成分的完整性通常接近100%。」但對於mRNA疫苗呢?他表示「mRNA完整性的經驗是有限的」。 來源:cnBeta
研究:低質量的植物性飲食可能會破壞潛在的健康好處

研究:低質量的植物性飲食可能會破壞潛在的健康好處

據外媒報道,植物性飲食因其促進健康的好處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歡,但許多關於這一主題的研究卻展示出了不一致的結果。根據一項新研究,這種不一致性可能是由這些飲食的成分造成,該研究將高質量的植物性飲食方案跟預防某些類型的中風聯系起來。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認為植物性飲食主要圍繞植物性食物而不包括大多數動物產品。素食者則屬於另一類,他們每個月只吃一份魚或肉。 此外,並不是所有的植物性飲食--無論是素食還是其他--都是一樣的。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更多地關注全麥、綠葉蔬菜和其他高纖維和營養的食物。相比之下,低質量的植物性飲食則包括諸如土豆、精製穀物和添加糖產品等食物。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這項研究將健康的植物性飲食跟中風風險的總體下降10%聯系起來--其中包括缺血性中風風險的降低。 這些發現是基於對參加Nurses' Health Study I和II及衛生專業人員隨訪研究的20.9多萬名成年人的數據分析得出。然而,第二項分析並不能將素食跟中風風險的降低聯系起來--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是由於符合這一分類的參與者人數很少。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指出,低質量的植物性飲食--如有大量精製麵包、油炸土豆和含糖零食的飲食--可能解釋了過去的研究發現植物性飲食和它們對中風風險的影響之間存在不一致聯系的原因。最終,植物性飲食雖然可能有助於保護一個人的健康,但前提是他們注重健康的食物。 來源:cnBeta

西奈山研究稱對於已感染過新冠的人來說 一劑疫苗就足以提供免疫力

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目前批準的COVID-19疫苗中的一種疫苗的單次注射可能就足以為以前感染過該病毒的人提供免疫力,從而無需再注射第二劑疫苗,並有助於擴大嚴重受限的疫苗供應。這種公共衛生政策的改變也可以使這些人免於第二劑疫苗的不必要的副作用。研究人員發現,在對SARS-CoV-2(導致COVID-19的病毒)已有免疫力的個體中,這種副作用明顯更大。 周三研究人員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封致編輯的信,詳細介紹了這項研究。 「我們表明,具有預先存在免疫力的人對第一劑疫苗的抗體反應等於甚至超過第二劑疫苗後未感染者的反應,」研究合著者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微生物學和醫學(傳染病)系教授Viviana Simon博士說。「為此,我們認為,對於已經感染SARS-CoV-2的人來說,一劑疫苗就足以達到免疫力。」 兩種COVID-19疫苗(輝瑞-BioNTech和Moderna)於2020年12月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緊急使用授權,並已在全美范圍內為數千萬人接種。在3期試驗中,這兩種疫苗在相隔3至4周給予兩劑疫苗後,報告了預防症狀性COVID-19感染的高療效。這兩種疫苗的耐受性也很好,幾乎沒有需要額外醫療護理的副作用。 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對109名之前有和沒有SARS-CoV-2免疫力的人進行的研究中發現,前者在第一劑疫苗接種後的幾天內就產生了抗體,其速度是未感染者的10至20倍,而在第二劑疫苗接種後,其速度是後者的10倍以上。「這些研究結果表明,一劑疫苗就能在已檢測出COVID-19陽性的個體中引起非常快速的免疫反應,」 研究共同作者Florian Krammer博士說。「事實上,該第一劑量在免疫學上與未被感染的人的增強劑(第二)劑量相似。」 該團隊還在第二組231人中調查了第一劑疫苗後的系統反應,其中83人對COVID-19的檢測呈陽性,148人沒有。雖然疫苗的耐受性普遍良好,但在兩個亞組中都發現了注射部位的症狀--包括疼痛、腫脹和皮膚發紅。然而,在已有免疫力的受試者中,副作用發生的頻率明顯較高,包括疲勞、頭痛、發冷、發燒和肌肉或關節疼痛。 此前已感染過新冠的人對第一劑的反應強度似乎與第二劑後未感染者的反應相似。這兩組人的反應更強的原因很可能是由於身體已經被 "初始化",這意味着免疫細胞已經學會了如何識別病毒的刺突糖蛋白--構成疫苗接種基礎的抗原。因此,這些細胞會做出更強烈的反應,從而對疫苗產生更強的反應。 如果個人的感染史不詳,Simon博士建議使用血清學檢測來檢測可能存在的刺突糖蛋白抗體。「如果篩查過程中確定了由於以前的感染而存在抗體,那麼對於個體來說,可能不需要注射第二劑新冠疫苗,」她總結道。「而如果這種方法能夠轉化為公共衛生政策,不僅可以擴大有限的疫苗供應,還可以控制COVID-19倖存者經歷的對這些疫苗更頻繁、更明顯的反應。」 來源:cnBeta

巴西:中國疫苗能夠有效對抗變異新冠病毒

當地時間3月10日,巴西聖保羅州長若昂·多利亞在當天舉行的發布會上宣布,由權威醫療研究機構布坦坦研究所與聖保羅大學聯合開展的一項研究的初步結果顯示,中國克爾來福新冠疫苗能夠有效對抗在巴西、英國及南非出現的變異新冠病毒。 △聖保羅州長宣布中國疫苗可有效對抗變異病毒(來源:聖保羅州政府) 布坦坦研究所所長迪馬斯·科瓦斯表示,在巴西、英國及南非出現的B.1.1.7、B.1.315和B.1.1.28三種變異病毒均已在巴西新冠肺炎患者身上被檢測到,在亞馬孫州發現的源自B.1.1.28的P.1變異病毒則是在巴西傳播最為廣泛的。其基因組攜帶E484K、K417T、N501Y等多處突變,巴西研究學者曾表示這種變異病毒較普通新冠病毒具有更強的傳染性。 △在巴西廣泛使用的中國新冠疫苗 同日,布坦坦研究所發布消息稱,研究的初步結果來自於參與中國疫苗第三階段試驗的35名志願者。研究人員從已接種疫苗的志願者體內提取血清,將其與變異病毒一同置入培養皿,結果顯示血清中的抗體能夠有效對抗變異病毒。研究人員表示,中國疫苗中的滅活病毒具有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與其他利用病毒刺突蛋白引發免疫反應的疫苗相比,滅活疫苗能夠產生更全面的免疫反應。布坦坦研究所表示近期將發布該研究的詳細結果。 目前巴西仍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在許多國家疫情已顯現出減緩勢頭的情況下,巴西的確診及死亡病例數字反而不斷打破先前的紀錄,連續創下新高。據巴西醫學專家表示,變異病毒的快速蔓延是該國疫情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國疫苗能夠有效對抗變異病毒的消息引發了不小的關注,聖保羅州長多利亞強調:「接種中國科興疫苗可有效防止被變異新冠病毒感染,實驗結果證明了這支疫苗的質量。」 來源:cnBeta
別忽視嗅覺喪失:你的大腦結構正發生重大變化

別忽視嗅覺喪失:你的大腦結構正發生重大變化

3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此次疫情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了疾病對嗅覺的影響。但除此之外,通過鼻子,我們還能了解到哪些有關自身健康的信息呢?巴里·史密斯在五十多歲時確診了帕金森綜合征。但從18年前開始,他就出現了一種無法根除的奇怪症狀。有一天,他突然聞到了一股「強烈的煙味,就像電線燃燒的氣味一樣」。而自此之後,他就再也沒能聞到過任何氣味。醫生對此感到困惑不已,將其歸咎於史密斯水肺潛水的愛好,因為深潛有時的確會造成嗅覺受損。 要是真如醫生所說該多好。只可惜事與願違。嗅覺喪失的起源可能比水肺潛水復雜隱秘得多,而史密斯恰好就是這種情況。如今,大多數嗅覺喪失都會被自動怪到新冠病毒頭上,但這其實也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一種常見症狀,比如多發性硬化症、帕金森綜合征、阿爾茨海默症等等。研究發現,約38%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以及近一半的老年痴呆症患者都在診斷五年前便出現了嗅覺減退的症狀。在帕金森綜合征患者中,出現嗅覺受損的患者更是占到了45%至96%。 多年以來,輕微的嗅覺喪失作為帕金森綜合征等疾病的徵兆之一,始終不曾得到應有的重視。但如今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假如能將其作為一種診斷工具,或許對我們將十分有利。 帕金森綜合征等疾病作用於大腦中嗅覺相關腦區的時間遠早於其它區域。科學家認為,這正是史密斯早在首次出現震顫的18年前、就失去了嗅覺的原因。如果他當時能做一次精確的嗅覺測試,也許就能提前近20年確診,這樣便可有更充分的時間減緩疾病進程了。 目前,有幾項研究正在開發相關測試方法,希望利用嗅覺協助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診斷。 Predict-PD(「預測帕金森綜合征」的英文縮寫)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已經研發出了一種名叫「刮一刮,聞一聞」的嗅覺測試。這項測試簡單快捷,從40種氣味名錄中選出了六種我們每天都會經常聞到的氣味,以此檢驗患者的嗅覺水平。 研究人員希望用收集到的數據預測哪些人會患上帕金森綜合征,然後採用新型早期治療手段,阻止病情進一步惡化、或減緩疾病進程。測試顯示,約0.45%至3.4%的人並未意識到自己存在嗅覺喪失的問題,而Predict-PD等工具便可幫助這類人識別這種病症。 問題在於,這種測試目前還十分昂貴。雖然價格並不會阻礙許多私立診所將嗅覺測試作為診斷工具,但對於資源有限的公立醫療系統而言,它的使用必將受到限制。 當然,嗅覺受損不僅僅是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結果。約19%的人都存在一定的嗅覺失常問題,0.3%的人嗅覺完全喪失,還有19.1%的人識別氣味的能力發生減退。近期研究發現,嗅覺喪失也許與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或肌張力不足(一種運動障礙症,患者肌肉無法受控收縮)有關。 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存在抑鬱症狀的男性(女性沒有這種現象)往往嗅覺較差,並且孤獨感較強的人通常辨別不同氣味的能力較差。還有其它研究指出,嗅覺減退與死亡率增加之間存在關聯性,認為嗅覺問題可能是衰老或疾病的「風向標」。另外有一項針對2200名71至82歲老人的研究發現,與嗅覺正常的人相比,嗅覺較差的人在接下來10年內去世的幾率要高出46%。 但嗅覺與健康之間為何有着如此強烈的關聯呢? 這可能與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根據研究,在嗅覺喪失的患者中,約三分之一的人總是吃得過多,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攝入不足。由於良好的飲食習慣是健康的基石,攝入過多或過少會導致死亡率增加也就不難理解了。 嗅覺在我們感受到的味道中占到了70%以上」(不過具體比例還有待商榷),這或許能解釋為何喪失嗅覺會影響人們的胃口。氣味在患者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許多人失去嗅覺後,很多日常活動便失去了樂趣。許多患者的親人都表示,患者在喪失嗅覺後,行為也會隨之改變,變得更加內向、易怒或消沉。 此外,流行病學與生物統計學家還發現了另一種或能解釋為何嗅覺減退可能導致死亡率增高的原因:嗅覺受損往往與增加在惡劣環境中的暴露時間存在關聯性。 假如你嗅覺正常,那麼當你在路邊聞到一股強烈的汽車尾氣味道時,你一定會加快腳步走開。但假如某人沒有嗅覺,聞不到這股氣味,就會繼續站在原地、吸入汽車尾氣。文章開頭提到的史密斯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他的房間里充滿了鄰居家燒木頭飄來的煙氣,然而他在房間里坐了數小時都渾然不覺,直到他妻子進來才注意到這一點。 從神經層面上來看,嗅覺受損可能導致大腦構成發生長久的改變。不僅是與嗅覺相關的腦區(如嗅球和梨狀皮層)會收縮,某些與嗅覺看似關系不大的腦區也會發生變化,如對於運動控制和理性思考十分重要的前扣帶皮層、以及對情緒處理非常關鍵的邊緣系統。 好消息是,假如患者嗅覺恢復,這些由於嗅覺喪失而收縮的腦區都可以重新生長。在此過程中,嗅球、梨狀皮層、前扣帶皮層和邊緣系統都會擴張,患者的食慾也會隨之好轉。這說明嗅覺恢復療法可以作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已有研究人員在設計相關療法,希望能幫助患者實現這一點。 德累斯頓大學嗅覺與味覺診所主任托馬斯·哈默爾發明了一種名叫「嗅覺訓練」的療法。接受治療時,病人需要聞一種由四種氣味組合而成的味道,通常是玫瑰、丁香、尤加利和檸檬。他們要每次聞上10分鍾,每天聞兩次,如此持續三個月。雖然該療法並非人人有效,但的確有一定效果,40%的病人嗅覺能力都得以改善。 諸如哈默爾這樣的療法適合由多種疾病導致嗅覺喪失或減退的病人,如新冠肺炎或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等。還有一些藥物可以幫助嗅覺恢復,但用得不多,因為藥物可能會有副作用,而嗅覺訓練則沒有。不過,對於剩下那60%對嗅覺訓練沒有反應的病人,還需研發新療法才行。 針對喪失嗅覺的患者,目前已有其它療法正在研發之中。電刺激便是其中之一,即通過置於皮膚表面、或手術植入體內的電極,刺激大腦中的特定區域。這些電極可以改變大腦活動,從而改善患者嗅覺。 例如研究顯示,對鼻部進行電刺激可以促進負責嗅覺的細胞——嗅覺感受器細胞增殖。而刺激大腦中與嗅覺相關的腦區可以提高其活動水平,從而改善嗅覺,這也正是嗅覺訓練療法起效的原理之一。有些嗅覺相關神經元的末端位於與記憶和方向感相關的腦區中,說明保護這些神經元或許還於記憶有益。 科學家目前正在研究一款可作為「眼鏡」佩戴的裝備,可以刺激嗅覺神經系統,有望緩解阿爾茨海默症與帕金森綜合征等疾病的症狀、或抑制疾病惡化進程。早期建模顯示,只需一毫安的電流即可改善患者嗅覺,約相當於一枚標準五號電池儲存電量的兩千至三千分之一。臨床試驗計劃於2021年末開始。假如試驗有效,我們有朝一日或許便能戴上這種電子裝備、保護自己的嗅覺了。 與此同時,我們是否也該多給嗅覺一點感謝呢?畢竟,它已經被我們忽視得太久太久了。(葉子) 來源:cnBeta

研究揭示電子煙可能會給已經吸煙成癮的人帶來一些好處

據外媒報道,一些公共衛生官員已經指出,電子煙並不是傳統香煙的健康替代品,為了健康,人們應該避免養成這種習慣。然而,一些研究表明,電子煙可能會給已經吸煙成癮的人帶來一些好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倫敦國王學院的一項新研究。 吸食傳統香煙一旦形成煙癮就很難戒掉,這助長了替代吸煙和戒煙產品市場的發展。尼古丁口香糖、貼片和吸入器都被作為香煙替代品提供給想要戒煙的人,但來自用戶的傳聞大多指向不同的成功產品:電子煙。 這項新研究由英國癌症研究中心資助,涉及超過1155人的調查數據--其中包括吸煙者,完成調查前一年內戒煙的前吸煙者以及電子煙用戶。。研究人員在2012年至2017年之間收集了五次數據。他們分析了電子煙在隨訪中至少一個月有助於戒煙的有效性,以及在第一次調查和隨後的隨訪之間戒煙至少一個月的有效性。 周三發表在《成癮》雜誌上的研究發現,與完全不使用戒煙輔助工具的人相比,每天使用可填充式電子煙戒煙的人戒煙一個月的可能性高五倍。同樣,每天使用一次性或盒式電子煙的人戒煙一個月的可能性是不使用戒煙輔助工具的人的三倍。 研究還發現,與醫生經常開出的藥物和尼古丁替代療法相比,電子煙的使用更能有效地幫助吸煙者避免煙草香煙的使用。與那些每天使用電子煙的人相比,被描述為更零星地使用電子煙的參與者不太可能在整整一個月內避免香煙。 來源:cnBeta
研究發現新冠「長途旅行者」症狀可能存在某種模式

研究發現新冠「長途旅行者」症狀可能存在某種模式

據外媒報道,對於如此多的倖存者來說,即使免疫系統將新冠病毒從體內清除COVID-19也不會就此終止。這種疾病通常會演變成所謂的「Long COVID(長期新冠)」。一旦COVID-19消失,數百萬人可能會出現各種症狀,這些症狀跟最初的感染有關。 資料圖 醫生們仍無法解釋為什麼「長途旅行者」在首次感染後會在數周甚至數月的時間里仍要跟新冠病毒的症狀作鬥爭。一種最新的理論認為,自身抗體可以在COVID-19期間出現並可能導致感染後的持久症狀。盡管新的數據表明疫苗可能有助於緩解部分Long COVID患者的症狀,但卻沒有治癒方法。 研究人員正在進一步了解長期COVID - 19,這可能會讓他們開發出更好的治療方法。最新發現表明,長時間的COVID - 19症狀可能會以特定的波型出現,這表明這種慢性COVID - 19問題可能存在一種模式。 來自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Natalie Lambert和她的團隊調查了數千名「長途旅行者,」他們要求患者描述其經歷的Long COVID - 19的症狀。大量研究表明,COVID - 19的長期症狀表現多種多樣。一些常見的疾病包括類似流感的症狀,它們會持續數周甚至數月。另外還有神經系統、皮膚問題。 據NBC News報道,這項新研究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如果發現是准確的,它們可以幫助醫生為他們仍在治療的新冠肺炎患者改進治療方法。 Lambert在一個專門致力於Long COVID的網站Survivor Corps的幫助下調查了5163名長途旅行者。受訪者報告了100多種不同的症狀,這些症狀可能並不都跟COVID-19有關。但長時間感染COVID - 19的患者正在仔細監測他們的症狀。Lambert告訴NBC:「他們通常每隔一周跟蹤自己的症狀,這樣他們就可以向醫生報告以便尋求幫助。」 據了解,這部分患者的首波症狀包括疲勞、頭痛、發燒和發冷,這些類似流感的症狀可在感染新冠病毒後2至14天內出現。Lambert指出:「通常情況下,腹瀉、惡心和嘔吐會在五天後出現。」 在COVID-19爆發10天左右則會出現了另一波不同的浪潮--精神錯亂、頭暈和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神經系統症狀。此時關節痛和腰痛也非常常見。這一波症狀還包括腦部的高壓問題。 15天後,患者可能會出現高血壓或低血壓、心悸並有暈倒的傾向。21天後,口腔潰瘍、肌肉抽搐、眼部感染和COVID - 19腳趾可能出現。 同樣需要注意的是,新一波症狀並不總是會取代前一波症狀。一些早期的問題可能會持續存在也可能會再次出現。這可以解釋倖存者在大流行期間描述的不同的長期COVID -...

最新研究稱羥氯喹對治療COVID-19患者沒有效果

據外媒報道,一年前,傳染病醫生Christine Johnston正在領導一項關於使用羥氯喹治療COVID-19患者的研究。該試驗於3月底啟動,當時這種疾病正讓世界陷入停頓,並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羥氯喹在實驗室試驗中而不是在動物或人類身上進行的研究中顯示出了希望。如果這種藥物有效,它將是廉價、安全和可用的。然而,隨着4月份試驗的進行,羥氯喹被吹捧為一種沒有任何嚴格證據的治療方法。 「當時世界正處於絕望的時刻,人們紛紛下結論,」Johnston說。在五個城市啟動治療試驗一年後,Johnston可以說羥氯喹對治療COVID-19患者沒有效果。這項遠程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的結果於2021年2月26日發表在《 E Clinical Medicine》雜誌上。 該試驗尋求630名參與者,但由於極少數人患有進展性COVID-19,試驗報名在8月停止,只有231人參加。該研究的主要臨床結果是COVID-19進展為肺炎或住院,症狀解決時間是次要結果。 「與安慰劑相比,接受羥氯喹或羥氯喹/阿奇黴素的人沒有更快地緩解症狀,」Johnston說。這些數據與其他多項隨機試驗一致,這些試驗表明,羥氯喹在門診或住院環境中治療COVID-19沒有益處。 4月至8月間,Johnston和同事被推到了世界的聚光燈下。他們接受了各大媒體的采訪,包括土耳其的一個脫口秀節目。他們傳遞的信息始終是,他們正在進行一項嚴格的臨床試驗,以尋求明確的答案。較小的試驗和觀察性研究的結果參差不齊。有些顯示它有效,有些顯示它沒有效果。 Johnston表示,過去一年給大家的啟示是,科學已經能夠迅速提供明確的答案。「科學引領了這些研究的開展和運行。而科學也為治療這些感染提供了證據基礎,」她說。 該試驗的一個好處是它推動了遠程研究。研究人員能夠在不見到參與者本人的情況下對其進行登記。參與者可以獲得自己的生命體征和鼻拭子來提供研究信息。 「這是一種真正有效的方式,包括許多人,我們不必暴露任何工作人員,」她說。 來源:cnBeta
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智能音箱監測心律的方法

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智能音箱監測心律的方法

近年來,消費電子製造商大力推動其設備對各種健康相關的問題更加有用。蘋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Apple Watch可穿戴設備能夠記錄心電圖和其他健康數據。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進行了研究,顯示亞馬遜Echo和GoogleHome等智能音箱也都可以在家中監測一些健康問題。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這些設備可以檢測心髒驟停,並監測嬰兒的呼吸情況,特別是智能音箱可以在沒有身體接觸的情況下,通過調整來監測規律和不規律的心跳。該系統可以將揚聲器發出的聽不到的聲音傳入房間,並根據聲音對揚聲器的反射情況,識別和監測各個心跳。 研究人員開發的系統使用機器學習來幫助揚聲器定位來自規律和不規律心跳的信號。在測試過程中,該系統被用於健康參與者和醫院的心髒病患者。在這兩組人中,智能揚聲器檢測到的心跳與標準心跳監測器檢測到的心跳非常吻合。該團隊表示,規律的心跳很容易檢測到,即使信號很小,通過觀察數據中的周期性模式。 然而,不規則的心跳是具有挑戰性的,因為沒有周期性的規律可以對照。不過,該團隊開發的算法能夠在測試中識別出不規則的心跳。該團隊正在研究該系統,因為心律失常比其他一些眾所周知的疾病更常見。心律失常也是導致一些重大健康問題的原因,包括中風。心律失常的高度不可預測性可能難以診斷。 當一個人在智能音箱前一到兩英尺之間時,設備會發出一個連續的聽不到的的聲音從人身上反彈並返回到揚聲器,系統會專門注意監聽人的心跳。算法可以確定返回的聲音如何變化,並隔離人的動作,包括胸部運動。該團隊確實指出,當心髒用他們的方法收縮時,他們不會收到電信號,相反,他們看到的是心髒跳動時皮膚的振動。 來源:cnBeta
研究揭示嗅覺記憶比其他感官記憶更強的原因

研究揭示嗅覺記憶比其他感官記憶更強的原因

據外媒New Atlas報道,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的新研究表明,氣味是如何在大腦中喚起記憶的,其方式比其他感官更強烈。利用神經影像學和顱內電生理學,該研究顯示了嗅覺通路如何與海馬體直接「溝通」。 記憶和嗅覺之間的深刻關系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會感到驚訝。某種氣味能夠喚起人們的懷舊回憶,這與其他任何感官記憶都不同。這種現象的獨特性質被非正式地稱為「普魯斯特效應」(Proust Effect)。20世紀初,法國最偉大的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寫了一系列名為《追憶似水年華》的經典故事。其中有一則軼事描述了將一塊瑪德琳蛋糕浸入一杯茶中,就能引發生動的童年記憶,於是「普魯斯特效應」的概念應運而生。 研究人員對我們的嗅覺系統是否有獨特的能力來觸發情感記憶一直不清楚。多年來的觀察和實驗研究肯定了氣味能喚起記憶的新穎方式。而神經科學家們也越來越明白,人類的嗅覺系統與海馬體有着直接的聯系。 這項新研究是第一次嚴格比較連接不同人類感覺系統與海馬體的功能途徑。這些驚人的發現揭示了我們的嗅覺通路與海馬體的連接比其他任何感官都要強烈。 來自美國西北大學范伯格醫學院的Christina Zelano是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她表示,在我們遠古歷史中的某個時刻,隨着我們大腦的進化,所有其他的神經感覺通路都通過大腦的不同區域被重新劃分。但由於某些原因,我們的嗅覺系統保留了與海馬體的直接聯系。 「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經歷了新皮質的深刻擴張,重新組織了對記憶網絡的訪問,」 Zelano解釋說。「隨着新皮層的擴張,視覺、聽覺和觸覺都在大腦中重新布局,通過一個中介--關聯皮層--而不是直接與海馬連接。我們的數據表明,嗅覺並沒有經歷這種重新路由,而是保留了與海馬的直接連接。」 除了新發現的迷人學術性,Zelano表示,這一研究途徑明確肯定了嗅覺體驗的重要性。此前的研究發現,嗅覺與抑鬱症之間存在着強烈的雙向關系。患有嗅覺缺失症的患者更容易表現出抑鬱症的症狀,反之,患有抑鬱症的患者往往表現出嗅覺減退。Zelano還補充說,考慮到嗅覺喪失是COVID-19的一個關鍵症狀,迫切需要了解我們的神經嗅覺過程是如何與認知、記憶和幸福感相聯系的。 「COVID-19的流行給嗅覺研究帶來了新的關注和緊迫性,」Zelano說。「雖然我們的研究並沒有直接解決COVID嗅覺喪失的問題,但它確實說明了為什麼嗅覺對我們的生活很重要的一個重要方面:氣味是記憶的一個深刻的部分,氣味將我們與我們生活中特別重要的記憶聯系在一起,通常與親人有關。」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神經生物學進展》雜誌上。 來源:cnBeta
研究:沒有證據表明戴口罩者會在其他新冠預防措施上放鬆警惕

CDC稱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可以不戴口罩聚會 以色列未計劃採用類似指南

據外媒BGR報道,以色列完成了一場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疫苗接種運動。以色列用一劑輝瑞/生物技術公司的疫苗為近500萬人接種了疫苗,截至周一上午,已有近380萬人接種了兩劑疫苗。對於一個擁有約930萬人口的國家來說,這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以色列的目標是在4月底前為其全部成年人接種COVID-19疫苗。鑒於疫苗製造商最近一直在加緊生產,這似乎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另外,在全部人口中,最初只有約300萬人不符合新冠疫苗接種條件,包括兒童和COVID-19倖存者。 以色列計劃讓感染新冠病毒後康復的人只接種一劑疫苗。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周一宣布,該國已與輝瑞公司取得聯系,該公司將很快宣布針對兒童的新疫苗版本。但以色列還沒有準備好遵循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對疫苗接種者的新口罩指南,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以色列在抗擊疫情方面的表現,該國反對這一規則。 在延遲了幾天之後,CDC公布了針對疫苗接種者的新建議。該機構在更新的文件中解釋說,完成兩劑接種疫苗的人可以在室內與其他完全接種疫苗的人見面,而無需戴口罩。重要的是,人們在接種輝瑞和 Moderna等第二劑疫苗兩周後,或者在接種單劑強生疫苗兩周後,就被認為是完全接種了疫苗。 CDC還表示,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可以在室內與同一家庭未接種疫苗的人聚集,不需要戴口罩。 完全接種疫苗的人仍被建議在公共場合和與一個以上家庭的人在室內聚集時戴上口罩,除非在場的所有人都已完全接種疫苗。他們還應該遵守保持社交距離准則,避免人群,並盡可能避免旅行。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如果認為自己已經接觸到了COVID-19,仍應尋求COVID-19檢測,並在懷疑感染的情況下與他人隔離。 來自以色列的一項大規模研究表明,新冠疫苗被認為不能防止傳播,但這些藥物可以防止嚴重的COVID-19症狀和死亡。另一項不同的研究也證明了BioNTech疫苗的作用,因為只有一小部分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出現了更嚴重的症狀。 據《以色列時報》報道,盡管以色列的疫苗接種運動比美國更快速,但以色列政府並沒有計劃採用類似美國的指南。 以色列衛生部的高級官員表示,該國不會主張放寬對疫苗接種者的口罩指南。該官員稱,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接種疫苗的人是否會傳播病毒。 《以色列時報》的報道指出,幾周後,當家庭聚會慶祝逾越節時,口罩可能成為一個問題。Channel 12 報道說,衛生部官員已經開始討論是否讓家庭在月底聚會時更方便。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研究預測疫苗和某些單克隆抗體在中和新冠變種方面可能不那麼有效

據外媒報道,一項關於SARS-CoV-2的英國和南非變種的新研究預測,目前的疫苗和某些單克隆抗體在中和這些變種方面可能不那麼有效,而且新的變種導致人們再感染的可能性更大。該研究於周一發表在《自然》雜誌上。該研究的預印本於2021年1月26日首次發布到BioRxiv上。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David Ho醫學博士表示,該研究的預測現在被諾瓦瓦克斯(Novavax)疫苗的第一個報告結果所證實。該公司1月28日報告稱,在該公司的英國試驗中,該疫苗的有效性接近90%,但在南非的試驗中,該疫苗的有效性僅為49.4%,大多數COVID-19病例是由B.1.351變種引起的。 「我們的研究和新的臨床試驗數據表明,病毒正在朝着一個方向行進,導致它從我們目前針對病毒刺突糖蛋白的疫苗和療法中逃脫出來,」亞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哥倫比亞大學瓦格洛斯內科與外科醫學院的Helen Wu教授說。 「如果病毒的猖獗傳播繼續下去,積累更多的關鍵性突變,那麼我們可能會像長期以來對流感病毒一樣,註定要不斷追逐不斷發展的SARS-CoV-2,」David說。「這樣的考慮要求我們在可行的情況下盡快阻止病毒傳播,通過加倍採取緩解措施和加快疫苗的推廣。」 接種疫苗後,免疫系統會做出反應,並產生能夠中和病毒的抗體。David和他的團隊發現,從接種Moderna或輝瑞疫苗的人身上提取的血液樣本中的抗體對中和去年9月在英國出現的B.1.1.7和2020年底在南非出現的B.1.351這兩個變種的效果較差。 "對英國變種的中和活性損失約50%,由於殘留的中和抗體活性有很大的『緩沖』,不太可能產生不良影響,"David說,「我們看到這一點反映在Novavax的結果中,疫苗對英國變種的有效性為85.6%。」 David的研究中關於對南非變種的中和活性損失的數據更令人擔憂。「對南非變異體的中和活性的下降是很明顯的,我們現在看到,根據Novavax的結果,這導致了保護效力的降低,」David說。 新的研究沒有檢查在巴西發現的更近的變體(B.1.1.28),但考慮到巴西和南非變體之間類似的刺突糖突變,David說巴西變體應該與南非變體表現相似。「我們必須阻止病毒復制,這意味着更快地推出疫苗,並堅持我們的緩解措施,如口罩和物理距離。阻止病毒的傳播將阻止進一步變異的發展,」David說。 研究還發現,現在用於治療COVID-19患者的某些單克隆抗體可能對南非變體不起作用。而基於在大流行中較早感染COVID-19患者血漿的結果,來自南非的B.1.351變種有可能導致再次感染。 新研究包含對變體的全面分析 新的研究對兩個SARS-CoV-2變體的突變進行了廣泛的分析,與最近的其他研究相比,這些研究報告了類似的結果。新的研究檢查了這兩個變體的刺突糖蛋白的所有突變。疫苗和單克隆抗體治療通過識別SARS-CoV-2刺突糖蛋白發揮作用)。 研究人員創造了SARS-CoV-2假病毒(產生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但不能引起感染的病毒),其中有英國變種中發現的8種突變和南非變種中發現的9種突變。然後,他們測量了這些假病毒對為治療COVID患者而開發的單克隆抗體、大流行早期感染患者的療養血清以及接種過Moderna或輝瑞疫苗的患者血清的敏感性。 單克隆抗體治療的意義 該研究測量了18種不同單克隆抗體的中和活性--包括在美國授權使用的兩種產品中的抗體。針對英國的變體,大多數抗體仍然有效,盡管兩種正在開發中的抗體的中和活性略有受損。 然而,針對南非變體,4種抗體的中和活性完全或明顯被取消。這些抗體包括對南非變異體完全無活性的bamlanivimab(LY-CoV555,已批准在美國使用),以及已批準的抗體雞尾酒(REGN-COV)中的兩種抗體之一casirivimab,與原始病毒相比,中和南非變異體的效果大幅降低。抗體雞尾酒中的第二種抗體imdevimab保留了它的中和能力,完整的抗體雞尾酒也是如此。 「這些治療方法的使用決定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南非和巴西變異體在當地的流行程度,」David說,「這凸顯了病毒基因組監測和主動開發下一代抗體治療方法的重要性。」「這里擔心的是,如果面對這些變異體,特別是南非的變異體,再感染的可能性可能更大。」David說。 來源:cnBeta
研究:新冠數字「症狀檢查器」可能會導致一些嚴重疾病治療的延誤

研究:新冠數字「症狀檢查器」可能會導致一些嚴重疾病治療的延誤

據外媒報道,發表在在線雜誌《BMJ Health & Care Informatics》上的一項國際病例模擬研究表明,COVID-19數字「症狀檢查器」可能會導致一些患者在陷入嚴重疾病時無法得到及時治療。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和英國的症狀檢查人員一直未能識別出嚴重COVID-19、細菌性肺炎和膿毒症的症狀並經常建議這些患者待在家里。 症狀檢測設備的供應和使用正在增加,並且目前正在以國家的級別使用它們。 然而研究人員指出,很難確定哪些COVID-19患者需要治療,因為這種感染可能會模擬很少需要醫療護理的常見病情,也因為沒有可靠的臨床體征或症狀可以預測誰會發展為嚴重疾病。 數字症狀檢查器結合了一系列設定的問題和預先確定的回答以建議人們採取最適當的行動。 但研究人員指出,截止到目前,幾乎沒有任何證據展示出症狀檢查器在大流行期間對優先治療的有效性或安全性。為了正確劃分需要醫療評估和/或治療的患者的能力,他們研究了新加坡、日本、美國和英國正在使用的、由國家政府資助的數字症狀檢查器。 這些症狀跟蹤器包括新加坡的COVID-19 Symptom Checker、日本的Stop COVID-19 Symptom Checker、美國CDC的Coronavirus Symptom Checker和英國的111 COVID-19 Symptom Checker。 新加坡和日本的COVID-19死亡率相對較低,但在美國和英國卻相對較高。 研究人員希望了解症狀檢查器是否能夠區分輕度和重度COVID-19以及在52個標準化病例情景中其能在多大程度上識別出細菌性肺炎和敗血症等COVID-19「模仿者」。 據悉,這些病例有着類似不同嚴重程度的COVID-19常見相關體征/症狀和危險因素,像咳嗽和發燒等。 據了解,新加坡和日本的症狀檢查器對直接臨床評估的病例進行分類的數量是美國和英國症狀檢查器的兩倍。其中,新加坡的整體轉診率最高,為88%;美國的比例最低,只有38%。而在沒有轉診的模擬病例中,美國和英國篩選了大量通常需要「待在家里」進行早期臨床評估的病例。 美國症狀檢測器經常將可能出現嚴重COVID-19、細菌性肺炎和膿毒症的模擬病例分類留在家中並在24小時內將可能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膿毒症的模擬病例分類出來就醫。 研究人員指出,英國的症狀檢查器則經常會將可能出現的COVID-19重症和細菌性肺炎進行分類並留在家中不隨訪,這可能會延誤對膿毒症、嚴重COVID-19和嚴重膿毒症的治療。 雖然日本的症狀檢查器總體上表現良好,但模擬顯示了對非常嚴重的膿毒症治療的潛在延遲。沒有一個症狀檢查者將模擬的中性粒細胞減少膿毒症分診到緊急護理中。 因為復雜的算法及試圖通過詢問帶有多項選擇答案的主觀定性問題來量化症狀,研究人員單獨拎出了英國的症狀檢查器。他們表示,用來區分嚴重程度的問題無法勝任這項任務。 另外他們還警告稱,美國和英國的症狀檢查者很可能會延遲嚴重醫療狀況的出現,從而很可能會增加發病率和死亡率的風險。「這兩種症狀檢查器都保持了一個很高的臨床接觸閾值,會讓大多數沒有臨床接觸的患者待在家里。」 研究人員表示,通過減少身體接觸,症狀檢查器可以潛在地節省寶貴的資源、減少病毒傳播,並且它們比電話和遠程醫療分流服務需要的資源更少。 但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雖然症狀檢查器可能對新冠的醫療應對措施有用,但這類以患者為主導的評估工具有可能會推遲適當的臨床評估,進而導致結果惡化,尤其是如果它們被用作唯一的醫療建議來源的話。 此外,他們還補充道:「我們的結果支持這樣的建議,即症狀檢查器在實施前應像其他診斷測試一樣受到同等水平的循證質量保證。」 來源:cnBeta
長期夜班會增加患癌風險?新研究發現該群體的DNA損傷更嚴重

長期夜班會增加患癌風險?新研究發現該群體的DNA損傷更嚴重

據外媒報道,一項新實驗研究發現,夜班工作造成的晝夜節律紊亂可以會改變腫瘤相關基因的表達,進而使得一個基因更容易受到導致癌症的DNA損傷的影響。這項研究建立在對晝夜節律在自然DNA修復過程中所起作用的越來越多的理解之上。 資料圖 2019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召集的一個獨立委員會明確宣布夜班工作可能引發人類患癌。數年的實驗和觀察研究已經很有信心地表明,夜班工人面臨着增加患幾種癌症的風險。 這項新研究的論文聯合通訊作者Shobhan Gaddameedhi表示:「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癌症在夜班工人中更為普遍,這導致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夜班工作歸類為可能的致癌物質。然而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上夜班會提高癌症風險,而這正是我們的研究試圖解決的問題。」 盡管先前的研究發現夜班工作跟各種疾病之間存在聯系,但對於長期打亂一個人的晝夜節律可能會增加癌症風險的機制則還不清楚。為了調查這個問題,一組美國研究人員招募了14名健康的志願者並進行了為期7天的綜合性實驗室研究。 在華盛頓州立大學的睡眠實驗室里,一半的受試者完成了72小時的模擬白班計劃,另一半則完成了模擬夜班計劃。在模擬之後,參與者完成了一項持續的例行程序,在連續24小時的光照下保持清醒。該協議的這一部分旨在允許研究生物節律獨立於外部影響。 研究人員在新發表的研究中寫道:「模擬的夜班時間表顯著改變了跟癌症標志路徑有關的基因的正常晝夜節律。DNA修復通路顯示,節律性基因在模擬的白班作息時間後顯著富集,而在模擬的夜班作息時間後則不富集。」 這表明不僅某些跟癌症相關的基因的表達被打亂的晝夜節律直接改變,而且夜班的時間安排似乎對人體自然的DNA修復過程產生了負面影響。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些基因表達變化對健康細胞的影響,研究人員進行了體內實驗。 研究人員對參與者的白細胞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夜班受試者的DNA損傷更嚴重。研究人員還將白細胞暴露在電離輻射中,結果發現夜班組的白細胞更容易受到輻射誘導的DNA損傷。 「總而言之,這些發現表明,夜班時間表打亂了癌症相關基因表達的時間從而在人體最需要的時候降低了DNA修復過程的有效性,」該研究的論文聯合通訊作者Jason McDermott說道。 跟許多科學研究一樣,這些新發現提出的問題跟答案一樣多。研究人員的下一步將是調查現實生活中的夜班工人,看看這些發現是否適用於那些晝夜節律紊亂多年的人。一些人的身體系統可能會適應這種長期輪班工作並緩解短期研究中看到的劇烈變化。 另外,研究還表明,這一發現還將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更好地完善癌症治療方案並根據患者的晝夜節律調整治療方案。 來源:cnBeta
夜班工作有致癌風險?新研究或可解釋原因

夜班工作有致癌風險?新研究或可解釋原因

過去的一些研究將上夜班與患多種健康問題的風險增加聯系起來,包括高血壓和癌症。一項新研究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何夜班工作或增加一個人患癌症的幾率,指出晚上工作會使身體的生物鍾「失靈」。 這項新研究最近發表在《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雜誌上,由來自華盛頓州立大學斯波坎分校的科學家進行。為了評估夜班工作對人體的影響,以及它與癌症風險的關系,研究人員讓健康的參與者按照模擬的白班和夜班時間表進行工作。 研究人員利用這些參與者的數據發現,夜班的工作時間會打斷人體內部的24小時時鍾,使與某些癌症相關的基因因此失去節奏。這種變化使工人面臨更大的DNA損傷風險。 在DNA損傷風險放大的同時,夜班工作也損害了人體修復DNA的能力,而修復DNA的能力通常會減輕一些損傷。研究人員稱,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上夜班的人似乎患某些癌症的風險更大。 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Shobhan Gaddameedhi解釋說: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癌症在夜班工人中更為普遍,這使得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夜班工作列為可能的致癌原因。然而,一直不清楚為什麼夜班工作會提升癌症風險,我們的研究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來源:cnBeta
研究稱食用某些類型的魚可能有助於保護高危人群免受心髒病的困擾

研究稱食用某些類型的魚可能有助於保護高危人群免受心髒病的困擾

根據一項新的國際分析,每周食用兩次某些類型的魚可能有助於保護高危人群免受心髒病的困擾。這種益處的關鍵是在這些類型的魚中發現的高水平的 omega-3 脂肪酸,這與每周至少食用兩次的人的中風和心髒病發作風險急劇下降有關。 這項新研究是由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他們分析了多項大型研究,這些研究共同匯集了來自幾十個國家的參與者。根據數據,研究人員發現,食用鮭魚、鱒魚、金槍魚、沙丁魚等油性魚類對心髒健康可能具有保護作用。。 研究指出,高危人群,如曾患過中風或心髒病的人,每周食用兩次油性魚類可能會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然而,這項研究並沒有發現不屬於高危人群的人也有同樣程度的好處--雖然這並不意味着健康的人不會從多吃油性魚類中得到一些好處。 研究人員注意到,低風險人群每周食用兩次油性魚類,可以獲得 「適度保護」。研究結果基於約19.2萬人的數據,其中約5.2萬人患有心血管疾病。 雖然這不是第一個評估魚類消費和心髒健康益處的研究,但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工作是第一個包括來自五大洲的人的數據的同類研究,這使得該研究在通常只關注少數幾個國家的研究中獨樹一幟。 來源:cnBeta
MIT研究稱代謝基因突變可幫助細菌抵抗藥物治療

MIT研究稱代謝基因突變可幫助細菌抵抗藥物治療

在對大腸桿菌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發現,參與代謝的基因突變也能幫助細菌逃避幾種不同抗生素的毒性作用。細菌有很多方法來逃避我們用來對付它們的抗生素。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每年,美國至少有280萬人出現抗生素耐藥性感染,超過3.5萬人死於這種感染。 大多數已知的賦予耐藥性的突變發生在特定抗生素所針對的基因中。其他耐藥性突變使細菌能夠分解抗生素或通過其細胞膜將其抽出。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確定了另一類有助於細菌產生耐藥性的突變。在對大腸桿菌的研究中,他們發現,參與代謝的基因突變也能幫助細菌逃避幾種不同抗生素的毒性作用。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闡明了抗生素如何工作的一個基本方面,並提出了開發藥物的潛在新途徑,可以增強現有抗生素的有效性。 「這項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如何提高現有抗生素有效性的見解,因為它強調下游代謝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來說,我們的工作表明,如果能夠提升被治療病原體的代謝反應,就可以增強抗生素的殺傷力。」麻省理工學院醫學工程與科學研究所(IMES)和生物工程系的Termeer教授James Collins說。 Collins是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該論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論文的主要作者是Allison Lopatkin,他是前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現在是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計算生物學的副教授。 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Collins實驗室之前的工作基礎上,表明當使用抗生素治療時,許多細菌被迫加快新陳代謝,導致有毒副產品的積累。這些副產品會損害細胞並導致其死亡。 然而,盡管過度活躍的新陳代謝在細胞死亡中起着作用,但科學家們還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這種新陳代謝壓力會導致幫助細菌逃避藥物的突變。Collins和Lopatkin開始研究是否能找到這種突變。 首先,他們進行了一項類似於通常用於尋找抗生素耐藥性突變的研究。在這種類型的篩選中,被稱為適應性進化,研究人員從實驗室的大腸桿菌菌株開始,然後用逐漸增加劑量的特定抗生素處理細胞。然後,研究人員對細胞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看看在治療過程中產生了什麼樣的突變。由於可以測序的基因數量的限制,這種方法之前並沒有產生參與代謝的基因的突變。 「之前的許多研究都是看了幾個個體進化的克隆,或者他們測序的也許是幾個我們期望看到突變的基因,因為它們與藥物的作用方式有關,」Lopatkin說。「這給我們提供了那些耐藥基因的非常準確的圖像,但它限制了我們對其他任何東西的看法。」 例如,抗生素環丙沙星靶向DNA迴旋酶,這是一種參與DNA復制的酶,並迫使該酶破壞細胞的DNA。當用環丙沙星治療時,細胞經常會在DNA迴旋酶的基因中產生突變,使它們能夠逃避這種機制。 在他們的第一次適應性進化篩選中,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分析了比以前研究的更多的大腸桿菌細胞和更多的基因。這使他們能夠確定24個代謝基因的突變,包括與氨基酸代謝和碳循環有關的基因--這套化學反應使細胞從糖中提取能量,釋放二氧化碳作為副產品。 為了挑出更多與代謝相關的突變,研究人員進行了第二次篩選,他們強迫細胞進入高度代謝狀態。在這些研究中,大腸桿菌每天都要用一種高濃度的抗生素處理,溫度逐漸升高。溫度的變化逐漸促使細胞進入非常活躍的新陳代謝狀態,與此同時,它們也逐漸進化出對藥物的耐藥性。 研究人員隨後對這些細菌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發現了他們在第一次篩選中看到的一些與代謝相關的突變,加上代謝基因的額外突變。這些基因除了碳循環基因外,還包括參與氨基酸合成的基因,尤其是穀氨酸。然後,他們將結果與從患者中分離出來的耐藥細菌的基因組庫進行比較,發現了許多相同的突變。 研究人員將其中一些突變設計成典型的大腸桿菌菌株,發現它們的細胞呼吸速率明顯降低。當他們用抗生素處理這些細胞時,需要更大的劑量才能殺死細菌。這表明,通過在藥物處理後降低它們的新陳代謝,細菌可以防止有害副產物的堆積。 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迫使細菌進入高度代謝狀態可以提高現有抗生素的有效性。他們現在計劃進一步研究這些代謝突變是如何幫助細菌逃避抗生素的,希望為新的輔助藥物發現更具體的目標。 「我認為這些結果真的很令人興奮,因為它釋放了可以提高抗生素療效的基因靶點,而這些靶點目前還沒有被研究出來,」Lopatkin說。「新的耐藥機制真的很令人興奮,因為它們給了許多新的研究途徑來跟進,看看這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治療臨床菌株的療效。」 來源:cnBeta
全新COVID-19抗體治療方法據稱比特朗普所用的藥物效力強80倍

全新COVID-19抗體治療方法據稱比特朗普所用的藥物效力強80倍

隨着美國等國家繼續競相為其人口盡快接種新冠疫苗,以努力趕超傳染性更強的COVID-19變種的傳播速度,研究人員繼續致力於開發其他有效的新冠治療方法也就不足為奇了。根據彭博社的疫苗追蹤報告,意大利已成為此類工作的一個特殊中心,作為對目前已在115個國家接種了超過3.06億劑新冠疫苗的補充。 輝瑞、Moderna、強生等藥廠的COVID-19疫苗迅速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獲得了緊急使用授權,而意大利也在為這場抗疫戰鬥做着自己的努力,該國100多年前創建的強大的制藥中心,現在正被調集起來對抗這種已經導致該國近9.9萬人死亡的病毒。 意大利的研究中心以南托斯卡納地區的錫耶納市為中心,那里是發現炭疽病解藥等的地方。葛蘭素史克公司也在那里生產腦膜炎針劑,根據彭博社的最新報道,托斯卡納生命科學基金會一直在研究一種可能具有突破性的COVID-19抗體治療方法,研發人員稱,這種治療方法最終可能比去年年底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接受的抗體治療強80倍。 這種治療方法是從新冠康復者的血液中開發出來的,並被設想為一種單針治療。特朗普在去年秋天時接受的抗體治療輸液需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這種新療法的臨床試驗已經在意大利開始,研發人員希望最快在今年夏天就能批准普通民眾使用。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這種新療法的可喜之處在於,早期測試表明,由於「集中的劑量和一次性給藥」,它似乎相當有效,而且很快就能提供比其他療法和治療方法更多的COVID保護。臨床環境下的療效數據還有待觀察,但托斯卡納生命科學基金會主席Fabrizio Landi表示,這種療法似乎已經在中和在意大利繁殖的傳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毒株方面特別有前景。 事實上,那些新的、毒性更強的新冠毒株正在意大利各地無情地傳播,據報道,本周那里的病例達到了兩個月來的最高點。美國也看到這種同樣的趨勢。一些公共衛生專家擔心,毒性更強的COVID-19菌株的傳播可能會破壞最近看到的積極跡象,並使病例再次激增。 來源:cnBeta
新型鼻腔噴霧COVID疫苗採用基因轉移技術

新型鼻腔噴霧COVID疫苗採用基因轉移技術

據外媒報道,Rokote Laboratories Finland有限公司是一家新成立的芬蘭學術衍生公司,其正在努力開發並向市場推出一種針對COVID的鼻腔噴霧疫苗。該疫苗以赫爾辛基大學和東芬蘭大學的研究為基礎。 該疫苗採用了學院教授Seppo Ylä-Herttuala的研究小組在東芬蘭大學開發的基因轉移技術,該技術已經成功地應用於多項臨床試驗,利用基因療法治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該疫苗使用一種安全的腺病毒載體,其中含有克隆的DNA鏈,它能使鼻咽細胞產生病毒蛋白,進而對疫苗產生反應。疫苗中沒有實際的SARS-CoV-2病毒。初步結果顯示,該疫苗在動物研究中表現良好,人體臨床試驗將在幾個月內開始。 之所以選擇鼻腔給藥作為新疫苗的給藥方式,是因為病毒也可以通過呼吸道自然傳播。事實上,與肌肉注射相比,鼻腔給藥似乎能引起更廣泛的免疫反應。「肌肉注射的疫苗會在血液中產生IgG抗體,但鼻腔疫苗也會產生保護黏膜的IgA反應。我們認為這也可以防止接種疫苗的人傳播病毒。」來自東芬蘭大學的學院教授Seppo Ylä-Herttuala說。 據Seppo介紹,目前正在進行的疫苗接種計劃並不能消除對新疫苗的需求,因為預計新的變異毒株會引起新的感染浪潮。 「即使我們能夠為全部人口接種疫苗,至少在未來幾年內,醫療風險群體中的人仍然需要針對新變異毒株的新疫苗。目前使用的疫苗對南非變異毒株的保護能力明顯較低,而南非變異毒株很可能成為下一波疫情的主導。我們的疫苗已經考慮到了最重要的變異毒株,即南非、巴西和英國的變異毒株。」赫爾辛基大學病毒學教授Kalle Saksela說:「這種類型的疫苗肯定會有需求。」 該公司將在芬蘭進行首次臨床疫苗試驗。在庫奧皮奧,已經有了生產這種疫苗所需的商業技術。 Rokote Laboratories Finland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和董事會成員是疫苗研發者,來自東芬蘭大學的Seppo Ylä-Herttuala教授、赫爾辛基大學的Kalle Saksela教授和Kari Alitalo教授,以及Pasi Kemppainen先生(技術碩士)。赫爾辛基大學和東芬蘭大學也是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股東。 據Kemppainen介紹,該公司目前正在就資金問題進行談判,以確保疫苗的進一步開發和臨床試驗的進行。在獲得上市授權後,該疫苗可以確保芬蘭和歐洲的供應安全,並實現疫苗自給自足。 「疫苗可以在庫奧皮奧這里大量生產,從長遠來看,也可以在歐洲以外的地方獲得許可。當然,目前的重點是COVID疫苗,但同樣的方法也可用於開發針對其他病毒的疫苗,」Kemppainen說。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革命性的新藥或可在5天內治癒COVID-19病毒感染

據外媒BGR報道,佐治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2月初宣布了一項考察MK-4482/EIDD-2801藥物(又稱molnupiravir)的新冠病毒研究的極有希望的結果。新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在24小時內完全阻斷了雪貂的病毒傳播。由默克公司和Ridgeback Biotherapeutics公司開發的molnupiravir去年在各種報道中出現,去年春天也引起了一些爭議。 該藥在人體上進行了研究,目前已經公布了一項2a期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的初步結論。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該藥僅在5天後就能治癒新冠病毒的感染。這只是這項特殊研究的次要終點,完整的結論還沒有公布。 默克公司和Ridgeback公司在2021年逆轉錄病毒和機會性感染會議(CROI 2021)的Science Spotlights期間宣布了初步結果。 該2a期試驗招募了202名非住院成人,他們在出現COVID-19症狀或體征後7天內服藥。所有參與者後來都被證實有活動性冠狀病毒感染。主要的療效目標是縮短PCR結果為陰性的時間,並定期從患者身上採集樣本。在182名有可評價的鼻咽拭子的參與者中,78人在基線時顯示出可檢測的病毒水平。完整的研究結果仍然是雙盲的,研究人員只介紹了二級終點陰性時間減少的結果。 在第5天,與安慰劑相比,接受molnupiravir(所有劑量)的受試者的陽性病毒培養減少(標稱P=0.001,未控制多重性):molnupiravir 為0%(0/47),安慰劑為24%(6/25)。 「本研究的次要客觀結果,即早期COVID-19患者接受molnupiravir治療後感染性病毒下降較快,是有希望的,如果得到更多研究的支持,可能具有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特別是在SARS-CoV-2病毒繼續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和發展的情況下,」William Fischer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說。 目前還不清楚最終結論何時會揭曉,但molnupiravir也是其他2期和2/3期試驗的對象。領導這項特殊試驗的研究人員確實表示,有4個嚴重的不良反應報告,但沒有發現與該藥有關。 默克公司還解決了去年的致突變性問題,對動物進行了單獨的試驗,以確定風險。以下是新聞稿的節選: 默克公司已經進行了一項全面的非臨床計劃,來確定molnupiravir的安全性。該計劃包括Big Blue和PIG-a等檢測,旨在提供藥物或化學品在體內誘導突變能力的有力測量。與人類研究中採用的劑量相比,動物服用molnupiravir的時間更長,劑量更高(mg/Kg)。這些研究的總體數據表明,molnupiravir在哺乳動物體內系統中不具有誘變性或遺傳毒性。 如果目前的2期和3期試驗證實了molnupiravi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該藥或將成為第一個可以給患者口服的COVID-19藥物,以便在家中治療其新冠病毒感染。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研究:COVID-19新變種能夠避開針對病毒原始形式的抗體

據外媒報道,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導致COVID-19的三種新型、快速傳播的病毒變種可以避開對抗病毒原始形式的抗體。除了少數例外,無論這些抗體是針對疫苗接種或感染產生還是用於藥物的純化抗體,研究小組發現需要更多的抗體來中和新的變異。 研究表明,隨着新病毒成為主導病毒,迄今開發的COVID-19藥物和疫苗可能會變得不那麼有效。該研究團隊表示,包括來自南非、英國和巴西的這些新變種將不可避免地占據主導地位。研究人員表示,那些希望在感染病毒或接種疫苗後擁有抗體保護水平的人可能無法抵禦這些新病毒。 另外,研究人員還指出,一個人在應對疫苗接種或感染時產生的抗體數量存在很大差異。一些產生高水平抗體的人仍有可能免受新病毒的侵襲。然而一些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可能不會產生高水平的抗體。 數據顯示,在面對新變種時用於保護的抗體水平需增加十倍,科學家擔心那些最需要保護的人可能無法擁有該級別的保護水平。由於導致COVID-19的三種新型病毒的刺突基因都擁有多重突變,所以研究人員們擔心這會降低目前用於預防或治療感染的刺突靶向藥物和疫苗的有效性。 研究人員通過對病毒變種進行檢測發現,英國的變異病毒可以用類似水平的抗體來中和原始病毒。然而另外兩種變異卻需要3.5到10倍以上的抗體來中和。 來源:cnBeta
創新的mRNA治療方法有望同時阻止流感和COVID-19病毒的傳播

創新的mRNA治療方法有望同時阻止流感和COVID-19病毒的傳播

通過相對較小的基因改變,佐治亞理工學院和埃默里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的一種新療法似乎可以阻止流感病毒和導致COVID-19的病毒的復制。最重要的是,這種治療方法可以通過霧化器送入肺部,使患者很容易在家中自行施用。 該療法基於CRISPR的一種類型,通常允許研究人員瞄準和編輯遺傳密碼的特定部分,以瞄準RNA分子。在這種情況下,該團隊使用mRNA技術為一種名為Cas13a的蛋白質編碼,該蛋白質可以破壞病毒用於在肺部細胞中復制的RNA遺傳密碼的一部分。它是由Wallace H. Coulter生物醫學工程系Philip Santangelo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開發的。 「在我們的藥物中,從一種病毒到另一種病毒,你唯一需要改變的是引導鏈--我們只需要改變RNA的一個序列。就是這樣,」Santangelo說。「我們進行了從流感到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的試驗。它們是非常不同的病毒。而我們能夠非常非常迅速地做到這一點,只是改變了一個指南。」 導鏈是一個地圖,基本上告訴Cas13a蛋白在哪里附着在病毒的RNA上並開始破壞它。與佐治亞大學、佐治亞州立大學和肯尼索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合作,Santangelo的團隊測試了其方法對小鼠的流感和倉鼠的SARS-CoV-2。在這兩種情況下,患病動物都恢復了。 他們的結果報告在《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這是第一個研究表明mRNA可以用來表達Cas13a蛋白,並讓它直接在肺組織中工作,而不是在盤中的細胞中工作。這也是第一個證明Cas13a蛋白能有效阻止SARS-CoV-2的復制。 更重要的是,該團隊的方法有可能對上世紀流傳的99%的流感菌株起作用。它似乎也會對已經開始流傳的新的高傳染性冠狀病毒變種有效。 這種廣泛有效性的關鍵是研究人員瞄準的基因序列。「在流感中,我們攻擊的是聚合酶基因。那些是讓病毒製造更多RNA並進行復制的酶,」該研究的通訊作者Santangelo說。 在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合作者的幫助下,他們查看了過去100年中流行的流感菌株的基因序列,發現幾乎所有的RNA區域都沒有變化。「我們去追尋這些,因為它們的保守性要好得多,」Santangelo說。「我們讓生物學決定了我們的目標會是什麼。」 同樣,在SARS-CoV-2中,研究人員迄今為止瞄準的序列在新變體中保持不變。Santangelo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論文的第二作者Daryll Vanover說,這種方法意味着治療方法是靈活的,可以隨着新病毒的出現而適應。 「當大流行出現時,社會和CDC首先要得到的東西之一就是基因序列。這是CDC和監控團隊要用來識別這是什麼病毒並開始追蹤它的第一批工具之一,」Vanover說。「一旦CDC公布了這些序列--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可以立即在我們感興趣的區域進行篩選,以瞄準它並擊倒病毒。」 Vanover說,這可以在幾周內產生臨床試驗的主要候選者--這大約是他們掃描序列,設計其引導鏈並准備好在這項研究中進行測試所需的時間。 「這真的是相當的『即插即用』,」Santangelo說。「如果你說的是小的調整與大的調整,在時間上是一個很大的獎勵。而在流行病中--如果我們在流行病發生後一兩個月就有了疫苗,想想現在的情況會是什麼樣的。如果我們在疫情發生一個月後有了療法,現在的情況會是怎樣的?這可能會帶來巨大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對人的影響。」 該項目由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保護性等位基因和反應元件的PReemptive表達(PREPARE)計劃資助。其目標是創造安全、有效、短暫和可逆的基因調控器作為醫療對策,可以快速調整和交付。這就是為什麼該團隊決定嘗試用霧化器來提供治療的原因,Santangelo說。 「如果你真的要想出一種能讓人在自己家里真正給自己治療的東西,我們使用的霧化器和你可以去藥店買的霧化器沒有太大區別,」他說。 該團隊的方法也是由他們以前的工作傳遞mRNA到粘膜表面,如在肺部的那些加快。他們知道用這種方法很有可能解決呼吸道感染的問題。他們決定用mRNA來編碼Cas13a蛋白,因為這是一種本質上安全的技術。 「mRNA是短暫的。它不會進入細胞核,不會影響你的DNA,」Santangelo說,「對於這些CRISPR蛋白,你真的不希望它們長期表達。」 他和Vanover表示,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特別是了解更多關於使治療有效的具體機制。它在動物模型中沒有產生任何副作用,但他們希望更深入地研究安全性,因為他們考慮更接近人類患者的療法。 「這個項目真的給了我們機會,讓我們有機會在實驗室里在技術上、在新的策略上突破我們的極限,」該團隊的項目經理、論文的共同作者Chiara Zurla說。「特別是在大流行的情況下,我們覺得有義務盡可能地做好我們的工作。這第一篇論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接下來還會有許多論文;我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我們有很多有希望的結果。」 來源:cnBeta
新證據顯示COVID-19疫苗在面對病毒新變種時效力不佳

新證據顯示COVID-19疫苗在面對病毒新變種時效力不佳

據外媒報道,令人擔憂的新冠病毒變種可以躲避中和原始病毒的抗體。來自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導致COVID-19的三種新型快速傳播的病毒變種可以避開對抗引發大流行的病毒原始形式的抗體。研究人員發現,除了少數例外,無論這些抗體是針對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產生的還是用於藥物的純化抗體都需要更多的抗體來中和新的變異。 據悉,這項基於實驗室的實驗結果於2021年3月4日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研究結果表明,隨着新變種占主導地位,迄今開發的COVID-19藥物和疫苗可能會變得不那麼有效,專家們表示,這是不可避免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南非、英國和巴西變體。 這一研究的論文資深作者、Michael S. Diamond教授表示:「我們擔心的是,我們本以為那些感染過COVID-19或接種過疫苗的人會有抗體保護水平,但他們可能無法抵禦新變種。一個人對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有着很大的差異。有些人體內的抗體水平非常高,但他們仍有可能免受這種令人擔憂的新變異病毒的侵襲。但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可能不會產生如此高水平的抗體。如果防護所需的抗體水平上升十倍,正如我們的數據所顯示的那樣,他們可能還不夠。令人擔憂的是,最需要保護的人卻最不可能得到保護。」 導致COVID-19的病毒--SARS-CoV-2其使用了一種被叫做刺突的蛋白質接近並進入細胞內部。感染了SARS-CoV-2的人會產生最多的抗刺突蛋白的抗體。 因此,刺突蛋白成為了COVID-19藥物和疫苗開發人員的主要目標。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的三種緊急使用疫苗--輝瑞/BioNTech、Moderna和強生--都瞄準了峰值並選擇了有效的抗尖峰抗體開發COVID-19抗體藥物。 病毒總是在發生突變,但在近一年的時間里,SARS-CoV-2中出現的突變並未威脅到這種基於刺突蛋白的策略。然後,這個冬天,在英國、南非、巴西和其他地方發現了快速傳播的變異病毒。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新變種都在它們的刺突基因中攜帶多重突變,這可能會降低目前用於預防或治療COVID-19的刺突靶向藥物和疫苗的有效性。最令人擔憂的新變種分別為B.1.1.7(英國)、B.1.135(南非)和B.1.1.248(巴西)。 為了評估新的變種是否能逃避針對病毒原始形式製造的抗體,Diamond和他的同事--包括第一作者、戴蒙德實驗室的研究生Rita E. Chen在實驗室中測試了抗體對三種病毒變種的中和能力。 研究人員對SARS-CoV-2感染後恢復或接種過輝瑞疫苗的人的血液中的抗體進行了變異測試。他們還測試了接種過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發的一種實驗性COVID-19疫苗的老鼠、倉鼠和猴子血液中的抗體。這種疫苗可以通過鼻子注射。B.1.1.7(英國)變種可以用中和原病毒所需的類似水平的抗體來中和。但另外兩種變異則需要3.5到10倍的抗體來中和。 然後他們測試了單克隆抗體:大量生產的個體抗體的復製品特別善於中和原始病毒。當研究人員用一組單克隆抗體測試新病毒變種時,結果從廣泛有效到完全無效。 由於每一種病毒變種的刺突基因都有多重突變,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組單一突變的病毒,這樣他們就可以分析出每個突變的影響。抗體有效性的大部分變化可以歸因於刺突蛋白中單個氨基酸的變化。這種被稱為E484K的變異在B.1.135(南非)和B.1.1.248(巴西)中發現,但在B.1.1.7(英國)中沒有發現。Diamond稱,B.1.135變種在南非廣泛傳播,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在南非進行人體試驗的一種疫苗不如在美國有效,在美國這種變種仍非常罕見。 「我們還不完全知道這些新變異會帶來什麼後果,」Diamond說道,「抗體不是唯一的保護措施;免疫系統的其他部分可能能夠彌補增加的抗體抗性。這將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決定,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到隨着這些變異的傳播會發生什麼。我們會看到再感染嗎?我們會看到疫苗失去效力和耐藥性出現嗎?我希望不是這樣。但很明顯,我們將需要不斷篩查抗體以確保它們在新的變異出現和傳播時仍然有效,並可能調整我們的疫苗和抗體治療策略。」 來源:cnBeta
新研究解釋結核病是如何重塑我們免疫系統的

新研究解釋結核病是如何重塑我們免疫系統的

據外媒報道,當提及人類最嚴重的瘟疫,,黑死病、西班牙流感和COVID-19立馬就會浮現在大家的腦海中。雖然數百萬人死於這些致命的流行病,但跟肺結核相比,他們的死亡人數卻微不足道。在過去2000年里,肺結核已經奪去了超10億人的生命,並且每年仍有150萬人死於該種疾病。但結核病是如何以及何時變得如此致命的卻一直是個謎。 資料圖 現在,通過追蹤使人們更容易感染結核病的基因變異的進化,研究人員已經能追蹤過去一萬年結核病發病率的上升和下降並揭示了它是如何重塑生活在鐵器時代的歐洲人的免疫系統的。論文作者Lluis Quintana-Murci是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和法國學院的人口遺傳學家,他指出:「我們都是那些在傳染病中倖存下來的人的後代。」這篇論文有助於識別哪些真正的病原體改變了人類的DNA從而使人們更具彈性。 據悉,結核病的最早證據來自9000年前埋葬在中東的骨骼,當時農業剛發明不久。不過如今導致人類死亡的變種--結核分枝桿菌--則是出現在2000年前,當時人們和馴養的動物一起生活在人口密集的定居點,後者通常是結核的宿主。 兩年前,巴黎大學的研究生Gaspard Kerner發現,當人們感染結核病時,如果他們遺傳了兩個免疫基因TKY2的罕見變體P1104A,那麼他們患嚴重疾病的風險會高得多。Quintana-Murci雇用Gaspard在巴斯德研究所做博士後表示,他意識到,通過追蹤過去一萬年1013個歐洲人的基因組中這種變異的頻率,他擁有了一個「黃金」工具來檢測免疫基因是如何跟結核病共同進化的。 研究人員發現,P1104A突變是非常古老的--他們從8500年前生活在安納托利亞(現在的土耳其)的一位農民的DNA中發現了這種突變並計算出這種突變至少出現在30000年前。安納托利亞農民和亞姆納亞牧民遷移到中歐時傳播了這種基因變體。研究人員通過研究變異頻率隨時間的變化做出估計,約3%的人口直到5000年前都攜帶這種基因。一直到約3000年前的青銅時代中期,10%的歐洲人仍具有這種特徵。但從那以後,它的頻率下降到2.9%--跟現在歐洲人的頻率相同。 根據古代DNA研究,結核病的急劇下降跟現代結核病變種出現的時間一致。Quintana-Murci及其團隊利用計算機模擬了種群大小和遷移如何影響基因的頻率。他們提出,有1/5攜帶兩種變異基因的人被結核病殺死或嚴重患病,其中很少有人的後代在2000年前的青銅時代結束後存活下來。研究人員在最新發布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的論文中指出,自然選擇強烈而迅速地將致命的基因變體清除到低水平。 「傳染病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最強大的壓力,」Quintana-Murci說道。來自坦佩市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分子人類學家Anne Stone也對此表示贊同。 Stone和其他外部研究人員表示,人類選擇結核病的時機跟現代結核病的出現非常吻合。馬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古遺傳學家Kirsten Bos稱:「看到兩條截然不同的數據線產生相似的結果真是太酷了、太令人興奮了。」 不過Kerner表示,現在需要迫切地知道P1104A變異的廣泛程度。在結核病流行的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和非洲部分地區進行檢測的人群中,這種情況非常少見,但在英國生物樣本庫數據庫中,約每600個英國人中就有一個攜帶兩個這樣的變體。Kerner指出,如果他們接觸到結核病,那麼他們就面臨着患上嚴重疾病或死亡的高風險。 來源:cnBeta

Moderna或將於下周進行首次針對變異新冠病毒的疫苗臨床試驗

Moderna最早將於下周開始其針對變種病毒的新冠候選疫苗的首次臨床試驗研究。這項實驗將在美國的五個研究地點進行。本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評估mRNA-1273和mRNA-1273.351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次要目的是評估mRNA-1273和mRNA-1273.351疫苗的抗體介導免疫。 據了解,Moderna於2月宣布已完成針對首次在南非發現的B.1.351(又稱為501Y.V2)新冠突變病毒的特異性候選疫苗mRNA-1273.351的臨床試驗劑量製造。 該公司近日表示,已同意向菲律賓政府供應1300萬劑新冠疫苗,將於2021年年中開始供應。公司預計還將與菲律賓政府和私營部門單獨達成再提供700萬劑疫苗的協議。 來源:cnBeta
研究:腸道微生物或成為解鎖焦慮的關鍵

研究:腸道微生物或成為解鎖焦慮的關鍵

據外媒報道,一項小鼠研究表明,焦慮的遺傳部分是由腸道微生物群介導的。焦慮症已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最常見的精神疾病,在新型大流行期間,焦慮症的患病率大幅上升。由伯克利實驗室生物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領導並將論文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提供了表明照顧好我們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有助於減輕一些焦慮的證據。 研究小組使用了一種被稱為協作交叉(CC)的基因異質性小鼠譜系來探測基因、腸道微生物組成和焦慮類行為之間的聯系。他們首先將遍及30CC菌株的445隻小鼠進行分類,通過它們在明/暗盒子實驗中的行為將其分為高焦慮和低焦慮兩類。明/暗盒子有兩個隔間,一個透明,有照明,另一個黑色,沒有照明,通過一個開口連接。齧齒動物對明亮、開放空間的天生厭惡,在多大程度上取代了它們探索新環境的本能,大致相當於高(或低)焦慮。 研究人員隨後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分析,他們比較了高焦慮和低焦慮小鼠,另外還分析和比較了高焦慮和低焦慮動物的腸道微生物組組成。結果他們發現了跟焦慮行為相關的特定基因變異和腸道微生物家族,包括通過調節腸道中特定微生物的豐度間接影響焦慮的宿主基因。 生物系統和工程部門(Biological Systems and Engineering Division)的科學家、論文聯合首席作者Antoine Snijders說道:「我們希望這項研究將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信息以評估考慮到宿主基因組和微生物組的焦慮治療。」 來源:cnBeta

研究顯示素食飲食可能危及骨骼健康

根據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BfR)的一項新研究,素食飲食--排除所有動物性食品--可能會導致骨骼健康狀況比吃更多樣化飲食的人更差。研究結果是基於對36名素食者以及36名吃各種食物(包括動物產品)的人的數據分析。 該研究涉及到血液和尿液樣本的生物標志物分析,以及參與者腳踝的超聲波檢查。在分析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素食參與者與混合食物飲食參與者相比,超聲值較低。研究結果表明,素食飲食可能會導致更差的骨骼健康。該研究還發現,在大多數素食參與者中,與骨骼健康相關的生物標志物低於其他參與者。 兩者之間的聯系相當明顯,維生素A和B6等生物標志物的濃度較低,可能是超聲波觀察到的骨骼健康狀況較差的原因。BfR總裁Andreas Hensel博士在評論這一發現時說:「素食通常被認為是健康意識。然而,我們的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素食確實會影響骨骼健康。」 這是評估素食飲食及其對健康的潛在影響的最新研究--一些人指出了素食飲食的各種好處,如降低心血管風險和增加減肥;而另一些人則發現了主要與潛在營養素缺乏有關的擔憂,包括兒童。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關於「突破性」COVID-19病例 你可能需要知道這些

據外媒報道,當人們談論突破性的發現或創新時,通常指的是在某個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我們看到了幾項突破,因為研究人員發現了在醫院治療這種疾病的新方法。目前在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使用的候選疫苗也是重要的科學突破,可以讓人們的生活加速回歸正常。不過,「突破性 」的COVID-19病例有所不同。在這種情況下,「突破性 」指的是一些人在未來幾個月和幾年內可能經歷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感染。 「突破性 」COVID-19病例是指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至少兩周內感染該疾病。 到目前為止,已被授權使用的新冠疫苗的目標是防止嚴重的疾病和死亡,已經有一些廣泛的研究證明這正是發生的事情。以色列的疫苗接種運動很容易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該國已經進行了一個大規模的研究項目,顯示輝瑞/BioNTech公司的藥物在預防嚴重的COVID-19並發症方面和預期一樣有效。 接種疫苗的人越多,他們的社區就會得到更好的保護。即使人們被感染,他們很可能會經歷一種較溫和的疾病形式,不需要住院治療。另外,有些人之所以會被感染,是因為他們沒有啟動預期的免疫反應。最好的疫苗在臨床試驗中達到95%的有效性,但突變可能會降低這些數字。這意味着至少有5%的完全免疫的人仍然可能感染COVID-19。 醫生會把接種疫苗後COVID-19檢測陽性的人稱為「突破性」病例,一些州已經在報告這些病例。明尼蘇達州衛生部本周早些時候表示,它正在調查該州出現的這種突破性病例。14名常規工作檢測的醫護人員的檢測結果呈陽性。他們都有輕微或沒有症狀。 俄勒岡州衛生局在接種疫苗後至少14天內檢測到4例「突破性」COVID-19病例。完全免疫力預計將在第二劑後一到兩周內形成。在兩周前發生的感染不被認為是「突破性」病例。 研究「突破性」病例以確定COVID-19在疫苗接種者中的發展情況仍然很重要。「我們感興趣的是,這些病例是輕微的、有症狀的,還是無症狀的,」Thomas Russo博士告訴《Prevention》記者。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的教授和傳染病主任Russo說,專家們 「預計」有些人在接種疫苗後會被感染。 沒有一種疫苗是100%有效的,所以會有「突破性」的病例發生。范德堡大學醫學院傳染病專家威廉-沙夫納博士告訴《Prevention》記者,「有些人在接種流感疫苗後仍可能感染流感,但幾乎無一例外,這種疾病不會導致住院治療」。 不過,流感疫苗的有效性要低得多。它們的有效率在40%到60%之間,而COVID-19疫苗的有效性在66%到95%之間。這些「突破性」的COVID-19病例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在接種疫苗後仍然需要戴上口罩並觀察其他健康措施。 美CDC尚未發布「突破性」COVID-19管理的新協議。Russo說,人們應該遵循處理疾病的標準協議。這意味着打電話給醫生,去做檢查,然後在家里隔離-症狀出現後還需要隔離10天。 來源:cnBeta
英國發現新冠病毒變異,對疫苗保護能力和開發有何影響?

外媒:同時感染兩種新冠病毒變種會發生什麼?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3月4日報道,巴西科學家最近報告稱,該國發現兩例同時感染兩種新冠病毒變種的病例。報道稱,這種合並感染似乎對兩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沒有太大影響,兩人均不需要住院就恢復了健康。然而,由於其潛在的復雜性,這一情況仍然引發了科學界的關注。 報道還稱,雖然全世界只存在少數幾例同時感染不同新冠病毒變種的病例,而且相關研究也尚未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但科學界已經發現其他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病毒)出現多種病毒變種合並感染的情況。 報道指出,這就引發了關於這些不同病毒變種如何在受感染者體內相互作用,以及這種情況對新變種的產生可能意味着什麼等諸多尚待解答的問題。 報道還指出,病毒可謂「進化大師」,在每個復制周期內都會不斷發生變異,創造出新的變種。宿主的選擇性壓力,例如人體的免疫反應也會促進病毒的適應性。 英國德蒙特福特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邁特蕾伊·希夫庫馬爾指出:「這些突變大多不會對病毒產生重大影響。但那些給病毒帶來優勢,例如增加其復制或逃避免疫系統的能力的突變是值得關注的,應該對其展開密切監測。」 希夫庫馬爾還說,之所以會發生這些突變,是因為病毒的「復制機器」很容易出錯。流感、丙肝病毒等RNA病毒每次復制時都會產生較大誤差。這就形成了一個病毒族群的「准種」,其中每個病毒都有相關但不相同的基因序列。 她還說:「與宿主細胞和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各個變種的相對變異頻率,這些共存的變種很可能影響疾病的進展或治療的效果。」 報道稱,與其他RNA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的突變率較低。這是因新冠病毒自身具有復制「校對機制」,可以糾正復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錯誤。即便如此,科學家還是在新冠病毒感染者體內發現了病毒遺傳多樣性。 報道認為,在一名感染者體內發現多個病毒變種可能是不同變種共同感染導致的結果,也可能是因為患者在初次感染後,其體內的病毒發生了突變。辨別這兩種情況的方法之一就是,將先前在人群中傳播的病毒基因序列與患者的病毒基因序列進行比對。 報道指出,在上文提到的在巴西展開的研究中,兩名感染者體內所發現的兩種變種分別屬於先前在人群中檢測到的不同種類,這就意味着他們的情況屬於兩種變種的合並感染。(編譯/劉麗菲) 來源:cnBeta
SARS-CoV-2病毒的變異有多危險?科學家開發能准確評估其傳播性的方法

SARS-CoV-2病毒的變異有多危險?科學家開發能准確評估其傳播性的方法

SARS-CoV-2病毒的新變異有多危險?一個由瑞士病毒學和免疫預防研究所(IVI)和瑞士伯爾尼大學、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以及德國弗里德里希-羅夫勒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國際團隊,開發出了一種能夠准確評估新病毒突變體傳播性的方法。 在新冠病毒新變異毒株出現之前,如英國變異體B.1.1.7,被稱為D614G的SARS-CoV-2變異體已經從引發SARS-CoV-2大流行的原始病原體中變異出來。D614G已經迅速擴散成為全球范圍內數量最多的變異體,而在所有新出現的變異體中都保留了這個D614G變異。包括來自伯爾尼的研究人員在內的一個國際團隊目前已經能夠在實驗室和動物模型中證明,為何D614G變異體能夠比原來的SARS-CoV-2病毒更占優勢。「我們的方法也讓我們能夠更好更快地描述新出現的變異,如英國變體B.1.1.7,」該研究的四位主要作者之一,病毒學和免疫學研究所(IVI)的Volker Thiel說。 研究結果對於評估新突變體猖獗的風險極為重要,因為它們顯示了病毒變異體的適應性優勢如何導致更高的傳播。科學家在早些時候發布了第一個結果,允許在所謂的預印本服務器上進行科學討論。該研究結果現已在《自然》雜誌上全文發表。D614G變體攜帶了刺突糖蛋白的突變,使病毒更容易對接人類細胞。 IVI和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David E. Wentworth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首先在來自上呼吸道以及鼻子的人類細胞培養物中證明,D614G變體比原來的病毒結合得更強,復制速度也更快。D614G變體的復制速度增加也在體內得到了證實,在本研究中首次描述了一種新的小鼠模型。這些實驗也是Charaf Benarafa團隊在IVI進行的。 在其他動物身上研究SARS-CoV-2病毒的傳播比在小鼠身上研究效果更好。倉鼠和雪貂在感染研究方面已經很成熟,是特別合適的動物模型。為了比較兩種變種,科學家將等量的SARS-CoV-2病毒原版和D614G變種的混合液在輕度麻醉下施入每隻動物的鼻子中。一天後,將實驗感染的動物與另一健康的相同物種的「哨兵」動物重新安置在一起,以評估兩種變異體相互直接競爭的傳播情況。科學家用總共六對動物重復該實驗。在幾乎所有的「哨兵」動物中,傳播的SARS-CoV-2病毒的比例在早期就被D614G變體大量占據。 聯邦動物健康研究所、Friedrich Loeffler研究所的Martin Beer團隊在Greifswald-Insel Riems(D)使用最新的測序技術和PCR技術對變體進行了區分。我們的研究脫穎而出,因為我們能夠清楚地辨別出與原始變異體直接比較的突變變異體的更有效傳播,」Volker Thiel說。 進一步突變的適應性測試 這種方法甚至可以用來檢測任何單一的突變或特定的突變組合,這些突變存在於目前流通的一些病毒變種中。IVI依賴於一年前在伯爾尼開發的克隆技術,SARS-CoV-2病毒可以在實驗室中精確復制。以英國病毒為例,據了解,該病毒不僅有一種,而且往往有14種以上的變異,其中8種發生在刺突糖蛋白中。因此,在克隆技術的幫助下,任何數量的變異體的突變都可以重現,並用於在已建立的細胞培養和動物模型中相互競爭。結果顯示了單個突變是如何影響新變體的適應性和傳遞性的。「我們的測試策略使我們能夠快速檢查為什麼其他新出現的病毒變體已經建立起來,」olker Thiel說。 類似的傳染性病原體研究項目未來也可以在伯爾尼大學新成立的傳染病與免疫多學科中心(MCIDI)進行。 來源:cnBeta
世界肥胖聯合會研究揭示新冠死亡率和肥胖之間的 「戲劇性關聯」

世界肥胖聯合會研究揭示新冠死亡率和肥胖之間的 「戲劇性關聯」

在新冠大流行的早期,我們了解到肥胖是COVID-19嚴重和死亡的重要風險因素。肥胖者很可能患有其他疾病,包括糖尿病和心髒問題,這也是COVID-19的風險因素。隨着時間的推移,專家解釋說,肥胖可能是一個比最初認為的更大的風險因素。即使是超重的人也有可能患上更嚴重的疾病。 早在去年10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就證實了這些發現,當它更新其新冠准則,關注體重與COVID-19嚴重程度之間的關系。 最近,疫苗研究指出,接種COVID-19疫苗的超重者可能比BMI正常的人更早需要接種第三劑疫苗。肥胖會影響免疫反應,減少疫苗產生的中和抗體的數量。本周早些時候,世界肥胖聯合會(WOF)發布了一項關於肥胖和COVID-19的新研究,揭示了COVID-19死亡和肥胖率之間的 「戲劇性關聯」。 世界肥胖聯合會是一個與衛生組織有聯系的非營利組織。該組織利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COVID-19死亡率)和世衛組織(肥胖症數據)現有的COVID-19統計數據得出結論,在迄今登記的250多萬COVID-19死亡病例中,約有220萬是在肥胖症嚴重的國家。 在人口超重超過50%的國家,包括英國和美國,死亡率高出10倍。英國每10萬人登記184例COVID-19死亡,是世界上死亡率第三高的國家。英國的肥胖率居世界第四位,63.7%的成年人被認為超重。 美國至今每10萬例報告近152.5例COVID-19死亡,是世界第四高的死亡率。根據世界肥胖聯合會的數據,近68%的人口被列為肥胖。美國整體COVID-19死亡人數最多,超過53.3萬人。 另一端是越南等國家,越南是世界上COVID-19死亡率最低的國家--每10萬例報告0.04例死亡。越南也是肥胖率第二低的國家,占成年人的18.3%。自疫情開始以來,該國只有35人死於COVID-19並發症。報告還指出,國際上「沒有一個國家的肥胖率低(低於40%)而死亡率高的例子」。 「肥胖與COVID-19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是明確而令人信服的。」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回應世界肥胖聯合會研究時表示,這項研究給全球各國政府敲響了「警鍾」。 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去年經歷了更嚴重的COVID-19症狀,需要住院治療。他在去年夏天說,他被送進重症監護室時 "超重了"。英國政府去年夏天啟動了一項新計劃,目標是降低國內的肥胖率。根據最近的報道,現在衡量該計劃的效果如何還為時過早。 世界肥胖聯合會關於體重與COVID-19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的報告可在此鏈接中獲得。 來源:cnBeta

心理學家解讀「Zoom疲勞症」:視頻會議或有負面影響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3月3日報道,巴塞羅那的一個佛教社團發布一條信息稱:「你是否已經厭倦了通過Meet、Zoom或Teams等平台舉行的大量會議?如果你需要斷開網絡連接、呼吸新鮮空氣並重新平衡自己的內心,請進行一次內在靜修,以便恢復精力。」 報道稱,心理學家越來越關注這種影響數以百萬計職場員工的習慣改變。美國斯坦福大學虛擬人類交互實驗室發布的一項研究將這種現象命名為「Zoom疲勞症」,並警告說,與我們密切互動的「人臉馬賽克」難以理解肢體語言以及與我們的語言交流。此外,在受到其他所有人關注的情況下,盯着會議屏幕上進行自我審視,這也會產生額外的壓力。 這項研究的作者傑雷米·拜倫森將其與乘坐電梯的不適感進行了比較。在乘坐電梯的情況下,與陌生人保持距離的不成文規則被打破,人們的自然反應是將視線移開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眼神接觸,以補償這種過度親近感造成的不適。 拜倫森解釋說:「在Zoom平台上,情況恰恰相反。在常規的會議中,無論是誰在講話,每個人都能直接注視着其他人的眼睛。」 報道還稱,不僅如此,Zoom還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我們可以看到自己從中反射的樣子。對於拜倫森來說,這就像一名助手一直緊跟着我們度過8小時的工作時間,而且他還攜帶着一面鏡子,在鏡子中,我們可以在工作時看到自己的臉。 報道指出,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只需更改一下設置,就看不到我們自己的臉了,但默認選項是為了查看我們的攝像頭是否對准了自己。為什麼這會帶來負面影響?根據研究,因為持續不斷的自我審視可能會給人造成壓力和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女性中,但尚無任何研究探究日復一日暴露於這種環境中會發生什麼。 拜倫森說:「Zoom用戶以前所未有的頻率和持續時長(除了那些長期在舞蹈工作室的鏡子前面跳舞的人以外)看到自己的反射影像。」 報道提到,與電話所需的通信量相比,Zoom會議的通信量也更高。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援引了一些實驗,這些實驗證明人們在通過視頻會議進行發言時的音量提高了15%,而且人們會通過夸張的點頭、凝視鏡頭等非語言性表達,來刻意彌補物理親密性的缺失。另外,通過視頻會議平台解讀對方的眼神和肢體語言要比面對面會議困難得多,而這會迫使人們付出額外的努力來解讀他人表達的意思。 報道指出,人們在遠程辦公時並不總能意識到的另一個煩惱是,視頻會議是保持靜態姿勢進行通信聯絡的一種形式,與電話通話或面對面的對話不同,它不允許一邊走路一邊進行,因為這會使對話變得更不自然。 來源:cnBeta

科學家利用癌症免疫療法對抗致命真菌感染問題

據外媒報道,隱球菌(Cryptococcus fungi )感染是致命的,因為免疫系統很難擊退入侵者。但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名為CAR T細胞療法的癌症免疫療法為其提供了幫助。免疫系統是我們抵禦疾病的第一道防線,在很多方面也是最好的一道防線。 免疫細胞會巡視我們的身體、尋找病原體的跡象--不管它們是有癌變風險的流氓細胞還是細菌、病毒和真菌等外來入侵者,隨後這些威脅會被貼上標簽並被摧毀。 資料圖 然而不幸的是,許多這些病原體發展出了能夠逃避檢測或被摧毀的方法,因此新興的免疫治療領域將目標定在了恢復免疫系統的優勢。其中最有潛力的一種形式是嵌合抗原受體(CAR) T細胞療法,在這種療法中,免疫系統的T細胞會被提取出來,然後被改造成能更好指向一個特定目標並返回人體。 在美國,CAR T細胞療法已被FDA批准用於人類治療白血病和淋巴瘤等癌症。但科學家們正在越來越多地研究如何將其應用於其他疾病,如清除HIV患者體內休眠的病毒庫或對抗破壞胰腺中產生胰島素的細胞的流氓T細胞從而阻止糖尿病的發展。 在這項新研究中,聖保羅大學和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採用了CAR T細胞療法來治療真菌感染。他們集中研究了隱球菌的兩種傳染性物種-C. gattii和C. neoformans,它們會可以引起腦膜炎或腦膜腦炎,這些都是潛在的致命感染,尤其是對免疫系統受損的人。 由於免疫系統有一種包住自己膠囊以作為一種防禦機制,所以它很難自己清除這些真菌。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使CAR T細胞以一種被叫做GXM的多糖為目標,真菌則用這種多糖來構建膠囊。 研究小組在實驗室培養測試中發現,經過改造的CAR T細胞能跟GXM處理過的細胞結合。接下來,它們能跟C. neoformans的酵母型相互作用進而抑制真菌的生長並減少幫助其傳播的細胞數量。 研究小組稱,這些結果表明,CAR T細胞療法可能是一種很好的真菌感染治療方法,不僅能針對隱球菌感染還包括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和莢膜組織胞漿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 研究人員下一步的工作則將包括在這些感染的動物模型上進行試驗。此外,在某些情況下,CAR T細胞療法還存在致命障礙,這可能會使這類治療對某些疾病來說風險太大。不過目前已經有其他研究正在研究使其變得更加安全的方法。 來源:cnBeta
科學家開發全新色盲矯正隱形眼鏡 靈感來自古董玻璃

科學家開發全新色盲矯正隱形眼鏡 靈感來自古董玻璃

雖然已經有一些眼鏡可以幫助改善紅綠色盲患者的色覺,但這種鏡片往往不能根據用戶的處方來塑造。這就是科學家們現在正在開發一種新型的矯正隱形眼鏡的原因--而且它的靈感來自於舊的含金玻璃。 首先,色盲矯正隱形眼鏡也確實已經存在。和眼鏡一樣,它們有一種紅色的色調,可以過濾掉某些波長的光,使紅色和綠色更加突出。因此,紅綠色盲用戶能更好地區分兩者。但不幸的是,測試表明,其中一些鏡片中使用的紅色染料會逐漸滲出到眼睛里,有可能造成健康問題。 在Ahmed Salih和Haider Butt的帶領下,來自阿聯酋哈利法大學的研究人員則通過在水凝膠聚合物中懸浮生物相容性的金納米顆粒來創造原型隱形眼鏡。科學家們從 "蔓越莓玻璃 "中獲得了靈感,這是一種有着數百年歷史的材料,同樣使用金顆粒來產生紅色的色調。 研究發現,當使用40納米寬的顆粒時,鏡片的效果最好,因為這些顆粒可以防止結塊,而且它們不會過濾掉超過必要的光波長--事實上,它們的濾光效果比兩種市售的矯正眼鏡品牌更有選擇性。 但重要的是,它們過濾掉的光線是在520到580納米范圍內,也就是紅色和綠色重疊的地方。這意味着在實際應用中,它們應該可以幫助用戶更好地將紅色和綠色作為兩種獨立的顏色來感知。目前正在計劃進行臨床試驗,以了解情況是否確實如此,並評估鏡片的舒適度。 最近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對這項研究進行了描述。 來源:cnBeta

以色列新研究發現更好香煙毒素濾嘴在新冠大流行的重要性

據外媒報道,未過濾香煙已基本上從市場上消失,現在,過濾香煙已經占據了大部分銷售。來自以色列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雖然過濾嘴減少了香煙煙霧的總體毒性,但更好的過濾嘴對於保護吸煙者肺部的生物膜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全球流行的情況下。 眾所周知,吸煙會損害肺部並誘發一系列慢性健康問題--包括心髒病和癌症。然而當涉及到香煙中發現的各種化合物的總體毒性時,相關的研究卻很少,這正是這項新研究的意義所在。 來自以色列古里昂大學的研究人員評估了在以色列可以買到的十幾種不同種類的香煙,其中一些帶有過濾嘴,一些沒有過濾。結果發現,香煙上的過濾嘴確實能降低一些毒性。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香煙煙霧對肺部有破壞性的影響,尤其是對有益細菌及其溝通能力的影響。這種破壞的結果是,這種細菌不能產生在肺部發現的保護性生物膜從而使呼吸細菌菌落及肺部變得脆弱。 該大學生物技術工程系首席教授obert Marks表示,研究結果揭示了COVID-19對吸煙者影響可能更為嚴重的原因之一,另外還強調了開發能更好降低香煙毒性的新濾嘴的重要性。 來源:cnBeta